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工程论文范例

重建工程论文

重建工程论文范文1

一、古建筑档案的来源与收集

1.做好古建筑普查、登记工作的档案收集。积极与城市规划部门和建设管理部门沟通,收集这些部门历史上对古建筑进行普查时获得的珍贵历史资料。这些部门为了做好城市建设规划工作,定期对所属城市的古建筑进行普查、登记,对管辖区古建筑及周围环境进行专项调研与评定。这些工作对各个年代古建筑进行系统的普查与调研,全面掌握了古建筑类别、年代、风格特征及建筑工程等情况,完成了详细的普查和调研报告。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各级政府进行城市改造,为了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政府建设管理部门对行政区街、巷的古建筑进行专项普查登记,获取了很多古建筑的历史资料。与这些单位进行沟通,将这些档案进行系统收集。2.对文物、文史等政府文化部门的古建筑档案收集。加强对文物、文史等文化管理部门的古建筑档案收集,这些部门承担着国家历史文化遗产管理和研究的职责。这些部门在对古建筑遗产管理和研究中,收集、积累了大量古建筑方面的系统资料,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一般都来自于正规渠道,经过了文物学家和历史学家的研究鉴定,具有珍贵的专业价值,是古建筑档案的重要来源。各行政区的文物管理部门和文史研究部门经常研究、编辑、出版与古建筑有关的历史课题和书籍,许多是涉及古建筑及历史文化的资料,应加强对这些单位历史资料的收集。3.对历史文化遗址的抢救性勘测、挖掘工作的古建筑档案收集。古建筑博物馆,古建筑研究所在对历史文献的研究中,经常发现与某一年代文化遗址有关的古建筑线索,这个古建筑或已经损毁或已经从地面上消失,专家们根据有关该古建筑的历史资料,确定这个古建筑的具体位置,经过立项并实施对该古建筑遗址的考古挖掘。另外,在城市建设的旧城区改造中,特别是已知古建筑附近,在进行基础勘测或基础施工中,很多情况下会发现埋藏在地下的古建筑遗址遗迹,残缺的建筑墙体、建筑台阶、建筑屋顶的瓦砾及木质屋脊等等。经过考古研究确定该处古建筑的身份及情况,认真地对挖掘对象的地理位置、建筑格局及建筑残留体等进行详细的记录,形成大量的古建筑考古档案。2012年,沈阳北中街路北地块整体拆迁,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豫珑城”项目用地内发掘出一座明末清初建筑遗址,运用考古手段寻找发现了努尔哈赤的“汗王宫”,同时也收获了一批该遗址的古建筑档案。4.对建筑专业高等院校和古建筑博物院科研成果的古建筑档案收集。建筑专业高等院校、古建筑博物院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针对古建筑进行课题研究,获得了很多有价值的古建筑研究成果,这些古建筑成果的研究论文、专著将成为古建筑档案的重要来源之一。现任沈阳建筑大学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域建筑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陈伯超教授撰写了《盛京宫殿建筑》《沈阳故宫木作营造技术》等研究论文,关于沈阳一宫三陵(清盛京宫阙,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的研究成果为一宫三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证明。沈阳故宫博物院学者铁玉钦和王佩环撰写的研究论文《关于沈阳清故宫早期建筑的考察》,铁玉钦撰写的研究论文《论清入关前都城城郭与宫殿的演变》,对沈阳故宫的大政殿、崇政殿、清宁宫等古建筑有详细的描述。这些研究成果对古建筑具有重要的档案价值,应加强古建筑档案收集。

二、古建筑档案的属性及分类

1.古建筑原始记载文字图纸档案。国家各级博物馆和文物保管单位收藏和保管着一些珍贵的历史档案和文献,有些是完全记载某个古建筑的,有些是在记载历史事件中间接记录某个古建筑的,这些历史档案和文献中古建筑的文字资料和图纸资料是古建筑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这些定义为古建筑原始记载文字图纸档案。1982年春,沈阳故宫博物院学者铁玉钦、王佩环在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发现了一张标号为“舆字225号”的满文《盛京城阙图》,在图正中最北端的一个院落赫然以满文标注着“太祖居住之宫”,这张地图终于解开了“汗王宫”遗址的谜团。《盛京城阙图》中所绘的汗王宫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二进四合院,四周有围墙。南面是宫门,整个二进院建于高台之上。高台前端是面阔一楹的穿堂,有台阶可登,类似沈阳故宫的凤凰楼。二进院正北面有正殿三楹,东西各有配殿三楹。《盛京城阙图》属于原始记载文字图纸档案。2.古建筑普查测绘资料和研究成果档案。为了开展古建筑普查和研究,取得有关古建筑研究成果,政府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对一些古建筑进行测绘与资料的收集,普查和研究结束后形成了由测绘数据和研究报告组成的古建筑普查测绘资料和研究成果档案。古建筑普查测绘资料和研究成果档案具有学术价值和古建筑档案价值,由政府城市建设部门进行集中保管,为未来政府进行古建筑保护提供珍贵的档案资料。中国营造学社是最早研究我国传统建筑的一个学术团体,1930年由朱启钤先生创办,梁思成、刘敦桢等学者于1931年先后加入,他们对中国古建筑进行调研测绘,形成了大量的测稿、图纸及照片,这些成为后来保存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古建筑测绘调研档案。1932年至1937年,学社调查过的县、市有137个,测绘古建筑殿堂房舍1823座,完成测绘图稿1898张,掌握了从汉唐至明清各历史时期的古建筑丰富实物例证。3.古建筑保护修缮档案。古建筑保护修缮工程由很多工作组成,其中一项就是做好修缮记录工作,修缮记录形成古建筑保护修缮档案。古建筑保护修缮档案由修缮前的调研论证、工程计划、施工技术方案、建筑材料选择及工程竣工报告等组成。古建筑保护修缮档案是非常重要的,一是记录了古建筑保护修缮工作的历史情况、技术方法及法律依据;二是记录了古建筑修缮保护工程的质量;三是记录了古建筑原始和修缮保护后的状况。古建筑保护修缮档案对于该古建筑以后的修缮和其他古建筑的修缮保护都至关重要,尤其在对新发现的古建筑遗址进行抢救修缮时,对其破损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进行修缮时,需要参考同年代古建筑的修缮档案进行修缮,最大限度恢复古建筑原貌。4.古建筑研究成果、专著及文献档案。建筑工程院校、建筑研究机构及古建筑博物院的建筑学家,经过课题立项对各个历史时期的古建筑做了许多专题研究,获得了很多有价值的古建筑学术研究成果,撰写了很多研究论文、专著及文献,这些古建筑学术成果成为有价值的古建筑档案。朴玉顺、陈伯超等学者撰写的研究著作《沈阳故宫木作营造技术》,于2010年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通过“总论沈阳故宫建筑的形制”“沈阳故宫建筑中大木作的构造特点与营造规律”等章节,阐述了沈阳故宫的建筑布局、营建年代、建筑特色和木作的营造技法等。5.古建筑多媒体声像档案。古建筑多媒体档案主要以磁性材料或感光材料为载体,以音像为主要反映方式,记录古建筑实体及周围现实情景,具有保存价值的照片、录音带、录像带、影视片等新型载体的古建筑历史记录。现代古建筑研究部门,为了真实、准确及科学地掌握和记录古建筑的现实状况,为研究工作提供古建筑形体、结构、材料及色彩等素材,制作古建筑声像档案资料。古建筑声像档案具有真实、生动、形象等特点,古建筑声像档案对于古建筑实体描述和记录是其他档案资料无可替代的。古建筑声像档案对于记录古建筑的意义,既有着记载古建筑原貌的功能,又有反映古建筑保护现状、弘扬古建筑历史文化的作用。

