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莓生产现状与进展途径

蓝莓生产现状与进展途径

 

蓝莓以极高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保健功效被称为“世界水果之王”。蓝莓抗氧化能力在水果和蔬菜中最强,抗氧化值(ORAC)高达2400/100克,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将其列为“人类五大健康食品”之一。我国地域广大,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区,并有湿润海洋性和干旱大陆性气候,更有平原、丘陵、山地和高原。山区多、林草茂盛,并有多种野生蓝莓原生态分布。试验表明,现已引进的半高灌、北高灌、南高灌和兔眼4种蓝莓在我国都有理想的适栽区。蓝莓栽培需要有酸性土壤,据统计我国酸性土总量达到30亿亩,其中适合蓝莓生产的酸性土壤至少有1.5亿亩,仅辽宁就有200万亩强酸性(pH值4.5~5.5)耕地,而酸性土壤(pH值5.5~6.5)多达1340万亩。目前我国栽培蓝莓总面积已超过5万亩,重点分布在辽宁(现为国内最大的栽培蓝莓区)贵州、山东、浙江、江苏等地区。利用有利的生态条件积极发展蓝莓产业化生产,不仅填补我国市场空白、促进果业产品结构调整,而且能够获取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目前栽培水平下,蓝莓亩产可达800~1200公斤,效益2万~3万元。   一、我国蓝莓生产现存主要问题   1.基础研究缺乏和滞后   目前我国尚无部级的专职蓝莓科研机构,分散在各地的试验起点低、项目重复、产业基础研究缺项,科研滞后的现状与全国的“蓝莓热”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更重要的是未来我国蓝莓产业靠什么与欧美竞争,如何保障蓝莓产业科学和可持续发展。   2.产业发展缺少科学规划   蓝莓作为多年生果树,必须遵从适地适栽(引种→示范→推广)的发展规则,目前许多新区不了解蓝莓树种特性和生长发育规律,主栽品种(组合)未经鉴定便大规模种植,且生产技术不配套,导致栽培失败和经济损失。   3.生产定向错位   为满足市场需求和追求效益最大化,世界各蓝莓生产国都以鲜食生产为主,加工生产为辅。而目前国内确在盲目地扩大加工蓝莓生产,并已造成三方面失误:一是加工蓝莓栽培区规划违背科学规律,二是加工蓝莓主栽品种选择不当,种植技术不可行,三是加工蓝莓生产效益与投资者的期望值差距大。   4.品种选择背离产业发展规律   由于高灌蓝莓果实品质、性状与效益明显好于矮灌、半高灌和兔眼蓝莓,已成为世界各蓝莓生产国第一选择,但目前我国北方冬季少雪地区扩种矮灌和半高灌蓝莓,已影响我国蓝莓产业的稳健发展。   5.种苗生产和供应混乱   优质种苗是蓝莓产业发展的基础,而目前哪个品种繁苗容易就繁殖哪种,生产者则是有什么苗就种什么品种,无法科学选择。更为严重的是炒苗者的暴利诱导了一批效仿者,更加重了蓝莓种苗供应的混乱,给蓝莓生产埋下了隐患。   6.栽培管理技术不配套   良种和配套技术才能保证蓝莓优质、丰产和高效,而目前一些蓝莓种苗供应者未见过所繁育的蓝莓品种开花和结果,便开始繁育种苗,自然也不能给引种者提供配套技术。蓝莓的生产周期长达18~22年,种苗栽下后随之而来的生产和管理,涉及调酸、施肥、供水、防病、治虫、驱鸟、修剪、防寒、避霜、采收、贮藏、加工、周年生产与均衡供应、无公害生产等诸多技术,成熟配套技术的缺乏将使蓝莓生产面临风险。   7.浆果集中成熟,降低生产效益   目前我国南北蓝莓浆果成熟期多集中于6月中旬至8月中旬,与北美、欧洲和日本蓝莓同期上市,这会给未来我国蓝莓出口造成压力,而且国内市场的销售也会竞争加剧,将给生产和经营者造成损失;另外,蓝莓采收期正置雨季,高湿环境造成蓝莓果实品质下降和产量损失,降低生产效益。   8.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滞后   中国蓝莓产业将有百年的辉煌,而目前却是“三新产业”——新树种、新产区和新生产者。其生产示范、人员培训和技术咨询则是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也是新兴产业稳健发展的关键。借鉴我国近年草莓和黑莓生产经验和教训,提早进行“蓝莓产业预警机制研究”十分必要。