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下地方经济发展探究

长三角一体化下地方经济发展探究

摘要:经过多年发展,长三角的整体发展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目前,长三角城市群区域交通网络发达,但是一些地区间的经济联系较为松散,地区间的整体发展协同度不高。本文坚持聚焦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文化旅游示范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区三个目标,通过分析池州目前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池州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大环境下经济快速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池州;特色发展;对策

在整个长三角地区,上海是这一区域中绝对的经济龙头。与之相比,池州可以说是一个无名小辈,因而正确认识到自己的定位和作用,立足于池州现有的资源,结合自身优势,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不断增强自身经济实力,更好地融入长三角,对于池州市的发展来说显得十分重要。

一、长三角经济发展现状

(一)经济现状。近年来,池州经济快速稳定增长,2018年池州的生产总值达到684.93亿元,其中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分别增长了289.67亿元、320.31亿元,经济总量多年持续稳定增长,势头良好。但是,于上海、合肥等大城市相比,池州在经济上并不占优势,而且可以说处于明显的劣势。仅仅与合肥相比,2018年,合肥实现生产总值7822.91亿元,其中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分别增长了3612.25亿元、3933.07亿元。由此可以看出,池州在长三角城市中相对来说发展较为落后(如图1所示)。

(二)池州在长三角中的位置。池州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0%,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境内名山、土壤富硒、城市富水、且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是自然资源丰富、环境优美的城市,由此池州自身拥有丰富的文旅资源优势。但是,由此受益也由此受限,因为境内多山,地势崎岖,使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基础薄弱,知名度不高,文化产业链有待形成。因此,池州结合自身特点和现有情况,明确自身定位,打造产业优、环境美、人幸福的绿色崛起发展先行区,走出一条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子就显得迫在眉睫。

二、池州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优势

(一)区位优势。池州市有部级、省级自然保护区5个(部级2个:牯牛降、升金湖,省级3个),部级和省级森林公园4个、国家湿地公园2个,森林覆盖率59.9%,城区内绿化率43.61%,境内主要河流水质均在优、良以上,人均森林面积、水资源、湿地面积均远超省内平均值(如图2所示)。池州拥有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藏菩萨道场,生态名山九华山;“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中描写的杏花村;首批部级生态旅游试验基地,华东第一大峡谷,霄坑大峡谷;被誉为“华东野生动植物的宝库”,国家地质公园和部级自然保护区的枯牛降;部级自然保护区,境内物种丰富,有“鸟类天堂”之称的升金湖。“全国首批森林旅游示范市”“天然大氧吧”“全国第一个生态旅游示范城市”等都是池州一张张亮丽的旅游名片。

(二)交通优势。为了贯彻落实“东进为主,通江达海”的策略,池州加速与长三角交通规划的衔接,致力于交通条件的改善,加快与东部地区商品和要素市场的对接,并已取得初步成效。池州与江南地区地缘相接,且自古与江南地区经济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这一政策可以说既循古迹,又有现代创新,在改革开放后,这种联系进一步扩大。得益于现在技术和经济的发展,现在的池州市不但铁路和公路四通八达,而且空中航道也是畅通无阻,小小的“杏花村”已经成为现代化池州。已经真正实现从“神经末梢”到“区域枢纽”的巨变。

(三)产业优势。池州是安徽省最年轻的地级市之一,撤地建市不到20年,2016年正式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的一员,但池州与长三角的经济社会交流合作源远流长。池州市的许多已经探明的矿藏资源也非常丰富,而且其中一些资源例如石灰石,方解石等非金属矿不但储量非常高,而且品质优异,更适合开采,这对于提升池州在长三角地区中的地位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全市现有6个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其中部级开发区1个、省市共建开发区1个,总规划面积30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60平方公里,“七通一平”、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齐备,4个园区实现集中供热,具备了承接产业集群转移的能力和条件。

(四)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池州是一座有着14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李白、杜牧笔下的秋浦河、杏花村声名远播,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4个(“戏剧活化石”池州傩、“京剧鼻祖”青阳腔、九华山庙会、东至花灯)。8399平方公里大地上散布着以九华山为代表的300多个景区景点,是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和首批国家医养结合试点示范单位。池州还是全国三大富硒地之一(池州、湖北恩施、陕西紫阳),富硒土壤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0.2%。

