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格制度论文范例

资格制度论文

资格制度论文范文1

1.1英国职业资格认证发展过程:

①出现背景:

英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缘于英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伴随着英国经济发展日趋缓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往在教育制度与培训体系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以及新技术革命的推动,社会职业分工出现了一次巨大的变革,英国同样也面临着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但由于标准不一、分散管理等不同力度的证书在社会上认同度很差,因此英国政府出面对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进行规划性的管理。

②英国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建立时间:

伴随着这样的背景,英国政府于1988年及1992年先后颁布了两项法案对英国职业资格认证管理付诸了法律力量,标志着英国职业资格认证以系统的形式出现并运作。《教育改革法案》以及《继续教育和高等增长率改革法案》中对职业资格标准以及对劳动力职业资格管理等问题都设定了相应条文,标志着英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初步建立。到目前为止英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共涵盖了5个等级,近4000种职业类别,每一类别的细分达到了近38000余种级别资格,这一庞大的体系在仍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英国职业资格认证具有众多种类,都具有很高的认证实力。如ACCA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是当今世界最为领先的会计师团体之一,也是目前国际海外学员最多、规模发展最快的会计师组织。CDCS跟单信用证专家资格考试,跟单信用证专家资格考试时评定跟单信用证人员在理论、实际业务操作等多方面的基本能力,是由ICC直接授权,与英国特许银行家协会及国际金融服务协会IFSA共同推出的。CILT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学会的物流证书,作为世界上最早的物流与运输组织,是目前世界最为权威的组织之一,起初由两所百年历史的英国物流学会以及英国交通学会共同创立的。在发展的近半年历史过程中,CILT形成了一条完备的物流与运输体系,包括对物流与运输资格标准进行认证。TVG英国交通职业团体,从属于NVQ,是位列于CITB之后同时也发挥重要作用的国家训练组织。其中包括土木工程师协会ICE,专业公路工程师协会IHIE,皇家物流运输协会CILT,公路和交通协会IHT四部分组成。此外著名的英国职业资格认证还有CIMA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英国皇家采购与供应学会CIPS,国际对外汉语教师TCSOL等不同的行业以及不同的分类,同一类别中也有不同分类,如土木工程师就分为资深土木工程师Feng、特许土木工程师Ceng、专业土木工程师Ieng以及工程技术员EngTech等不同的级别分类,其涵盖范围之广使得雇主在各行业都能找到相应的认证标准和认证等级。职业资格认证种类的细化都归功于英国对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管理的重视不断加深。

2.英国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组织机构:

只有一个权威性的机构,才能对学员的发展领域进行质量控制。在英国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管理中,有相应的权威机构进行职业资格鉴定,其组织管理体系的完备是任何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所无法比拟的。

2.1行政管理机构:

英国教育方面的行政管理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地方教育行政机构两大部分共同组成的。中央管理机构:教育与就业部,以政府职能机关得性质负责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上的政策与立法工作。1995年6月,政府宣布将教育部与就业部合并,组建教育与就业部,简称DFEE。是年9月,教育与就业部确定了其工作目标:通过对国家教育成就及技能水平的提高,促进高效的劳动市场,进而支持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与人民生活水平。地方管理机构:英国地方行政教育机构主要是指各地方的议会、教育局、教育委员会以及教育局长。其职责是负责青少年的时间制教育,并在就业指导方面承担相应的责任。

2.2业务管理机构: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英国职业资格教育制度在劳动者素质提高上遇到了新的挑战,促使其在职业资格体系上进行了巨大变革。促成了由课程与资格委员会、产业指导机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颁发机构共同组成的业务管理机构。职业资格委员会:1986年英国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NCVQ)创立,是代表英国政府对外负责全国范围内的职业资格认证推行工作,委员会由政府部门、产业部门、雇主等多方面人员组成,符合社会大多数人的理性观念。通过这项制度管理取代了长久以来混乱的、多元化的管理局面,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全国性的统一资格考评。英国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体系的确立对英国职业教育以及培训制度进行了一次管理上的重大改革,通过该制度的实施,提高了英国职业资格证书通用性、透明性以及可比性。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有较大帮助,打破了劳动力在地区、行业之间的流通障碍,对英国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多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NCV制度作为一种以国家职业标准为方向的认证制度,以实际工作表现作为考评依据,成为了一种新型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面对各年龄层,同时也包括各个行业,在对具体的生产技术方面的要求也成为职业合格目标之一。总体上讲,英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在对劳动力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适应力等多方面都有显著改善,为国家职业规划和管理提供了巨大帮助。产业指导机构,通常是行业的非政府的民间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承担本行业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制定,以同时满足雇主和就业者的需要。资金主要由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提供。事实上,很多产业指导机构不仅制度标准,还作为证书机构存在。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颁发机构,专门的证书机构,由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批准,有权颁发英国职业资格证书,专门从事职业资格的运作与鉴定。其中英国最大的三家颁证机构是伦敦行业教育协会、皇家艺术协会、商业与技术教育协会。

3.英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管理程序:

3.1一般管理程序(微观):在英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管理程序上大致可分为四个步骤。确定能力要素及操作标准、决定数据及材料收集形式与数量、以考评形式收集材料、判断证据是否能作为认证标准。能力要素和操作的具体标准是构成任何一个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的基础,确定职业能力的各个单元需要的能力要素和具体操作标准是有NVQ体系实施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的第一步,通常包括专业技能、电脑技能、语言技能等类别。其次要在证据搜集之前确定形式及数量,通常需要认证的级别越高,需要搜集的资料也就越多。进而通过有关工作表现搜集重要材料和辅助性证据,通常包括学院制作产品、创作产品、文献报告等部分,以此检测学员的能力。这是操作人员对职业资格认证管理的基础,也是完成职业资格认证的最重要的步骤。最后由申报者个人完成对证据材料是否符合标准进行的判断。

3.2例外管理程序(宏观):

英国的绅士文化对公学和传统大学格外尊重,因此职业教育在主流社会被看成下等知识与下等职业的化身,这一度为职业资格教育招生带来困扰。而多种资格的证书等级需要英国政府进行相应的职业培训管理。教育经费的问题也一直是困扰各级行政管理部门的问题,由于许多参与职业资格认证的学生在家庭和就业问题上有经济困难,而校方也无法完全承担这部分费用,所以英国职业资格认证出现了很多问题。在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需要进行重大改革的时候,应该依照相应的管理程序进行改进,从宏观上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改革教育体制,增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在1986年,英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同时将职业资格证书与普通教育文凭相沟通,建立起对应的关系。改革就业制度,对职业培训予以重视。自从推行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英政府规定新就业人员或再就业人员一定要持有NVQ以及GNVQ认证证书。进而规定不同技术岗位须招用持有相应等级认证的人员。以经济手段辅助认证体系管理。以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为目的,英国政府设立了职业教育基金会,与普通大学教育基金并列,由政府直接拨款。而该基金会主要负责制定完整的资助评分标准,对学校基数不同的与其在校生总人数相适应。英国职业学校全年经费的75%都来自政府教育基金。综上不难看出,英国的职业资格认证管理程序是由中央和地方多级别进行管理的,经济上由中央级行政管理单位制定宏观方向并进行拨款,而地方级行政机构进行具体的实施和监督,在具体实施上由NCVQ进行认证考评的综合标准设定,涵盖多种行业的整体标准并辅助测评,由产业指导机构对各个行业进行分类标准设定,最终由证书颁发机构进行职业资格授予。

