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劳动精神职业素养提升研究

1+x证书劳动精神职业素养提升研究

[摘要]本文从阐释1+x证书制度推行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现实背景入手,基于对新时代劳动精神内涵与价值的解读,实现对劳动教育必要性及意义的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聚焦职业素养培育方案设计、职业素养提升课程规划、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以及劳动实践平台搭建四个层面,探讨关于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育体系建构的具体路径,以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革新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1+x证书制度;劳动精神;职业素养

国务院于2019年初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其中明确提出在职业院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即1+x证书制度)试点,将多种类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升至与学历证书同等重要位置,致力于真正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与此同时,以住建部为首的三部门于2021年6月牵头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的修订工作,将现已的56个新职业类型与标准内容进行完善,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面向不同行业、工作领域的职业发展信息,帮助其实现职业素养与劳动技能同步提升,相应对于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体系与人才培养机制的革新提出现实要求。

一、1+x证书制度与职业素养

简单地讲1代表学历证书,主要代表学习人员在学制体系下依照教育机构与实施教育的学校完成学习任务后所获得的文凭,而x则代表多个职业技能证书。1+x证书制度是指学生在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还能拥有多个类型的职业技能证书,在此制度下,不仅要求能够处理好“1”与“x”之间的关系,要求将1作为基础,而x作为学历证书的补充与拓展。还要求二者之间保持相互融通的关系,其具体内容体现在:职业技能标准需要与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保持对接,同时确职业技能标准能够与不同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与学习目标相互接触;x证书的培训内容要与人才培养课程相互结合,要求培训内容并非独立于专业教学之外,而是要与培养方案有机融合,要求专业课程能够涵盖技能培训内容;x证书要与学历教育课程的考试安排进行同步,使二者的教学标准相互对应,完成教学过程的统筹划分,并为考试评价奠定基础。此外职业技能证书与学历证书还要完成学习成果转换,比如获取学历证书的学生可在参加技能考试时适当免除部分考试内容,而获得职业技能证书的学生,也可兑换学历教育的相应免修课程。

(一)1+x证书制度下对职业素养的要求

2019年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正式实施,为高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与行业企业用人机制的对接提供平台支持。2020年1月x证书服务平台上线试运行,现已设立的x证书数量达到90项,面向不同专业进行证书类型的细分,要求高职院校建立起与人才市场需要相匹配的新型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培育体系,结合不同行业企业岗位需求进行证书套餐与培养方案的设计,并打破现有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间的壁垒,为高职学生提供适应终身学习与发展的平台,既要保证向学生及时传达行业用工需要以及职业技能证书考核动态,同时也应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学生提供更加精准、具有含金量的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过程中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提高人才核心竞争力。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

从培养目标设置层面入手,虽然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严格遵循以职业人才培养为核心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但在培养目标设置上普遍存在笼统性问题,主要体现在覆盖范围广、培养层次单一、缺乏针对性等层面。例如财经商贸类学生在职业实践中常暴露出缺乏创造性思维、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差、团队协作能力不足、缺乏完备问题解决能力等问题,不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从课程体系建设层面入手,当前高职院校在各专业课程建设环节普遍未能与劳动精神教育充分融合,未能将劳动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全过程中,劳动精神的渗透多体现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类单一形式,未能真正与专业理论学习、职业技能培养实践相结合,导致学生未能真正树立对于劳动精神重要性的认知,致使劳动教育流于形式、缺乏实践指导价值。从师资力量建设层面入手,“双师型”人才匮乏已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普遍问题,多数教师长期脱离职业实践活动与企业职场环境,对于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岗位用工需要等缺乏深入了解,加之自身实践经验不足、未能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影响到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从教学实践与环境支持层面入手,诸如校企合作机制的不健全、校园氛围的商业化、劳动精神传播路径的狭窄以及劳动教育载体的单一等因素,均无法使学生真正融入劳动实践中深化职业体验,劳动精神理念与现有校园文化缺乏密切融合,加之未能为学生合法权益提供健全保障,导致学生在参与岗位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遭遇的劳动付出与薪酬不匹配等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进一步削弱学生的劳动积极性。

(三)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和意义

职业素养培育是高职教育体系的关键组成环节与核心目标之一,建立健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机制是增强学生岗位适应力、技术学习创新力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也是引导学生适应职业身份定位、完成职业角色转型的关键要求,成为当前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条件。在当前1+x证书制度与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全面实施背景下,高职院校应以职业素养培育为核心目标,融合劳动精神培养要求推动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好地适应现代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需要,实现高职教育价值目标、提高院校人才就业率及核心竞争力,满足企业人才需求与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二、新时代劳动精神的价值及进行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一)新时代劳动精神的价值

总书记在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于劳动精神的内涵与价值意蕴进行全面解读,其中指出劳动精神是培育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重要基础,并且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队伍建设指引明确导向。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劳动精神能够引导劳动者展现积极风貌,对于引导劳动者实现自身发展目标、营造良好社会风尚、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具有重要现实价值。

