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教考试总结范例

招教考试总结

招教考试总结范文1

【关键词】高职院校;单招;学生管理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本研究运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访谈、学业成绩分析、德育成绩分析等方法,深入了解当前高职院校单招学生的管理现状,总结分析高职单招学生特点,结合调查与分析结果,提出高职院校单招学生管理路径,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1高职院校单招学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10份,回收问卷201份,对12名辅导员、5名专业教师、3名宿舍管理人员进行了访谈,利用H学院操行分系统,随机抽取108名在校单招学生的德育操行成绩进行系统分析,抽取50名在校单招学生学业成绩进行分析。

1.1高职院校单招学生特点

通过对单招学生综合情况的调查和分析,结合单招学生成长经历及对单招学生成长规律的探索,归纳总结出以下突出特点:1)部分学生存在学习问题。首先,部分高职单招学生存在学习基础较差、偏科的问题。其次,缺乏学习兴趣,没有职业生涯规划,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习。第三,学习态度存在问题,不能端正自身学习态度。第四,在考试问题上,挂科数目较多。以上学习问题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而不自信又加重了学业成绩不理想的恶性循环[1]。2)部分学生个性强,缺乏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部分高职院校单招学生个性强,不喜欢约束,在集体活动、公益活动和服务他人方面表现不足,班级与集体活动参与率不高,缺乏积极主动的态度。3)部分学生自控能力、抗挫能力较差,纪律性不强。部分高职单招学生自控能力不强,存在旷课、迟到,上课玩手机、睡觉等违纪行为,不敢直面自身问题,一般采用不负责、逃避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抗挫折能力较差,而越是逃避越解决不了问题,致使部分单招学生更不自信,进入无法解决现实生活和学习问题的恶性循环。4)部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高职单招学生喜欢形象、具体的新鲜事物,有较强的自我表现力,希望受重视、得到认可,有强烈的成才欲望。5)思想独立,多才多艺。与统招学生相比,大多数高职单招学生在唱歌、跳舞、体育、演讲和主持等方面表现出了较好的天赋,他们也大多有特长学习与才艺培训经验,在各种文艺汇演活动中表现积极,乐于参加社团活动,勇于接受新鲜事物,思想比较活跃[2]。

1.2高职院校单招学生特点原因分析

结合对单招学生的调查研究与访谈,综合分析造成单招学生以上特点的深层次原因,总结如下。高职院校单招学生管理急需政策支持。部分院校单招学生管理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迫切需要出台相关的制度作为支持,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单招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高职单招学生成长因素影响。部分单招学生家庭条件优越,没有生活压力,对于工作和生活没有目标和积极性;高职单招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部分院校管理队伍偏年轻,队伍流动性较大,部分老师的专业不对口,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班级管理理论基础等各方面储备不足;部分院校高职单招学生管理经验不足。部分院校单招学生管理尚未形成合理的学生管理机制,缺乏对单招生多样化的激励机制,高校管理人员较难准确地掌握学生的特点与真实需求,在发生冲突或纠纷时更多地依赖于学校采取强制管理,没有采用“疏导”而是采取了“截流”的方式,容易导致单招生过激行为的产生[3]。

2高职院校单招学生管理路径

2.1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实现“三全”育人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体系。进一步结合现实需要与时代特点修订安全、学风、心理健康、学生干部培养等各方面规范,实现学生管理“标准化”,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精细化、规范化、制度化。加强高职院校道德建设,通过开展主题团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依托“十大”育人体系建设,动员学校各部门员工参与到育人的全过程中,最终实现“三全”育人[4]。

2.2创新教学方式,因材施教与信息化相结合

部分单招学生在文化基础课上相对来说比较薄弱,进入高职院校后,接受和统招学生一样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模式下,不但学生积极性较低,也增加了教师上课的难度。一方面,应当逐步地改变教学方式和考核模式。在讲授理论知识时以够用为原则,加大实操比重;对于单招学生尽量分批或者单班上课,可以有效解决部分单招学生自控能力较差等行为,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关注每一个学生;贯彻落实考核方式的变革,真正做到期末考试成绩=40%末考成绩+60%平时成绩,明确平时表现的重要性,增强单招学生平时课堂的纪律意识。另一方面,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能力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平等地对待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来自老师的肯定和认可。结合学生特点和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特色,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升课堂的活力与魅力[5]。另外,学校应充分运用好第二课堂培养单招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等开展好第二课堂。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一个展示其特长的机会。

2.3创新学生管理方式,以人为本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转变学生管理工作理念。作为辅导员,要充分理解、尊重和信任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理解学生的想法,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如何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学生管理?在管理中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自我发现与探索,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培养学生自主管理意识。强化辅导员服务学生意识,从学生利益和需求出发,主动为学生提供帮助与指导,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解决思想问题。在真正创新学生管理方式的前提下,让辅导员从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这需要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严格选聘标准与程序,确保队伍质量;明确职责,避免多重角色,实现辅导员工作中心转移;加强辅导员培训,增强职业归属感、责任感;关心辅导员发展,帮助树立职业信心。强化导师机制,建立助理辅导员机制,让辅导员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6]。专注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和育人规律,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导[7]。

2.4加强学生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依托心理咨询师和特色成长辅导员室,在学生有心理问题和成长问题时,及时对学生心理进行干预,尤其是单招学生在心理普查中有心理问题的更要持续关注。坚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不动摇,形成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根据学生特点,提炼出富有生命力、感召力、凝聚力的精神文化,并积极推行,力求默化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规范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激励学生奋发图强、开拓进取,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2.5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目标根据高职院校教学的特点,结合单招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大体上遵循一年级以强化专业思想、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各种优良品质方面为切入点开展工作;二年级则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素质、树立正确就业观、拓展学生知识结构为重点开展工作;三年级以职前教育、顶岗实习为重点进行就业指导与服务。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自主择业。以大学生创业基地为契机,对学生进行创业指导[8]。

2.6家庭、学校、企业共同参与教育

高职院校的育人工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更适应社会的发展,更满足社会的需要。首先要加强家校合作。在日常管理中,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在与家长沟通时应注意方式方法,“报喜”与“报忧”相结合,让家长全面地了解学生,也让家长信任学校,形成家校之间的良性互动。构建学生基本信息库,依托现代信息手段和平台,形成学生成长轨迹,全面了解学生,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助力。其次,加强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可以依托“定向班”、“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加强校企合作,依托项目化管理方式,在推动项目的同时拉动校企合作,在开展各类校企合作时,充分利用各类资源,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企业、深入企业,把学生培养成既有娴熟技能又有高尚情操的高素质人才。

3结语

招教考试总结范文2

1.1教学主要岗位

教学主要岗位是指专任教师、科研人员和实验教师等教学师资岗位,需要具有扎实深厚的专业技术知识、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实验能力等师资素养,还需具有“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的崇高师德精神。教学主要岗位是在公开招聘工作要求的指导下,由学校统一组织笔试、面试和考察。

