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联培训总结范例

残联培训总结

残联培训总结范文1

一、加强残联自身建设

为提高县残联机关办事效率,增强残联机关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一是召开了残联第三次代表大会主席团第二次会议,调整和增补了主席团委员,调整了主席团主席、副主席,推举了县残联执行理事会理事长,聘请了县残联第三届主席团名誉主席。二是制定了《残联机关干部职工岗位职责分工》,下发到每一位干部职工手中,明确了干部职工的职责和任务,做到人人身上有担子,个个身上有责任。三是完善了机关各项规章制度。四是制定了2019年度残疾人工作要点和2019年乡镇残联考评办法。五是召开了全县残疾人工作会议,总结了2018年度残联工作,部署了2019年工作任务,传达了省、市残联关于“学跟听”活动精神,并对各乡镇残联理事长和专职委员进行了业务培训。

二、规范残疾人证的核发工作

为进一步规范我县残疾人证的核发工作,根据省残联、省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残疾人证发放与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赣残联字[2018]51号)要求,我会与县卫健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残疾人证核发工作的通知》,成立了残疾评定工作领导小组及专家小组,规范了残疾人证申办流程。

三、加强残疾人精准康复工作

1.建立了儿童康复制度。以县政府办公室名义转发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方案的通知》,着力保障残疾儿童基本康复服务要求,努力实现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全覆盖。

2.实施残疾人康复服务项目。一是对于0—7岁残疾儿童康复,做到应救尽救。今年有62名0—7岁儿童得到了康复训练和辅助器具装配等服务,其中2名儿童申请了人工耳蜗救助,2名儿童配助听器申请,4名儿童配矫形器申请补助,54名儿童得到康复训练服务。二是做好残疾人辅助器具采购和免费发放工作,先后采购了助听器、轮椅、坐便椅等残疾人辅助器具1305件,共计54万元。免费发放辅助器具1175件,辅助器具服务率达到81%,康复服务率达到82%。三是做好残疾人假肢安装工作,今年共安装假肢20条,共计13.6万元。

四、做好残疾人教育就业工作

1.举办了农村贫困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班。为提高农村残疾人种养技术水平,促进残疾人就业,3月下旬,县残联举办了三期农村贫困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班,共有186名残疾人参加培训。县残联采取走出去,到培训基地进行现场教学的方式,与润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由该公司负责人亲自对残疾人进行手把手的教学,让残疾人在基地现场学习横江葡萄、井冈蜜柚、红心火龙果等各种水果种殖技术,同时还为残疾人安排了电脑等技术培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外,为7名残疾大学新生发放困难补贴2.5万元。

2.做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工作。6月上旬,与县财政局联合向全县各行政事业单位发出残保金征缴通知单,今年共征收残保金108万元。

3.加强对农家书屋管理员监管。5月份县残联与县文广新旅局联合下发通知到各乡镇,对农家书屋管理员到岗情况开展自查自纠,并对部分乡镇的农家书屋和残疾人管理员进行抽查,对不履职的农家书屋管理员进行更换,进一步加强了对民生工程公益性岗位安置残疾人专职委员的教育和管理。

4.积极创建阳光助残创业就业示范基地。一是争取省级阳光助残创业就业示范基地项目,扶持残疾人中药材种殖基地资金20万元。二是争取市级阳光助残创业就业示范基地项目,扶持润果佳园有限公司6万元。三是开展了阳光助残创业就业示范基地和种养殖大户调查摸底工作,目前上报的种养殖大户共有32户,我会将争取财政资金支持,选择部分种养大户给予以扶持。

五、加大残疾人扶贫和社会保障工作力度

1.开展走访慰问贫困残疾人家庭活动。为使广大残疾人朋友过一个吉祥和谐的春节,2019年元旦春节期间,在县四套班子领导带领下,走访慰问了400多名贫困残疾人及其家庭,每人500—800元不等,给他们送去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2.加大对贫困残疾人办证工作力度。一是与县扶贫办联合下文,对未办证的建档立卡残疾人员和疑似残疾人员进行摸底调查,并进行动员办证,要求各乡镇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积极动员其家属陪同残疾人到医院进行评残。二是县残联与县健委联合下乡开展为贫困残疾人上门办证服务工作,为不方便出门的重度肢体残人员办证13人,把服务送到残疾人家中。三是县残联与县卫健委组织评残专家分三个组到14个乡镇为65名贫困智力、精神残疾人办理残疾人证,县残联解决残疾人评残费每人300元,共计19500元。

3.积极配合民政做好残疾人两项补贴发放工作。一是向县政府写了《关于做好残疾人两项补贴发放工作的请示》,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黄平香召集县民政局、财政局和残联召开了协调会,明确了各自职责,并要求按时足额发放。二是县残联与县民政局联合制定了《残疾人两项补贴发放工作流程》,进一步规范了我县残疾人两项补贴发放工作,确保了残疾人两项补贴按时足额精准发放到位,做到不重、不漏和不错。1—10月份,共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共计721.5万元,其中:生活补贴353.2万元,护理补贴368.3万元。

4.积极做好阳光家园居家托养服务项目。一是加快2018年度项目资金使用进度。上半年完成了对阳光家园居家托养服务项目单一来源招标,由残疾人互助中心中标,负责对敦厚、永阳、登龙、天河等8个乡镇的200名精神、智力和重度肢体残疾人进行居家托养服务。下半年在油田、桐坪、北源、固江等6个乡镇为250名精神、智力和重度肢体残疾人进行居家托养服务。服务满意度达98%以上,得到了广大残疾人家庭的赞扬。

5.扎实做好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通过调查摸底,10月份经过招标,确定了在敦厚镇、凤凰镇、横江镇、永和镇和井开区等乡镇为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共为200户贫困重度残疾人实施了家庭无障碍改造,共计60万元,极大改善和方便了残疾人的生活。

6.认真做好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发放。为减轻残疾人机动轮椅车主的负担,保障残疾人车主的权益,县残联为116名残疾人发放机动车燃油补贴,每人每年260元,共计3.016万元,并认真做好资料收集等相关台账工作。

7.开展了建档立卡贫困重度失能残疾人摸底调查。经过各乡镇残联进村上门入户调查,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重度失能残疾人282人,为下一步对贫困失能残疾人提供托养照护服务打下了基础。

8.积极落实残疾人惠残政策。认真做好重度残疾人免费参加城乡居民医保和社保工作,今年共有7541名重度残疾人居民享受了由财政代缴个人参保费180元/人,共计135万元。

六、扎实做好动态更新工作

9月份举办了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信息数据动态更新工作动员会暨县级培训班。为充分调动各乡镇残联的工作积极性,县残联理事长作动员讲话,明确了目标任务,进一步提高了入户调查率,通过精心组织,按时完成了全县15138名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信息数据动态更新工作。

七、加强宣传文体工作

1.深入开展全国助残日活动。在第二十九次“全国助残日”,围绕助残日主题“自强脱贫,助残共享”开展了一系列助残活动。一是以县残工委的名义发《关于开展第二十九次“全国助残日”活动的通知》,制定了助残日活动方案。二是5月17日在县庐陵影剧院举办了第29次全国助残日文艺演出暨残疾儿童绘画、手工作品展示活动。县四套班了领导、残工委各成员单位、机关、学校、企业和社会各界人士近800人参加了观演,县残联牵线塔桥,积极争取爱心企业融钜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向县特校捐赠10万元,真正做到了扶残助残,社会齐心关怀。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全社扶残助残的热情,营造了“平等、参与、共享”的社会环境,有效发挥了县残联组织作用,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广泛赞誉,有效促进了全县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三是助残日期间开展走访慰问贫困残疾人活动,县委书记李克坚与县四套班子一同走访慰问了县特殊教育学校,为学校送去了2万元慰问金,并慰问了10名特困学生,每人800元。县残联走访慰问贫困残疾人家庭58户,每人500—600元不等,及时送去党和政府对残疾人的关怀和温暖。

2.开展残疾人文化进家庭“五个一”服务活动。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县残联组织60多位重度残友开展残疾人文化进家庭“五个一”活动和“感党恩、庆国庆”主题活动。来自全县各乡镇的60多位重度残疾人,在家属和志愿者的帮助下,游览参观了吉州窑博物馆、吉州窑遗址公园,残友们挥舞国旗,兴奋地组成“70”造型,激情高唱《我和我的祖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和“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主题,集体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重温老一辈革命家——曾山的革命故事。组织观看了爱国电影并给残友们分发了学习书籍《史记故事》《城南旧事》《傅雷家书》《鲁宾逊漂流记》等,帮助贫困重度残疾人享有文化服务,改善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八、积极完成中心工作任务

残联培训总结范文2

这次会议是市政府确定召开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回顾去年全市残疾人工作,安排部署今年的工作任务。刚才,表彰了全市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市残工委与各县区政府签订了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共建备忘录,区和垦利县政府分别作了表态发言。同志作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报告,总结实事求是,部署全面具体,我完全同意,大家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抢抓机遇,推进我市残疾人事业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

