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和弘扬中医文化的价值

继承和弘扬中医文化的价值

作者:柴卉 吴承艳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

天人相应“天人相应”语出《灵枢邪客》,其基本精神是把人与自然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认识。因此,中医在理论上主张体自然之道,按自然规律办事,用自然之道去说明医理,依自然规律去处理生老病死问题。在应用上主张用自然之物,“天生万物,无一而非药石”,所以,中医自古至今,大都应用天然药物,“尽自然之力”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整体观念现代科技注重结构分析,将物体不断分割研究进而推断其功能,通过改变物体的组成结构达到改变功能的目的。然而,中医学却忽略结构分析,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整体的联系性、有机性和不可分割性,一方面人体与外界有机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其自身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种观念的形成主要基于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元气论自然观,它把宇宙万物视为一个生生不息的无限过程,着眼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进而理解和规定客观对象。在这种元气论的指导下,天是大系统,人是小系统,任何局部都是整体分化的一部分,局部包含整体又反映整体的状态。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一种整体所处的功能、结构与代谢状态,不是一个器官,一个细胞或者一个基因所能代表的。每一个人是其特有的气血、脏腑、经络、津液、骨、肉、肌肤等的综合,局部不能代替整体[2]。”

中医文化的学习与研究

功能观察法中医学秉承“司外揣内”的功能观察法,即通过“观象”、“取象”来获得生理、病理信息,并且据此构建“司外揣内”。它可以从整体上把握人体,能够发现单凭局部解剖不能发现的人体功能,以肺为例,中医将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概括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如果这些生理功能异常就会通过情志、皮毛等表现于外,所以有肺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的“象”,这就是中医“有诸内必形诸外”的功能观察法。而且这种方法简便易行,还可及时和全面掌握病情变化。

心悟法“医者,意也”出自东汉名医郭玉,典型反映了中医的思维特质,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体现。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就讲究做学问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似乎只有达到了这种境界才能称得上“大家”。从现代思维方式来看,中医的这种“心悟”方法从本质上看是一种直觉思维方法,即不受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法[3]。所以,同一个病人十个医生就会开出十个不同的处方,但它们都可以达到一定的疗效。清代名医程国彭在《医学心悟》中说“:心悟乎古人之言,能畅达古人言中之意,心契乎古人之心,能曲绘古人言中之意”正是对“心悟法”的阐释。

中医象数法《素问五运行大论篇》说:“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这里的数已不具有量的含义,而是象的一种符号。这种用数而非定量,用图像而非几何的特殊数学方法,即“以数取象”的象数方法。《内经》对阴阳、五行进行了象数规定,“阴道偶,阳道奇”,“东方、肝、木,其数八;南方、心、火,其数七;中央、脾、土,其数五;西方、肺、金,其数九;北方、肾、水,其数六。”其数之大小排列并不代表客观事物之间量的真实比例关系,这种文化思维的差异必然使中医走上了一条与西医的直观思维截然不同的道路,这其实是对古代哲学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文化全球化下的中医文化首先,我们应该看到自身文化的长处,承认不足。中国文化以群体为依存,重内向自省,强调“天人合一”,这使得中医学与自然建立了很好的联系,从理论到临床用药无不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这也是中医学历尽千年而不衰的原因所在。但是过于强调人文精神的中医学使得科学、逻辑实证行为落伍,阻碍了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这也是数百年来驻足不前的主要原因。从中医学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知道中医体系基于古代哲学,文化全球化下的中医既不能“文化西方化”,也不能完全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在保持自己一定独立性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外来文化。文化全球化要求各民族敞开大门,积极主动与外来文化进行交流,取长补短,互相沟通和理解,具体到中医文化的发展上来,就是充分利用全球化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去粗取精”为中医文化注入新鲜与活力,更好地推动中医学的发展[4]。

中医学面临的困境受西医学与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医工作者试图通过基因、实验等现代化的手段使中医学直观化,殊不知中医学的认识方法、研究方法完全不同于自然科学,这种盲目的做法反而会阻碍其发展。而且,中医的教学研究体系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中医院校的学生中医西医都要学,结果“西不西中不中”,到了实际的临床工作中往往为了追求效益而采用西医的诊断与治疗,造成中医学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就中医理论自身而言,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重伦理而轻科技的儒家思想的消极影响,特别是心理学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给中医理论带上了玄虚偏颇的倾向,使中医研究偏离了实践方向,是中医发展缓慢的文化原因。中国科学技术在近代整体水平的落后、中国传统文化环境的破坏以及重文轻理的教育思想等是制约中医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多元性发展中医

“中医究竟是什么?”这是对中医的定位,只有对这个问题很好的认识才能发展中医。医学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从童年的幼稚、青年的壮大、到中年的成熟。医学也是一种文化,它的存在和发展形式要受到文化的影响,与一定的时期、一定民族的文化相关联,所以医学具有了多元性的特质,这与文化全球化中的“文化西方化”的观点相背离。我相信:未来的文化将产生多元的碰撞,各民族的文化都将融入全球化,发挥本民族的优势与特长为全人类服务。因此,中医工作者应谨防“文化西方化”,摒弃西方文化中对中医学发展的不利因素,积极迎接挑战,从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的角度融入文化全球化,使中医学不断突破本民族地域与模式的限制走向世界。#p#分页标题#e#

医学评价标准的多元性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体的健康与疾病,而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客体,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既有生理特征,又有心理特征。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单纯的科技定位局限性日益暴露。因此,必须对医学进行重新定位,用文化来丰富和补充医学的科技定位,而中医本身就是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有机统一体。文化全球化下的多元文化对中医学也是一个机遇,挖掘与提升中医学将为现代医学视角的转换提供新的启示。

从多元性发展中医坚持多样性的发展模式,确立多种方法论、价值论和发展论是中医真正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1世纪必将产生多元文化的碰撞,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传统文化的价值将重新被发现,西方文化的汇合将有希望将中医学回归一个多元的世界,继续为人类的健康奉献自己的智慧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