1.2通用技术岗位

通用技术岗位是指需要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方能胜任的教辅或管理岗位,如古籍修复岗、英语翻译岗、网络技术岗、期刊编辑岗等。通用技术岗位是在公开招聘工作要求的指导下,由市教委统一组织笔试,由学校统一组织面试和考察。

1.3行政管理岗位

行政管理岗位是指以相关专业知识为基础,需要具有综合分析、创新意识、组织协调、人际交往等综合行政能力方能胜任的管理岗位。行政管理岗位是在公开招聘工作要求的指导下,由市人社局统一组织笔试,由学校统一组织面试和考察。

2中医药高等院校公开招聘工作的实施

2.1招聘方案的制定

招聘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招聘岗位名称;招聘人数;应聘人员资格条件;报名与资格审查的时间、地点和方式;考试或考核的方式、内容和范围;考试或考核的成绩计算方法;体检及考察的内容、标准和要求;拟聘用人员名单的确定及其公布方式;咨询电话、举报或投诉电话等。学校招聘方案制定后需上报市教委审核,再报送市人社局核准备案。

2.2招聘信息的

学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信息,需于报名前在市人社局网站,同时也可在学校网站或其他媒体,时间应不少于7个工作日,报名时间一般不少于5天。学校的招聘信息内容应当与核准的招聘方案内容相一致,一经公布应当严格执行,不得擅自更改。

2.3应聘资格的审查

学校组织对应聘人员的资格条件进行审查,确定符合条件的应聘人员。招聘岗位人数与实际报名人数之比原则上不能低于1:3,否则学校应减少该岗位的招聘人数或者取消该岗位的招聘。

2.4考试考核的实施

学校根据招聘岗位的工作需要组织相应考试,主要采取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笔试成绩占考试总成绩的比例一般不低于50%。学校根据招聘岗位的实际需求,将笔试考试分为公共科目笔试和专业科目笔试。公共科目笔试主要测试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专业科目笔试主要测试招聘岗位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学校根据招聘方案制定的有关规定,按照应聘人员的笔试成绩从高到低地确定面试人选,面试人选出现空缺的,可按照笔试成绩从高到低依次递补。

2.5综合面试的组织

学校根据招聘岗位的工作需要组织相应面试,主要采取试讲、答辩、结构化面谈、实际操作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测评。面试考官一般应由学校有关领导、上级主管部门有关人员和专家学者等组成,考官人数一般不少于7人。

2.6体检与实习考察

体检人选由学校根据考试(考核)与面试的总成绩从高到低依次确定,按照实际招聘岗位人数等组织,体检标准目前参照国家统一规定的公务员录用体检标准和规程执行。学校组织体检合格的应聘人员进行实习考察,考察应当做到全面、客观、公正。实习考察内容应包括应聘人员的思想政治表现、道德品质、业务能力、工作能力等情况,并对应聘人员资格条件进行复查。

2.7拟聘人选的确定

学校将通过实习考察的应聘人员确定为拟聘人选。若体检不合格或者实习考察不合格,学校可根据考试(考核)与面试的总成绩依次递补,推荐新的应聘人员进行体检和实习考察。

2.8招聘结果的公示

学校将拟聘人选的情况在市人社局网站和学校网站上进行公示,公示期为7个工作日。经公示无异议,上报市人社局和市教委审批备案,并办理拟聘人选的入职手续。

3中医药高等院校公开招聘工作的意义

3.1制度规范化的需要

制度规范化是中医药高等院校开展公开招聘工作的核心原则。公开招聘制度的规范化是学校实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学校规范进人行为、提高进人质量的重要保障。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相关文件从招聘范围、招聘条件、招聘程序、信息、资格审查、考试考核、综合面试、实习考察、选留聘用等多个方面对公开招聘制度进行了规范化,使公开招聘工作有规章可循、有制度可依。

3.2模式科学化的需要

模式科学化是中医药高等院校开展公开招聘工作的重要基础。公开招聘模式的科学化是学校在统一公开招聘制度的指导下,充分体现自身教育特点、行业特点、专业特点和岗位特点,科学设置招聘类别、考试内容和考核形式。只有在公开招聘工作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科学精神,不搞“一刀切”,不走“形式主义”,才能领会公开招聘工作的精神实质并落到实处。

3.3程序公开化的需要

程序公开化是中医药高等院校开展公开招聘工作的根本保障。公开招聘程序的公开化是学校应自觉增强公开意识,积极转变旧有观念,主动接受纪检监察机关、社会大众、媒体舆论等多方监督,切实做到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只有将“公开”贯穿于招聘工作的各个环节,才能使学校的公开招聘工作增强透明度、提升公信度,真正实现筑巢引凤、广纳人才。

4总结

招教考试总结范文3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在社会网络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宿舍都有电脑,但是他们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沉迷于电脑游戏,同时也有部分学生经受不住各种娱乐活动的诱惑,对于课外活动过分地投入,整天为组织各种活动而忙得不亦乐乎,从而耽误了自己的学业。针对以上情况进行总结,高职院校血红色呢个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成绩不理想,对于学习上的困难经常以回避、忽略的方法进行处理,对于学习成绩的态度是:60分万岁,能混过去绝对不看书复习,甚至一些更甚是出现“大不了补考,反正不要钱”的说法。

2.生活上依赖性强,抗挫折能力比较差。如果在校的生活出现不尽他意的时候,经常出现自暴自弃,无视学校校规和自我的成长,出现旷课、夜不归宿、抽烟、、酗酒、过分热衷于恋爱之中等一系列违规行为,甚至组建“同乡会”,在暴力和哥们义气中得到自我满足。

3.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不足,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导致情绪容易产生抑郁,导致生活中成就感不足,容易出现自卑或虚荣的不健康心理

4.自我控制能力水平差,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沉迷于外界的活动,明辨是非水平不高,容易以随大流、混日子的方式对待大学生活。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赞美”的应用

新时代的师生关系是交往,所谓交往是要求教师通过教学和管理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而“赞美”则是这种师生关系建立的强心针,赞美可以使得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得到尊重和认可,学生内心得到满足的同时也获得了自信,自然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心情是愉悦的,并把这种愉悦带到个人的学习和师生的交往中,自然而然会取得良好的学生管理工作良好的效果。