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残联组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为总抓手,以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需求为重点,全力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全市残疾人事业呈现出规范有序、重点突出、富有特色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为:一是残疾人事业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残疾人优惠扶持规定》等规范性文件,各县区也配套出台了多个文件,为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二是服务残疾人的能力明显增强。新建设了26处乡镇街道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和100个残疾人服务代表室,信息交流和公共交通无障碍建设明显加快,顺利通过“十一五”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国家验收。三是残疾人生存环境显著改善。重点实施了农村残疾人共享小康、温馨安居、扶残助学、康复救助等系列工程,先后对8356名特困残疾人开展生活救助,有3000余名残疾人免费接受职业技能培训,5000余名残疾人免费接受了康复训练和治疗。四是我市残疾人工作的影响进一步增强。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亲临我市视察,对我市残疾人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我市被省残工委确定为全省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先行推进市。市残联在全省残联系统年度综合考核中被评为“全省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在市委市政府年度综合考核中被授予“目标管理考核一等奖”。在全省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上,我市团体总分和金牌总数均取得了第六名的好成绩;在广州亚残运会上,我市残疾人运动员袁义志获得2枚金牌、1枚银牌、1枚铜牌,为我市争得了荣誉。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的结果,是各有关部门、单位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更是广大残疾人工作者辛勤工作、共同努力的结果。对残联的工作,市委市政府是肯定的,社会各界是认可的,广大残疾人也是满意的。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向全市广大残疾人工作者,以及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残疾人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首先,党和国家对残疾人工作越来越重视。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强调“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这为发展残疾人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其次,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经济基础越来越好。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已进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随着黄蓝两大国家战略的相继实施,全市经济总量迅速增长,财政收入不断增加,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财力保障。第三,我市残疾人工作已具备了良好的工作基础。政府主导、部门各司其职、社会积极参与、残联协调的工作机制不断巩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残联组织体系进一步健全,服务残疾人的能力明显增强。第四,有利于残疾人工作开展的社会氛围越来越浓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把为残疾人排忧解难作为民生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宣传引导,全社会更加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扶残助残已蔚然成风。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基础还不够牢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仍有待完善,残疾人在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总体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这些都与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与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和同步迈入小康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必须采取得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各级各部门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残疾人工作,从服务“三个率先发展”的大局出发,把握机遇,乘势而上,研究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维护好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全面提高残疾人生活水平,促进全市残疾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创先争优,积极作为,扎实做好年残疾人各项工作

全市各级残联要牢固树立“紧扣中心、服务大局、服务残疾人”的工作理念,按照“强特色、提内涵、塑精品、促发展”的工作思路,编制好“一个规划”,突出抓好“两项重点工作”,扎实做好“七项基本工作”,开拓进取,勇于探索,积极争当全国全省残疾人工作排头兵。

(一)编制好“一个规划”,即“十二五”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

要及早谋划和研究“十二五”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将残疾人扶贫、康复、社会保障、教育就业等主要任务目标纳入其中,明确相应的保障措施。各有关部门要从自身职能出发,积极参与规划编制工作,并将有关的残疾人工作目标任务纳入相关规划。各级残联要牵头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加强调查研究,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充分吸收意见建议,确保规划符合实际,目标清晰,责任明确,措施有力,便于操作和实施。

(二)突出抓好“两项重点工作”,即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和迎接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检查验收。

各级政府要把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兼顾特性,确保社会保障政策、公共服务资源在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中优先执行和配置。各县区要根据省、市的《实施意见》,尽快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和措施。县区和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街道)要率先发展,探索模式,积累经验,逐步推广,努力推进全市城乡残疾人社会保障一体化和服务均等化。要研究制定残疾人服务行业扶持政策和管理标准,促进我市残疾人服务业加快发展。#p#分页标题#e#

3月下旬,中国残联将对我市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创建工作进行检查验收,时间已非常紧迫。各县区政府和市直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积极行动,全力做好迎检各项准备工作。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台帐资料,规划设计好迎检路线,积极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周到细致地做好接待工作,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志在必得的坚定决心,做到“硬件得高分,软件争满分”,确保一次性通过国家验收,向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三)扎实做好七项基本工作。

一是加强残疾人组织建设。要以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为契机,对照中残联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规范化标准,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残疾人组织体系。要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各专门协会组织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设立专门活动基地。要积极打造“志愿助残阳光行动”品牌,深入开展志愿助残活动。

二是抓好残疾人康复工作。要紧紧围绕“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全面稳步推进各类康复项目实施,推动残疾人康复工作向常态化、制度化发展。要进一步加强市县的康复中心、乡镇康复指导站建设,继续在城市和农村社区建设标准化残疾人康复室,扩大为残疾人服务的领域和能力。要在全市残联系统开展康复人才基本状况调查,采取多种方式,抓好康复人才培养工作。要结合“世界防麻风病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等节点,大力开展残疾人康复知识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

三是推进残疾人教育和就业。要认真贯彻落实三免一补政策,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全面掌握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状况,协调各部门,发动社会力量,有针对性地组织动员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扶残助学活动,对考入大中专院校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学生按规定报销学费。要落实和完善各项优惠政策,加大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力度,进一步做好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工作。要将残疾人技能培训与残疾人就业有效结合,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和定岗培训,对求职登记的残疾人要全部免费安排技能培训。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积极支持残疾人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四是探索残疾人扶贫开发路子。要做好贫困残疾人生活救助工作,深入调查摸底,确保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要继续扶持各类培训和就业扶贫基地建设,深入开展优秀基地创建活动。要认真做好康复扶贫贷款工作,与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建设相结合,严格贷款项目审核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五是做好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制定出台我市残疾人托养服务意见,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等措施,优先发展面向精神、智力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的托养服务。要做好农村残疾人参加新农保工作,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由政府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农村特困残疾人参加新农合个人缴费部分,全部由县区财政承担。各县区要积极推进“温馨安居工程”建设,严格落实配套资金,确保高质量完成年的建设任务。

六是加强残疾人宣传文体工作。结合开展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节日活动,精心策划、广泛开展人道主义和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的宣传,让扶残助残理念深入人心。要适时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给残疾人提供展示文艺才华的平台,培养一批有文艺特长的残疾学生。要加强残疾人体育基地的建设和管理,组织开展好“残疾人文化周”和“文化进社区活动”,不断满足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七是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要创新维权服务平台,继续加强市、县两级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建设,积极打造“10分钟残疾人维权网络圈”,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残疾人维权服务网络。要创新维权服务方式,发挥残联信访维权人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为残疾人维护权益就近提供法律服务,有关执法部门也要主动为残疾人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和援助。要创新维权服务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责任,实行限时办结,处理结果及时反馈,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实现残疾人事业跨越发展的核心在领导,关键在落实。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促进我市残疾人事业健康和谐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将残疾人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专项计划,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坚持每年都为残疾人办几件好事、实事。要按照相关政策要求,切实保障残疾人工作经费,逐年加大资金投入,特别要解决好工作经费和项目配套资金,保障重点工作和各类扶残助残项目的顺利实施。各级残工委要根据新形势下残疾人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强化工作责任,在加强统筹协调、出台实施政策、解决重大问题、指导检查工作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搞好协调配合。市残工委要充分履行职责,切实发挥好督查和指导作用。教育部门要努力挖掘特殊教育资源,满足贫困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子女的入学需求。民政部门要加大对残疾人的救助力度,将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并适当提高对贫困残疾人的补助标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进一步重视和支持残疾人就业再就业工作,落实好残疾人定向免费培训政策,做好残疾人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工作。卫生部门要做好残疾人医疗救助工作,积极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其他各部门也要立足职责、发挥优势,共同做好扶残助残工作。

残联培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特殊教育;发展思路;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内蒙古电大)特殊教育工作开始于2007年,当时主要是依托各级残联及电大系统办学,以学历教育为主。这些年,通过内蒙古残联及各盟市残联和内蒙古电大及各盟市电大的通力合作,特殊教育取得长足的发展,办学范围不断扩大。

一、内蒙古电大特殊教育工作基本情况

(一)依托政府,联合办学,基本形成发展态势

对取得毕业证的残疾人学员学费给予全额补助”等政策支持。内蒙古电大充分利用电大系统办学优势,从全面提升残疾人素养与学历出发,认真做好残疾人学历教育的各个环节,结合自身办学力量,开设了适合残疾人特点的专科、本科专业,做到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在提升残疾人学历的同时,提高了残疾人的就业技能、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增强了他们的幸福感。在全区范围内,目前已有包头大、乌兰察布、锡林郭勒、兴安盟、呼伦贝尔等五所盟市电大和校本部开办了专、本科学历教育。共开设了社会工作、广告学、法学等三个本科专业,社会工作、数字媒体与制作、法律事务、会计、网络营销等5个专科专业,提升特殊人群的文化水平、提高特殊人群的生活质量,为自治区残疾人学历教育发展做出积极贡献。2019年内蒙古残联与内蒙古电大签订《内蒙古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残疾人教育合作框架协议书》,规定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将负责全区残疾人学历教育及非学历教育工作,自治区残联按国家标准向内蒙古电大取得国家承认学历毕业证书的学生学费进行全额补助。该协议的签订为内蒙古残疾人教育面向全区电大系统展开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开启了内蒙古电大特殊教育的新时期。

(二)发挥全区电大系统优势,艰苦创业,业绩显著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内蒙古电大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关怀和支持下,通过内蒙古残联、内蒙古电大的共同努力,始终坚持特殊教育办学,使特殊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累计招生2277人(含2019年春季招生数),给他们的职业发展注入了动力,增强了内蒙古地区几千户家庭的幸福感,同时为自治区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为消除社会弱势群体发展不平衡做出积极的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各盟市电大中残疾人学历教育办学业绩突出的有:乌兰察布电大、包头电大、锡林郭勒电大等。包头电大与包头残联的关系始终融洽,得到政策支持较大,学费全额补助。乌兰察布电大在残联补助70%学费的情况下,特殊教育招生数在全区电大位居第一,共招生779人。锡盟电大,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积极争取,推动出台由锡盟财政局、锡盟残疾人联合会、锡林郭勒职业学院三家联合下发的《关于在全盟范围内组织实施“残疾人高等学历推广计划”项目的通知》,争取到政策和资金支持。这些盟市电大在开拓特殊教育的过程当中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三)残疾人非学历教育起步稳,前景好

2018年内蒙古残疾人联合会将全区残疾人青壮年扫盲项目交由内蒙古电大开展,全区有四家盟市电大承担培训任务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与当地残联沟通,协调各方力量,圆满完成了全年的培训任务,受到了内蒙古残联的认可和好评。在《内蒙古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残疾人教育合作框架协议书》中,将全区电大特殊教育的非学历培训纳入合作范畴,为内蒙古电大残疾人非学历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光明的前景。非学历教育主要包括残疾人扫盲脱盲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实用技术培训三种。各分校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并开展适合残疾人的培训项目。在未来五年,内蒙古电大将联合内蒙古残联通过有关培训让自治区内更多的残疾人掌握知识、掌握技术、能够自力更生,这是全区各级残联及各级电大共同的目标,也是具有深远意义的社会目标。

