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下金融管理专业课程建设

“1+X”证书下金融管理专业课程建设

【内容摘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基于各职业的发展路径与岗位相关能力启动“1+X”证书试点工作。本文在梳理了金融管理专业岗位匹配情况的基础上对金融管理专业的职业发展路径和“X证书”模块进行了分析,通过构建模块化课程体,进行专业群课程融合,研究以岗位能力为依托的可证融通课程体系。

【关键词】“1+X”证书;课程体系;金融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

2019年12月,国务院会议提出要推行社会化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措施。除了与人身健康、公共安全有关的准入类资格外,其他众多职业技能水平鉴定将不再由政府单位认定发证,这就预示着各行业可以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基础按照用人单位和社会组织的工作技能要求依法依规进行职业能力技能水平等级评价,并办理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也就是衔接高职技能水平教育的X证书。这一举措对高职院校特别是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来言是一个新的挑战。金融管理专业也是应用型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随着产教融合的深入,各高校也在扎实地推进学科建设与市场主导性产业相对接,而“1+X”证书制度正是促进金融技术人才培养与金融企业发展所需人才相匹配的重要路径。

二、职业岗位匹配梳理

(一)岗位能力分析。

1.高职金融管理专业岗位发展分析。高等职业教育的岗位群建设来源于某个或多个相互关联的职业岗位,在岗位群中的各岗位有着基础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有着相互联系、但又相互交叉的职业技能能力,这使得在一个专业中能涵盖多个技术领域的岗位类别。例如高职金融管理专业主要培养面向于银行、证券、保险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专业服务人员,所对应的专业领域和金融管理专业的岗位发展如表1所示。根据金融管理专业岗位面向所示,高职金融管理专业的学生职业发展的主要领域为金融企业的服务人员,包括大堂服务、电话客服、客户服务等;理财顾问、风险控制、理赔业务为技术领域,是岗位能力发展的进阶领域,要求学生具备更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2.不同岗位技能要求分析。通过调研金融管理专业技术领域各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发现主要的几类金融企业对生产服务中所需要高职生具备的能力都可以提炼出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专业能力包括了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非专业能力包括了对工作业务的流程、标准、规范的掌握能力和对工作业务的沟通、协作、创新能力。因此,可以逐步梳理出主要的几个金融管理岗位对职业技能的要求,如表2所示。

(二)X证书技能模块分析。金融管理专业领域的技能等级证书主要涉及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服务技能,以人身保险理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例,主要要求如表3所示。可以发现,证书的主要内容涉及了对保险业务岗、培训岗、管理岗等对应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能够适应保险集团、寿险公司、再保险公司等企业的职业要求,涉及到保险理赔、咨询、业务处理和管理等多个技能点。证书的低、中、高三个等级也设计到不同的能力考核要求,需要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加入理赔实务的实践课程,并根据各证书各等级所对应的能力要求进行模块化构建,以完成技能水平的培训要求。

三、“1+X”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一)校企共同开发教育教学标准体系。高职院校需要联合合作企业共同开发金融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学标准的指导纲领。根据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需求,使得课程体系建设能够与专业教学标准相衔接,适当调整专业标准中对于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实践课的教学要求,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与职业能力实践项目,与“X证书”技能考核内容共同形成课程体系的基础框架。根据教学标准初步制定金融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框架,并融入对知识、技能和素养的能力要求。新的教学体系需要适应企业的市场需求,在重视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运用,考虑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

(二)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X证书”对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一般以不同等级所包含的知识和能力进阶考核为依托,是专业知识的具体化展现,并随着技能证书的等级提升,技能要求也相应的提高,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深度会不断的补充和扩展。以人身保险理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例,初级证书只要求学生能够实施较低保额件的理赔服务,而到了高级证书,不仅要求学生能对高额件、疑难件进行查勘和理赔,还需要具备风险控制的基本能力,这要求学生在考取高一等级的职业证书的时候不仅需要具备初级证书的知识能力还需要提升学习能力,掌握更高的理论知识,这也是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的。因此普通任务式的课程体系建设需要进行更为具体的模块化构建,才能打破对原有知识的固化,能更有利地衔接证书考核的内容。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传统的课程体系中一般涵盖了银行、证券、保险等主要金融机构的相关课程,对于不同技术领域的专业技能都会涉及,但是又不深刻,很少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进行各个领域的协同培养。在模块化课程构建中,可以根据学生职业岗位能力迁移情况,构建适应不同岗位需求的“X证书“考证课程模块,如表4所示。

(三)根据职业发展要求和教学特色打造创新课程。根据教育部对专业教学标准的要求,在课程体系的编制中需要基于企业实际的工作需求,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体现各行业标准,能真实反映各职业岗位的实际特点。而高职院校的金融管理专业主要是以服务当地经济金融为特色,再逐渐辐射全省以及周边省区,高校可以根据金融管理专业岗位职业发展路径的要求,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教师团队现状、实验实训综合条件和学生的就业特色来灵活选择适合的方向。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基础上,可以针对优势办学特色拓展专业创新课程,增设与实践技术能力匹配的专业岗位迁移能力课程,适当删减或舍弃部分职业岗位能力课程,以期能与相关就业地区的实际用人需求相匹配。

(四)依托专业群打造课程融合体系。为了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对金融人才的岗位技能要求,需要入职者能够成为具备多种岗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除了能熟练掌握与所学专业相对应的X证书包含的各种专业技能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特点选择加深学习相近专业的技能知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证书,使自身具备跨专业的职业能力,加强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可以借助专业群的建设,整合和分享各种优秀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空间,鼓励学生考取专业群范围内的相应X证书。例如,金融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了初级会计实务的基础上,可以结合岗位能力要求,继续选修会计其他相关课程,考取初级会计师或金税财务等相关X证书作为专业证书的补充,拓展知识和能力水平,同时根据证书的取得情况,换算成相应的学分。依托于专业区建设可以将多种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建设多方位立体式的课程体系,供学生学习。传统的专业课程往往直接以公共课和专业课、专业拓展课来进行区分,学生的学习具有局限性。可以将原课程体系中的专业课转变为专业群内的专业平台课,以“课证融通“的模块化课程为基础进行建设。

四、实施保障

(一)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1+X”证书制度的实施是服务于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这需要学生从积极学习理论知识转变为深度学习金融技能知识,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形成学与训并重,教与操并行的教学实际。在这种模式下,教师需要从讲台授课向培训授课转变,通过加强学习研修,入企顶岗实践来适应相关证书的培训要求,形成双元双师型的教师保障团队。

(二)优化教材建设,完善技能和知识的有效结合。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配套的教材建设。由于对课程进行了模块化构建,新的教材相比较旧教材而言,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以职业技能证书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为中心,结合金融企业生产经营的实践要求进行编写。这就需要打破传统教材中的章节式结构,将知识转变为若干学习任务,通过对任务的模块化构建重新编排教学内容,采取活页式教材编写,加强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

作者:羊城 单位:永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