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体育文化发展方针

村落体育文化发展方针

作者:邓晓东 单位:湖南理工学院体育学院

2011年10月18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一个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出。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必须大力发展繁荣村落文化事业,村落体育文化作为乡村特定的文化形式,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村落体育文化的转变,没有村落现代体育文化的增长,就难以达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村落体育文化与村落文化发展繁荣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它具有为乡村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输送能量的特殊功能,加强村落体育文化建设,对实现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体育是村落文化的重要载体

1.1体育文化形态

文化泛指人所创造的整个人类环境的有形和无形的各个方面,反映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体育文化是指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它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物质等。体育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作为一种特有的社会文化形态,从其发展进程可以看出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文化形态所不能取代的,甚至其他文化形态的发展还不得不从体育文化中借鉴、迁延某些具有特制的东西。体育一旦成为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和发展将有助于完善和健全社会文化,也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协调和发展。而当代体育文化将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越来越繁荣,甚至成为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志[1]。

1.2村落体育文化

村落,泛指乡镇以下的地方,主要指大的聚落或多个聚落形成的人口集中分布的区域,是农村广阔地域上和历史渐变中一种实际存在的最恒常稳定的时空坐落。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尔认为,在现代化以前,农业村落的时间不仅是一种抽象的认识论体系,还包括了不同的社会文化体系。因而村落文化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农民,在漫长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情感状态、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的习俗和风气。村落体育文化是指综合了地域性、文化习俗等特征的一种体育文化的亚文化形态,是村民心灵世界、人格特征、文明开化程度的具体表现。作为社会文化的村落体育文化,它既是社会物质文明的产物与反映,同时也是社会精神文明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村落体育文化既有其历史延续性,又有其发展的阶段性,每一个社会发展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体育文化。体育文化的变迁也是先从文化的物质层面开始的,进而导致体育制度和体育行为方式的变迁,最后引起体育文化精神层面的变革[2]。与其他的亚文化形式一样,村落体育文化也有它的全球趋同性和民族与地域的差异性。

1.3村落体育文化特征

体育文化意识包括价值心理与价值观念,都是从有意义的体育文化现象世界中获得的,而人对体育的价值思维的判断也离不开有意义的体育文化现象世界。文化只有满足人的价值需求,才能被人的心理机制内化为意识,才能发展为一定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村落生产方式决定了体育文化的乡土性特征。村落中的人们基本上是生活在按照自然节律和农业生产周期而安排的时间框架之中,因而乡土社会的村落时间制度是与其生产制度的年度周期及节日仪式周期密切相关的。由村落时间制度决定了村落体育的季节性和节庆性特征。村落生活方式决定了体育文化的自给性特征。村落的地理条件、经济环境、社会生活形式以及历史文化等因素决定了村落体育文化特点,村落体育文化同时也是村落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形态。村落地域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东西部体育发展的差异、城乡体育发展水平、体育文化形式以及具有村落独特的文化风俗的体育发展规律等方面[3]。村落文化决定了村落体育的民俗性特征。农村体育在很多时候被意指在城市开展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并且是以相对较大“农村”地域的范畴分析和认识的,这实际上已经遮蔽了小区域范围内甚至是每个村落的体育文化特色。在气候、地形、文化传统等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村落体育的活动内容往往与当地的民风民俗相联系,甚至本身就是当地的民俗。

1.4体育文化激活村落文化

文化力是任何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发展不可或缺的动源,村落体育也不例外。在推动村落文化事业过程中,体育文化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凝聚、整合的突出功能。体育文化活动能构建村民生活的精神取向和村落文化特色,形成极具潜力的文化功能,同时也是体育文化形态本身的转变过程。现代化都市体育这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集中体现的体育观念与体育文化、具有相当的时尚性,对村落现代文明发展也具有极大的辐射和引领作用。体育在弘扬先进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体育本身就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村落仪式性体育构成的各种事件,最容易成为社区记忆,并成为村落传承的某种象征,从而凝聚成村落社区精神。村落体育形态多元,民间传统体育是民间文化的主要内容,具有显著的民族文化特色,是长时期传承下来的民间文化瑰宝,这些活动的开展,对于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现代体育的开展,可以把健康科学的思想文化送到村落农民的身边,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村落体育最本质的功能是健身、健心、益群。村落体育活动能增强农民的身体素质,改善健康状况,减少发病率,提高生活幸福指数。可以调节村民的情绪,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加深村民之间的情感,形成良好的邻里关系,消解村民之间潜在的冲突和矛盾,形成稳定和谐的村落社区文化[4]。

2村落体育文化发展方略

2.1意识培育———“催化器”

我国城乡体育差异极大,这种差别其本质是城乡经济发展二元层次客观反映。这也是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资源分布不均衡性和市场倾斜性造成的,如果对这种差异进行整体透视,则主要体现在许多潜在的更深层的差异上,如锻炼价值观、目的性差异、休闲传统差异、性别差异等[5]。在物质生活并不丰富的古代,传统体育活动带给了人们无尽的欢乐,传统节日为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迸发出娱乐的光彩,同时,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娱乐人性功能,也使得许多体育活动的聚会演变成了人们享受快乐的节日。农民与传统体育、传统体育与传统节日一直被娱乐思想主线所牵系。正是体育与生俱来的娱乐特质与人类追求幸福的人性相结合,模糊了中国传统体育和传统节日的界限,让它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了平凡生活中快乐的风景[6]。可见,在村落体育文化发展中,虽然经济、政治因素起着重大作用,但真正起主导性作用的还是村民的体育意识。村落体育文化落后不能光从经济上寻找原因而忽略体育文化的价值理想和价值取向所具有的超越性[7]。要通过现代体育意识和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意识的融合,改变长期以来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影响造成的体育意识淡薄的状况,培育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造良好体育文化环境影响,通过生活方式与生活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催化体育意识的提升,达到村落体育文化发展繁荣目的。#p#分页标题#e#