(四)形成制度体系,进行规范管理,稳步推进各项工作

为规范教学管理,确保残疾人教育教学质量,对残疾人教育进行全面梳理,制订和修订《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特殊教育工作管理办法》《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特殊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内蒙古残疾人青壮年扫盲项目管理办法》《特殊教育奖学金发放管理办法》《特殊教育班主任管理办法》《关于特殊教育学院课程形成性考核方式统一规范管理的通知》等多份管理规定,初步形成规范的管理制度,为残疾人教育健康发展起到制度保障。此外,各盟市电大在推进残疾人教育的过程中也拟定了相关管理制度,保障了各项工作的扎实推进。

(五)认真落实教学环节,规范管理教务工作,细心周到地为残疾学生服务,体现社会价值

残疾学生学习特别认真,特别珍惜学习机会,非常喜欢课堂授课,对他们来讲上课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学习的乐趣,是一种真正感受到大学生自豪感的途径,这难能可贵。每学期应认真组织面授课教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大学的学习技巧和学习方法,特别是开放大学的自主学习方法,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为尽到责任而深感欣慰。根据残疾学生的特殊情况,我们在教学当中制订了有关送教下乡的措施,组织优秀教师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在办学点或社区集中授课,给学生提供贴心的教学服务。同时进行教学改革,采取QQ群视频授课、微信群视频授课等方式将教学辅导环节落实到位,做实教学过程,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远程教育的教学体验。完成每年的教学管理,组织面授课教学,进行教材征订发放,完成班主任聘任、落实实践环节、形成性考核等,各个环节上充分体现爱心,关爱学生。全区特殊教育的教务教学管理工作在国开残院系统单独运行,此外,每年还要开展评审、发放残疾人励志奖学金、阳光奖学金等工作,在这些繁重的管理任务面前全区特殊教育战线的老师们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默默付出了智慧和汗水,表现出了坚韧不拔的精神。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特殊教育办学情况参差不齐,重视程度不同,效果差距较大

有的分校对残疾人教育认识不足,经济效益考虑得多,社会效益考虑得少。特殊教育办学,应该更多考虑社会效益,如果电大的社会影响力扩大,彰显自身的社会贡献度,尽到社会责任,可以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到2018年为止,只有5所盟市电大开展特殊教育,仍有7所盟市电大没有开展此项工作。各盟市电大开展特殊教育的情况也不均衡,乌兰察布电大、包头电大专本科招生数达到600人以上,而有的盟市电大招生总数仅仅十位数。有的分校只招生一届或两届,没有坚持下来。更值得一提的是,有7所盟市电大到2018年为止没有开展招生工作,在这些盟市特殊教育一直处于空白状态,造成特殊教育在全区电大范围的发展出现严重不平衡状态。

(二)基本建设、基本投入不均衡、不理想

盟市电大基本上没有单独设立特殊教育管理部门,有的没有专人负责,归各个职能科室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管理的效率,增加了管理当中的出错几率。残疾人教育虽属于开放教育,但有其特殊性,特殊人群特点十分鲜明,国家开放大学针对残疾人教育给予的相关政策也有别于开放教育,这就要求从事管理的人员必须对残疾人的个性特点及国开相关政策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如果没有专门机构或者专人负责开展特殊教育,很难保证特殊教育的稳步发展和长远发展。在软硬件建设上也存在不足。在无障碍通道等残疾人特殊设施、楼房电梯等投入上普遍存在滞后或基本没有投入,给残疾人的学习出行造成不便。残疾人学习资源建设及资源配置上普遍存在投入少或基本没有投入。从事残疾人教育工作人员的时间、精力投入少或基本没有多少投入等等。以上这些情况普遍制约着电大系统特殊教育的扩大规模和办大办强。

(三)各盟市电大向当地政府和残联争取政策不够

各地电大的特殊教育主要依托当地政府、残联开展,无论是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都不能脱离当地政府、残联系统的支持与配合。盟市电大向当地政府、残联争取政策的程度决定其办学规模,争取到就能够保证规模,否则就无法保证规模。有的盟市电大积极联系,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残联的支持和帮助,取得较大的业绩,办出一定的规模;有的电大争取不够积极,或不争取,肯定不会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各盟市电大向当地政府、残联争取政策不够是造成全区电大系统特殊教育办学严重不平衡的一大原因。

(四)全区电大系统特殊教育运作不统一,不协同,影响全区整体推进工作

原先,只有锡林郭勒电大和兴安盟电大是内蒙古电大的学习中心,属于内蒙古电大系统归口管理,统一面向国开残疾人教育学院。而包头电大、乌兰察布电大、呼伦贝尔电大是国开残院的直属学习中心,他们的招生、教学、教务管理归国开残疾人教育学院直接管理,与内蒙古电大的特殊教育工作基本没有联系。这种管理状态必然影响全区电大系统的统一管理、整体推进和规范办学,制约整个系统的协同作战,整体运作和规模发展。

三、今后一个时期特殊教育发展思路

(一)思想上重视,办出特色、办出社会效益

将办好内蒙古电大系统的特殊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效益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一个都不能拉下”总目标的实现联系起来,与提供教育扶贫的支撑作用联系起来,统一认识,履行义务。内蒙古电大完成顶层设计,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做好政策争取,负责全国电大系统的新专业论证与开设、非电大系统的专业论证与开设、中专层次的专业论证与开设、非学历教育的开办等。各盟市电大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残联支持,抓好抓实本地区的招生、教学、教务工作。上下一致,协同作战,从今年开始全区各盟市电大普遍招收专、本科学历教育学生和非学历教育学生,形成特殊教育在全区普遍开花的办学景象,并在今后一个时期保持一定规模。

(二)建立覆盖全区特殊教育办学网络,统一管理,规范办学

在全区电大系统中建立特殊教育办学体系,各盟市电大都设立特殊教育学习中心,进行统一标准规范管理。探索特殊教育进社区模式,建立社区特殊教育服务站,方便特殊人群就近学习。打造内蒙古电大特殊教育示范点,开展经验交流,加强全区特殊教育质量管控。将分四个层次办特殊教育:一是扫盲教育,做好文盲人群的脱盲教育;二是技能技术教育,做好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教育;三是中专教育,做好初中文化程度人群的中专学历教育;四是高等学历教育,做好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群的专、本科学历教育。各层次的教育要有相应的考核要求,以全区电大系统的统一、规范管理,确保各层次教育的办学质量,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以质量回报社会,以质量回报政府和残联。

(三)开拓新专业、新领域,探索新的增长点

根据残疾人群体的不同需求,谋划建设新的学历层次教育,争取开设适合于残疾人学习的新专业,以满足残疾人群个性化的专业需求。努力开拓残疾人教育新领域有:(1)启动残疾人中专学历教育论证,争取早日开办中专学历教育。(2)开拓与电大系统外高校合作开展专、本科残疾人学历教育招生渠道,以满足残疾学生多样化专业需求(如保健按摩、康复医疗及相关专业)。(3)启动“特殊教育本科专业”建设论证工作,与国开协商共享专业建设问题,并探讨全国电大系统的推广事宜,大范围实施大计划。

(四)完善特殊教育学习支持服务,加强资源建设

根据残疾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完善特殊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开展送教下乡模式,建全社区服务体系,通过国开学习网、QQ辅导群、微信辅导群等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为残疾学生提供满意的学习支持服务。深化课程改革,根据残疾人学习的特点,针对开出的专业进行课程资源改造,建设一部分适合于残疾人学习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并逐步探索和建设一批适合于残疾人学习的自主开发课程资源(含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资源)。各盟市电大也要根据地区特点、所开设专业与非学历教育项目需要和学生学习需求,开发建设一批全区电大系统能够共享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含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资源)。

(五)加强特殊教育研究,以研究促工作

残联培训总结范文4

残联要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按照“一体化”建设格局,健全工作机制,使残疾人工作向村居延伸。严格按照残疾人工作先进县、镇、村的标准开展争创活动,促使基层残疾人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的轨道。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提高工作效率,转变工作作风,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

二、继续把扶贫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努力解决贫困残疾人的温饱问题

目前,我县仍有部分贫困残疾人,扶贫任务还十分艰巨,继续发放康复扶贫贷款,扶持残疾人贫困户脱贫。强化基层残疾人服务社和联络站的职责,为残疾人提供便利、有效、及时的生产生活服务。与劳动、民政的部门密切合作,确保符合条件的残疾人享受的最低生活保障、定补、集中或分散供养。

三、深入贯彻《就业办法》,促进残疾人就业工作发展

在分散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工作中,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抓好残疾人劳动服务机构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机构职能,建立健全提供综合服务的业务体系,认真做好求职登记培训技能鉴定职业介绍和为用人单位提供残疾人信息。就业开发等服务。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做好残疾人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择业能力。二是大力扶持和鼓励残疾人个体就业和组织起来就业。三是争取分散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平衡发展。四是表彰奖励开展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以此推动全县的就业工作。五是管好用好保障金,严格执行县财政局的票款分离和收支两条线制度。

四、把康复工作作为残联的形象工程,常抓不懈

康复工作已残疾人的康复需求为立足点,以社区康复为重点。今后在白内障复明、社区康复训练与服务、聋儿语训及精神病防治康复等工作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精防工作方面,在去年全县精神病普查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规范化表卡和康复档案,努力使精神病人的监护率、显好率、肇事率、社会参与率达到国家要求。建立健全康复工作网络,按照《残疾人康复工作示范县考核标准〉〉开展争创工作,制定优惠服务规定,努力完成各项康复任务。

五、加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

今后要按照综合服务设施标准要求,进一步加强内部建设,建成集办公、残疾人劳动就业、康复训练与服务、语言训练、文化活动,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于一体的综合服务设施,为我县的残疾人事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六、强化残疾人工作的宣传,提高残疾人工作地位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对残疾人事业宣传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残疾人宣传力度不大、深度不够等问题愈来愈突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的宣传工作,把宣传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上,定期研究,精心组织。围绕重点工作,要组织、要计划、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宣传工作的应有作用。

