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委办服务业改革意见

区委办服务业改革意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决定》文件精神,加快区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和谐发展,现就加快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战略目标,以创新服务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旅游观光服务中心、文化展示中心、休闲养生基地、摄影演艺基地、乡村旅游基地、‘非遗’传习文化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方向,创新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的服务业发展模式,创新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途径和方法,创新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载体和平台,创新服务业的标准体系和监管体系,创新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经济转型升级,区域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年,全区以旅游、文化、休闲、养老、健身及生产性为重点的服务业增加值较“十一五”末翻一番;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35%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0%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30%以上;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高。 三、主要任务   (一)构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大力提高我区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速度,以现代物流、信息、商务、金融、科技等服务业为着力点,建立互为保障、互为促进的机制,促进农业、工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形成与之配套、为之服务、并引领其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   物流服务业。坚持“产业立园、特色立园”的发展方向,整合以保税仓库为基础的城东物流园区,加快综合物流园区建设。对园区实行功能分工,以产业招商,以特色招商。围绕龙头企业和关联度高的项目,形成特色产业群,着力打造物流产业链;统筹规划建设集铁路、公路于一体的综合物流运输体系,建立物流信息公共平台,构建皖浙赣结合部物流枢纽;大力发展连锁企业内部物流配送、生产商参与的分销物流配送、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物流配送和为生产企业提供原辅材料及零部件的配送服务体系。探索与电子商务、会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租赁等新兴行业需求相适应的物流方式,逐步形成一批现代化、专业化、社会化专业物流企业。通过对外招商引资或鼓励有条件的大型连锁企业面向社会,采取资源整合、股份合作等形式,培育5—10家规模物流企业,打造培育第三方物流龙头型企业,形成完整的物流产业链接。   加快钢贸城、三华园、新时代建材市场项目的实施和市场培育,并重点引导和扶持:化学新材料物流园。以已有的贸易和物流规模企业为龙头,联合化学新材料生产企业,整合化工原料需求及物流贸易资源,联合组建化学新材料市场,力争形成境外、华东、山东、广东和联动的环氧树脂与聚酯树脂企业生产原料供应格局,积极参与上游原料定价,实现化学新材料物流贸易的安全性、专业化、高效率和低成本。提升我区化学新材料产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综合竞争力:粉末涂料产业链原料交易市场。充分发挥区粉末涂料产业的集群优势,积极谋划、培育、建设粉末涂料产业链原料交易市场。市场定位涵盖:双酚A、环氧氯丙烷、偏苯三酸酐、新戊而醇、乙二醇、PTA、环氧树脂、聚酯树脂、固化剂、流平剂、消光剂、增光剂、钛白粉、安息香、颜料等粉末涂料产业链几乎全部相关品种,成为全国第一个此类专业市场,以促进我区商贸物流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总部经济。依托我区“一区三园”的建设,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总部经济。制定和落实相关政策,加强服务和引导,鼓励已入园企业加快项目建设,尽快建成产生效益;强化招商,吸引更多国内外政府组织、服务业投资公司、专业会展组织、旅游组织、国际连锁型的酒店管理集团、旅行社、汽车租赁等企业和各类新业态俱乐部在区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以大型集团、品牌项目和专业性组织吸引投资、消费和专业性中介服务,形成资金、要素、空间和效益的集约,推动总部经济发展。   信息服务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大力发展系统集成、电信服务、计算机网络服务、数据库服务、软件开发等信息服务业,促进社会服务信息化。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骨干基础传输网的带宽和传输速率。以信息系统集成和应用服务为重点,推进软件服务。以电子政务建设为突破口推进全社会信息化进程。促进政务公开、公文传送、网上审批、网上办公,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   商务服务业。将广告会展、法律咨询、信息管理、会计审计、认证认可、信用评估、公共关系服务等发展潜力大的商务服务业作为独立的产业对待,推动商务服务产品和方式创新。理顺政策管理体制,强化行业自律管理。支持、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创办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服务机构,促进各类商务服务业从分散经营、盲目竞争到联合经营协调发展。着力打造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本土事务所或中介法人机构。鼓励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商业特许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改造和提升传统商贸业。   