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抱朴子内篇的养生思想

解析抱朴子内篇的养生思想

养生理念

葛洪的养生思想是建立在对人的生命的尊重之上的,强调养生的主观能动性,即“我命在我不在天”,为追求长生积极同生命的有限性作斗争。实际上,道教是重视生命的宗教,并将生命的孕育历程表述为:“天地交运,二象合真,阴阳降气,上应九玄,流丹九转,结气为精,精化成神,神变成人。故人象天地,气法自然。自然之气,皆九天之精,化为人身,含胎育养。九月气盈,九天气普,十月乃生。……一月受气,二月含灵,三月含变,四月凝精,五月体首具,六月化形,七月神位布,八月九孔明,九月九天气普,乃有音声,十月司命勒籍,受命而生。”[他充分肯定了合道长生的原理,并总结出丰富的修道功法。在葛洪的认识中,人是自然万物中最为尊贵的,他说:“夫陶冶造化,莫灵于人。故达其浅者,则能役用万物,得其深者,则能长生久视。”只要能够坚持修炼,持之以恒,任何人都能成仙。“黄老玄圣,深识独见,开秘文于名山,受仙经于神人,蹶埃尘以遣累,凌大遐以高跻,金石不能与之齐坚,龟鹤不足与之等寿,念有志于将来,愍信者之无文,垂以方法,炳然著明,小修则小得,大为则大验。”他甚至据此认为,道教的功德比儒教更大。“设使有困病垂死,而有能救之得愈者,莫不谓之为宏恩重施矣。今若按仙经,飞九丹,水金玉,则天下皆可令不死,其惠非但活一人之功也。黄老之德,固无量矣。”历代内丹家和外丹家试图修炼内外丹,夺天地之造化,掌握自己生命,在漫漫长生路上,虽然屡试多爽,但在探索生命的潜质方面,为人类确实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葛洪还认为人的寿命不是天地决定的,“夭寿之事,果不在天地”,而是顺其自然,由气决定的。精气说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理念之一,认为精气是生命和智慧的根源。《管子》云:“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凡物之精,此则为生”。又云:“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庄子》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而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道德经》第十章亦云:“专气致柔”,庄子主张“吐故纳新”,即“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的行气法。战国时代,对行气的认识已经比较深刻:“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机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道教的身体观主要是根据气化宇宙论,将人性与灵性合一于道。人生下来就具有神气,人身是神气的结合,禀气而生,故应遵气而行,培养出与神相应的真气。道教从精气神的反复修炼,发展出金丹或内丹、导引行气吐纳存神存思的养生理论与技术。“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抱命是命功,心正是性功,可谓气是根本,心正则身调,身调则道气足。人的一生遵循气聚为生、气散为死的法则,故能否养气决定着人身的存亡。葛洪认为:“命之修短,实由所值,受气结胎,各有星宿。天道无为,任物自然,无亲无疏,无彼无此也。命属生星,则其人必好仙道。好仙道者,求之亦必得也。命属死星,则其人亦不信仙道。不信仙道,则亦不自修其事也。”[他援引《龟甲文》说:“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人人只要是按照正确的方法修炼,持之以恒,都能成仙。“亦有以校验,知长生之可得,仙人之无种耳。”