残联培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特殊教育;建水紫陶;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9年8月中旬,在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段老师和唐老师的带领下,由30名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的“三下乡”队伍,以“古滇拾志•非遗寻迹”为主题,前往滇南建水县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开展调查。2019年8月19日,我们对建水县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进行了深入了解。首先,我们走访了建水紫陶的发祥地碗窑村,对建水紫陶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绍康先生做了详细采访;其后,前往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紫陶培训基地,同该校的老师进行了沟通交流。

一建水紫陶基本概况

(一)历史由来

本次调查过程中,我们到建水县文博馆。馆内汪老师为我们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建水紫陶的历史由来。据说,在建水县燕子洞中,发现了距今3500多年的陶制品,由此证明建水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最原始的制陶工艺,有着几千年的制陶史。建水紫陶历经汉唐宋,兴起于清朝年间,根据1994年出版的《建水县志》记载:“20世纪80年代,中国知名的陶瓷学家杨大申教授对建水县碗窑村古窑址进行实地考察,并认为建水‘宋代有青瓷、元代有清花、明代有粗陶、清代有紫陶’”,[1]这一说法也在民间广为流传。清道光年间,鸦片打入我国市场,建水陶艺工人潘金怀使用五色土,制造出紫陶烟斗,促进了建水紫陶工艺水平的高速发展,也为之后建水紫陶的发展打下了基石。其后,出生于制陶世家的向逢春也对建水紫陶的造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改良制作了现今闻名中外的紫陶汽锅,其子向福功也在其父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为建水紫陶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2]68-691953年,建水紫陶与江苏宜兴的紫砂陶、广西钦州陶以及四川荣昌陶(现改为“重庆荣昌陶”)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被国家轻工部命名为“中国四大名陶”。

(二)分类

建水紫陶按用途可以分为艺术收藏类紫陶、生活日用类紫陶;按产品磨光类型分为镜光类紫陶、亮光类紫陶、哑光类紫陶和磨砂类紫陶;按产品的规格分为小型、中型、大型和特型;按泥料的呈色分为红陶、紫陶和白陶。建水紫陶泥料呈色与其烧制技艺密不可分,一般而言,建水紫陶的烧制要经历两个阶段:氧化烧和还原烧。氧化烧是在全程供氧的条件下进行烧制,烧成的建水紫陶呈紫红色;还原烧是在氧气不足的条件下进行烧制,烧成的建水紫陶呈黑色。建水紫陶经过高温以及不同程度的氧化和还原,使得泥料呈现不同的颜色,形成人们所说的“窑变”。

(三)特点

目前建水紫陶,采用白、青、紫、黄、紫等五色陶土科学配比,镇浆制泥,拉坯成型后,在湿坯的基础上绘画,并用彩泥阴刻阳填,通体无釉,高温烧制后打磨,器型具有“色如铜、质如铁、润如玉、亮如镜、声如磬”的特点。[3]71-74建水县紫陶研究会主席谢恒认为,建水紫陶是一种以刻填和无釉磨光作为主要工艺特征的高温泥陶。

(四)工艺

建水紫陶的生产工艺大致分为八个步骤:制泥(取五色土进行科学配比,放入池内浸泡、搅拌成浆)、拉坯、修坯、湿坯装饰(用毛笔和墨汁在湿坯表面进行书画装饰)、雕刻、填泥、高温烧制、无釉磨光。[5]建水紫陶的烧制技艺已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水紫陶的烧制方式主要以龙窑烧制为主,龙窑长度较长,有一定的坡度,烧制温度一般控制在1000-1200℃,这样的结构使得烧成的建水紫陶数量较多,但出现废品的几率也较高,而目前建水紫陶的烧制主要以气窑和电窑为主。

二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紫陶培训基地发展现状

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建于1984年3月,占地面积23866平方米,建筑面积11677平方米,现有在校残疾学生363人,29个教学班,教职工74人,专任教师57人。为把残疾学生培养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学校于2012年4月依托建水地方优势产业,建成紫陶培训基地,开始培训制作并生产建水紫陶。2012年6月被红河州残联、建水县残联定位残疾人就业培训基地,2013年12月被中国残联确定为首批部级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2014年被红河州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批准为红河州特艺职业培训学校,2017年被建水县文化馆定为建水县非遗传承基地,2018年被云南省残联定为云南省特殊艺术人才培训基地。现有2635平米的教学实训基地,可以同时为100余人进行培训,教学设施设备齐全,以满足理论与实践的教学需要。2013年9月,开始招收聋生职业高中,现有三年级44名学生。为建水县残联培训残疾人紫陶制作工艺专业共8期82人。学生和学员系统学习了制泥、装饰、刻填、烧制、打磨等工艺,所掌握的技艺和制作的作品参加国家、省级比赛,多次获奖,制作的紫陶作品主要有花瓶、茶缸、传统茶壶、仿生壶、釉陶、茶杯、茶宠等,共生产产品上万件。产品远销省内外,得到广泛好评。基地的建成和育残成才工作的推进,为全州残疾人就业、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得到各级领导的认可和社会的广泛好评。本次调查的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将建水紫陶的生产工艺大致分为八个步骤:取五色土制泥、拉坯、修坯、书画装饰、阴刻、阳填、经1180℃高温烧制、无釉磨光。其中制泥、拉坯、修坯等工艺多为男生,其他较为细致的工艺多为女生,高温烧制则是由学校老师负责,因为学生多为聋哑人,出于对安全的考虑和对烧制火候的把控,没有让学生烧制陶器。学习参观当天,我们看到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的紫陶生产车间大致分为两个模块:一是紫陶的粗加工(制泥、拉坯、修坯)和高温烧制环节;二是紫陶的精加工(书画装饰、阴刻、阳填)以及粘壶嘴等环节。之后就是紫陶产品展厅,主要承担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紫陶的展览与销售,这里的紫陶价格相较于市场价格要低出许多,因为人力成本不高,所以对消费者有一定的吸引力。

三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紫陶培训基地存在问题

(一)政策扶持力度不足

据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紫陶培训基地老师说,目前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师资配比不足,按照2005年的师资配备来说,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应有101位教职员工,但目前只有74名教职工。此外,政府资金投入也较少,由于红河州在整个云南省而言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是相对落后,红河州财政拨款不足,相应地投入到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的资金也较少,学校所使用的紫陶工厂都是比较简易的,唯一的紫陶展厅也是由学校以前的礼堂改造而成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二)市场狭小

近年来,建水紫陶产业得到大力发展,但盲目的规模化生产带来产品泛滥的问题。流水线制作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制作的成本,但产品质量也随之下滑,建水紫陶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紫陶产品在宣传、创新等方面都受到其他同类型产品的冲击,且知名度不高。目前消费者更倾向购买名家大师制作出的建水紫陶成品,即使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紫陶产品价格便宜,但也很难在竞争激烈的紫陶产品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资金不足

第一,相对于其他发达地区而言,红河州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州政府对于特殊教育的支持也相应减弱。第二,目前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在碗窑村紫陶街有一个店铺,支撑学校紫陶产品销售,但碗窑村铺面的租金昂贵,学校难以持续负担这一费用;第三,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残联组织及企业等都关注到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就业状况、生活质量等问题,但多为考察指导性工作,真正落实到切实性帮助的较少。

(四)工艺粗糙,人才单一

目前,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大多为聋哑人,受自身条件限制,在工艺的创新部分或多或少受到限制,没有得到陶艺名家的技艺传授,因而制作出的紫陶产品做工不够精细。此外,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主要是以培养实用性人才为主,提高学生就业率,不同于其他学校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主,大多数学生只学习一个方向的工艺,人才培养较为单一。

四对策和建议

(一)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第一,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紫陶培训基地要了解目前国家对建水紫陶和特殊教育的扶持政策,通过县级、省级、部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健全紫陶培训基地的建设。201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文化部等部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通知》提出,要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对符合条件的传统工艺相关项目以及特色文化产业传统工艺发展予以适当支持。第二,各级政府及残联应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扶持力度,促进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就业。

(二)加大宣传,创新产品,拓宽市场

第一,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宣传方式,如包括专题媒体报道、拍摄纪录片、微信公众平台、网站、特色数据库、微博等,加大对学生紫陶作品的推介,让更多的人了解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有这样一群可爱的学生,用自己的力量实现自我价值;第二,要加大紫陶作品的创新,提高含金量,吸引消费者,如个性化定制如名字杯、生肖壶等、造型创新如制作有别于市场常见类型的紫陶产品;第三,可以通过展会营销等方式拓宽市场,提高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紫陶培训基地的作品知名度,进而提高市场占有率。

(三)寻求企业资金支持,开展体验项目

对于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紫陶培训基地资金不足的问题,可以寻求当地企业或外界社会人士的资金支持,一方面可以提高当地企业的社会声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校和学生的培训得到资金补充。开展体验项目则是吸引消费者,提高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自我创收的方式之一,让消费者自己体验拉坯、修坯、阴刻阳填等工艺,参与到紫陶的产品制造过程中去,制成简单的紫陶成品,再收取一定的材料制作费和教学费用,增加学校的收入。

(四)取长补短,培养全方位人才

对于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紫陶培训基地工艺粗糙、人才单一的问题。一方面,取长补短,学习其他陶艺制作工艺的长处,提高紫陶的工艺水平,融众家之长,购置更好的机器设备,健全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多组织学生参加跨学校交流、邀请紫陶名家为学生开展专项培训以及联合企业办学等方式,培养全方位的紫陶匠人。此外,由于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大多为聋哑人,可以为学生进行听力检测,植入人工耳蜗,提高学生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紫陶工艺的学习能力。

五结语

本文以调查数据、文献期刊等为样本来源,以建水紫陶发展为基础,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了解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紫陶培训基地的发展现状,分析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紫陶培训基地发展方面确实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实地调查、访谈等作为支撑,以理论知识作为基础,提出具体的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紫陶培训基地的发展策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的深度发展和传承弘扬,带动建水紫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最终促进建水县域经济发展。本文虽是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紫陶培训基地的初步研究,但存在一定的不足,故望各位学者提出批评和指正。最后感谢我们调查团队的带队老师,给了我们身临其境去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让我们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在思考中成长。就个人观点而言,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紫陶培训基地发展中存在较多的问题,但这些问题恰好也反映了其基地有长足的发展空间。相信在国家政策、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下,建水紫陶工艺可以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建水县志编纂委员会.建水县志[M].中华书局,1994.

