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贸毕业总结范例

工贸毕业总结

工贸毕业总结范文1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电商;直播带货;人才培养

0引言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21 世纪以来,我国信息技术水平飞速提高,互联网迅速普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的第 4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20 年 12 月,我国网民规模为 9.89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 70.4%,较 2020年 3 月提升 5.9%。其中,农村网民规模为 3.09 亿,较 2020 年 3 月增长 5 471 万;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5.9%,较 2020 年 3 月提升 9.7%[1]。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促使我国电商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农村电商正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农村电商正在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新载体。自新冠疫情以来,电商直播带货快速兴起,直播带货是电子商务新模式、新业态的代表,为推动复工复产、助力脱贫攻坚贡献了巨大力量,并将持续在促进消费、增加就业、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等方面创造经济、社会效益。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农村电商从业人员借助淘宝、京东、抖音等网络平台直播带货,已经帮助很多种植户卖出了滞销的农产品,切实增加了农户的收入[2-3]。另外,短视频和直播带货也将农村原生态的生产和生活场景以全新视角呈现给了消费者,让消费者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农产品的生产制作过程,极大地优化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并将农业的生产性功能拓展到了观光、旅游、休闲农业等领域。目前,农村电商正由传统电商向社交电商等模式逐步转变,有力带动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1农村电商直播人才需求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2021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县域网络零售额达35 303.2亿元,比上年增长 14.02%,占全国网络零售额的比重为 30.0%,提高 0.9 个百分点,其中县域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为 3 507.6 亿元,同比增长 29.0%[4]。《2020 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20 年,全国淘宝村开启淘宝直播的共计 4 755 个,通过直播模式实现销售额约 120 亿元。开启直播活动的淘宝镇共计 1 750个,实现 400 多亿元的直播销售额[5]。电商直播已经成为农村电商转型升级探索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2020 中国农村电商人才现状与发展报告》对未来农产品上行电商人才需求作出预估:未来五年,中国农村电商人才缺口将达 350 万人,报告显示目前农村电商从业人员的普遍学历仅为初中文化[6]。快速发展的农村电商背后却是人才数量的严重不足和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的现实现状,如何才能培育更多的农村电商直播人才,提升直播电商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成为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2高职院校培育电商直播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

2.1履行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基本职能,促进农村电商健康发展

2019 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院校应履行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职能,同步推进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方面,高职院校应该发挥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基本职能,结合自身人才培养经验,不断改进电子商务等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培育直播电商人才,弥补农村电商人才缺口;同时,应该优化培训体系、更新培训内容,主动开展农村直播电商社会技能培训,强化农村电商直播人才技能[7]。这对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电子商务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

2.2促进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缓解就业压力

2021 年全国高等职业学校拟招生专业设置备案结果数据显示,我国职业院校共开设了 2 137 个与电子商务相关专业点,占全部高职专业点的 3.4%,设置电子商务专业在各高职院校已经非常普遍了,然而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背景之下如何才能走出一条高校自己的电子商务专业特色发展之路,是摆在所有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难题。其实,高职院校在探索服务农村直播电商路径的同时,不仅能增进电子商务专业的内涵建设,而且能促进专业特色发展,形成办学特色。另外,《2020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数据显示,职业院校 70% 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对于大部分高职毕业生而言城市就业竞争激烈,高职、高专毕业生普遍就业薪资较低,面临大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普遍感到生存压力大。相较于城市而言,许多农村毕业生对农村环境更熟悉,更有感情,而且能吃苦耐劳,近年来已经有更多的专科毕业生愿意回到家乡为家乡经济发展建设贡献力量。且农村电商直播发展速度快,人才缺口大,学生职业发展空间大,因此,高职院校培育农村直播电商人才也能有效缓解学生就业压力。

3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农村电商直播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与实践

2018 年至今,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立足成都、服务四川,在农村电商直播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资源、改革考核机制、改善实训环境、深入开展社会培训,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产教融合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路径,助力美姑县实现脱贫攻坚,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3.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时代背景下,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定位、服务农村直播电商全链条。根据互联网营销师、电子商务师等新职业的职业标准,以及直播销售员、选品员、视频创推员及平台管理员等新工种的岗位要求,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培养能够胜任直播项目管理、文案策划、主播、直播运营、场控、副播等电商直播岗位的高技能人才。学校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农村合作社深入合作,创新“一引领、两对接、三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一引领指思政精神引领,将思政精神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两对接指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落实三教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三阶段指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实施项目化教学,一阶段培养岗位基础能力,二阶段培养岗位专项能力,三阶段培养岗位综合能力。

3.2外引内培,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当前直播人才较为稀缺,绝大多数高职教师对直播实战的了解不深入,没有参与直播的经验,教学内容脱离实际。为了解决教师实战能力不足的问题,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外引内培的建设举措,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学校引入企业带货主播、平台运营人员等担任校内兼职教师,同时通过送教师参加培训、组织教师完成企业实践锻炼、指导教师参加新职业技能大赛等形式,不断提升专任教师实战能力。企业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采用“一对一、结对子”的形式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都有显著提升。经过两年的培育,专任教师中已有2 人获得成都市技术能手称号、1 人获得四川省技术能手称号。

3.3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项目化教学

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对接互联网营销师新职业技能等级,面向四川农村特色农产品、特色文旅等重点产业,培育农村电商直播人才。教学团队与知名 MCN 机构、平台型直播企业共同合作开发课程,分层构建课程体系,构建了能力递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学校实施项目化教学,引入真实农村电商直播任务。组织专业教师深入成都市蒲江县洪福村、郫都区战旗村、凉山州美姑县、甘孜州炉霍县等地区实地调研,专业教师结合当地猕猴桃、椪柑、香菇、核桃、松茸、民族手工艺等农特产品,与当地企业、农户合作,开发出直播营销实训项目。同时,教师们根据淘宝、抖音、拼多多等不同平台的直播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并实施教学,指导学生完成直播带货实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4开发新形态教材,更新教学资源

电商直播目前属于电商新业态,现有教学资源不足,亟待完善。目前,农村电商直播课程缺少标准化的课程体系,也无系统化的培训教材,更缺少专门化的教学案例,鉴于此,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专业团队与成都市电商行业协会、成都市零售业协会、成都市总工会等合作,融入最新商业案例,运营全新的技术手段,开发出《新媒体运营》等新形态、富媒体教材两部;团队与时俱进,更新了“网店直播”“网店编辑”等13 门课程的配套教学资源。

