尖子生培养措施与方法范例6篇

尖子生培养措施与方法

尖子生培养措施与方法范文1

关键词:本科生院;教育改革;教育创新;计算机教育;人才培养

一、大学本科生院发展背景与意义

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本基础和核心任务之一。本科生院是大学专门负责管理本科生的学习和生活的教学与管理机构。

本科生院(College)发端于历史悠久的意大利的大学住宿学院制(如博洛尼亚大学、帕维亚大学等),发展于英国的大学学院制(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成熟于美国的综合大学学院(如哈佛学院、耶鲁学院等)。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和“本科教学工程”的实施,各高校普遍加强了对于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视。近年来,为了加强本科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有些大学开始陆续成立本科生院,如浙江大学(2008年)、中南大学(201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等。大学本科生院的建立对于我国高校深化本科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本科教育体系和教学管理体系、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建设一流大学具有重要意义。

本科生院的建设必然带来一系列教育体制与机制的改革。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如何适应这种变化,进行相应的专业教育改革与创新,培养高水平计算机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就成为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

二、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生院建设目标及发展思路

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生院于2010年启动,2011年5月正式挂牌运行。成立本科生院是哈工大本科教育体制机制建设的重要改革,是为加强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培养和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战略目标所采取的重大举措。

哈工大本科生院定位是:面向本科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强化本科教学管理,建设哈工大本科生阶段人才培养与创新教育体系,整合本科教学资源,提高本科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

哈工大本科生院的建设目标是:通过教育改革与创新,建立具有哈工大特色、与国际接轨的一流创新型本科教育体系,推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课堂学习与项目学习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建立统一高效的教学管理机制,整合全校的教育资源,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与水平;提高面向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服务能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高素质本科毕业生,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哈工大本科教育品牌。

为了实现以上的目标,我们将发展思路确定为:强化大学范围的本科教育,整合全校教育资源,加强本科教育体制改革、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建设和优化,从本科教育目标、教育模式、教学方式与过程、教育参与者、教育资源与管理、教育质量保障、教育政策等方面全面加强学校的本科教育体系建设;建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基于课堂学习与基于项目学习相结合、专业教育与跨专业教育相结合、校内教育与跨国/跨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具有哈工大特色的创新型本科教育模式。

三、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方案

基于哈工大的办学定位、优良传统与人才培养特色,本科生院提出了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即致力于培养“研究型、个性化、精英式”的具有国际竞争力与领导力的高素质毕业生,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带头人、工程领军人和政府机构领导人培养后备人才。

在此人才培养目标引导下,哈工大本科教育将结合以理工科为主体的特点,在以原有专业教育为主型的基础上,建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课堂学习与项目学习结合的精英教育模式。四年制本科课程体系主要包括:通识教育的核心基础课程与选修课、面向大类领域的公共课程、面向学科的专业课程、高年级的跨专业选修课等;并补充基于项目的学习、国际交换学习、文化素质教育等环节。形成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数理基础教育、基于项目学习的创新能力培养、外语与国际化能力培养、人文素质教育、跨专业教育7条主线。

为了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哈工大针对尖子学生,提出了两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科学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工程领军人培养计划,以期望集中全校优质教育资源,以较为特殊的培养模式,在优势专业或领域专门培养部分拔尖精英人才。

四、本科生院的教育改革新措施

为了实现本科生院提出的发展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本科生院2011年推出并实施了一系列本科教育改革新措施。主要包括:

构建人才培养目标导向的创新教育体系与教育模式;

健全本科生院组织机构,完善本科教学管理及运行机制;

构建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建设具有哈工大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加强专业综合改革,实现科研优势转换,加强专业教育及课程体系建设;

推行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的改革,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与学习方式;

推行“基于项目的学习”计划,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造能力;

实施“大学生外语与国际化能力提升计划”,促进本科教育国际化;

加强英才学院建设,实施科学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推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工程型领军人培养计划;

加强教学师资队伍、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构建实验实践教学与实验室平台建设一体化体系;

加强学生社团活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建立以认证为牵引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评估机制;

进一步完善本科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

同时,配合本科教育改革,哈工大制订与出台了一系列本科教育的改革政策及管理办法。

五、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教育的优势与传统

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与本科生院的教育改革与创新相同步,也在积极探索本科生院体制与机制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的改革新思路。

事实上,哈工大计算机专业在人才培养和本科生、研究生教育方面具有优良传统。哈工大计算机专业成立于1956年,同年在国内首批招收本科生;1958年开始培养研究生。目前,哈工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拥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地位;在2003、2007年一级学科评估中均列全国第五名;2010、2011年,进入上海交大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计算机学科前100名;2011、2012年,在Thomson Router的ESI计算机学科排名中进入世界前1%。

在计算机人才培养方面,哈工大秉承“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校训,一贯注重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教育,形成了一系列优良教育传统。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教育观与教学指导思想,培养计算机拔尖创新人才的“研究型、个性化、精英式”办学理念及培养目标,计算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金字塔”教育体系,先进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目标导向与能力驱动的教学方法,科学的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体系,一流师资及教学团队,一批部级精品课程与教学成果,精英学生“三三”育人模式高水平的实验环境及条件保障,浓厚的学院文化等。

六、新体制下计算机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在已有的专业教育优势与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本科生院的教育体制、机制与教学方法改革的新思路与新举措,哈工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探索与改进措施。

1.人才培养目标。为适应哈工大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和未来国际化人才竞争需要,进一步明确了培养“研究型、个性化、精英式、国际化、领导力”创新拔尖人才的目标。

2.教育模式。积极推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课堂学习与项目学习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3.课程体系。通过国内外调研,明确提出了面向世界一流大学的课程体系建设目标,并制订了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修订计划。

4.理学基础。进一步强调加强理科数学基础训练,为学生未来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奠定坚实基础。

5.教学方法改革。继续深入推行教学方法改革,实施启发式与探究式教学、面向问题求解的大作业、累加式考试等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为主的教与学方法。

6.专业导论课。针对本科生入门教育,进一步改进计算机专业导论课,强调计算机科学技术体系、计算思维、专业知识体系、专业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的专业兴趣与思维方式。

7.专业实验教学。进一步加强部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重视计算机专业的实验教学,实施“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等分层次实验课,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8.基于项目的学习。推行大一年度创新项目、大二课程设计项目、大三综合设计项目与大四毕业设计项目,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训练,鼓励学生尽早进入研究实验室做科研,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与素质。

9.教育国际化。从课程体系、教师、英语授课、国外原版教材与课件、学生留学/游学等方面加快教育国际化进程,全面提高学生运用外语和国际化的能力。

10.科学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英才学院合作,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通过本科、硕士、博士贯通的培养计划,把部分尖子学生培养成科学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

