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党员重点培训路径分析

校内党员重点培训路径分析

本文作者:白永生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党委组织部

高校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路径选择

党的十七大以来,高校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通过辅导报告、实践调研,整改提高等形式组织全体党员开展集中学习,使广大党员的理论武装工作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在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鼓励广大党员立足岗位争先创优,开展了党员公开承诺、党员帮扶等活动,实施了优秀党组织创建、党建工作示范点创建等,进一步激发高校基层组织和党员在推动发展、服务师生、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等方面的作用,收到良好的效果;认真学习了贯彻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法规性文件,进一步理清了高校党建工作思路。高校在开展党员专题教育培训活动中,实现了把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学校各级党组织工作目标管理,使学生党员教育工作内容精细化、工作标准化、做到开展工作有依据,评价有标准,党员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不断提高。

高校在党员培训教育中,建立了党委组织部牵头,党委宣传部、学工部等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协调,二级学院党委具体负责落实的党员教育培训格局。依托学校党校和二级学院(系)党校载体,逐步建立了校院(系)两级办学,两级分工,统分结合,各有侧重的教学管理体制,学校党校在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目标、教学要求、培训内容、考核标准和组织管理等方面强调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筹安排,具体指导。二级学院(系)党校(分党校)则严格按照学校党校的统一部署和安排进行教学和管理,分党校的教学计划、授课内容、考核情况等报学校党校审批、备案,并接受学校党校的监督、指导和协调。分党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工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党员培训。这种统一部署、分工合作、各有侧重的培训机制较好地保证了高校在党员培训教育中的整体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对党员培训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依靠阶段性或零散性的培训活动是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必须树立全程教育、连续培训以及终生教育的思想观念,将对大学生党员的培训贯穿于大学生生活的始终,建立分类别、多层次的党员教育培训体系。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刘洋老师把大学生入党分层次教育体系概括为6个培训层次,分别是大学新生启蒙教育、入党积极分子“骨干教育”、发展对象“集中教育”、预备党员“锻炼教育”、正式党员“先锋教育”、毕业生党员“旗帜教育”[2]。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实施了对提出入党申请的学生、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的三级培训和学生入党前进行初级班、中级班两次培训,入党后进行一次高级培训班培训的“2+1”培训模式[3]。桂林理工大学在开展党员教育培训中,针对学生党员成才过程中出现的共同性、周期性问题,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形式的学生党员轮训班,制定周密的培训计划和培训目标,防止培训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明确把对大学生党员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培训写入大学生党的知识教育实施方案和各类学生培训计划中,提出对大学生新生重点进行党的光荣历史、政治地位和入党要求方面的培训,把入党启发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帮助他们树立入党信心,端正入党动机,引导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对入党积极分子重点进行系统的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教育培训,进一步加深他们对党的理解和认同,引导他们创造条件争取早日入党。对预备党员重点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党的性质、宗旨的再教育,帮助他们进一步提升思想觉悟和自身素质,增强党员意识,做到在思想上、行动上真正入党。对正式党员主要是引导他们用中国特色社会主要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自觉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

校党员教育培训应重视的几个方面

高校在党员培训中要更加遵循以人为本的要求,必须真正落实党员的主体地位,在党员培训中更加注意党员主体的内心体验,注意培训者和学习者双方的互动回应。当前,在校大学生党员的成长发展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他们的接触面更广,选择面更宽,需求更加广泛,个性更加凸显,这就要求高校在党员培训中必须从传统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把大学生党员满不满意作为开展教育培训工作、评价教育培训效果的重要标准,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大学生党员主体地位,充分给予他们人文关怀,把握他们的需要,在服务中加强教育培训,在教育培训中体现服务,激发他们参加教育培训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他们主动接受教育培训的内在动力,真正实现“要我学”为“我要学”。

长期以来,高校注意利用好社会实践这一载体开展党员培训,通过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实地参观、暑期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大学生党员走出校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组织部门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和群团组织,统一规划,分工协作,整合社会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区校共建等形式,构建一个开放的党员培训格局,是高校党员培训的一个重要方向。以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为主线,引导大学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发展,积极组织大学党员开展“四进社区”、结对共建和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以红色教育、社会调研、挂职锻炼、环境保护、农村支教扶贫、文化下乡、农民信箱应用与推广、法律援助、医疗服务等活动为载体,增强大学生党员的社会责任感。使广大学生党员在投身社会实践中,感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积极探索、主动锻炼、用心体会,在为民办实事过程中,了解社会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强烈渴求,充分激发大学生党员主体意识的发挥,达到“受教育、做贡献、长才干”的目的。

近年来,高校除了发挥好本校党务专职教师的作用外,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的专家、教授为学生上党课,政府部门领导、企事业单位管理干部进校园为学生上党课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欢迎,效果比较好。高校一方面必须加强本校党建工作队伍的建设,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师资源,努力建设一支能够满足需求、有一定规模、专兼结合的党员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另一方面,要善于整合和利用其他院校以及政府部门、企业等单位的优质师资力量开展本校党员培训。同一区域的不同高校应积极沟通,建立共同的党校教师资源库,实现教师资源共享互补,解决本校优质教师资源有限的问题。高校可以从“内部发掘”“外部借力”两个层面和“专”“兼”“聘”三种渠道着手进行党员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4]。桂林理工大学定期邀请教育部、教育厅、高校工委等区内外领导和专家为广大党员进行形势政策报告,在师生中形成强烈反响,效果良好。#p#分页标题#e#

开展党员培训当前,网络作为信息传播媒体,以其信息的丰富性和快捷性,信息传播的同时性、个人化和交互性以及图文声像的一体性等特点,已经成为师生获取信息、与外界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利用好网络开展党员培训是必然之路。党的十七大以来,高校依托校园网,建立了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开展了网上党建知识竞赛,开辟了网上党建论坛,网上党校,开展党员评议等,对开展好党员教育培训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学校师资短缺、教学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利用网络开辟了党员教育培训的新渠道。高校在利用网络媒体进行教育培训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在互动性、交流性功能和栏目方面下功夫,通过建立党员博客、党员在线论坛、党建信息评论区、网上党支部、网络学习杂志、专属电子邮件、留言答疑板、网上调研、党员红黑榜等[5],进一步完善其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吸引更多的学生点击。同时要注意校际之间和地区之间的互联网沟通,努力实现各校、各地区高水平的教师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互相交流党员教育培训经验,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