三、古建筑档案对古建筑复建的作用

1.古建筑营造工艺档案为古建筑复建工程设计提供支持。梁思成、莫宗江以中国营造学社名义设计的滕王阁,是中国对“古建筑复建”(滕王阁早已全毁无存)的最早尝试。1942年,梁思成按照宋画《天籁阁》及《营造法式》所示的建筑规范,绘制了《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但当时并未将该草图付诸实施。这个方案讲求科学,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施工技术,都有详细的档案及研究论证,为利用古建筑档案开展古建筑复建开辟了道路。滕王阁被毁的原因有很多,主要以火灾为主,其次还有战争、自然坍塌、地震等原因。其中最后一次被毁发生在1926年,当时南昌曾被军阀占领,他们害怕城外的北伐军居高临下攻打南昌城,所以一把火把滕王阁给烧了。现在展示给世人的滕王阁是1989年重建的作品,如今已成为南昌有名的地标建筑,气势磅礴,是借助于古建筑营造工艺等古建筑档案完成的。2.古建筑保护修缮档案为古建筑复建施工提供技术帮助。岳阳楼复建工程是综合利用古建筑原始档案和后期修缮档案进行古建筑复建的典型。岳阳楼自建成后,由于战乱、火灾、洪水多次被毁,多次复建,由于岳阳楼原始建设和后期修缮记载的资料保存充分,使1983年复建工程保存了历史的规模、结构及装饰。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北宋元丰元年(1078)十月,岳阳楼毁于火灾。北宋元丰二年(1079)春,岳州知州军郑民瞻重修岳阳楼。清光绪六年(1880),岳州知府张德容重建岳阳楼,将楼址东移六丈多。1922年7月27日湘军进占岳阳,岳阳楼窗梁栋柱等多半被毁。1934年2月17日岳阳楼重修竣工。岳阳楼在晚清、民国战乱后幸存下来,后来逐步得到修整。现在所见的岳阳楼是1983-1984年大修后的成果,保存了清代的规模、结构和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如四根被白蚁蛀空的楠木金柱,经过化学加固处理后仍在继续使用,确属古迹。1983年,国务院拨专款对岳阳楼落架大修,把构件按原件复制更新,历时十个月,保存了55%以上构件原物。一楼民国时加砌的三面砖墙换为明清式样的贴金雕花门窗;二楼镶嵌有清书法家张照书《岳阳楼记》雕屏原物;三楼镶嵌书杜甫《登岳阳楼》诗雕屏。3.古建筑测绘数据档案为古建筑异地复建提供全复制。沈阳建筑大学为了开展古建筑研究和教学设计,对沈阳的多处古建筑进行了测绘,收集了大量的古建筑测绘资料,绘制了大量的建筑结构图、工艺图,利用这些古建筑测绘档案完成了一些古建筑的专题研究和古建筑修缮和复建,如八王寺、十王府、盛京施医院等历史建筑的复建。1882年,英国苏格兰医生司督阁,受苏格兰基督教会的派遣,到奉天开办诊所,应用西医西药为百姓诊治疾病,成为在我国东北地区使用西医西药治疗疾病的第一家医疗机构。诊所地处原盛京,因免收全部费用,经费来自各界商绅和爱国人士捐助,并建成医院,故称“盛京施医院”。“盛京施医院”原址在辽宁省省肿瘤医院院内,该建筑建于1910年前后,属于文物级建筑,由于建筑本身原因被拆除,经沈阳市政府批准,由沈阳建筑大学负责迁移重建。沈阳建筑大学利用建筑测绘档案进行了“盛京施医院”的复建,指导了易地复建的设计和施工,在大学校园按原材料、原貌、原结构进行了复建。古建筑“盛京施医院”拆除后,保留了每一砖和每一瓦,甚至每一扇门和窗,异地于沈阳建筑大学古建筑保护基地内重建。4.利用BIM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大数据古建筑档案为古建筑复建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BIM技术核心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虚拟的建筑工程三维模型和完整的建筑工程信息库,BIM在古建筑保护方面的应用主要是基于三维数字技术的全息几何模型、整体建筑信息模型、局部构件信息模型、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及分析四个方面。将BIM技术与GLS、GPS、三维激光扫描、模拟仿真技术等信息化手段相结合,建立古建筑数字化资源数据库和信息化管理平台,有助于古建筑的展示、信息查询、专题研究及修缮和复建。基于BIM技术的古建筑数字化保护实现方法包括信息采集、模型构建、属性信息录入及VR虚拟展示等。利用BIM技术与GLS、GPS、三维激光扫描、模拟仿真技术等信息化手段,准确采集古建筑表面点云数据,导入BIM软件,建立三维BIM模型,在BIM模型中输入各构件的年代、材料、破损情况、保存状况等信息和属性。在虚拟模型中录入古建筑的测绘图、照片、相关古建筑档案信息、历史修缮记录周围环境信息,实现BIM系统下的古建筑信息的全覆盖,为古建筑的修缮和复建提供强大的数据和建筑档案信息支持。

参考文献

[1]陈伯超,等.盛京宫殿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铁玉钦.沈阳故宫文集[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

[3]马志玲.古代建筑保护工作中档案收集与利用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档案学研究,2009(5).

重建工程论文范文2

生态一词,包含有“返本”的意义,“返本”的目的是“归真求实”。现代社会是一个工具化、金钱化的“钢筋森林”,人及其艺术都丧失了自己的大地,成了迷途的羔羊,思想者们希望通过“生态”意识的引导,使人们能够重返大自然,重返诗性的大地。正是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原生态”才会迅速地在人们心目中构建新的“桃源”镜象,才能越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边界,向更广阔的学术研究领域渗透。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本来就产生于过去的时代和大地上,研究它尤其需要穿越的精神,努力“返本”,寻求它的“原生态”。也就是说,古代文学理论的研究,首先要回到它所产生的社会语境和文学语境中去,简言之,即返回原点,返回文本。正如蔡钟翔等人主编的《中国文学理论史》绪言中所说:“要把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提高到新的水平,关键还是在于完整地准确地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1]3“返本”式研究,也就是将研究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尊重历史的事实。返本的第一层意思是返回原点,是说研究古代文学理论,要回到研究对象所处的时间和空间。形象地说,即是返回孕育了它的“田野”。只有在研究中将研究对象返归于它所产生的某个时空的坐标点上,才算是返回了它的原点。在这个原点上产生的多种与文学理论有关的因子,就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及其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生长点,或者说是“基因”。我们知道,战国时人不可能代汉人立言,唐人也不可能代宋人立言,即使孟子的言论中包含有“民本”的因素,也只能说是代表了他那个时代关于“民本”的认识水平,而不能说他已经有了“民主”思想。如果用后代的“民主”思想去套前人的“民本”认识,好比将桃花装饰在梨树的树桩上,这种移花接木的研究就是没有返回原点。返回原点,要能抓住产生研究对象的那个时代的信息。从官方到民间,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教育、出版、外交等方面的信息,都有可能影响文学理论的产生和形成。其中,有对古代文学理论起主要作用的社会环境、主流意识形态、重要的社会思潮、主要的思想文化背景以及文学史本身的信息,也包括那些看起来似乎是次要的信息。

首先要抓住影响文学理论的主要信息。王元化先生在1983年提出著名的“三结合”之说,其中他特别强调的是“文史哲”结合[2],这就是抓住影响文学的“史”和“哲”的信息来研究文学。20世纪以来的文学史及批评史研究,之所以难以完全摆脱按封建王朝的方式来分期的模式,就是因为文学的发生发展,本来就不可能完全超越特定社会的历史进程的基本模式。我们可以批评前代学者将这种研究模式化之后的弊端,但也不能完全否认这种研究方式所取得的成果。又如陈寅恪先生的《四声三问》,将“永明声律说”与佛经转读之声进行比较,得出“永明声律说”是由于佛教影响而产生的结论,这就是抓住佛教影响文学的信息,对“永明声律说”产生的原因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还原。罗宗强先生1986年出版的《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则是将文学理论的研究置于文学思想史的研究中,也是一种抓主要信息的“返本”式研究。还要注意那些看起来似乎是次要的信息。在进行研究时,须尽可能拓展眼光和思路,关注那些别人不太留意的地方。1986年,周策纵出版《古巫医与六诗考》,认为“六诗”中的风、赋、比、兴都和古巫的名字相同或相关联,雅、颂和古巫的工作相关联。这种推原的研究思维,就是没有放过看起来可能是次要的因素。曹旭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考察《诗品》东渐及其对日本和歌的影响,发人之所未发,同样是在研究中跳出了常人的研究框架,采取了返回《诗品》的传播语境,仔细求证、还原史实之后得出的研究成果。饶忠颐先生在《六朝文论摭佚》中考察魏晋文论与音乐的关系,提出了“永明声律说”未萌芽之前,文学批评的基本理论,无不与音乐息息相关的观点,这也是关注那些看起来似乎是次要信息的“返本”式研究。“返本”的第二层意思是返回文本,就是说研究古代文学理论,必须仔细理解理论文本的本来意思。虽然理解本身并不能做到完全符合文本原意,但努力向原意靠近仍然是研究古代文学理论文本的基础。从字、句、段到篇章,都须仔细辨别,谨慎阐释。字或词,随着时代的变迁,意义也会变迁,由本义产生诸多衍生的意义,有时甚至衍生出与原义相反的意思。在理论文本中出现的字或词,究竟是什么意思,必须是在它那个时期的确有那个意思,才能作那样的解释,各种字书、辞书、类书的参照是必须的,考证、训诂、义疏、笺释的工作都非常必要。在这方面,清人朴学的功夫,仍然值得借鉴。朱自清先生的《诗言志辨》、郭绍虞的《沧浪诗话校释》、杨明照的《文心雕龙校注拾遗》在这些方面做出了表率。比如关于“诗言志”的“志”,究竟是什么意思,历来都是一个众说纷纭的公案。闻一多先生在《诗与歌》这篇文章中,仔细分析《荀子》、《礼记》、《国语》、《左传》等文献中的相关表述,将“志”训为“记录”、“记忆”、“怀抱”[3],突破了前人主要将“志”训为“志意”或“怀抱”的限制,为诗在早期社会具有记事、叙事的功能找到了重要的根据,这样的研究,就是寻求文本原意的“返本”式研究。如果不仔细、全面地研读原文,在研究中很容易一叶障目,断章取义,在错误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得出不可靠的结论。“返本”式研究不等于“复古”,“复古”是要以古代的文学理论做样本,将现在的文学研究做成古代的样子,或者对古人顶礼膜拜,让古人的思想左右今人的思想。综之,“返本”方能“归真”,“还原”益于“求实”,这样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研究才可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二、坚持“通变”的思想

