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下的英语语法学习

课改下的英语语法学习

 

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淡化语法教学的呼声也日益高涨。而交际语言教学思想已逐步被我国外语教学界所接受。交际教学法在全国各地的中学课堂里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但是很多人对交际语言教学法的认识并不完全正确。一种观点是,交际能力就是指听说能力,认为学生能套用课本中旬型进行对话就算达到教学目的,语法不用教了,否则就违背了语言交际运用,将两者对立起来。这种现象造成许多学生不懂句子成分,不懂什么是名词性从句、状语从句、定语从句,更谈不上运用了。有人反对语法教学的理由是我们汉语都没有专门的语法课程。但要知道,我们在习得母语时,时时刻刻处在母语的语言环境下,不学习语法就可以形成语感,逐渐获得语言交际能力。我们的教学改革并不是让我们在习得使用语言过程中排除语法教学,而是让我们要“优化”语法教学,所以我们中小学教师要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语法教学。   1中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地位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语言学家认为,语法是语言发生作用的框架,没有语法。人们的交流形式就没有一致性,就无法构成语言。语法能力是掌握语言形式的知识体系,是语言实践能力的前提。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认为语言不仅是一套习惯的体系,更是受规则支配的体系。倡导交际教学法思想的专家在为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下定义时,无不把语言能力(lin-guiaticcompetence),即掌握语言、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和规则、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正确句子等,作为构成交际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交际教学法的主要奠基人威尔金斯在《第二语言学习与教学》一书中明确指出:语法是学习的中心,是保证表意的必须手段。语言既是交际工具,又是思维工具;既具有交际属性,又据有认知属性;既是功能系统。又是规则和知识系统。语法知识可规范学生的语言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不仅具有交际能力,且又是系统的语言知识能力,从而激发学生深层的和持久的学习兴趣。对于大部分中国学生来说,课堂是唯一的语言环境,所以外语不能靠习得,还必须依靠学习。语法教学的实质是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对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类,掌握其规律,训练学生正确和熟练地运用语言。由此可见,语法学习是语言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语法研究人员早在几年前就指出“语法在整个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已经不是语言该不该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束定芳,1996年)。笔者认为,语法教学在任何时候、任何阶段、任何情况下只能优化,不能淡化,更不能不教。但是,为什么受到众多语言学家首肯的语法教学,现在会受到冷落甚至排斥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对以往的外语教学实践加以回顾。   2语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法单一、陈旧、缺乏趣味性   近年来,尽管教材一变再变,但教师的教学观念却没有根本转变。许多教师没有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来设计教学,没能摆脱陈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没有能很好地把握教材设计的目的,不仅阅读课上讲语法,在口语课、听力课上也大讲语法,语法课上更是“满堂灌”、“填鸭式”,往往是教师讲得天花乱坠自我陶醉,学生听得是昏昏欲睡。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在这种教学中,学生不动脑,不思考,许多需要都得不到满足,更谈不上体会学习乐趣了。   2.2语法教学应注意系统性和连贯性   现行的教材语法分析项目分层次、分阶段在教材中呈现。尽管教材编者注意了语言知识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却忽视了语法知识结构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它中断了语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内容过于分散,配套练习又缺乏针对性,达不到精讲精练和突破难点的目的。为了让学生掌握某种语法,教师课后找大量习题让学生练习,大搞题海战术,否则学生难以对所学的内容形成整体概念,这不仅加重了老师的负担也增加了学生记忆的负担,导致学生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同时使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动机受到挫伤。   2.3语法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深化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高中英语阅读课、口语课及听力课,成为改革研究的重点,这方面的文章在报刊、杂志上更是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并探索了一些新的教学模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改革却乏人问津,老一套的归纳法、演绎法早已使学生麻木、厌倦,关于语法教学改革的新思想和新方法的文章在报刊杂志上也不多见。这也是语法教学缺乏活力的原因之一。   3语法改革的建议   高中英语教学该如何实施语法教学呢?针对高中语法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优化语法教学很有必要。   3.1注意语法教学的趣味性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一个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感色彩的意向活动。语法教学被许多学生认为是“干面包”,他们认为语法学习难,枯燥无味,难以下手。所以我们教师在讲语法时要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虚拟语气时,为了使语法更具课趣味性,笔者做思路的引导,从而将学生引向教师预先设好的“圈套”中。同时,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以及观察和实验探究能力,并且要带有一定的趣味性,从而让学生带着兴趣的去完成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进而得出结论。   例如,在教学“蚯蚓”这一内容时,笔者并没有直接向学生提出“蚯蚓的体节和刚毛在运动中的作用是什么?”这一问题,而换作了“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上爬行的更快呢?”这一问题的提出,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与探究欲望,大家纷纷讨论起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于是,笔者就进一步安排了一个探究实验,实验的主题是“为蚯蚓准备一个温暖的家”,并提供了玻璃板、纸壳、棉花等材料。在探究实验开始前,先为学生补充一些相关背景知识,例如,蚯蚓通常生活在潮湿、疏松并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身体柔软,由许多体节组成,体表湿润有粘液,身体表面长有许多粗糙的刚毛,蚯蚓就是靠刚毛钉住地面以及体壁肌肉收缩来使身体波浪式的向前蠕动。在学生有了这些认识之后,再来围绕“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上爬得快”这一问题进行实验探究。实验之前,许多学生就猜想蚯蚓一定在玻璃板上爬得最快,那就如同人在冰上滑行一样。然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感到非常的意外:在粗糙的纸壳上,蚯蚓的身体往前蠕动;而在玻璃板上蚯蚓身体却很难向前蠕动。这是由于蚯蚓的刚毛有协助运动的作用,在光滑的玻璃板上刚毛无法起到支撑与固定的作用。这种与学生猜想矛盾的实验结果,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此同时,也让学生提出了更多的问题,#p#分页标题#e#   例如:蚯蚓爬行的速度与物体的表面粗糙度成正比吗?蚯蚓在纸壳上爬行的快,是不是因为纸壳吸走了蚯蚓表面的粘液,所以才爬得快呢?是不是因为蚯蚓在玻璃上面很滑,蚯蚓因为害怕所以爬不动呢?等等。尽管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缺乏针对性,但我并没有打击他们的提问的积极性,相反还对他们的提问表示了赞赏。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还使学生的思维长期处于一个活跃状态,使其更容易闪现创新的火花,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所在。   4结语   综上所述,问题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认识与反思的基础上,注意规律方法的应用,并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生物学习的乐趣。这种问题式教学模式还可以让学生逐步脱离对老师的依赖,并随着其自身经验的增长与能力的提高,逐渐承担起学习结果,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从而真正成为自主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