1.新生入学教育中集体的赞美

学生在入校教育中,学校层面和系部层以及学校工作处的层面对学生的赞美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离家来到陌生的地方求学,加上考取的大学不好,心中的愉悦感本来就不强,因此在入学教育中,学校和教师要给予平台让学生得到赞美,如开学典礼的新老生代表发言,军训优秀集体和个人,赞美他们的勇敢离家在外求学等等,让学校在入校初就能感受别重视,并坚定个人的选择努力的适应学校生活并激发他们学习的激情。借用集体积极向上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升级,缓解高考失利带来的不好体验,让他们感受到他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2.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赞美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辅导员的主要职责,“赞美”的使用可以使得辅导员的思政工作事半功倍,如在班级管理中辅导员可借用赞美的激励效果,利用班会在全班同学面对学生进行赞美,在此要强调的是“及时”二字,让学生能及时看到自己优秀的一面,同时也要与“批评指正”相结合,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年龄特点,“批评指正”最好是私下进行。当然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赞美的过程要注意使用技巧,主要有一下几点:(1)赞美的具体化,对学生进行赞美时,要指出要赞美的具体行为与事情,如你赞美一位学生时间观念很强的时候,最后是加一具体事情,如:特别是在本周周三晚上的班会中,虽天气恶劣,但第一个按时到达班会现场等等;(2)赞美的根据性,同样也是要求你对学生的赞美要有具体的根据,而不是信口开河或者凭你个人的直观感受和猜想;(3)赞美的场合性和时机性,抓住赞美的场合和时机可以让你的赞美取到事半功倍,也可以让你的赞美不但没效果,还有副作用,所以在使用赞美时,不要逢人就赞,是充分考虑时机和场合,有时要采用私下赞美,有时要采用集体赞美,有时赞美要在正式场合,有时赞美要在非正式场合;(4)赞美的角度性,所谓角度是指对对方的赞美要得到认可,那就需要角度和方法得当。辅导员和学生的接触是最多的,也只最直接的,最直接的“赞美”传递给学生,惠及面也是最广的,效果当然会好。

3.对学生赞美要精神和物质相互结合

高职院校中有很多活动比赛,学期,学年的奖助学金等等的奖励也较丰富,这些都是对学生积极生活、认真学习的赞美和肯定,但是在很多高职院校中虽然活动丰富,却忽略了对学生的赞美,活动后缺乏总结,举行完就算了,仅仅是对表现好的团队和个人给予奖金奖励,缺乏对那些积极参与的学生精神的鼓励,特别是当代的大学生生活的年代是一个物质横飞的时代,作为高职院校更应注重学生精神上的鼓舞和赞美,才能真正取得学生思政教育的成功。

4.积极发挥课任教师的积极作用

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是专业学习,学生在校的时间很大部分在课堂,现在学生人手手机一部,很多都有笔记本电脑,在高职院校学生课堂上,迟到,旷课,早退的情况交普遍,而即使在课堂的学生玩手机,甚至带电脑在课堂玩的现象也存在,这是如果课任教师能改变传统的讲授方式,多关注学生,少关注个人PPT,加强课堂师生互动,并在课堂中“及时的”“有根据的”“有角度的”“具体的”对于学生学习方面的赞美和肯定,而不仅仅是为了教学进度,一味的老师讲,学生听,在面对学习基础和学校习惯较差的高职院校学生时,利用口头也好,物质也好给予学生真诚的赞美,才能让学生重拾学习的激情和动力,这样学生工作方面学风方面则会上一个大的台阶,学风上去了,其他方面自然而然也会有所改善。

三、总结

学生是处在“发展中”的人,他们需要我们这些实施教育者,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在高职院校这个教育园区内,学生有这他们的时代和年龄等特点,我们不能时刻把目光钉在他们不好的方面,我们更应该把目光放在改变他们不好的方法上,因为他们改变这些所谓“不好”正是我们教育的目标,要实现这些教育目标,我们作为教育者要使用积极的教育方式,而“赞美”则是其中之一,给予我们能所给予的肯定和赞美,才能是我们的教育积极,健康的迈向人生大道。

作者:李维仲 单位:南华工商学院

第二篇

一、新时期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大部分学生选择职业院校并不是因为认识到职业院校的发展前景,而是中考、高考失利下的无奈之举。由于初中和高中时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所以职业院校很多学生的心理都带有一定的阴影,表现为自卑、不自信。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并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这就给做好学生的思想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单纯的制度管理很难从心理上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迎接挑战。

二、做好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策略

(一)改变以往的管理模式

学生管理本质上是一项服务性工作,在我国以往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任课教师扮演着管理者的角色,学生处于被管理者的地位,二者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是对立的,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主要是命令式的,学生管理者具有绝对的权威。新时期,做好职业院校学生的管理工作,我们应突破以往的管理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围绕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服务学生的理念建立新的管理模式。

(二)提高教师的管理水平

教师的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自身教育观念的影响,因此,教师要转变以往陈旧的管理思想,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应用新的管理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新时期,职业院校也应根据教育形式发展的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如通过座谈会进行学生管理经验的交流与学习、向其他院校学习先进的经验等,不断提高教师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实现教师管理队伍的专业化。

(三)实行多元合作管理

学生管理工作虽然属于学校专职人员的事,但也是其他教师的共同责任。我们应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非管理人员的力量,实行多元合作管理,以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

(四)积极发挥干部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

发挥干部的带头作用,对于做好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要想发挥好干部的带头作用,首先,教师就必须做好学生干部岗前培训工作,以使其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其次,教师要在干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给予他们一定的帮助,为其讲清管理职责,同时也要及时发现学生干部在管理工作中所犯的错误,帮助其分析原因,以培养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新时期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只要教师充分认识到学生管理工作的意义,科学高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就一定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促使职业院校教育迈上一新台阶。

作者:杨静 单位: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基础医学系

第三篇

一、高职院校单招的概述

1.单招模式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种,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等职业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也逐步提高,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在众多问题中,又以生源多样化这一问题最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不同专业基础和学习经历的学生的录取,确保生源质量也已成为了高职院校所面临的一个很大难题。在2007年,教育部门针对这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内容,即为推动考试评价机制的改革和高校招生的改革,将高校自主选拔录取作为了本次改革的试点方式,简而言之就是采取单独招生的模式来选拔学生。单招为高职院校通过招生考试与招生计划等管理部门的批准,由高职院校自己来实施入入学测试,并单独明确相应的入学标准和完成招生录取工作。单招最初的考试报名范围主要限定为职高毕业生、中专毕业生或者技校毕业生,其考试以及录取均为单独实施。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这种单招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招生范围不仅包含了上述这三种学生,同时普通高中毕业生也能够报考,而这种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高职院校人才选拔的渠道。

2.单招生特点

单招生的特点分析:第一,自我约束能力与管理能力相对较为薄弱,对于学校校规以及校纪的重视较低,学习的目标性、主动性以及自觉性较低,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缺乏相应的组织纪律性,同时还有部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在人际交往上较为薄弱;第二,专业兴趣较为明确,动手能力相对较强,尽管单招生存在很大的不足之处,但是其在专业的选择上,均为自愿选择,对于所选专业的认可度较高,且专业兴趣较为明确,对于实践性的教学兴趣较高;第三,对于网络工具以及通讯工具的依赖较强,据调查资料显示来看,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中,手机已成为了学生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尤其是单招生,而这也使得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逐渐减少,很大一部分学生均沉溺于网络世界中,对于文化课的兴趣逐步下降,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跟不上等;第四,基础差异较为显著,从调查资料来看,相对于普通高校所招收的学生而言,高职院校所招的学生,其基础教育整体上均不是很高,由于报考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多均是文化课程相对比较薄弱的学生。因此,单招学生在基础教育上所存差异相对较大。