3.5校政企协同,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对接行业最新技术要求、对接企业生产标准、对接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标准,与电商企业和县域政府共同搭建校内外农村电商直播基地,极大地改善了实训条件,为进一步实施教学教改打下良好基础。基地既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条件,又可以作为企业和县域政府的创新创业试点,目前基地充分发挥了企业及学校各自的资源优势,培养了专业的农村电商直播人才。

3.6以实际岗位需求为导向,实施多元考核

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育市场紧缺人才,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以岗位实际用人需求为中心,修订《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成绩管理办法》,改革课程考核机制,建立多元考核机制。一是实行双导师评价制度,促进校企协同育人。课程设计过程中将真实农村电商直播项目贯穿整个教学全过程,学校老师与企业导师分别对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与岗位技能实操进行全方位考核,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进而实现了学生能力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二是坚持“以赛促学”的评价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电商直播竞赛,学生专业技能竞赛获奖可以直接置换专业课程学分;另外,引导学生参加各类与农村电商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学生可以申请用创业项目置换相关课程成绩,并且在技能竞赛或创新创业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还可申请免修毕业设计课程。三是实施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度,以及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程度,以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为基础,将相应课程的考核重点放在平时的实践过程中,突出阶段性成果。

3.7发挥自身优势,深入开展社会服务

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高校社会服务的基本职能,培育农村电商直播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一是组织教学团队构建理实一体的社会培训体系[8]。学校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结合人才培养经验,针对社会培训学员基础普遍较差、互联网意识薄弱的特点开发出了一套理实一体的培训课程,并配备线上学习资源,大大增强了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推广效果好。二是组织教师送教上门。学校与地方政府共同实施帮扶计划,先后组织 10 余名教师为蒲江县洪福村、郫都区战旗村、甘孜州炉霍县等地区的农民开展电商直播培训 6 期,累计培训学员 300 余人次。三是组织师生直播带货,实现农民增收。学校组织专业教师和直播社团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完成农产品直播带货,帮助美姑县宣传销售农产品,实现单场销售额突破十万元,助力美姑县实现脱贫致富。

4总结与展望

工贸毕业总结范文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多年实践总结的基本经验和办学模式,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一头热、一头冷”的尴尬局面和“浅层次、表面化、油水不融”的“两层皮”现象。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探索的校企一体生态系统为校企一体办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范式和借鉴经验。

一、校企一体生态发展系统的内涵

(一)树立校企一体生态系统观

教育生态理论强调,在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中,应保持合理的教育生态结构,创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保持教育生态平衡。这其中,既指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宏观生态结构、生态环境的平衡,也包括学校内部微观的教育生态结构、生态环境的平衡。教育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的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企业生态系统超越了传统价值链,是涉及供应商、分销商、外包服务公司、融资机构、关键技术提供商、互补和替代产品制造商,甚至包括竞争对手、客户和监管机构与媒体等企业利益相关者在一起,综合价值链、产业链、人才链为一体的动态系统。基于生态系统的战略不仅使公司自身得利,而且使所有系统成员共同受益,从而形成生态链上的良性循环,使公司得以持续健康发展。树立校企一体的生态系统观,就是把教育生态观与企业生态观进行有机整合和高度提炼,达到学校教育教学的生态流程与企业生产经营的生态流程相同步、相匹配,共同构建校企一体的良性互动、和谐共生的职业教育生态系统。

(二)培育校企一体生态系统

校企一体的生态环境就是在企业与高职院校各自内生机理的两条“红线”之间构建各个环节相匹配、内容相贯通、过程相同步的生态链条,即构建教学性生产和生产性教学相统一的“专业链—产业链”、“课程链—技术链”、“能力链—人才链”和“服务链—价值链”的横向对应,纵向保持各自生态逻辑发展链的社会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以各自的自然生态逻辑结构为发展纵向,保持高职院校与企业各自独立的教育生态特征和企业生态特征;再在两个体系中搭建相匹配的横向链条,这样就建立了各个要素间的能量、信息相互交流、转换的网络系统。这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高职院校与企业自身生态发展原动力成为校企一体生命体的内生力、合动力。同时,外在的行为规则、组织架构是该生命体发展的“外因”,起到保证和监控的作用。因此,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这个系统的开放性、全面性、均衡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校企一体办学机制就是这样的有机生命体,依靠高职院校与企业信息、能量的交流互补,推动校企一体系统的健康发展。

二、实行校企一体生态系统“三三制”运行机制

要维持一个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就必须向系统输入各种能量、信息,把系统各要素有机联系起来,实现共振、交换,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与健康发展。要促进校企一体生态系统维系与发展,就要求企业、学校根据生态系统原理源源不断地向系统输入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流等。而这些要素的激活与连接要靠有效的运行机制和良好的发展模式。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企一体发展过程中,探索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三三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推行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产学一体的教学模式、学做一体的学习模式三项改革,培养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岗位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并将其落实到基于工作任务课程改革和生产性实训中,实现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顶岗实习证书三证贯通。通过“三三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有效地实现产学研一体、学做一体、学生发展人格与能力一体的教育流程一体化,成为校企一体得以顺利实现的机制和体制保障。

三、整合校企一体生态系统四层次结构

相对于一个有机系统来说,内部层次结构就是整个系统独立性和关联性的统一,是各要素有机组合在一起的基本框架,同时彼此进行能量和信息的流通与转换,发挥其系统功能。

(一)企业办学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是杭州钢铁集团公司下属子单位,杭钢集团是一家以钢铁为主业、多元发展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杭钢集团不仅是学校的主办方,以资产为纽带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也是校企一体的合作共同体,为学校的专业发展、教学实训和就业提供指导与渠道。杭钢集团积极参与学校相关项目建设,学校也结合杭钢集团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主动提供教育培训和人才服务,双方共同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订单培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与举办方的校企一体,是在现代企业制度之下,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一种突破与新的尝试,它和传统的国有企业厂办校最大的区别是:学校是独立法人主体,自主办学,双方是以契约服务为基础的共同体。

(二)厂校改制

学校前身是温州冶金机械厂,于2000年经过厂校联合改制正式成为高职院校。改制合并以后的原有企业成为学校的下属企业,企业的困境需要在高职教育发展中解决,而高职教育的发展,也需要借助企业的诸多资源。因此,学校充分利用原有企业的车间厂房、仪器设备作为学校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下进行实训。尤其是一大批高素质的企业高层管理、能工巧匠又恰恰是高职院校急缺的“双师型”教师,他们经过“熔炉再造”和“转型升级”成为学校的教学中坚力量。

