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范例6篇

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

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范文1

作者单位:063020唐山市河北省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医院护理部

卢建丽:女,本科,主管护师

摘要通过对350名护理人员进行心肺复苏术培训,发现存在开放气道不正确、按压手法及频率不正确等问题,分析出现的原因是护士对培训重视不足、理论知识不扎实、实际练习少、培训不规范,针对以上原因,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如提高对心肺复苏的重视程度、组织理论讲课、重视细节、规范培训等措施,我院护理人员心肺复苏技术人人达标,并出现2名护士及时发现患者心脏骤停,正确采取急救措施,将患者挽救成功的事例。

关键词 护士;心肺复苏;培训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1.051

心肺复苏术(CPR)是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所采用的最初、最有效的急救措施。有研究表明[1],院内患者心跳呼吸骤停发生时大部分是护士首先发现的,护士及时有效的复苏措施能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但近年来国内文献报道[2],医院医护人员的CPR技术测试结果令人失望。为提高我院护理人员的复苏水平,2011年护理部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心肺复苏培训,发现一些问题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我院在册护士363名,休假13名,最终参加培训350名,年龄21~48岁。职称:高级6名,占1.71%;中级122名,占34.86%;护师117名,占33.43%;护士103名,占29.43%;未取得资格证2名,占0.57%。学历:本科67名,占19.14%;专科173名,占49.43%;其他110名,占31.43%。培训器材采用高级自动电脑心肺复苏模拟人。根据《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疾病指南》制定培训考核标准,考核分数≥85分为合格。

2结果

本次培训中,存在问题最多的是人工呼吸方法不正确,占18.90%;其次为胸外按压的手法不正确,占12.00%;开放气道方法不正确,占6.57%;判断复苏效果不正确,占5.43%;未呼救或呼救声音太小,占3.40%。其他少数护士在操作中动作粗暴,容易给患者造成二次伤害。因是培训考核,没有现场抢救的气氛,有些护士只注重动作的标准性和是否能达到合格标准,加之练习的不够熟练,整体操作显得不紧凑,没有抢救的紧迫感。

3原因分析

3.1重视不足

3.1.1个别科室护士长对心肺复苏培训重视不足。由于临床护士人力资源不足和患者对护理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护理工作量大,个别护士长只重视完成本科室的护理工作,对护士重使用、轻培训。一些低年资护士科室工作忙,没有时间在工作时间参加培训,业余时间因孩子小需要照顾等家庭生活原因不愿来院学习,对培训有抵触心理。

3.1.2有些护士认为病房有呼吸机、监护仪等设备,不需要护士进行徒手心肺复苏,对复苏的练习不够重视,要点掌握不准确,操作不熟练。

3.1.3供应室等非临床科室护士认为自己平时不会接触到心脏骤停的患者,对CPR培训存在应付心理,操作不熟练者居多。

3.2理论知识不扎实护士对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及操作要点不熟悉,对颈动脉解剖位置、胸外按压的要求、复苏有效指征等相关知识掌握不充分,操作中只知道模仿他人的动作和过程,不明白具体原因,不知道心肺复苏的操作要点,更不清楚为什么要求要这么做。尤其是一些高年资护士知识更新不及时,对心肺复苏步骤还停留在A-B-C次序,操作程序不熟悉,导致操作过程中动作不连贯。

3.3实践练习少有些护士认为只要能熟练背诵操作流程和操作要点,就能将心肺复苏做到合格,很少甚至没有在模拟人上进行实际演练,导致考核过程中出现暂停操作或背诵操作流程,有时虽然会准确描述按压手法,但实际操作中出现肘部弯曲、跳跃式、揉面式按压等情况。

3.4重流程,轻质量本次培训中,操作不合格护士多存在注重操作流程,不注意操作细节和质量的问题。比如在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时,有些护士没有按要求做到一手打开患者口腔, 另一手示指沿口腔侧壁深入口腔深部, 在示指移向口腔另一侧时弯曲,顺势将异物勾出[3],而是用纱布擦净患者口唇,没有达到清理呼吸道的目的;开放气道时,虽然也用示指和中指上抬患者下颌骨,但是手指压迫颏下软组织,阻塞了气道;判断患者意识时拍单肩、在单耳呼唤,判断瞳孔时只观察一侧瞳孔变化,易对脑疝、眼疾、偏瘫或单耳失聪的患者造成误判。

4对策

4.1提高对心肺复苏的重视程度心肺复苏是护士应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要真正做到争分夺秒,动作敏捷,判断果断,才能挽救患者生命,进一步提高其生存质量[4]。本次培训中,我院先在护士长会上强调培训的重要性,引起护士长的足够重视,只有护士长从思想上重视,才能认真地培训、督导。护理部成立考核小组,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考核。考试不合格者由科室重新培训,再次补考,其补考成绩与本人及科室护士长绩效挂钩。护理部还通过组织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和团队复苏比赛等形式增加护士对心肺复苏的兴趣和重视程度。

4.2组织理论讲课在全院范围内进行讲课,逐条逐项讲解心肺复苏的要点和注意事项,对每年复苏培训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重点讲解,并讲清楚出现错误的原因,使护士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真正掌握复苏要求。比如,讲解胸外按压时,讲明按压过程中减少停顿是为了增加患者的存活率[5],按压中断频繁,会使患者冠状动脉平均灌注压降低,存活率下降[6];按压位置太低会损伤腹部脏器或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太高可伤及大血管,按压深度至少5 cm比低于5 cm更有效;按压频率大于100次/min可以提高患者的存活率等[5],使护士明白在胸外按压中为什么要求用力按、不断按、快速按。讲课中采用幻灯、视频等形式,提高护士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增强学习效果[7]。同时将讲课课件放到医院局域网上,让护士可以随时学习。