11.工程领军型人才培养。实施工程领军人培养计划,制订专门的培养计划,通过与一流IT(信息技术)企业合作,把具有突出的工程技术和综合领导素质的优秀生培养成未来工程领军人才。

12.个性化培养。为了强调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将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进行多种专业方向与课程、自主学习空间、个人成长途径、导师的选择等等。

13.基于认证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已有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出台《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实施方案(本科)》、《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等教学质量白皮书,建立先进的、基于认证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高计算机教育质量。

14.专业工程教育认证与国际评估。巩固已有的计算机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成果,实现人才培养体系与国际接轨;并进一步争取开展国际专业评估。

15.教育改革政策与激励机制。结合学校及本科生的教育改革政策及管理办法,针对计算机教育具体情况,补充必要的教育改革政策与激励机制,促进形成教师“重教、思教、善教、乐教”,学生“重学、思学、善学、乐学”的新风尚与和谐氛围。

七、几点思考

关于新形势下我国大学计算机教育的改革与创新,结合笔者的多年工作体会,本文给出几点思考与建议:

1.教育改革目标。不论我们如何进行大学教育体制与机制改革,都应该以人为本,以“完善教育体系,培养一流人才”为最高目标,而不应为了改变而改革。

2.精英教育模式。关于精英教育,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一流教育、精英素质、领导力培养”应该是精英教育所要追求的境界。

3.本科教育重点。在当前形势下的本科教育阶段,应该把教育重点放在提升学生“素质、基础、能力、实践、个性、国际化”等方面,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参与社会竞争打下坚实基础,而不可只因师而教。应该认真研究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成才途径与条件,按规律实施有效的教育。

4.教学与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课堂学习重视教中学,新兴的基于项目学习强调做中学,二者皆重要,应结合之。对于计算机专业教育而言,做好基于项目的学习更为重要,尽管可能更加困难一些。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许多知识与能力是练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

5.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虽然有不少教育专家不同意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但在我国现阶段的研究型大学,集中优质教育资源对尖子生进行专门的拔尖人才培养不失为一条可选的教育模式。在培养拔尖人才过程中,应注意因材施教,进行分类与个性培养,可以培养出学术型、工程型、复合型等拔尖人才。就与信息化社会发展十分密切的计算机专业而言,上述各类人才对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十分重要。

6.高水平师资及教学投入。随着近年来我国国力、经济条件的改善,已开始有一批高水平人才进入一流大学从教,但许多大牌教授对本科教育投入不足,要想真正做到教师“重教、思教、善教、乐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需要通过观念、认识、机制、制度与政策等方面的进步来改善这一状况。

尖子生培养措施与方法范文2

【关键词】拔尖人才;培养方案;竞赛

1专业拔尖人才的理解

党和国家从“十六大”报告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教育的要求一直都是:“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那么,何为专业拔尖人才呢?长春工业大学校长张德江认为:国家人才培养体系应该为一个塔形结构,塔尖为部级拔尖创新人才,塔中部为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塔下部则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1],各类高校应有自己适当的模式,塔尖、塔中、塔底每一个层次都需要拔尖型人才,不同层次的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都大有作为。部级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任务主要由国家部委所属研究型大学和地方有较高科研水平大学来培养;而塔中部为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将主要由各地普通本科院校来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主要由高职、中职院校来培养。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天津农学院工程技术学院的定位是要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对于农机专业而言,我们是要培养优秀的农业机械专业工程师。具体来说,我们对拔尖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理解是: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系统地掌握农业机械专业领域的专业理论与设计技能,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综合能力;具备跨学科知识整合运用与团队协作能力;具有新产品研究与开发设计的初步能力,有较强的表现技能、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以及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同时,要了解国内外专业领域发展动态,了解政策和法规,具备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设计管理能力,并能够不断地适应专业发展变化而吸收和更新知识。

2培养方案设计

2.1以竞赛为基础的培养方案架构

2.1.1引入竞赛体系架构的必要性

人才的评价不是短期内可以完成的,正如众多的高考状元后来并没有做出出类拔萃的成就。在项目实施中,如何认定学生是优秀拔尖人才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需要及早发现优秀拔尖人才,挖掘其潜力,重点培养。我们认为仅通过课程考试成绩是无法准确评判拔尖优秀人才的,相反,从目前的调研结果看,各类需要有一定专业综合能力的竞赛对于拔尖优秀人才的筛选是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由于参加各类专业竞赛均是以项目的形式实施,无论从专业基本技能,科研学术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吃苦耐劳等许多方面使学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短期内对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提升效果明显,从近年来的经验看,各类综合性竞赛中获奖的同学在毕业走出校门时,无论在就业、考研等各方面均表现出较强的竞争优势。有鉴于此,我们设想拟在教学中大面积引入不同形式专业技能竞赛提升整体学生专业技能,完成优秀拔尖人才的筛选、培养,同时结合高级别专业竞赛实现优秀拔尖人才实践综合能力的强化提升。从另一个方面,我们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完成了相应教学计划的设计,设置了相应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但是农机作为工科专业,以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工程的特征之一是综合,学生们在分散的课程训练后并未形成综合的战斗力,大学阶段重要的综合训练毕业设计也由于就业形势的压力已经逐渐有些鸡肋化,大学四年的教学在许多学校已经变成了3年半,使得原本就先天不足的校园内的实践综合能力培养更是雪上加霜。在这种形式下,有些学校甚至提出取消毕业设计的设想,提出大学+毕业后专业技能培训的培养模式,将专业综合实践技能的培养推向社会。我们认为在大学阶段实践技能的培养至关重要,特别针对应用型本科而言,无论是将来从事专业科学研究,还是直接就业,职业实践技能都应该在本科阶段得到很好的培养,并且通过适当的改革,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种情况的,这就是以竞赛的形式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2.1.2竞赛内容与时间安排

竞赛的设置需要与专业综合能力相适应,对农机专业而言,综合能力主要强调具备农业机械相关产品的设计能力,特别由于在现代农业机械中机电一体化技术飞速发展,需要加强传统农业机械专业中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能力的培养。竞赛内容设置采取递进式的设计理念,从入学开始,在每个学期设置相应专业基础竞赛,初步方案如下:(1)机械绘图竞赛;(2)C语言程序设计竞赛;(3)电工技能竞赛;(4)电子设计竞赛;(5)机械原理方案设计竞赛;(6)机械零件测绘与建模分析竞赛;(7)机电一体化设计竞赛、数控技能竞赛等。在竞赛时间的安排上,需要适当调整教学计划,适当增加学期周均授课学时数,在每个学期合适时间段腾出时间设置竞赛小学期,时间以1个月左右为宜,集中强化。在高年级的竞赛内容设置上要逐步与相关专业大赛挂钩,使更多地同学在专业设计竞赛中得到锻炼。

