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发展规划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发展规划

推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是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为全面贯彻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省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示范区嘉善片区发展战略方向,统领嘉善片区各类规划,形成各方面发展合力,特编制本规划。

示范区嘉善片区是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范围为嘉善县全域,总面积506.97平方公里。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嘉善片区范围包括嘉善县的西塘镇和姚庄镇,总面积157.39平方公里。

规划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和《嘉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紧密衔接,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35年,近期到2025年,远期到2035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一、发展回顾

改革开放40余年来,嘉善县凭借“先行一步”的改革魄力,不断破解县域发展难题,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前列。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和11.7%。科技创新能力稳步增强,人才队伍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城乡统筹步伐加快,农民收入水平全国领先。社会保障日益完善,民生事业跃上新台阶。特别是近年来,嘉善县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路子奋力前行,全面贯彻“八八战略”,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全力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遇,发展处在历史最好时期。

综合实力日益增强。竞争力连年稳居全国百强县市行列,在投资热力、发展潜力百佳县市中名列前茅。连续入围科技创新百强县。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55.7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5000美元,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39%,连续19年位列省利用外资“十强县”。城乡发展全面融合。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位列全国城乡统筹百佳县市第4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国内县市先进行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全国最小的区域之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园林县城、省森林城市,在全省率先实现部级生态镇全覆盖。位居全国最具绿意百佳县市第14位,列入全省十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样本。民生保障显著提升。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百佳县市、首批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成功创建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区域交通体系进一步优化,形成到周边中心城市的“一小时交通圈”。改革示范取得突破。长三角一体化改革全面展开,在规划编制等八个方面形成32项具有开创性的制度创新成果。深化“多规合一”改革,推进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试点建设。

回顾这四十余年,特别是近年来的发展历程,得出以下经验:

经验一:坚持不忘初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县上下牢记红船起航地的使命担当,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历经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业富县、农业强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对外开放引进台资,2001年我国“入世”后大量引进高端外资,近年来力抓科技自立自强等四个阶段,站在了每个阶段的最前沿,抢抓时展的战略风口。

经验二:坚持牢记嘱托,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同志多次强调嘉善要做好主动接轨上海、推进城乡一体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篇文章”,为嘉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近20年,嘉善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路子走下去,久久为功、持之以恒,以“钉钉子”的精神抓好“三篇文章”落实,有力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经验三:坚持系统观念,贯彻新发展理念,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嘉善突出系统谋划,扎实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绿色作为内在要求、协调作为必要条件、开放作为必由之路、共享作为本质要求,取得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巨大成就。

经验四: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高水平党建统领高质量发展。嘉善强化党建统领,大力锻造“唯实惟先、善作善成”的优秀团队,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实现党建高水平、发展高质量的有机统一。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重要窗口,紧扣“高质量”和“一体化”两个关键词,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协力推进示范区建设,聚焦科技自立自强、低碳绿色循环,引领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服务长三角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为全国区域现代化建设先行探路。

(二)基本原则

创新赋能,开放带动。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努力构建一流创新生态系统,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数字变革,整体智治。坚持以数字化改革撬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以流程再造、系统集成、智慧管理推动实现决策更加科学、治理更加精准、服务更加高效。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锚固生态本底,保护湖荡水系特色生态环境,在宜人的湖光水色、水乡文脉中植入新动能,全面拓展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

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和制度衔接,推进共建合作,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普惠便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共同富裕。

党建统领,一体推进。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推进机制,推动区域协同一体化联动发展。

三、目标愿景

乘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东风,借着举全省之力、全市之力支持示范区建设的大势,靠着嘉善上下开拓创新、矢志奋斗的行动,未来的嘉善必将拥有高度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水平,成为全国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标杆。

(一)近期

到2025年,示范区嘉善片区建设取得系统性、突破性、标志性成果,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示范区。共同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一体化制度创新经验,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率先探路。努力在七个方面先行示范:

