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节管理在DR影像质量控制中应用

环节管理在DR影像质量控制中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环节管理在数字X线摄影系统(DR)影像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三门峡市中医院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DR影像质量采用常规管理的各种投照体位的2000例图像资料纳为对照组,将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DR影像质量采用环节管理的2000例图像资料纳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甲级片、乙级片、摆位不规范、异物及伪影、密度对比度调整不良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甲级片占比高于对照组,摆位不规范、异物及伪影、密度对比度调整不良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R影像质量控制中运用环节管理可有效提高图像质量,减少各种影像缺陷,为临床疾病诊疗提供更为精确影像学资料,值得应用。

关键词:数字X线摄影系统;环节管理;影像质量控制

放射影像学数字化的不断创新可为临床诊断、治疗疾病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其中数字X线摄影系统(DR)可对检查过程实时跟踪,对病灶进行局部放大拍摄,可有效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利于早期治疗,改善预后[1-2]。但操作者水平不高、拍摄部位不同标准等因素会导致DR图像质量参差不齐,影响疾病诊断效果,需明确控制标准,提高摄片质量[3-4]。目前,关于医疗设备质量管理的标准较多,且每个医院管理水平不同,管理上有所差异。而环节管理适用于大部分医疗设备的质量管理,可从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改进。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环节管理在DR影像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效果,具示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三门峡市中医院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DR影像质量采用常规管理的各种投照体位的2000例图像资料纳为对照组,将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DR影像质量采用环节管理的2000例图像资料纳为观察组。两组所用医疗设备均为日本富士CMP200DR。对照组抽取的研究对象中男1045例,女955例;年龄18~76岁,平均(49.25±3.58)岁;职业:学生428例,公司员工1049例,农民398例,其他125例。对照组抽取的图像为:脊柱部位580幅、四肢骨关节部位700幅、腹部部位70幅、胸部650幅。观察组抽取的研究对象中男1052例,女948例;年龄21~74岁,平均(49.20±3.51)岁;职业:学生434例,公司员工1054例,农民394例,其他118例。观察组抽取的图像为:脊柱部位570幅、四肢骨关节部位720幅、腹部部位80幅、胸部630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纳入标准:影像资料均完整,并采用医学影像学系统统计;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临床资料缺失者,中途因个人原因退出研究者。

1.2方法

对照组实行常规管理。保持DR机房环境干燥;操作人员录入时需严格按照说明规范进行;维修人员进行定期保养、维修;操作时需保证程序正常稳定运行;图像处理与激光打印需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观察组实行环节管理。(1)制度管理:成立质量管理小组,明确管理制度。DR机房不可随意进出,医护人员进入机房需穿戴整齐,对手部进行消毒;开启时需确保机器处于安全状态;对开关程序、录入标准、扫描程度、图像处理等形成文件,并发放给相关操作人员,定期考核。(2)操作人员培训:加强操作人员的管理工作,定期请专家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技能,同时定期进行小组培训对操作人员素质提出高要求,若不合格者不许上岗;同时保持在岗人员稳定性,避免频繁更换岗位。(3)严格维护与保养:工程师需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保证室内温度在18~25℃,湿度为30%~60%,同时制定维修报表,不定期进行设备检查,对仪器做好控制工作;特别重视对IP板的保养工作,避免出现污染、划伤,并定期进行清洗、修复。(4)质量控制:①准备工作:详细记录患者信息,避免出错;指导患者正确体位,投照时需去掉患者身上物品。②曝光调试:操作过程中确保合适曝光剂量,需确保图像质量稳定,并整理成报表,以便后期处理。③照射野选择:投照时需根据患者解剖部位确定合适的照射野,不影响诊断及图像质量情况下尽量减少照射野,降低辐射量。④图像后处理:调整正确诊断模式,不同部位图像处理时需层次丰富,若出现异常需及时处理,降低废片出现率。

1.3评价指标

记录两组甲级片、乙级片、摆位不规范、异物及伪影、密度对比度调整不良发生情况。其中甲级片是指位置正确;对比度、清晰度良好;无污染划损、可纸版;铅字号码、日期完整,无错号,排列整齐,无重影;造影片充盈满意,显影清晰,充分显示解剖学结构形态,并提供满意诊断学依据。若以上一项不符合则为乙级片;若出现两项不符但不影响诊断则为丙级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x±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甲级片占比高于对照组,摆位不规范、异物及伪影、密度对比度调整不良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DR技术在临床上运用较为广泛,可通过数字平板探测器来减少信号的衰减、变形与噪音的产生,提高图像质量,为临床诊疗提供较佳影像学资料,特别是移动式床边摄影使临床诊断更为灵活化、便捷化[5]。医疗设备在临床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成为诊疗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但是由于仪器设备厂家不同、操作能力、维护缺陷等因素导致部分DR图像质量较差,医护人员无法对病灶及正常组织进行有效鉴别,出现误诊漏诊情况,最终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因此对DR影像质量进行管理十分必要[6-7]。调整与改进DR影像质量管理措施不仅可以提高仪器使用寿命,还可改善图像成像质量,提高诊疗水平[8]。为此,本研究对DR影像质量采取环节管理,以期提高影像质量,减少误诊、漏诊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甲级片占比高于对照组,摆位不规范、异物及伪影、密度对比度调整不良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表明环节管理可有效提高DR影像质量,减少各种影像缺陷,具有可行性。在进行DR影像质量环节管理时,成立质量管理小组可加强操作人员的管理,严格规范设备使用、技术操作情况,可有效降低外界因素对图像质量的影响[9]。加强对操作人员的技能及素质培养可使操作流程更符合规范,提高诊断准确率,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工程师维修保养工作可保证机器正常运行,确保机器安全良好运行,同时延长仪器使用寿命[10]。按照要求在DR投照前需做好准备工作,确保患者正确体位摆置并根据投照部位设定有效的参数,可避免图像出现模糊、失真等,使投照尽量符合标准,改善图像质量[11]。此外,在曝光及照射视野上进行有效管理可使受检者的信息更为全面,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多影像学参考。其中曝光条件是影响图像后处理的决定性因素,曝光不足或过度均可使病灶与正常组织无法有效识别;而照射野一般在不影响诊断及图像质量上尽量最小化,可有效减少辐射损伤,从而保证图像质量,避免出现废片[12-13]。综上所述,DR影像质量控制中运用环节管理可有效提高图像质量,减少各种影像缺陷,为临床疾病诊疗提供更为精确影像学资料,值得应用。

作者:郭奎星 单位:三门峡市中医院影像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