4.英国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管理上的特点:

4.1优势:

①实时性:

英国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是根据时代特点灵活变化的,主要体现在其不断满足雇主所述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以此为出发点帮助教育和培训与产业相结合。这种真正与工作联系的职业资格对于社会各行各业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如笔者刚提及的TVG资格认证采取协会会员制度,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各协会都成为该行业的传声筒,共同传递该行业新的科学技术信息。各个协会在自己的网站中以及其他联系网络中都及时传递各种信息,以便于学员在技能上得到交流。会员在世界各地区以研讨形式进行交流沟通也可以为其谋得利益。这种实时信息的提供,在管理会员及网站信息上的灵活变通帮助会员获得不错的学习效果。在因果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中,管理采取的实时变通性都为各行业的学员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也是管理中创新的一大体现。

②全面性:

NVQ认证通常是以经常性的,持续性的认证考评为主,这就杜绝了以往在学习过程中的突击、片面式检测,因此实现了在考试中进行培训的理念。笔者认为,这种全面性的方式是一种针对考评进行的有效管理,不仅降低了管理成本,节约了人力资源,同时也加大了教育力度,使得英国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全面发展。此外,全面性也可以理解为政府对各项教育的重视程度是全面的。例如在交通、物流,在财务、金融甚至是图书馆管理员工也采用的相应的资格认证。政府对于该体系在管理时虽然选用的简单的方式——考评认证,在节约了大量管理资源的同时,将精力付诸在更细节的层面上,也就是说节约的人力资源可以开发更多的资格认证,便于对劳动力进行细化和评估。

③程序性:

笔者认为管理体系的程序性是使得英国职业资格认证日趋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相应的程序性管理才能保证该体系的正常运转。在对职业资格评估中有以下四个步骤:首先,要确定能力要素及操作标准。作为国家职业资格的基础,能力要素及操作标准具体体现为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上都印有标题、能力单元以及能力要素和操作标准。而在进行职业资格管理时,只有满足每一单元所列的标准才能进行后续工作。其次,决定所需材料的数量与形式。任何管理模式都讲究从实际出发,而英国职业资格认证管理也不例外,只有在其形式与数量上对不同类别的行业进行分类,才能从实际出发保证其效果。如在上文提及的土木工程师中具有4个等级,而每个等级所需要的评估形式和数量都是不同的,其层次越高所需数量越多。再次,搜集证据材料。“考评数据的收集是保证高质量考评过程的关键环节。证据材料主要包括以下三种:一是有关工作表现的证据,它获得的最好方式是通过在工作现场的评定材料,这是最重要的证据材料;二是辅助性证据;三是有关以往学习成就的证据。”最后,对证据材料进行判断,其是否符合能力要素的操作标准。证据材料自我评定由评定者个人完成,但同时接受考评中心的检验员、签发证书的机构等多重监督。

4.2不足之处:

英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虽然加强了管理力度,但是职业资格考评工作仍然是以考评者为中心的,体现人本原则的同时,也使得许多考评方式略显开放、灵活。在连续考评时,需要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进行考核管理,这就无形中加大了组织管理机构的压力。此外,连续性和系统性有待加强,英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强调个体的发展和连续考核的重要性,那么就要求在系统管理上提供相应的法律措施,保证各环节之间的顺利接洽。

5.英国职业资格认证作用:

经过了一系列的改革与管理,英国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在众多方面凸显出其作用:

5.1对行业协会而言,

这种体系化的管理方式将英国职业资格的水平逐步提高。使得行业协会在各项事业中的信誉度大大提升,从而产生了良性循环,吸纳了更多的学员和企业加入到行业协会当中,为各行业提供了完善的标准制度,便于管理和发展创新。

5.2对社会而言,

英国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开发了人力资源。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员工素质的提高是整个国家必须重视的问题,而科学有效的进行员工培训和考核是对社会经济水平提高影响巨大的。对企业而言,为雇主提供一个题啊偶按平台,为企业提供了大批具有实用价值的员工,考核与聘用标准是显而易见的。统一标准的制定,不仅让企业可以在纵向上对员工资质有所比较,也可以使国家在社会总体水平上有一个横向的认识。同时,职业资格认证提高了社会整体效率,培养出一个有一个具有高技能、高水平的团队。

5.3对个人而言,

简单的说可以帮助个人达到企业要求的标准,找到合适的工作。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就是针对每一个人职业愿望制定的。具有权威性的职业资格认证,可以说让员工受益终生,始终是一种质量和信誉的认证。低门槛的职业教育,也可以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更为广阔的就业平台。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在管理上进行统一管理,根据职业的功能与行业、企业不同制定不同的考评方式,这都有效地促进了学员终生学习和多样化教育。那么英国职业资格认证对中国到底有哪些借鉴意义呢?

6.英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管理对我国的影响和启发:

6.1法律规范是职业资格认证管理的强制手段:

在英国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中由国家职能部门制定并实施的政策法律具有强制力,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只有保证国家委员会共同承担制定的规则与指标,才能保证考核结果,最终提高管理效率。

6.2实事求是是必须贯彻的理念:

教育培训与就业相结合,但最终仍是为了经济发展的具体要求。面对着当今世界巨大的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岗位更换更为频繁,但将教育与就业结合,尊重经济发展的现状就可以保证学以致用。不仅利于闲散劳动力能够找到合适的岗位,同时也能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经济现状。

6.3设置专属机构,分层管理:

由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多方面的限制,所以在实际应用中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也涉及了多个部门,因此需要进行分层管理,并设置一个专门的机构,对各个部门之间进行调节和控制,对具体事宜积极推动和落实。

6.4以人为本,双向选择:

在英国职业资格认证过程中,由国家职能部门及雇主共同组成的NCVQ可以对雇主的希望进行满足。同时对职业资格认证的学员也同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职业,这说明双向的管理体制在职业资格认证中应用普遍,笔者认为我国也应该在职业资格认证中增设更多的科目,便于进行双向选择,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尊重学员的兴趣爱好将使得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一个新的突破。