4.3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开放护理示教室,要求所有护士必须在模拟人上进行实际练习。练习中,每个步骤均用动作准确地表现出来,而不是用语言表述。练习中采用由护士长或科室骨干进行现场指导,练习中护士互相观摩、互相指正的互动练习形式,调动护士培训的积极性,共同提高操作水平[8]。

4.4重视细节,规范培训

4.4.1护理部首先将心肺复苏考核标准在全院内组织学习和讨论,按照标准对护士长和科室技术骨干进行培训、考核,考核合格后再由其对科室成员进行培训和考核。将考核标准下发到各科室,科室按照评分标准逐项考核,保证培训和考核的规范化。

4.4.2培训中,从护士开放气道的手法、按压的部位到呼救的声音、判断颈动脉的手法等逐项规范。护理部考核中,更是将护士的每项不足当场指出、现场改正。整项操作要求护士做到能快速评估、准确判断、正确按压,有效吹气,整个复苏过程熟练、紧凑、规范。

5小结

大量实践证明[9],对于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如果在4 min内进行有效的CPR,可能有50%的抢救成功率; 超过6 min,成功率仅为4%。临床护士是与患者接触最密切的,及时、迅速发现患者心脏骤停,正确实施CPR能挽救患者生命。经过培训和考核,我院护理人员考核分数95分以上者167名,90分以上者122名,85名以上者38名,补考23名,补考者经再次培训考核后均合格,做到了CPR技术人人达标,并出现2名护士及时发现患者心脏骤停,正确采取急救措施,将患者挽救成功的事例。

参考文献

[1]宫雪梅,谢小华,阳世伟,等.心肺复苏术操作培训考核模式探讨与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08,22(11B) :2982-2983.

[2]齐卫东,房兆国,汪翼.影响护理人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分析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09,9(10):20-22.

[3]王佩燕主编.急诊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

[4]徐惠红.心肺复苏操作考核结果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7,22(14):61-62.

[5]边波,万征.AHA心肺复苏指南更新:由ABC到CAB的意义与启示[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2011,3(2):81-83.

[6]朴镇恩主编.实用心肺脑复苏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99.

[7]彭小燕,蒲雁,罗慧.多媒体技术在护士继续教育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92-93.

[8]孙娜,彭幼清,马丽莉,等.社区护士心肺复苏培训方法的比较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3,28(1):63-64.

[9]李春盛,季宪飞.2010年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解读[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1,11(4):253-256.

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范文2

关键词:心肺复苏;院前急救;团队协作;医护司协作

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基于《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1-2]中关于"强调高质量、持续胸外按压及培训、实施、团队"等理论基础,结合实际工作经验,笔者所在科室制定出《医护司协作模式心肺复苏术抢救流程》。通过对医生、护士、救护车司机组成的院前急救小组进行规范化培训及考核合格后,于2013年1月开始将该模式应用到院前临床工作中,并取得一定成绩,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科室2011年3月~2014年10月院前接诊的心脏、呼吸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病例标准为符合临床心脏骤停诊断标准;心脏骤停至开始心肺复苏时间在10min以内者。排除标准为肿瘤晚期,多脏器功能衰竭,严重创伤等原发伤病完全不可逆的心脏、呼吸骤停患者;未行系统心肺复苏及资料不全影响判断者。共收集66份病例,其中男42例,女24例;年龄4~85岁,平均(48.5±4.3)岁;疾病分类:心脑血管疾病32例,呼吸衰竭6例,重症胰腺炎1例,严重创伤12例,有机磷农药中毒4例,助壮素中毒2例,电击伤2例,溺水2例,原因不明猝死者5例。

1.2分组方法 以笔者科室开始执行《医护司协作模式心肺复苏术抢救流程》的时间2013年1月为分界点,将选择病例按有无行医护司协作模式心肺复苏而分为观察组36例及对照组30例。

1.3复苏方法 对照组:医护二人配合心肺复苏术。以《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为标准,立即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吸呼气囊辅助呼吸、电除颤等。观察组:医护司三人协作心肺复苏术。以本科室《医护司协作模式心肺复苏术抢救流程》为标准执行。 具体流程见讨论。

1.4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及时间点,入院后第一时间动脉血乳酸值,复苏成功率,复苏患者存活出院率。

1.5复苏效果评判标准 ①自主循环恢复标准: 复苏后出现自主心跳,且血压≥90/60 mm Hg,维持半小时以上者。②复苏成功标准:达自主循环恢复标准,有或无自主呼吸者。③存活出院标准:恢复自主心跳及呼吸,有或无神经系统损伤后遗症,能存活出院者。

1.6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l8.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 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恢复率高于对照组,乳酸水平低于对照组,复苏成功率及出院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 1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比较

3讨论

心脏、呼吸骤停是临床上最危重的急症,及时、高效的心肺复苏是最关键、有效的抢救措施。《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1-2]强调需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尽可能将中断控制在l0 s以内。建议:对于有心电监护的患者,从心室颤动到给予电击的时间不应超过3 min。而传统的院前医护急救模式难以保证中断胸外按压的时间少于10s及尽早的电除颤,难以保证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本研究中对救护车司机重新进行角色定位,不仅是一名驾驶员,同时是一名急救者,通过系统规范培训后,能很好地配合医生、护士,执行《医护司协作模式心肺复苏术抢救流程》。因司机的法律资质问题,本流程中,司机以辅助、配合操作为主。具体流程如下:①评估现场环境安全,医生判断患者心跳、呼吸骤停,启动基础生命支持流程,开始胸外按压。②护士负责准备呼吸气囊、除颤监护仪、气管插管盒、急救药箱等抢救用品,司机帮助携至患者旁边,除颤