(三)校办企业

学校充分利用资源,自己开办各类企业,在原有企业的基础上,投资创办或控股建立经济实体,实现“以企养教,以教促企”。到目前,学校拥有下属经济实体15个,涉及技术应用、高新技术研发、人才服务、房产开发、体育、文化创意等多种产业。这些校办企业为电子信息通信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鞋类设计与工艺、印刷技术、眼视光技术、市场营销、酒店管理等多个相关专业的生产性实训提供条件和平台,促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模式的进一步实施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此外,校属产业的存在,使得大批生产、管理一线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双师型”教师队伍中,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同时部分教学过程在企业进行,学生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感受企业文化,培养职业意识和职业情感。通过人力资源的交流共享,合作开发课程,促使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整合;学校科研工作渗透在企业的项目开发中,有效帮助企业解决设备、工艺上存在的技术问题。#p#分页标题#e#

(四)引企入校

要真正实现校企合作,仅仅依赖“拉订单”或政府的第三方行为是不够的,还需要找到其他方面内在的利益驱动,即要充分挖掘高职院校的优势资源有针对性地引企入校,奠定校企深度融合的基础。当前,学校所在区域已逐渐成为温州科技、文化、汽车服务等产业集聚地。许多老厂房被学校改建为实训车间、创意工场,形成城市中心部位的优势稀缺资源,学校有针对性的吸引部分企业入校,形成另一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作为合作方的企业,全方位参与高职人才培养过程,实现校企合作向深度融合是企业入驻学校的前提条件。在机制上,入校企业以契约方式与学校达成校企一体协议,明确权责;职能上,充分体现资源共享,实现多赢,尤其是入校企业作为教育的一种力量融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要接纳学生的实践实训、承担相关的专业课程教学与建设任务等。

工贸毕业总结范文3

关键词:校协园企;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工业设计作为一门融合创意、科技、艺术、商业、人机等领域的交叉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才四十多年,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工业设计的强大杠杆作用,通过发展工业设计开发产品占领市场,特别是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一带,企业通过工业设计迅速获得了高额的回报。工业设计在市场竞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众多企业也将工业设计上升到了企业战略的高度。在当前的工业设计人才教育中,其培养体系中存在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滞后于专业发展趋势、实践教育不能满足现实岗位需要、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欠缺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设计教育中的问题,2007年,彭亮指出中国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存在重“道”轻“器”、重“艺”轻“技”的问题。2013年,耿蕊指出高职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2014年,教育部推出了“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尝试工程教育的改革,为解决高校设计教育停留在效果图或外观模型式的假设上,林立等人借鉴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教育思想提出了“B+CDIO”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培养工业设计人才是各大高职院校在新形势下重要的课题,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校协园企”融合式交叉互进的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独特性

(一)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特点

高职作为培养适应地方产业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需要为企业培养具备工业设计基础理论知识,熟悉工业产品的生产工艺及材料应用和产品创意流程及方法,能熟练应用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进行产品设计开发,从事产品的创意、造型、结构、功能设计与研发、策划与推广等相关工作的创新型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除了具有高职教育的普通特点之外,还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在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一定要结合专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1.工业设计师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对高职而言,更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2.作为一个新兴交叉学科,工业设计的发展一直是实践先行,如果对生产工艺、流程、销售等环节不了解,设计只能停留在纸面上;3.当前设计人才培养的最大问题是供需关系上的错位,一方面企业需要大量优秀的设计人才,另一方面众多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不能直接对接企业的设计岗位。

(二)协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中小微制造企业一般都处于比较细分的行业,产品的种类不多,因此对设计师的需求往往在数量上比较少。又由于中小微制造企业的产品技术创新度不高,所以也不需要特别拔尖的设计师,而是对设计师的全面素质和转化能力要求比较高。以浙江为例,笔者于2015年做的温州市经信局的工业设计产业发展调研课题,在发放的近500份问卷统计结果显示专业的工业设计人员数量在5人以下的企业占比为64%。因此在教学的实习环节,企业对实习生的需求均为1~3人为多,造成工业设计学生在实习环节分布较散,在联系实习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时候工作量巨大。通过工业设计协会,收集会员企业相关岗位需求信息,一方面可以更有效对接实习的教学环节,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为企业提供设计储备力量。同时,通过协会还可以为学校提供企业导师资源,为企业提供学校专家资源。在校企合作、产学合作、兼职师资等方面,协会都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人才需求背景

浙江作为制造业发达的省份,2020年生产总值(GDP)超6.46万亿元,居全国第四,制造业企业超45万家,制造业创造了全省一半以上的税收、提供了三分之一以上的就业岗位①。众多的制造业企业对设计人才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浙江的制造企业普遍为中小企业居多,其生产的产品以小商品和轻工产品为主,一般的设计也以改良居多,所以对设计人才的要求普遍更具综合性,需要设计师不仅仅是某一方面的能手,最好是能独当多面的复合人才,一般对设计人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设计创意、策划的能力,也要有将创意和策划实施落地的技能,这种需求实际上对设计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2008年1月,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浙江创意园,2012年,园区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入选时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主编的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丛书典型经验系列。2013年,浙江创意园入选浙江省省级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2020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认定浙江创意园为国家广告产业园区。2017年,在发挥省级特色工业设计基地和学院工业设计办学基础的条件下,发起成立了温州市工业设计协会,笔者目前担任协会秘书长一职。同时,师生也在园区的支持下,创办工业设计公司,形成对外服务的窗口。工业设计专业开展园区化人才培养依托了浙江创意园以及在此基础上建设的省级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和部级广告产业园。省级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落成后,招来了大批一流的设计创意企业,这批优秀企业在日常的运营中与学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工作深度融合。在课程教学中,基地的入驻企业提供丰富的企业设计项目作为训练素材,每学期提供大量的实习岗位供学生锻炼提高,为本专业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学校的人才培养突出以企业需求为目标,企业设计师与专业教师的互动交流使得企业的人才需求能够在第一时间传达到学校,及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使学生的培养适合企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协会的成立,形成了校企合作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协会可以拓展合作资源、对接政府部门、把握行业发展趋势等。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和不断改进提升,最终形成了“校协园企”融合式交叉互进的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高职院校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学分制、菜单式、模块化、开放型”教学,加强对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和技术技能的培养。“校协园企”融合式交叉互进的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教育主体(高校)将其教育的对象(学生)通过媒介载体(协会)嵌入到市场主体(园区及企业)中,校协园企共同融合发展,完成市场设计项目,夯实学生理论、实践、创新创业的综合能力。融合不仅仅是高校和园区、企业在物理空间上的相互融合,更是文化、精神、观念上的全面高层次融合,交叉互进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不是点线的而是全面的,是教学、实践、生产设计(智造)、创新创业的全面交叉、渗透、融合、提升,是校协园企多方互进共赢的模式。(图1)在教学的具体实施中,第1、2学期以在校内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为主,并渗透企业项目,其他学期在校内和园区企业进行交叉教学;在师资方面,校内教学以专任教师为主、企业设计师为辅,反之则以企业设计师为主;在教学内容方面,由校内专任教师、协会专家库成员和企业设计师共同组织设计教学方案、开发校企合作教材;在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学校教学成果通过协会对接市场需求或者依托园区入驻企业进行市场转化,专任教师和学生可以参与园区公司的对外服务。(图2)