二、高职院校单招生以及学生管理所存问题的分析

1.单招生所存问题

第一,自我管理和自我认识较差。通过调查资料显示,目前高职院校在单招模式下所招生的学生,有大部分学生在心理上还不够健全和成熟,一般表现于学习态度、宿舍整理、纪律遵守以及卫生打扫等方面。由于相对于普通高校而言,很多上高职院校的学生都认为自身不如本科院校的学生,甚者还有部分学生认为上高职只是为获得毕业证,而这些错误的思想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一种厌学的心理。第二,学生学习兴趣较低,且综合素质较差,价值呈现出多元化。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即学生学习兴趣较低,而造成该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所学课程名称的重复现象,使得学生对于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产生不了兴趣,再加上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较为缓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以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枯燥、乏味等心理,继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当前高职院校单招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大一部分学生都是专业技能较强,文化知识较为薄弱,而这种问题也使得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相对较低。

2.管理所存问题

第一,所采用的管理方式较为单一,只是简单地进行看管式教育,在学生出现错误时,一味地实施处分,未深入分析学生出现该错误的原因;第二,放任自流,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就找家长,过于注重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忽略了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度较低,且心理引导较为薄弱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对高职院校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还会使学生的健康成长受到影响和干扰,继而影响高职院校的声誉和招生率。

三、高职院校单招形势下学生管理改革的相关策略

第一,在高职院校单招生的管理过程中,首先应该注重学生思想教育的管理,让学生能够明确自身的目标,培养学生自主管理习惯。在以往的单招生管理过程中,在管理人员看来,单招生就是“差生”。因此,使得其在管理过程中不够细致。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要想推动高职院校单招生管理的改革,管理人员和教职人员必须要改变以往错误的这种错误观念,将推动人全面发展与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作为管理和教育的主要目标,为学生的学习创建一个良好且轻松的环境,要保持一种平常心来对待学生,一视同仁。特别是对于刚入学的学生,应留于相应的独立生活空间,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充当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能够养成一种良好的自我约束、自我学习以及自主生活等习惯。

第二,合理进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计划的设计,加强专业教育的管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高职院校单招模式下所招收的这些学生,很大部分都是基于自身喜好或者职业兴趣来选择专业的,相对而言,其职业兴趣更为浓厚,而对于纯理论方面的知识教学的兴趣明显较低。鉴于这种情况,学校在安排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时,不仅要考虑到专业人培养,同时还应综合考虑学生学习兴趣,将教、做以及学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来做,在做的过程中来学习,以此强化其学习兴趣。

第三,在高职院校中,学生的管理工作主要由辅导员来实施,鉴于此,在管理过程中,辅导员必须要主动地关心学生并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且平等地对待所有学生,可采取谈心的方式来实施沟通与交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成才向导、思想引导、生活引导、学习引导以及心理引导等,构建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要以正确的方式以及观念来引导并教育学生,以此使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等。

第四,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及时和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不仅便于学生的学习,同时还可及时将学生所潜在的各种问题消除。同时还应加大课外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比如借助于网络知识,开展相应的比赛,使学生对于社会有一个较早的认识,以此为其以后融入社会奠定好基础。

招教考试总结范文4

[关键词]美术教育;素描教学;教育探索

一、美术教育专业素描课程教学现状

高职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方向是小学美术教师岗位,学制三年,除去见习、实习等一些在校外的实践教学时间,在校内学习时长大概是两年半,在这两年半里要学习素描、水彩、水粉、油画、国画、美术鉴赏、设计基础、儿童美术创作、手工等大量专业基础课程,分配到每门课程上的学时少任务紧。而单招政策的推行,又导致了许多学生入学前美术基础非常薄弱,甚至有零基础的学生出现。在这样的招生与教学环境下,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更加凸显出它的重要作用。素描作为美术造型的基础,一直在整个美术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目前,高职院校里的美术考生素质良莠不齐,许多学生为了高考临时进行美术训练,这样就为应试性素描提供了存在的环境。应试性素描的功利性和危害,导致考生在进入大学后很难接受系统的素描训练。还有一部分单招的学生因为基础薄弱而无法正确表现出画面的内容和结构的情况,在静物绘画时无法准确表现物体的形体,物体的结构塑造模糊不清,光影的表现似是而非,空间的表达无能为力。而素描基础没有打好,又会给后阶段的其他教学造成困难,因此素描课程教学首要的任务就是解决好学生对结构的理解和造型表现的能力。

二、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一)一部分学生素描应试痕迹严重,甚至在写生课上不乏默写。对这类学生的素描作品进行研究,会发现该类学生通常无视对象的个性差异,每幅作品特征都极为雷同。这种现象是由于学生在考大学前老师一味强调针对考试的默写和死记硬背、强调程式化的作用而造成的。而学生一旦接受了这种呆板的程式化,观察力和创造力便会大幅下降,甚至停滞不前,对学生今后的绘画技法与审美能力的提高都产生极大阻碍。大学素描课上,对应试性素描的纠正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要修正学生死记硬背的习惯,就要引导他们使用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

(二)单招学生专业基础薄弱,难以达到正常教学的要求和完成岗位培养所需要的教学任务。近年来,高职学校单招政策的推行,让一部分本身美术基础非常薄弱的学生也能进入美术教育专业学习。在此现状下,老师只能一再降低教学要求,学生也会因为自身能力的缺乏丧失自信,进一步影响到学习兴趣的培养。长期如此,会无法达成培养目标中要求的任务,培养不出合格的小学美术教师。

(三)素描教学学时短、任务重,学生既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所有的学习模块,也无法把其中任一模块学好。看似庞杂的教学任务中,真正对学生素描能力进行有效培训和提高得非常有限,这样既没有最合理高效利用学时,又给学生的素描学习增加了更多的负担和阻碍。

(四)学生普遍美术技法理论水平不高,和素描息息相关的相应学科,如《艺用人体解剖学》《透视学》等学生均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导致他们无法用先进的美术技法理论知识指导自己进行绘画创作和检验自身的画面。在素描学习中,还经常会犯一些透视的低级错误,整个画面看起来怪异扭曲,对三维空间的表现和塑造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因为对相关的解剖知识不了解,表现人物的时候对人体的比例、动态、骨骼、肌肉、人体的形体结构等一筹莫展,完全无法正确而系统地画出人物素描来。

三、当前招生与教学环境下对素描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怎样在现状下出色地完成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培养出符合小学美术教师专业标准的学生来,是当前高职美术教育专业面临的巨大难题,也是素描教学不能回避的问题。我们应当顺应时代的步伐,以为国家培养出高水平的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来进行课程改革。素描作为美术教学的基础课程,要更加地在课程改革中先行一步,结合后续的课程,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方案来。

(一)针对单招的部分学生,因材施教

单招的学生没有美术基础或基础薄弱,在素描课堂教学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这部分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因材施教,制定适用于他们的教学方法,注重基础培养,从最基础的构图、块面转折、明暗变化等开始塑造几何形体。从几何形体的临摹开始,逐渐过渡到几何体写生、静物临摹、静物写生、石膏头像等。在课外要对单招的学生做更多的辅导,留下一定数量的课外作业要求他们完成,并且要求学生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进行总结和思考,然后由老师组织一起讨论和解答。