金融保险业。支持区国投公司、区中小企业担保公司、阳光小额贷款公司、泰佳公司等投资主体发展壮大,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市场化投融资活动机制,提高融资服务水平,力争“十二五”期间新增50亿元的有效投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完善政策性银行、国有大型银行、地方性金融机构、保险业协调发展的金融组织体系,积极争取国有大型银行、保险和证券企业在我区设立分支机构,完善服务网点,创新服务品种,改善服务质量,提高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p#分页标题#e#   科技服务业。随着我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业对高新技术的应用水平在不断提高,与各大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范围进一步扩大,合作的成果成功转化在国民经济各行业发展中的作用正在逐步凸显。当前要更有成效地做好工业经济发展的科技工作,鼓励企业进一步在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上加大力度,有关部门要整合已有的高新技术合作资源,把已有的专家和科研人员组建专家库,最大程度地放大专家和科研人员对社会生产力发展所起的作用,建立面向全区工业企业的科技服务平台,形成科技服务企业自主创新与科研资源共享,分合有序的工业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服务体系。重点推进机床、华惠化工、美邦胶业、新力油墨等公司争创部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导行业科技进步,全面提升我区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加快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建设,推进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建立,积极兴办各类科技服务机构,进一步开展产学研合作,指导企业科技项目的立项、实施及品牌创建等对口服务,做强做大我区“专精特新”产业发展集群。   房地产业。以打造最佳第二居住地为导向,优化完善房地产开发和供应结构,按照规范化、配套化、生态化的要求,杜绝低层次开发,重点建设一批高点定位、各具特色的商住小区,提升房地产建设的规模和品位。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规范交易行为。积极培育房地产开发经营、中介服务、物业管理、居民住房服务业等配套服务市场,形成一条龙配套服务体系,完善区域配套设施和综合服务功能,提升房地产业发展水平。   (二)着力打造旅游观光服务中心。以市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契机,继续围绕“六个转变”,大力实施旅游综合开发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景区品质,丰富品牌内涵,加速旅游转型升级,力争到年全区旅游接待总量达490万人次,年均递增15%;旅游总收入达29亿元,年均递增24%以上。加大精品景区建设力度。依托山水田园风光和生态优势,结合新安江流域(河区段)综合治理,强力推进南、呈坎、潜口、唐模等重要节点建设,努力把我区河流域打造成集旅游观光、文化体验、康体养生、户外运动等多种业态为一体的特色旅游经济带。力争5年内新增A级旅游景区达到8家(其中:争创4A级旅游景区2家,新创建3A级旅游景区2家);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快旅游集散中心、旅游景区停车场、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旅游标识系统及枫丹白露、纳尼亚小镇丽景湾国际大酒店、国际健康产业基地、湖万怡酒店、自驾车营地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力争5年内新增四星级以上酒店超3家;创建省级以上最佳旅游乡镇1个,优秀旅游乡镇1个;构建起要素齐全、功能完善、设施配套、特色鲜明的“休闲养生在”旅游品牌,努力把我区建成游客向往的集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现代国际旅游目的地。   (三)着力打造文化展示中心。充分发挥我区文化底蕴深厚优势和品牌优势,以名镇、名村、名街、名品、名人为重点,以推进文旅深度结合作为重要抓手,积极抓好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做到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和展示,加速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地域特色鲜明、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文化繁荣先行区和文化集中展示中心。力争到“十二五”末,产值超5000万元的文化企业3个,产值超3000万元的文化企业5个以上。继续抓好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认真组织实施《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体系,全面提升文化保护开发水平,力争5年内新增国保单位1处、省保单位3处,打造呈坎百幢“国保”村,新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个、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4个,完善潜口“非遗”传习基地建设。力促文化产业园建设项目尽早实施,集聚、发展一批重点文化产业。以文化产业园区项目实施为载体,以新四军军部旧址、呈坎、唐模、潜口、南古村落等为基础,大力挖掘和发展红色文化、商文化、建筑文化、水口文化、“非遗”文化,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推进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重点抓好重大文化项目建设,全面完成“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和“百佳摄影点”打造,使之成为区旅游与文化深度结合的特色品牌。统筹规划文化产业园区项目布局,扎实推进“四雕”产业基地、义义会馆、中国知名画家艺术馆群、茶文化展示基地、茶艺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毛峰传承示范基地、国际健康产业基地、南古村落保护与开发三期(文化产业园)及综合文化产业项目纳尼亚小镇等项目建设。