[2]孔明.论云南建水紫陶的历史、成因与发展[J].美术大观,2013(8):68-69.

[3]董万里.论建水紫陶的特色与成因[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0(2):71-74.

[4]吴雨亭,聂磊明.建水紫陶与宜兴紫砂陶的比较研究[J].红河学院学报,2019,17(4):55-58.

残联培训总结范文6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全民动员、科学施策、依法推进,着力构建综合性、社会化的防控网络,全面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联防联控。各级政府将残疾预防和控制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同时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形成政府主导、多部门协调联动、社会共同参与的残疾预防工作格局。

以人为本,人人尽责。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和健康教育,开展全生命周期的残疾预防活动,让残疾预防知识、行为和技能成为全民普遍具备的素养和能力。

突出重点,早期干预。坚持普遍预防与重点防控相结合,以社区和家庭为基础,专业机构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建立以一级预防为重点的三级预防机制。着力推进残疾预防关口前移,采取措施进行早期干预。针对各阶段主要致残因素采取综合措施,推进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提供系统连续的筛查、诊断、治疗、康复一体化服务。

(三)工作目标。

到2025年,进一步完善我省残疾预防政策体系和残疾预防服务网络。主要致残因素得到有效控制,残疾康复服务状况持续改善,我省残疾预防工作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四)主要指标。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残疾预防宣教行动。

创新残疾预防宣教形式。推动建立全省残疾预防科普知识资源库,征集、汇总基层残疾预防政策、残疾预防知识、残疾预防典型案例等相关材料,分类梳理后纳入各级各类资源平台。将残疾预防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体系、融入居民工作生活日常,鼓励各有关部门、组织创作播出残疾预防公益广告,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传播。鼓励各地丰富宣教形式,提升宣教活动的影响力、实效性,增强全民残疾预防意识。(省卫生健康委、省残联牵头,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应急厅、省广电局、省总工会、团省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开展重点宣传教育活动。强化全国残疾预防日宣传效果,利用爱耳日、爱眼日、世界噪音日、防治碘缺乏病日、预防出生缺陷日、精神卫生日、防灾减灾日、全国消防日、全国交通安全日等宣传节点,加强残疾预防法律法规和残疾预防知识专题宣传。针对重点人群开展宣传教育,普及遗传和发育、疾病、伤害等致残防控的知识、方法。在学校、医院、康复机构、妇幼保健院、婚姻登记机关等重点场所,组织开展残疾预防知识讲座和残疾预防巡展工作。(省委宣传部、省卫生健康委、省残联牵头,省委网信办、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应急厅、省广电局、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大残疾预防专业培训力度。全面抓好《省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实施办法》学习宣贯工作,将学习宣贯纳入普法教育、领导干部培训、以及企业员工培训内容。扩大预防医学、康复医学、职业健康等紧缺人才培养规模,建立以全科医生、专科医生、妇幼保健人员、残联工作人员、康复机构工作人员为主体的残疾预防宣教队伍,定期培训残疾预防和出生缺陷防治知识,确保残疾预防知识规范、有效传播。(省卫生健康委、省残联牵头,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应急厅、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实施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防控行动。

加强婚前、孕前保健。落实《省出生缺陷防治办法》,加强婚前、孕前和孕早期健康教育和指导。推行婚姻登记和婚前医学检查协同就近服务,倡导开展婚前医学检查,重点检查遗传性疾病、指定传染病、严重精神障碍等疾病并提出医学意见。深入实施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增补叶酸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指导科学备孕,提供健康教育、咨询指导、筛查评估、综合干预等优生服务。加快推进婚姻登记机关婚姻家庭辅导室(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室)建设,实现全省婚姻登记机关全覆盖。加大对备孕、孕期和哺乳期女职工的劳动保护。(省卫生健康委牵头,省民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妇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做好产前筛查、诊断。规范孕产妇健康管理,将孕产妇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保障人群,加强对常见胎儿染色体病、严重胎儿结构畸形、单基因遗传病等重大出生缺陷的产前筛查和诊断。规范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措施。落实基本避孕服务。以高龄高危孕产妇和高危儿为重点,强化母婴安全管理,提升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水平,加强省、市、县三级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推进常住人口50万以上的县(市、涉农区)建设妇幼保健院。(省卫生健康委负责)

加强儿童致残性疾病早期筛查和早期干预。建立完善新生儿出生缺陷筛查、诊断、干预一体化工作机制,推进新生儿疾病筛查全覆盖,重点开展新生儿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等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推进儿童早期发展综合服务,加强对家庭和托幼机构儿童早期发展服务的指导,定期开展0-6岁儿童视力、听力、智力、肢体残疾以及孤独症等筛查工作。继续在南京、南通、宿迁开展残疾儿童早期干预试点工作。(省卫生健康委、省残联牵头,省教育厅、省妇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实施疾病致残防控行动。

加强慢性病致残防控。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提倡戒烟限酒、合理膳食,实施“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等专项行动,降低患病风险。开展全民健身行动,发挥体育健身在主动健康干预、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加强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等慢性疾病患者规范管理,做好癌症患者筛查和早诊早治,优先做好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拓展个性化服务。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病医防融合管理,强化综合连续健康管理服务。着力做好防盲治盲,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提高百万人口白内障复明手术率。推进防聋治聋工作,实现听障儿童助听早期干预。(省卫生健康委牵头,省教育厅、省体育局、省残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和精神疾病防治。设立心理援助热线,依托精神卫生机构开展心理健康咨询疏导和心理援助,将心理援助内容纳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健全省、市、县三级精神卫生专业机构,提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能力,各设区市至少建有1所政府办三级精神病专科医院,各县(市、涉农区)至少建成1所政府办二级精神病专科医院或在县级综合医院设立精神(心理)科,推动县级人民政府统筹规划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建设。落实监管责任,加强救治救助,对肇事肇祸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实施免费救治。(省委政法委、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应急厅、省妇联、省残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强传染病及地方病致残防控。全面加强疫苗生产、流通、使用环节质量监管,继续将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致残性传染病的疫苗接种率维持在高水平。根据国家统一安排和我省疾病预防控制实际,适当扩大适龄儿童免疫规划,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以乡镇(街道)为单位稳定在95%以上。加强传染病防控,做好传染病报告及患者医疗救治,提升麻风病监测与畸残康复水平。实行重点地方病监测全覆盖,持续消除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等重大地方病致残。(省卫生健康委牵头,各级人民政府负责)

加强职业病致残防控。加强职业健康监管体系建设,重点关注中小微企业,落实用人单位主体责任,改善劳动条件,强化工程技术应用和源头防控,落实粉尘、毒物、噪声、辐射等防控措施,提升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加强重点人群劳动保护,避免接触有毒有害因素。加强职业健康服务机构建设,提高职业健康服务能力,实现职业健康检查不出县、职业病诊断不出市,预防尘肺病、职业中毒、噪声等致残。倡导健康工作方式,提升全社会职业健康意识。(省卫生健康委牵头,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应急厅、省总工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实施伤害致残防控行动。

加强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加大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力度,持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大力推进工伤预防工作,减少因工伤致残。强化危险化学品、矿山、消防、交通运输等重点行业领域、重点区域、重点场所的隐患排查治理,持续改善工矿行业劳动条件,全省煤矿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达标率100%。探索建立多层次工伤保险制度体系,完善预防、康复、补偿“三位一体”制度。强化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设和专业救援力量建设,加强消防安全治理,重点排查客运车站、码头、医院、学校、幼儿园、养老院、儿童福利机构、儿童康复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及劳动密集型企业等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隐患,完善消防安全设施,提高防范火灾能力。持续开展单位消防安全标准化建设和社区消防安全能力提升行动。(省应急厅牵头,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卫生健康委、省总工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强道路交通和运输安全管理。持续组织开展交通秩序专项整治活动,重点查处酒后驾车、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加强道路运输指挥调度、动态监测、应急处置。加强交通运输新业态管理服务,强化车辆异地、长途客运班车和省际包车、校车、危险货物运输企业安全监管,建立客货运驾驶人从业信息、交通违法和事故信息共享机制。加强机动车生产、改装、登记、检验等环节监管。加强道路交通事故伤者救援渠道和救治网络建设,减少交通事故致残。(省公安厅、省交通运输厅牵头,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应急厅、省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强儿童伤害和老年人跌倒致残防控。加强儿童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卫生教育,预防和控制儿童溺水、跌落、烧烫伤、中毒、暴力等伤害,推广使用儿童安全座椅,保障儿童食品和药品安全;儿童用品质量安全指标抽查批次合格率达到95%以上,儿童大型游乐设施检验合格率和定检率达到100%。建立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加强老年医学学科建设,推动老年医疗服务模式转变,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开展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到2025年,全省创建200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开展老年人跌倒干预和健康指导,提高老年人及其照料者预防跌倒的意识和能力。(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市场监管局、省妇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健全防灾减灾救灾防治体系。建立健全衔接有序、管理规范的省、市、县三级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体系,实施预案动态管理,适时开展预案演练。利用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等时间节点,大力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活动,广泛普及自然灾害知识。加强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实现基层社区灾害风险网格化管理,开展常态化隐患排查治理。组织幼儿园、中小学、社区居民积极参与避险疏散应急演练、灾害紧急救援等活动,提高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完善应急医疗技能实战训练、救援人员康复治疗技能培训、移动医院和医疗救援装备储备等。(省应急厅牵头,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卫生健康委、省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强农产品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落实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将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纳入县、乡镇政府绩效考核范围。完善食品生产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和分级管理制度,每年组织开展一次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联合督查,推动监管责任落实。加强生产经营过程监管,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涉及残疾筛查、诊断、康复等所需药品、医疗器械产品的质量监管,持续加强药品不良反应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省市场监管局牵头,省农业农村厅、省卫生健康委、省药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保障饮用水安全和加强空气、噪声污染治理。深化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与长效管护,加强水源地水质监测和信息公开,探索新污染物控制策略和有效管控措施;推进长江流域保护修复、淮河流域水生态治理和南水北调东段水质保障。推进大气污染深度治理,强化车船油路港联合防控,做好城市扬尘、餐饮油烟以及恶臭、有毒有害气体治理;严格落实空气质量目标责任制,实现县(市、区)、重点乡镇空气质量自动监控全覆盖,做好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措施;研究出台空气质量激励奖补政策,探索实施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制度。加强噪声污染治理,科学划定防噪声距离,减少道路噪声污染,倡导制定社区噪声控制规约,鼓励创建宁静小区等休息空间。(省生态环境厅牵头,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水利厅、省卫生健康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实施康复服务促进行动。

