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下公园夜景微光照明设计

公园城市下公园夜景微光照明设计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亮化工程的快速建设,以及人们对夜游的需求日益提高,城市光污染逐渐成为现在比较突出的环境问题。以成都公园为例,以公园微光步道、埋地点光源、水景线光源、轮廓照明4种照明方式为载体,对微光照明在公园绿地的应用前景、环保效益、装饰作用、艺术手法、照明效果进行初步研究。

关键词:公园城市理念;微光照明;城市公园夜景;夜游

1时代背景及意义

2018年2月,考察成都市天府新区时提出:“天府新区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1]。公园城市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正在不断地重视生态需求及人文需求,“公园即城市、城市即公园”,未来的城市是公园和城市融合发展的布局[2]。公园是属于人民的公共空间,在公园中体现城市文化、生态价值及人文关怀,是实现“公园城市”关键的一步。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下,紧跟时代潮流,紧扣“公园城市”发展理念已然成为景观设计、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基本要求。

2成都公园夜景照明现状

在城市的发展历程中,照明技术的进步,正在促使城市照明从以前的亮化工程转为现在的城市形象提升,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夜间出游公园的人们越来越多,公园夜间照明的需求同步增大,但部分公园景观照明设计在认识上产生误区,认为夜景照明等同于亮化工程,对夜间的公园进行了过度的照明,散光、眩光、溢光比较严重,造成了较严重的光污染以及有害人眼健康等问题。传统照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过度的光强或不适宜的亮化对动植物作息造成的影响;二是大功耗的灯具以及已损坏的灯具对环境的污染以及能源的浪费;三是部分质量较差的灯具其频闪、辐射、眩光等问题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3绿色照明理念及微光照明概念

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环保相关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推出了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环保产业、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降低碳排放强度等相关政策。绿色照明理念紧跟国家政策,运用节能高效的照明设备,以适合的照度进行环境亮化,避免不必要的照明以及容易引起人眼不适的光源,从而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战略,满足生态发展要求。绿色照明理念实现的关键在于灯具的高转换率,以市场上广泛运用的现有几种灯具(卤素灯、氙气灯、LED灯)为例,其中LED灯由发光二极管组成的发光元件排列组成,理论上可达100%的转换率,且功耗低,体积小,光照强度合适,且不造成眩光,是符合绿色照明理念的理想灯具。微光照明是指微光发电照明系统,不同于太阳能发电照明系统,太阳能灯具具有无需电缆、无需变压器等种种优势,但缺点是由于太阳能电池防水性能较差,维护成本较高,且受天气影响,发电效率整体较低。微光照明发电装置在太阳能路灯的基础上改进,不再使用太阳能存储电量,而是采用微光发电技术直接驱动灯具进行照明,不论阴晴天气皆可供亮,解决了现有的太阳能灯具阴雨天供电或储电不足的技术问题[4]。在城市公园中,主要采用LED为发光原件的灯具搭配遮光罩,对必要的场景及路径进行照明,其光照强度适宜,不会造成眩光,同时兼顾低发热、低功耗、无辐射、寿命长等优点。由LED发光元件结合微光发电系统可构成各种灯具,诸如灯带、路灯、射灯、洗墙灯等常用的照明设施。

4微光照明结合文旅夜游的应用

近些年,随着国民生活质量提高,加之后疫情时代下群众的报复性出游,夜游市场火爆。重建后疫情旅游业,不光要在现有的旅游思路上去发展旅游业,更多的是要充分利用夜间的12h进行亮化[5]。城市公园的夜景照明设计应考虑到公园能否带来夜游效益、能否满足群众夜游需求、能否附带文化气质、能否把人留住。

4.1成都特色文化的运用

场地的民俗、传统、生活习惯等文化表现,是体验设计的精神源泉,为场地空间创造了丰富多样的设计元素[6]。成都是一个文化高度交融的新一线城市,其中传统的成都文化诸如茶、麻将、蜀绣、川剧、酒等都是成都的招牌文化元素,在景观照明设计中,灯具的外观、形式、功能、寓意上都可充分结合成都传统文化,将成都当地的图案、符号、声音、色彩等元素融入灯具产品的设计中,抓住游人的兴趣点,以达到延长行人逗留时间的目的。4.2互动景观照明的运用交互设计以及多媒体艺术的快速发展,为艺术照明的实现成为可能,将交互设计融入灯具的声光装置中,从而可增进人与场地的互动性[7]。互动景观的主要目的是调动观赏者的兴趣及情绪,让观赏者主动加入景观设施的使用,使得人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8]。微光照明可结合互动景观照明设计,为游人提供良好舒适的游憩体验,游人在公园中行走时,互动景观照明系统为其提供光、声、触等多维度感官,体验身临大自然的愉悦感受。