──培育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先行示范。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力争进入全国30强,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200亿元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7万元左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2500亿元左右。

──提升科技创新实力先行示范。县域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力争进入全国前8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20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5%。引育高端人才1000人以上。

──推进数字化改革先行示范。率先构建完善“1+5+2”工作体系,搭建好数字化改革“四梁八柱”,加快实现党政机关内部高效协同,党政机关与社会、企业高效协同,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会高效协同,推动数字化改革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以上。

──服务新发展格局先行示范。打造畅通双循环的黄金新节点,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县域投资潜力力争保持全国前5位,利用外资力争进入全省前5位,五年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超过25个,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5亿美元以上。

──打造品质城市先行示范。加快提升中心城市能级,提高在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中的功能地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力争达到75%。以“50年不落后”的规划理念,构建高效互联的综合智慧交通网络,形成三个“半小时交通圈”。基本公共服务更加优质高效。

──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力争进入全国最具绿意百佳县市前10位,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到或优于III类)保持100%,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27微克/立方米以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3%以上,清洁能源利用比例大幅提升,力争提前实现碳达峰。

──促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党建统领的基层自治、法治、德治、智治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城乡均衡优势更加凸显,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美丽乡村建设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争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政策机制更加健全,力争进入全国最具幸福感百佳县市前30位,力争保持城乡统筹水平全国前5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6万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缩小到1.6 : 1以内,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4.5岁,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到98%以上,努力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更多嘉善实践、嘉善样板、嘉善经验。

(二)远期

到2035年,率先基本建成凝聚智慧、彰显特色的高水平现代化示范区,率先基本实现共同富裕,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重要窗口,共同建成示范引领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标杆。

──生态优势转化新标杆。形成蓝绿比例协调、林田共生的生态空间结构,提供更丰富、更多样、更具价值的生态公共产品,先行走出平原水乡地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的路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的通道全面打通,率先建成低碳城市,打造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到2035年,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25微克/立方米以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5%以上。

──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以优质生态环境加速区域创新发展,集聚高能级科创资源,合力构建国际一流、区域一体的产业创新链和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成为集湖荡景观、科技创新、高端产业、水乡生态、古镇文化于一体的江南水乡创新策源地。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建成,形成若干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成为长三角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强劲活跃增长极。到203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万元,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

──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率先全面形成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格局,一体化发展达到全国领先水平,规划管理等八个方面一体化体制机制更加成熟巩固,全面深化改革更加系统集成,一体化发展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有效,为示范区经验提供更多嘉善做法、方案。

──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空间发展格局全面优化,形成以全域未来社区为标志的未来城市框架,“江南韵、小镇味、现代风”的新江南水乡风貌全面塑造,高品质生活环境全方位形成。建成绿色、智慧、便捷、安全、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和多层次、优质、均衡、共享的公共服务网络,实现城乡融合、全域美丽、共同富裕。到203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0%,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缩小到1.5 : 1。

展望2050年,嘉善将高水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示范区,各项发展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和谐,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更多的嘉善力量。那时的嘉善,将是活力强劲的创新城市。“北斗七星、竞相辉映”的全域创新格局完全形成,产生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成为世界级湖区创新高地,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级创新型产业集群,成为全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和动力核。那时的嘉善,将是品质卓越的智慧城市。以全域未来社区为引领的数字孪生城市全面建成,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治理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形成智慧、高效、便捷、安全、舒适的城市运行体系,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枢纽城市。那时的嘉善,将是永续发展的零碳城市。生态环境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建成蓝天常在、碧水长流,绿树成荫、绿道成网,公园连片、四季花香,鸟啼鱼翔、诗意逸居的大美嘉善,率先实现碳中和,成为全域未来社区与全域美丽大花园交融、绿色零碳的未来城市。那时的嘉善,将是温度满满的幸福城市。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得到更加充分的满足,每个嘉善百姓都有人生出彩机会、都能享有品质生活、都能感受城市温度、都能拥有归属认同。公共服务优质普惠,城乡无差别融合,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实现,成为最具幸福感的城市。