监护仪、气管插管盒、急救药箱等抢救用品,司机帮助携至患者旁边,除颤监护仪放在患者右侧头旁,急救箱放在患者左侧身旁。③司机配合医生按30:2按压通气比例给予患者人工呼吸气囊辅助通气。④护士准备除颤监护仪,连接监护后患者心电呈室速或室颤,则配合医生行电复律。⑤首次除颤后,医生与司机继续行心肺复苏,护士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予肾上腺素等复苏药物,必要时再次电除颤。⑥若环境许可,护士替换医生行胸外按压,医生行紧急气管插管术,司机配合拔导丝,辅助通气等。⑦为保证复苏质量,约2min(5个循环),医护二人互换行胸外心脏按压。⑧复苏终点:患者自主循环恢复,记录恢复时间,救护车转送入院进一步高级生命支持;或30min积极复苏,患者仍未复苏成功,心电图呈一直线,宣布临床死亡。

心脏、呼吸骤停患者全身各组织器官缺血、缺氧,细胞氧代谢障碍将导致产生乳酸增加,同时因为肝脏的灌注不良,对乳酸的代谢障碍,机体内乳酸水平将高于正常。而血乳酸水平升高是组织灌注不良及氧代谢障碍的早期敏感生化指标[3]。并且早期动脉血乳酸水平能有效地评估重症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测预后[4]。本研究中观察组复苏成功患者入院后第一时间动脉血乳酸水平低于对照组,一定程度上证明三人协作心肺复苏能够减轻组织器官缺血缺氧的损伤程度,提高复苏成功率及存活出院率。分析原因医护司协作模式较传统医护模式主要有以下优势:医护司协作流程里医生、护士、司机分工明确,各司其责,配合协调,保障各种抢救步骤有序、无缝隙地进行;避免护士来回救护车与急救现场准备急救用品的情况,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争分夺秒抢救生命;充分调动救护车司机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其对急救工作的参与感,责任感及荣誉感;定时换位、持续胸外按压,尽早电除颤、气管插管、建立静脉通路应用复苏药物等,保证了心肺复苏术的高效性。但是该模式的实施,必须建立在规范、系统的培训,严格的考核制度下,才能保证其在临床工作中的效果。因为这不仅要求较高的个人技能操作水平,同时也注重团队配合,任何一个人技能不熟练或配合不协调,都将影响复苏质量。

综上所述,医护司团队协作模式较传统医护协作模式更能保证高质量心肺复苏术地实施,能够提高院前心脏、呼吸骤停患者抢救的时效性,提高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及存活出院率;医护司协作模式在院前急救工作中具有可行性,将是国内院前急救的发展趋势之一,有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 余湛,张利远.《2010心肺复苏指南》解读[J].实用医学杂志,2012,8:1225-1226.

[2] 陈平,钟永. 《 2010 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肺复苏(CPR)及心血管急救(ECC)指南》要点速递与释义[J]. 中国医药导报, 2011,8(5):6-7.

[3] 邱春红,邱春东.血乳酸检测的临床应用研究[J].检验医学.2013,28(4):337-340

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范文3

【关键词】2010版心肺复苏 考核 高职护生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急救技术,是急诊医疗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2010年2月美国心脏协会及国际复苏联盟再一次更新了CPR的理论和技术,并发表了《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及治疗建议》(下称《新指南》)[1]。为了更好地学习《新指南》,提高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高职护生的操作技能,本文作者对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高职护理专业的240名学生进行培训后考核,就其考核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以下分析和讨论,针对性地改进教学,以期提高护生的操作水平、提高护理实训的教学质量。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我校2012级即将实习的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的24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均为女生。她们已经系统地完成了教学大纲要求的临床科目,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2 研究方法

(1)操作培训:1)将护生分为8名一小组,40名为一大组,每组选出组长1名,并告知护生在整个练习过程中相互监督、纠正错误的操作手法,组与组之间形成竞争机制,激励学生竞相学习。2)由护理系的6名资深带教老师共同进行培训。培训老师设置了患者发生心跳呼吸骤停的场景,按照“现场示范--讲解--示范--答疑”的流程进行辅导,每大组4学时。3)每组随机安排一名护生进行回示,培训老师现场将不正确的操作手法及时纠正。

(2)操作考核质量标准 根据《新指南》标准制定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操作程序和评分标准(其标准参照2014年全国高职护理专业竞赛的评分标准), 基础生命支持关键步骤设计了评分标准百分制,主要包含心跳呼吸骤停的诊断、胸外按压、开放气道、口对口人工呼吸等进行结果评价。最后收集并整理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3)操作考核方法 采用北京医模医学仪器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高级自动电脑心肺复苏模拟人,模拟巡视病房过程中突然发现住院患者发生心跳呼吸骤停即时进行现场徒手心肺复苏的抢救。以模拟人的红绿灯进行计数,85分为合格,95分为优秀。

2 结果

根据统计数据得出240名护生中,有194名操作考核合格,最高分95分,最低分55分,总平均分86. 24分,其中55名优秀,139名合格,合格率为80.7%。其中胸外按压和开放气道、口对口人工呼吸准确率稍低,通过统计数据对准确率低的方面及时找出原因并进行分析并讨论。

3 讨论

3.1 存在的问题

通过此次考核,护生掌握了心肺复苏的急救知识及操作步骤,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通气过大或过小、判断颈动脉时间过短及位置错误、按压频率不正确、按压幅度过大或过小等等。操作考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见表1。

表1 心肺复苏操作考核主要存在问题汇总表

步 骤 存在问题 例数 百分数(%)