所谓“通变”,是指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过程中要坚持“通变”的思想,把握中国文学理论发生发展的动因,摸清它发生发展或嬗变的逻辑进程,并沿着其逻辑的进程来获得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的前瞻性,这是决定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又一个关键环节。这就是蔡钟翔等先生所谓的:“需要把历史的研究方式和逻辑的研究方式统一起来,致力于揭示历史的内在逻辑,也就是规律性。”[1]6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目的,不是以古证古,不是复古,而是要“古为今用”。在古今之间,哪些东西延续下来了,哪些东西可以获得新生,哪些东西丢失了,都需要用“通变”的眼光来考察和发扬。“通变”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家从中国古典哲学中借用的术语,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中的《通变》一篇,即是代表。刘勰在这篇文章中用“通变”思想来讨论文学发展中的继承与革新的问题,“通”即“继承”,“变”即“革新”。仅仅如此理解仍然是不够的,因为“通变”思想的根源还有必要再挖一挖,才能发现它的深刻性。“通变”思想源于中国古典哲学“易”学关于《易经》的讨论。《周易大传》中的《系辞》一篇,阐述的核心思想主要就是“变”、“通”和“通变”。“变”,是由“爻变”而致“变动”、“变化”之意,故《系辞》曰:“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爻者,言乎变者也。”“通”,为通达之意,故《系辞》曰:“往来不穷谓之通”。如何才能通达?知变化是其前提,故《系辞》曰:“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于此。”“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知道了“通变”的道理,就能彰往察来,见微知著,使民不倦,甚至知鬼神之情状,故《系辞》曰:“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p#分页标题#e#

曰:“《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所以,哲学思想在文学思想层面的运用,使得“通变”思想不仅仅体现在文学发展的继承与革新问题上,更在于文学理论自身的发展变化的逻辑上。继承什么,革新什么,都受制于文学理论自身的发展变化的逻辑,这应该是“通变”一说的重要内涵。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理论,需要注意“通变”思想的运用,将研究对象置于文学发生发展和嬗变的历史进程中,观澜索源,知变能通,掌握它的发展脉络,这样才可能把握它的发生发展和嬗变的规律,为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把脉,从而获得文学理论研究的前瞻性。具体而言,可以发现哪些概念、范畴和理论命题的生命力是长盛不衰的,因为它们在今天甚至将来,仍然可能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比如关于“诗言志”、“比兴”的讨论,关于“虚静”范畴的发展、意境理论的讨论,关于唐宋诗之争的讨论,等等,它们一直都有着较为清晰的演变过程,能够跨越千年或数百年,说明它们的生命力是很强大的,它们在将来,仍然可能成为研究热点。也可以发现哪些概念、范畴和理论命题在历史上不太受重视,但是今天来看,具有获得新生的可能性。比如孟子的“共同美感”说,在历史上就几乎没有受到关注,但是现当代的文艺心理学发展起来后,“共同美感”说重获得了它的理论生机。还有一些概念、范畴和理论命题,因为它所批评和研究的文学现象已经湮没于文学史,可能在较长时期内都没有得到注意,比如“八股取士”已经成为历史,八股文的写作也就偃旗息鼓了,人们很少注意到八股文的批评及理论。但是,随着人们逐渐发现八股文的写作也有可借鉴之处,对于明清以来的学人就八股文展开的批评和理论,也得到了相应的关注。如果说“返本”式研究是回到理论产生的原点,对理论的原义进行定向、静态的考察,那么坚持“通变”思想就是要求纵向、动态地把握理论的发展变化逻辑,掌握理论发展演变的内在根据,以及它们为什么在某些时候会发生断裂的原因。这样才可能在“古为今用”的过程中,使古代文学理论能够遵循自己的逻辑生长壮大,才能避免使古代文学理论沦为当代文艺学的论证素材和修饰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由于反传统、反封建运动进行得太激烈,文学革命的人士们没有能够很好地发挥“通变”思想,传统文化与现代学术之间出现严重的断裂,也使得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创建滞后,直至20年代后期才得以初创,这就是一个教训。我们能从传统中借鉴多少,决定了传统可以走多远。我们能发现多少古代文学理论的嬗变规律,也就决定了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有多少种可能。

三、致力于“话语重建”的目标

从学术生态的角度上来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是“重建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基本目标中的有机构成部分。1994年,金元浦先生就在他的论文中提出了“话语重建”[4]。但关于这一文论建设目标的系统讨论主要在1996年以后。曹顺庆、李思屈的《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基本路径及其方法》一文最具代表性,文章提出:“重建中国文论话语体系……要立足于中国人当代的现实生存样态,潜沉于中国五千年生生不息的文化内蕴,复兴中华民族精神,在坚实的民族文化地基上,吸纳古今中外人类文明的成果,融汇中西,自铸伟辞,从而建立起真正能够成为当代中国人生存状态和文学艺术现象的学术表达并能对其产生影响的、能有效运作的文学理论话语体系。”[5]12著者还较为系统地提出了重建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基本步骤:首先是对传统话语进行发掘整理;其次是在对话中凸现与复苏传统话语;再次是在广取博收中重建话语体系;最后,要在批评实践中检验其有效性与可操作性[5]12-21。“重建中国文论的话语体系”的提出,本身就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因为它基于文艺学界关于“话语”的基本观念,即当代文艺学将文学视为一种话语活动,而“话语”(discourse),是与语言、语言系统、言语和文本等存在联系和区别的概念。“语言”(language),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话语”则是“语言”的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中国文艺学界对于“话语”的经典解释是“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童庆炳《文学理论》)正因为“话语”研究具有从“语言”的表层透射“言语”的深层,并连缀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的功能,所以“话语重建”可以作为整个中国文论重建系统的一个“标签”。也正因为如此,“重建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目标提出之后,在学界引起了广泛响应,讨论至今,仍然方兴未艾。我们现在来看“重建中国文论的话语体系”,它实质上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意味着必须要突破旧有的文论话语体系,建立新的更具包容性、更适应中国文学实际的话语体系。同时,由于它包含了希望中国文论在较长时期内能产生广泛深入的影响的诉求,所以实质上与文学理论研究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相关联。

我们认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研究,在这项工程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或者说,它就是这项巨大的工程中的有机构成部分。众所周知,“重建中国文论的话语体系”的提出,远的目标不说,其当务之急是为了解决所谓中国文艺学研究的“失语症”,因为中国文艺学界在经历了主流意识形态、主要社会思潮影响之下的新文化运动话语、苏联话语、现代西学话语的影响之后,发现中国文艺学沦陷在话语的失范之中。学界反思这一过程,发现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应该成为建构当代中国文论的一个重要来源,所以重建的第一步是必须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进行发掘、整理和研究。反之,作为“重建中国文论的话语体系”工程的有机构成部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中所持的基本观念、原则、方式方法等,也直接决定了它能否在“重建”的过程中获得强大的生命力,从而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话语重建”,就是谨慎地扬弃中国古典形态的文学批评及理论的话语体系,合理地吸收国外适用的话语体系,按照“古为今用”、“西为中用”的原则来融铸新的话语体系。我们知道,中国古典形态的文学批评及理论的话语体系,从其外观形式上来看主要表现为两种:其一是建立在对文献及作者进行考证、训诂、义疏、笺注基础上的考辨型话语体系;其二是建立在直觉、类比及象喻式思维基础之上的点评、杂谈、描述的印象话语体系。从其内在的演变特征上来看,主要体现为在儒道释文化主宰下的文论话语的分流与合流。已经受到新时代的思想、文化和研究方法冲击的当代学人,不可能完全像古人那样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意味着,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研究,必然面临话语重建的问题,即必须对古典形态的话语体系有所扬弃,重建新的话语体系。上述的两种从外观形式可以直观到的话语形态,在当今并非不可用,由于研究古代文学理论的特殊性,决定了传统的考辨型话语仍然是我们的理论话语之必备,而印象式话语体系,由于重在体验和感悟、且与文学史实、文学文本密切结合,同样具有发扬光大的基础。至于在儒道释文化主宰之下的文论话语的分流与合流,其中包含的诸多文化精神,也可以在“话语重建”的过程中融铸到今人的精神世界中。#p#分页标题#e#

重建工程论文范文3

【关键词】桥梁工程;维修;加固;养护;策略

1引言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早期修建的桥梁施工技术、设计方案和质量水平相对落后,桥梁修建标准不完善,建设资金短缺,施工管理力量较弱,直接导致早期修建的桥梁质量先天不足,使桥梁使用年限和服务水平不能满足使用要求。同时,一些建成后的桥梁后期养护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在自然侵蚀和车辆行驶产生的荷载压力下,很多构件已经产生了破损和老化,加之维修保养工作不及时,没能在桥梁问题出现的前期进行加固维修,造成桥梁的损坏速度加快,影响桥梁的使用寿命。

2桥梁维修加固养护的重要性

桥梁工程作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养护工作的质量控制直接影响桥梁运营过程中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随着我国交通行业的不断发展,桥梁的承载能力和使用性能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早期建设的桥梁承受的荷载逐渐加大。因其早期施工质量问题,使早期建设的桥梁成为威胁人们出行安全的重要因素。同时,随着公路交通量的不断增加,在桥梁使用过程中,大吨位运输车辆超载、超重现象严重,对早期修建的承载能力设计较低的桥梁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并且可能随时导致重大交通事故的发生。

3桥梁工程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3.1养护工作的重视力度不足

在我国交通工程的实际养护工作中,很多地方政府的管理部门对桥梁工程建成后的养护管理工作重视力度不足,认为桥梁工程只要建成后测试工程质量达到标准便不会产生重大安全问题,缺乏对桥梁管理养护工作的重视,任由桥梁工程自生自灭。这种对于桥梁工程监管力度和养护管理工作的缺失现象严重。

3.2养护管理机制不健全

尽管目前我国养护管理单位都会配备桥梁工程师,并且对桥梁养护方面制定了相应的制度,但是部分养护管理单位缺乏对养护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管理和养护措施均存在制度不健全的情况,同时没有相应的追责制度进行责任落实,使负责桥梁养护工作的技术人员容易出现桥梁养护工作管理上的疏忽,待出现重大事故之后再进行维护为时已晚[1]。