(二)让素描与解剖、透视课程充分融合,摒弃考前的应试教学模式

素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深入地、扎实地掌握造型能力的重要环节。随着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和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美术专业招生与日俱增,美术热重新兴起,市场对美术考前培训的需求越来越大。素描作为美术专业入学考试每年必考的重要科目,越来越受到考生们的重视,然而在这巨大的商机与市场需求之下,考前美术培训机构与部分中学的素描教学逐步偏离了美术教育与素描教学的本质。这种应试素描教学以速成、分数为终极追求目标,只追求醒目的画面效果而忽视物体的结构,只要求死记硬背而忽视个性的表达,只注重应试的成绩而忽视长远的发展。素描的应试教学最明显的弊端就是写生能力薄弱,表现形象单调,过分依赖于“默写”,画出来的物象“千人一面”。这样一来,很多高考时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入校后因为没有美术发展的驱动力,逐渐对美术失去兴趣和信心,最后只能勉强应付学业,毕业后草草转行。对于这样的学生,要在素描课堂教学中充分结合解剖学与透视学知识,指导学生摒弃他们熟悉和依赖的默写,从而使用正确的观察方法,在理解物象形体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处理画面,达到对象结构和表现语言的统一。除了共性之外,能够表现物象的个性,每一副画面都生意盎然。

(三)尊重学生的特点,鼓励学生大胆表现个性

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素描练习,不应该只是单纯地描摹和再现对象,还应该有能力进行艺术的再现。素描时描绘的对象,不仅仅作为物象的某个结构部分,同时还是画面的组成部分,画对了固然是重要的基础,还要看看画面是否有表现力。表现往往就体现在线条、黑白灰调子、概括物象和画面构成上。每个学生的性格与偏好不同,往往对画面的偏好也会不一样,在对一个班级进行素描教学的时候,老师不能要求他们表现出来的画面都是统一的,而要鼓励学生挖掘更深层次的审美倾向,勇于表达自己的个性。以人物头像为例,有的学生喜欢用大的黑白灰块面来概括,有的学生喜欢用线条来表现神态与质感,还有的学生更喜欢研究画面的构成与人物的内在结构,这些方向都是可以进行鼓励的,艺术教育本来就是追求个性,素描课程也不需要把学生教成同一个模样。高职的美术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未来的小学美术老师培养对象,在更加自由和个性化的教学理念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未来走上工作岗位也能更包容和鼓励小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展现个性,更好地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与表现能力。

(四)利用信息时代的特点,除了常规课堂写生之外,带领学生多欣赏优秀作品并引导他们进行思考

高职学校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进校时往往专业基础并不够好,对美术史、绘画流派与画家尤为陌生。在素描课上,除了教素描的表现方法与造型知识,还要引导学生了解与欣赏不同画家的素描,探索这些画面的表现形式与绘画语言,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思考。

(五)结合后续的油画与国画课程进行素描教学改革,融入线描基础的内容

高职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繁重,在校学习时间又只有两年多。为了合理利用在校时间,美术教育专业素描课程应该结合后续课程大胆进行改革,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为学生的下一步学习打好坚实基础。素描课程改革可以结合国画、油画等课程的需要来进行,例如加入线描基础内容。在初期素描教学时,就适当融入部分线描基础内容,让学生理解用线造型的方法和规律,从而更好地达到素描要求掌握的空间与质感要求。高职美术教育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具备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以此为宗旨而实行的教学体系中,素描教学是重要的基石。新时期,高职美术教育专业在面临巨大机遇的同时,也要应对巨大的挑战。因此,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应该针对专业自身的特殊性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出应用型、创新型学生,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邹琳玲.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设置的改革与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33):133-134.

[2]刘江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探析[J].亚太教育,2015(26):183.

[3]张晗,李悠.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策略研究———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4(2).

[4]李照会.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顶岗实习前准备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下),2013(9).

招教考试总结范文5

一、各类考试的基本情况

高考报名6849人,被各级各类录取本科1498人、专科3766人,录取率76.86﹪;中考报名5875人;成考报名419人;自考报名839人;书法考级报名16031人,过关率达85﹪。

二、各类考试的组织实施

高考、中考等考试从政策宣传到报名、考务安排、考试组织实施等一系列工作,环环相扣,容不得半点差错,特别是高考、中考社会关注度高,每一个环节都是经过周密组织、缜密安排,确保了考试的万无一失。

(一)政策宣传到位。

通过媒体、网站、橱窗、班会、监考师培训会等多渠道和形式广泛宣传招生政策规定办法、招生考试纪律、交通食品安全常识等,我县高考、中考等报名无一人遗漏、报名信息无一人差错、考生无一起交通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二)保密措施落实到位。

首先,公安、监察、教育等部门抽调精干力量,4人一班轮流昼夜值守,在试题存放时严格执行24小时巡查制度。加强了试卷分发、作答、回收等环节的管理,做到了衔接无误、万无一失。其次,加强了涉秘场所的建设。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要求,对高考试卷保密室、以及使用试题过程中的其他涉密场所(包括车辆)进行全面排查,确保了硬件设施、管理措施、人员配备全部到位,涉秘场所建设全面达标。第三,加强重点岗位的监管。加强了对试卷运送人员、保密室管理员、主考、监考员等人员的管理,严格了制度、严密了程序。以上措施确保了我县各类考试试卷未有发生一起失密、泄密事件。

(三)考风考纪执行到位。

采取宣传和惩处并重、人防和技防结合的方式,严肃了考试纪律,确保了风清气正,高考、中考未发生一起重大舞弊事件。

(四)考务队伍管理到位。

第一,严格选拔。各单位认真选拔了政治坚定、业务过硬的骨干人员承担高考组织工作。第二,加强培训。通过多种形式,对试卷管理、考试规范程序、标准化考点设备使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防范现代作弊手段等方面加强培训,提高了业务能力,同时开展诚信教育、法制警示教育等,切实做到了不参加培训不上岗,不明确职责不上岗,不掌握规则不上岗。第三,强化激励。根据全县高考组织工作需要,制定完善了考务工作人员调配和使用办法,细化了管理和考核制度。同时加强了宣传和激励,增强了考务工作人员的光荣感和责任感。

(五)高考、中考等考试考务管理实现了零差错。

首先明确任务、责任到人,第二是对不同岗位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工作流程。第三将职责任务落实到纸面上,制定了详尽的岗位职责手册,细化了工作流程。

招教考试总结范文6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九十年初期,中国金融企业教育培训的主要特征是学历教育和师徒制培训,目的在于使员工迅速掌握一项具体技能,这也是与当时我国金融企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相对应的。二十世纪后十年,随着中国金融企业迅速发展,金融教育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也转变为普及性的金融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培训。诚然,这种模式在金融企业快速成长期对快速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单一化、同质化的教育培训模式难以激励企业创新,难以为企业发展提供持续的“软件”支持。当我国金融企业逐渐进入成熟发展阶段,管理能力超越业务能力,成为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引擎。在这一阶段,对管理人员管理能力教育培训成为了企业培训的主要任务。因此,随着中国金融企业继续快速发展,一些大中型金融机构的教育培训重点逐步转向对各级管理骨干的教育培训。近几年来,我国金融行业的教育培训又出现了新的飞跃,即开始向全价值链的战略合作伙伴提供培训,从而进行知识更新、管理与扬弃,同时获取和内化更多的外部资源,获得整合性的竞争优势。例如,我国一些大型银行已经开始重视对其全价值链客户开展教育培训。