基于此种认识,他提出一系列养生的理念

(一)恬淡寡欲,守真存一

正如《老子》十二章所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贵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葛洪也认为过分享受欲望,是减损生命的事情:“夫五声八音,清商流征,损聪者也。鲜华艳采,?丽炳烂,伤明者也。宴安逸豫,清醪芳醴,乱性者也。冶容媚姿,铅华素质,伐命者也。”[许多人之所以短命,就是因为“不能守真”:“无杜遏之检括,爱嗜好之摇夺,驰骋流遁,有迷无反。情感物而外起,智接事而旁溢,诱于可欲,而天理灭矣,惑乎见闻,而纯一迁矣。心受制于奢玩,情浊乱于波荡,于是有倾越之灾,有不振之祸。而徒烹宰肥?,沃酹醪醴,撞金伐革,讴歌踊跃,拜伏稽颡,守请虚坐,求乞福愿,冀其必得,至死不悟,不亦哀哉?若乃精灵困于烦扰,荣卫消于役用,煎熬形气,刻削天和,劳逸过度,而碎首以请命,变起膏肓,而祭祷以求痊,当风卧湿,而谢罪于灵?,饮食失节,而委祸于鬼魅,蕞尔之体,自贻兹患,天地神明,曷能济焉?其烹牲罄群,何所补焉?”所以,人只要能够“淡默恬愉,不染不移,养其心以无欲,颐其神以粹素,扫涤诱慕,收之以正,除难求之思,遣害真之累,薄喜怒之邪,灭爱恶之端”,则“不请福而福来,不禳祸而祸去矣。”

(二)养气存神,防范于未然

人的生命缘自于“气”,气盛则生,气竭则亡。但是,人往往认识不到形神的关系,贪著五欲,以至损气伤神。“夫圆首含气,孰不乐生而畏死哉?然荣华势利诱其意,素颜玉肤惑其目,清商流征乱其耳,爱恶利害搅其神,功名声誉束其体,此皆不召而自来,不学而已成,自非受命应仙,穷理独见,识变通于常事之外,运清鉴于玄漠之域,寤身名之亲疏,悼过隙之电速者,岂能弃交修赊,抑遗嗜好,割目下之近欲,修难成之远功哉?夫有因无而生焉,形须神而立焉。有者,无之宫也。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於堤,堤坏则水不留矣。方之于烛,烛糜则火不居矣。身劳则神散,气竭则命终。根竭枝繁,则青青去木矣。气疲欲胜,则精灵离身矣。”葛洪把人的身体比喻成一国:“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是以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之于既逝之后。民难养而易危也,气难清而易浊也。故审威德所以保社稷,割嗜欲所以固血气。然后真一存焉,三七守焉,百害却焉,年命延矣。”人的身体好比是国家,血、气就好比是国家的臣民,只有保血养气,时时刻刻保持警惕,才能把病患从根本上消除。#p#分页标题#e#

(三)吐故纳新,以不伤为本

基于“人生之为体,易伤难养”的认识,葛洪总结了“十三伤”:“且又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悲哀憔悴,伤也;喜乐过差,伤也;汲汲所欲,伤也;久谈言笑,伤也;寝息失时,伤也;挽弓引弩,伤也;沈醉呕吐,伤也;饱食即卧,伤也;跳走喘乏,伤也;欢呼哭泣,伤也;阴阳不交,伤也;积伤至尽则早亡,早亡非道也。”这些对身体的损害,平时不为我们所察觉,故治身养性,务谨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若能爱之于微,成之于著,则几乎知道矣。”

“伤”在不知不觉中,弄得人身老气竭。“夫奔驰而喘逆,或?或满,用力役体,汲汲短乏者,气损之候也。面无光色,皮肤枯腊,唇焦脉白,腠理萎瘁者,血减之证也。二证既衰於外,则灵根亦凋於中矣。”故葛洪说:“苟能令正气不衰,形神相卫,莫能伤也。故仙经曰:养生以不伤为本。此要言也。”所以,养生要注意吐故纳新,尽量避免伤害精、气、神。

(四)多闻而体要,博见而善择

葛洪认为,在选择养生的方法时,要众术兼修,不可偏执一方。他说:“凡养生者,欲令多闻而体要,博见而善择,偏修一事,不足必赖也。又患好事之徒,各仗其所长,知玄素之术者,则曰唯房中之术,可以度世矣;明吐纳之道者,则曰唯行气可以延年矣;知屈伸之法者,则曰唯导引可以难老矣;知草木之方者,则曰唯药饵可以无穷矣;学道之不成就,由乎偏枯之若此也。”[1](P.124)只有众术兼修,才能养生:“今道引行气,还精补脑,食饮有度,兴居有节,将服药物,思神守一,柱天禁戒,带佩符印,伤生之徒,一切远之,如此则通,可以免此六害。”[1](P.112-113)同时,要适当懂得医术,能够及时发现自身的小伤,运用相应的方法来补救。

