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对植物造景的启示

诗经对植物造景的启示

 

中国古典园林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并且发展成熟,自成一派,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以其卓越的艺术形式表现出一种与西方园林完全不同的理念和情调。中国园林的这种与众不同的气质源于中国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化观念,特别是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中国人热爱自然,自古与自然有着亲密的关系,这可以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窥见一斑。阅读《诗经》,我们不得不惊讶于诗中丰富多样的花草树木的运用。其中出现的植物有143种,草本85种,木本58种[1],涉及的诗篇占全部诗篇的约50%。《诗经》里面富含着多种多样的植物和自然环境所创造出来的意境,可以为植物造景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1《诗经》植物选取的特点   1.1取其形态特点   诗人对植物形态的认识是从植物与人类的相似性出发的,观察往往更为深入。如《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莪”是一种可食用植物,又名抱娘蒿,环根丛生,就像子女聚集在父母身边一样,比喻人长大后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对双亲极为孝顺。诗人看到莪,想到自己既没成才,也没尽孝,十分自责,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感念不已。   1.2取其生态习性   《诗经》中许多篇章以植物起兴,引出下文。有时候,这些只是为了押韵和营造草木各得其所的气氛,并无特定意义。而有时候,起兴的植物含有比的成分,对构成诗篇意境提供支持。如《郑风•山有扶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况且。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诗中以山上的“扶苏”“乔松”等树木比喻男子的阳刚挺拔,以湿地里的“荷花”“游龙”等草花比喻女子的阴柔秀美,增强了全诗的形象性。由此可见,植物的生长地点,也可以成为意境构成的重要因素。后世闻名的荷花,就因其“出淤泥而不染”的生态习性而被后人称道,成为家喻户晓的园林植物。   1.3取其物候变化   植物的物候变化往往如同复杂的人生境遇一般,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农耕社会对作物和草木一年之际的生长变化特别关注,诗人将这种关注写进诗中,创造了许多鲜活感人的诗篇。如《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桑叶比喻人,桑葚比喻爱情,两者交错,桑叶枯黄而被抛弃,桑葚甜美而被鸟雀惦记,写出了爱情的矛盾:既想吃桑葚,却又不想看到桑叶枯黄!结果就是诗中男主人公对爱情的背叛。这种对植物全年生长过程的完整观察与描写,使得诗的意境立体而丰富,是单写花叶或果实而远远达不到的。可以看出,《诗经》植物比兴句涉及丰富的植物学知识。《诗经》比兴的运用,正是建立在对草木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和物候变化的基础之上的。周朝诗人并不像西方人那样关注植物美本身,而倾向于关注植物界的各种现象与人类的某种共鸣。   2《诗经》中可用于植物造景的典型植物意境   园林设计师希望通过环境的创造,带给人们某种心灵的感受,也就是利用客观环境激发人的主观情感,这和诗歌的创作追求基本一致。因此,《诗经》为园林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植物意境,可以激发新的灵感,丰富园林的内涵。   2.1甘棠遗爱   《国风•召南》中有《甘棠》一诗,诗云:“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诗中提到的召伯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与周公旦同时辅佐成王。作为一个贵族,他能够放下架子,不顾自己辛劳,爱护百姓,经常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给后代留下了“勤政爱民”的风范。召公死后,人民怀念他,连他曾在下面休息和理政的甘棠树,也舍不得折损一枝一叶,并作《甘棠诗》咏唱。甘棠,今名杜梨(Pyrusbetulaefolia),落叶乔木,生性强健,对水肥要求不严,加之其树形优美,花色洁白,不仅可用作防护林,水土保持林,还可用于街道庭院及公园的绿化。   2.2梅子熟了   《国风•召南》中的一首反映女子求偶所唱的民歌名曰《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堲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对《摽有梅》比较一致的文本解读是:看到枝头成熟的梅子纷纷坠落,女子心头涌起青春将逝的忧虑,她希望求婚的男子及时地来到眼前。梅(Prunusmume),古今同名,落叶小乔木,原产于中国。千百年来,许多颂梅的佳作流传下来。现在我们咏梅多取其高洁、孤傲的性格或遥寄相思、离别之情等。《摽有梅》为我们提供一个关于梅的全新意境。诗中以梅果为起兴之物,表达女子急婿的迫切心情,让梅少了几分孤傲,多了几分柔情。   2.3芦苇情歌   《秦风•蒹葭》中写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萧瑟,白露结成霜,一派水雾朦胧、秋风萧杀之感,以此起兴,更突出爱情寻而不得的魂牵梦绕,怅然若失。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中央,在水之湄,都要溯洄从之,那种坚执与迷茫,感动着古人也影响着今人。蒹葭,今名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在欧洲国家的公园,经常可见到芦苇优雅的身影。在中国,芦苇是充满诗意的植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思绪无限,恍惚飘摇,相思莫不如是。   2.4桃树下的婚礼   《国风•桃夭》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这是贺婚歌。通篇以红灿灿的桃花、丰满鲜美的桃实、青葱茂盛的桃叶来比对新婚夫妇美好的青春,祝福他们的爱情像桃花般绚丽,桃树般天长地久。桃树除了作为果树之外,自古以来就是一种重要的观赏植物。参考《桃夭》一诗的吉祥祝福之意,桃树可作为中式婚庆园的主景树之一,成为现代人婚礼中的美好背景。#p#分页标题#e#   3《诗经》植物意境对园林植物造景的启示   尽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构成了很多诗的意境,但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想要继承这一优良传统却困难重重。首先,古典园林的创作者是精通诗文的封建文人,而现代园林的创作者是受系统训练的现代设计师,其知识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次,观赏和使用园林的人群也发生巨大改变。大众普遍对诗、对植物的了解大不如前,很多深奥的植物意境较难引起观赏者的共鸣。再次,现代园林的植物种类大大增多,很多新优品种没有现成的诗境,需要大量创新和发展,去创造更多更好的园林意境。   为了更好地继承植物意境创造的优良传统,园林设计师应该多学习诗人“造景”的手法,从古代典籍中汲取养分。《诗经》对园林植物造景的启发有如下几点:1)全篇引用———建立诗经植物园。潘富俊博士于2000年在台北植物园开辟了一个诗经植物园,让我们看到了一次在现代园林中诠释古代典籍的全新尝试,在台湾反响十分热烈。2)部分节选———经典意境的园林重现。《诗经》中有很多植物意境仍然能够和现代人产生共鸣,因而可以提取出来,充实和丰富园林植物造景的内涵。3)继承创造———构建新时代植物意境。学习《诗经》中运用植物创造意境的手法,为新增的园林植物新优品种创造新意境。基于传统的创新才能使传统更具活力。《诗经》植物意境的丰富,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周人与自然关系的密切。那时候人人亲近植物,所以理解《诗经》并不困难。现代人生活在钢筋混凝土中,几乎与自然隔绝。园林意境的感知最终由游人来完成,设计师在创造新的园林景观时,应更多地引导游人从文化的视角来观察植物,更多地激发游人对植物意境的兴趣。因此普及植物知识,加强互动参与,拉近人与植物关系,对于创造新的园林植物意境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