四、空间布局

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系统性重塑嘉善片区全域空间,加快构建形成“一城一谷三区”空间布局,促进资源要素科学配置、合理流动、高效运用,有力推动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一城”引领,加快建设嘉善未来新城。面积约88平方公里,以嘉善主城区、高铁新城区、北部拓展区为重点,聚焦高品质宜居生活创建、创新要素集聚、公共服务和商务配套优化,打造创新、宜居、花园、人文、开放、便捷、智慧的未来新城。

“一谷”创新,聚力打造祥符荡科创绿谷。面积约120平方公里,以祥符荡为中心,融合西塘千年古镇,联动汾湖、沉香荡、马斜湖,加强生态管控,营造生态优美的亲水空间。统筹水乡客厅、嘉兴综合保税区B区等片区,建设生态、创新、人文融合的世界级科创集聚区,协同打造长三角科创新引擎。

“三区”协同,提升发展三大功能板块。东部将姚庄经济开发区、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干窑工业功能区等整合纳入部级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面积约74平方公里的临沪高能级智慧产业新区。西部联动天凝、干窑、陶庄、魏塘等镇(街道),打造面积约180平方公里的长三角农业科技园区。南部以大云国际旅游度假区为重点,联动惠民街道部分区域,打造面积约45平方公里的长三角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

五、重点任务

(一)坚持创新核心地位,打造世界级湖区创新聚落

围绕建成世界一流的湖区创新策源地,以祥符荡等七个湖荡为支撑打造七大创新聚落,构建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创新政策+数字云服务”七环节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大力推行“政产学研金介用”七位一体创新模式,加快集聚高端创新人才、优秀创业团队、科技型企业和创新创业载体,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构建“北斗七星”全域创新格局。依托祥符荡、马斜湖、汾湖、沉香荡、夏墓荡、中新湖、云湖等七个主要湖荡,形成七大创新聚落组团,以伍子塘—陆斜塘生态文化绿廊为主干,以红旗塘、和尚塘、芦墟塘生态水脉为分枝,联通水乡客厅、科创绿谷、未来新城等重点区块生态空间,增加开敞空间与各生态绿地的连接度和连通性,形成“北斗七星”湖区创新空间格局,打造全域科创之城。其中,祥符荡组团面积约31平方公里,重点建设祥符荡创新中心,打造世界级科创绿谷;马斜湖组团(水乡客厅)面积约12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创新;沉香荡组团面积约3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文旅创新;汾湖组团面积约4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中外合作创新;夏墓荡组团面积约3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农业科技创新;中新湖组团面积约16.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智能传感创新;云湖组团面积约14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生命健康创新。

引育高能级创新载体。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趋势,在智能计算、未来网络、量子信息、基因诊断、氢能与储能、智能仿生和超材料等前沿领域,探索布局一批未来技术研究院,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始创新,打造服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嘉善范例”。争取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创新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深入实施“深根计划”,深化校地合作、院地合作,积极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国内外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深层次合作,力争引进多所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到嘉善开展合作办学,共建高层次新型研发机构;联动整合嘉兴优势科研力量,与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大学嘉兴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南湖研究院等开展创新合作。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国际合作,探索在创新资源密集、产业优势突出的国家和地区设立更多国际创新中心。

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大力实施“祥符英才”计划,争取在祥符荡设立世界创新湖区论坛永久会址,开展面向全球的创新创业大赛,打造开放包容的国内外人才汇聚之地。实施更加开放的海内外人才引进政策,面向“卡脖子”技术及其基础研究领域,大力引进全球顶尖人才,建设若干国际顶尖研发团队开展科研攻关。充分发挥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长三角技师学院等院校作用,加强本土创新型人才培育,强化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快青年人才驿站建设,引导和助推青年人才在嘉善创新创业。