4.3间接照明的运用

照明方式分为直接照明和间接照明,直接照明适合日常工作生活、展示空间以及更多需要高照度的场所,需要直接对物体进行照明以便于识别。间接照明则适宜在休闲空间等低照度要求的场所使用,在为人眼提供舒适照明的同时,还可营造充足的氛围感[9]。微光照明主要强调间接照明的应用,主要分析成都公园中微光步道、埋地灯、水景灯、轮廓灯的微光照明运用。

4.3.1公园微光步道。在城市公园中,夜景不光是对景观的美化,更重要和最基本的作用是给人传达信息,例如对主要园路的照明则可以给人提供行径指示,在重要的路口、边界、梯台等位置,光对行人提供的指示信息尤为重要。在往常的设计中,常常采用架高的路灯对路面进行照射,通常情况下,在主要园路等照度要求较高的路段,可以维持架高路灯的照明方式,在次要园路等行人较少处,则可以使用低照度、柔和的光线进行照明。公园微光步道指的是采用低照度及色温3000~4000K的光源对地面进行照明,可结合交互式设计放置横向投射的LED地灯或暗藏LED灯带,从侧面打光照亮路面,在人行经步道时灯自动开启,在人走后自动关闭,不采用有害蓝光、造成眩光等不良影响的灯具,模拟自然“荧光”效果(即灯的发光强度随时间呈线性变化),做到与环境交融。微光步道的运用,不仅可提升公园整体形象,其低功耗、低发热的优点也对公园生态环境起到了保护作用[10]。

4.3.2埋地灯。埋地灯是一种嵌入地面的灯具,属点状光源,可对植物及小品进行小范围的照明,通过向上投射来打亮被照物,从而进行间接照明,光照角度20°~30°,光照强度接近月光的1000Lx,色温在3500~4000K,必要时可使用遮光罩避免眩光对人的影响,采用红外感应等控制系统控制灯的照射时间,无人时自动关闭,感应到行人自动开启,既能融入交互设计,且节能、发热量低,在美化景观和植物的同时,做到对环境影响最小。

4.3.3水景灯。水景灯放置在水面以下,属于一种泛光灯,要求高的稳定性,达到IP68等级的防尘防水效果,一般的水景灯多用于对水中植物、构筑物、喷泉等进行照明,将微光照明运用于水景灯时,应避免不必要的强光对环境的影响,微光水景灯主要放置在岸边,点缀水岸线,勾勒水岸线的同时还可提示行人,以保证行人的安全[11]。在微光水景灯的设计中,可采用漂浮灯来达到仿生的效果,原理是将电缆下端固定在水下地面,上端连接发光灯头,将灯头控制在水下20~50cm,随着水的流动,灯光也跟随摆动,即可模拟水草在水中漂浮的效果。以色温控制在3000~4200K范围内,光照强度在1000Lx左右为宜。

4.3.4轮廓灯。轮廓灯主要用于对植物或景观构筑物的轮廓进行照明,其照度较小,可采用投光灯、壁灯、暗藏灯带等做法,主要目的在于勾勒物体的轮廓。可以采用投光灯对构筑物进行投射照明,也可将照明设备与构筑物设计为一个整体,这样可以提升照明设施的艺术表现性[12]。在对植物进行照明时,将投光灯安置在植物背后的地面上,通过对植物的投射,在植物前方的行人方可看见植物微弱的轮廓光,可营造良好的休憩氛围。在景观构筑物如景观雕塑、景观椅等设施中,采用暗藏LED灯带对其轮廓进行照明,可在夜间为行人提供指示。在景墙、建筑物转角等处,即可使用壁灯对其轮廓进行照明,突出其建筑美观性。色温控制在3500~4200K范围内,光照强度在1000Lx左右。总的来说,微光照明系统利用柔和的色温、照度,为人们提供安逸舒适的游憩体验。利用微光照明设计的氛围照明,提供一种亲近自然、安静和谐的氛围照明,用人眼感官舒适的暖色光以及避免直射人眼的光源,为游人提供舒适的游园体验。

5结语

如今,城市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国家对环保提出了更加严格、更加完善的要求,顺应这个大趋势,公园城市理念现已成为成都公园、绿地的建设蓝本。基于微光照明理念,对现有公园存在的光污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对微光照明的交互式设计以及微光照明与夜游经济发展的关系做了初步探索。随着照明的相关技术进步,越来越多的照明艺术表现形式得以发展,但照明设计不可忽略其对环境带来的影响,兼顾自然美和人工美才能使城市公园更健康地发展。

作者:殷晨潇 张柳 马新本 唐湉 单位:四川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