三、“校协园企”融合式交叉互进的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一)注重后续发展和岗位迁移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通过协会、园区、企业提炼设计师岗位应该具备的能力,将能力总结为基础设计素养、2D表达能力、3D实现能力,设计转化能力、专案操作能力和设计整合能力。在课程设计时,由浅入深、从易至难设置课程,能力训练遵循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从而形成注重后续发展和岗位迁移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注重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力的培养,既有培养创新型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基本素养能力的课程,又根据工作岗位能力需求,融合专业基础知识、工程学基础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培养和动手能力训练,保证了毕业生所具有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更符合就业岗位能力需求,在就业岗位上不仅能更快地上手,而且有后续发展和岗位迁移能力。

(二)创新“学生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创新课堂教学,体现以生为本。探索小班化教学、分层教学的教学组织,实施导师制、生选师、生选课的完全学分制管理模式,并结合生源特点,以“创客空间”工作室为载体,开展“工作坊式”创新创业教学探索,学生设计项目和制作与市场接轨,强调设计成果的实际应用性。采取形式多样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改革,合理设计学生的第一、二、三课堂,拓展学生的能力。依托现代教育技术,发挥网络>图1“校协园企”关系图>图2人才技能培养流程>图3专业课程体系图交互学习平台的功能,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适时服务和支撑。

(三)形成系统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达到的能力要求划分为3个层次,即基础实践能力培养、综合设计能力培养和创新设计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依据职业技能和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由低到高、由单项到综合的发展过程的规律,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系统化、多层次的设计,并按需进行环境配置和组织教学,分别是:以教、学、做一体训练专业基本技能的第一层次;以生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训相结合训练综合技能的第二层次;以依托“省级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为核心的园区平台,以科研项目和技术服务为载体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第三层次。

(四)构建基于市场要素的教学考核评价机制和基于过程监控的教学管理

以协会和园区企业为依托,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改革,构建了基于市场要素的教学考核评价机制。实践中,将把来自于企业的真实项目引入教学,并形成以过程考核与作品评价相结合的课程教学评价机制。在校内教学期间,每个学期组织一次学生作品评价活动,邀请园区企业、行业协会人员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企业认可的作品可以由企业认购,凡是被企业认购作品的学生可以替代学分或免修相应课程,通过组织作品拍卖会的形式,将学生的设计作品推向市场,形成基于市场要素的教学考核评价机制。将就业岗位所需素养、知识和技能融入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设计中,并以成果为导向,实施基于过程监控的教学管理;建立以社会评价、专家评价、学生评价、自我评价为一体的教学评价体系,形成校协园企多方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制订专业教师教学改革激励机制,实施教研教改项目,将企业、行业以及学生的参与活动渗透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五)充分发挥协会和园区优势,开展专业建设

1.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适宜于高职的具备“双师”素质、年龄层次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建立选派专任教师下厂锻炼实践的机制;聘任在行业企业中有专业理论基础的业务骨干,参与课程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修改,承担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等;聘请设计公司和制造企业的资深设计师作为兼职教师进行授课、讲座等。2.加强“园区化”实训条件建设:改造现有各类校内实训室,根据园区企业项目需要完成实训项目开发流程制度建设;以浙江创意园和温州各轻工行业协会为依托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同合作企业形成紧密互赢体制,实现课题教学项目市场化、实习岗位企业化。3.建立工业设计社会服务中心:工业设计专业师生共同注册的温州易的设计工作室作为工业设计社会服务中心,师生可以在工作室从事企业项目对接,进行设计实践教学等活动,并以易的设计工作室为平台为学生的创业创新活动提供场地和设备支持。

(六)基于先进制造技术的创新创业课程活动

当下先进的激光雕刻技术、数控技术、三维打印技术等先进的轻工业产品制造技术促成了新工艺、新产品的诞生,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产品自身价值的同时也促使新产品从批量化生产到个性化定制的转变。学生通过课程的实践,利用先进制造技术开发创意小产品,通过网络众筹进行融资,达到投产和销售的目的,实现在校生的首次创业。

(七)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型教学团队

工业设计专业拥有一支师德高尚、具备“双师”素质、年龄层次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团队。专业师资整体呈现为全方位、立体型教学团队,教师整体层次结构合理,能满足工业设计专业各相关课程理论及实训教学的需要。(图4)专业师资队伍教学层面成果显著、教师职称结构以高级职称为主、硕士以上学历等条件保证工业设计人才培养质量。双师型素质专任教师队伍比例高,推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兼职教师为来自于工业设计公司、企业等领域的设计师、主管等,能很好地将专业技能与社会岗位需求进行良性衔接。专业顾问更是来自于中国工业设计领域的专家与权威人士,对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与专业发展方向进行全面把控与指导,从而保证工业设计专业的整体全面发展。

四、人才培养成效

工贸毕业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困境;对策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全人教育思想和培养策略,是针对不同专业背景学生进行的,以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和自身修养为目的的教育。通识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多种学科的教育,让学生了解获得其他学科知识的重要性,拓宽其获得其他学科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文化以及思想体系,从而开阔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的自身素养。现在,在我国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识教育已经慢慢成为了教育的主流方向,比较典型的是北京大学推行的“元培计划”。但是,目前在高职院校的教育领域中,通识教育的实施情况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理想,不论是理论,还是实际的实施情况,都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面临着发展的困境。

1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发展困境及原因分析

1.1尚未形成通识教育理念,重视度不够

通识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把人进行工具化,而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诸多高职院校还没有完全形成通识教育理念,对通识教育的重视度还不够。一是很多高职院校都将培养技能作为教学宗旨,将顺利就业作为教育导向,即培养各种技能型人才,以满足迅速发展的社会需求。二是通识教育的成效不像专业教育那样明显。高职院校开展的通识教育一般是针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教育大量的技能竞赛成绩相比,通识教育显得润物无声。三是高职院校通常将专业教育的成效作为衡量育人工作的指标。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在较大程度上忽视了通识教育的发展。虽然通识教育的理念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肯定,但是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通识教育却往往被忽视。

