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对微电影的解读方式研究

受众对微电影的解读方式研究

一、微电影传播过程中受众的集体潜意识

微电影通过对受众集体潜意识的挖掘,使影片营造出与受众心理能产生极大共鸣的影片氛围,从而促使微电影取得成功。在人类心理积淀中,爱也许是最古老、最伟大、最具永恒魅力的人类共性。佳能拍摄的微电影《Leaveme》,讲述的是一个刚经历丧妻之痛的丈夫在收拾妻子遗物时发生的故事。男主人公的妻子是一名摄影师,在外出拍摄时死于事故中,相机也在事故中摔坏,但当男主人公的父亲重新拿起相机时,相机却是好的,男主人公父亲本想拿着相机给儿子拍照,不想却使男主人公进入到相机中相片的场景里。之后,随着父亲一张张翻动相机中的相片,男主人公一次次地回到过去曾与妻子一起去过的不同场景,男主人公沉浸在过去的美好回忆中,当男主人公回过神明白发生什么时便拼命示意父亲将照片翻到妻子所在的最后一张。当他到达最后一张照片里的场景时,妻子向他微笑,他愣了一下,在手掌上写了两个字给父亲—Leaveme!他选择了与妻子留在过去拍的相片之中。这部2009年出品的微电影,在感动了无数人的同时也震惊了无数人,独具创意的微电影广告概念里充满着让人感动的浓浓爱意。关于爱,还有一部不得不提的微电影,那就是由姜文指导的改编于德国漫画家埃•奥•卜劳恩《父与子》的《看球记》,影片讲述一位离异多年的父亲带其难得一见的儿子去看球,出门前为了和儿子穿一样的衣服,脱掉了装有球票的外套,把外套扔在了家,进场时才发现自己忘带了球票,后因急着带儿子看球赛被骗子用大型吊车升到空中,最后不得已父亲驮着儿子在赛场外看球赛的故事。影片触动了观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引得无数观众感动回味。无论是《Leaveme》还是《看球记》,最大成功之处在于他们通过对受众集体潜意识的把握,呼唤起受众心灵深处对爱的渴望,使影片与观众在情感上形成了强烈的共鸣点,给观众带来心理震撼,激起了人的情感,进而使微电影赚了大多数人的眼泪,获得成功。

二、微电影传播过程中受众的审美心理

(一)微电影受众的审美认知

审美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感觉与认识过程,即美感的产生和体验的过程。在审美过程中存在着复杂的相互联系的的心理因素,进而形成了从感性层面到理性层面以及二者相互交融的心理反应机制,它主要包括人的知觉情感意识以及个性倾向规律。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眼前事物的判别总是与过去或将来产生联系。简单地说就是人们的主观审美态度与其客观的审美经验往往呈紧密的相关性。在微电影中受众的审美经验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审美愉悦、审美判断和审美感悟。在审美愉悦过程中,受众通过欣赏微电影,使自己暂时摆脱各种生活压力的纠缠,让自己稍稍放松,达到一种愉悦状态。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自身的感觉。当影片内容与受众所处的环境相类似时,影片就会获得受众的审美认可。例如微电影《老男孩》,该片通过剧情表达出80后曾经的梦想,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现实的抨击,大多人年轻时的梦想都早已被抛弃,如今每天都在为生存奔波忙碌,影片主题与当下80后的生活现状吻合,获得80后受众的审美肯定,从而引起80后对该片狂热的追捧。在审美判断过程中,受众在欣赏微电影时会不自觉地参与到电影所表述的情境中去,并通过以往的审美经验对微电影表现出的风格、思想、主题等方面做出自己的审美判断和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受众更多地关注微电影是否有自己的思想和风格。当影片传达的思想有意义、有价值,受众对于该片的主管审美态度就会持肯定态度。如微电影《父亲之父女》,影片传达的父女之爱亲切感人,影片主题思想上有意义有价值,进而引起大多数受众的感悟反思。这在审美感悟过程中,受众通过微电影感悟到全新的经验方式,拓宽视野,并超过现实对自身的存在价值加以反思。如影片《你还可爱么?》系列,这是由12位香港导演以独有的社会触觉和电影风格,诉说十二个关于关爱长辈,跨代共融、开心社会、关怀社区、积极抗病、家庭和睦、环境保护、公德守礼、助人为乐、寻找理想、急促生活以及人际关系的香港故事。受众在观赏这些微电影时会进行自我反思和对影片传达出的精神观念以及正能量进行肯定。

(二)微电影受众的审美移情

审美移情认为受众的审美心理过程是移情或外射。从心理学上看,受众在审美或欣赏时,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主观情感转移或外射到审美对象身上,然后再进行欣赏和体验。也就是说,移情是受众在审美过程中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投射活动。根据审美移情理论,在微电影的制作过程中,导演也常常把审美者即观众的人格和情趣投射到影像上,从而使影像中的人格和情趣与受众相共鸣,这就使得受众在欣赏过程中能进行审美移情,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快感。如台湾大众银行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了一个感人至深的微电影《母亲的勇气之蔡莺妹的旅程》,讲述的是一位从来没有乘过飞机的63岁老母亲,为了给远在委内瑞拉刚生育的女儿补身子,带着中草药,不会英文的她一个人只身上路,独自飞行三天,三个国家,三万两千公里......大多数受众在观看这部微电影时都将母亲对自己的深切感情投射到电影人物中,在情感上对影片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正是导演利用了受众审美移情理论的结果。