3.3养护检测技术落后

桥梁建设过程中,使用的建筑原材料未达到百分百的完美,存在一定的缺陷,虽然在桥梁工程投入使用的初始阶段暂时没有出现影响,但是随着桥梁使用时间的增加,便出现细小的裂缝,随着裂缝的不断增大,造成桥梁结构的严重损伤。这种情况表明,公路管理部门对桥梁工程的日常养护检测频率不足或者检测手段落后,导致养护人员对桥梁的现状和损伤没有彻底的了解,无法做到对小裂缝和孔洞的及时修补加固,使裂缝加大,影响桥梁工程的使用安全性能,进而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

3.4养护资金不足

尽管国家对公路养护工作逐渐重视,养护方面的资金问题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桥梁养护工程的养护资金却尚未列入国家公路养护名单。在部分地方政府重视公路养护而忽视桥梁养护的思想影响下,桥梁养护资金往往不到位,导致养护人员在进行桥梁养护工作时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

4加强桥梁养护管理工作的措施

4.1加强对超重运输的治理

为了对桥梁工程进行有力的养护,我国交通管理部门应对超限运输加大治理力度,通过实施严禁超载、超限车辆上桥的措施,对上桥货车进行严格的重量检测,进一步加强对超载、超限车辆的惩罚力度。对所有检测出超载上桥的货车进行严管重罚,坚决抵制违法超载运输。同时,应加强对出现安全隐患桥梁的通行管理,发现安全隐患严重的高危桥梁,应立即对高危桥梁所在路段进行交通管制,对通行车辆进行严格限制或者封闭交通。对于仍然可以继续使用的危险桥梁,当地交通管理部门应在桥梁入口处设立明显的限载标志,并通过多种信息渠道对当地司机进行警告,通过限制通行避免发生安全责任事故。

4.2加强桥梁检查力度

公路养护管理部门对桥梁的检查应分为经常性检查、定期性检查和特殊性检查。经常性检查应根据桥梁运行情况进行检查,通常1个月最少为1次;定期检查是在一定期限内进行对桥梁的检查,这个期限一般不能超过3年;特殊性检查一般为专门检查和应急检查2种。

4.3加强桥梁改建工作

桥梁的养护工作一般以维修和加固为主,通过被养护桥梁的实际情况制定养护合理的方案。同时,将危桥改建工程作为养护工程中重要的任务,各公路养护管理部门应将危桥改造专项资金进行一定预留,做到对发现的危桥进行及时改造重建工作。并且结合路网改造工程对发现的不符合现行桥梁使用标准的桥梁进行改造,将桥梁养护资金全部投入到工程建设中。在对危桥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应对旧桥进行合理的利用,在改造过程中应优先考虑对其进行加固方案,若因桥梁荷载等级过低而无法使用的桥梁,公路管理部门应对其进行拆除重建工作。通过这一手段,可以对桥梁养护资金不足产生的压力进行有效缓解,提高桥梁养护的技术能力[2]。

4.4进行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

桥梁建设工程和桥梁养护工程是我国交通行业建设中专业性和技术性都比较强的工程。但是由于很多地方养护单位缺乏专业的桥梁养护技术人才,哪怕其能够进行公路方面的养护,也会因为没有相应桥梁养护的工作经验和专业技术而无法进行桥梁养护工作。因此,养护管理部门应加强桥梁养护人员专业技术培训,增强养护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桥梁养护的施工技术,更好地对桥梁进行养护。

5结语

综上所述,要提高桥梁工程养护工作的质量,需要重视养护人员、养护技术、养护设备以及养护资金等多方面因素,经过相应的技术培训,学习桥梁养护的先进工作经验,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管理养护,全面提高我国桥梁管理养护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文军.桥梁工程的维修加固与养护[J].科技传播,2013(18):141-141,118.

重建工程论文范文4

关键词:灾后重建;羌族聚居地;传统民居;地域特色;艺术价值

5.12大地震后羌族聚居地区受到全国上下甚至全世界的关注,相关行业、部门、专家对羌族地域文化的探讨和研究热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迫不及待地前往羌族地区参观,一睹羌族特色文化的风貌。受此影响,原来封闭的羌族聚居地区不再封闭,当地人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人们认识到当地的特色文化旅游是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开始有意识地重视起羌族特色文化的继承。在中央作出的把北川新县城建设成“川西旅游服务基地”的规划指导下,目前的居民住宅重建和修复工作也以发展羌族特色文化景观价值为目标来进行建设,并已初见成效、初具规模。

一、羌族聚居地灾后特色重建理论与实践研究现状

从理论研究上看,5.12大地震前多位专家学者合著的《四川古代史稿》中、冉光荣教授等合著的《羌族史》中、徐中舒教授所著《论巴蜀文化》中、王康等学者所著《神秘的白石崇拜》中,都对羌族建筑作了一定的介绍,但都只是从羌族历史和文化的角度进行叙述,没有专门从建筑艺术的角度进行分析总结。2000年季富政教授出版的专著《中国羌族建筑》,是目前唯一一部系统性、专业性的研究羌族建筑的专门著作。5.12大地震后,羌族地区和羌族文化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作为羌族文化物质见证的羌族建筑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全国对其展开了广泛的考察研究。但遗憾的是,在这些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对于羌族建筑遗迹的保护研究已逐渐升温并进入到一个高潮,然而,对于如何建设现代新民居、如何借鉴传统民居形式、如何汲取传统民居建筑的优点、如何传承传统民居建筑的艺术性以及针对震后羌族地区新城镇建设的建筑创作方法的系统性分析总结,几乎无人提及。从目前大量的重建实例中,我们发现了将羌族传统民居进行适应性转型不当和不合理的很多问题。比如安县永安镇至北川任家坪一线的震后农村住宅及新居民点的建设,基本只是粗陋的模仿,形态非常混杂,有的住宅在一栋之中竟混杂了现代、传统汉民居和传统羌民居等多种元素,羌族传统民居中很多精髓的东西却缺失了。另外,在已重建的新村寨中,建造形式非常单一,多处重建的居民点建筑只有石砌屋类型。而石砌屋类型只是羌族传统民居类型中的一种,另外还有板屋、土夯屋、碉房民居等多种类型。重建的设计规划应充分考虑这些类型的应用,新羌寨层次丰富、造型多样,才更有长久的回味性、耐看性和吸引力,否则会让人感觉枯燥、乏味,逐渐失去新鲜感和参观兴致。而有的村寨细节元素过于杂乱,现代化的设施细节没有很好地作归纳,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羌寨传统特色的风貌。在羌族地区地域性建设的关键时刻,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参考,避免盲目的开发和重建,探索和总结出羌族传统民居适应现代民居建设的策略和传承之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留好其特有的艺术价值,已经是一个非常紧迫而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羌族聚居地灾后特色重建之环境设计原则与方法

(一)现代化特色重建原则

1.对羌族先民们因地就势的建造理念进行传承

羌族先民们在村落与住宅的建设活动中,表现出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力求与自然融合协调的意识,在此基础上合理地选择适合生存发展与有利自身的环境。传统羌寨的布局不仅顺应环境,还表现出对自然的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珍惜。羌族先民尽量根据土地资源状况来合理安排生活居住用地和生产用地,因此,为顺应地势地形,传统羌寨内部建筑密度非常大,巷道狭窄,形成了独特的空间关系。而新居民点的建址,有的处于坡地,有的处于平坦开阔之地,有的居民点住户较密集,有的较分散。对此,要考虑实际建址情况,因地制宜,以多种途径诠释羌寨的层次风貌。

2.对传统羌寨聚落关系进行现代演绎

传统羌寨的聚落形态受当地自然环境条件、政治因素、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影响,有其自身的特点,但随着现代环境的变迁,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也早已变迁,原来的聚落形态可能已不适应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在塑造具有传统特色的羌寨时,原来的很多聚落构成已不再适用,这就需要结合现代的功能布局对传统羌寨聚落形态进行全新演绎。新居民点的聚落关系要根据休闲旅游和村民现代生活方式的需要进行规划布局,因此对传统羌寨中极高密度建房、极狭窄街巷的模式要进行适度的调整。同时,对整个居民点中的不同区位,如东端、西端、前端、后端及中部的不同位置的功能要进行不同的适应的聚落关系的调整,以符合新村寨的使用功能和要求。

3.对羌族传统民居的空间结构和比例尺度进行适应性调整

现代民居起居生活要求的变化、建造技术的进步和建筑材料的替更,使现代民居的结构和空间发生了巨大变化,建造的场地环境也大不一样。对此,传统的结构和空间以及比例和尺度己经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这就决定了传统民居结构和空间的必然转换、比例和尺度的必然调整。根据现代民居的建造结构、功能要求、空间组成关系等,应调整传统民居语言的现代表述,以适应现代生活要求与方式。比如,在震后的新民居建设中,羌族传统民居原有的三层空间的功能中,下层畜养、中层居住、顶层储藏晾晒的结构作用早已不适合现代民居生活的要求,于是在新民居建设中,将三层空间的功能作用作了新的调整:一层设客厅、饭厅、厨房、卫生间,有的还设了商铺,做起了生意;同时,根据住户的需求,对每户住宅的体量大小、长宽高的比例关系作出了多样选择,进行了适应性的调整。