1.2通识教育的课程结构不平衡,教学研究不足

大多数人都认为教学课程越齐全,通识教育就可以发展得越来越好,正是因为这种观点,使得通识教育中常常忽视了课程的结构问题,教学课程内容比较杂乱。很多学校开设了较多的通识课程,看起来似乎很丰富,但是实际上就是“大拼盘”,缺乏内在体系架构,搭配不均衡,使得结构失调,普遍存在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的现象。由于缺乏足够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很多高职院校中开设的通识课程大多数是知识性的课程,开设的思维类和方法类的课程比较少,对于那些教育学生如何学会“做人做事”“自然科学”“艺术鉴赏”等方面的课程就更是缺乏。

1.3通识教育的师资力量缺乏,队伍建设不强

目前,制约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开展的瓶颈就是师资力量的结构性不够完整和稳定性缺乏。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没有相关专门组织机构和部门来管理通识教育,进行教学研究和总结,也没有一个人数充足、教学水平高且稳定的教师团队来开展通识教育,例如现在部分通识教育的公共选修课,大多数是由经验不是很丰富的年轻教师来开展教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结构不是很合理,教师队伍也并不是很稳定,课程是否开设以及如何开设都是凭教师的个人意愿,没有系统的管理,没有整体的规划,使得教学课程体系紊乱,教学课程内容松散,教学效果就更无从谈起。

1.4学生对通识教育缺乏学习主动性,课程认知不到位

当今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十分迅速,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都普遍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大多数学生在高职院校求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拥有过硬技术,满足社会需求,找到一个称心的工作。这种为了工作而学习的心态可以说是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它会使学生没有接受通识教育的兴趣和动力。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心不在焉,这一部分学生往往认为通识教育课程的开展对自己没有任何作用,不仅学不到一些技能,还无故增加了自己的课业负担,之所以参加通识教育是因为学校的规定,或者是为了获取相应的学分,并不是发自内心地想学习。最终,由于对通识教育认识不到位,不能理解开设课程的意义,导致通识教育课程沦为形式。

2高职院校推进通识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2.1加强对通识教育理念的宣传

“以人为本”是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本质,目标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摆脱功利性,超越实用性,不能将教育仅仅停留在片面的技术层面上,而是要致力于推动学生全面成才。学校不是一座制造各种产品的“工厂”,学生也不是没有思想的“产品”,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性是毋容置疑的,但是对思维方式的训练、对情操的陶冶以及对人文素养的培养同样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要在高职院校中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注重通识教育理念的形成,把通识教育作为未来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要在高职院校中通过开展专题讲座、专题研讨会等方式来促使学校师生形成通识教育的共识和理念,并将通识教育理念贯彻到全员的教学和学习中。积极将通识教育的理念渗透到专业课程的教育中,使专业知识教育与通识教育理念慢慢地有机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知识技能同步提升。

2.2建立比较全面的通识教育研究管理机构

虽然部分高职院校也开设了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通识教育课程的选修课,但是这些课程仍不能满足通识教育的要求,因此,建议各高职院校能建立比较全面的通识教育机构来统筹规划及研究管理。设立这些机构的主要目的是根据当前的教学资源来合理制定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体系,组织和带领教师投入到通识教育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机构的主要职能是确定全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和进程安排,开展有针对性的师资队伍建设,推进通识教育领域教学科研。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院就成立通识教育研究院,下设“人与人文”“科学与生活”“职业与素养”三个教研中心。研究院是该校通识教育中的重要领导机构,担任着统筹全局的重要作用,对各中心上报的通识课程进行详细分析,考虑其开展的必要性以及可实施性,合理搭配各种通识课程,不偏不倚,使学生有多种选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各中心会对课程的开展情况定期进行审查,在审查时要以课程的完整性以及科学性为重点,确定好各自工作范围。与此同时,学校也要通过制定激励政策和措施,积极鼓励并引领学校教师参与到通识教育的队伍中来,打破各个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具有同一主题的不同学科融合在一起,更好地推进通识教育的开展。

2.3开展通识教育精品化课程建设

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有一定的互补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冲突,例如在课时量的分配上、在教师和学生对待课程的态度上,偏见是普遍存在的。要想获得尊重、赢得共识,本质上需要通识教育自身建设过硬,因此,按照专业课程的要求来开设通识教育课程,进而打造精品化、特色化、系列化的通识课程,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首先就是要合理提高通识教育课程的师资要求,例如课程的主要负责人要由经验丰富且具备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切实将通识教育师资精品化,让学生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和稀缺性,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其次就是要精心设计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环节,积极优化整合校内外资源,认真遴选课程教学内容,努力丰富课程教学形式,切实将通识教育过程精品化,让学生真正学有所悟、学有所获。最后就是要善于总结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成果,努力形成一批与学校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如纵横向课题、系列论文、校本教材等,切实将通识教育成果精品化,既让广大师生收益,也为进一步开展通识教育奠定良好基础。

3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面临新的机遇

在较多高职院校中,通识教育的理念已经得到了较大程度的认可,但是在实际的实施上,各高职院校之间很少进行互动,大多数是自行开展通识教育。要使通识教育得到加强,不仅要各校自己加强开展力度,还需要各校之间相互沟通,交流开展经验,不能够只局限于小个体的发展,更要放眼于全域。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很多地区都建立了大学城,大学城的建立为更好地整合资源开展通识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各校之间可以充分利用大学城所具有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来促进各校通识教育的开展,如河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四校共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就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相比较而言,资源不足的各高职院校更应该要打破彼此之间的壁垒,努力形成抱团优势,推动优秀的师资力量和精品课程资源互通共享,相互取长补短,促进区域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发展取得新突破。

4总结

不论是什么教育,最终的评判标准都是以人才的培养为最终目标,因此各高职院校要树立长远的眼光,将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院校发展的方向。高职院校可以将通识教育作为育人工作的一个重要基点,努力把专业知识能力强的学生,培养成“既会做人也会做事”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并在后续人才培养工作中结合学校的自身实际情况,不断总结完善,形成一套行之有效并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杨濯.通识课程设置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基于江苏省高职院校的调查[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4(6):62-66.

[2]任文妍.就业软实力视角下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现状及改善对策[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35-38.

[3]侯军英,马超侠.通识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7):84-85.