2.2培养方案保障体系

2.2.1组织保障

大面积引入竞赛形式的培养方案有别于传统的教学体系,在每个学期将同时有4个年级开展不同性质的学科竞赛,对培养方案的组织实施提出了新的挑战。必须建立并逐步完善相应的保障机制,以保证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需要成立专门常设领导机构进行总体方案实施的组织与监控,领导机构可由主管领导与骨干教师组成,为不同层面竞赛确定方向、制定规划、营造氛围、协调实施、提供服务。

2.2.2师资保障

我们要培养应用型拔尖创新技术人才,从类型上属于工程型,不是科学研究型,也不是技能技工型,这样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改革原有授课模式,尝试多种考核方法;在竞赛的设计组织实施中也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既是课堂授课的优秀教师,同时自身还是一位优秀的业内工程师,这要求我们重视教师专业实践技能的培训提升,加强新技术的培训,具体可以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

2.2.3实验室资源保障

各项专业基础竞赛的实施离不开相应的硬件资源,学生进入竞赛阶段后需要在实验室开展工作,由于教学阶段的特殊性,竞赛安排在学期初或者学期末较适宜,这样可以尽量减少与其他教学环节之间的交叉影响,但是存在一定的集中性,几个不同年级的竞赛活动可能会同时开展,要求有一定的实验室面积,满足集中竞赛需求。在低年级的选拔竞赛完成后,高年级阶段的培养将需要更多的时间在实验室内完成,而非在教室内,这样需要配置专门拔尖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室,及时更新实验室仪器设备,进一步延长实验室开放时间,创新实验室管理模式。

2.2.4生源保障

采用滚动遴选模式,在前三个学期的竞赛后完成人员的初选,进入专门拔尖人才培养班,实施拔尖人才专门培养方案,同时依据后续每学期竞赛结果,淘汰不合格的学生到普通班,普通班的学生通过竞赛考核进入试验班,三年级第二学期前通过基础竞赛完成优秀拔尖人才的最终遴选。这要求在低年级尽可能打通相近专业的教学计划,入校学习后,依据专业兴趣、学科竞赛成绩,逐步完成学生的遴选工作。

2.2.5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包括两方面,学生和教师。优秀拔尖人才培养需注重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应从制度上改变目前大学生功利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制定导向性政策,引导学生重视各项竞赛创新活动,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如将专业奖学金的评定直接与各类竞赛成绩挂钩等,同时,也需要出台各种激励措施,鼓励更多的优秀教师参与到指导学生竞赛活动当中。

2.2.6经费保障

完成相应的各类竞赛涉及到试验耗材、差旅费用、小型仪器设备等多项费用支出,需要提前安排好经费预算与规划,多种措施筹措资金,保证竞赛活动的顺利进行。

3结束语

在普通高校开展优秀拔尖人才的培养是一项新课题,强调在众多新生中要尽早选拔出具有潜力的学生,重点培养,同时还需兼顾原有普通同学的培养,需要对多方面的资源整合重组,这里提出的是一些还很不成熟的想法,欢迎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尖子生培养措施与方法范文3

一 传统文化和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育的概述

(一)传统文化

传统指历史沿传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习惯等。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我国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历史中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它有着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二)我国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育现状

1 理论基础介绍

拔尖创新人才是在各个领域特别是科学、技术和管理领域,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国家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在我国特别是在世界领先的带头人和杰出人才[1]。国内关于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中,是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观念、培养的途径、培养的机制、培养的体系等方面来探讨的。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一些研究专家学者提出了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论述了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抓住机遇,完善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而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与制度进行研究,关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案,部分专家认为不同类型的高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都赋有历史使命。大学阶段只是为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打基础,大学的毕业生只是创新人才的“毛胚”,真正能否成为创新型人才还要在生产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完成。

2 基本现状

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起步于1978 年中国科技大学创办少年班,我国高校一直没有停止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从“少年班”到“混合班”再到“联合班”“创新班”等各时期和各种形式的探索,我国高校在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已经有了基本的雏形。实验班模式的宽口径、基于大类平台培养方式、小班教学、名师授课,导师制度等管理模式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很大帮助,取得的这些经验是值得推广的。

(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育在文化方面的缺失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只针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毕业生可以说是一个各类拔尖创新人才的雏形,但是他们的性格与天性已经基本定型。我们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观。而国外发达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针对于本国的文化形成独特的培养模式。当今各高校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在模式方面创新较少,不是沿用已有的体系就是照搬国外高校的流程,没有根据本国的文化的创新。本科学生是可以适应新的模式和体系,但是大学四年,对于在长期应试教育熏陶下的学生来说,新入大学,需要较长时间的适应期,终究无法发挥出他们最大的能量。如果要加上研究生和博士生时期的话,但这会因为时间太长和经济压力而失去大部分学生。如果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培养方式,这不仅有碍于其创新思维成型,也很有可能让这些优异学生误入歧途,迷恋于各种诱惑当中无法自拔。

此外,目前我国官本位的思想色彩十分浓重。不顾科学客观规律,还存在着依赖简单行政命令办事的情况。与此同时,许多优秀的人才都去做官,能够持之以恒,真正安下心来潜心做研究的人非常少,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创新人才的成长。虽说体制是死的人是活的,但不要仅仅让学生去适应拔尖创新人才的模式,也要做到培养体制去顺应大学生。做到人是活的,体制也是活的。

二 我国传统文化对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

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跟我国传统文化有密切联系,其中既有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存在消极的影响。例如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这是华夏文明及优良民族传统的一种表现,有着积极的意义,有利于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但在该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与教师辩论能力受到一定程度上的约束,甚至是限制。对于培养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来讲,传统文化其限制性更加明显。传统文化中封闭保守的心理有碍于学生开放、创新思想的培养。

(一)传统文化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的有利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中也不乏有创新的元素,学思结合、温故知新是反映我国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路径。大教育家孔子论及如何为学时,就提出了很多针对性的创新方法。其中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的方法对我国传统创新有重要的影响。[2]

如果说学思结合是创新的途径,那么温故而知新就是创新的目的。温故而知新不仅是孔子对人类认识世界的认识论的概念和方法论的总结,还是中国习惯于传统基础上创新,创新后不抛弃传统有着密切的关联。中国传统文化在创新方面的中国特色,就集中体现于我们的创新在传统进行因循损益基础上的创新,而创新之后并不抛弃传统。创新来源于传统,却又高于传统。