4.对传统羌寨民居形态进行概括提取

对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的提取,是当代国内设计师常用的一种设计手法。这一设计手法着眼于建筑表面的特色构成,用传统建筑的形态和符号去装饰现代的功能空间,并使用现代施工工艺进行转换表现。通常的程序是剖析传统建筑聚落或单体,找到其特色表征和文化内涵,然后提取典型的能体现其特色表征和文化内涵的元素或符号,将这些元素和符号运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比如,在新居民点中将羌族传统民居的石砌屋形态、人字斜面屋顶的板屋形态,以及局部的羊图腾装饰、白石装饰、花窗等进行提取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羌族传统民居的风貌。

5.对传统建造材料进行替代转换

传统建筑上所体现出来的很多艺术特征,如色彩、质感、肌理等,都要依附材料传达出来,采用传统建造材料作为环境设计的饰面材料,是现代建造传承传统文化的手法之一。将传统建筑材料使用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从其肌理、质感、色调等形式的角度去刻意模仿传统建筑的表征形式,这种表意明了直接。虽然,钢筋、混凝土、玻璃等材料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建筑语汇的表述,但现代的民居建设不可能完全采用传统的建造方法来完成,因此要注意选用合适的材料进行转换,在适应现代化的同时又要取得良好的传统视觉效果。羌族先民们从自然环境中甄选出来的石料、木料、泥料等建筑材料,经过几千年的实践,已经成为一条建造定律,深深地表达着羌族人民的审美文化,在震后重建的居民点建设中,就用现代的页岩砖和青云石进行了视觉上的转换,并与钢筋混凝土很好地结合了起来。

6.修新如旧

新民居建筑虽然源自传统建筑,但最后形成的建筑必须要满足现代人的生活、工作、活动等各个方面的要求,必须是属于现代化的,同时设计师在新民居建筑设计中还要大量运用现代材料和现代技术,以增强建筑的可操作性,而这一切都有可能在新民居建设中偏离其本身的艺术价值,对此,非常重要的就是要有修新如旧的效果。设计师需要在深刻理解本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的基础上,从形式、空间、材料、技术上结合自然和文脉传承等各个方面去分析传统建筑遗迹的特点,从分析中挖掘其多方面的特征和丰富的内涵后,再对现代建筑的整体形态、细部构件、饰面装饰等进行传统化的艺术处理,使其功能、结构、材料和艺术可以实现和谐统一。

(二)现代化特色重建方法

1.对传统空间的整体借用

整体借用就是对传统聚落的组合关系、形式结构、形态特征,按照原样“照搬”的一种手法。这种“照搬”不是一成不变的“死搬”,而是要对传统聚落的特征进行调研考察、分析总结,进行系统详实的研究,提取出其原型后,根据建设用地的地势地貌现状、使用功能需求的变化,对传统聚落内部空间组合的大小关系、疏密关系进行适当的调整后再应用,这样的整体借用才是对传统聚落的艺术内涵、历史文化的科学再现。这种方法是重现传统聚落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但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的适用范围较小,比较适用于当地范围内,因为当地具有和传统聚落相似的地形地貌,整体借用后,可以非常自然地融入到当地的自然环境风貌中,并且在修建的过程中,对现有自然环境风貌的破坏也最小。这种方法也是重建历史人文遗迹的重要手段,对于那些在地震、战争等天灾人祸中被损坏或摧毁的历史人文遗迹,在重建或修复中采用这种方法,都是较为成功的。以5.12地震后垮毁村寨修复重建为例。在5.12大地震中,理县的若达寨、汶川的萝卜寨、北川的小寨子等寨全部垮毁,在这些村寨的重建规划工作中,就可以运用这一手法。在分析灾后的破坏情况、原址重建的可行性以及村寨未来的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应从安全保证、宜居环境创造及文化保留等层面对其进行恢复建设。单就聚落空间重建上来说,可以有两项具体措施。第一,环境特征的重建,包括坡耕地和台地两方面。为保持原有村寨台地的地理环境特征,将原来的连续坡面改建成断续坡面,经过这样的小改良后,既能保持原有坡耕地环境特征,又可以拦截地表径流,减少地表冲蚀,有利于水土保持,同时,可以增大雨水入渗量,提高作物的抗旱保水能力。这样的措施既能保持原有环境又利于生产,同时,广建于台地之上,也是羌族村寨聚落的重要特征。5.12大地震中造成台地或地质疏松,或堆积大量垮塌岩石、泥沙、动植物残体,或台地坍塌,根据各村寨台地损坏情况的不同,或就近抑制易居台地,或清理台地,或加固台地,保持台地风貌。第二,空间特征的重建。遵照原有聚落的平面肌理和原有村寨建筑组团模式,可将建筑重新排布于台地之上。原村寨村民们的文化活动区域主要位于大量内部公共开放空间和以宗教祭坛为核心的广场内,重建时可保留其文化活动区域基址,以尊重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的羌族民俗文化活动,同时为利于现代生活设施系统的运作,可对这些空间进行适当的扩建,增设并加宽通道,以保持各内部空间的联系性,这样不仅保留了原有村寨空间的特征,又大大加强了对现代生活、生产的适应性。

2.对传统空间的模拟与升华

模拟与升华就是指在提取传统聚落空间原型后,对原型在形式上、材质上或组合关系上用现代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材料进行模拟,或者对原型进行再加工提炼,在此基础上进行再设计,使原型得到符合创作要求的升华。这种创作既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又在视觉上给人以新意,再现了传统的精神和传统的文化,同时从整体形态来看,又具有地域建设特征。另外,再加工后的创作也比较容易和建设地块状况及使用要求保持一致,较容易做到传统与现代的传承。以九寨沟国际大酒店为例。该酒店地处九寨沟一段地势平坦、面积较宽广的河谷上,四周皆被高山环绕,自然环境的地域气势已经具备,但地块过于宽阔平坦,很难形成建筑单体随坡地层层拔高之势。所以,要再现传统聚落的气韵,就必须对原型进行分解重构,运用模拟与升华的手法,通过升华其组合方式、空间关系,来模拟传统聚落的气韵。仔细分析该酒店,建筑的各个部分既有独立的空间功能,又相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些独立的空间或前后连接或上下连接或左右连接,形成一个整体的建筑群体。此建筑群因错落有致的组合关系,颇有传统聚落之势,营造出了传统聚落层层叠叠的韵味。

3.对传统空间意境的追求

意境的追求是指在设计创作中,不直接借用传统聚落的形态特征、组合关系等,而是以传达表现传统聚落的气韵为诉求,使现代创作既有地域文化的神韵,在视觉感受上又俨然是现代建筑群体,体现个性与时尚,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的技术性,使人们在空间中获得能联想到和感受到传统气息的体验。这一设计方法需要创作者深入细致地挖掘传统聚落的文化内涵,包括其产生、演变的整个历史,深刻理解其精髓,综合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气候特点与传统聚落空间形成的相互关系,系统解读地域民族的演变发展历史与传统聚落空间形成的相互关系,进而重新组织传统聚落的空间层次,重新调整传统聚落的比例尺度,抓住传统聚落的精神气质,揉合进自己的理解,保证实际的空间感受具有视觉心理上的相似性,这样才能使创作既找不到表面的借用,又有传统聚落的神韵。例如北川擂鼓镇重建的擂鼓八一中学,就是运用该方法的一个典型。擂鼓八一中学建筑群没有直接复制传统聚落和传统空间的形式,也没有直接复制羌族文化中的图形符号和装饰细节,而是在深切地体味和理解传统羌寨的艺术魅力后,从现代建筑的角度出发,有机地、自然地将所要表现的羌族文化内涵有机地揉合到建筑创作中去,通过空间、形体、细部、色彩、材质的处理,利用隐喻与象征的手法,表现其特有的空间意象和场所精神,产生“可识别”“可印象”的环境。擂鼓八一中学从整体看,绝对属于现代建筑,但细加揣摩,却能发现它骨子里还是透出一股羌族传统村寨的风韵和内涵。

三、结语

在灾后重建的重要时刻,我们面对诸多复杂且系统的问题:如何体现传统民居的特色,如何合理运用传统民居原型,如何让传统民居的特色在适应现代审美的基础上得到传承和发扬等。这需要我们在借鉴传统民居原型和国内外实践经验的同时,从正反两面分析总结传统民居建设的得失。在特色新民居的建设中完善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还要保留传统民居中的精华,保留传统民居的艺术性和艺术价值。将羌族传统民居进行现代化转型是一件实在而又迫切的任务,作为环境艺术设计师,必须深入基层,通过参与大量的民居建设工作总结出实际的经验和教训,仅凭理论性的研究是无法实现的。同时,羌族地区地域建筑创作的研究是一个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复杂课题,涉及的学科广泛、知识庞杂,本文希望通过对羌族传统民居的特质与现代传承和运用的初步探索,促进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鹏羽.关中民居的地域特质与现代传承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李正.关中民居的现代适应性转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葛少恩.丽江传统民居营造艺术及其现代启示[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重建工程论文范文5

关键词:工匠精神;质量提升;问题;思考

1 前言

学习不只限于课堂,广阔的社会实践和行业内交流是工程师提升素养的更有针对性的平台。岩土工程的研究对象是不均质和有差别地质体与拟建工程的契合,是基于工程期望和现实妥协的适度平衡,带有时代性和技术局限性,这些属性反映在行业规范和标准的制定和更新方面。因此,专业人员对文献理论和规范条文的认知,不在于机械记忆,而在于辩识和明理,不脱离应用环境,不简单照抄照搬和本本主义。注册工程师继续教育的制度安排,对工程师的知识结构的更新有重要意义,提供了行业交流学习的重要平台和机会,通过分享重要案例,学习借鉴其中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结合工程实践中规范理解应用,能有效提高个人专业知识储备,有助于工作能力涵盖的升华。