资格制度论文范文2

1.各部门间权责不清,资产管理和运营效率降低

在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中,因其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各部分间的权责无法确定,更有些部门只有权力而没有相应的责任。一旦发生问题,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失后,不容易确认出主要的责任部分和责任人。明确各部门间的权责关系,促进国有资产管理的顺利进行,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已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国有企业仍然存在着政企不分、职能不清的现象

国有资产为全体人民所有,人人都是其所有者,都能为其负责,相应的是一旦出现问题,人人也都可以不用承担其责任。当前我国资产管理中的现状是资产管理所属部门难以明确,这就造成了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主体不确定性和多元化,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重复浪费。

3.国有资产管理中人力资源流失严重

大多数国有企业因为政府长期的支持,工资待遇相对优越,危机识别意识和防范意识相对较弱,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力和创新力。企业骨干人才的流失没有引起国有企业的领导者的重视和防范,更没有针对此情况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这说明对于国有企业本身而言,虽然有着相对优惠的待遇和工作条件,但是缺乏完整的激励制度和晋升制度,人才的流失也就不可避免。当前企业间的竞争是科技水平的竞争,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国有企业如何引进和培养优秀的人才,如何防范企业骨干人才的流失以成为国有资产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深化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1.明确各政府部门的职责,促进各政府部门间的合作

国有资产因其权责主体的多元化,这就必须要求政府各部门间的协同合作才能实现国有资产的优化管理。盈利性是国资产管理中的首要目标,但需要清楚的是,盈利并不是以自身经济利益为目的而置社会利益、国家利益于不顾。针对准垄断型国有企业和国家参股企业,政府应该适当放手,让这类国有企业融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淡化政府部门对于这类国有企业的行政干预,明确各政府部门的职责,促进各政府部门间的合作,增加其企业竞争力和创新力。

2.实现准垄断型国有企业和国家参股企业中国有资产产权所有权的多元化

准垄断型国有企业和国家参股企业在资源服务和公共服务的范畴之外的部门与一般型竞争企业大同小异,在这类部门中,可以适当实现国有资产产权多元化,鼓励其加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增加国有企业盈利部门的市场应变能力和国有企业的竞争力。

3.完善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和晋升机制

资格制度论文范文3

一、严格按照“三条红线”实施水资源管理

严格按照“三条红线“”四项制度”的要求是实施水资源管理的前提和关键。各水资源管理相关部门要把握全局,增强社会责任感,尽心尽力地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把“三条红线”的思想和精神逐渐落实到水资源管理的具体实施当中。相关水资源部门要实地考察连云港市各地的水资源利用情况,并作出详细的记录和说明,整理成综合报告。根据统一安排,结合连云港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状况,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分解到各县区,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水污染治理方案,同时根据水资源情况的变化对治理方案进行优化和调整。

二、根据水资源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指标体系

国家规定的水资源管理的指标体系一般包括6个组成要素,它们是用水总量(含地下水开采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一般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等。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根据连云港市具体的水资源利用情况,增加相应的指标体系,如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资源保护、保障体系建设、公众满意度等。用水总量指标体系包括区域用水总量、地下水开采量,增加工业、生活用水量指标;用水效率考核指标体系包括万元GDP用水量、万元一般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和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水资源保护考核指标体系包括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集中式饮用水达标率指标;保障体系建设考核指标包括水资源费征收到位率、水资源信息监控系统安装率和水资源管理系统有效运行率;公众满意度考核可以深入了解人们群众用水的真实情况,让人民群众参与到水质的监督和管理中来。

三、落实各部门分工,明确相应职责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光靠上级部门无法真正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也无法改变我国当前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相对短缺的现状。因此,只有将水资源管理的任务和职责一级一级细分下来,落实到乡镇、街道,才能调动全民的积极性,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到水资源最严格制度的落实和水资源的保护中来。

四、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手段,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力度

必须以国家、省、市颁布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为依据,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在实施方案编制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行政区内已批准或颁布实施的各类规划、行动,并与之有机结合。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往往会遇到大量的阻碍,影响制度的落实。因此必须严格按照水资源管理相关制度,采用法律和相关行政手段,并将其强有力地实施在具体工作中。

五、组建强有力的领导机构

国家各级水资源管理部门要切实强化基础水资源管理队伍的建设,努力打造一支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具有顽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水资源管理队伍。水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具备危机意识,把水资源管理工作放在首位,主要领导要起带头和示范作用,亲自抓水资源管理工作,并担负起主要责任,把水资源管理的工作落实到每个工作人员身上,同时做好监督和检查工作。

六、结语

要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做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防止水污染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否得到很好的贯彻和落实,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和长远利益,对子孙后代将会造成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要将严格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保障我国长治久安的重要决策,担负起历史的责任,以创新的思维和理念做好生活和生产用水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作者:潘志富 单位:连云港市市区水工程管理处

第二篇

一、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

在明确沂沭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指标的基础上,通过各河流水量分配工作,进一步明确直管区各河流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通过健全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资源调度等制度,严格监督管理,确保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指标的实现。

(1)严格水资源论证。配合上级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凡在沂沭河局直管范围内取水并需申请取水许可证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一律要求取水单位进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并到具有相应论证资质的单位编制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2013年以来,在沂沭河局的督促引导下,已有罗庄区、沂南县、临沂经济开发区等所属的6家取水单位已经编制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部分已经通过了专家评审。

(2)严格实施取水许可。取水许可是水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最重要环节,对实施用水总量控制,规范水资源开发利用,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013年沂沭河局开展了直管范围内取水口调查工作,对取水工程取水权人名称、法定代表人、取水地点、退水地点、取水方式、退水方式、取水量、退水量、取水用途、退水水质要求、水源类型等进行现场核查登记,按计划对所有取水口进行换发证工作。2014年沂沭河局共换发取水许可证156份,年取水总量为3.798亿m3,其中农业取水140份,非农业取水16份。2013年淮委按照程序已向金沂蒙集团、华盛江泉集团发放了取水许可证,目前沂沭河局共发放取水许可证158份,年取水总量为3.97亿m3。

(3)严格水资源有偿使用。2013年以来,沂沭河局积极推进水利工程水费征收管理工作,先后与四家取水单位订了水利工程水费收缴合同书,按照规定征收了水利工程水费。2014年沂沭河局又与三家单位签订了水利工程水费收缴合同书,计划开展水费的征收。下一步的重点是与直管范围内所有非农业取水单位签订水利工程水费收缴合同书,全面规范水费征收工作,督促取水单位依法按计划取用水,达到节约保护水资源的根本目的。

(4)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加快推进制定沂沭河直管区水资源调度方案、应急调度预案和调度计划。沂沭河局在调度管理权限内,按照批准的水资源调度方案、应急调度预案和调度计划实施水资源调度工作。刘家道口水利枢纽和大官庄水利枢纽工程是沂沭河洪水东调南下的关键性控制工程,在沂沭河水资源调度、调配中起着关键作用。目前,沂沭河局已经尝试开展了刘道口枢纽和大官庄枢纽水资源调度方案研究,根本目的是在不同来水情况下,沂沭河局对刘家道口枢纽和大官庄枢纽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调度,最大限度节约水资源,为沿河两岸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支撑。

