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女性学课程设置及培养

论女性学课程设置及培养

作者:吴春 单位: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20世纪初,妇女运动风起云涌,女性主义思潮迅猛发展,实践和理论两股力量促成了女性学逐渐走向学科建设之路。20世纪70年代,女性学在美国兴起,随即在西方蓬勃发展。80年代中后期,女性学传播到中国。1984年,女性学课程第一次登上了中国高校的讲台。20多年来,女性学课程在高校迅速发展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截止2002年,我国已有40多所高校成立了妇女及社会性别研究机构,20多所高校开出了面向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女性学课程60多门。女性学课程已成为推动两性发展,传播男女平等观念,提高大学生性别意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开设女性学课程的学校大体有两类:一类是综合性大学,如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这类高校开设的女性学课程基本上属于既有的学科中的女性学分支,面向的是有关科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另外一类是女子学院,根据办学特色而开设女性学课程。而开设该课程的普通高职院校并不多见,这与我国职业教育长期以来的性别教育意识不强、师资结构不完善和课时量紧张等众多因素有关。高职院校开设女性学课程对实现国家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对该课程在高职院校设置的定位进行尝试性的探讨,同时,分析我国高职院校开设女性学课程对实现高职女大学生培养目标的重要作用。

一、高职院校开设女性学课程的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开设女性学课程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我国人口素质。截止2004年底,高职院校在校生达到595,65万人,约占同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人数的30%。[1]另外,在2005年10月,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文)中还明确指出:“到2010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1100多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周文件还强调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我国劳动人口素质,必须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要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就必须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场对高职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出发,以“精理论、多实践、重能力、求创新”为指导思想,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就目前来说,人们在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认识上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如认为计算机等理科比较适合男生,而女生则比较适合文秘、师范等专业;男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要强于女生等。这些观念上的误区直接影响着男女学生在专业和就业领域上的选择,同时制约着高职培养目标的实现。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在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就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冲出传统观念的误区。

(二)高职院校开设女性学课程是树立高职学生性别意识,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国务院制定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一2010)》明确提出,要在高校开设女性学课程,以实现女性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国家的人才发展战略要体现男女平等的原则,将妇女教育的主要目标纳人国家的教育发展规划”,“在课程、教育和教学方法改革中,把社会性别意识纳人教师培训课程,在高等教育相关专业中,开设妇女学、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社会性别与发展等课程,增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社会性别意识”。团性别教育应该是一种普及性的教育,它不只是特色学院或较高学历的部分学生才接受的教育,应是贯穿子每个人一生的教育活动,部分人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并不是性别教育的最终目标。自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以后,国内外各大会议上都一再强调将性别意识纳人决策主流。所谓“性别意识”就如同人权意识、环境意识一样,是一种现代意识,是指自觉地从性别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并对其进行性别分析和性别规划,以实现社会性别公平。阅性别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而学校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重要阵地,在高职院校开设女性学课程是提高该层次受教育者性别意识的重要途径。

(三)男女两性都是性别教育的对象社会的协调发展,需要两性共同建构,而教育是解决性别不平等问题,促进两性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性别教育不单只是面向女生,更应该把男性纳人受教育的对象中。近年来,上海、广州、重庆等部分本科高校尝试性地开设了女性学的公共选修课,课程受到了学生的热烈追捧,频频出现爆棚现象,上课人数中,男生人数占了将近一半。这个现象显示,男性对性别教育的需要同样紧迫。目前,性别教育的缺失还是许多学校遇到的共同难题,高职院校亦面临同样的难题,因此,只是在以性别教育为特色的高职院校中开设女性学课程是不够的,还需要普及女性学课程在普通高职院校中的开设。女性学课程不仅能帮助女性发现自身的优势,平等参与社会竞争,而且也能让男性真正学会尊重女性。有学者提出,在当前的社会文化中,男性的社会性别意识更加重要,实现男女平等是全社会的事情,只有男性的性别意识增强了,男女平等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综上所述,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来看,在高职院校开设女性学课程是提高国民性别意识的必然趋势。

二、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女性学课程的定位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以“女性特色”为办学宗旨的职业技术学院,同时具有女子学院和高职院校的特点。自学院成立以来,就开设了包括《女性心理学》、《女大学生成才学》、《女性修养》等特色课程。2005年,正式将《女性学导论》设为全院的必修课程。该课程系统完善了以往所开相关课程的内容,从女性主义教育学理论出发,改变传统式的教学方法,运用参与讨论、案例分析、多媒体影像等手段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实现对高职大学生培养的目标,使教学目标与学生的需求达成一致,笔者在不同系部就学生对该课程的教学期望进行了抽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共210份,回收210份,有效问卷196份,问卷有效率达93%。通过调查结果显示:有92‘1%的学生对“女性学”及相关课程的开设表示极大的欢迎,有着浓厚的兴趣;有94%的学生希望通过课程的学习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正确的性别意识;有96%的学生希望,教学过程能轻松和谐,并从中获得与女性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实用性知识,如女性就业、女性潜能开发、两性差异等方面的内容;也有80.5%的学生希望能从该课程中了解中国妇女发展的历史和各历史阶段的杰出女性。制定女性学课程教学目的,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p#分页标题#e#