长生、养生之术

(一)服食金丹

金丹是阴阳和合之精华。道门炼丹术,体现出“同类相应、类比模拟”的古代哲学思维方式。《周易》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7](P.630)葛洪认为,五谷犹能活人,上品之神药有类于此,其益人万倍于五谷。又如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金丹炼入身体,亦能令人不老不死。他认为这是假求于外物以自坚固,有如脂之养火而不可灭,铜青涂脚,入水不腐。金丹的变化观,延续着古代的神话思维,是“自然之性”的生命更新,是以模拟的方式去推延生命的存有法则,建立出想象性的推理法则,如人有“隐之之法”,鬼神有“见之之方”。变化,乃天地之自然。丹砂变化成金,显示出万物之间互相渗透与转化的可能性,在实验性的同时,带有主观类比的思维模式,故认为“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也”。因此,他认为:“长生之道,不在祭祀事鬼神也,不在道引与屈伸也,升仙之要,在神丹也”因此,他认为“欲长生,当勤服大药。”生死是凡人肉体存有的最大限制,葛洪的金丹长生思想,追求人在天地鬼神对应下的地位与存在价值,避免“伤生”的行为,以药物养身,用术数延命,既肯定保全肉体的重要性,也追求养生延命的精神修炼。将人的生命形态之仙人作为人的另一种生命形态,认为是人最圆满的修道境界,是修道的主要目的。虽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但是忽视了具体物质与人体质地的差异性,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使简单类比的思想无法最终实现长生成仙的梦想,最终只能是人类突破生命有限性理想的尝试。

(二)导引行气

导引行气体现出了古代的意象思维模式,《周易》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所体现的是意象思维的特点,与通常的逻辑思维是有区别的,其目的在取法诸象的过程中达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之境界。

导引即导气和引体,是一种把吐纳、调息和体操、按摩等肢体动作结合起来的健身术。葛洪举出吴普及张良的例子证明导引术养生之功效说:“有吴普者,从华陀受五禽之戏,以代导引,犹得百余岁。……昔留侯张良,吐出奇策,一代无有,智虑所及,非浅近人也,而犹谓不死可得者也,其聪明智用,非皆不逮世人,而曰吾将弃人间之事,以从赤松游耳,遂修道引,绝谷一年,规轻举之道,坐吕后逼蹴,从求安太子之计,良不得已,为画致四皓之策,果如其言,吕后德之,而逼令强食之,故令其道不成耳。”他还强调应该学鹤的导引技巧”通过类似仿生学观念,说明了导引术的养生功效。

行气是吐纳、调息、胎息等呼吸功法的总称。葛洪对其功效进行介绍,他说:“故行?或可以治百病,或可以入瘟疫,或可以禁蛇虎,或可以止疮血,或可以居水中,或可以行水上,或可以辟饥渴,或可以延年命。”他还说:“夫?出于形,用之其效至此,何疑不可绝谷治病,延年养性乎?”并且援引颍川陈仲弓《异闻记》上的故事,来证明行气有助于养生。葛洪还对行气中的胎息法进行了介绍:“能不从鼻口嘘吸,如人在胞胎之中”,此又称为“丹田呼吸”、“脐呼吸”。这是对生命的溯源尝试,需按照道门顺人逆仙的原理进行。这种功法强调在丹田或脐下呼吸,回复到胎儿在母胞中的状况,达到培养体内元气、健康长寿、乃至长生不死。

