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草坪踩踏现象探讨园林设计规划

以草坪踩踏现象探讨园林设计规划

草坪踩踏现象与大众行为

从大众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们需要渠道来进行必要的身体活动,而公共绿地是重要的潜在资源之一。大众行为活动通常会带有明显的人为自由选择性,一旦其与既定的设计功能产生矛盾,就会发生人为破坏公共环境的行为,如草坪踩踏甚至于踩出小径等现象。近年来有关城市公民与绿地之间多层次互动的研究活动已相继开展。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学和社会学两个基础层面:从感知和行为上分析大众是如何与城市环境中的绿地来进行互动的。

1.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人的大脑里生来就有一些法则,对图形的组合原则先天有一套心理规律。格式塔学派的三大原则在设计师做设计时常常会运用到实践中。针对该文提出的问题下面将着重对以下两种原则进行分析,来说明其在园林设计上的应用:

(1)图底关系。景观设计中,场地平面和空间的布局过程,也就是“图形”与“背景”的创造过程,如当一个场地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绿化时,相对面积较小的建筑小品、道路、铺装便是图形。反之也可以成为背景。强调图底之分,不仅符合人的视觉需要,而且有助于突出景观和建筑的视觉对比,若加以应用可以有效地引导游人的行为。然而一旦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出现混淆,便使公共绿地不符合人性化需求,例如草坪面积与硬质面积比例失调,则可能导致整个设计意义的丧失,人们自然就会对草坪产生破坏。

(2)简化原则。据研究,感知对象的直觉组织所需信息量越少,该对象被感知到的可能性越大。人们在活动时,也喜欢采取尽量简化和减少的方式,使之更加便捷快速。从环境与行为的角度来说,简化原则体现在环境设计为它的使用群体提供必要功能的同时要满足便捷性,即让需要它的人能够方便的使用或到达,并让使用者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俗称的“抄近路”行为的发生,则是违反简化原则造成的后果。

2.最小能量消耗理论

费力最小(消耗能量最小),达到目的,这就是最小能量消耗。从人性角度上分析,可以用最小能量消耗理论来解释为何现在公共绿地中踩踏现象会如此普遍,因为花最少的力气去达到目的这一思维模式左右着动物和人类的绝大多数行为,比如说绿地踩踏行为中的“抄近路”在大众眼里普遍认为的原因是人们懒惰的表现,其实最小能量消耗定律(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图省力)才是“抄近路”最好的解释。按照最小能量消耗的原则,横穿草坪应该算正常行为,依据大众心理学的“有效性”标准,当人一旦有了一个既定的目标,在这个目标以外所花费的能量会被认为是无效。所以即便是具有休闲时间和充足精力的情况下,人们也会下意识的“抄近路”。

3.从众行为

大量实地调查发现,人们往往会跟随已经踩踏出的痕迹进行二次踩踏,几乎不会在已有痕迹边重新拓出新的小道。所以说如果有第一例破坏草坪的行为出现,那么在短时间内会迅速扩大该行为的频率,引导其他人同样做出践踏草坪的行为,导致草坪迅速恶化造成不可逆的破坏,这种现象俗称“跟风”。可以用社会学中“从众行为”的概念对这样的现象进行解释:“从众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改变个人意见而与多数人取得一致认识的行为倾向,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从众行为还与个体所处的人群环境有关,如果在某公共场所中大多数群体对踩踏草坪这一现象表现淡漠甚至无所谓,那么会让其他人对这一不良现象产生认同感,由此产生了踩踏草坪的“从众效应”。

园林设计结合大众行为规律

草坪之所以被游人踩踏出人为小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某些设计师对场地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把握不足,也就是说设计师在设计初期就已经破坏了景观本有的和谐。因此当代景观设计师更应该多从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推敲出最优方案,在顺应人性的基础上使功能与形式科学完美地结合。

设计功能合理性

1.使用功能与人群结构

社会成员们有着不同的职业和身份,而这些不同的特性导致其行为也相对应的不同,这些因素都会对公共绿地的人性化设计产生或多或少的依据。学生和上班族属于比较忙碌的人群,这一类人群通常活动性质为必要性活动,例如上课、去食堂、上班等,所以在绿地设计上要考虑其行为规律和人行流线。

不同年龄的使用者之间对步行距离的要求也存在着差异,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步行距离对于他们使用公共绿地的频率的影响尤为突出。一般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活动圈的活动半径为180~220m,控制在老人5min的出行距离范围内。其他年龄阶段人的活动范围相对于老年人来说,就要宽泛一些,因此在确定园林道路的距离时,以老年人的活动范围为标准是比较适宜的,避免绿地破坏现象的发生。另外,除了考虑健康人群的需要之外,也要充分考虑到残障人士的特殊要求,以体现真正的人性化。