(二)传统文化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的不利影响

1 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限制拔尖创新人才创新思维

(1)我国传统文化的功利思想和日用伦理的实用主义限制拔尖创新人才创新思维的形成[3]。中国传统文化中功利思想即“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是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学而优则仕”或“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功利思想不仅限制拔尖创新人才创新思维的发展,而且极易让学生形成功利心态,只顾及一方面而忽略全面性的发展和个性发展,最终很难成为拔尖创新人才。 中国人骨子里的伦理实用主义被证明是不利于科学发展的,因为这种日用伦理实用主义缺乏为追求永恒价值目标而把短暂人生化为人类文明系列的磊落胸怀,容易导致短期行为。

(2)我国传统文化当中“大一统”的群体原则不利于个体独立意识、个性意识和品质的培养[4]。“重群体,轻个人”,强化共性,削弱个性,表现在文化心理上为“尚同”,使得国人喜欢随大流,“人云亦云”,强调事事划一,不鼓励独特。而创新是突破,突破原有的方法、规律限制,从而涌现新的方法和思路。并且在这种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家庭教育致使孩子养成听话、顺从的性格,而独立性较差,自立能力不强,怕吃苦,依赖性强,这些特点与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

(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和“知足常乐”思想,不利于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培养[5]。中国人强调和平解决矛盾时的中庸之道,有着促进社会稳定和人际交往的积极意义,但是这不利于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竞争是激发人的创新意识的重要条件,我国传统的中庸之道是不鼓励竞争。朱熹如此解释“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孔子以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中庸之道以“中和”为准则,回避斗争、反对冒险、主张维持现状、否定变革等思想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知足常乐”有助于人保持身心平衡,怡情养性,但有碍于拓创新精神的培养,易导致国人“小满则止”“小富则安”,不思进取[6]。

2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长期独尊儒家,而其他科学的名家和墨家等都长期受到批判。儒家的思维特征强调天人合一,对自然的认识往往是以模糊的直觉经验为判断依据。重直觉不重逻辑推理,这不利于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问题表面而不深刻,模糊而非真实。儒家传统文化的自主内向性思维相信自己的经验感觉,往往忽视信息交流。

三 提高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水平的对策建议

文化内涵是经过长期的生活、学习和体验累积而形成的一种精神态度。不仅区域化严重而且不同的人也会伴随着相应的变化。本科生初步入成年,思维方式基本定型。进入新的环境难免要适应一段时间。但是鉴于本科生阶段时间较短而且要培养成拔尖创新人才为社会作出贡献。所以要尽量缩短本科生的适应期并且还要摒除传统文化在他们身心的阻碍作用,所以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育中要提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加之学校内各个地区的学生都有,他们相互交流相互融合。所以学校是一个针对地域文化改进的绝佳场所。

(一)有效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不乏对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益的东西,例如前文所说的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的思维方式。我们要充分运用这些,不仅要用还要积极地发扬这些传统文化,高校要把传统文化与拔尖创新培养结合起来融入日常化的培养中,循序渐进,不间断且深入的培养本科生的拔尖创新能力。对传统文化运用方式有如下几个方面。

(1)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素质教育之中。传统文化具有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和渗透性等特点。传统将文化融入本科生日常课程中,这不仅能增添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也可以增强本科生的民族自信心, 培养本科生的创造精神。

(2)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即学校发挥博物馆、素质教育基地和工作室等文化传播载体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自觉的传承优秀文化、勇于实践创新的意识。开放博物馆、素质教育基地和工作室等文化传播载体, 为学生提供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和参与大学文化建设的环境与空间。[7]营造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提高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的质量, 并且塑造适合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型拔尖创新人才。

(3) 通过社会实践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学校积极组织传统文化的宣传活动或者其他有过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使本科生积极投入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吸收的实践当中去。结合专业见习、考察和利用寒暑假等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素质教育。在专业见习、考察和利用寒暑假等社会实践活动中, 组织学生领略祖国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 游历名山大川, 了解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 激发学生爱我中华壮丽山河、爱我中华文化瑰宝、强我中华民族的教育, 树立前人创造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辉煌昨天、我们要创造中华民族文化的辉煌明天的社会和历史责任感。[8]

(4) 借助传媒的力量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范围。运用校园广播、报纸、网站等传媒载体宣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鼓励本科生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运用到学习和创新的实践中。

(二)加强社会和区域化的管理

1 进行区域文化管理

针对区域文化严重,不同地区的学生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可以进行区域文化管理,即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按照区域文化特征进行分类培养。可以对全校或学院学生进行准确分类,不同的区域文化运用相应的培养方式。进行分类培养的目的是让来自各地的学生快速的适应学校的环境,并在此阶段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快速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笔者认为实施这一阶段培养最好是大学开学的军训期。大学军训不仅锻炼入学大学生身体素质也是学生适应大学校园环境的一个缓冲期。而现如今各大学的军训时间越来越短,有些学校把军训改至其他学期。开学军训时,大学生刚刚来到一个新的城市、新的校园,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只经过一个暑假的期间,大学生的高中知识基础还在。在最容易受外部诱惑的时期,也是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机。可以转化一下军训的方式,在军训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基础创新训练。将军训的时间延长至2~3个月,既可以循序渐进的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创新意识。

针对传统文化限制因素,在军训时期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教育。传统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改进也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军训对于大学生来说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改进影响深入的传统文化限制,最重要的是营造一种开放,竞争,创新出新的校园风气。对于本科生来说,学校就是他们的第二个家,家的氛围是影响他们最有用的方式。

2 加强社会资助营造注重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

社会和政策措施主要起辅助作用,主要是为学校和学生营造更好的条件。例如地方政府为当地高校提供充足的基金、基础设施等资源,让学校更好地进行拔尖创新人才教育。同时社会政策措施可以说是学校措施的基础,而学校的措施为政策措施的升华和具体化。

(三)建立科学准确拔尖创新人才的分类标准

在对传统文化进行适应和吸收时一定要确保对本科生分类标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首先要确定科学的标准,不仅要根据本科生所在地域进行分类而且还要依据本科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校园文化和本地文化等进行科学的分类。第二要确定准确的划分标准,可以通过测试的方式来确定新入学本科生基本的兴趣爱好和科研意向。最后要确定一个科学的流程,对新入学的本科生进行强行分类管理,既容易造成本科生反感,也有可能会造成本科生学习兴趣缺失。所以需要一套精密且渐进的流程让本科生逐渐适应校园环境。以确保高校本科生能够快速的适应校园生活和学习。