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加快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创新雁阵梯队,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施更加精准的扶持政策,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与高端芯片、新药创制等嘉善优势领域,培育一批“独角兽”和“瞪羚”企业。着力壮大创新型领军企业队伍,推动更多高成长性企业股改上市。支持企业建设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高能级载体,创新运用“揭榜挂帅”等机制,开展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攻关。鼓励企业组建创新共同体,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营造最优创新生态。探索构建示范区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开展前沿领域高价值专利培育与布局。深入推进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设立长三角(嘉善)上市公司创业产业母基金,打造长三角新兴科创金融集聚地,建立健全与创新发展相适应的投融资体系,实施普惠性科技金融政策,加强对种子期、初创期科创企业的支持。依托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试点,深化科创助力板建设。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容错和风险保障机制。

一体化推进科技创新。全面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加强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紧密联动,共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积极融入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建设。积极参与G60科创走廊建设,依托沪昆高速和沪渝高速、通苏嘉甬高速两条功能创新轴,大力引进长三角高端创新人才,共建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共同打造创新人才集聚高地,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创新资源跨区域流动共享,全力打造G60科创走廊重要节点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合力打造长三角创新发展重要策源地。

(二)厚植实体经济根基,打造面向未来的产业体系

坚持面向未来、对标一流、创新引领,按照“高端、数字、融合、集群、品牌”的产业发展方针,积极构建量质齐升、创新驱动、要素协同、循环畅通、绿色生态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与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相互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高端产业集群,打造长三角乃至全国的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锻造现代制造业硬核实力。实施“未来产业领跑”计划,聚焦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产业,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形成一批以“未来工厂”为引领的新智造企业群体,打造彰显硬科技实力的现代制造业体系。数字经济方面,全面融入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大力发展智能传感、柔性电子、第三代半导体、量子科技等重点领域,全力培育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标志性产业链条,努力打造全球数字变革高地。生命健康方面,加快培育以分子诊断技术、基因技术、脑机智能等硬核技术为支撑的未来健康产业群。新能源(新材料)方面,拓展延伸功能性新材料产业链条,布局高容量储氢材料和燃料电池材料等新能源材料、靶材和封装材料等半导体材料,全力打造世界级前沿材料产业基地。

培育世界一流的“链主”企业。落实“一链一方案”和产业链“链长制”,聚焦智能计算、智能传感、光通信、储能电池等领域,培育阿里智能计算、立讯精密、格科半导体、富通光通信、兰钧锂电池等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链主”企业。大力支持“链主”企业加强跨界协同,建设产业创新联盟,构建“研发创新+联合实验室+智能制造”的产业发展格局,培育形成涵盖解决方案、研发生产、运营服务等关键环节的自主可控产业链,全力打造世界级优势产业集群。实施强企升级和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引导和支持企业专注细分领域,持续提升技术和工艺水平,在精密制造、医疗器械、绿色家居等领域形成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突出服务业水乡特色国际品质。积极发展以文化旅游服务、影视综艺传媒和休闲康养等为重点的湖区服务经济,建设西塘国际免税城,创新推进“保税+免税购物+跨境电商”模式,推动高端消费和免税经济发展。聚力发展以大数据、软件和信息服务、智慧安防、人工智能应用、数字服务新业态等为重点的数字服务经济。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会议会展、现代金融等都市服务经济,做大做强总部经济,着力引进一批标杆型总部企业。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耦合共生,积极发展“保税+维修”“保税+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服务型制造,鼓励制造企业全面提升定制化生产、供应链管理、共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等能力。

积极融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功能,打造对外开放重要门户、长三角核心区连通“双循环”的黄金节点,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示范。充分发挥嘉善邻近沪杭苏甬的地理优势、快速连通空海河陆港的交通优势,深化对内经济联系,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稳住欧美市场,深耕日韩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建设高质量外资集聚地。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的新兴市场,充分发挥嘉兴综合保税区B区、中荷(嘉善)产业园、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中德生态产业园等平台作用,发展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