1.判 断 判断方法错误 28 11.66

2.患者摆放 未松裤腰带 10 4.16

3.胸外心脏按压 检查颈动脉搏动位置错误 26 10.83

判断颈动脉搏动时间错误 38 15.83

按压方法错误 43 35.83

按压频率不正确 39 16.25

按压幅度不正确 43 35.83

4.开放气道 未掏口腔异物 12 5.00

开放气道错误 22 9.15

5.人工呼吸 通气过大 47 39.16

通气过小 34 14.16

3.2 对策

(1)在实施CPR考核时,较多学生胸外按压不准确,存在问题为胸外按压频率过快过慢、按压时胸廓下陷幅度不到位,都会直接影响心肺复苏的效果。因此,胸外心脏按压时,按压应平稳,垂直用力向下,按压的速度要均匀、规律,不能左右摇摆,不能冲击式猛压,按压手法、部位要准确,按压力度适中,保证胸廓下陷至少5 cm,确保有效的胸外按压才是复苏成功的关键[2]。

(2)在CPR考核过程中,有22名学生开放气道不到位,存在共同问题为打开气道时下颌角与耳垂间连线未能与地面垂直,从而降低了通气效果。因此,开放气道手法要规范,力度要到位。操作时应一手食指和中指置于靠近颏部的下颌骨下方,将颏部向前抬起,帮助头后仰,气道开放,必要时拇指可轻牵下唇,使口微微张开,头部后仰的程度以下颌角与耳垂间连线与地面垂直为正确位置。在心肺复苏全过程中,自始至终要保持气道通畅。

(3)在CPR考核过程中,57名学生人工呼吸不正确,存在共同问题在操作过程中通气过大或过小,而达不到有效的呼吸复苏。因此,口对口人工呼吸应在通常平静呼吸后以嘴唇包紧患者的口部给患者吹气,时间在1s内,以保证气体进入使胸廓膨隆,每次吹气用力时不可过大,以免患者肺泡破裂[3],也不可过小,以免进气不足,达不到救治目的,人工呼吸同时保持气道开放也是有效的关键。

大量实践证明,对于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如果在4 min内进行有效的CPR,可能有50%的抢救成功率;超过6 min,成功率仅为4%。临床护士每天都有可能遇到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而护士对心肺复苏技能掌握和运用的好坏与患者致残率及死亡率密切相关[4]。因此在护理实训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理论知识学习,也要重视实践技能训练,多动手、勤练习,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和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存活率。

参考文献:

[1]李春盛.对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的解读[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22(11):641-644.

[2]齐卫东,房兆国,江翼.影响护理人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分析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09,10(1):20.

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范文4

[关键词]心肺复苏;超声多普勒技术;颈动脉血流;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 R541.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3(b)-0043-04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onitoring effect of blood flow ultrasonography in carotid artery during unarmed and mechanic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Methods A total of 28 patients with cardiac arrest admitted into our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from November 2015 to Nov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They were evenly divided into unarme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 group (n=14) and mechanical CPR group (n=14) in random.In the unarmed CPR group,unarmed chest compression for 30 minutes was used,while in the mechanical CPR group,30-minute mechanical chest compression was adopted.The average of 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 in carotid artery and frequency of compression in each minute during the initial 5 minutes and the terminal 5 minutes were measured by Ultrasound Doppler technique.Results In the unarmed CPR group,the average PSV value in carotid artery during the initial 5 minute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terminal 5 minutes with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P

[Key words]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Ultrasound Doppler technique;Carotid artery flow;Quality control

心肺复苏(CPR)是临床工作中的一项基本操作技术,医院内外应用广泛。其目的是通过建立人工循环、辅助通气、早期除颤等方法帮助恢复患者自主呼吸及心跳,虽然医疗技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进步,CPR的水平和成功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但院外、院内复苏质量及救护能力参差不齐,较大的区域性差异仍然存在,非专业人员对胸外按压的认识严重不足,甚至院内医护急救素质也良莠不齐。特别是复苏质量控制问题仍然未有效解决,并有很多问题亟待研究。目前,徒手CPR、复苏机辅助CPR是临床工作中较常用的方式。徒手CPR已广泛应用于医院内外,复苏机主要在一些特定科室才有应用,两种方法各有优势,其复苏效果和质量仍有争议。本研究应用超声技术对两种复苏方式的血流动力学进行初步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科2015年11月~2016年11月进行心肺复苏的患者28例进行研究。本研究已取得相关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参与研究者家属知情同意。所有患者符合:①自主呼吸消失、意识丧失、无大动脉搏动;②早发现,早CPR,即心脏骤停30 min以内CPR,或超过30 min有非专业人员在医生指导下复苏。排除孕妇、吸毒、自、颈动脉阻塞、失血性休克、慢性消耗性疾病及疾病终末期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徒手复苏组(n=14)和机械复苏组(n=14),徒手复苏。组男10例,女4例;年龄(52.50±10.16)岁;心源性心脏骤停10例,非心源性4例。机械复苏组男8例,女6例;年龄(50.50±11.80)岁;心源性心脏骤停9例,非心源性5例。两组性别、年龄、心脏骤停原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早期电除颤、气管插管、持续胸外按压,同时给予血管活性药物、液体复苏等高级生命支持措施。

1.2.1徒手复苏组 由经过系统心肺复苏规范培训医务人员进行徒手胸外按压。参照2015 年AHA CPR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胸外按压由两人交替实行,每2 分钟交替,按压中断控制在10 s内完成,按压深度为5~6 cm,频率为100~120次/min。