第一,女性学课程设置要紧扣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在高校开设女性学相关课程,主要目标是正确树立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性别意识,同时,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需要紧扣以职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因此,其课程体系结构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旨来构建的,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和时效性。在《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中明确指出,各类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主席令第69号)第二十三条指出:“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ffl为了适应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需求,高职教育确定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的方法,一般采用“职业分析—教学设计”连贯法,即根据职业活动系统,进行职业分析,然后根据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以应用性与实践性为特征,进行教学设计,从而使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具有高职教学自身的系统性。

第二,用社会性别的视角讲解女性学课程。近年来,随着女性问题热,不少人以为凡是与“女”有关的都是女性学课程,实则是打着“女性学”的名号向学生灌输传统的性别刻板观念。如现代家政学、女性形象学、女子公关礼仪等具有实用性和时效性的课程,教师“若不坚持用性别的视角去讲解,很容易让女性回到过去刻板的性别模式”阴‘毗刊,把此类课程当作培养“现代贤妻良母”的训练。故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坚持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去进行讲解,谨防对传统刻板性别模式进行单一的重复。女性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尚未形成稳定、成熟的体系,女性学的课程体系是个灵活、开放的系统,在高职院校开设的女性学课程,在教学方法和内容上还将是个不断尝试的过程。高职院校在女性学课程的设置过程中,既要考虑到该课程塑造高尚女性人格的共性,更要注重其与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目标的结合。笔者结合学生的需求、高职课程本身的特点,尝试将该课程总体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一)让学生了解两性角色形成的过程,从性别分析人手,分析现存社会中不平等的角色关系,以及传统性别角色定型在社会各领域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家庭关系中的影响,以提高学生的性别意识。

(二)通过对女大学生的性别意识教育,帮助她们在心理、观念和能力等方面摆脱现实性别不平等给她们带来的负面影响,认识到两性之间的生理差异与两性之间的社会不平等的区别,帮助学生学会用性别分析的方法对长期以来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现象进行理性分析,以此形成一种批判性的性别意识。

(三)针对社会文化中对女性性别的歧视现象,要对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理性的性别意识拷问,从自我概念人手,帮助学生确立内在的自我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四)紧扣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为导向。让学生了解女性性别优势与女性发展趋势,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分析社会现状,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特别是就业的能力。围绕教学目标,以贴近生活、注重实用为特点,笔者将课程内容设置为以下几个部分(见表一)。

三、女性学课程的多种教学手段对高职女大学生培养的作用

为了解教学效果,在课程结束后,笔者向学生发放了关于教学效果的调查问卷。其中发放调查问卷共210份,回收210份,有效卷190份,问卷有效率为90.5%。据统计,有94%的学生认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女性学的知识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开阔了视野,增强了性别意识;有91%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帮助她们了解了男女两性的差异及性别优势,使她们增强了自信心,重新认识了自身价值;90.7%的学生表示,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她们的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具体来说该课程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一)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窄的问题。为弥补学生知识结构的不足,在课堂中,通过运用了大量多媒体教学资源,精选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字、图片资料,通过网络多媒体提供给学生,使之能够全方位地了解女性发展的历史,形成多方位的认识,多角度的思维模式。同时,还以专题的形式结合现实案例给学生补充有关女性心理学、生理学、法律、参政等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在培养兴趣中提高女大学生的性别意识在开课前的调查中,部分高职女大学生存在着性别盲点,对性别歧视现象缺乏敏感度;有的对女性学课程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女性学课程就是培养女大学生如何做个贤良淑德的传统女性,对该课程的欢迎也仅是基于女性学课程能增强她们的女性特征。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大部分的学生都表示能够较理性、客观地分析和看待身边因性别差异而导致的各种现象,并且重新认定了自身价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女大学生的性别意识,实现女性学的课程目标,重要的手段是要培养女大学生对该课程的浓厚兴趣,使之主动地思考和学习。高职院校的女大学生一般对理论化的知识缺乏热情,但对实用性强.特别是与就业有关的问题则尤为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不断采用多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通过生动的影像资料弥补女大学生史料基础薄弱的不足,并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以促进她们对新知识的追求;对女大学生就业将遇到的问题进行模拟演示,并让学生自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阅读完资料后来做读书报告和交流学习心得,摆脱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女大学生知识和经验的结合,注重学生的参与。学生们对这类教学方法也表示欢迎,通过阅读和思考,增强了自学能力,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有机会提出自己关注的问题,老师也能准确地把握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此外笔者还鼓励学生把个人的经验放在历史、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背景中进行分析,鼓励她们各抒己见,通过表述自己的经验,引发她们对女性学课程学习的兴趣。

(三)了解自身优势,增强其自信心和学习主动性心理学界的调查显示,男性与女性的总体智力不存在谁优谁劣的差别,但是,由于两性的心理、生理特点的不同,表现在智力发展上则存在着一些差异。pel(洲)我们从问卷调查中也可以看出,女性的阅读能力强,知识的获取主要靠书本和课堂,但是她们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则相对弱一些;在思维方式上,女性擅长经验思维、形象思维、情感思维,而发散性思维不强,短于理论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在分析问题的能力上,女性有人微细腻的观察能力,但缺乏深刻的分析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充分了解其自身发展的优势和特点,‘笔者也在学习过程中尽量取长补短,通过贴近生活的案例分析,来帮助她们培养理性的、客观的批判意识和分析能力。#p#分页标题#e#

总之,女性学课程的开设是提高我国受教育者性别意识,推动性别平等和两性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女性学课程的设置与其它高校女性学课程的设置既有共性,又有贴近实际,注重实用的特性。在高职院校开设女性学课程能大大扩展女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其性别意识,充分发挥其性别优势,使之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这是促进两性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