2 工程师的修养

岩土工程的应用场景丰富,工程师面对具体工作时,既要满足对规范和标准的“合规”,也要体现专业工程师对特定岩土问题认识的全面性和解决矛盾方法的多样性,体现“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确保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对岩土的认识,有数理量化的计算,也有感性的认知评价,有辩证法的具体应用,岩土工程始终体现着唯物论。岩土问题似乎是“简单”的,其存在于我们生存的大地,是我们日常所见平淡无奇的“山水土石砾砂”等自然形态。但当他作为一门科学和专业,岩土不再是静态的物质,从此有了生命和性格。注册岩土工程师的认知要求是多元的,涉及学科面甚为广泛,岩土专业知识结构的体系性强,不能视“勘察”为其全部,而偏废岩土与宏伟桥梁、华美大厦及高峡平湖的必然内在联系的研究。规范是对岩土工作的一般指导和基本要求,通常是底线,是总领行业的和概括性的文件,故不能视规范为枷锁禁锢思想。在专业工作中,应有主动的研究和探索,特别是工作区域的一些特殊类岩土和地质现象,工程师要表现出浓厚兴趣,积极研究,从项目勘察、项目施工、监测和验证,到项目营运后的表现等做到持久的追踪,并形成认识和心得,自我沉淀或表达于论文。如此,工程师要经年累月用心作为,在实践中学习,向行业案例的经验教训学习,秉持“工匠之心,雕琢上乘之器”。岩土学科有时是模糊的,表现为工作时岩土参数提供设计的建议值,在“160kpa”或“170kpa”或更高值的确定,或建筑基础型式方案建议的多样性时,即使有规范、地质手册等专业文献资料的参考,但终究是工程师权衡各影响因素的结果。如同包子铺里老板娘和面时兑水的过程,虽有坊间流存的水面比例,但却与“面”本身产地、存期、品类有别,小工和大厨的作品也最终影响了食客的口感和小店的声誉。在这个行业,工程师应有积极探究心态和不厌倦工作的持久耐力,不论是基层编录员、操作员还是项目负责人,不论技术员、一般工程师还是注册岩土工程师,持续提高个人业务素养是必要的,术业有专攻,尽心做好本职工作。勘察从业人员群体素质水平问题是制约行业发展的内因,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决定了个体在行业群体中的位置,也直接决定了个人的职业前途。因此,工程师不是流水线的组装人员,要顺应时代,服务社会,努力探索技术发展方向。

3 问题探究

当前,岩土专业市场存在队伍过饱和,竞争空前激烈,特别是‘挂靠’类队伍奉行低价竞争,机会成本低,风险意识不强,无系统的质量管理措施问题突出。一些资质单位为了扩大市场份额,不规范地引入分公司、工程处等社会个人的挂靠行为,各类短视行为与饮鸠止渴无异。无序的行业状态,对任何合法的市场主体都是伤害,失去了本该属于自己的份额,却因贪图蝇头小利增添巨大技术和法律风险,可谓得不偿失。社会风气中浮燥、赚取快钱的环境一定程度影响了从事岩土专业技术人员。本人在报告成果审查中发现,岩土勘察成果普遍存在套改式编制报告成果资料现象,流水线产品痕迹突出,复制品千篇一律,成果欠缺工程师应有的主动认识,未很好结合拟建筑特征和场地地基条件进行方案比选,水文环境、赋存类型等泛概念化,感觉成果构架完整有余,针对性不足,问题矛盾解决方法空泛,参数可信度不强。报告成果内容未能真正体现岩土工程师的认识和主旨,如同文章无灵魂,即使不对拟建工程造成安全方面的影响,这样的报告成果不是优级的,合格居多。归究起来,作业人员对拟建筑和特定场地的研究不够,仅满足常规规范标准文献要求出发,以能通过评审为目的,报告成果化为单纯商品,而非匠心体现的精品和优品,这类产品凝聚的工程师心力甚少,仅完成了一项任务,这类问题与工程技术人员自身的应付工作态度直接相关,也可能与所在单位安排工作不当,致使任务过多,人员精力不足所致。不可否认,建筑领域相当一部分业主尚存在重建筑设计,轻岩土勘察心态,无限压价,这一因素不可避免对成果质量产生不利影响。相比之下,建筑的构形体态和外观设计似乎是业主关心的大事,其余都是辅助和平凡工作,业主态度相当程度决定了该部分工作的投入份额。岩土专业性工作的关注点在地坪以下,建筑形成后,大部工作实体成果将被隐蔽,即使未完全隐蔽,日常被人们所赞美的只有大厦、桥梁宏伟外观,还有停车的地下室或室外的一道道稳固的边坡,都凝聚了岩土人在背后默默的工作和付出,掌声和赞美也属于我们!岩土专业被社会大众了解不够,生活中人们的对此认知甚少。或者,当岩土工程出现问题,工程师出现失误后果问责时,人们才发觉和体会这一专业的技术性和必要性,但这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岩土工程领域问题归结,内因在专业技术人员定力不足,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外因在社会环境影响,行业人员社会地位重视程度不足,业内无序竞争,监管尚有作为的空间。

4 展望和结语

重建工程论文范文6

关键词:工匠精神;质量提升;问题;思考

1 前言

学习不只限于课堂,广阔的社会实践和行业内交流是工程师提升素养的更有针对性的平台。岩土工程的研究对象是不均质和有差别地质体与拟建工程的契合,是基于工程期望和现实妥协的适度平衡,带有时代性和技术局限性,这些属性反映在行业规范和标准的制定和更新方面。因此,专业人员对文献理论和规范条文的认知,不在于机械记忆,而在于辩识和明理,不脱离应用环境,不简单照抄照搬和本本主义。注册工程师继续教育的制度安排,对工程师的知识结构的更新有重要意义,提供了行业交流学习的重要平台和机会,通过分享重要案例,学习借鉴其中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结合工程实践中规范理解应用,能有效提高个人专业知识储备,有助于工作能力涵盖的升华。

2 工程师的修养

岩土工程的应用场景丰富,工程师面对具体工作时,既要满足对规范和标准的“合规”,也要体现专业工程师对特定岩土问题认识的全面性和解决矛盾方法的多样性,体现“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确保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对岩土的认识,有数理量化的计算,也有感性的认知评价,有辩证法的具体应用,岩土工程始终体现着唯物论。岩土问题似乎是“简单”的,其存在于我们生存的大地,是我们日常所见平淡无奇的“山水土石砾砂”等自然形态。但当他作为一门科学和专业,岩土不再是静态的物质,从此有了生命和性格。注册岩土工程师的认知要求是多元的,涉及学科面甚为广泛,岩土专业知识结构的体系性强,不能视“勘察”为其全部,而偏废岩土与宏伟桥梁、华美大厦及高峡平湖的必然内在联系的研究。规范是对岩土工作的一般指导和基本要求,通常是底线,是总领行业的和概括性的文件,故不能视规范为枷锁禁锢思想。在专业工作中,应有主动的研究和探索,特别是工作区域的一些特殊类岩土和地质现象,工程师要表现出浓厚兴趣,积极研究,从项目勘察、项目施工、监测和验证,到项目营运后的表现等做到持久的追踪,并形成认识和心得,自我沉淀或表达于论文。如此,工程师要经年累月用心作为,在实践中学习,向行业案例的经验教训学习,秉持“工匠之心,雕琢上乘之器”。岩土学科有时是模糊的,表现为工作时岩土参数提供设计的建议值,在“160kpa”或“170kpa”或更高值的确定,或建筑基础型式方案建议的多样性时,即使有规范、地质手册等专业文献资料的参考,但终究是工程师权衡各影响因素的结果。如同包子铺里老板娘和面时兑水的过程,虽有坊间流存的水面比例,但却与“面”本身产地、存期、品类有别,小工和大厨的作品也最终影响了食客的口感和小店的声誉。在这个行业,工程师应有积极探究心态和不厌倦工作的持久耐力,不论是基层编录员、操作员还是项目负责人,不论技术员、一般工程师还是注册岩土工程师,持续提高个人业务素养是必要的,术业有专攻,尽心做好本职工作。勘察从业人员群体素质水平问题是制约行业发展的内因,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决定了个体在行业群体中的位置,也直接决定了个人的职业前途。因此,工程师不是流水线的组装人员,要顺应时代,服务社会,努力探索技术发展方向。