此外,不仅仅要根据本科生所处的区域文化特征,而且还要结合他们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研究方向。在针对传统文化改进的同时也对他们进行结合传统文化的个性化的科研辅导,在剔除糟粕的同时也不忘吸取精华。

总之,我国传统文化是一直在不断地传承和发展的,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但不明显的,文化根值于人的内心,难为世人所发现的,但是我们对它的重视丝毫不能减弱的。本科是教育的终端,而文化也根植于内在体现,再加上我国区域文化严重,不同地区传统教育的形式也不同。因而在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阻力很大,其根本原因是创新教育的新思想和传统文化巨大惯性之间存在冲突。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家庭教育和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国民心理特点、人格的特征、社会结构都对创新教育产生负面影响[9]。

针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在意的重点不是到底哪项或哪些文化好与坏,也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它是事实存在的并且是根深蒂固的。文化的改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我们等不起,也无法控制传统文化变化的方向。我们在意的是该如何改进和转变传统文化对人才的影响,让有利的更有利,不利的尽量缩减、消除和转变为有利。

参考文献

[1]郝克明.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与高等教育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3(11).

[2]刘良慧,张先华.教育观念的革命[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3][4][5][6]李英.制析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创新教育的因素[A].中共珠海市委党校.

尖子生培养措施与方法范文4

一、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

总体思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以加快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为目标,以中青年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大工作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建立人才聚集机制,优化人才环境,加速人才智力高地建设,为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工作目标:到20010年,全市知识分子总量达到2万名以上,中高级职称人员达到3500名;受到专门技能培训的企业、农业劳动者分别占到工、农业劳动者总数的50%、30%以上;全市以专家、科技副职、乡土人才为主体的三级科技人才网络体系逐步完善,“人尽其才、才尽其能”管理运行机制基本形成;通过健全政策制度,完善激励措施,使“技术参与分配”逐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重要内容。

二、主要任务和措施

1、专家咨询服务团

以国有、集体企业转轨改制和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为重点,强化管理,完善机构,注重实效,重点突破,增强专家咨询服务团自身活力,延伸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提高服务质量。

本着“优化结构,增强活力”的原则,定期做好专家服务团换届工作,及时调整、充实领导机构,积极吸收新当选的市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有一技之长的优秀科技人才和紧缺技术人才加入服务组织。

深入开展“三个一”活动。即每位专家服务团成员每年要为领导提一条合理化建议;联系一个贫困村或一家亏损企业开展科技帮扶或咨询服务;推广一项新成果、新技术。充分发挥专家咨询服务组织人才荟萃、智力密集、信息灵通的群体优势,积极参与市委、市政府重大问题决策、企业改制和重点工程项目论证,不断强化专家咨询服务团参与领导决策的服务内容,办好《专家建议》内刊。

按照XX市委组织部要求,根据我市实际,以“科技帮扶百村转化”和“百家企业咨询服务”两项主体活动为载体,动员组织专家团成员下乡下厂,开展科技咨询服务;积极引导、鼓励、支持有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科技实力的专家服务中心和专家个人,开展科技开发、技术承包、租赁经营等有偿服务,或以智力、技术、成果入股的形式,创办、领办、协办科技开发服务实体,促进产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在为社会提供服务、作出贡献的同时,不断探索、实践“技术入股”、“智力入股”等经济收益分配机制,使“按知分配”逐步成为按劳分配的重要内容,增强服务组织的经济实力,激励更多的科技人才参加服务组织、参与服务活动。

2、拔尖人才

推进市管拔尖人才选拔的科学化、规范化。修订完善《市管专业技术人才选拔管理办法》,坚持民主、公开、公正、择优的原则,自下而上、层层筛选,好中选优,选拔对象向生产一线青年优秀人才倾斜。实行市管拔尖人才选拔公示制,增强选拔工作的透明度。

努力探索市管拔尖人才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坚持“优胜劣汰”的原则,实施量化目标考核,逐步使考核结果与单位年度目标考核挂钩、与领导班子工作实绩挂钩、与个人经济待遇挂钩,充分调动市管拔尖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咎主动性。

做好局管拔尖人才的选拔管理工作,指导各部门、各单位制定《局管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规范局管拔尖人才的选拔管理。

严格上级庄市青年拔尖人才的选拔、申报与管理,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他们的成长进步。

注重拔尖人才的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优化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把市管拔尖人才培训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每年至少举办一期拔尖人才培训班,并通过起点较高的专家报告会、专题讲座,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提高素质。鼓励拔尖人才在职自学或到高等院校进修深造,对贡献突出或掌握紧缺技术的拔尖人才要进行重点培养、重点扶持,鼓励他们创业绩、出成果,五年内力争2--4名优秀人才进入XX市管拔尖人才行列。

3、乡土人才

按照省委下达的乡土人才开发目标要求,结合我市实际,修订《XX市关于加强乡土人才开发管理的实施意见》,完善乡土人才选拔的标准、程序,科学制定乡土人才选拔规划和年度计划,健全乡土人才管理体系,完善市级乡土人才库建设,到2005年,入库人数达到2500名以上。

各乡镇要深化乡土人才管理工作,制定培养计划,结合本地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对乡土人才进行培养,提高其文化水平和专业素质。对乡土人才在场地、经费、设备、信息、技术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保证其技术特长的充分发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发挥好专家团专家、市管拔尖人才的“传、帮、带”作用,每名专家团专家、市管拔尖人才要联系2--3名乡土人才,保证每名乡土人才至少掌握1--2项实用技术。

4、科技副职

科技副职作为所在乡镇、村科技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要科学配置,严格管理,保证充分发挥作用。要重视科技副职的成长;加强理论和业务培训,对其别优秀的要提拔重用;要深入调查研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科技副职工作的方法和途径,真正做到科学规范、专职专用、卓有成效的开展工作。

发挥好科技副乡镇长上引下辐的纽带作用,加强市、乡镇(区)、村三级的科技副职网络建设,推进“长、家”结合,促进乡镇、村的科技进步和新产品、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强化新项目、新工艺特别是高、精、尖项目的引进。

进一步健全以乡镇科技人才工作站为基础的科技机构建设,保证人员编制、场地、经费和设备的落实,确保科技副职工作的顺利开展。

对挂职科技副乡镇长要科学安置,规范管理,加强培养,提高素质,做到智力资源与乡镇经济资源的最佳结合,促进乡镇、村的科技进步和挂职干部政治、业务素质的同步提高。

5、引进、外聘人才

进一步加强人才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新时期人才引进、聘用和管理机制,以京津石和外地工作的XX籍高层次科技人才为重点,建立“XX市人才信息网”,坚持“聘、引”结合的原则,实施“借智兴藁”、“引智兴藁”工程和“技术联姻”计划,由市人才办牵头,各部门配合,使我市生产企业在京津石找到技术依托单位,促进企业发展。