二、加强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宣传。2012年通过淮河流域节水型社会建设宣传项目实施,沂沭河局在直管范围内大力宣传节约用水、计划用水,进一步提高了直管区广大公众特别是取用水单位的节约用水意识。近两年,借助“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时机,利用新闻媒体、电子显示屏、散发宣传单等形式,在直管范围内广泛宣传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型社会建设等,取得了明显效果。开展节水“三同时”管理,直管范围内新、改、扩建涉及取水的建设项目,要求取水单位必须制订节水措施方案,保证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对违反节水“三同时”的建设项目,责令停止取用水并限期整改。同时积极倡导企业开展水平衡测试工作,加强节约用水管理。

三、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

严格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在开展入河排污口普查的基础上,2013年沂沭河局下发了《关于做好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通知》(沂沭河局水资源〔2013〕100号),对入河排污口的巡查作了规定,要求各基层单位对入河排污口随时进行监督检查,检查内容为排污口名称、位置、排污单位以及是否正在排放等,并及时填写水资源管理巡查记录表。根据《沂沭泗直管范围内取(排)水口、水功能区监督管理规定》,沂沭河局将进一步加强对入河排污口及水功能区的监管,做好水资源保护工作。

四、强化保障措施

(1)沂沭河局编制了《沂沭河局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和工作分工》,对机关科室、各基层管理单位在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中的职责予以确定,进一步细化了工作措施,明确时限要求,落实到工作岗位,明确工作责任,确保直管范围内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

(2)开展沂沭河水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调研工作。沂沭河局组织相关人员开展了沂沭河水资源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调研工作,进一步摸清了沂沭河水资源管理现状,在立足现状,资料整理、分析、查找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今后沂沭河直管区水资源管理的思路,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为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监管提供决策和参考。

(3)加强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一是加强水资源管理队伍建设,通过不断加大学习和培训力度,加快培养优秀水资源管理人才,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强有力的水资源管理队伍。二是加强水资源执法能力建设,加大水资源案件查处力度。加强水资源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水资源管理经费投入,配备执法装备,加快水资源执法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全面提升水资源管理与执法能力。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树立水资源管理工作全局一盘棋的思想,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努力实现流域水资源监督管理实现新突破。

(4)强化水资源执法检查。近几年,通过开展水资源专项执法检查活动,重点针对用水大户、工业、自来水厂等非农业取用水户进行执法检查,督促部分取用水户办理相关手续,对违法取水的给予立案查处。某公司在未办理任何取水手续的情况下,在河道内修建取水工程,管理人员多次制止未果,按照相关规定,沂沭河局立案查处,在强大的压力下,该单位已主动来沂沭河局,协商补办手续,目前该单位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已经编制完成,等待专家评审。此外,通过多次执法行动也在直管范围内带来了一定影响,先后有7家新取水单位正在办理或已经办理完取水手续,依法取用水。

(5)进一步加强监控能力建设。按照水利部《关于加强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工作的通知》(水资源〔2012〕170号)要求及沂沭河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实现沂沭河局直管范围内非农取水口在线监控,全天候监管,达到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6)加强水资源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沂沭河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已列入管理信息平台建设,该项目的实施,流域水资源可实现动态精细化的管理,极大地促进水资源管理工作。

五、结语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对于推动科学、依法治水以及节约用水、保障用水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及长远意义。近几年的实践表明,只有不断加强水资源管理、强化水资源监管,以“三条红线”、“四项制度”为核心,全面推进直管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才能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作者:徐强以 王伟涛 赵言国 单位:沂沭河水利管理局河东河道管理局

第三篇

一、工作难点

1.群众认识与配合不够

沿河群众及有关取用水单位对国家当前的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政策精神仍然了解较少,对流域直管河道的水资源管理权限尚未完全认可,在河道管理单位履行管理职责过程中,管理相对人常常难以给予理解和配合。

2.地方政府重视不够

国家于2011年就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2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但是,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地方政府还未真正高度重视。沿河地方政府经济发展涉河取水项目越来越多,尤其是一些招商引资项目,为早日见效益、出成果,容易出现未批先建现象。

3.取水项目管理复杂

取水项目常常会涉及到水资源论证、防洪评估、取水许可、建设方案审查等多项审批内容,审批流程时间长费用高,也造成管理难度加大。地方水利部门之间权责不明确,水费征收困难。由于缺乏有效管理手段,再加上和沿河水利部门利益冲突,水费计量和征收开展难度大。

二、应对措施

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关键是如何发挥“三条红线”控制体系的管控作用,对于基层河道管理单位来说,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找准工作切入点,即有效的抓手。

1.用水总量控制

要想实现用水总量的控制,必须要落实对沿河取水口的实际管控,能掌握到真实准确的取水数据,并且当取水量达到许可数量后,能够实施有效的停水处置措施。

2.用水效率控制

通过加强宣传,鼓励引导取用水单位或个人改进技术或工艺,提高用水效率。此外通过依法依规收取水费,也能促使取用水单位自觉提高用水效率。

3.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

加强巡查与监管,对河道水功能区范围内设置排污口或其他排污行为能及时发现并予以处置。

三、开展思路

一是统一思想认识,调整工作重心,充实水资源管理队伍,落实专管机构和人员。全面筹划水资源管理工作思路,突出重点,全面推进。

二是加强教育培训,特别要加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及有关文件精神的学习和领会。使广大干部职工能够转变轻视水资源管理的老观念,并进一步提升水资源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利用各种有利时机,加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有关知识的宣传,例如,在水法宣传工作中要加强水资源管理法规知识的宣传,营造社会氛围;还可以印制部分水资源法规汇编的宣传册,利用水法宣传的时机分送给沿河取水单位,做到点对点对口宣传,增强宣传的针对性。

四是以取水许可证发放为契机,加强对取水口的管理。2014年,淮委对直管区范围内的取水口开展了颁发取水许可证工作,基层河道管理单位可以此为契机,通过积极与取水单位的沟通与协调,与其签订有关管理协议,将各取水口陆续纳入有效监管,逐步实现对取水量的监控,为实现未来取水总量控制打下基础。通过水费的收取,一方面实现单位的创收,弥补单位人员经费的不足,另一方面,也能促使取水单位提高用水效率,节约用水。

五是对于取水口的管理策略,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分类对待。对于农业取水口,可如实登记后发放取水许可证,同时加强宣传,引导取水人改进灌溉技术,节约用水。对于非农业取水口,一般取水量较大,须作为工作的重心,要通过主动沟通协调,与取水单位签订有关管理协议后发放取水许可证,并及时督促其水量计量设施及监控设施的安装,落实有效的监控管理手段和措施。