一体化推进产业发展。积极承接上海高端制造、优质服务业外溢,主动加强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在“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等三大领域的产业衔接,形成分工合理、协同发展的产业创新协作体系。优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机制,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共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进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等各类省际合作园区建设。承接进博会集聚和溢出效应,深度联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加强投资贸易合作,共同推动数字服务贸易联动发展。

(三)升级枢纽门户功能,打造交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构建立体多元、绿色生态、智慧先进、服务优质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共享共用周边优势交通资源,战略联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全面建成长三角国际枢纽集群重要节点、接沪融杭连苏战略前沿、高水平现代化综合交通标杆。

高标准建设现代化交通体系。以未来大都市交通系统建设标准构建“六网一枢”综合交通网络,打造“四通八达航空网、多式一体轨铁网、内畅外达道路网、交旅融合水运网、休闲漫游碧道网、功能复合地下网”,建设嘉善站枢纽,强化枢纽地位和交通能级提升,提升县域综合交通能级和水平。

一体化推进交通互联互通。对接周边区域优势交通资源,共建大都市圈综合交通体系。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推进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轨道等建设,多方向、多方式、多通道对接周边轨道交通网络。打造由通苏嘉甬高铁和沪杭高铁组成的“十字形”交通走廊,通过嘉兴北站、嘉善南站加强与上海、杭州等周边大城市的快速连接。谋划沪嘉湖杭轨铁廊道,加强与杭州西站及城西科创大走廊的联系。加快推进跨界道路联通,实现与嘉兴市区、青浦、吴江等地高(快)速路网一体融合。推进航运体系建设,加快内河航道整治,打造江浙沪三地互联互通的骨干航道网络。共享共用区域航空网,构建与周边门户枢纽机场高效衔接的交通网络,推进异地城市航站楼和货运站建设。

构筑蓝绿交融的绿色交通系统。大力推进公共交通优先,倡导TOD开发模式,推行高质量公交服务。打造水上特色漫游系统,与上海、苏州水城联动,打通三地旅游资源链条,构建水上特色主题游线。打造休闲漫游水乡碧道网,提升慢行出行环境,实现出门“5分钟亲水见绿”。建设绿色交通基础设施,节约集约利用通道线位资源,形成立体多元的复合运输通道。

构建创新引领的未来交通系统。建设数字交通系统,全面推进交通工具数字化、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推广智慧公路、自动驾驶、响应式公交、智慧物流等数字交通应用。高效开发地下空间,预留地下道路、地下轨道交通等空间,积极探索地下物流系统。积极研究应用新型交通运输方式,聚焦科技前沿,为低空航路网、磁悬浮、真空管道超高速列车等预留空间。推进服务一体化,实践“出行即服务(MaaS)”模式,提供个性化、全过程、高品质的定制交通服务。

(四)放大水乡生态优势,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地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促进生态和经济、生活的全面深度融合,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污染物排放持续减少,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健康,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支撑更加有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更加通畅,生态资产价值得到进一步释放。

建设“水乡公园城市”。构建“两纵三横三环”的防洪除涝治理格局、“一谷两链,六廊五片”的全域美丽河湖格局、“七横五纵、八园十荡、城水相依、林田共生”的水乡生态格局,擦亮生态底色,提升嘉善全域生态网络空间结构的稳定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水源地等重要生态空间保护。开展河湖水系、生态湿地、生态林网、郊野公园等重点生态空间整治修复。优化河网格局,加强水系连通,以太浦河、红旗塘、芦墟塘等骨干河流为主线,以伍子塘生态绿廊南北向串联全域生态斑块,构建起嘉善主城区直通祥符荡、淀山湖的蓝绿风景线。构建完善水网工程体系,全面提升防洪排涝标准,形成防洪网、清水网“两张水网”新格局,高品质建设“幸福新水乡”。