对外聘、引进的科技人才,各部门要在其子女配偶就学就业、住房安置、工资待遇、人事关系接转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对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和紧缺行业的专门人才,要实行特殊政策,重点照顾。

6、青年人才

进一步加强全市35岁以下、本科学历以上青年人才库的建设,依照“边充实、边选拔、边培养、边使用”的原则,每年从青年人才库中选拔30--50名优秀人才到高等院校进修深造,通过举办培训班、专家讲座等形式,五年内把全市优秀青年人才轮训一遍,提高他们的政治水平、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每年推荐2--4名杰出人才进入XX市管青年拔尖人才行列,并对有特殊贡献的青年人才提拔重用。

三、组织保障

1、加强领导

党的领导是加强知识分子工作的重要保证。各级党委特别是一把手,要充分认识做好知识分子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感,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以人为本”的观念,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委有关知识分子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对知识分子工作的领导、关心和支持,要把知识分子工作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经常听取汇报,定期进行研究,努力把知识分子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2、明确分工

完善和规范知识分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市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要进一步健全机构,充实人员,切实担负起对全市知识分子和科技人才队伍进行全面规划、管理的职责。其下设的办公室负责起草有关政策、文件和措施,对全市知识分子工作进行综合协调、统一管理、指导检查,承办领导小组交办的一切事宜。

知识分子工作实行部门分工制,组织部、宣传部、团市委、科技局、科协、劳动人事局、人才中心、经贸局、乡镇企业局、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教育局、文体局、卫生局等部门各负其责,发挥职能作用,做好知识分子工作。

市委组织部要深入调查研究,给市委当好参谋,把知识分子工作同高层次人才比较集中的部门、单位领导班子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抓班子、带队伍的局面,推动知识分子工作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

市委宣传部负责做好优秀知识分子、杰出科技人才先进模范事迹的宣传工作。

团市委负责做好XX市青年拔尖人才的选拔、推荐、考察工作,并协同组织部做好青年优秀人才的管理和培训工作。

科协、科技局负责做好全市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推广工作,制定全市科技发展规划和科技人才奖励计划,并抓好科技副乡镇长、农村科技副主任、科技副厂长的岗位培训。

劳动人事局负责做好全市科技人才的职称评定、市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转干、晋升工资奖励等工作,对外聘、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做好其配偶子女的就业安置工作。

人才中心负责为全市各乡镇、部门(单位)、企业提供人才信息,为用人单位牵线搭桥,并做好优秀大中专毕业生的入库管理工作。

经贸局、乡镇企业局负责做好国有、集体及个体私营企业管理干部、科技人才的管理、培训等工作。

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负责做好本部门科技人才的业务培训工作,并对科技人员深入基层进行技术指导、科技推广、咨询服务、实用技术培训等进行统筹安排。

教育局负责抓好全市中小学校长、教师队伍的岗位培训和任职资格培训,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

文体局、卫生局负责组织开展义演、义诊等活动,推动我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

财政局负责做好知识分子工作专项经费、市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技术津贴及体检费用的落实工作,并协助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解决好工作中牵涉到的有关问题。

3、优化环境

各乡镇、市直各部门都要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委及我市制定的有关知识分子的各项政策措施,尤其要落实好知识分子、科技人才的相关待遇,对他们开展工作必需的经费、场地和设备等要采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计予以解决。版权所有

每年定期召开知识分子表彰会,对优秀知识分子和科技人才进行表彰和奖励;设立“XX市科技奖励基金”,对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特殊贡献的杰出人才进行重奖;在《XX报》、电视台开辟专栏,对他们的模范事迹大力宣传,以激励、激发广大知识分子特别是高层次科技人才为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献才献智的热情和积极性,并在全市社会进一步浓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各部门、单位要通过组织召开座谈会、汇报会及定期对贡献突出的优秀知识分子进行慰问等形式,与广大知识分子进行感情沟通,了解掌握他们的工作、思想和生活状况,切实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优化知识分子工作环境,体现党和政府对广大知识分子的关怀。

4、强化自身建设

根据省、市委有关文件的要求和我市经济发展需要,“十五”期间,建成“XX市知识分子工作信息网站”,负责各级各类人才信息的交流、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的介绍、专业技术难题的征集、有关政策文件的等,促进人才交流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推动知识分子工作的科学化、智能化。

尖子生培养措施与方法范文5

普通日光温室栽培(1月至6月底)一般单株结果 5~6个,667 m2产量2 500 kg左右,而高效多茬高产栽培技术充分利用超小型南瓜雌花多,连续结瓜习性好的特点,适当早播种、早定植并辅以特殊的整枝留瓜等管理方法,把单株连续结果分成3个阶段,可以使单株结3茬瓜,每茬坐瓜3~4个,单株坐瓜总数由原来的5~6个提高到10个以上,667 m2产量在5 000 kg以上,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显著。

1 播种与育苗

1.1 播种期选择

一般在1—2月,具体播种时间按定植期往前推算30 d计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前播种可以延长生长期、结果期,获得更高的产量。

1.2 浸种催芽

将小型南瓜种子放入55 ℃水中搅拌至30 ℃,再在25~30 ℃ 水中浸6~8 h,然后用1% 高锰酸钾溶液消毒20~30 min,捞出后充分搓洗,擦去种皮上的水分,然后在潮湿的干净布上薄薄地摊1层,卷包后置塑料袋中放于28~30 ℃ 恒温箱催芽,1~2 d后种子开始露白即可播种。

1.3 播种

采用10 cm×10 cm营养钵育苗。营养土取自大田,每m3土掺腐熟有机肥300 kg、磷肥3~4 kg,充分混匀后装钵。播前1 d浇透水,每钵放1粒已出芽种子,然后覆过筛细土1~2指厚。播后应在营养钵育苗畦上插小拱,平铺1层薄膜以保湿增温促进出苗。80% 种子出苗后及时揭开薄膜。

1.4 苗期管理

播后封严薄膜增温,出苗期间床温白天保持在28~30 ℃,夜间不低于20 ℃,要求2 d顶土,3~4 d出苗最为理想。若出苗期延长说明温度较低,需想法采取增温(地热线加温)措施。苗齐并子叶展平后床温白天保持在22~24 ℃,夜间 12~13 ℃,防止幼苗旺长形成徒长的高脚苗。当真叶出现时,白天床温可保持在25~26 ℃,夜间10 ℃ 左右,加大昼夜温差以促进雌花形成,增加雌花数量,早坐瓜。