1.2.2机械复苏组 采用美国萨勃公司生产萨勃1007型CPR机进行胸外按压。在建立机器辅助按压前,所有患者均进行徒手按压。

1.2.3指标测定 胸外按压人员及复苏机到位后,记录复苏时间30 min。超声多普勒医师与复苏按压医师以帘子隔开,以排除对按压者心理暗示作用。应用GE公司生产的LOGIQ e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分别测定左侧颈动脉距CCA膨大处1.0 cm处每分钟颈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平均值(PSV)及按压频率[6]。

1.3观察指标

从胸外按压计时开始第1个5 min为初始5 min,第6个5 min为终末5 min。超声医师分别记录两组初始5 min和终末5 min的每分钟PSV平均值及每分钟按压频率。对徒手组复苏初始与终末5 min PSV平均值、徒手复苏组与机械复苏组初始5 min及终末5 min PSV平均值分别进行比较,按压频率以100~120次/min为达标。分别比较徒手复苏组初始及终末5 min达标率、徒手复苏组与机械复苏组初始5 min及终末5 min达标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PSV均值的比较

徒手复苏组初始5 min PSV平均值明显高于徒手复苏组终末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按压频率达标率的比较

徒手复苏组与机械复苏组按压样本量分别为病例数与观测时间的乘积,即14×5=70。徒手复苏组初始5 min按压达标率高于徒手复苏组终末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CPR质量是心脏骤停患者挽救生命的关键,但院前、院内CPR质量差是普遍现象[1]。院外非急救人员大部分未受过专业培训,急救意识不强,不能早识别和启动紧急救援系统,且不能早期进行高质量CPR,是急救环节中的短板。既便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医务人员,也不能进行高质量徒手CPR[2]。2015年AHA CPR与心血管急救指南对高质量CPR标准进行了修改,即按压频率100~120次/min,按压深度5~6 cm,按压后胸廓充分回弹,按压中断时间控制在10 s之内,避免过度通气[3],这给CPR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对复苏进行质量控制仍是一个难题。冠状动脉灌注压监测(CPP)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测定、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均为有创监测方法,操作复杂,明显影响CPR。有研究表明应用测定反馈装置指导CPR训练,可以改善胸外按压的频率、深度、胸廓回弹、通气频率、及血流指标[3],但并非所有医护人员都能得到规范训练。此外,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是一项有效指标[4],其与冠状动脉灌注压和脑灌注压成正相关,PETCO2突然升高,表明复苏时心脑血流灌注有效[5],但不能实时对按压频率及深度进行实时反馈指导,不能直观反映颅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超声多普勒技术操作简便、实用、易于掌握,在临床工作中应用广泛。本研究应用超声多普勒技术对徒手CPR和机械辅助CPR时颈动脉血流信号进行初步研究。

颈动脉是脑部血供的主要血管,体表标记易寻找。颈动脉的血流量可以间接反映心排量和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正常人的颈动脉血流速度为28.6~178.4 cm/s,但颈总动脉(CCA)有一定的顺应性,且这种顺应性随年龄、血压、腔径和每搏量的大小而变化[6],有学者认为可在CCA膨大处1.0 cm处测定流速[7]。动物实验研究发现,颈动脉超声可以实时反映心跳骤停的情况,颈动脉超声检查可有效地区分低心排量和无射血的情况[8-9]。也有研究表明,CRP时测量CCA血流速度切实可行[10],测量操作过程中不会打断CPR,血流速度与正常人血流速度相同[11]。当然其会受颈动脉的硬化、阻塞或狭窄的影响[12],同时血容量的大小也会影响颈动脉的血流速度。

本研究M行徒手CPR时,终末5 min PSV平均值较初始5 min按压频率普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复苏者疲劳不仅导致按压频率及深度不够充分[13],而且使胸壁不能充分回弹,回心血量减少[14]。研究表明,CPR时,按压力度、频率、体型等多种因素也可能影响泵机制,按压力度越大,心排血量就越大,血压、血氧饱和度就越高[15]。本实验发现PSV及按压频率在终末5 min徒手按压时较初始5 min按压降低,可推测随着徒手按压时间延长心排血量会越来越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导致冠脉灌注、心脏指数、心肌血流量及大脑灌注不足[16]。颈动脉超声可轻松获得按压过程中按压频率及颈动脉血流数据并可实时反馈,操作简单有效并不干扰复苏者操作,作为临床工作中的基本技术在复苏过程中有指导意义。

同时本实验对机械复苏与徒手复苏PSV及按压频率进行比较,发现机械复苏初始5 min较徒手复苏初始5 min相比无统计学意义,而终末5 min与徒手复苏组终末5 min PSV及按压频率比较,两者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提示机械胸外按压更有利于维持较高的心排血量,对颈动脉充盈有益。CPR机通过预先进行程序处理,解决了CPR中操作者胸外按压频率不均或按压深度不充分等问题, 特别是对复苏时间较长的患者,应用CPR机可以节省抢救人员体能[17]。对长时间接受CPR的患者可以更好地维持心排量。也有研究显示应用CPR机进行抢救,可以较好地维持患者血氧饱和度和氧分压,维持氧代谢,获得更好的代谢疗效[18-19]。但机械胸外按压装置并不能提高复苏成功率,且安装时间增加了按压中断时间,同时皮肤损伤、肋骨骨折等并发症发生率也未降低[20]。本实验在安装CPR机之前均进行充分徒手胸外按压,对按压时间间隔严格控制。CPR机是机械CPR和徒手CPR临床中常用复苏方式。机械复苏有其自身优势,可获得较好的血流灌注,但徒手CPR仍然是心跳骤停患者的首选。CPR时,应用超声技术可以轻松测量按压频率及颈动脉的血流情况,并可实时反馈,有可能作为一种无创CPR质量控制的方法,监控提高复苏质量。不足之处在于无法反映按压时胸廓下压深度,且颈动脉灌注还受多方面条件的影响,血流速度对脑组织的影响需要深入研究。本实验样本较少,需大样本进一步证明。

[参考文献]

[1]Abella BS,Alvarado JP,Myklebust H,et al.Quality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during in-hospital cardiacarrest[J].JAMA,2005,293(3):305-310.