推进康复医疗服务。贯彻落实《“健康2030”规划纲要》《省“十四五”康复医疗事业发展规划》《省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高康复医疗服务能力,加强康复医疗人才教育培养,鼓励有条件的院校设置康复治疗、康复工程等相关学科和专业。落实统筹整合各类医疗卫生、养老、康复和托养等资源,推动康复服务向各类助残服务机构和平台延伸。健全康复专业医疗机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社区康复一体化的康复专业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医疗机构与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双向转诊转介效率。规范社区康复服务,夯实社区康复基础。(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省残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保障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落实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责任,开展残疾人基本需求与服务状况调查,持续组织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重点加强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作,合理确定救助标准,强化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教育或医疗资质管理,完善残疾儿童康复绩效评价办法,推进县域残疾儿童康复全类别覆盖。支持将区域性儿童福利机构、学前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纳入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确保残疾儿童“应康尽康、应康优康”。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着力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落实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补贴办法,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提供基本辅助器具适配服务。(省残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卫生健康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强长期照护服务。完善老年人群重点慢性病、失能、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早期筛查和干预措施,构建老年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失能预防三级预防体系。深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实行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失能评估标准,完善多渠道筹资机制,合理确定保障范围和待遇标准。鼓励发展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产品,为参保人提供个性化长期照护服务。深入推进安康关爱行动,推动建立符合省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家庭长期照料者提供喘息服务、照护培训、心理疏导等支持服务。做好长期护理保险与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等福利性护理补贴项目的整合衔接,提高资金利用率。(省发展改革委、省民政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市场监管局、省医保局、银保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提升无障碍设施建设水平。落实《省无障碍环境建设实施办法》,持续推动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和残疾人服务设施等无障碍建设和改造,组织开展无障碍环境市县村镇创建和认证工作。实施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推进老年人住宅的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加大无障碍环境建设宣传力度,增强公众无障碍意识,动员社会和残疾人广泛参与无障碍督导促进工作,推进无障碍公益诉讼和盲道专项整治活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信息无障碍技术和产品研发,加快推进互联网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和自助公共服务设备无障碍。(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牵头,省委网信办、省发展改革委、省民政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广电局、省残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本行动计划并指导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落实工作任务。各级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负责组织开展残疾预防工作,研究制定本地残疾预防行动计划,定期召开会议,沟通、调度行动进展情况,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各级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残疾预防行动计划职责,将主要任务指标纳入部门规划和年度工作目标,按照职责分工,逐项抓好落实。(各级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及其成员单位、有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统筹要素保障。建立完善省残疾预防专家咨询委员会,承担咨询、评估、调研、宣教等任务。加强残疾预防科技攻关、成果示范应用,结合科技计划及地方发展专项等给予支持,着力推进重大疾病、伤害防治及残疾人康复等领域的科学研究、科技成果与先进技术转化应用,力争在残疾预防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应用推广上取得新成果。开展部门间残疾预防信息共享,实现公安、民政、交通运输、卫生健康等相关部门的数据互联互通。确定我省残疾预防重点联系地区,示范引领残疾预防行动计划贯彻落实,探索创新残疾预防新经验、新技术。推动长三角地区开展残疾预防交流合作。(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应急厅、省市场监管局、省残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残联培训总结范文7

党中央、国务院格外关心残疾人,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省委、省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决策部署,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目标,大力实施就业增收、社会保障、服务能力、发展基础等四大提升计划,顺利完成了“十三五”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残疾人脱贫致富奔小康取得全面胜利,残疾人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残疾人工作法规政策日益健全。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十三五”残疾人事业发展纲要、省残联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出台《省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实施办法》,完善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将残疾人工作纳入全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清单,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以及“健康”建设等重要内容。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研究出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做好残疾人就业和残疾人服务机构纾困解难的帮扶措施,有效缓解了疫情对残疾人生产生活造成的困难。

——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明显改善。全力推进残疾人脱贫致富奔小康,全省30.7万建档立卡低收入残疾人年人均收入达6000元。创新实施光伏扶贫助残工程,每户年均增收3000元左右,探索出一条破解农村困难残疾人脱贫增收的有效路径。深入推动残疾人就业增收,全省完成残疾人新增就业6.6万人,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惠及302万人次,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惠及219万人次,推动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按单人户纳入低保,残疾人健康水平、生活质量和获得感明显提高。

——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不断增强。以市、县残疾人康复和托养中心为重点的服务机构建设基本完成,“残疾人之家”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无障碍环境持续优化。残疾人康复、教育、托养、文化体育等基本服务逐步普及,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残疾学生免费教育等政策有效落实。

——残疾人事业社会影响显著提升。成功召开省残联第七次代表大会,团结带领广大残疾人共创幸福美好新时代。召开第六次全省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大力弘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倡导扶残助残风尚。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公益助残活动,共募集助残资金(物资)2.47亿元,持续开展“家电圆梦”“阳光浴室”等40多个品牌公益项目。在里约残奥会、全国残运会和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中,成绩位居全国前列。

这些丰硕的发展成果,有效改善了残疾人民生,有力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成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彰显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此同时,残疾人依然是人数较多、特性突出、特别需要关心帮助的困难群体,残疾人事业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低收入残疾人家庭生活还比较困难,残疾人增收致富的基础还比较薄弱;残疾人就业还不充分,就业质量还不高,残疾人家庭人均收入与社会平均水平还存在差距;残疾人事业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康复、托养等公共服务还不能满足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党的五中全会后,总书记视察时作出重要指示,要着力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这是一切工作的总纲领、总命题、总要求。残疾人事业要顺应时代潮流,聚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破解残疾人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迫切需求,改善残疾人民生福祉,筑牢社会和谐根基,团结带领全省广大残疾人积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共建共享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坚持弱有所扶,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提升残疾人事业治理效能,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致富奔小康成果,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保障残疾人平等权利,加大服务供给,提升保障水平,改善残疾人生活品质,着力增进残疾人民生福祉,促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残疾人美好生活需要。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政治建设,把党的领导贯穿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残疾人工作领导体制。强化政治引领,团结带领广大残疾人更加坚定听党话跟党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不断满足残疾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残疾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弘扬人道主义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发残疾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帮助残疾人实现人生价值。

——坚持改革创新。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残联改革,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社会力量、市场机制的推动作用,整合资源、集成政策、优化服务,形成统一协同高效、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

——坚持统筹协调。加快补短板、强弱项、固根基,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在城乡、区域与相关人群之间更加平衡、更加充分、更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目标。

“十四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残疾人生活品质得到明显改善,民生福祉得到持续提升,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残疾人事业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

——残疾人社会保障得到新提高。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残疾人生活水平显著提升,重度残疾人得到更好照护,残疾人总体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推动残疾人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残疾人就业创业取得新成效。残疾人就业扶持政策更加健全,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质量稳步提高,残疾人家庭收入逐年增加,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残疾人普遍过上更有品质的生活。

——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迈上新台阶。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全面加强,特殊教育体系更加完善,重度残疾人托养需求有力保障,文化体育服务提质增效,残疾人法律救助和无障碍环境更加便利,基层残疾人服务平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残疾人事业发展基础实现新提升。残疾人事业法治体系更加健全,组织建设更加优化,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的环境更加友好,残疾人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明显提高,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形成。

到2035年,构建起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相适应、与“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相匹配的残疾人事业发展体制机制。全社会对残疾人的理解、包容、支持达到新的高度,残疾人物质生活更为宽裕,精神生活更为丰富,社会保障体系更为健全,基本公共服务精准高效,残疾人平等参与、融合发展权利充分体现。

(四)重点项目。

——打造优质化康复服务品牌。以残疾人需求和精准服务为导向,以残疾儿童康复为重点,围绕服务能力专业化、服务手段信息化、服务过程标准化、服务管理精细化,建立康复与预防相联动、康复与医疗相结合的全生命周期的康复服务体系,实现人人享有高质量康复服务。

——打造高质量就业服务品牌。着眼满足残疾人就业需求,加大就业服务供给,发挥就业保障金杠杆作用,贯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开发、就业指导、供需对接、就业权益维护的各个环节,稳定残疾人就业岗位,为有意愿、有潜能就业的残疾人及其家庭赋能,实现残疾人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打造现代化特殊教育品牌。以融合教育为重点,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基础教育权利。加快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持续扩大残疾人高中及以上教育阶段规模,加大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保障力度,形成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残疾人高质量教育体系。

——打造个性化居家托养照护服务品牌。在机构集中托养提质扩容的基础上,整合机构、社区、家庭等服务资源,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要形式,定期上门为重度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居家托养服务,全面提升托养服务有效供给水平,实现残疾人有需求、服务体系有供给。

——打造综合性基层服务品牌。以“残疾人之家”为主要平台,汇聚基层各类助残服务力量,延伸服务半径、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打造基层残疾人服务综合体和残联工作基层枢纽,实现服务常态化、规范化、专业化。

——打造群众性文化体育服务品牌。突出“大健康、群众性”导向,深度融入公共文化体育惠民工程,挖掘培育残疾人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活动,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残疾人群众性文体服务项目和文化创意创新产品,实现残疾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品质化、精准化供给。

