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低颅内压综合征护理观察

外伤性低颅内压综合征护理观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20例外伤性低颅内压综合征患者,男14例,女6例,年龄8~69岁,平均年龄(42.2±6.7)岁。均经头颅影像检查或腰穿检查证实。患者均有直立性头痛,伴消化道症状10例,平均颅内压0.321kPa。对本次实验均知情同意。

1.2方法

1.2.1体位干预

临床针对收治的外伤性低颅内压综合征患者,通常取头低足高位,抬高床尾10~30°,以最大程度的缓解低压性头痛。患者存在脑脊液大量外漏时,可协助取患侧位,促使脑组织在重力作用下移位,减少脑脊液漏出量,为硬脑膜闭合提供条件,避免提拉重物、用力排便等,规避风险事件。腰穿操作完成后,嘱患者去枕平卧4~6h,体位不可突然改变,避免头部震动,以防头痛加重。针对视物不清、头痛头晕者,需设专人照护,在日常生活中提供帮助,避免跌倒、坠床等恶性事件发生。

1.2.2饮食干预

向患者强调多饮水或菜汤的重要性,宜>2000ml/d,患者有呕吐、恶心等胃肠道症状时,盐的摄入可适量增加,观察是否存在电解质紊乱症状。若未充分静脉补液,可引发血容量呈相对不足显示,也可诱导脑血管舒缩功能出现异常,引发脉络丛及下丘脑供血不足,减少脑脊液分泌,进一步降低颅内压。

1.2.3用药指导

临床部分营养神经及脑血管的药物,对血管具有扩张效果,使患者头痛症状加剧,故需将此种疼痛与颅内压变化诱导的疼痛鉴别,做好相关解释工作,药物滴速需恰当。患者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时,采用尼莫地平防范脑血管痉挛,并对血压变化密切观察,宜用微量输液或输液泵缓慢滴入,以防血压急骤下降,促使出血事件发生。

1.2.4特殊干预

实施腰穿操作,将血性脑脊液(CSF)放出,取生理盐水(数倍放出CSF量)和地塞米松在鞘内填塞,除使蛛网膜下腔压力增加外,还可增高颅内压,且对脑脊液分泌产生刺激。此种操作可使颅内感染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故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确保穿刺外敷料干净整洁,若存在有脑脊液溢出的情况,需嘱患者严格卧床。采取硬脑膜修补术方案治疗的患者,需重视术后安全管理,病室定期开展紫外线消毒,对探视次数和人员限制。应用引流管者,在变动体位时,需做好引流管固定,确保通畅,对流速严格控制,以防误拔或牵拉。

1.2.5心理干预

外伤性低颅内压综合征发生几率相对较低,患者缺乏相关知识,加之低颅压可诱导头晕、头痛、消化道不良反应、不安、焦虑严重甚至过度失望、悲观,护理人员需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将宣教工作耐心细致开展,提高患者配合力度,特别是有脑脊液漏合并者,症状即使有减轻或好转,也需告知不可早期坐立,即便坐立后,也需对时间进行控制。同时,避免提拉重物或离床活动,防脑脊液漏再度发生,或有硬膜外血肿等恶性并发症并发,使治疗延误。

1.3观察指标

应用抑郁及焦虑量表(HAD)对医护前后心理状况评估,共含14个项目,无症状:≤7分;可疑抑郁焦虑:8~10分,抑存焦虑阳性≥14分。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0例患者中17例治愈,3例好转,平均住院(16.3±2.4)d,患者心理状况评分相较医护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颅内低压在临床病发通常较隐匿,主要由患者突发颅脑外伤后,对下丘脑功能产生影响,减少了脑脊液生成,加之颅底发生骨折,促使脑脊液外漏,可医生在急救时,盲目实施利尿脱水操作,促使颅内压呈降低显示。蛛网膜在外伤后破裂,引发CSF向硬膜下腔漏出,可腰穿多次开展,破坏蛛网膜,诱导CSF发生外漏,促使颅内压明显降低。因原发病症状常将外伤性低颅内压综合征症状掩盖,故在临床表现上缺乏特异性,需重视整体、全面护理措施的开展。本次研究中,重视体位干预,可防范头痛加重,确保患者安全;饮食干预,可增强患者体质,减少脑脊液分泌引发的颅内压进一步降低,行用药指导,可规避出血事件再次发生,予以特殊干预,可确保各项引流操作有序开展,避免感染事件,为康复打下良好基础。心理干预的实施,可消除患者负性情绪,改善心理状况,增强遵医依从。本研究结果显示,20例患者,经积极医护,17例治愈,3例好转,平均住院(16.3±2.4)d,患者心理状况评分相较医护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外伤性低颅内压综合征的患者,重视全面、整体护理干预的开展,可最大程度改善预后,使患者保持良好情绪,为康复提供保障。

作者:吴蕾 单位:许昌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