[2]Buck-Barrett I,Squire I.The use of basic life support skills by hospital staff:what skill should be taught?[J].Resuseitation,2004,60(1):39-44.

[3]Kleinman ME,Brennan EE,Goldberger ZD,et al.Adult basic life support an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quality:2015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Update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Circulation, 2015,132 (18 Suppl 2):S414-S435.

[4]刘景峰,段美丽,苏伟,等.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评估两种心肺复苏方式的临床效果[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 12(2):103-104.

[5]Blumenthal SR,Voorhees WD.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irway carbon dioxide excretion and cardiac output dur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J].Resuscitation,1997,34(3):263-270.

[6]Gamble G,Zorn J,Sanders G,et al.Estimation of arterial stiffness,compliance,and distensibility from M-mode ultrasound measurements of the common carotid artery[J].Stroke,1994,25(1):11-16.

[7]Bluth EI,Starros AT,Marich KW,et al.Carotid duplex sonography:a multicenter recommendation for standardized imaging and Doppler criteria[J].Radiographics,1988,8(2):487-506.

[8]Yu AH,Cohen-Solal E,Raju BI,et al. An automated carotid pulse assessment approach using Doppler ultrasound[J].IEEE Trans Biomed Eng,2008,55(3):1072-1081.

[9]Larabee TM,Little CM,Raju BI,et al. A novel hands-free carotid ultrasound detects low-flow cardiac output in a swine model of pulseless electrical activity arrest[J].Am J Emerg Med,2011,29(9):1141-1146.

[10]Adedipe AA,Fly DL,Schwitz SD,et al.Carotid Doppler blood flow measurement dur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s feasible:a first in man study[J].Resuscitation,2015, 96:121-125.

[11]Scheei P,Ruge C,Schonig M.Flow velocity and flow volume measurements in the extracranial carotid and vertebral arteries in healthy adults;reference data and the effects of age[J].Ultrasound Med Biol,2000,26(8):1261-1266.

[12]刘博罕,穆洋,李延广,等.年龄对颈动脉形态特征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8(5):460-463.

[13]Aufderheide TP,Yannopoulos D,Lick CJ,et al.Implementing the 2005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Improves Outcomes after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J].Heart Rhythm,2010,7(10):1357-1362.

[14]Sutton RM,Maltese MR,Niles D,et al.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chest compression interruptions during in-hospital resuscitation of olde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Resuscitation,2009,80(11):1259-1263.

[15]高燕,傅向,吕俊豪,等.经食道超声观察心肺复苏时胸外心脏按压的血流动力学变化[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2,11(6):368-370.

[16]Zuercher M,Hilwig RW,Ranger-Moore J,et al.Leaning during chest compressions impairs cardiac output and left ventricular myocardial blood flow in piglet cardiac arrest[J].Crit Care Med,2010,38(4):1141-1146.

[17]石廷慧,林保冠,汪波,等.心肺复苏机在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重庆医学,2014,43(34):4613-4615.

[18]王涛,秦俭,王长远,等.徒手心肺复苏与心肺复苏机在急诊科应用的疗效比较[J].中国循环杂志,2016,31(7):673-675.

[19]Wang CH,Huang CH,Chang WT,et al.Monitoring of serum lactate level dur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J].Critical Care,2015, 19(1):1-9.

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范文5

职称网

【关键词】  心肺复苏;循环;呼吸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Thumper model 1007 chest compression device with those of standard CPR. Methods: 56 patients with cardiac respiratory arrest were divided into Thumper PCR group and standard CPR group. The resuscitation rate of circulation and respiration was compared in both groups. Results: The resuscitation rate of circulation and respiration in Thumper CPR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standard CPR group. Conclusions: Thumper chest compression device is more effective than standard CPR. It is worthy of being put to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Circulation; Respiration

    心跳呼吸骤停是急诊的常见危重症,必须争分夺秒进行心肺复苏(CPR)。安全有效的CPR可挽救病人的生命。现将我院急诊科2006年2月至2008年2 月期间56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分别应用Thumper-1007型心肺复苏机和人工标准心肺复苏术进行观察分析,比较疗效。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我院急诊科2006年2月至2008年2月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除癌症晚期、慢性疾病终末期、重型颅脑损伤而不能解决基本病因等情况以及心跳停止20分钟以上者。入选患者共56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25例,年龄36~87岁,平均67.15岁。56例患者随机分为心肺复苏机CPR组26 例、标准CPR组30例。

职称网

    1.2  方法  心肺复苏机CPR组应用Thumper-1007型心肺复苏机进行CPR,患者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气管插管人工通气,并迅速安装心肺复苏机。具体方法:患者取平卧位,将心肺复苏机背板置于患者背部,插入主机,调整按压臂使其紧贴患者胸骨柄下段1/3处,连接氧气,打开主阀门,调节潮气量为5~8mL /kg,胸廓按压深度为4~5cm,确保有效按压。按压频率预设为100次/分,胸外按压与通气比为5∶1,每按压5次后有1.25秒延迟换气。标准 CPR组同样气管插管,应用纽邦C100型呼吸机控制呼吸,人工胸外按压方法按《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标准执行。参加心肺复苏机CPR 和标准CPR操作者均为同一批医护人员,都接受过规范CPR技术培训。两组均在以上的基础上给予心电监测、电除颤及药物治疗(包括肾上腺素、碳酸氢钠等)。