——打造智能化信息服务品牌。强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对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支撑,运用“互联网+助残服务”模式,建设“智慧残联”服务平台,加快促进残疾人服务事项“跨省通办”,提升服务便利化水平,实现更多服务“网上办”“掌上办”。

——打造法治化权益维护品牌。创新残疾人法律服务和权益维护,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法规制度体系,完善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和权益维护应急处置机制,实现全体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力维护。

三、重点任务

(一)织密扎牢残疾人生活保障网,建立健全更加广泛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1﹒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致富奔小康成果。继续实施过渡期内残疾人脱贫致富奔小康帮扶政策,建立防止残疾人返贫监测和政策兜底保障动态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边缘易致贫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残疾人户加强监测,提前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建立富民增收、产业扶持的长效机制,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在重点地区开展富民强村帮促行动,促进残疾人实现共同富裕。

2﹒加大残疾人社会救助保障力度。落实低保等社会救助政策制度,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纳入低保、特困供养范围,确保应纳尽纳。对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中的残疾人,根据实际需要给予必要的救助措施。强化医疗救助与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互补衔接,将符合条件的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对纳入城乡医疗救助范围的残疾人实施医疗救助。加大对困难残疾人临时救助力度,加强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残疾人的救助安置,及时解决残疾人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困难。

3﹒完善残疾人福利保障制度。全面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落实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推进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城乡一体化。健全残疾人补贴动态监督管理机制,加强政策衔接,优化审批流程,强化残疾人救助信息共享,实现补贴资格认定申请事项“跨省通办”,确保残疾人“两项补贴”精准高效发放。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优先安排公共租赁住房,提升残疾人居住品质。进一步落实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信息消费优惠、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免费进入公园和公共文化体育场所等福利政策。

4﹒建立多元化残疾人社会保险制度。完善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补贴政策,进一步巩固提升残疾人社会保险参保率。支持就业残疾人依法参加失业保险,对符合条件失业残疾人及时落实失业保险政策。鼓励残疾人和残疾人服务机构、盲人按摩机构等参加商业保险,支持各类商业保险机构开发适合残疾人的意外伤害、养老、医疗等商业保险产品、财产信托等服务。

5﹒加强突发公共事件中对残疾人的保护和帮扶。在完善公共卫生立法和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方案时,充分考虑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防护需求,最大限度保护残疾人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加强残疾人集中场所和残疾人服务机构应急服务能力建设,建立社区结对帮扶制度,帮助残疾人更好应对突发灾害事故。开展残疾人应急科普读物宣传,引导残疾人增强自救互救能力。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系统排查残疾人工作领域各类风险隐患,着力构建覆盖全服务领域、全业务范畴的风险防控体系。

(二)精准赋能残疾人及其家庭,建立健全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促进体系。

1﹒加大残疾人就业稳岗支持力度。健全残疾人就业保护、就业支持和就业服务制度,更好保障残疾人平等就业权益。制定《省残疾人高质量就业服务意见》,规范提升就业服务工作。推进残疾人就业激励政策与社会保障政策的有效衔接,制定完善扶持残疾人自主就业创业和残疾人创业孵化基地等政策文件,有效落实就业、培训等奖励补贴政策。落实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使用管理相关政策,落实残疾人就业表彰制度。实行低保家庭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所获得的收入(含报酬和补贴)可不计入家庭收入政策。扶持盲人按摩行业发展,鼓励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盲人医疗按摩岗位,完善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能力评价体系,推动盲人按摩行业规范化、专业化发展。

2﹒促进残疾人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创业。落实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税费优惠、政府采购支持等扶持政策,稳定残疾人集中就业。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全面落实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补贴和超比例奖励办法,进一步调动用人单位安置残疾人就业的积极性。健全按比例就业年审和公示制度,对未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且拒缴、少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用人单位,将其失信行为记入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健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带头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常态化机制。支持兴办辅助性就业机构,建立省、市、县三级辅助性就业项目调配网络。出台《关于促进残疾人自主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立足新就业形态,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开发适合残疾人的就业岗位,推动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残疾人就业。

3﹒提升残疾人就业创业能力。健全覆盖城乡各类残疾人的培训体系,建立残疾人职业培训机构、项目公示和培训成效评价制度,帮助有就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残疾人普遍得到相应的职业素质培训、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深化残疾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统工艺技能培训,培育更多残疾人工匠和技能型人才。优化残健融合的职业技能竞赛模式,组织残疾人参加世界技能大赛、技能状元大赛等国际国内职业技能竞赛。坚持就业赋能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以“智志双扶”提升残疾人就业增收的内生动力。

4﹒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健全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依托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人力资源服务专业组织和市场主体,完善覆盖城乡的残疾人就业服务网络,为残疾人和用人单位提供全链条精准化服务。建立全省残疾人就业合作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库和适合残疾人就业岗位库,积极推荐残疾人就业。完善残疾人就业服务保障,加强就业信息数据库建设,建立残疾人就业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和跟踪反馈机制。通过“一人一策”精准服务,提升高校残疾人毕业生等重点人群就业质量。持续开展“就业援助月”等专项就业服务活动。

(三)着力提升残疾人生活品质,建立健全更加均等更加便捷的公共服务体系。

1﹒着力提供全周期专业化的康复服务。

——健全康复与预防联动机制。全面落实《省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实施办法》,制定实施《省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1-2025年)》,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坚持普遍预防与重点防控相结合,以社区和家庭为基础,建立以一级预防为重点的三级预防机制。落实相关部门管理职责,加强行业监管,建立健全新生儿疾病和未成年人残疾筛查、诊断及康复服务的信息共享机制,持续加强早期诊断和早期康复服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不断提升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能力。广泛宣传残疾预防健康知识,增强群众自我防护、自主康复意识,推动残疾预防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有效降低残疾发生率。

——提升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水平。建立健全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协议管理机制,推进县域残疾儿童康复全类别覆盖。支持将区域性儿童福利机构纳入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逐步探索向低收入家庭残疾儿童开放。着力推动康教一体化康复服务,强化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教育或医疗资质管理,完善残疾儿童康复绩效评价办法,培育一批区域范围内专业性强、服务水平高的示范性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加强人工耳蜗救助项目管理。强化大龄肢体(脑瘫)残疾和孤独症儿童少年康复服务,建立2所省级孤独症儿童康复示范中心。

——推进社区康复服务规范管理。落实《“健康2030”规划纲要》,统筹整合各类医疗卫生、养老、康复和托养等资源,推动康复服务向各类助残服务机构和平台延伸。健全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医院(康复医疗中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医疗机构与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双向转诊转介效率。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建成运营。夯实社区康复基础,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丰富残疾人个性化服务内容,实现有需求的残疾人应签尽签。到2025年,所有县(市、区)广泛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

——优化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服务。健全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网络,开展“互联网+辅具适配”服务,依托社会化服务资源开展辅助器具租赁服务,支持医疗、养老机构和残疾人服务机构开展辅助器具适配服务,实现辅具服务多点、多形式覆盖。根据残疾人群体需求,对基本型辅助器具目录实施动态调整。探索推进更加精准的辅助器具实物配发和货币补贴制度。加快推进国家辅助器具华东区域中心建设,加大“科技助残”力度,在推动残疾人康复辅助器具技术创新、产业集聚发展、服务网络建设等方面发挥引导作用。

——加强康复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残疾儿童康复专业技术人才培训、考试和继续教育制度,将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的教师和医护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分别纳入教育、卫生系统职称评聘体系,加强职业道德和能力业绩的评价。制定康复人才培训规划,完善康复从业人员培训核心课程,构建全员培训和合格上岗机制。建立健全各类康复专业人才培训实践基地,推行跟班学习培训模式,发挥技术示范和传帮带作用。强化康复学科专业建设,深化高等医学院校、专业医疗机构、特殊教育院校与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的交流合作。

2﹒着力提供广受益多元化的托养服务。

——加强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以寄宿制托养服务为依托、乡镇(街道)服务机构日间照料为主体、居家抚养服务为基础的托养服务体系,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提供集中照护、日间照料、居家服务、邻里照护等多种形式社会化托养服务,对低保和低收入家庭中的残疾人托养服务强化有力保障。

——提升残疾人托养服务供给能力。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加大财政对残疾人托养的支持力度,逐步建立残疾人托养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各地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扩大补贴范围。改善残疾人托养服务基础设施条件,增强公共服务机构提供残疾人托养服务的能力。鼓励支持养老、医疗机构承接残疾人托养服务,加强对民间投资兴办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增加残疾人托养服务资源,扩大服务供给。做好残疾人托养和失能老人照护标准及服务的衔接,完善普惠型养老服务机构服务功能,鼓励接收无法互相照顾的老年人和成年残疾子女共同入住。

——规范残疾人托养服务管理。制定《省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规范》,实行残疾人托养服务动态监督管理,推进残疾人托养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发展。强化分类管理,公办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坚持公益性和非营利性;民间资本按照经营目的,自主申办营利性或非营利性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由相关部门依法登记。建立残疾人托养服务激励机制,健全托养机构评先评优、资金补助制度,完善相关评价和政策标准。加强托养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完善入职奖补激励政策,定期对托养管理和服务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

3.着力提供全覆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健全残疾人教育体系。巩固提高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加快发展医教、康教结合的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有效推进残疾人职业教育,确保完成义务教育且有意愿、有能力的残疾青年都能接受适宜的职业教育。依托各类教育资源,做好残疾人继续教育、学历培训。稳步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支持高等院校扩大残疾学生“单考单招”规模,开展残疾人工作研究生专业学位培养。

——加大融合教育力度。开展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需求评估,实现“一人一案”入学安置和教育教学,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创新残疾人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将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提升有机结合,建立多样化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拓展职业教育内涵,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增强残疾人教育支持保障能力。完善残疾人就学保障政策,全面落实残疾学生从学前到大学全过程免费教育。落实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按当地普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8倍以上拨付政策,落实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子女优先享受国家助学金、奖学金和助学贷款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非营利性特殊教育机构,或依托“残疾人之家”、康复机构、儿童福利机构申办特殊教育办学点,达到合格办学条件和标准的,其接纳的适龄残疾儿童纳入中小学学籍管理。充分发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作用,强化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特殊教育质量。加大国家通用手语和盲文推广力度。