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城市。加强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开展“近零碳”“净零碳”试点,探索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示范,有效发挥森林、湿地固碳作用,提升碳汇增量。提高光伏、氢能等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有序推动既有高能耗低产出企业退出,建立新增产业与企业低碳准入标准。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推动临沪高能级智慧产业新区创建国家生态工业园区。打造农业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样板。统筹加强水、气、土、废治理,高标准建成“无废城市”。到2035年,全面实现全域党政机关、学校、社区、酒店绿色建设,基本实现城乡家庭、商场绿色建设。

建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标杆城市。推动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EOD)示范建设,探索开展碳排放权等生态产权交易。依托嘉善独特的生态禀赋,推广“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科创”“生态+互联网”等模式,率先建立平原水乡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面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通道。全方位探索和实践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路径,建设“两山银行”,发展绿色金融,开创平原水乡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嘉善模式,打造长三角核心区生态价值高地。

一体化推进美丽生态建设。推动区域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共管、共建”,打造绿色美丽示范区。共同构建示范区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机制,联动推进重要生态环境空间保护。协同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强化流域统筹、协同治理,共同推进浙北太湖引水工程、长三角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青吴嘉蓝色珠链体系、绿色廊道网络建设,提升全域生态环境品质。创新区域协作机制,强化规划、标准、监测评价、监督执法等方面协同统一。共同构建一体化预警应急监测体系,完善示范区环境应急处置体系。

(五)加速城乡深度融合,打造城乡协调发展引领地

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提升中心城区能级和承载力,增强乡村的宜居度和吸引力,实现城乡深度融合,让城市活力四射、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农业高质高效,打造长三角均衡发展水平最高、城乡差异最小的典范。

重塑城乡生产生活空间。坚持规划“一张图”引领,对城、镇、村布局进行系统性重构,优化“1+6+N”城乡布点,完善城乡格局顶层设计。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形成5个10000亩以上及10个5000—10000亩的农田集聚片区,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开展“五未”土地整治,重点推进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重塑再造高品质工业园区等产业空间,提高工业空间容积率。推广定制产业空间模式,推动由“项目等候空间”到“空间等着项目”,实现有优质项目就有承载空间。

打造高品质未来新城。高标准建设嘉善未来新城,加快主城区品质提升,加强城市智慧管理,打造未来城市样板、国际化品质的产城融合新标杆、人本魅力新家园、国际青年“双创”城。持续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和未来社区建设,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风貌塑造,高标准建设大剧院、音乐厅、美术馆、体育场(馆)等一批城市能级提升标志性项目。大力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统筹推进能源保障、地下管廊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基础设施能级、智慧互联水平,让城市运转更加高效、更加智慧。

建设世界级美丽镇村。对标西欧发达国家的镇村,高标准推进小城市培育和美丽城镇建设,加快建成一批城乡融合、宜业宜居的诗画江南、水乡特色镇村。以西塘、姚庄为重点,打造生态宜居、创新发展为一体的国际化小城镇;强化天凝、干窑、陶庄、大云的功能配套,打造生活、就业、休闲等多功能融合的宜居小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未来乡村,高水平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世界级的江南水乡人居典范。

发展高效生态的未来农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做大做强“银加善”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善城好米”等高端优质农产品品牌,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长三角农业科技园区作用,发展具有品牌优势的科技农业、创意农业和观光农业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数字农业、现代种业,丰富生态康养、文化创意等新产业新业态,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田园共同体,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一体化推进城乡规划建设。构建示范区统一的规划体系,共建示范区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推进各级各类规划成果统筹衔接、信息互通共享。建立统一的建设用地指标管理、空间资源盘活机制。共同建立示范区投资基金,保障一体化重大项目资金。

(六)激发“善文化”张力,打造文旅创新融合新典范

坚持文化为魂、旅游为体,做强以“善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品牌,加快建设古今辉映、融合开放的国际文化名城和水乡文化旅游知名目的地。推进水乡文旅提质,着力塑造“嘉善,梦中的江南水乡”文旅形象,努力形成一体化引领下文化和旅游创新发展的“嘉善模式”,打造新时代文化和旅游创新融合发展的典范。