工贸毕业总结范文5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时代成为了21世纪的代名词,同时也融入到了教育之中,俗称为“微课堂”。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微课堂成为了信息化社会的一种创新的教学形式,其中部分中职院校就开展了微课堂教学,例如经济管理类的专业课程,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目前,中职院校的微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一些技术性的问题,严重影响到了微课程的效率。因此,微课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改进其设计思路和教学设计,才能更好地将微课程的价值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

关键词:

微课;中职院校;经济类课堂

所谓微课就是利用视频片段教学以构成一个丰富的、结构紧凑的资源包,具有真实的情景。随着时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微时代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适应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而近年来,学术界对微课程教学研究不断深化,微课不再是仅仅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的课程方式,而是多种在线网络课程的学习方式,这意味着,随着网络教学的不断发展,微课的内涵也不断地在变化。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空间更广了,国际化的经济合作逐渐步入新阶段,交流日益扩大,国内企业的进出口贸易不断递增,这意味着新时代的发展对外贸人员的要求不断朝着高素质、高业务的方向扩大,这使得作为培育职业化人才的中职经济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也必须朝着更强的外语应用交际能力、扎实的外贸知识等综合化发展。然而目前中职院校针对经济类专业的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课程的目标定位模糊、设置不合理等突出的问题使得中职院校所培育的人才大部分都不能满足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而这给我国的企业和毕业生的就业方面都带来了许多问题,一方面企业的人才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另一方面广大中职外贸类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中职院校的经济类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1中职院校微课程发展的必要性

中职院校的经济类人才在中小企业之中具有非常大的人才需求,经济类的人才对企业的对外贸易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这意味着我国的各级政府及教育机构都必须提高对中职院校经济类人才的培养,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来充分保证教学的环境和资源,为中职院校经济类课程的改革提供基础条件。随着时代的发展,微时代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中,以此“微课程”也成了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而与信息技术息息相关的经济类课程更是需要微课程的融入。而在微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除了重视外语应用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以外,必须重视信息技术对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培养,努力培养学生在经济贸易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实践能力。就目前的全球化经济发展态势而言,中职外贸类课程极需改革,并且需要不断强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形成高效的微课程。

2中职院校微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2.1微课程制作技术的缺失

调查发现,在中职院校的微课程运用过程中,技术问题成为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几乎50%以上的教师都难以应对微课程中视频的镜头切换问题和后期编辑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微课程的实施,甚至使得微课程的授课质量大打折扣。而这主要是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熟悉,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而形成的。

2.2微课程形式和内容不能很好结合

专家指出,在中职院校的微课程中,往往存在着“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也就是技术手段高于课程的设计。即使大部分的教师都认为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把重心和精力都放在技术表现上。而另一方面,有些教师的教学内容设计得非常好,但是技术往往却表现得不到位。而事实上,微课程的课程设计和微课的技术表现都非常重要。

3打造高效中职院校微课程的措施

3.1正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微课程的实施需要制定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需求的人才,这也是课程开发过程中的最重要的环节。以往的经济类课程对学生的培养定位比较模糊,以至于造成了培养出的人才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为此,中职院校针对经济类的学习开发的微课程必须在充分了解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和企业需求的基础上,确立培养综合素质比较强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的人才,使得学生能够将所学习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就业中去,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

3.2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

面对快节奏的新经济时代,企业需要准确抓紧市场的脉搏,因此,在制定微课程时,需要全面了解经济贸易行业的基本情况和特征,并以此作为精研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基础,一方面培养学生掌握捕捉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够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准确的市场信息,能够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因此,微课程不仅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以及业务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改变传统的模式,紧扣经济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高素质、业务水平一流的经济人才。

3.3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和灵活运用

微课教学的教学时间比较短、资源容量也比较小、教学内容的主题明确,能够及时“解惑”,但是实际上,因为教学时间短且内容集中,反而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作为微课程的重要参与者,学生的反应对课程十分重要,因此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热情度。这意味着在微课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4总结

中职院校微课程的构建是一种适应快节奏生活的学习方式,这种具备即时互动的学习社区为微学习用户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实时在线交流、沟通,有效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在将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带给教育的改变将会更大,因此,在未来的教育中,微课程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易于学生学习的学习方式,而是一个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满足社会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一种教育方式。这也意味着,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微课程也必须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没有终点的过程,只有不断完善微课程,才能形成一个高效的中职学校课堂。

作者:李依懋 单位:沧州工贸学校

参考文献:

[1]郑菁.高职外贸类课程开发中微课教学引入的探究[J].林区教学,2015(05):18-20.

工贸毕业总结范文6

(一)教学实训形式的单一。教学实训作为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方面,主要还是按教材的章节展开逐步进行的,缺乏对于职业综合操作能力的锻炼,显得较为分散。作为教学实训应该是在实践中对于教材所学知识进行的验证,在学生真正走入工作岗位时,需要做出职业判断,应对许多综合经济业务。目前的教学实训无法满足学生毕业后工作的需要。同时,教学实训主要以作业形式展开,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学生考核方式的不科学。目前,在许多中职学校中,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学生考核方式主要还是以应试型为主,缺少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技能操作过程的考核。这种考核方式也很难真实的评价出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必定会影响学生对于会计电算化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会计电算化是与实践教学有着紧密联系的学科,其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对于会电的综合操作能力。在教学中必须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二、加强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在教材的使用上,为保证教学质量,会计电算化教材的准备应以“学校教师自编为主,校外购买为辅”。学校应积极联系企业提供会计相关岗位,组织会计电算化任课教师分批次深入企业单位学习,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再鼓励教师结合本校学生的认知水平编写符合中职学生特点的实训教材。

(二)加强对于会电师资队伍的培养,积极建设具有“双师”资格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学校应该多对教师们进行关于会电的系统性培训。通过组织教师到权威性的高校进修、下企业锻炼或到会计师事务所体验、鼓励教师们多参加“双师型教师”培训、考取“双师”资格等方式,培养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学校骨干型教师;学校还可以多聘请会计软件公司的技术人员来给教师们举办技术讲座;聘请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及软件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实际参与教学等,通过多方面途径,提升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师资力量。

(三)加强会计电算化教学实训,实现从课堂教学到岗位需求的零距离。会计电算化实训应突出其仿真性。在会计基本理论掌握的前提下集中实训,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和所练的内容。ERP沙盘教学就是很好的方式。通过让学生进行ERP沙盘对抗训练,提高其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ERP沙盘对抗训练,就是将学生分组,每组7到8人,然后设定一家已经经营若干年的工业企业,每一组学生各代表有一个虚拟公司,互相竞争。在这个训练中,每一个成员分别轮流担任公司中的各种重要职位。让学生亲自体会,在面对市场竞争时,公司如何保持不断成长和成功。通过沙盘模拟训练,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习知识,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了课堂教学和岗位需求的的密切结合。