六是加强新建取水口的监控,在日常巡查中一旦发现新建取水口,及时进行制止并启动查处程序,以查促管,促使取水单位及早开展取水许可手续的办理。

资格制度论文范文4

关键词:“双一流”高校;研究生培养;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特色学科

研究生培养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效果,而且关系到大学人才培养能否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是关乎国家希望和未来的大问题。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1],为我国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指明了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其中研究生培养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一环,因此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成为建设“双一流”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2]强调,要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对高等学校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上述背景,以地方“双一流”高校武汉纺织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对纺织科学与工程特色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现状进行调研分析,针对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构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以达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目的。

一、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现状

在研究生论文质量管理方面,部分高校往往将管理的重点集中在研究生课题的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毕业论文“盲审”及答辩四个环节。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及研究生群体素质、价值观的变化,从近几年我校(武汉纺织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实际情况来看,仅仅依靠上述四个环节并不能有效保障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通过对近几年毕业论文答辩成绩、论文盲审结果、研究生督导中期检查及毕业论文抽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对影响研究生论文质量的因素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出以下几个影响比较大的因素:

(1)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必然带来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一个特色鲜明的学科,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总体上报考研究生的考生数量偏少,选拔余地有限,优秀生源第一志愿报考比例不高等因素制约了研究生生源质量。

(2)开题报告把关不严。从毕业论文“盲审”专家反馈的意见可以看出,在论文选题的科学性上存在着空泛等问题。如果在开题报告环节进行严格管理,这些问题完全可以发现并加以改正,不会在论文完成之后才被发现。

(3)论文规范性差。主要体现在论文的中英文摘要用词不当、参考文献的引用不规范、图表清晰度差、图表标注不规范等,还有些论文整体结构不合理,层次不分明,逻辑性不强,没有很好地体现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4)论文创新性不足。在论文中应用新技术、新方法不够,难以形成课题的创新点,实验部分简单重复,缺乏新意,导致论文质量不高。

(5)工程型硕士学位论文整体质量比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低。原因是多方面的,学院初期招收的工程硕士学制为2年,课题研究的时间比较紧;部分工程硕士是在职学习,毕业论文环节时间得不到保障;部分指导教师缺乏对企业工程的了解,难以满足对工程硕士培养的要求。

(6)导师对研究生指导不够。有的指导教师由于忙于科研或其他原因,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和监督不够,导致论文的创新性不足等问题,影响了论文的质量。

(7)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部分学生对自己缺乏人生规划,价值观发生变化,只求毕业能够找到工作,对课题研究缺乏动力,论文质量自然不高。

二、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1.提高生源质量针对研究生生源质量问题,我校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自2015年起加强了研究生招生工作。首先,出台了吸引优质生源的政策,例如在新生奖学金等方面实施政策倾斜;其次,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在校内及校外举办讲座及宣讲会,鼓励优秀毕业生报考;再次,在复试过程中加强对考生基础理论知识及学术能力考核,通过复试环节的筛选,保障生源质量,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打下基础。

2.建立导师集体指导体制,强化第一导师主体责任的管理机制保障研究生论文质量的关键在于指导教师。学院根据学科发展,建立以第一导师为组长、科研团队成员为小组成员的集体指导体制,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实施集体指导。强化第一导师的主体责任,明确规定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为第一导师,研究生培养档案材料等需要第一导师签字;同时加强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对第一导师的考核。采用上述集体指导体制,不仅能够发挥指导小组的群体指导优势,有利于研究生扩大专业知识面,形成更宽广的学术视野,提升研究生论文的质量,而且刚毕业的博士教师能够学习到指导研究生的经验,在传帮带的作用下青年教师得到锻炼和发展,有利于学术梯队的快速形成。

3.构建多层次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

(1)成立研究生工作小组,建立研究生论文质量管理机制。学院成立由分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任组长,资深教授、教学督导等组成的研究生工作小组,负责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及监督。首先,建立奖惩制度,对省级、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及其指导教师给予奖励,对于指导不力的导师,取消其招生资格;其次,在现有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毕业标准的基础上,将毕业标准适当提高,把发表高水平论文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之一;再次,规范研究生培养过程相关制度,把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各个环节纳入规范管理,形成研究生工作小组与指导教师参与、研究生培养过程与研究生论文评价相结合的质量管理机制。

(2)实施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及导师考核。为加强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在《武汉纺织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工作实施细则(修订)》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武汉纺织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管理办法》(武纺大研〔2016〕16号)精神,从2016年开始,我校实施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制。每年对指导教师近5年承担的科研项目及科研经费进行统计核实,承担科研项目且具有一定科研活跃度的导师方可招生,从制度上对导师的指导水平及研究经费提出了高要求,确保教师有足够的经费供学生开展研究工作;同时,结合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实际情况,规定每位导师能够指导研究生的最高人数为5人,保证每位导师有足够的时间与研究生交流,进行面对面指导。在资格审核过程中实行一票否决制,在学术道德、师德等方面存在问题的教师不能参与审核,审核结果及时公示,保证资格审核结果的公开、公平、公正。

(3)加强研究生论文过程管理。一是严格论文开题论证。研究生论文开题是对所研究领域及论文选题的总结,基本决定了学位论文的学术性、创新性和应用性,是提高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避免导师自己组建开题论证小组而出现走形式的弊端,开题报告由学院统一组织进行,研究生工作小组邀请学校的研究生督导一起参加研究生开题论证会。严格按照学校及学院对开题报告的要求,对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在选题、研究现状综述、研究方法及研究计划等方面进行论证。对不符合基本要求的开题报告退回修改,在规定时间内重新申请开题。二是进一步完善研究生中期检查。研究生中期检查往往不被重视,有的导师认为,只要按时完成毕业论文,中期检查可以走过场,造成研究生毕业论文“双盲”评审不合格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在思想上提高导师对中期检查的重视。中期检查采取文字材料及座谈等形式进行,主要检查及监控两个方面:①研究生论文的进展情况,是否按照开题报告的研究计划及时间节点完成,在技术方案及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研究经费是否充足等;②导师的指导情况,导师应该对研究生论文研究过程进行全程指导,导师与研究生是否定期见面沟通交流,研究生遇到的研究问题是否得到及时指导等。中期检查后,研究生工作小组根据检查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对于共性问题及时反馈到学院及研究生处加以解决,并跟踪问题解决情况;对于个性问题,及时反馈到导师或研究生班主任,发现问题及时补救;对于个别导师大部分精力放在横向项目及科技兼职活动上,无力指导研究生写出高水平论文的,及时加以预警,限期改正,否则取消导师资格。三是全面实施“五审二制”,提高论文评审公平、公正性。“五审”是指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必须经过导师审阅、学院督导审阅、研究生论文“机审”、校外专家评审、学位委员会审核。经过导师审阅及督导审阅的论文,学院集中后提交研究生处,由研究生处统一进行“机审”,结果符合要求后再送到校外专家进行评审,即“盲审”,送审论文要求隐去能够识别学生及导师姓名等信息,“盲审”不合格的论文不能参加答辩。答辩结束后,学院组织学位委员会严格按照研究生毕业论文规范及学位授予条件的要求,对所有研究生论文进行审核,并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评选出优秀硕士论文。“二制”是指全面推行论文预答辩及“盲审”制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分析总结制度。通过“五审二制”的实施,规范和完善评审和答辩程序,保证学位论文评价的客观公正性,通过问题总结和反馈提升研究生论文质量。