(三)房中术

《孟子》说:“食、色,性也。”《礼记》亦承认饮食男女为人之大欲《汉书》说:“房中者,情性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圣王制外乐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传曰:‘先王之作乐,所以节百事也。’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陨性命。”《遵生八笺》云:“黄帝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房事活动应该遵循自然之道,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就会导致诸种疾病。魏晋之际的房中术门派甚多。葛洪既反对以御女多少来判断成仙与否,也反对绝欲“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坐致疾患。”葛洪说:“房中之法十余家,或以补救伤损,或以攻治众病,或以采阴益阳,或以增年延寿,其大要在于还精补脑之一事耳。”认为其功能不小:“善其术者,则能却走马以补脑,还阴丹以朱肠,采玉液于金池,引三五于华梁,令人老有美色,终其所禀之天年。”但是如果不能节制,任情肆意,又损年命。而且,“若不得口诀之术,万无一人为之而不以此自伤煞者也。”#p#分页标题#e#

(四)以德养生

葛洪认为,要想养生,还要将儒家的伦理思想与道教的养生术相结合。心性的道德修持,也是成仙的本体,人自身的修炼是要开启人性的伦理道德本质,要不断进行“立功、除过”的道德行为:“积善事未满,虽服仙药,亦无益也。若不服仙药,并行好事,虽未便得仙,亦可无卒死之祸矣。”仙术需要体会人生命的本数,“本”是指忠孝和顺仁信的人性伦常,“数”是人对应天地而来的善恶之数。人的行为是有纪算的法则,生死与纪算的法则有关,即“纪算难尽而迟死”、“纪算速尽而早死”。以道教的生命观来说:“天地有司过之神,随人所犯轻重,以夺其算,算减则人贫耗疾病,屡逢忧患,算尽则人死。”不但天地有司过之神,人的身中还有上、中、下“三尸”。“三尸之为物,虽无形而实魂灵鬼神之属也。欲使人早死,此尸当得作鬼,自放纵游行,享人祭酹。是以每到庚申之日,辄上天白司命,道人所为过失。又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三日也。”“凡有一事,辄是一罪,随事轻重,司命夺其算纪,算尽则死。”人虽然可以靠交通鬼神的力量来除病救灾,但若本体有缺失,通神的医疗能力也不起作用。因为,“夫神不歆非族,鬼不享淫祀,皂隶之巷,不能纡金根之轩,布衣之门,不能动六辔之驾”要追求灵性长生的生命境界,要将儒家的伦理思想与道教的长生之法相结合,“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行善与修行的果位存在联系:“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若有千一百九十九善,而忽复中行一恶,则尽失前善,乃当复更起善数耳。故善不在大,恶不在小也。”

(五)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这是葛洪在养生术方面的独创,对现代人很有价值。他认为养生要从日常起居、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做起。在穿衣方面,要“先寒而衣,先热而解”;在饮食方面,要“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凡食过则结积聚,饮过则成痰癖。”“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饮酒当风”,“五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则伤心,甘多则伤肾,此五行自然之理也。”;在寝休方面,“不欲起晚”、“不欲多睡”,养成早起早睡的习惯;同时要注意“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不露卧星下,不眠中见肩,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不欲冒之。”在行走方面,要“行不疾步”、“不欲汗流”、“不欲奔车走马”。除了以上这些,还要注意“唾不极远,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至久”、“不欲甚劳甚逸”、“不欲极目远望”、“不欲数数沐浴,不欲广志远愿,不欲规造异巧”等等。总之就是要“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调利筋骨”、“杜疾闲邪”、“节宣劳逸”,这些具体的方法,在当时社会状况下,对保护身体健康,预防疾病是非常有益的。

综上所述,产生于魏晋神仙道教背景下的《抱朴子内篇》,尽管在养生思想方面具有浓厚的神仙金丹道教色彩,但它所倡导的长生养生理念和方法,对于今人仍然有很多借鉴意义。千年前的葛洪提出的养生思想虽不尽合于今日,但我们应该吸取其精华,摒弃其糟粕,科学认识。

本文作者:徐刚 寇凤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