2.2机制转换———“触发器”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从战略高度去认识村落体育文化的重要性,特别是对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属性理解不深,使得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缺乏统筹规划,没有建立和谐的工作机制。据有关资料显示,约有45%的乡镇没有体委、体协或体育文化站,村落体育文化的发展不能得到保证,管理体系缺乏导致村落体育活动不能有效进行,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村落体育面临约束力缺乏的现象十分突出。这种状况与村镇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有很大的关系。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因此,在目情况下,根据农村的实际状况,如果完全依靠政府投资建立完备的体育设施,举办各种体育文化活动,显然是不现实的。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有效地实行政府职能的转变,建立起有效的“触发”机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要明确政府的社会的事权划分,实行管办分离,把不应有政府行使的职能转移给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这为农村体育管理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为村落体育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我国农村体育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完全由“行政发动+行政推动”的组织形式,建立一种“行政搭台+市场拉动”的新型发展机制,促使体育文化体制和体育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运用村落广大的人群消费资源,吸引社会各商界、各媒体积极参与,触发体育文化成为村民的自发行为和生活方式,通过运用市场经济的力量促进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兼容”,激活村落体育文化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2.3传统传承———“稳定器”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这充分说明,民族民间体育作为我国优良体育传统文化不仅不可丢弃,而且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因为村落体育文化与其他人群体育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与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有密切联系,也决定于村落体育活动方式上的独特习惯。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村落共同体呈现出一定的“超稳定性”,村落体育的稳定性就是以村落的稳定性为前提的。村落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尤其是各具特色的仪式性村落体育活动,无论是活动内容,还是规定性的仪式,相对比较稳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8],传承中必须维护它一定的稳定性,不能弃之不顾。村落“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实践证明,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绵延千百年积累起来的体育文化,对大众体育活动内容的产生发展,对人们健身观念的形成及体育健身方式的选择都有重要影响。因此、村落体育在内容创新上,应以民俗传统体育项目作为突破口,在继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民族最多的国家之一,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只有将各个民族的体育项目在广大农村地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通过发挥民族体育多元化的优势,来促进村落体育文化的稳步稳定的向前发展。

2.4学校辐射———“驱动器”

学校是乡村的文化中心和智力密集区,对乡村社会文化形态的辐射力与驱动力是巨大的。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曾说过:“我们的准则、价值观念和学校教育应随着社会的进步日益改变。在工业社会里,学校要发挥新的功能,要成为社区中心,提供社会服务,解决社会问题。”在我国农村正向工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建设健康的、完善的乡村体育文化必须依靠乡村学校的巨大作用。乡村学校文化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村民生活息息相关,她为那里创造财富,开创文明之先进风气,是增强民族自信心与凝聚力的潜在力量。她作为乡村知识的组织力量和乡村教育活动的传播基地,引导着青年一代探索发现社会与人类自身的奥秘,并运用新的经验,促进村民思维形式的进步与乡村社会物质生产的繁荣,是乡村文化传播与创新的主导力量。她将历史诉之于人们,将文明进程呈现给人们,使村落农民从文化的选择、传播与创新过程中,看到乡土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能够选择性地继承、传播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开拓和创新新时代文化。她能动员与发动村民,组织建设与塑造一个新的农村精神[9]。乡村文化发展繁荣,首先要培养新一代农民。乡村学校体育是有效发展乡村文化,使现代体育和民间传统体育和谐共存,促进村落体育由单一传统民俗型向现代休闲型体育、竞技体育、娱乐体育等多元化体育形态发展的重要阵地。通过积极发展乡村学校体育,驱动现代体育意识从乡村学校渗透入乡村是村落体育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乡村中小学往往也是村落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场地,在广大村落社区,村民体育价值观的形成、村落体育的组织开展都会得益于学校体育,学校体育的辐射功能也将愈来愈明显。

2.5完善设施———“服务器”

促进村落文化发展繁荣,建立健全体育文化设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显示:我国现有各类体育场馆近70万个,其中占土地面积16.5%和占人口39%左右的城镇,占全部体育场馆的79.8%,而占国土面积83.5%拥有61%左右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却只占20.2%的体育场馆资源。在对部分乡镇体育组织机构的调查表明,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我国拥有符合第58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要求的各类体育场地共850080个,乡村仅占共总数的8.18%。这不仅低于我国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所需的要素配置,也是遏制乡村文化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10]。在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村落体育文化所发挥的作用与价值将会不断彰显出来,要充分认识村落体育文化的发展是乡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标志。国家应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措施中,出台相关体育文化设施建设政策和优惠措施,了一系列系统建设项目,比如无偿为乡村配备体育器材的政策,增强对农村体育文化的服务力度。县、乡、村各级行政组织在农村文化事业建设中,要全面开展体育场地建设的研究与论证,把体育场地建设和农村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等,为村落体育文化发展提供必须的物质基础。#p#分页标题#e#

2.6人才培养———“牵引器”

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体能人、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体育文化人才和积极分子,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挥“牵引器”作用。他们在村民中极具号召力、影响力,是村落体育文化改革发展的基础力量。要制定实施乡村体育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优秀体育文化人才服务乡村。要以优惠政策疏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为乡村输送、留住体育人才。壮大村落体育文化志愿者队伍,抓好高校“体育三下乡”活动及毕业生实习期间的辅导活动,鼓励专业体育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乡村体育文化建设和村民文体活动,形成专兼结合的乡村体育工作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