努力建设文化文明高地。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坚忍不拔、敬业争先”的嘉善精神,凝聚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力量。深入开展嘉善历史文脉研究,加强文物保护和非遗活态传承,绘制水乡文化、吴越文化、名人文化、农耕文化等嘉善特色文化解码图谱。优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服务水平。打造重大文化地标,推进嘉善老城保护,构建特色文化展示空间,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升文旅节庆赛事活动品质,做强西塘汉服文化周、大云甜蜜文化节等品牌,争取升格为国际性文化节庆活动。

加快文旅融合发展。以水为底,以文为脉,构建太浦河水乡风情带、红旗塘农旅融合带、嘉善塘文化旅游带、中心河乡村文旅带四条东西向文旅风情带,实现全域历史、文化、生活、生态资源有机串联。做强古镇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等传统旅游产品,大力发展美丽乡村夜经济,创新培育一批“文旅+”新业态,丰富文旅产品体系。加快推进“文旅+”乡村振兴、“文旅+”城乡建设、“文旅+”交通、“文旅+”水利等示范。坚持以优质项目提升文旅体验,提升“佳膳十碗”旅游美食品牌,打造“夜宿嘉善”旅居品牌,开发“嘉善游礼”旅游商品,创新促进文旅消费。建设完善数字文旅平台,优化智慧文旅服务。

一体化推进文旅共建共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打造长三角古镇文旅圈,定期举办长三角古镇一体化发展大会,合力建设世界级水乡客厅,建立完善非遗保护一体化机制。谋划江南水乡高峰论坛,促进江南水乡国际文旅品牌共建和推广。联动开展文旅节庆赛事活动,开发跨区域精品旅游线路。建立文旅行业管理统一标准,推进文旅市场一体化。

(七)共创美好品质生活,打造高水平共同富裕幸福城

努力创造广泛享有的高品质生活,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面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打造成为最具幸福感的城市。

打造全国教育现代化强县。全面落实国家和教育现代化2035战略,实施教育品质提升工程,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发挥嘉善区位优势,积极引入沪杭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服务质量。普及普惠发展学前教育,加大县城区及中心集镇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深入推进集团化、校区化办学。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发展,积极实施“强基计划”,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努力培养出更多优秀拔尖苗子、高水平特长学生。产教融合发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大力发展终身教育、社区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

建设“健康中国”嘉善样板。深化“健康嘉善”建设,全面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努力推动全民健康水平大提升,确保人均预期寿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加大医疗基础设施建设,高水平建设运营浙医二院长三角院区,充分发挥长三角未来医院、国际儿童健康园区等作用,加快导入高端医疗资源,打造长三角高端医学中心。深化数字医共体建设,创新医联体模式,推进医防融合,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构建系统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争创全民社保先行县,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为全体居民提供覆盖面更广、标准更高、保障更好的社会保险体系。完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区域养老服务协作机制。健全新时代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建立与乡村振兴、城市解困和解决相对贫困衔接的体制机制。实行城市老旧小区和农村危旧房改造。推进困难家庭、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推动社会福利慈善事业蓬勃发展。

一体化推进民生互惠共享。推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衔接和标准统一。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公共资源共建共享水平,共同探索居民服务“一卡通”,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医疗等方面率先实现“同城待遇”。提升跨区域服务便利化水平,合力打造跨区域民生共建共享示范样板。

(八)强化“整体智治”理念,打造数字变革排头兵

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高水平打造数字嘉善,建设面向未来的数字孪生城市,实现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深入融合,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与数字化高阶融合,实现“整体智治”,在数字化改革中走在前列。

超前部署高标准的数字新基建。布局建设以新一代通讯技术、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型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数字新基建”发展和示范应用的先导区。拓展“云上嘉善”功能,构建基于新一代通讯技术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在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能源、智慧医疗等重点领域开展试点示范,建设数字孪生城市、数字乡村,加快产业园区数字化改造。聚焦教育、医疗、养老、抚幼、就业、文体、助残等重点领域,推动数字化服务普惠应用,建设数字生活街区,率先构筑全民畅享的美好数字生活新图景。