    1.3  疗效判定和统计学方法  出现窦性、房性、交界性、加速性室性自搏等规则的自主心律且血压≥90/60mmHg并维持30分钟以上为自主循环恢复,出现自主呼吸或人机对抗为自主呼吸恢复。经各种措施抢救30分钟循环、呼吸仍无恢复为复苏失败。组间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心肺复苏机CPR组自主循环恢复12例,占46.15%,标准CPR组自主循环恢复5例,恢复率2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心肺复苏机CPR组自主呼吸恢复4例,恢复率15.38%,标准CPR组自主呼吸恢复1例,恢复率3.33%。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CPR自主循环恢复的比较

3  讨论

职称网

    CPR是采用胸外按压的方式,以心脏挤压形成暂时人工循环并诱发心脏的自主搏动,以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是针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一种抢救措施。 1960年Kouweuhoven[1]首先报道了应用胸外按压压迫胸骨和脊柱间的心脏而泵血救治心性猝死者成功。此后,标准CPR在国际上一直备受推崇。但长期以来,标准CPR下的患者血流灌注并不理想。有人认为,即使接受正规训练的CPR手法,也只能提供正常血供的20%~30%[2],也仅能使颈动脉搏出量保持在6.67~13.3kPa(50~100mmHg)[3]。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人工CPR操作者容易疲劳,需要2名以上操作者合作,期间不可避免地中断按压降低了复苏效果,而且容易受操作熟练程度等人为因素的影响,也使标准CPR的有效性受到影响。另外,胸外按压时还需配合人工呼吸,而常规的呼吸机控制呼吸模式很难与胸外按压协调一致[4]。因此,《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强调了按压质量问题,强调用力按压,快速按压,使胸廓充分回弹和尽量减少中断按压的时间。在国际论坛上,有专家指出,恒定高质量的胸外按压不可能由人工完成,机械装置辅助的胸外按压是一种有效的办法。Thumper心肺复苏机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以上问题。

    本研究结果表明,心肺复苏机CPR组循环恢复率明显高于标准CPR组,但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患者例数较少,可能与心跳呼吸停止距复苏开始时间较长以及样本量较小有关。但可以看出,Thumper心肺复苏机比人工徒手操作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与标准CPR相比,Thumper心肺复苏机具有以下优点:(1)胸外按压频率、按压幅度均等,按压幅度可调,真正达到有效按压。(2)按压与放松时间相等,心脏收缩期与舒张期之比可达到50∶50。(3)按压方向与胸骨垂直,位置固定。(4)通气与按压协调,每按压5次后有1.25秒的换气延迟,使心脏按压和换气自动最佳配合,而且有利于CO2的排出,无低氧和高碳酸血症,避免呼吸性酸中毒[5]。(5)进行心电监测、心电图、电除颤等操作时不用停止按压。(6)不易疲劳,可连续不间断的进行CPR,节省人力。还有报道使用心肺复苏机进行CPR发生肋骨损伤和气压伤的机率少[6]。综上所述,心肺复苏机具有人力所不能达到的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职称网

【参考文献】

  [1] Kouweuhoven WB,Jude JR,Knickerbocker CG,et al.Closed chest massage[J].JAMA,1960,173:1064-1067.

[2] 张文武.急诊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91.

[3] 景炳文.急症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5:136-138.

[4] 王立祥,俞森洋.合理应用现代通气心肺复苏[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14(10):582-583.

[5] 方锐,孟新科,张跃华,等.两种不同机械通气方法对心肺复苏效果的对比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3,23(7):501.

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范文6

[关键词] 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护士;培训

[中图分类号] R4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2(a)-0126-03

心搏骤停(猝死)严重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全球每年每10万人中有36~128人发生心搏骤停[1-2];我国心搏骤停发生率为41.8/10万,每年导致约544 000人死亡[3]。心肺复苏作为抢救心搏骤停的最重要手段,其施行的时间与质量是关系心搏骤停者能否恢复自主循环的重要因素。心搏骤停事件有1/3发生在医院内[4],护士经常是院内心搏骤停危急情况的首先目击者,因此,护士对心肺复苏理论及实践操作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面对心搏骤停时的急救反应速度极大影响该类患者心肺复苏的成功率。然而,有研究表明,相当数量未经过正规心肺复苏技术培训的护士不能掌握正确的心肺复苏方法;即便经历过正规心肺复苏培训的护士,也往往随着培训时间的推移而遗忘业已掌握的复苏技能,加之美国心脏协会推出的心肺复苏指南每5年有一次重要更新,故心肺复苏技能的培训是一个长期而反复的过程。然而,复苏培训如果过于频繁,不但大大增加了人力与经济成本,而且可能影响到正常的医疗工作秩序,因此本研究拟依据美国心脏协会2010心肺复苏指南的最新标准,对本院护士进行心肺复苏技能中基础生命支持部分(CPR-BLS)的培训及考核,对培训的最佳周期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急诊科、心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骨科、普外科、脑外科、心胸外科共8个科室中随即抽取80名护士纳入研究范围,每个科室10名,既往均未接受过依据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指南进行的正规培训。其中,男性3名,女性77名。年龄:19~41岁(中位年龄29岁)。学历:中专18名,大专37名,本科及以上25名。工作5年以内低年资护士32名,工作等于或超过5年的高年资护士48名。

1.2 方法

2011年3月~2012年2月期间,根据美国心脏协会2010复苏指南标准对受试者进行理论与技能培训,培训采用先集中授课,然后分组示教与练习的传统教学方式。在培训前、培训后即刻、培训后3个月、培训后6个月及培训后12个月对受试者进行相关理论考试与技能操作考核,考核内容与评分标准参照2010复苏指南制定,考核小组由固定的高年资护师组成,总分各为100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个样本均数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每组随时间变化资料均数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以P