2.使用功能与场地性质

在设计中应注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与周边环境的互动,通过观察及总结这些规律并将其运用到设计当中去,可以有效地体现对使用者的关怀,尤其是场地周边所处的场所性质。不同的区域特性决定了绿地的使用功能,居民区、教学楼、写字楼、商场、医院和工厂等都有其特定的使用功能和交通流量。比如肥西古埂公园中的一处绿化带上有被踩的痕迹(见图1,图略),产生这样的现象是因为在绿化带两边分别是居民区大门和公园广场,广场的使用者主要为该居民区的居民,但是设计者没有充分考虑到周边环境的特性,绿化带无疑是阻隔了居民们去往广场的道路,而没有实现其使用功能。久而久之,自然就会形成图片中呈现出的情况。另外,在校园里实验楼周围的草坪被践踏程度非常严重,这是由于学生做实验赶时间,但楼前绿地又让人不能够便捷快速地进入实验楼,从而使得实验楼周围草坪被践踏程度比其它地方要高(见图2,图略),说明在校园草坪设计时应当更加重视学生行为的规律以及建筑使用性质等。

设计形式合理性

对于绿地道路来说,人性化应该是值得设计师注意的问题,道路的布置不应该只是仅仅考虑到平面构图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它的合理性。但是在一些绿地规划设计的实例中却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p#分页标题#e#

1.园路布局设计

园路的布局设计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满足功能性。然而道路规划常用的直角相交的方式其实并不是万能的,例如四川大学某处十字路口转角处为直角,该处设置的绿地皆被破坏(见图3,图略)。园路的设计必须遵循行走为先的原则,也就是说设计修筑的园路必须满足引导和组织交通的作用,再者要考虑到人总喜欢走捷径的习惯,否则就会导致修筑的园路很少人走,而公共绿地被踩出了小径。

2.园路铺装设计

在一些公园绿地中,设计者为了达到一定的视觉效果,硬质铺装面层采用了大面积抛光处理,这样做虽然丰富了铺装材料的肌理和色彩,却造成雨雪天气路面湿滑,游人行走不便,特别对老人和儿童尤其危险,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间接引导人们为了安全选择走草坪。另外当路面铺装的颜色和材质和周围不协调或者不便于行走时,行人们也会采取稳妥的方法自辟蹊径。比如合肥古埂公园中在主要游人通道上设置了穿插的石条,虽然在图案上显示出层次丰富错落有致的美感,但由于在不恰当的地点设置条石,不利于交通阻碍了人行路线,从而使人们选择穿越草坪到达目的地;硬质铺装与草坪比例不协调也是导致踩踏草坪的原因之一(见图4,图略)。

3.园路尺度设计

(1)不适宜的绿地比例。很多园林绿地规划中园路与绿地比例不适宜,造成交通不便使人们在绿地上行走的现象。过大的草坪面积与过于死板的道路设计所带来的束缚和不便会导致游人心理产生抗拒感。比如上文提过的合肥经济开发区一楼盘前大片的草坪被游人践踏出纵横交错的小道(见图5,图略),而规划好的道路的使用者却寥寥无几,由于草坪的面积过大,其间设置的道路又过于死板,人们就选择从对面马路直接横穿过草坪到达住宅小区。相反,某些规划设计中,又过多规划园路,形如蜘蛛网,不仅影响景观效果还显得杂乱。另外,某些园路交叉口设计不合理,夹角太小,未考虑转弯半径和倒角防踩踏处理,往往也会导致踩踏草坪。

(2)不适宜的步行距离。步行跨度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游人行走的舒适度。汀步间距设计不符合人体工程学会导致其使用度大大下降。如果间距过短,不仅步伐繁琐而且走快了容易让人绊倒;间距太长时,又容易使行人行走过于费力,带来不舒适感。遇到这样的园路,游人大多会选择在它旁边踩出一条“新路”,既破坏了草坪,又影响了景观效果。比如在合肥古埂公园中的绿地,人们对在绿地中早已规划好的道路视若不见,反而在其旁边自己重新开辟一条小径(见图6,图略)。石头汀步本意是增添园林景观的趣味性同时承担一定的交通功能,但由于步距设置过大而不舒适,使汀步仅仅成为了一个交通标志,反而在步石旁边多了一条新踩踏出来的小路(见图7,图略)。

结论

对于人们来说,绿地系统拥有良好的可达性是十分重要的。人们总是希望最快、最便捷地到达目的地,特别是当能够看到目的地时,人们急于到达的心情就更加明显,这就体现出道路系统设计中可达性的不足以及人性化考量的缺失。所以园林设计中要对那些最常接触环境、使用环境并与环境发生密切关系的人给予更多的关注,通过分析他们在公共场所中活动的规律,思考并总结出使设计与人融合的内在条件,创造适合各类人群行为规律的室外休闲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在今后的园林道路设计中,期望能够将人性化考量更多地融合其中,运用科学的设计方法做到园林功能与形式有机结合,出现更多真正地顺应大众的需求的设计作品。另外,在绿地建成后期也加强对公共环境的维护和管理,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的教育宣传,使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舒适美好。

本文作者:周琦 辜彬 单位: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