3 问题探究

当前,岩土专业市场存在队伍过饱和,竞争空前激烈,特别是‘挂靠’类队伍奉行低价竞争,机会成本低,风险意识不强,无系统的质量管理措施问题突出。一些资质单位为了扩大市场份额,不规范地引入分公司、工程处等社会个人的挂靠行为,各类短视行为与饮鸠止渴无异。无序的行业状态,对任何合法的市场主体都是伤害,失去了本该属于自己的份额,却因贪图蝇头小利增添巨大技术和法律风险,可谓得不偿失。社会风气中浮燥、赚取快钱的环境一定程度影响了从事岩土专业技术人员。本人在报告成果审查中发现,岩土勘察成果普遍存在套改式编制报告成果资料现象,流水线产品痕迹突出,复制品千篇一律,成果欠缺工程师应有的主动认识,未很好结合拟建筑特征和场地地基条件进行方案比选,水文环境、赋存类型等泛概念化,感觉成果构架完整有余,针对性不足,问题矛盾解决方法空泛,参数可信度不强。报告成果内容未能真正体现岩土工程师的认识和主旨,如同文章无灵魂,即使不对拟建工程造成安全方面的影响,这样的报告成果不是优级的,合格居多。归究起来,作业人员对拟建筑和特定场地的研究不够,仅满足常规规范标准文献要求出发,以能通过评审为目的,报告成果化为单纯商品,而非匠心体现的精品和优品,这类产品凝聚的工程师心力甚少,仅完成了一项任务,这类问题与工程技术人员自身的应付工作态度直接相关,也可能与所在单位安排工作不当,致使任务过多,人员精力不足所致。不可否认,建筑领域相当一部分业主尚存在重建筑设计,轻岩土勘察心态,无限压价,这一因素不可避免对成果质量产生不利影响。相比之下,建筑的构形体态和外观设计似乎是业主关心的大事,其余都是辅助和平凡工作,业主态度相当程度决定了该部分工作的投入份额。岩土专业性工作的关注点在地坪以下,建筑形成后,大部工作实体成果将被隐蔽,即使未完全隐蔽,日常被人们所赞美的只有大厦、桥梁宏伟外观,还有停车的地下室或室外的一道道稳固的边坡,都凝聚了岩土人在背后默默的工作和付出,掌声和赞美也属于我们!岩土专业被社会大众了解不够,生活中人们的对此认知甚少。或者,当岩土工程出现问题,工程师出现失误后果问责时,人们才发觉和体会这一专业的技术性和必要性,但这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岩土工程领域问题归结,内因在专业技术人员定力不足,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外因在社会环境影响,行业人员社会地位重视程度不足,业内无序竞争,监管尚有作为的空间。

4 展望和结语

重建工程论文范文7

(一)加大投入,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一是落实项目资金,推进农村学校建设。以实施全面改薄、校舍维修改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设、学前教育等项目为契机,加快推进乡镇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办学条件。马回岭中学教学楼重建项目、港东小学重建项目、新塘初中维修改造项目、港口中心小学维修改造项目都已完工;启动了马回岭中学、城门中学、港口中学、新合中学、涌泉中学、新塘中心小学等6所学校运动场建设,12月底可以全部完工;规划投入6000万元的城门乡中心小学整体搬迁工程已开工建设;完成了港口中心小学幼儿园等6个乡村幼儿园建设项目。二是加大政府投入,扩充城区教育容量。为缓解城区学校“大班额”“大校额”问题,扩充城区教育资源,投入资金1.07亿元顺利实施沙河街镇东风小学、沙河开发区天坡小学整体搬迁工程;投入1000余万元新建区二中教学楼项目已完成工程主体;投入283万元的区一中新建厕所、屋面防水、会议室装修等工程已完工;规划投入230余万元的区三中新建大门及附属设施工程正在加紧建设之中。以上项目实施完成后将可增加学位4000个,逐步解决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为了缓解扩充城区高中教育资源,促进我区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投入1.08亿元的教师进修学校整体搬迁工程已启动实施,预计2020年可以完工并投入使用。三是补充仪器装备,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为解决学校教学仪器装备及图书差缺问题,迎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评估认定,推进我区教育信息化进程,2017年开始共投入资金1890.70万元为全区学校采购仪器装备,去已完成了第一批采购资金566.78万元、第二批采购资金749.51万元,采购物品已经发放到各学校。第三批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增补仪器设备及图书等七个项目今年已拨付资金588.21万元,除中小学图书正在招标外,其它项目已供货验收。

(二)健全机制,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多渠道补充教师。为进一步优化教师结构,增强教师队伍活力,面向全省招聘113名教师(其中,特岗教师90名),通过安排“三支一抚”支教人员15名,绿色通道引进高中教师5名,安排3名免费师范生、12名定向师范生、6名回原藉教师就业,全年实际补充教师154名。规范录取了25名优秀初中毕业生到九江职大定向培养,为农村教育储备优质师资力量。二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按照全市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要求,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在全区中小学开展师德师风专题教育活动,对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组织全区学校学习《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八不准”(修订)》《全省师德建设优秀工作案例》,对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红线”提出更高的要求,举行教师节庆祝活动,表彰了一批师德师风建设先进集体和个人,发挥师德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大“三违”行为专项治理力度,查处了部分教师“违规补课、违规推销教辅资料、违规收费”等违反师德师风行为,办结信访件14件,对10名相关人员分别给予了诫勉谈话、通报批评处分,震慑作用明显。以教育精准扶贫和良好家风建设为目标,深入开展“万师访万家”活动,全区有1000余名教师上门家访了5000多户家庭,进一步扩大了“万师访万家”活动社会效应,促进了师德师风建设,提升了教育良好形象。三是提升教师能力水平。为了提高教师培训的有效性,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制定培训计划,按计划扎实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全年投入培训经费90余万元,培训教师近2000人次。新教师入职培训、中小学校长赴杭州研修培训、学前教育培训、特殊教育“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培训、心理辅导教师培训等培训项目,创新了培训形式,丰富了培训内容,普遍受到参训人员欢迎,在推进学前教育“去小学化”、提升中小学教育管理水平、增强新入职教师职业素养、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加强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工作成效,全面提升了教师能力水平。

(三)着眼创新,强化了教育教学管理。一是重抓教学教研常规工作。认真落实国家课程计划,督促和指导中小学校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小学素质教育目标考评实施细则》,优化课堂教学监控与评价机制,加强教育教学指导,促进学校管理规范化、精细化;教研员经常到校视导,指导学校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研活动,以研促教,确保常规教研工作有序开展,推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鼓励青年教师利用好教研工作平台,积极申报教学教研课题,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加快个人业务成长,申报入选市级课题7个、省级课题8个;积极指导推进高中课程改革,进一步规范高中课改的开设,在继续开好文化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技术类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做到了现代教育设施班班通、堂堂用,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辅助教学的能力,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切实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体育活动,积极推进学校体育活动深入开展。二是开展特色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全区学校开展“红色、绿色、古色”主题教育活动,举办“第二届中华诵•经典诵读比赛暨三项文化主题教育比赛活动”;以“牢记时代使命书写人生华章”为主题,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开展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系列活动,积极宣传党的精神,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德育系列活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组织参加“九江市第二届少儿艺术节”“美丽校园精彩有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事汇”“向国旗敬礼”“网上祭英烈”“九江市第21届中学生运动会”“中国诗词大会”等活动,丰富学生课外活动。三是积极开展青少年课外活动。充分发挥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资源优势,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坚持公益性、普及性和安全性三大原则,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课外活动。圆梦蒲公英留守儿童关爱活动、科技科普知识教育、青少年法制教育、庆祝教师节文艺汇演、红色、绿色、古色文化教育等活动受到家长、学生一致好评。组织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参加全市校园足球联赛,区一小、区二中足球队分别荣获全市第五名的好成绩。选派4名选手参加全省校外教育学生成果展示活动,在围棋、陶艺、航海、航空模型等项目上获二等奖1个、三等奖3个。四是做好高考等考试的组考工作。在省、市统一组织部署下,严格按照相关工作程序,平安顺利地完成了2530名高考学生、2906名中考学生、2446名学考学生的组考工作。

(四)强化教育,实现了学校安全保障。把学校安全作为教育教学的首要问题来抓,大力实施学校安全保障工程。强化了“五个到位”,即思想认识到位、管理措施到位、宣传教育到位、隐患排查到位、整改落实到位。以防溺水、校园欺凌、交通、饮食,“拒绝,珍爱生命”为重点,将学生安全教育贯穿教学工作始终。强化制度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全面保障学生和学校安全,全年全区未发生重大校园安全责任事故。

(五)落实责任,推进了教育民生工程。一是积极宣传国家资助政策。制定资助宣传手册,张贴《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致初、高中毕业生的一封信》,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宣传学生资助政策,结合精准扶贫工作,进村入户到贫困家庭宣传各种资助政策及申领程序,使政府的助学政策深入民心。二是落实教育民生工程资金。以资助家庭贫困学生为中心,以帮助家庭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为重点,全面落实各项教育民生工程资金,严格按照学生资助项目和标准,规范发放学前、义教寄宿生、高中、中职、大学生入学、教师励耕计划等助学金计770.3万元;完成高校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475.2万元;免除义务教育学生教科书330.3万元;接受各类捐款172万元,特别是广东省江西柴桑商会企业家慷慨捐资100万元设立“舒立萍爱心助学金”,对的优秀学生和家庭贫困学生给与奖励和资助。三是精准扶助经济困难学生。根据市教育局统一工作部署,组织各学校做好“十三五”贫困村及建档立卡失学儿童摸底排查,核实建档立卡户子女在藉在校情况,共统计出在本区就读精准扶贫家庭学生共1242人,外出就读精准扶贫家庭学生共617人。对在本地就读贫困户学生制定“一生一册”,对外出就读的贫困户学生所在的教育行政部门发“催请函”,确保对他们优先落实资助政策,实行精准扶贫,防止因贫辍学现象发生。