(二)新时代进行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新时代将劳动教育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是践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重要主张,对于增强学生劳动素质、助力学生成长发展具有深远意义。通过聚焦辛勤劳动教育、诚实劳动教育、创造性劳动教育等层面开展劳动教育,能够为学生奋斗精神、诚信品质以及创造能力的养成提供重要平台,更好地推动高职人才实现全面发展目标。

(三)劳动教育对高职学生提高职业素养的意义

职业素养的价值效用主要体现在高职学生在由学校向社会过渡环节提高社会环境适应力,依据自身行为准则与职业能力履行岗位职能,形成良好的职业责任感、道德感与认同感等方面。通过将劳动教育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体系中,发挥劳动精神的导向作用与引领价值,能够引导学生恪守职业道德底线、树立职业奉献精神,以积极面貌、专业态度及综合能力解决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所需人才、推动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等具有积极意义。

三、劳动精神导向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体系建构的具体路径

(一)明确培养目标,细化职业素养培育方案设计

在劳动精神引领下,建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素养相对接的有效机制,面向不同行业的具体工作岗位进行职业要求细化,建立与之匹配的职业素养结构及培养标准,并且与现有专业课程结构、考核评价机制相融合,将劳动精神培育任务渗透在专业课程教育与职业素养培育实践活动中,为学生良好职业态度与劳动精神的养成创设良好前提。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应结合区域发展规划与产业结构布局进行教育资源的深度开发,综合运用校企联盟、院校合作机制的建设寻求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间的共性特征与结合点,从新生入学到毕业入职的全过程建立相关资源与平台支持,为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健全外部保障。同时,将劳动精神与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课程、培训资源相融合,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逐步领会、养成敬业、诚实、奋斗、创新等劳动精神,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与发展氛围。此外,还应加快推进职业资格证书认证标准体系的建设,在1+x证书制度的指导下细化专业项目类别划分标准,加快建立专业课程、岗位能力与职业核心素养间的匹配机制,帮助学生明确自身职业发展方向与目标,促进人才培养实效性的提升。

(二)变革课程体系,完善职业素养提升课程规划

高职院校课堂作为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主阵地,应面向职业教育改革、岗位用人结构调整以及劳动教育要求,积极推动现有课程体系的变革与创新,在公共基础课程建设上给予学生充足的主动权,引导其根据自身兴趣偏好与职业目标进行针对性课程选择,保证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与具体实践中呈现出积极主动面貌;在专业课程建设上加强职业核心素养与劳动精神的渗透,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机制进行实习实践平台的建构,引导学生真正深入一线岗位接触实际工作内容,在尝试与体验中反思自身存在不足,发挥奋斗进取的劳动精神,促进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提升。以高职日语专业教学为例,教师可借鉴日企的工作流程、工作内容要求等营造仿真工作环境,将企业真实项目与学校研究课题相结合,引导学生模拟真实岗位需要逐步完成客户资源开发、交流对接、合同洽谈、资料翻译与编写等工作任务,在此过程中发挥劳动精神引领作用,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展现出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等良好精神品质,逐步克服职场工作中面临的困难、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更好地满足企业人才招收要求、促进职业素养提升。

(三)强化资源保障,推动“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

高职院校师资力量建设水平往往直接影响到教学及人才培养质量,要求高职院校结合育人目标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利用院校现有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机制进行教育资源的挖掘,由企业调派专职岗位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将岗位实际工作经验等内容融入教学工作中、为学生传授劳动过程中的经验,并且选拔优秀教师入驻企业真实岗位进行工作锻炼,实现岗位用人标准与职业素养培育机制间的融合,帮助教师提升职业核心素养、增进对于劳动精神的解读,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与劳动精神的培育提供完备资源保障。

(四)落实劳动实践,创新劳动实践与文化氛围建设

一方面,高职院校应立足于现有育人机制进行教育平台的延伸,改变以往照本宣科、生硬灌输理念的劳动教育模式,综合运用举办学术论坛、开设道德讲堂、邀请道德模范来校讲座等多种活动形式,拓宽劳动精神、劳动教育的传播渗透渠道,同时将劳动技能竞赛与职业技能竞赛的内容相结合,在活动形式、竞赛内容、劳动强度上进行适应性调整,保证学生能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践行劳动精神、夯实职业素养,提升责任意识、团队协作意识以及沟通交流能力,更好地发挥育人价值。另一方面,还应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例如借助校园展板宣传劳动模范事迹,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宣传以京东等知名企业为代表的“客户为先”“追求卓越”等文化理念,引导学生在多重体验中自觉接受劳动精神的熏陶,端正自身职业态度、不断提高职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能力,从而在实践活动中传达劳动精神,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岗位工作要求,实现职业核心素养提升目标。

四、结语

总体来看,1+x证书制度的实施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体系的建设创设现实背景,劳动精神培养要求的提出进一步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方向指引,要求高职院校立足于自身资源优势、提高思想站位,在现有职业教  育过程中融入有关劳动教育的内容及要求,借此建立起适应社会发展与岗位用工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职业人才培养机制,更好地满足企业用工需要、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作者:王丽 单位: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