在育苗期间可根据土壤墒情浇水2~3次。当幼苗 3~4片叶时即可定植。苗期温度管理采用“一高一低”的管理措施,即播种后保持高温促进出苗,待大部分幼苗出土后,加强通风降低棚内温度,注意防止瓜苗徒长。

2 适期定植

2.1 定植期选择

根据本地气候条件,定植时间一般在2月初,当幼苗有3~4片叶、苗龄30 d左右即可定植。

2.2 整地、施肥、做畦

定植前开沟667 m2施有机肥 2 000~3 000 kg,再混施复合肥25 kg,沟上做高畦,畦间距2.5~2.8 m,畦面宽度45~50 cm,覆盖地膜。

2.3 定植

选择晴天定植,株距80 cm,行距45 cm,采用双行栽培。667 m2定植 500~600株。定植密度太大会影响南瓜通风透光,植株容易感染病害。

3 定植后的管理

3.1 温度管理

超小型南瓜属西洋南瓜类型,耐寒不耐热,喜凉爽温和气候。当气温低于12 ℃,植株长势减缓,气温低于8 ℃ 时,基本停止生长,并会有轻微寒害。早春定植必须注意气温变化,做好防寒保温措施,可采用温室内扣小棚的保温措施。贝贝南瓜怕高温,当最高温度超过30 ℃ 时,生长受到抑制,植株衰弱,易患病毒病。贝贝南瓜生长的适宜温度为 15~28 ℃,此时所结的果实淀粉含量较高,品质佳,所以在贝贝南瓜生长的中后期管理上要注意采取温室通风、降温、遮阴等措施。

3.2 水肥管理

定植水:定植时要浇透定植水,如果因为定植时天气不好,气温偏低,怕浇大水会过多降低地温不利于缓苗,定植水浇的少,缓苗后要选择晴天再补浇1次。浇足定植水和缓苗水后, 适当蹲苗,一直到果实膨大期一般不用浇水, 开花坐果期严格控制浇水施肥,一般不需要浇水、施肥,以防止瓜秧疯长,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失调,开花坐果延迟,授粉后坐不住瓜。

膨瓜水:当果实有鸡蛋大时,进入快速生长的膨大期,需要及时追肥,667 m2追施复合肥20 kg,结合浇水施入。每茬瓜的膨大期都要浇水施肥1次。第2、第3茬瓜由于气温升高,水分蒸发量大,适当增加1~2次浇水,补充水分的不足,浇水宜“见干见湿”。

3.3 植株管理

3.3.1 适时掐尖 小型南瓜多茬高产高效栽培要经历3次掐尖“换头”。第1次掐尖:定植后南瓜苗长到 4片真叶时,要及时掐尖,待发生侧蔓时,选择从瓜苗基部分生出来长短、大小一致的2条侧蔓作为结瓜主蔓,其余侧蔓要全部打掉。第2次掐尖:当每条瓜秧上坐住的贝贝南瓜达到3~4个时,在瓜秧的顶芽附近保留1~2片叶子后掐掉生长点,此做法有利于营养大量快速的往膨大的瓜中输送,促进第1茬瓜的快速膨大。第3次掐尖:当第2茬瓜秧上坐住的贝贝南瓜达到3~4个时掐尖,方法同上。

3.3.2 吊蔓 当瓜秧伸蔓至10 节以上时开始吊蔓,吊蔓时保证第1个瓜离开地面即可,以后随着瓜秧的不断生长要及时引蔓吊秧。

3.3.3 摘除侧枝、老叶、病叶 贝贝南瓜日常管理工作主要是及时摘除根部和瓜秧上长出的侧枝,打掉底部老叶、病叶,以保证通风透光,减少植株不必要的养分消耗。当主蔓掐尖后,在主蔓顶部附近选留1条侧蔓,其余侧蔓全部打掉,主蔓顶部附近选留的那条侧蔓作为生产第2茬瓜的主蔓,它会伴随着第1茬南瓜的膨大而逐渐伸长。

3.3.4 摘除下部老叶、落蔓、盘蔓 当第1茬瓜收获后,打掉植株下部老叶,把瓜秧落下来,当第2茬瓜收获后,也要打叶、落蔓、盘蔓。日光温室生产3茬瓜,需落蔓、盘蔓2次。

4 激素蘸花或人工授粉

贝贝南瓜结瓜习性好,往往很低节位就出现雌花,为保证高产,一般12个节位下的雌花都要去掉,12个节位上的雌花采用激素蘸花或人工授粉的方法促进坐果。

4.1 激素蘸花

由于定植时间早,前期气温偏低,光照弱,影响花粉的质量和授粉效果,第1茬瓜采用激素蘸花,雌花开放当天,用适宜浓度的坐瓜灵涂抹小瓜的两侧,或直接喷在雌花的柱头上,激素种类和使用浓度参照西葫芦,注意要避免重复蘸花。

4.2 人工授粉

第2、第3茬瓜雌花开放时,可在雌花开放的当天上午10:00前进行人工授粉。

5 及时采收

贝贝南瓜雌花开放25~30 d后果实成熟,可以采收,及时采收成熟的南瓜可以促进其他幼瓜的发育,也有利于侧蔓的生长,促进侧蔓早开花和第2、第3茬瓜早坐瓜。

6 病虫害防治

6.1 虫害防治

虫害主要是蚜虫和红蜘蛛。南瓜生长前期主要防治蚜虫危害,中后期除防治蚜虫外,还要注意防治红蜘蛛。防治原则:及时发现,及时防治,避免蔓延。防治药物:杀螨特、螨死净、克螨特、阿维菌素。

6.2 白粉病的防治

随着南瓜的膨大,植株抗病力减弱,容易发生白粉病,管理上要注意控制浇水,及时摘除老叶,加大通风,降低温室内的湿度。零星发现白粉病时,要及时摘掉病叶,防止病害蔓延。

尖子生培养措施与方法范文6

【关键词】尖椒;种植管理;病害防治

尖椒易栽培,生长快,结果早,产量高,是农家致富的好门路。但是,尖椒在栽培过程中,由于受到环境气候条件影响,容易遭受病虫为害。如果防治不及时,会使尖椒生长不良,结果少,产量低。为使尖椒正常生长,夺取高产,应注意预防尖椒病虫害。