(4)优化硕士学位论文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反馈机制。对硕士学位论文评估指标体系不断进行修改完善及优化,使论文质量的评估有依据,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研究生论文质量水平的高低。同时,将质量监测的结果及时反馈到研究生处、学院及导师,不断完善研究生论文各个环节的质量监测,提高研究生论文质量。

三、结语

本文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具体建设方案。只要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力量,以导师的精心指导为主,加强研究生管理职能机构对研究生教学秩序的管理、督导和检查,就能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升。经过几年实践,学院的研究生论文“盲审”双优秀率提升,“盲审”不合格率明显降低,论文质量明显提高,该保障体系有效提高了研究生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号[A/OL].

资格制度论文范文5

一、国外研究生教育的学制

(一)6年一贯制的德式学制。其招生对象为高中毕业或专业学校的毕业生,学制6年,实现以大学为基础,学科为中心,理论教学、实验室训练和临床实践的渐进式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国家考试和论文答辩,授予医学博士学位。大多数欧洲国家实行这一学制[1],如芬兰、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等。

(二)6年一贯制的俄式学制。其招生对象为高中毕业生,前3年为医学前期教育,后3年进行专业教育,毕业授医学博士学位。独联体国家如亚美尼亚、哈萨克斯妇、乌克兰等实行这种学制[1-2]。

(三)4+4年制的美式学制。其招生对象为具有学士学位的文理科大学本科毕业生,前4年为医学前期教育,后4年为医学院教育,实行集中指导下的核心课程为主干的自由选课制度。学生完成课程,修完规定学分,通过论文答辩,授医学博士学位。美国、加拿大、韩国和菲律宾等国实行这一学制[1-2]。

(四)5+3年制的英式学制。其招生对象为高中毕业生,前4年为理论教育,最后1年为临床实习,毕业授医学学士学位,英联邦国家实行这一学制,如英国、新加坡、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获得学士学位以后经过考试和推荐就读医学硕士学位,时间是1-3年。在实行多学制的世界各国中,学制为6年制的国家或地区最多,为90个国家,占56.6%;居于第二位的是7年制,为53个国家,占33.3%;排在第三位的是8年制,为15个国家,各占9.4%;排在最后的是9年制,为1个国家,占0.7%。

二、国外研究生教育的模式[2](附表)

三、国外的研究生教育的现状

(一)美国。美国研究生教育通常采用宽进严出的政策,一般来说,申请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人员只要具备了大学毕业资格,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工作能力,经推荐人推荐,即可入学攻读学位。但在美国博士研究生毕业,却需要有一定的科研成绩。因此,博士研究生经常需要攻读4至6年才能毕业[3]。此外,美国约有一半以上大学要求研究生入学时有GRE成绩。美国研究生招生一般不限名额,由导师的科研能力、科研经费、实验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决定每位导师当年招收学生数量。在培养模式上,美国博士生培养通常实行导师制和博士生指导委员会制相结合的指导方式。硕士研究生主要采用专业式培养模式、导师制培养模式以及兼顾协作式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美国的高校更加强调文理渗透和选修课的重要性,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分比为2∶3。

(二)日本。日本的医学院校本科生学制为六年,大学毕业后可以直接报考医学博士。博士课程学制为四年(日本医学院校很少设有医学硕士,一般是硕博连读四年)。中国的研究生指的是硕士学位,而日本的研究生和研修生是没有学位的,只是进入大学的一个学前班。日本大学的招生录取,导师有一定的决定录取权。对于博士生的评价,主要以毕业前发表SCI文章的数量和影响因子值的高低来衡量。日本医科大学的博士生毕业前最少应发表2篇以上的SCI论文[4]。研究生在读书期间每周召开一次科研汇报会,主要汇报自己的研究内容、国外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内容、最新的科研动态及讨论本周的疑难病症等。目前日本学位分为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其士学位又分为课程博士、论文博士、学术博士三种类型。

(三)俄罗斯。目前俄罗斯的研究生教育主要分为三个层次。本科6年毕业授予硕士学位,具有行医资格。本科4年毕业后,只能当医疗助手,经过临床住院医师培训以后,可以申请医学科学副博士学位,时间为3-4年,经过课程学习,撰写论文,通过论文答辩,授予“医学科学副博士”学位[4]。具有医学科学副博士学位的人员方可申请“医学科学博士学位”,并具有资格在高等医学院校讲授课程或成为医学副教授。获得副博士学位之后,如果在工作中有创新性的医学研究成果或发表了极具创新性的论文,经过课题研究通过论文答辩,可获得医学科学博士学位。此学位获得者才有资格申报教授职称。俄罗斯的医学科学博士学位不属于医学高等教育的范畴,取得这一学位者必须在工作中卓有成绩,并通过医学科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由国家最高学位委员会决定授予,学校无授予权。

(四)德国。在德国研究生教育学位制度只设有博士学位,德国现行的高等医学教育学位制分为三级:文凭学位,正规大学的毕业生即可获得;博士学位,为研究生教育阶段的惟一学位:讲授资格学位,这种学位是获取在高等学校任教资格的依据之一。在德国高等院校里,没有专门的研究生院机构,博士研究生都在指导教授所领导的研究所里进行培养。博士生的录取也没有专门的入学考试。博士研究生在培养期间虽然没有必修课,也没有学分要求,但却要求在做博士论文前先要担任二年教学或科研助手,并采取一定的淘汰制度。

四、对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的思考

(一)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中外合作办学的开展,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提高大学的办学水平。并注重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合作办学,形成硕、博士研究生的国内外大学联合培养的办学模式[2,4]。

(二)加强教学体制改革。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点应该放在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考试及学科建设等方面。研究生教育的目标体系应在主导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化扩展,培养研究型人才和使用性人才相接合。

资格制度论文范文6

[关键词]石油工程公司;职称评审;评价体系;激励机制

职称评审工作承担着引领和激励专业技术人才不断提高素质能力的重要功能,对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工作实际,针对石油工程公司职称评审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提出了一些浅显的建议以供参考。