对招行银行来说,我们的教育培训体系也经历了这样一个逐步深化的发展过程。1987~1993年可以看作是基础教育培训阶段,1993~1999年可以看作是知识技能教育培训阶段。1999年以后,招商银行开始开展并深化管理教育培训,而2008年招银大学正式成立之后,我们开始逐渐系统化地开展全价值链教育培训。纵观中国企业大学发展历程,总结企业大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展望中国金融企业教育培训的发展趋势,可以发现,未来中国金融体系教育培训有五大发展趋势:从金融产业的视角出发,金融企业教育培训将从金融教育产业的边缘走向其中心;从单个企业发展的视角出发,金融企业教育培训部门将从企业的边缘部门转变为中心部门;从培训组织的视角出发,金融企业的培训载体将从传统的企业培训中心发展为企业大学;从培训对象的视角出发,金融企业的培训对象将从内部员工转变为企业全价值链的客户;从培训目的的视角出发,金融企业教育培训将从简单的或者传统的培训,逐步转变为以契合企业战略、提升企业业绩、推动企业成长为主要目的的教育培训。第二个问题是跟大家分享招行在企业教育培训方面的实践与探索。招商银行近年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变革:

首先,制定明确的教育培训发展目标和规划。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招商银行教育培训的总体蓝图和目标,并按阶段进行分解和细化,从而有步骤地推进招行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2008年,招行从建立模拟银行系统起步,使全行的培训资源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为每个员工共享,这为招行后期导入混合式教育培训奠定了硬件基础。同年,我们搭建了招行教育培训发展的整体框架,并开展了一系列与教育培训相关的基础性工作。例如,着手开发教育培训教材体系,整合行内研究力量,将博士后工作站纳入招行培训中心作为开展深度研究的平台,并正式成立招银大学。在完成了上述基础性工作之后,我们开始寻求招银大学的变革。我们明确了招银大学的发展定位,并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根据我们的定位,招银大学应该具有四大功能,即专业化的对内教育培训功能,品牌价值较高的对外教育培训功能,领导力探索、工商管理研究与教学功能,银行发展与组织学习基础研究功能。为了实现这四大功能,我们对招银大学的教育培训实施体系,即师资体系、课程体系、远程教育体系和组织管理体系进行了总体规划。根据我们的规划,招银大学由本部和若干专业学院组成。本部是一个专业化的研发平台、知识管理平台、教育培训规划、管理与对外沟通平台,以及教育培训的执行载体。各学院由招商银行相关专业业务条线的培训力量组成,在招银大学本部的统一管理下开展专业教育培训。我们希望在2012年实现这个目标。

第二,构建相对完善的教育培训实施体系。在借鉴国内外优秀企业教育培训的基础上,我们立足于招行实际,构建了包括课程与教材研发、项目设计、师资队伍培养等在内教学——研发一体化的教育培训实施体系。在课程与教材研发方面,我们组建了教学研发专业团队,设立了标准的教材开发流程,保证教材具备较高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到2011年为止,我们将完成100门核心教材、300门核心课程的开发。在师资队伍组建与培养方面,我们构建了集考核、选拔、培养与实践为一体的师资队伍组建体系,用三年时间,即从2008~2010年完成3000余人的内部讲师队伍建设。从讲师的选拔机制来看,我们的讲师本身必须是行内的业务骨干,同时还要接受严格训练及考核,保障其较高的业务素质、教育素质、以及授课的实践导向;从讲师的培养机制来看,我们的教师培养——教材开发——课程设计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一方面,教师要参与相应课程的设计与教材的开发,教师培养与课程研发同步进行,以此来保障课程、教材开发与讲师培养密切结合、高度匹配。另一方面,我们的培训教师在进行教材研发的过程中,自身也必须接受科学、系统的授课技能训练,保障其教育培训水平;从师资队伍的组成来看,我行的培训师资以内部兼职教师为主,主要由我行的业务骨干与管理骨干组成,高校专职教师与外部聘任教师作为补充,保障我行师资队伍的实践导向,同时注重培训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前瞻性。

第三,不断更新完善远程教育培训体系。未来教育培训不再以脱产教育培训为主,远程教育是未来企业教育培训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在远程教育系统方面有针对性地投入了大量资源。当前,我行远程教育培训体系由6大部分组成,分别是:在线学习系统、在线考试系统、远程视频系统、模拟银行系统、培训信息管理系统,以及知识管理系统。招行的远程教育培训体系为全行员工提供了便捷的学习途径,也为员工自发学习、主动学习提供了技术支持。目前,我行70%左右的培训项目已通过远程教育培训体系实现。未来,我们还将建立覆盖全价值链的远程教育系统,以此促进知识资源的传导、共享、学习和应用,进一步挖掘和开发远程教育培训体系的功能。

招教考试总结范文7

摘要:

时代的发展对美术专业人才有了新的要求,社会迫切需要专业基础扎实且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江苏省作为一个人才大省,从2010年开始对高职院校对口单独招生进行改革。文章主要针对高职院校美术专业的对口招生存在的问题和中职教学教研进行初步探索,研究江苏省单招高考政策、中职的生源问题和教学教研策略。

关键词:

江苏省;美术对口招生;中职;教学改革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美术类专业面对市场的冲击和社会的飞速发展显现出一些问题。从2010年开始,江苏省中职对口单招高考大胆进行改革,美术类专业由传统的绘画转向设计创意色彩,中职教学随之进行了调整,伴随着“唯创新得高分”的号角,掀起了创新的热潮。但美学规律是对长期经验的总结,抛弃基本规律的创新只能是盲目的创新。2015年暑假,笔者参加了江苏省南京艺术学院高职学院牵头组织的研讨会,认真听取了相关报告。原先的“单招测试”沿用了普高加试模式,教学侧重于基础绘画,忽视了对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不适应高职阶段学习和行业的要求,因此一场自上而下的考试改革应运而生。美术类专业教育具有学科自身的特点,在现今强调创造力培养与发展的大环境下,美术类专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走入了误区,认为艺术是一种率性而为的事情。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一些教师不讲规律,或者过于强调艺术和艺术教育自身的特殊规律而忽视了教育科学的普遍规律。笔者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与调研,发现目前江苏省对口单招中职教育存在以下问题。其一,学生问题。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发展职业教育,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人们的思想观念改变不大,多数优秀毕业生依然会选择普通高校的升学道路,导致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受到较大的影响。中职教育迫切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但中职教育受到生源素质的影响,大部分学校三年下来无法向高职院校或者本科对口院校提供专业技能过硬的人才。其二,学校教育问题。一些中职院校的美术专业教材较为陈旧,十多年来变化不大,参考教材较少,流于形式的教学常规已经不适应专业建设的时代要求。其三,自上而下的对口招生考试改革目前虽然进行了近6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美术专业改革目前主要是色彩科目的改革,改革还在摸索阶段,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偏差。由于美术科目的主观性较高,优秀人才选拔与教育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首先,对于学生素质和学生学习习惯的问题,教师要重视引导,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打破原先的本本主义,身边的图片、生活资料都可以成为教学的鲜活教材。教师应从身边简单的东西入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笔者在素描教学过程中会尝试让学生画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如明星照片、动物等,教学效果较为显著,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素描水平在短时间内突飞猛进,考试也比较轻松。学生通过角逐进入更高的学府,会给中职学校带来积极的影响,同时有利于吸引优质生源,从而使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获得良性发展。其次,要逐步健全相应的学业水平监督机制。目前学业水平测试制度已经建立,并且开始启动,但现阶段主要是偏理论,还需要完善,从而实现以考促学的目的。再次,职业教育对口单招是高等院校对中等职业教育优秀人才的选拔,美术科目的对口单招考试分文化考试和专业技能考试两部分,分时段进行,分别划定本专科最低控制线。据不完全统计,江苏省中职对口高考色彩考试改革以来,出现了本科线过线率较高的学校过于集中、部分优秀卷过于主观等现象。改革的初衷是好的,目标也是对的,但改革的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也是事实。以创意为导向的改革是对的,但要注意在创新的同时结合基本的美学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创新的同时不能忽视基本美学规律,要在重视美学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提倡创新,这样才能使教育教学在正确的道路上稳步发展。最后,在教学策略上,要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素描色彩与心理学、自然科学、美学都存在密切的联系。如,节奏的美感存在于音乐中,在美术、体育等多种学科中也都存在,只不过形式不同罢了。在创意色彩的设计应用中,多注意节奏的设计可使作品更具有生命力。

时代在发展,社会迫切需要实用型创新人才。江苏省中职对口单招考试改革是必然的,也已经摸索着改革了6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教研过程中进一步努力,真正做到务实、求真,告别形式主义,从而使中职教育跟上时代的脚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作者:周铭 单位:江苏省邳州中等专业学校

第二篇:中职美术教学学生艺术素养培养

摘要:

美术伟大的人文情怀、悠久的文化传承令人叹为观止。杰出的绘画作品以其浓厚的艺术气息不断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维品质,使学生透过作品的表象,穿越时空与艺术家进行交流,感受艺术的魅力。美术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道德品质,进而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该文重点探讨中职院校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途径。

关键词:

中职美术;艺术素养

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大有裨益。

一、传承当地文明,提升人文素养

美术以其强大的艺术熏陶功能、浓厚的文化底蕴展示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职院校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当发挥美术的人文价值,客观看待学生的天赋,推动创建和谐校园的进程。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认真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文化内涵,感悟人文情怀。纵观美术的发展史,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令人叹为观止。美术教师不仅要注重教授美术知识,而且应重视美术中人文精神的传承,感悟真、善、美,在强烈的文化气息中以理性的目光看待和谐社会的构建,在教学中将美术以恰当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走进美术世界,感悟美的文化,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美术的发展源远流长,生活中处处弥漫着美术的气息。美术教学扎根于现实生活,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理论体系和提高技能素质为核心。在美术教学中,学生可以尽情发挥聪明才智,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洞悉艺术与历史、文化、生活、生产、社会的密切关系。如,美术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当地文化中的美术”这一研究课题,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学生通过观察、探究、思索,充分将美术和当地的艺术文化相结合,了解人文环境的发展历程,就地取材,挖掘当地文化的艺术价值,传承当地的传统文化,不仅提升了自身的艺术素养,而且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应当巧妙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深度挖掘艺术作品的潜在价值,融合美术教材与艺术作品,提炼艺术作品中的文化本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应当注重发挥美术的熏陶功能,避免对美术教材中知识内容的泛泛说教,深入挖掘教材中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亮点,将其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品评国内外美术作品的风格、发展历程,能够提升鉴赏能力。美术作品浓厚的艺术气息赋予了学生独特的艺术方向感,为其今后的美术研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美术教师应当充分发挥美术的艺术感染力,鼓励学生从社会实践和生活中感悟艺术作品的美,通过观看画展汲取绘画心得,不断提高审美能力,保持学习美术的兴趣。如,在美术课一开始,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悠扬的音乐,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和谐的意境,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如,欣赏中国古典绘画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曲调柔和的中国传统乐曲;讲解西方名画的发展历程时,可以播放一些经典的钢琴曲,以拉近学生与艺术的距离,有利于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另外,美术教师应当注意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学习空间,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以一颗爱美的心发现身边的美,将美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将内心的真实感悟与艺术作品的思想相关联,以个性化的方式感悟人生真谛。

三、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升华感悟

美术作品以巧妙合理的构图、震撼人心的艺术内涵向人们展示着艺术家的精神世界。艺术家在笔墨之间表达了自身的生活感悟、对理想的追求、对现实的批判。透过艺术品的背后,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的缩影。美术教师在帮助学生鉴赏艺术品的时候,着重讲解有关史料,使学生能够如同身临其境,走进那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时代,感悟艺术家当时的所思所想,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艺术素养。如,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国内外名画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画家的精神世界,感悟画家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提高绘画技巧水平,使他们的绘画作品更具层次感、艺术感。另外,让学生亲身参与相关活动,置身于浓厚的艺术气息中,更加直观地接触艺术品,更有利于激活学生的艺术灵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升华学生的艺术感悟,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如,教师可以在院校中举办一些美术实训活动,或者开展一些模拟情景活动,实现学生与艺术巨人的时空对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他们自主探究。偌大的发展空间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开放式的思维殿堂,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结语

美术教学中,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不断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在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同时,也是对教师专业素质的磨炼。

作者:柳丹 单位:江苏溧阳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黄晓英.中职生培养职业素养有效途径的探索.新课程学习(中),2012(6).

[2]刘伟.论如何培养中职生的职业素养.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12(4).

[3]何美霞.浅谈中职艺术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学园(教学科研),2012(1).

第三篇:中职美术教学创作教学

摘要:

在中职美术教学中,创造教学必须围绕整个教学的目标,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分析,把握教学重点、难点,运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关键词:

中职美术;教学;创造教学

在中职校中,由于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在课中教师应适当降低难度,因材施教;在课后,要加强辅导。引导学生多看优秀作品,多想为什么别人是这样画的呢,带着问题到自己的创作当中,多想,多画,这样一环接一环地训练是提高学生绘画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中职美术课的教学设计要有艺术性、科学性、知识性。针对美术教学,使学生热爱美术,拓展思维,提高绘画技能。创作教学是提升美术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美术教学中,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水平,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和热情,这是基础美术教学的必然要求。

1美术创作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创作实际上是一个开发大脑,激发思维的过程,在美术创作中,欣赏、写生、积累素材、抽象构图、创作画作等都需要全面调动学生的思维。由二维到三维,由简单图形到复杂图形都能使学生更具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美术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思维能力。

2美术创作教学能使学生受到熏陶,有利于培育学生高尚、健全的人格魅力

完美的美术作品需要创作者以崇高的艺术境界进行创作,在中职美术教学中,深化创作教学能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养成健全、高尚的人格魅力。