三、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下池州经济发展的建议

在融入长三角的过程中,池州要有所作为,结合自身现状,立足生态本底、良好的文化旅游发展态势和区位交通优势,抢抓机遇、乘势快上,不断提高自身经济实力和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影响力,以城市经济圈的发展为依托,充分利用积极因素,摒弃不利因素,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特色发展路子。

(一)打造特色旅游文化产业。池州要结合自身现有的旅游文化资源,积极推进石台原生态最美山乡旅游目的地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休闲产业发展,打造环九华山最美自驾风景道、沿秋浦河等特色旅游廊道,建设一批精品民宿、研学基地,推进旅游多业态发展。发挥文化旅游集团以及文化旅游产业的资金投资和引导作用,加快全市旅游资源整合和联投联销,加强与长三角区域内大城市国际旅游的产业对接(如图3所示)。沪苏浙皖共同签署的《长三角地区高品质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战略合作协议》,提出了打造旅游和文化传播、发展为一体的文化产业,池州市要发挥资源丰富、环境优美的优势,在产业规划、文化宣传、继承传统、旅游营销等方面扩大合作,谋划争取开发皖浙2号健康之旅(富硒),延长幸福产业链条,加快将旅游业培育成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二)深化与沪苏浙地区合作。池州要不断深化与沪苏浙地区合作,加大与沪苏浙地区政府、重点企业交流,对标沪苏浙产业园区,推动全市各开发园区特色发展,打造长三角产业合作发展实验区。充分利用平天湖风景名胜区优越的宜居宜研环境,积极吸引大学大院大所、央企和行业龙头企业研发中心设立分支机构、研发基地和成果转化平台,培育发展以研)发服务为重点,知识产权服务、技术转移服务、中介咨询服务、创业孵化服务、检验检测服务为配套的科创服务业,加快高新技术研发、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开发—咨询服务—成果转化全链条创新体系,形成全省有影响力的科创服务业集聚区。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合作,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全面提升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水平,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群在基础设施,旅游营销产业配套,生态文明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努力打造长三角发达地区先进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基地。

(三)民生一体推进。推进环保、就业、社保、医疗等一体化,强化生态系统和空间保护,依托生态优势变发展优势,合力共筑长江生态廊道,不断加大城市形象和旅游产品推介力度。充分发挥“富山、富水、富硒、富氧”优势,促进大健康产业与一、二、三产业互融互促,全力打造中国健康养生首选地。打响户外运动、颐养池州品牌,打造国际知名的健康医疗服务、养生养老基地。开展长三角区域养老一体化试点,统筹规划全市养老产业布局,与长三角试点市建立养老共建对接合作机制,推进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对接和长三角“线上+线下”养老服务地图共享。确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让池州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成为人人向往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四)建设“轨道上的池州”。全面了解长三角轨道交通的体系规划以及长三角区域铁路网规划,结合自身已有的现状,全面对接长三角的交通运输体系,贯彻落实“东进为主”“通达江海”的策略,加快建设高速公路的待通路段,不断提升向东高速公路运输效率,促进整体交通运输体系的东向融合发展,建立起一个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综合性枢纽城市。以交通互联互通为突破口,紧紧围绕高质量交通一体化发展需求,加快武杭高铁池州至黄山段、德上高速池州至祁门段、九华山机场扩建、池州港扩建和长江干流航道水深标准提升、重要通航河流航道整治等互联互通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上至合肥,下至武汉,东至杭州的沿江立体综合交通走廊,努力成为长三角区域中重要的枢纽城市。

四、结语

从整体上看,池州市的地理位置较为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但是受地形以及一些政策的影响,和长三角地区其他地方相比经济并不发达,甚至可以说处于劣势地位。所以池州要想奋起直追,在经济上进一步赶超其他地区还是存在一定困难,所以如何做到结合自身特点,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是非常重要的。由此池州市应该利用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厚的旅游文化底蕴,结合自身已有的特色产业,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经济道路。

参考文献:

[1]张夏林.城市•产业•品牌——池州深度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特色路径”[J].江淮,2017(02):65-67.

[2]谭晶荣.长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的三个特征[J].中国经济报告,2011(03):132+134.

[3]杨风华.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化发展的思考[J].工业技术经济,2011(05):54-57.

[4]刘璐.浅谈杭州接轨长三角发展定位[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1(08):165-168.

[5]江国成.国务院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J].广西城镇建设,2010(06):119.

作者:刘梦于 单位:池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