4﹒着力提供多层次特色化的文体服务。

——提升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建立并完善以乡镇(街道)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为依托,以残疾人文化服务设施为补充的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全面提升图书馆、博物馆、公园、旅游景区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便利服务水平。完善残疾人文化服务网络平台建设,打造残疾人全民阅读品牌,为残疾人提供优质数字文化服务。发挥主流媒体的主阵地作用,综合利用各类媒体资源,以多种传播方式和丰富多彩的载体传播主流思想舆论,形成立体化残疾人事业宣传格局。

——推动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发展和扶持残疾人特殊文化艺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补贴、资助等形式,支持文化机构创作、发行残疾人题材的广播剧、影视剧、戏剧等文化艺术产品,扶持残疾人文化艺术精品创作生产。进一步推动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发展,以基地为支点完善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平台建设,促进残疾人文化创意产品的转化和推广。

——推进残疾人健身体育工作。加强残疾人康复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继续实施“残疾人自强健身工程”“康复体育关爱家庭计划”,推进社区残疾人健身体育和重度残疾人居家康复体育服务。巩固我省残疾人竞技体育既有优势领域,优化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合理配置运动队规模及结构,提升残疾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加强残疾人运动队的教育、训练和管理,做好参加残奥会、冬残奥会等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训练和准备工作。

5﹒着力提供全方位法治化的权益保障。

——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法规政策。制定《省无障碍环境建设实施办法》,推动修订残疾人就业、残疾人保障等方面的法规制度,提高我省残疾人事业法治保障水平。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省残疾人保障条例》贯彻落实情况调研和督查,推动建立残疾人权益保障监督机制。制定全省残联系统“八五”法治宣传教育规划,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营造残疾人事业发展良好法治环境。支持更多的残疾人代表、残疾人亲友和残疾人工作者进入各级人大、政协,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履职尽责。

——加大残疾人法律救助力度。健全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网络,加强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规范化建设,精准化帮助残疾人解决实际问题。规范救助运行工作机制,扩大残疾人法律救助覆盖面,拓展残疾人法律服务工作领域和服务内容,着力解决残疾人普遍性、群体性的利益诉求。将残疾人信访接待工作纳入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建设内容。拓宽残疾人诉求反映渠道,充分发挥网络信访平台作用,确保残疾人信访事项办理及时高效。

——提升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家庭支持、全民行动的工作机制,遵循实用、易行、广泛受益的原则,满足残疾人、老年人等社会成员的无障碍需要。县级以上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实施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规划,与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健康城市、智慧城市等创建工作相衔接,并与城市更新、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同步实施。加大无障碍环境建设宣传力度,增强公众无障碍意识,动员社会和残疾人广泛参与无障碍督导促进工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信息无障碍技术和产品研发。继续开展全国无障碍环境市县村镇创建工作和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对已建成的无障碍设施开展智能化升级。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加强无障碍设施的管理和维护,确保使用通畅。

(四)扎实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更加规范更加多元的发展支持体系。

1﹒提升残疾人组织建设水平。持续深化残联组织改革,强化县(市、区)和乡镇(街道)残联建设,在2022年底前实现村(社区)残疾人协会全覆盖。适应基层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加强专职委员队伍建设,建立网格化服务机制。增强残疾人专门协会功能,切实发挥代表、服务、维权、监督作用。加强残疾人事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专兼挂”等多种方式,增强残联组织工作力量。重视残疾人干部、青年干部、基层干部培养选拔,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残联干部队伍。加强各级残联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教育广大残疾人工作者自觉践行好干部标准,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加强残疾人服务机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专业人才培养、准入、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出台《关于促进助残社会组织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强助残社会组织的引导、孵化和培育,支持助残志愿者队伍成长,重点培育示范性助残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

2﹒加快残疾人事业信息化建设。加快搭建“智慧残联”大数据平台,推进“一中心”(全省残疾人大数据中心)、“四平台”(全省“互联网+助残服务”平台、全省残联一体化工作平台、全省残疾人服务综合评价平台、全省残联智慧融合应用平台)建设,加强与教育、公安、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健康等部门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常态化开展持证残疾人基本状况调查工作。深化助残服务“放管服”改革,推进残疾人证新办、换领、迁移、挂失补办、注销、残疾类别等级变更,以及残疾人按比例就业情况联网认证“跨省通办”,提高残疾人服务事项效能。加强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确保可控可靠。

3﹒营造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风尚。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强残疾人事业社会宣传,大力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和“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残疾人观,教育引导广大残疾人积极投身“强富美高”新建设。完善社会助残服务机制,采取党建引领助残、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党政机关、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广泛开展助残项目,形成党建引领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组织第七次全省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活动,展示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弘扬社会各界扶残助残新风尚。

4﹒加强残疾人事业理论研究和创新能力建设。充分发挥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智库作用,围绕残疾人工作重点难点问题,开展课题研究、理论研讨和政策咨询工作,提高残疾人工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持续开展残疾人事业创新创优项目培育,各设区市每年争创2项以上在全省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服务项目。

5﹒增强基层为残疾人服务能力。实施县域残疾人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建设县、乡、村三级联动互补的基层残疾人服务网络。县(市、区)残联开展残疾人需求评估,加强服务资源统筹。推进“残疾人之家”由乡镇(街道)全覆盖向有需求的村(社区)延伸,开展常态化服务。制定《省“残疾人之家”提升三年行动方案》,根据残疾人需求开展日间照料、社区康复、辅助性就业、社会工作等综合服务。

6﹒深化残疾人事业交流合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展现残疾人事业发展成就,传播残疾人事业先进理念,促进国际交流合作。聚焦“残疾人康养服务互助、残疾人教育就业互帮、残疾人权益保障互联、残疾人宣传文体互促、残联建设发展经验互学”等协作领域,协同推进长三角残疾人事业一体化发展。深化长三角残疾人教育、就业等重点领域合作,推进残疾人公共服务政策互通和资源共享。

四、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各级政府规划体系。

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残疾人工作领导体制。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残疾人工作的组织领导,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针对残疾人的特殊困难和需求制定当地规划。各级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要发挥牵头作用,一以贯之落实群团改革要求,进一步加强与党政部门的联通,统筹协调解决残疾人事业发展重大事项。各级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残疾人工作职责,将本规划的主要任务指标纳入部门规划和年度工作目标,统筹安排实施,强化工作合力,切实为残疾人办实事、解难事。

(二)强化经费保障,建立稳定增长的多元投入格局。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残疾人事业的经费保障力度,根据支出责任合理安排经费,并随着经济发展同步增长。依法做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工作,不折不扣落实税费政策。加大福利公益金支持残疾人事业的力度,各级福利公益金每年安排不低于20%的经费用于残疾人事业。根据残疾人体育发展需求,体育公益金合理安排经费用于支持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加强各级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募款捐助能力,不断扩大助残服务覆盖面。注重政策引导,鼓励更多社会资金参与残疾人事业,形成多渠道、全方位的残疾人事业多元投入格局。加强残疾人事业经费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

(三)扩大有效供给,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作用。

提升残疾人服务能力,聚焦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薄弱环节,强化公共资源投入保障,完善服务项目和服务标准,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创新设施运行和服务供给机制,对已建设的康复、托养、“残疾人之家”等服务设施,通过公办民营、公建民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设施运行,有效发挥设施作用。进一步加强政府购买助残服务力度,对助残产业在用地、用房、人才培育和引进等方面给予优待扶持,不断提升残疾人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水平。

残联培训总结范文8

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按照“一体化”建设格局,健全工作机制,使残疾人工作向村居延伸。严格按照残疾人工作先进县、镇、村的标准开展争创活动,促使基层残疾人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的轨道。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提高工作效率,转变工作作风,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

二、继续把扶贫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努力解决贫困残疾人的温饱问题

目前,我县仍有部分贫困残疾人,扶贫任务还十分艰巨,继续发放康复扶贫贷款,扶持残疾人贫困户脱贫。强化基层残疾人服务社和联络站的职责,为残疾人提供便利、有效、及时的生产生活服务。与劳动、民政的部门密切合作,确保符合条件的残疾人享受的最低生活保障、定补、集中或分散供养。

三、深入贯彻《就业办法》,促进残疾人就业工作发展

在分散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工作中,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抓好残疾人劳动服务机构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机构职能,建立健全提供综合服务的业务体系,认真做好求职登记培训技能鉴定职业介绍和为用人单位提供残疾人信息、就业开发等服务。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做好残疾人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择业能力。二是大力扶持和鼓励残疾人个体就业和组织起来就业。三是争取分散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平衡发展。四是表彰奖励开展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以此推动全县的就业工作。五是管好用好保障金,严格执行县财政局的票款分离和收支两条线制度。

四、把康复工作作为残联的形象工程,常抓不懈

康复工作以残疾人的康复需求为立足点,以社区康复为重点。今后在白内障复明、社区康复训练与服务、聋儿语训及精神病防治康复等工作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精防工作方面,在去年全县精神病普查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规范化表卡和康复档案,努力使精神病人的监护率、显好率、肇事率、社会参与率达到国家要求。建立健全康复工作网络,按照《残疾人康复工作示范县考核标准》开展争创工作,制定优惠服务规定,努力完成各项康复任务。

五、加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

新的办公场所已使用,今后要按照综合服务设施标准要求,进一步加强内部建设,建成集办公、残疾人劳动就业、康复训练与服务、语言训练、文化活动,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于一体的综合服务设施,为我县的残疾人事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六、强化残疾人工作的宣传,提高残疾人工作地位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对残疾人事业宣传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残疾人宣传力度不大、深度不够等问题愈来愈突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的宣传工作,把宣传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上,定期研究,精心组织。围绕重点工作,要组织、要计划、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宣传工作的应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