(六)注重实效,发挥了督导机制推动作用。2019年,在教育工作督导机制有力推动下,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协调配合,教育部门积极行动,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推动全区教育事业长足发展,全面提升了我区教育事业应有地位。一是通过督导突破了职业教育短板问题。2019年3月,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联合省委组织部,对全省县(区)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工作职责开展了实地督导,我区首次接受该项督导,督导组在“健全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依法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统筹各类教育改革发展”等方面对我区教育工作进行综合评估认定,肯定了我区近些年来推动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指出了职业教育短板问题。督导结束后,全区充分认识到督导机制对教育工作的推动作用,区委、区政府为推进各类教育统筹发展,投入了1.08亿元资金启动了教师进修学校整体搬迁工程,充分整合职业教育资源,职业教育发展的短板问题获得较大突破。二是通过督导提升了全区教育综合排位。2019年,我区对教育科学发展指数各项数据进行搜集整理,由于近年来对教育财政投入力度增加、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教育综合管理更加规范,各项数据及佐证材料获得省、市督导专家认可和取信,2017年度教育科学发展指数省、市排位直线上升,全市综合排名上升到第四位,全省排位由原先的91位上升到47位,上升幅度较大。三是通过督导提升了全区教育整体形象。2019年我区迎接了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认定,为了全面做好迎检工作,我区认真对标对本表,摸清底数,制定方案,加大财政投入,全面提升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保障弱势群体公平入学,大幅度补充教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2019年5月份高分通过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认定,11月份又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家的评估验收,全面实现了区域内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义务教育教育发展质量有了质的飞跃,教育整体形象日新月异。2019年12月份,我区还将迎接国家教育督导局的“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评估认定,推动我区教育督导工作再上新台阶。

(七)加强统筹,规范了城区学校招生工作。出台了《2019年秋季城区小学一年级划片招生实施方案》《2019年秋季城区初中学生划片招生工作实施方案》《2019年中小学招生工作实施意见》,对全区中小学招生进一步规范化管理,违规招生现象得到全面遏制,保障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按片区就近入学,高中阶段逐渐实现均衡招生,中职学校招生也走出困境,为各类教育事业统筹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重建工程论文范文8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管理

1引言

时代的进步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高层建筑的迅速发展缓解了土地资源的紧张状况。高层建筑的设计具有相对系统和复杂的特点,要进一步提高目前的土建施工质量,需要采用更先进的施工技术,这是施工过程中的一个巨大挑战,同时,促进了对施工技术的不断探索,可以看出,民用建筑施工技术水平直接决定了高层建筑的质量以及高层建筑能否安全使用,是整个高层建筑建设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2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强化管理的必要性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会用到各种施工技术,这些施工技术不仅科技含量高,而且对技术操作也有很高的要求,例如,在混凝土施工、屋面防水施工以及模板施工中,都采用了现代化的、先进的施工技术,给施工带来了诸多便利,而且使施工质量有所提高。但是,一些施工单位在技术管理过程中没有将管理工作做到位,没有发挥施工技术的优势和作用,施工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的要求。在建筑施工中落实施工技术管理工作,采用的管理模式要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主要是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范进行施工,不可以违反相关规范的规定,更不能违背施工技术的要求,而且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创新工艺与技术,针对采用的施工技术,实施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使土建施工有序地展开,确保建筑生产符合规定,并提高建筑的整体质量,降低成本,保证工期。

3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要点

3.1桩基施工技术

桩基施工是高层建筑施工的核心,施工前,需要技术人员根据项目的实际需要进行可行性分析,并选择合理的施工计划。目前,桩基工程的主要施工方法包括现浇施工和预制施工。其中,比较常见的是现浇施工。在实际操作中,必须严格遵循操作规范,以确保正确定位钻井设备。同时,要合理控制钻孔深度和质量,以避免影响桩基施工质量。另外,需要合理选择混凝土材料,防止孔眼塌陷。安装钢筋笼时,应确保钢筋绑扎牢固且不松动,均匀地浇筑混凝土,以保证桩身强度满足要求。

3.2钢筋施工要点

钢筋是建筑工程的主要施工材料之一,其型号和各项性能必须符合工程需要才能保障工程的质量,因此,钢筋施工也是工程质量保障的关键,要保证施工质量,必须明确钢筋施工技术的要点。首先,要保证原材料的质量。目前,我国的建材市场较为混乱,材料作为工程的关键,必须经过再三的甄选,选择质量较优,并且符合施工标准和安全性能需求的钢筋材料。在钢筋进入工地时,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并交由工地实验室进行抽检,确保符合施工需求后才能投入使用。随后要按照图纸的要求准备钢筋,严格核对钢筋的型号,再根据长度、数量、曲直等需求进行准备。准备完善后,根据施工流程进行摆放,为在施工阶段的有序地使用提供便利。在准备时,建议多准备一些数量,避免在应用过程出现缺失情况。施工时,要明确受力薄弱部位,并按照标准进行钢筋构件加工,适当辅以其他方式进行固定,同时,对施工质量进行评估,对需要追加用量的必须足量添加,以此保障质量。

3.3模板施工技术

高层建筑的模板施工主要包括顶层模板施工、柱模板施工、梁模板施工以及楼板模板施工。其中,顶板模板施工技术要点为:(1)为强化模板的稳定性、避免钢筋移动,应在顶板模板内支撑钢管处适当位置加设垫块;(2)模板内部钢管排列应整齐有序、纵横相连,钢筋连接稳定牢固;(3)精确调整模板顶板起拱尺寸和支护结构的高度,采用加增垫板等方式强化顶板结构稳定性;(4)做好模板密封工作,避免漏浆现象的发生。柱模板施工技术要点为:(1)严格控制柱模板的拼接精度和弹性宽度,为后续高效施工提供保障;(2)对柱模板垂直度变化范围进行有效控制,通常其变化范围应不超过5mm;(3)合理把控柱模板强度,避免在后续施工中柱模板发生形变。梁模板施工技术要点为:(1)确保侧模、梁底模拼装紧密性,在底模板处加设纵向压枋;(2)施工梁模板体积较大时,相关工作人员应注意采用一定的防护措施。楼板模板施工技术要点为:严格把控楼板模板强度,合理控制板底搁栅的性能、尺寸以及支架搭设高度。

3.4混凝土施工

为了保证混凝土浇筑施工的质量,需要注意以下4个施工技术要点:(1)施工前,需要先将模板面清理干净,尤其是在模板面上黏附的砂浆和木屑。此外,还应注意给浇筑部位洒水,使浇筑部位保持湿润,减少混凝土裂缝的产生。(2)应对钢筋保护层的厚度进行检查,尤其是对垫块进行检查,确认无脱落、无偏移。(3)进行浇筑施工时,需要对预埋件和预留孔洞的变形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出现结构位移问题,必须立刻停止浇筑施工,只有在完成位移矫正后才能继续进行浇筑作业。(4)浇筑到柱高的1/2时,应降低浇筑速度,在开始二次浇筑之前,需要保证一定周期的时间间隔,以避免出现软顶问题。

4高层建筑施工过程的注意事项

4.1提高人员技术水平

为了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性能,相关工作人员应对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应在施工前对施工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把控,确保材料供应商的选择、建材购买以及材料运输、存储、入场等各个环节都严格按照国家建材标准进行严格监控把关,为土建施工技术作用的发挥奠定基础;(2)应加强施工现场设备的管理力度,对基础施工设备进行定期检修与维护,并不断更新施工设备,进一步强化土建施工的效率及质量;(3)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施工人员的专业能力对土建施工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施工单位应注重建设专业的土建施工团队,对施工人员定期展开技能培训、交流等活动,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1]。

4.2确保建筑材料的质量

由于施工材料的质量水平对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和使用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注重对材料的质量把控,严格选择施工过程中需要的材料,选择质量合格的正规品牌商供应材料,这样才能确保住宅建筑工程的质量。另外,土建工程中使用的各种材料应妥善存放和分类,并应定期抽检,以及时发现变质的材料,确保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的质量均符合要求。同时,施工企业应形成严格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提高全体员工的责任意识,加强对施工过程以及施工技术的监督。

4.3完善相关机制体系,落实施工责任,加大对施工过程的监管力度

首先,企业需要健全施工过程的相关规章制度,为整个施工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障,针对在施工过程中施工进度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确保施工工程能够有序开展。并且由于工程质量与负责人的重视程度有重要的关系,因此,整个施工过程需要相关负责人积极配合,加强监管力度,增强自身的使命感,有效落实管理制度,使每项工程的责任落实到具体责任人以及工作人员身上,以此有效避免各类施工问题的出现。除此之外,由于工程的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较多,企业需要对管理方法与措施进行完善。其次,加强建筑业的制度建设工作,也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进行[2]。

4.4完善施工技术管理体系,加强对技术资料的管理工作

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建立一套可行而且高效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在进行各项工程验收前,各部门应加大交流合作力度,并且按照事前规定的各项验收流程进行验收工作,积极配合管理人员进行人员调度以及不同部门之间的岗位安排。另外,要重视对施工人员的管理以及人员储备,切实提升各岗位人员的职业素养以及安全意识。除此之外,由于建筑企业的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在企业的技术管理工作中有重要的作用,管理人员应重视相关技术资料的管理工作,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机构小组对技术资料进行整理,对施工技术涉及的各类数据进行及时的处理与分析,以便为日后的施工工作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还要做好资料管理的监督工作,确保相关部门按照企业的相关标准规定规范编写,并上交技术资料,并向全体员工普及技术资料的重要性。

5结语

施工技术对高层建筑的整体质量影响很大,因此,施工企业应加强对建筑施工技术的研究,从基础、钢筋、模板、混凝土等从多方面保证工程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确保建筑材料的质量,提高建筑技术水平,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轶.浅析给排水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物中的应用框架[J].智能城市,2019(5):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