1石油工程公司职称评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评审制度还不够健全。由于石油工程公司人员流动频繁、新兴职业大量涌现,现有的职称序列、层级设置均表现出不太适应企业发展的状态;职称和职业资格在某些范围依然是两条线,未实现有效衔接;职称管理还缺乏有效的监督,评审公开化、透明化还做得不够到位等等,完善相关的职称评审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2)评价标准还不够科学。在专业技术职位聘任过程中,普遍存在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现象,简单的比年龄大小、看工龄长短、比论文数量、看刊物级别,弱化参评人员的现实表现及工作业绩,导致部分长期扎根野外生产一线创实效、出实绩但学历较低、资历较浅的员工在参评过程中处于劣势,进而影响工作积极性;同时,也导致一些专业技术人员过度追求论文数量、刊物级别,却忽视论文实际水平和质量,造成学术浮躁和学术告假现象的发生,不利于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

3)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目前,公司技术职位聘任“能升能降、能进能出”的奖惩机制还没有建立,“一评定终身”的现象比较突出。导致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在取得任职资格前,工作较为积极、敢于冒险;聘任后,却放松自己、缺乏进取精神,从而工作激情不够、动力不足。此外,在职业资格与职称对应方面,有效衔接不够,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对社会化评价认可度不够高,对各类技术人才评价方式过于单一,职称评价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导致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职称评定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强。

2做好石油工程公司职称评审工作的一点建议

1)细化完善公司职称评审工作相关制度。坚持党管人才,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把握职业特点,进一步细化完善公司职称评审工作相关制度。技能操作人员转聘到专业技术岗位后,原技师、高级技师技能等级直接对应到助理、中级职称,畅通技能与专业技术通道;新引进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在基层一线既可参加职称评审也可参加技能鉴定,复合培养,提升综合素质;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的考试并取得相应职(执)业资格,与岗位或从事专业一致或相关的,可认定具备规定序列和层级的职称;对取得重大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突破、重大工程技术难题攻克等突出业绩贡献的人才,以及重点引进的急缺人才和海外高层次人才扩大绿色通道,提高职称评价的针对性和科学性,让广大专业技术人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耕专业,让做出贡献的人才有更多的成就感和获得感。

2)优化评价标准、创新评价办法。要不断优化评价标准、创新评价办法,客观公正评价专业技术人才。一是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把品德放在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的首位,重点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道德。二是科学分类评价专业技术人才能力素质。以职业属性和岗位需求为基础,分系列修订职称评价标准,实行国家标准、地区标准和单位标准相结合,注重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创造性,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评价。三是要突出专业技术人才的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坚持“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论文”,用好用活职称评审这个“指挥棒”,最大限度释放和激发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推动专业技术人才规模、质量、结构与公司发展相适应,为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加强职称评审管理,实现公开化和透明化。实行职称评审政策公开、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不开“天窗”、不设“暗门”、不走“地下道”,打造阳光评审。加强对评价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不断完善职称评审回避制度、公示制度和随机抽查、巡查制度。强化诚信评审,建立职称申报评审诚信档案和失信黑名单,对违反职业道德和从业规范的行为实行“零容忍”;对学术造假实行“一票否决制”;对通过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等方式取得职称的行为实行“零容忍”等,不断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减少审批事项、微观管理和事务性工作,科学界定、合理下放职称评审权限,充分发挥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推进职称评审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行网上申报、审核、推荐、评审、备案,建立职称评审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展职称证书查询验证服务。

4)进一步促进评价与聘用的衔接。坚持以用为本,深入分析职业属性、单位性质和岗位特点,合理确定评价与聘用的衔接关系,评以适用、以用促评。结合用人需求,根据职称评价结果合理使用专业技术人才,实现职称评价结果与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聘用、考核、晋升等用人制度的衔接。坚持评聘分开,完善与考核激励相结合的专业技术职位聘任办法,突出人岗匹配、人事相宜、竞争择优,在具备任职资格人员中择优选聘,搭建专业技术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的平台,促使人才取得获得感、成就感;加强聘后动态管理,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明确正常退出、强制退出和调整退出等操作办法,推进专业技术职位聘任“能升能降”,待遇“能高能低”,激励专业技术人员立足岗位创新创效。

3结束语

职称评审关系到专业技术人才的切身利益,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下一步要继续坚持服务人才成长、服务创新发展,突出能力、业绩导向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理念,精准施策,充分发挥好“指挥棒”作用,更好的服务人才,让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Z].2017-01-08.

资格制度论文范文7

两种教育模式共存的矛盾住院医师培训第一阶段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时间、目标、内容及考核与标准很大程度上吻合,但两者却不能互认而导致两个层次的学生必须接受重复教育,造成人力、物力、医学资源的浪费。

1.1医师培训结束后仍需进行研究生教育。

医学专业具有特殊性,随着社会及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在用人需求上要求高学历人才,并要求同时具备研究生学历、学位,这也意味着学生必须接受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而为选拔优秀一线临床医学人才,用人单位更愿意选择具备良好临床技能能力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结束住院医师第一阶段培训的本科学历的培训医师90%以上选择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攻读专业学位还需花费2-3年时间进行与医师培训具有一致要求的临床能力训练。

1.2研究生毕业后必须进行规范化医师培训。

基于用人单位对医学生学历的要求,为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崭露头角,65%以上的本科毕业生毕业第一选择为考研。以广州市某医科大学附属教学医院为例,录取的本科学历培训医师从2005年的92.5%下降到2012年的38.9%,而2011年更是达到最低点25.5%(见表1)。然而,按照卫生部《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办法》规定,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均需进行住院医师第一、第二阶段培训,国内二甲以上医疗单位招聘医学人才均要求具备住院医师培训第一阶段合格证书,所以取得研究生学位、学历后必须再进行2年的住院医师第一阶段培训。

2住院医师培训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的实践

整合医学教育资源,提高医学资源的有效利用率,积极探索建立住院医师培养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是医学毕业后教育改革的一项有力举措。国家教育部、卫生部2012年颁布《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2013年国家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批准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的通知》,正式确立住院医师培养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改革模式,这标志着我国毕业后医学教育即将迈向一个崭新的台阶。

2.1学生的选拔

联合培养模式属于精英医学教育,生源质量要求较高,需在两种学生层次中选拔优秀毕业生,一是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二是报考全国研究生统考生;所招学生须为参加统招高考并以一本线录取的生源。同时制定入围条件,其本科期间专业课程平均成绩年级排名、外语水平、特长及获奖情况均应作为入围选拔的评判依据。成立专家考核小组,进行基础知识、英语、面试、临床技能操作等考核,考核形式一般为笔试、口试、技能操作等多方面结合,以确保生源的优质度。确定录取的学生实施学校、医院两级管理,以医院管理为主,学生具有培训医师和硕士研究生双重身份。