(四)建立积极有效的学生考核方式。在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中,学生的考核方式应多样化,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应对能力为目标。在考核中,应以过程考核为主,结果考核为辅。能力考核为主,知识考核为辅。指标应尽量量化,力求公平,并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指标考核体系,提高学生对于实践技能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总结

工贸毕业总结范文7

目前,技工学校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使用的是江苏省国家示范学校重点建设专业系列教材,根据模块化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了,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会出现一些难理解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就要用生动的例子和不同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本文主要介绍了情景教学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的运用。实践证明,应用情景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问题能力的增强。

关键词:

机械设计基础;举例;激活;课堂

机械设计基础是技工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生所必须掌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只是初中毕业水平分数不高、基础又不扎实的技校生来说真的是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学生们对学习这部分内容没什么兴趣,学习起来感到困难。所以教师要做的就是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可以把那些抽象、又难于理解的内容,通过形象、恰当的比喻,举例加以解释,再配以多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形成很好的师生互动,就能让学生很轻松地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

一、对比引申法

在第四章介绍直齿圆柱齿轮的各部分名称以及他们的几何尺寸计算的公式时,会涉及很多齿轮公式和概念,对于技校的学生来说想要把这些新鲜的概念记忆清楚是困难的,对于老师来说可以利用前面学过的螺旋传动的已知的概念来进行对比学习,让学生从已知的知识可以跳一跳就能够达到“摘苹果”的地步,顺利地将知识进行迁移。比如可以把螺纹的大径迁移成齿轮的齿顶圆,螺纹的中径迁移成齿轮的分度圆,螺纹的小径迁移成齿轮的齿根圆,区分清楚两者一个是线一个是圆,充分展开想象,使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没有那么困难,心里没有抵触就更容易学习。这样温故知新,一箭双雕,同时将两者的区别分析透彻,让学生在以后的应用中更加得心应手。

二、举例演示法

该方法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试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它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不仅是帮助学生感知、理解基本知识的手段,也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如要实现链传动配合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就是要达到互换性的目的,所以什么是互换性就是学生首要解决的问题。其实互换性的运用在我们生活当中无处不在,笔者可以通过列举灯泡、电池和笔芯等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互换性的含义并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后面讲解链传动定义打下良好的基础。又如笔者在讲解配合的种类时,间隙配合就可以用针筒来演示,让学生很形象地理解间隙配合的作用,既要让针筒可以运动,又不能让药水流出来,所以孔的尺寸必须大于轴的尺寸,又不能过大。这样学生只要想到针筒就能联想到间隙配合。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可以分析出链传动中销轴与套筒、套筒与滚子是间隙配合,套筒与内链板、销轴与外链板是过盈配合,这时候虽然他们没有学过公差与配合,但最基本的含义和应用都能记住了。

三、理实一体

技校生最大的优势就是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要具备较强的技能操作能力,所以我们在理论教学过程当中要时时注意与实习操作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让理论更好地为实习课程服务。所以我们老师可以总结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看看是不是可以在理论课堂上分析、讨论、解决将实习问题上升到理论课题来解决,让实习课程也成为理论课程的实践平台。如在讲解尺寸的标注问题时,学生都见过实习老师对于尺寸有这样30±0.1mm的标注,但却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写,以及±0.1理论上的名称,那么在课堂上写出这样的尺寸既熟悉又陌生,所以当他们知道±0.1就是所谓的上下偏差时,就会一下子恍然大悟,留下深刻的记忆。以后只要一看到这样的尺寸标注就知道含义了,也达到了工厂实习的要求,可谓一箭双雕。如笔者在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时,就可以利用学生在实习课上练习用过的图样,这样学生会感觉很熟悉,就会很配合笔者的讲解,当然新知识就容易接受和掌握。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技校生的优势,体现出实际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都具备的特点,而学生也不会觉得理论课枯燥无聊了。

四、小结

总之,常用机械设计基础是学生所必须掌握的,也是以后的实际工作和生活当中运用最广泛的,所以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把课堂激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学习不再无聊、课堂不再枯燥,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濮筱薇 单位:南通工贸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陆立颖.机械知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工贸毕业总结范文8

关键词:“一带一路”;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贸易专业;高职教育

从历史和现实看,处在“一带”与“一路”交接地带的浙江,作为一个华东地区的经贸中心,聚集了大量的外资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着密切的经贸合作,因此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G20“杭州峰会”的成功举办更让世界各国的目光聚焦杭州,未来杭州的发展亟需拥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强烈的创新意识、宽广的国际视野,融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有理想、有抱负的创新型国际化人才。此外,国际贸易人才是浙江省发展对外贸易,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实现经济往来与拓展地区影响力的重要人力资源。谁拥有一流的新型外贸人才,谁就拥有了进入“一带一路”外贸市场的优势和主导权、话语权,因此,这对浙江省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1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在实施“一带一路”发展倡议与我国海外投资快速增长的新的经济背景之下,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深入的改革与优化,笔者分析了当前浙江省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1缺乏针对性,专业同质化现象严重,可替代性强

高职院校中与国际贸易有关的专业众多,而这些专业与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定位在一定程度上有较多的重叠。近些年,虽然浙江省的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非常重视实操性教学,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由于国际贸易外向型专业的实际工作情况,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尤其是贸易思维的要求非常高,而绝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实务操作技能。与此同时,浙江省诸多本科院校近几年也颇为重视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加之本科院校的生源质量普遍优于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这种种因素造成在招聘中,优质外贸企业会尽可能选择本科及以上学历,在某种意义上替代了高职院校的同类专业,这对高职院校外贸人才的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1.2教学环境相对单一,教学条件相对落后,实践效果有待提升

目前,本省各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度依赖课堂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校企合作、企业和机构人员培训等实践教学的形式。此外,多数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相对稀缺或者软件资源更新较慢。虽然浙江省部分高职院校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也大大扩充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在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的表现方面依旧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1.3跨文化交际能力、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待强化

跨文化交际能力即交际者,在跨文化语境中得体、有效的处理文化差异,以符合目的文化的社会规范、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的交际方式,实现交际目标的能力。当前众多高职院校在这方面的课程设置有所缺失,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不够,以致学生无法应对复杂文化背景之下的国际贸易环境。此外,目前各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实践中,过多的强调经济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流程及规则,缺乏一些特色课程和仿真教学场景来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