打造“整体智治”的数字化改革样板。把数字化贯穿到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各方面,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激活生产力,让数字化改革成为“重要窗口”的重要窗口的重大标志性成果。推进党政机关整体智治系统改革,推动党的领导在“制度”“治理”“智慧”三个维度持续提升。深化数字政府系统改革,推进“一网通办”“一网通管”“一指办理”,实现“一件事”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协同办理和集成服务,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成“整体智治、 唯实惟先”的现代政府。深化数字经济系统改革,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业务场景,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进数字社会系统改革,以“未来社区+乡村服务”为核心场景,全面推进社会公共服务数字化。推进数字法治系统改革,完善政法一体化办案体系、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和风险闭环管控大平安体系,撬动和支撑“法治嘉善”建设。

数字赋能“善城善治”品牌提升。持续推动数字赋能城市治理,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一流城市,一流治理”,打造党群干群关系最融洽城市和全国最具安全感县域。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深化党建统领“四治融合”,健全微网格、微嘉园、微治理“三微联动”,强化警源、诉源、访源“三源治理”,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完善“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构筑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着力打造具有嘉善特色的信访和矛盾纠纷化解、社会风险研判、社会治理事件处置、长三角一体化共治四大平台建设。深入推进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建设最安全的韧性城市,健全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制度,主动研判并积极处置新一轮科技革命可能引发的安全隐患、观念冲击和风险传导。

一体化推进数字示范区建设。联动青浦、吴江,构建横向协同的示范区公共数据平台,以“数字无界”突破行政边界,建立无边界感的虚拟政府,推动规划管理、生态环境、土地管理等八个方面一体化体制机制实现突破。基于系统连接、数字交换,达成跨行政区域政务服务“一网通”“一卡通”“一号通”,实现公共服务的同城化、跨区域社会治理的协同化。以场景应用为切入点,积极拓展数据资源应用领域,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加快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推进数字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以虹桥国际枢纽为起点,共同谋划建设G50数字干线,争取接入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以祥符荡科创绿谷为基点,连接青浦北斗创新基地、华为研发中心、吴江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区,加快集聚形成长三角第一条全数字化高速公路、智慧城市治理共同体、万亿级数字产业经济带。

六、实施保障

(一)加强党的领导

始终把党的建设贯穿到示范区嘉善片区建设全过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高效落地。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大力弘扬“红船精神”“精神”,全面打造唯实惟先、善作善成、堪当示范区建设重任的干部队伍。注重在示范区建设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加强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的教育培养,加强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实施细则,以清风正气为示范区嘉善片区建设保驾护航。

(二)加强组织实施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在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健全省市县“三级联动、内外协同”机制。发挥省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统筹协调示范区建设重大事项落地见效;省级部门加强指导,举全省之力推进示范区建设。嘉兴市加强对嘉善片区建设的领导,做好跨区域协调工作。嘉善县发挥主体作用,切实承担示范区建设各项任务,通过重大工程和标志性项目的引领带动滚动推进,开展发展规划实施情况年度监测分析和中期、总结评估。

(三)加强政策支持

强化政策赋能,加快推动两省一市《关于支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省《关于支持共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政策意见》、嘉兴市《关于支持共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政策意见》等支持示范区建设的政策意见落地落实。适时开展政策落实情况评估,及时对各项支持政策进行细化、更新和查缺补漏,构建完善的示范区政策体系,为嘉善片区建设提供全方位、强有力的支持。

(四)加强氛围营造

全面调动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强化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以正确的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全面提升嘉善城乡居民素质,进一步汇聚“人人为示范区建设添彩”的社会合力。认真做好示范区建设的舆论宣传工作,及时推广示范区建设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成效,为示范区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