1.尖椒播种管理

尖椒在播种前一天将种子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不断搅拌直到水温降至30℃后静置浸种8-10小时,淘洗种皮沾液,漂去瘪籽,用清水洗尽后阴干。选至少3年内未种过马铃薯、茄果类作物的肥沃干燥的土壤作苗床,每1000克生石灰洒5平方米翻土,按每平方米播1.2克种子的标准,抢晴做好苗床。播种前浇足底水,湿透12公分,用绿亨1号3000倍液洒过去,播上种子用细焦泥灰和6-8克/平方米的百菌清拌匀,播后覆盖一层1-1.5厘米厚的过筛焦泥灰药土再盖上稻草,搭小弓棚铺地膜,紧接着认真做好苗期管理,培育壮苗。

出苗后晴通风,早上8时、下午4时盖回去,不能全部掀开,只能二头通风,长的中间开个通气口。在幼苗生长初期进行1—2次间苗,除去过密或过弱的小苗。其次,要掌握好苗床温湿度,苗期生育温度为22-30℃能促进根系生长。再者,要抓好苗期肥水管理,这对培育健壮苗有重要作用。

苗床呈干温交替状态,保持土壤水分在60%左右。苗床见白,水要浇透,不要象蜻蜓点水,日日浇日日不透,影响生长。在播后30天左右,幼苗长到3—4片真叶时分苗一次,苗距7—10cm见方。假植缓苗后用0.2%的尿素和0.3%的磷酸二氢钾作根外追肥,6—7片真叶时或移植前。移植前防病用植病灵1000倍液,百菌清600倍液,一遍净2000倍液,7—10天喷一次,带药移栽。

2.田间管理

2.1肥水管理

定植后及时浇“定根水”,5-7天后浇一次“缓苗水”。当缓苗定根后,适当控制水分,以促进根群深扎土层,减缓地上部分生长,促使植株矮壮,起到蹲苗的作用。此时可轻施一次“提苗肥”,主要以氮肥为主,但不宜过多,以防营养生长过旺而生殖生长受抑。初花座果期开始配合灌水重施一次“挂果肥”以保证植株继续生长和果实膨大的双层需要,更有利提高早期产量。主要以施三元复合肥为主,宜开沟深埋。盛果期,还应配合沟灌巧追2-3次“壮果肥”。也是以三元复合肥为主,加之饼肥。一般是采收1-2次就追施一次肥。

2.2中耕除草

对于露地栽培的,为防止表土板结和杂草丛生,及时进行中耕除草。最好是每浇水二次就要中耕一次。第一、二次中耕宜深,有利于改善土壤通气状况,促进根系生长;中后期中耕宜浅,以减少根系的损伤。对于地膜覆盖栽培的,到了生长后期,可进行破膜并中耕除草培土。

2.3修枝整形

辣椒的植株调整宜采取“自然开心整枝法”。因辣椒植株的分枝一般为双杈或三分枝。但有时在辣椒的分枝当中有结果枝与营养枝之,即水平向生长枝为结果枝,垂直方向生长的枝为营养枝。因此,在辣椒整枝时,应遵循自然分枝规律,主要剪除垂直生长的营养枝,使整个植株呈自然开心状,到中后期,还要采取去腋芽及摘叶措施。去腋芽最好掌握在尚未伸长时进行,以减少营养的消耗。摘叶主要是摘除植株底部一些病、老、残叶。

2.4保花保果

防治辣椒落花落果的主要农业措施有:(1)选用抗病、抗逆性(耐高温、低温及耐寒、耐涝)强的品种。(2)合理密植,适当进行植株调整,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群体结构。(3)根据植株生长发育的需要,合理配合NPK施用量。NPK配合比例为1:0.5:1为宜。(4)加强水分管理,防止土壤过干或过湿。(5)及时防治病虫害。

3.尖椒病害主要成因及防治

3.1尖椒病害的主要成因

尖椒生长不同阶段所发生的多种病害都与气象因素密切相关。因为尖椒是不耐高温强光的作物,在高温强光下,其生理功能受阻,抗性下降,有利于病毒的侵入和增殖,故易发病。同时,尖椒也是不耐雨涝的作物,在多雨季节,真菌、细菌病害往往容易发生,这些病害使植株的抗性下降,即可同时诱发病毒病、疫病等的发生。

3.2尖椒主要病害特征及防治

3.2.1尖椒疫病特征及防治

尖椒疫病属于真菌性病害,叶片、茎和果实均可发病。被害叶片多在叶缘和叶柄连接处发生不规则水渍状暗绿色病斑,其边缘为黄绿色,多雨高湿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展,常造成叶片腐烂,干燥条件下病斑干枯易破碎。以茎基部和茎节分杈处发生成段水渍状的暗绿色病斑为典型症状。果实受害多从蒂部开始,病斑呈暗绿色水渍状软腐,边缘不明显,很快扩展到全果实,引起腐烂,潮湿时病部覆盖白色霉层,干燥后形成暗褐色僵果。在发病初期要及时施药,主要药剂有: 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600倍液;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700倍液;科生霉素、春雷霉素1000倍液。每隔7~10d喷施1次,视病情可连续喷施2~3次,重点控制中心病株。

3.2.2尖椒病毒病特征及防治

尖椒病毒病症状常见的有花叶型、坏死型、黄化型、蕨叶型4种。花叶型病毒病特征为叶脉有轻微褪绿或产生淡绿相间的花叶,严重时产生褪绿斑驳,叶面凹凸不同,叶脉皱缩畸形;坏死型病毒病特征为产生褐色坏死斑,如条斑顶枯、叶脉幼芽坏死、环斑等;黄化型病毒病特征为病叶变黄并出现落叶;蕨叶型病毒病特征为叶子变成线形,可使植株矮小,形如鸡爪状的丛枝。在发病初期可选用药剂喷施: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病毒净或病毒灵500倍液;抗毒剂1号400 倍液;0.5%抗毒丰水剂300倍液;20%病毒速杀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10d喷施1 次,连续喷施3~4次。因为蚜虫为病毒病的传播载体,防治过程中也要重视蚜虫治理。

3.2.3尖椒青枯病特征及防治

尖椒青枯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在土壤温度达到20~25℃、气温达到30~37℃、土壤含水量达25%以上时发病严重。当大雨骤晴,气温迅速升高,湿度大,蒸腾量大时,病菌活动旺盛,病株增加,危害严重。对田间要及时检查,发现病株立即拔除、烧毁,在穴内撒施石灰粉;发病初期可用100~200mg/kg农用链霉素或春雷霉素1包对水75kg淋湿土壤,连续防治3次,灌根每10~15d灌1次,连续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