2国际贸易专业创新型国际化人才胜任素质模型

笔者对浙江省内的外贸加工型企业、工贸一体化企业、传统外贸进出口企业、国际货物运输企业、跨境电商企业开展深入调研,共计发放230份,回收209份,回收率为90.87%。同时选取已经开设国际贸易实务及相关专业具有代表性的15所高职院校进行深入访谈,笔者认为“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的综合素养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高层次外贸职业素养

具体地说就是,全面完善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以及国际贸易发展现状,国际贸易的相关走向,同时了解我国最新的国际贸易状态,这能够实现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在第一时间适应国际贸易工作内容,以及能够发挥自我价值及自我作用,能够切实保证国际贸易人才的整体水平,以及整体工作质量,保证国际贸易的顺利发展及稳定进步。掌握国际贸易专业能力,包括交流能力、核算能力、跟单能力、合同履行能力等,只有全面的掌握这些能力,才能够实际的在国际贸易进行过程中保证合作的稳定性,以及交易的成功率,保证经济收益以及降低风险。

2.2持续学习能力

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持续学习能力包括自学能力以及自我提升能力,保证在国际贸易工作进展过程中,能够不断的累积经验以及不断的总结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自我提升,保证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贸易环境,以及适应不断变化的交易环境以及不断变化的交易要求,实现收益稳定化发展化。

2.3创新能力

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是指对国际贸易业务的开拓创新,对外贸实践技能的创新。这种创新能力是在素质教育中,通过各种知识技能的积累综合升华而逐步形成的,在贸易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概括而不断提高的。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根据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以及知识累积量进行技术的创新,能够实现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以及能够实现市场的进一步开拓。

2.4国际环境适应能力

这里的国际事务管理能力主要包括跨文化管理能力,跨文化交往能力,驾驭文化差异的能力。为了提高这种能力,许多公司将经理人派到海外工作或者学习,让他们亲身体验不同文化的冲击;或把他们留在自己的国家,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外加一些跨文化知识和理论的培训。作为一个合格的外贸从业人员要在国际活动中有很深层的交流、交往、对话、沟通及抗衡的能力,而且还要走在世界潮流发展前面,引领世界潮流发展的创造性能力。另外必须对异域文化、民族习俗、价值标准、思维方式以及世界发展的规律和潮流能给予熟知和准确把握,如图1所示。

3相关建议

3.1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争取通过建立“四课堂”协同培养机制,即课内第一课堂、课外第二课堂、校外第三课堂、国外第四课堂,利用课内外、校内外、海内外资源协同育人。主动融入省市地方战略,深度对接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构建“互联网+外贸”人才培养新模式。把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学生人人成才。

3.2创新课程设置

在课程体系方面应突出学生创新意识、精神、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围绕“互联网+外贸”的岗位设置专业课程。同时大力推进专业课程建设,引进外贸行业规范优化课程标准,基于工学结合、文化育人的理念,校企合作共同优化课程内容,加强移动终端教课程资源建设。按照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标准,引入企业资源建设好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校企合作修订、新编反映外贸行业企业最新需求的新形态系列教材。同时在外语能力的培养上,强化英语在实际工作场景中的运用能力之外,争取在未来能够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选修第二外语。未来的课程体系设置可以考虑打破原有教学模式,实施跨专业联合培养,实现优势资源互补。比如课程授课可打破专业限制,借助学院专业群建设,由不同专业的任课教师共同承担授课任务。

3.3转变教学内容与方法

在教学内容方面中应重视培养外贸人才勤奋执着、敢于搏击的精神,在开展国际贸易活动中也应发扬诚实守信的道德风尚,能真正使国际贸易活动的开展得以稳固;重视培养外贸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时刻留意身边的商业信息,掌握前沿的商业动向,从而发现商机作出正确的决策。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实施分层教学和小班化教学。建立移动互联课堂,将APP、QQ、微信等新技术运用到课堂中,运用MOOC、SPOC、微课、翻转课堂推进线上和线下、课内和课外的贯通。通过外贸教学软件、虚拟仿真系统,在课堂中引入真实业务,将场景模拟操作、真实业务操作运用到教学中,推进“理虚实一体”的教学方式。

3.4强化实践教学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首先,通过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积累职业经验。在技能训练上,应加强训练沟通力、组织领导力、团队合作、语言表达、职场礼仪等。使学生就业前就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工作后能很好地适应岗位角色,尽快投入工作。其次,还可以通过校外实训基地这一渠道,在专任教师的指导下有组织地开展校外实践活动;职业实践训练则可采取假期社会调研、短期职业体验和顶岗实习等形式;再次,采用生涯人物访谈、自我展示和咨询指导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校内仿真模拟训练;最后,对接国际贸易相关专业大赛的主办机构和软件提供方,开展主要针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的专项培训,从中发现佼佼者参加技能竞赛。

3.5深化校、政、行、企多方协作

需要尽可能加强与区域地方政府、外贸行业协会、优质外贸企业的联系,建立以专业教师、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和职业教育专家等为主体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行业企业人力资源需求调研,定期进行专业建设的相关论证活动。此外,可将行业协会作为切入点,加强与外贸行业协会、跨境电商行业协会等组织的联系,并由行业协会出面牵头,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以此增加学生接触企业、熟悉工作岗位的机会。如此培养的学生其各方面的综合素养才能更符合企业实际需求,更容易融入企业文化,更快适应岗位工作要求。

3.6提升师资团队国际化水平

对专业教师实施“新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五级递进培养,促进教师“双师”素质、国际化水平的提升。以提升青年教师、新教师教学能力、实践能力、信息化教学水平为重点,加强青年教师、新教师培养;根据课程建设、竞赛指导等方向,以提升骨干教师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为重点,加强专业骨干教师培养;按省级教学名师标准,根据一般贸易、跨境贸易方向,以提升专业带头人在专业领域影响力重点,加强专业带头人培养;推进青年教师助讲培养制度,建立“以老带新、以熟带生”的机制,提高新教师教学水平。邀请外国专家指导专业建设,外聘国外优秀师资参与教学,通过学生交流期间教师跟随学习、教师国外培训、引进具有海外硕士及以上学位专任教师等途径,增强教师的国际化意识,培养国际化视野,提升师资团队的国际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汪强,黄小丽.浅谈“一带一路”战略与国际商务应用型人才培养[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7(6).

[2]吴秀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分析[J].综合论坛,2016(42).

[3]王孝燕.“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浅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7(5).

[4]李素琴.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思考——以河南大学经济学院人才培养为例[J].当代经济,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