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独立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

浅析独立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

摘  要: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独立学院毕业生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旨在分析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提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给出可行性的解决措施以求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升到新的高度。

关键词:独立院校  大学生   就业指导   工作思考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失度倾向

    1.就业动机过强或目标过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力度的逐步加大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原有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统包统分、包当干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逐渐被“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择优录取”的新的就业制度所取代。过去的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有着较高的心理期望值,较高的心态,求高新、求舒适的心态在大学生中比较普遍。就业竞争意识淡薄、就业的期望值过高等现像普遍存在,与现行的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相协调。

    2.择业动机过弱、目标不明确。

    部分学生在择业问题上存在依赖和盲目乐观的心理,导致学习动力不足,竞争意识缺乏,对择业缺乏充分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准备,临近毕业时,真正在择业现实中受到了挫折才发现悔之晚矣。

    (二)存在盲目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实际上是一种求名心理,即片面追求单位或职业的牌子,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如有些毕业生择业中不考虑自己的主客观条件,不深入了解职业的内在要求,追求单位名望好一点、牌子响一点、坚持“宁做大单位的一条虫,不做小单位的一条龙”的择业标准[1]。大学毕业生们普遍感觉找不到理想的单位;而同时有许多基层一线的用人单位急需人才却又招聘不到毕业生。怀揣这种心理的毕业生的结果是要么因超越现实而失败,要么进单位工作后才能无法得以施展,不得不重新就业。

    (三)整体素质良莠不齐

    随着国家扩招政策的全面实施,大学生数量的上升使得这个群体的质量受到相应的影响,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尤其针对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同一个学校的同一专业的不同学生由于个人家庭出生的背景,受教育的背景以及个体性格与资质差异等各方面相关因素的影响,尽管都在相同的环境、相同条件下接受相同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但对于受教育者而言,个体的差异必然会出现不同的结果。经济学上有一个原理被称为“柠檬市场”原理[2],即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雇主只愿意付最低的工资,因此也就只有那些劳动效率比较低的人愿意工作了。这种逆向选择导致了市场的低效率,市场失灵,是一种没有效率的平衡。

    (四)市场竞争能力加强

   随着历年扩招的影响,各批次毕业生数量逐渐增加,这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无形中又加大了就业压力,社会各企事业单位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认可程度不高,又增加了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目标存在误区

    大多数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只是在认识上确立了就业指导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服务这一现实动机,但却缺乏对就业指导目标问题的深层次性的思考。这种认识造成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和接受就业指导的大学生都把顺利就业、提高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看作唯一目的,短视心理、短期行为严重,重服务、轻教育的观点和做法成为了普遍现象。

    (二)对指导主体和指导对象的认识不到位

    目前,多数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都是毕业生就业指导,安排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属于“临阵磨枪”型就业指导[3],效果不明显,课程设置不合理。就业指导中心面对的服务对象不应只是毕业生,而是全部大学生;工作重点不再是行政管理,而是就业研究和职业指导;工作的季节性和临时性被工作的一贯性和持续性所替代,从而为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效性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三)就业指导的形式单一

    就业指导形式的共性过强而个性不足,在就业指导中,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学生就业指导以就业指导课、讲座为主,其显著特点是集体教学,缺乏互动交流,缺乏对于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与辅导,不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和教育。针对独立学院的学生,可以在就业指导中巩固共性的同时适当加强对于三本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就业指导形式缺乏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大学生就业指导仅仅是指导毕业班的学生如何去找工作,忽视了指导学生进行大学生涯的规划,进行综合素质的长期准备。

    (四)就业指导内容不到位

    一是就业指导过程中知识介绍多,能力培养少:目前多数高校就业指导内容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指导内容务虚多,务实少,内容多停留在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就业政策及规定的诠释和就业技巧的简单讲解上,局限于提供政策法规、职业信息、求职技巧等应急性指导,而对于学生根本的择业能力的教育较为欠缺。

    二是忽视对于学生就业心理的辅导:这首先表现在现有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对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由于个人期望值与社会可供选择的职位落差太大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和择业问题关注不够。大学生一直被视为“天之娇子”,承担着高度的社会和家庭期望。虽然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难的出现,大学生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已经在逐步下降。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学生的身份象征依然在人们心目占据着很高的地位,社会、家庭对于大学生的期望值也依然较高。而我们知道,高度的期望也就代表着压力。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改进措施

    (一)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

    1.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适应社会现阶段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调整好个人的就业心态,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就业。#p#分页标题#e#

    2.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针对三批本科的毕业生,更要加大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加大自己在就业中的竞争力。

    3.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二)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是一个临时性、阶段性和局部性的工作,相反,它贯穿于学生的教育过程始终,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内容。所谓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4],就是从大学一年级开始,通过各种形式的就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了解就业政策和求职技巧,养成求职择业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时提供有效市场需求信息,努力为学生顺利就业服务。从入学教育起就把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融入其中,在学校举行的各种活动中也增加就业指导教育,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学习,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5],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

    (四)多元化就业指导形式

    第一,强化个性指导方法。传统的就业指导主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共性,不是因人而异,针对不同个人进行指导。但实际上,每个学生都有其特殊性和差异性,都有自己的优势、个性。因此,需要在就业指导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挖掘他们的不同潜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对学生的就业指导,除了讲座、招聘等形式外,还可以广泛采取个别咨询、开发培训课程等新颖、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

    第二,利用网络开展就业指导。在当前,恐怕没有人会质疑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而作为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当代大学生而言,我们甚至可以说,网络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校校园已经成为互联网使用最密集的区域。面对这样的实际,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就业指导的网络化,可以成为各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创新指导方法,提高指导水平的重要手段。

    (五)丰富就业指导内容

    其一、就业能力培养。实践证明,学生的能力素质状况对求职结果有直接和显著的影响。有调查显示,对于学习成绩优良的毕业生,获得过奖学金的毕业生,获得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证书的毕业生,学生党员,有工作或实习经历的毕业生,找到工作的概率明显比其他毕业生要高。在平时生活中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加大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丰富就业指导的内容。

    其二、就业观念教育。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为毕业生提供的发展空间和展现才华的舞台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渠道出现多元化的态势。其中,大学生创业备受关注。大学生创业是指大学生毕业后不通过传统的就业渠道谋取就业发展,而是依靠自身的学识智慧、科技发明、专利成果,在社会风险投资的支持下,创办自己经济实体。在就业指导中加强大学生的创业观念教育,改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

    其三、就业指导心理辅导。把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就业指导相结合,及时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学校要把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纳入学生工作的范畴,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特别是结合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特点,力求正面引导,积极开展大学生择业心理指导和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放眼未来,以积极、理性的心态,正确处理择业过程的各种矛盾,特别是要关注部分就业困难的毕业生,为帮助他们实现社会就业排除心理障碍。

参考文献:

[1]于伟丽.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问题研究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7.

[2]左彬.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工作[J].决策探索,2007(3)

[3]邹红.大学毕业生就业及就业指导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20).

[4]张侃.大学生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5):119-120.

[5]云剑.大学生就业趋势分析及改进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200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