继续创造条件,引进包括演艺、出版、设计、艺术、传媒、娱乐等在内的文化产业项目,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全面融合,塑造文化产业的品牌,全面提升我区的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重点抓好“四雕”等文化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强化对创意、传媒、动漫、信息服务等新兴文化企业的培育引导。   (四)加快建设休闲养生基地。充分利用我区生态和文化优势,围绕打造“休闲养生在”和“最佳第二居住地”,加快生态文明和休闲娱乐设施建设,开发各类休闲养生产品,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等产业,努力把我区打造成休闲度假、居住养生的最佳福地。着力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新安江流域(河区段)综合治理,强力推进“保绿、还绿、增绿、强绿、存绿、驻绿”行动,进一步巩固扩大我区生态优势,营造“一路山水一路景”的田园风光和乡村风貌。加快高端休闲度假基地建设。依托景区景点和生态的优势,加快呈坎八卦村休闲养生基地、新天地养生休闲基地、唐模乡村旅游基地、蜀源休闲养生基地、华商旅游休闲基地、国际健康产业基地、南滨河湿地高端休闲度假区、自驾车营地、茶花园休闲养生基地、灵山“天上街市”、上庄旅游度假中心、记忆走廊等一批高端休闲项目建设,积极开发文化体验休闲、山水生态休闲、餐饮购物休闲、主题艺术休闲、温泉疗养休闲、户外运动休闲、乡村休闲、娱乐休闲、夜间休闲等特色产品。积极开发康体养生产品。围绕生态养生、药膳养生、道家养生等主题养生产品,加大新安医学的研究、整理与挖掘力度,打造一批成熟的养生基地,做大康体养生产业。打造最佳人居环境城市。以市争创联合国最佳人居环境奖城市为契机,积极开发建设具有区特色、宜游宜居的产权式酒店、公寓式酒店、养老型酒店和满足度假休闲、康体养生等不同需求的度假中心、度假社区、乡村客栈等,推动我区由单一功能的旅游目的地向旅游目的地、暂时居住地、永久居住地“三位一体”综合功能转变,成为幸福指数高的生活型目的地。#p#分页标题#e#   (五)规划建设摄影演艺基地。依托优美自然风光和文化资源,坚持把该产业融入全市摄影演艺大产业之中,作为一个大产品、有机体、新亮点,统一促销、组合促销、整体促销,使我区成为外知名的摄影演艺和写生创作基地之一。坚持规划引领。始终把摄影演艺产业发展置于科学规划、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把每个摄影点和影视基地的特色挖掘出来、优势彰显出来,形成体系。强化项目建设。重点抓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百佳摄影点”、摄影影视写生基地等重要节点的建设和民间舞蹈《柳翠娘》、《跳钟馗》等传统剧目恢复、挖掘。对夜影视演艺基地、区影视拍摄写生基地等已开始谋划的项目加快可行性研究,力促条件成熟的项目早日落地并尽快着手实施。搞好整体包装。充分考虑各摄影点之间、各摄影点与其他旅游产品之间、各摄影点与各类旅游要素之间的关系,构建完善信息、线路、交通、营销、综合服务和应急保障“六大网络”,通过网络串珠成链,形成组合优势。优化发展环境。继续加大投入,着力抓好各摄影点道路升级改造、接待服务设施完善和周边环境整治,努力为摄影演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六)加快建设乡村旅游基地。以国际化理念和国际化标准为先导,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乡村地域和古村落为载体,以自然生态、田园风光、乡村意境为依托,以文化为核心,以中高端市场和入境市场为目标,按照“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营销、统一品牌”的发展路径,加快建成以呈坎为核心包括灵山、杨干村的古文化集中体验区;以潜口、唐模为核心包括蜀源、坤沙村的中法合作国际乡村旅游示范区;以湖为核心包括国道沿线杨村、洽舍的山水生态文化旅游区;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富溪毛峰茶文化体验区;以弘扬商文化为主题的南商文化展示体验区;以岩寺为核心的红色文化旅游区。结合丰厚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加快发展和建设非遗生产型保护示范基地和文化生态博物馆,打造历史文化深度体验区。建设好相应配套的休闲度假及会议会展接待设施,形成融文化、山水生态及红色文化于一体的特色旅游产业集聚区。鼓励引导山区三个乡承接风景区旅游产业辐射,因地制宜开发旅游资源,扩大旅游景点景区覆盖面。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加大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展示、田园观光、农业生产体验、果蔬采摘、农家旅馆、特色餐饮、垂钓捕捞等观光休闲农业。依托乡村和农业旅游休闲资源,高标准建设一批休闲农庄和乡村休闲度假区。结合“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等农业产业化集群,做大做强茶业、蜂业、木竹、油茶、特色养殖、果蔬、花卉苗木等产业,建设一批针对旅游购物消费和高档餐饮消费的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培育、扶持一批农产品深加工和农产品冷链物流及出口企业。力争5年内全区从事乡村旅游开发的专业村达到15个、“农家乐”接待户超过150户,创建省星级农家乐50个,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和“中法乡村旅游示范区”建设,形成融“活动参与+文化体验+乡村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大力提升乡村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把我区乡村旅游打造成为高品位的部级乡村旅游品牌,建成国内一流的乡村休闲度假胜地。   (七)加快建设“非遗”传习文化产业基地。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抢救,力争更多的文化遗存得到继承和发扬。培养一批非遗传承人,形成一批非遗知名品牌,建成一个文化产业园区,力促“非遗”传习文化产业尽快进入我区经济发展支柱产业行列。积极培育“四雕”、毛峰、墨、竹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集群,着力建设一批非遗活态展示区,形成独有特色的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兴产业的集约发展。