2.2课程学分的互认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包括政治理论课、外语、基础理论及专业课。住院医师需完成医学伦理学、传染病防治、医学统计学等公共科目学习和各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实行联合培养模式需实现两类课程的相通及学分互认,可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基础理论课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公共科目相结合,专业课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中规定的专业理论课相结合。另外结合所学专业及临床工作需要,再选修至少2门课程,达到课程的学分的并轨和互认。

2.3临床培训及考核的量化统一

规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具有基本一致的临床能力训练。因而联合模式的学生在培训期间,将其临床培训工作量统一标准,轮转时间统一安排为30个月以上。培训实行导师团队指导制,由轮转科室推荐,按照二级学科组成导师团,各轮转科室设专职导师一名,负责该科室轮转期间医学人文教育、临床教学、临床研究指导、出科考核等。实施学生工作量登记制度,将临床轮转期间的工作进行量化统计,通过结构性指标、过程性指标和结果性指标、形成一套合理的培训量化体系,以保障高质量完成临床培训。

2.4科研能力训练的并轨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侧重于从事实际工作能力,以培养高级临床医师等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相比科学学位侧重于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能力,以培养从事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人员为目标来说,其科研要求相应较低;而联合培养学生更需确保充足的时间进行临床轮转以达到医师培训要求,所以对其科研能力要求应酌情降低。将导师配备安排于入学第2-3年,科研训练不脱产,灵活安排于二级学科轮转期间,使其能结合临床实际,学习并掌握循证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具备阅读和分析专业性期刊的能力,学会文献检索、收集资料、数据处理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5学位授予标准的改革

许多专家惯用学术论文的评价标准去评价专业学位论文不能达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所以制定分类型的授位标准侧重临床实践训练是保障联合培养学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适当降低对学位论文的要求,写出具有一定水平的文献综述或病例报道,并组织专家组对其文献综述或病例报道进行述评,论文评价合格、顺利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书、通过课程考试、达到相应学分者,即可同时授予其临床专业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及普通专科医师培训证书。

3实施住院医师培训与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国家教育及医疗体制的改革,医学教育被纳入到教育部进行统一管理,住院医师管理则由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医师培训制度和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之间衔接不够,人才培养内容、目标机制有所重叠,如此造成多重培养模式共存而导致临床教学管理混乱。

3.1政府长效机制的建立

规范的培养机制是中国临床医生培养的发展方向,其培训方案、培养目标、考核制度等均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质量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两种身份在相互结合统一的过程中,在政策、管理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乃至不可预知的矛盾,联合培养的顺利实施,须在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牵头指挥下,成立有效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构建有利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培训医师联合培养有机结合的长效管理机制,认定学生的双重身份,规范和统一各试点单位的改革工作,对改革工作给予政策支持及宏观指导,对于提高改革的质量和效率尤为重要。

3.2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执业医师法》的衔接

卫生部出台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专科医师标准化培训等制度缺少对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通盘考虑,出现与专业学位制度间的不衔接。《执业医师法》第八条规定“国家实行医师资格考试制度和医师执业注册制度,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第九条规定“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一年的才可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卫生部关于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暂行规定》也规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学和公共卫生预防医学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已具有一年以上的临床实践训练或公共卫生实践的经历,可在毕业当年参加医师资格考试。”这就意味着,应届本科毕业生由于没有资格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在进入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后不能从事临床工作,缺乏正规系统的临床技能培训,没有处方权,不能独立进行临床活动,毕业时临床能力较难达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要求相应的临床能力,即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第一阶段水平。而国内多数培训医院则将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作为评价第一阶段第一年度考核合格与否的标准,在合同期第一年未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或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未通过,将终止其合同。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获得职业医师资格证书是医师培训最基本的培训要求,是学员开展医疗活动,提升临床诊疗水平的基础和前提。

资格制度论文范文8

一、集体和改制企业职称评审工作情况

(一)集体和改制企业职称评审管理情况在集体和改制企业成立初期,由于员工素质普遍较差,集体和改制企业及员工本身并无职称评审的要求;随着企业和员工忧患意识的增强,企业开展培训和员工自发求学的积极性有很大提高,拥有职称评审资格的员工越来越多,同时,企业每年又有新增大中专院校招聘员工,为有效配置人力资源,集体和改制企业及员工本身都有职称评审的愿望。但是,由于企业疲于生存压力,没有能力协调组织开展职称评审工作,职称评审工作的缺位已成为制约集体和改制企业发展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瓶颈。

(二)职称评审对集体和改制企业发展的影响由于集体和改制企业没有开展职称评审工作,导致企业无法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员工感到其自身能力未能获得企业认可,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人才流失又进一步削弱了集体和改制企业的综合实力,导致其只能开展简单的生产经营业务活动,企业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二、建立集体和改制企业职称评审管理制度

(一)制定职称评审方案在与当地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沟通协商的基础上,总部公司制定了集体和改制企业职称评审方案,明确了集体和改制企业职称评审管理机构、相关职责及评审程序,获得当地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批准,具体方案如下:集体和改制企业工程系列高级职称评审纳入当地政府相关高评会代评审,经统会审高级职称评审经当地政府工信局、统计局、会计局、审计局等相关高评会代评审,政工系列高级职称评审经当地政府宣传部政工高评会代评审。集体和改制企业工程系列中初级职称评审由当地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授权总部公司评委会代评审,经统会中初级职称通过参加地方组织的全国统一考试取得任职资格,政工系列中初级职称评审经当地政府宣传部评委会代评或授权总部公司代评审。

(二)组织实施职称评审在获得工程系列中初级职称代评审授权后,总部公司专门成立了集体和改制企业工程系列中初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按照规定的要求和程序,开展了2011年度集体和改制企业工程系列中初级职称评审工作。经过资格审查、论文评审、论文答辩等程序,集体和改制企业35名员工获得了工程系列中初级职称,其中:中级7人,助理级20人,员级8人。

(三)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了彻底解决集体和改制企业相关职称的历史遗留问题,确保专业技术人才退休后的待遇,经当地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同意,采取旧证换新证的措施,将集体和改制企业职称管理完全纳入属地化管理。为此,总部公司开展了集体和改制企业职称清理摸底工作,召开专门会议,明确清理摸底工作要求,严禁工程系列和政工系列所申报材料弄虚作假,审查工作必须实事求是。集体和改制企业先后报送审查材料180余份,经严格审核、清理,最终有142人符合申报换证条件,其中:高级职称20人,中级职称43人,初级职称79人。

三、集体和改制企业职称评审工作要求

职称评审管理制度是关系到集体和改制企业及员工的大事,在代评审过程中,总部公司应坚持评审原则、规范评审程序、提高评审质量,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为集体和改制企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打好基础。

(一)坚持职称评审原则集体和改制企业职称评审工作必须坚持原则:一要坚持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原则,客观评价参评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等,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二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强化过程监督,保证公平竞争。三要坚持考核推荐和专业评审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差额淘汰机制,确保优中选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