我国蓝莓发展现未进行生产区划,缺乏“三定”(产业定位,主栽品种定向,栽培技术定型)和产业配套,避免“朝阳产业”变成风险投资。   9.市场竞争激烈   我国现已成为世界蓝莓新兴国家,争夺销售市场面对诸多困难:多年来香港鲜食蓝莓主要由美国供应,根据美中贸易协定(2006年5月1日签订),当年美国蓝莓加工品已抢滩上海,进入我国酒店配餐市场,2007年夏季加拿大蓝莓鲜果首先进入昆明的法国麦德龙超市,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美国蓝莓鲜果打入国内高档市场。智利蓝莓鲜果已进入中国。近期新西兰、澳大利亚现正在寻找蓝莓进入中国的供销渠道。由此可见,中国蓝莓产品将在国内市场承受强劲的国际竞争。   二、加快我国蓝莓产业发展的建议   1.育种和主栽品种定向   蓝莓育种对于我国蓝莓产业发展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急迫性。借鉴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和日本蓝莓育种的成果和经验,眼下应继续扩大引种,加大区试和系统研究,选择高抗性专用品种,以满足生产对品种多样性和特色生产的要求。蓝莓品种定向研究永远是产业先决,必须坚持品种先审定再推广的合法步骤。同时我们必须开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选育,实现蓝莓生产可持续发展。   2.制定良种快繁技术和优质种苗标准   蓝莓良种苗木供应现已成为我国蓝莓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根据国际蓝莓育苗经验,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培育“三无种苗”实现工厂化生产是最佳的育苗方式。工厂化育苗基地建设是蓝莓产业化开发的必备基础设施,而且应比生产提前3年实施。产能设计应充分考虑未来蓝莓发展规模对种苗的实际需求。蓝莓种苗商业化生产企业应有政府的资质认证(颁证),并制定苗木质量标准。#p#分页标题#e#   3.优质、高产栽培管理技术定型   先进、实用和配套的栽培管理技术研究、定型和推广是我国蓝莓产业稳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世界蓝莓生产国普遍在适栽区采用露地栽培,但为了克服我国蓝莓露地生产(越冬)障碍,提早和延长鲜果供应期必须选择设施栽培模式,而设施生产效益取决于蓝莓优质、高产、供应期和生产成本控制。经历12年科技攻关和生产示范,我们已成功地研究出“蓝莓设施栽培和高效生产模式”,其生产效益比传统的露地栽培明显提高,而且能发挥我国果业生产综合资源优势,满足生产需求。   4.建设蓝莓产业化示范基地   在依靠资源、技术和市场优势基础上,适宜发展区应尽快建设标准化的开发示范基地,以充分展示我国蓝莓产业特色及技术创新和生产效益,让决策者、生产者和消费者认同证蓝莓生产是理想的现代化农业项目和“朝阳产业”。同时可吸引社会投资者开发蓝莓产业。目前,丹东是我国最大的栽培蓝莓产地和辽东蓝莓最适发展区,丹东市高冠蓝莓研究开发中心已成为我国设施蓝莓培生产的先驱,以及良种和技术的提供者,拥有产业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在宽甸建设的“蓝莓高科技产业化开发示范基地”已具备启动产业系统开发的条件。   5.引进国外蓝莓先进技术   为使我国蓝莓鲜果和加工品生产能更具有国际竞争力,建议应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必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系统调研。第一,蓝莓科研基础与产业发展调研。第二,蓝莓出口国的生产和国际贸易经验。第三,蓝莓保鲜和加工技术引进。第四,日本蓝莓市场调研。   6.扶持蓝莓“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   根据国外的经验,建议我国蓝莓生产应重点扶持两个群体——“龙头企业”和生产合作社(或行业协会),加速培育蓝莓产业民族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