三、微电影传播过程中受众的自我实现

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别加以定义分类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爱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当满足低级需要后,人类就会产生一种超越生存的满足和来自内心深处的一种自我实现的心理。简单地说,自我实现需要就是人要实现全部潜力。在现在生活中最深层次的问题常常来源于个人在各种压力之下以及各种生活方式面前仍要保持个人的独立和个性的要求。对于现代的都市人,繁忙的工作,沉重的生活压力使人们面对时间越来越焦虑。人们渴望放松,渴望有自己的时间去做自己爱好的事。于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网络视频众以及摄像设备的普及,让更多爱好电影的普通大众参与到微电影的制作和传播中来,对他们来说,自己的微电影自己可以主宰一切。这些草根阶层突破以往的常规,挖掘普通人的内心情感世界,同时借助新媒体的形式,将这种情感因素放大到极致,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发出个人的声音,获得表达自我,表达内心,满足自我实现心理。如草根导演们的微电影《小心我爱你》、《天堂午餐》以及《老男孩》,这三部微电影分别诠释了当下年轻人的爱情、亲情、成长观,影片有着他们独特的思考方式和价值信仰。大众化的微电影体现了多感觉的体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年轻受众的好奇心,年轻受众在接触媒介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信息,去满足各自不同的心理需要。媒介的使用过程满足了受众的部分心理需要。这部分年轻人通过自己加入到微电影的制作中来,获得了在影片中自己主宰一切的快感,满足了自我实现心理。

四、微电影传播中受众的仿效性学习

在影视心理学中,对于受众而言,影视传播是他们社会性学习的重要渠道,而传播的直观性特征更加深了这种学习的可观察性和仿效性。在当今微电影的传播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受众对于影片内容进行了积极的模仿,如佳能的《Leaveme》使Leaveme成为情侣间告白的常用语;《老男孩》使迈克尔•杰克逊的太空漫步再一次风靡全国。在这其中以榜样性为内容的微电影被效仿的最多,如《雷锋侠》中的雷锋帽、巨大的防风眼镜、鲜艳的红色披风等,都成为了微电影受众竞相模仿的对象。微电影对受众仿效性学习的把握是其成功的因素之一。在榜样性树立过程中,微电影兼顾到了受众的认知水平和情感需求,塑造榜样或宣传某种精神时,注重视听语言表达的大众性,利于受众理解所要表现的人物,情境或情节。榜样性的内容获得受众的认可和理解,微电影在情感上与受众共鸣,是微电影获得受众的肯定。

五、微电影传播过程中受众心理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人们在欣赏微电影时常常会把首因效应带进观赏过程,如果影片刚开始能够吸引受众,受众就会接着看。反之,则会觉得无聊从而放弃观看影片。所以对于微电影来说,如果想要观众持续观看就必须要在影片开头几分钟甚至是几秒内,有效地突出内容上的新意,抓住观众的眼球。传统电影中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是悬疑惊悚片。闻名世界擅长于拍摄惊悚悬疑片的艺术大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曾经给悬念留下过一个著名的定义:“如果你要表现一群人围着一张桌子玩牌,然后突然一声爆炸,那么你便只能拍到一个十分呆板的炸后一惊的场面。另一方面,虽然你是表现着同一场面,但是在打牌开始之前,先表现桌子下面的定时炸弹,那么你就造成了悬念并牵动了观众。在这方面微电影有所借鉴。微电影《小心我爱你》,一部时长仅3分钟的微电影随着“抓贼啊,有人偷手机”一声尖叫的女声中拉开序幕,然后便是一串男子狼狈逃窜的长镜头,身后一众见义勇为者紧追不舍。正是开头这样突然抛出的悬念打开了每个人心中的那个好奇的潘多拉魔盒,使得这部片在几分钟内就抓住了观众的眼球,驱使观众继续看下去。该微电影对首因效应的运用促使了它的成功。施拉姆曾说过,“提出的论点在引起注意上是有利的,而最后提出的论点在记住上是有利的。”这个观点在体现首因效应的同时也肯定了近因效应。在心理学中,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前后信息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原因在于前面的信息在记忆中逐渐模糊,从而使近期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更为突出。微电影常常在影片末尾加上赞助商的LOGO、广告标语或者一句能够总结影片内容的台词,这样的举动正是运用了受众心理上的近因效应。

六、结语

人们生活在当今社会中,面对激烈的竞争,以及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挑战,时常会抱有一种失落感和焦虑感。这使得一部分人希望从业余生活中逃避到影视传媒提供的消遣或娱乐领域之中,以获得心绪转换的满足。正如恩格斯在谈到民间文学时,曾经做过的比喻:“民间故事的使命是使农民在繁重的劳动之余,傍晚回到家时消遣解闷,振奋精神,得到慰藉也是他忘却劳累,使他那块贫瘠的田地变成芳香馥郁的花园,它的使命是把工匠的作坊和可怜的徒工的简陋楼阁变成诗人的世界和金碧辉煌的宫殿,把他那身体粗壮的情人变成体态优雅的公主。人们利用生活中哪些偶然或必然的碎片时间,通过欣赏微电影获得精神上的放松。另一方面,一部分人不满足于现状,尝试突破,通过自己亲身投入到影视制作中得到自我实现。微电影带有当今时代气息,迎合了网络受众各种各样的内在心理,是电影艺术向观众的审美靠拢所产生的一个必然结果。微电影在传达情感倾向和价值观时常使人们原有的观念或价值体系变化。在此基础上,如果微电影制作者在电影制作过程中,能够继续合理有效地运用影视心理学原理,微电影在未来将会有长久的发展。

本文作者:赵传珊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