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化、效益化、市场化建设,建成一批部级、省级非遗生产型保护示范基地。加快派雕刻研究所、市雕艺术有限公司、竹艺轩雕刻有限公司、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光明茶叶有限公司等企业做强做大;扎实做好已经引进和在建文化产业项目的建设;鼓励民间艺人把非遗传承发扬光大,加入非遗产品产业化发展行列,入驻文化产业园创业兴业。力争更多的企业列入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引领。坚持把“三产兴城”作为促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快做好服务业重点集聚的中心城区、总部经济园、南镇、潜口镇、呈坎镇的服务业功能定位进一步完善工作,大力促进和增强山区乡镇对大旅游的辐射承接能力。制定完善促进三产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促进服务业不断拓宽领域、增强功能、优化结构、扩大总量,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二)加强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强对服务业产业调研,建立区级服务业重点企业库和重点项目库,同时对同行业中具有影响力、具有一定规模、纳税数额较大、产品结构优化、社会责任心较强的企业和项目,争取列入市级重点服务业企业库和项目库。   (三)加强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围绕旅游文化休闲,以中心城区和周边乡镇为重点,培育3个市级服务业集聚区——“区工业发展专业服务产业集聚区”、“区潜口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区瓦村旅游休闲产业集聚区”,在资金、政策、服务上向集聚区倾斜,促进传统服务业提档升级和现代服务业集中、集约、集聚发展,提升服务业综合竞争力和对外辐射影响力。 (四)加强对服务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资金对上争取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相关文件精神,扎实做好本区各项推进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工作,加强调研与分析,对重点服务业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认真做好政府投资类补助项目的审核、推荐和申报工作,指导好企业贷款贴息类项目贴息资金、达标奖励及其他符合条件的企业、项目补助资金的申报工作,加强与上级服务业管理部门沟通联系,积极争取市级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补助。   (五)加强服务业品牌创建。积极创建服务业特色品牌,通过示范引领,促进全区服务业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夯实服务业品牌建设基础,引导企业抓好商标注册,制定服务行业服务规范和统一标准;健全服务业品牌建设机制,抓好品牌创建协调、领导工作;优化服务品牌建设环境,建立重点创牌企业帮扶制度;完善服务业建设奖励制度,鼓励企业争创优质服务品牌。#p#分页标题#e#   (六)加大政策扶持。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加大政策扶持是重要的保证措施。一是加强财政扶持。设立服务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采取贷款贴息、经费补助和奖励等方式,重点扶持服务业领域重点项目建设、重点企业发展和品牌打造,并根据区财力每年适度增长。具体贴息、补助、奖励规定另行制定。二是改善融资环境。组织银企对接,帮助企业做好评级授信的前期准备工作,争取信贷支持。帮助企业争取国家和省市中小企业贷款资金、国家中小企业创业基金等政策性扶持资金。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项目,积极申报争取列入国家、省重点支持项目。三是其它优惠政策。在落实服务业与一、二产业同等享受优惠政策基础上,对重大服务产业项目和龙头企业的建设发展制定更为倾斜的产业政策,在供地、用水、用电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倾斜、扶持和优惠。   (七)抓好招商引资,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培育我区生产性服务业龙头企业,加快建设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形成区服务业产业集群。把招商引资作为服务业发展的加速器,加强服务业项目招商引资的基础性工作,加强宣传推介工作,强化招商指导,突出服务业项目的招商,通过招商引资弥补我区服务业发展中的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突出科技创新,整合科技资源,解决体制机制问题。对成长性好的项目及时转入市场化开发。   (八)加强人才培养,促进对外交流。创造良好的服务业人才就业发展环境,制定优越的人才引进政策,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和引进各类生产性服务业所需人才。拓宽人才培养途径,积极吸引和聘用国内外高级人才来我区就业、创业,针对不同类型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特点,开展多方位、多形式的岗位职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大型服务业企业,借鉴工业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加强与各地高等院校、服务业研究机构和服务业企业的联系和合作,借用“外脑”,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服务业发展新模式。   (九)健全服务业管理体制,做好服务业统计考核工作。服务业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研究,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努力促进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建立以统计部门为主体,旅游、文化、商务等职能部门和乡镇为补充的统计网络队伍,加强服务业统计队伍培训,提高统计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强化措施的落实,力求我区服务业发展在全市争先进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