2 结果

在心肺复苏培训前理论与操作测试成绩最低,培训后即刻成绩迅速升高,此后随时间推移成绩逐渐下降,至培训后6个月时操作成绩显著低于培训后即刻,与培训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理论成绩虽有降低趋势,但与培训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仍然高于培训前水平。至培训后12个月时,理论及操作成绩均进一步下降,显著低于培训后即刻,与培训前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将考试成绩分科室比较后发现,急诊科护士在培训前、培训后6个月的理论与操作成绩显著高于其他科室,培训后6个月的成绩与培训后即刻相比无明显下降,而至培训后12个月时尽管其理论与操作成绩仍较其他科室为高,但显著低于培训后即刻水平,操作成绩与培训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在培训前,本科及以上学历者理论成绩与操作成绩均高于本科以下学历者,而在培训后各个阶段,不同学历层次的护士之间理论与操作成绩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低年资与高年资护士之间理论与操作成绩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3 讨论

对心搏骤停患者及时施行有效的心肺复苏是挽救其生命的重要手段。鉴于心搏停止4~6 min脑组织即出现不可逆缺血缺氧性损伤,早期开始复苏并采用正确的复苏方法是提高复苏成功率、减轻脑缺血损伤的关键。在医院内,护士通常是最密切接触患者、首先观察到患者病情变化的一线工作人员,因此,在发生院内心搏骤停时,护士的迅速反应及采取有效复苏至关重要。护士必须掌握心肺复苏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然而有研究表明,护士对心肺复苏知识的知晓率及掌握率较低,即便经过培训掌握了复苏技能,其技能的保持也并非易事。Nagashima K等[5]的研究发现,未进行复苏培训护士的复苏实践技能得分只有17%。本文研究亦发现尽管在中专、大专、本科等不同学历教育阶段,受试者均不同程度参加过心肺复苏相关教学课程,但在本次培训前其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得分均较低。究其原因,一是心肺复苏理论与技术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并非经常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已学习的知识点忘却;二是相关知识未能及时更新,对2010年10月最新的2010版复苏指南不了解,有些受试者的复苏相关知识仍局限于2005版甚至2000版指南,例如相关胸外心脏按压深度、按压频率以及按压/通气比率,一些受试者仍按照旧版指南答题与操作。因此,有必要在新指南之际,对全体护士进行心肺复苏理论与操作的培训。

本文研究表明除急诊科外,其余科室护士在培训后6个月时的心肺复苏理论与操作测试得分均显著低于培训后即刻,尽管理论成绩但仍显著高于培训前,但操作成绩已降至培训前水平;在培训后12个月的测试成绩则进一步下降,与培训前相比无明显差异。这表明在培训后随时间的推移,相关知识有不同程度的遗忘,且操作技能的保持相对理论能力的保持更为困难。这与国外的一些研究结果相一致。国外已有很多研究表明CPR技能的保持能力较弱,而CPR操作技能的保持更弱于理论知识的保持[6-7]。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反复强化是加强记忆的关键[8]。因此,笔者认为在培训后3~6个月之间,有必要对培训者进行至少一次加强培训,以巩固培训者对复苏知识的掌握。

复苏强化培训时针对不同的科室应有所区别。本研究中,急诊科护士的心肺复苏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测试成绩在培训后6个月及12个月均显著高于其他科室,在培训后12个月的技能操作测试成绩才明显下降至培训前水平。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急诊科比其他科室的护士更常接触到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知识与技能在临床实践中反复得以强化。故针对急诊科的复苏培训周期可适当延长至首次培训后6~12个月。

本研究中,不同学历层次的护士在培训前的理论测试与实践操作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学历在本科及其以上者成绩显著高于学历为中专及大专者,其原因可能与前者在大学期间接受过更加系统的复苏教学课程有关。而在培训后各时间点,不同学历层次的护士理论与操作测试成绩均无明显差异,进一步证明新指南简化后的复苏流程具有更佳的可操作性,更易于向更广泛的人群推广。

2010心肺复苏指南重申了CPR-BLS时高质量复苏及定期再培训的重要性。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初次培训后3~6个月是再培训的较佳时间,对急诊科护士而言,该时间可适当延长至初次培训后6~12个月。临床护士通过培训-再培训获得并保持CPR-BLS技能是提高院内心搏骤停抢救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Katz E,Metzger JT,Sierro C,et al. Sudden cardiac death: epidemiology and modern therapy[J]. Rev Med Suisse,2007,3(96):302-307.

[2] Guilbert JJ. 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2-reducing risks,promoting healthy life[J]. Educ Health (Abingdon),2003,16(2):230.

[3] Zhang S.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China[J]. Pacing Clin Electrophysiol,2009,32(9):1159-1162.

[4] Herlitz J,Bang A,Ekstrom LA,et al. A comparison between patients suffering in-hospital and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n terms of treatment and outcome[J]. J Intern Med,2000,248(1):53-60.

[5] Nagashima K,Takahata O,Fujimoto K. Investigation on nurses' knowledge of and experience i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on nurses' knowledge of the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established in 2000-results of a survey at Asahikawa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second report)[J]. Masui,2003,52(4):427-30.

[6] Timsit JF,Paquin S,Pease S,et al. Evaluation of a continuous training program at Bichat hospital for 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 resuscitation[J]. Ann Fr Anesth Reanim,2006,25(2):135-143.

[7] Palese A,Trenti G,Sbrojavacca R,et al. Effectiveness of retraining after basic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ourses:a literature review[J]. Assist Inferm Ric,2003;22(2):6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