3中职美术创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3.1创作教学受重视程度不够,传统教学方式根深蒂固,致使美术教学水平很难取得显著成就。在新课程教学大纲改革背景下,近年来创作教学已经逐渐受到美术教学的重视,但新教学方式和观念的普及都难以摆脱固有教学障碍的束缚。传统美术教学遵从纯理论式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美术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和激情。在这种背景下,在沿袭传统理论多年的美术教学中,实施创作教学可谓是举步维艰。

3.2忽视了对学生美术创作兴趣的培养,不合理的美术评价进一步打击学生自信心,降低学生的创作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美术课程,只有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使学生能够有意识地主动进行美术创作,中职美术创作教学才能有效开展。当前,美术教学恰好忽视了对学生美术兴趣的培养,学生易产生厌学心理。其次,对学生创作的美术作品,如果教师缺乏适当的评价和鼓励,一味地否定,会打击学生的创作自信心,进一步降低学生的创作兴趣和热情,不利于美术创作教学的实施。

3.3学生在美术创作教学中的主体性得不到体现。创作是一门主观性思维显著、个性特点鲜明的艺术展现,在创作的过程中,需要发挥创作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在当前中职美术的创作教学中,创作的主体并未回归学生,美术教学方式依然停留在依靠传统的教师讲授的怪圈中,学生的主体作用长期被埋没,创作教学难以发挥重要作用。

3.4美术创作教学脱离生活实际,缺乏营造良好的创作情景。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一种真实写照。艺术创作具有主观性,所以美术创作才能够如此丰富多彩。在美术创作教学中,只有营造良好的创作氛围和情景,更多地展现现实生活元素,使美术创作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和热情。我国美术创作教学脱离生活实际的情况严重,在美术课堂创作教学中忽视对创作环境的营造,导致学生的创作意识和激情大打折扣。

4中职美术开展创作教学的可行性措施

4.1高度重视创作教学,把创作教学作为中职美术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多年的传统美术课堂理论教学使美术教学水平难以获得提升,在新时期,结合美术教学大纲的要求,应重视创作教学并将其作为突破美术教学瓶颈的重要方式。

4.2设立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色彩敏锐的感受能力,了解色彩绘画的基础原理,基础知识及基础技法,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学会运用色彩规律和使用色彩语言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①知识目标:掌握写生的方法与步骤。②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色彩表现能力。③情感目标:在写生过程中,培养学生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学习品格。

4.3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和热情,提升美术创作教学的效果。学生的创作兴趣是美术创作教学的重要基础,只有建立在兴趣基础上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取得好的成效。因此,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是第一要务;其次,应树立正确、恰当的评价方式和标准,既要科学评价学生的创作作品,又要给学生一定的鼓励,使学生保持应有的创作兴趣和热情。

4.4突显学生在创作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美术创作是主观的思维活动,它要求创作者协调眼、脑、手,形成内心的情感共鸣,最终表现在创作作品上,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是第一要素。在中职美术创作教学中,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理论上的美术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贯彻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针,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初中美术创作教学的实施更加顺利、高效。

4.5让美术课堂融入生活元素,努力营造贴近实际的美术创作情景,提升美术创作的质量和成果。艺术是对生活元素和情感的表达,美术创作并不是绝对抽象的,在生活中通常能发现艺术作品的影子。在创作过程中,融入生活背景元素,往往能引起创作者的情感共鸣,提升艺术创作的层次和水平。因此,在中职美术创作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利用实际生活元素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作环境,使学生在美术创作教学中能够感悟生活,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美术创作的灵感,提升美术教学的实际效果。

招教考试总结范文8

一、专业实践课程考核形式新探索

专业课程考核是高校实施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成果以及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与应用程度。结合播音主持专业特点来看,创新型考试在实践类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高校需要科学的、与时俱进的、与专业实践能力紧密结合的考核方式,进一步推动课程创新性改革,从而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近年来,各高校积极探索科学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重点更多是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调整,但考核方式的改革无法适应媒体环境所需,对人才培养的质量造成了一定影响,尽管有很多高校针对其自身的课程考核方式做了许多的创新尝试,但还是缺乏普遍性,因此研究探索新型的考核方式成为众多研究者努力的目标。积极探索有效、合理的考核评价方式,实现多元化、多层次考核方式,让考核内容更好地适应社会所需、满足学生所需、与媒体环境接轨、与研究前沿接轨是亟待研究的问题。“实践”是专业技能提升的核心,是人才脱颖而出的土壤,它包含课堂学习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学生在课下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专业课期末展现的形式、内容、服务对象等,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与实践技能的培养以及提高。因此,课程服务对象和期末考试形式的改革能够有效保障知识的合理运用,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掌握理论知识,才能使所学更加扎实。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自200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13年招收戏剧与影视学、工业设计工程(播音主持方向)硕士研究生,2017年7月成立播音与主持艺术系,2020年招收广播电视硕士研究生。2020年被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协会授权为播音主持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也是黑龙江省唯一授权理事单位。系内现有专业教师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博士2人、研究生7人。教师致力于高端传播领域研究,多人获得省级校级教学优质奖;发表C类以上科研论文近30篇;获得省级科研成果十余项。学生先后在海峡两岸电视主持人新人选拔赛中荣获金奖,齐越节全国二等奖,第三届、第四届全国语文朗读全国二等奖,黑龙江赛区一等奖,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黑龙江省播音主持新人选拔赛一等奖,第五届夏青杯朗读大赛黑龙江赛区一等奖等,全省大学生演讲大赛一等奖等荣誉。目前已向全国、全省媒体输送百余名优秀毕业生。自2017年起开始采用专业实践融合考核形式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测评,首先根据专业授课的需要,系内将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开学初主要围绕授课教师课程的设置、期末实现的目标的拟定、阶段性将取得何种成效进行探讨,根据学科实际特点,结合专业教师之间的教学意见探讨、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课堂教学要与期末的展示相联系,以《播音创作基础》课程为例,在授课过程中要针对期末展示的形式。对学生所要达到的程度进行训练,课程内容在理论讲述的基础之上,大量进行稿件实践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发现课程内容讲述的不足,同步进行调整,为最终舞台的呈现乃至学生未来从事的专业领域奠定基础。届时,系主任、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会进行课程听课,并根据课堂实际情况与专业授课教师进行沟通,专业教师既要对现阶段学生在本门课程应掌握的程度进行汇总,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授课的内容与实践方法,确定该门课程在期末融合展演的过程中的最终呈现形式。融合考核的筹备工作由各专业授课教师在正式考核的前3周向系内提交考核最终呈现的形式,并制定该门课程的考核标准。系内学生组织“播音主持工作室”,自行组建考试筹备工作小组,落实小组职责和人员具体事项的安排。考核前两周,由系教学秘书制定考核科目的考试顺序,同时系教学秘书协同学生考核工作小组进行考试流程的策划,并落实灯光舞美、现场音响、视频录制、场地协调等事宜。考核前一周,以班级为单位,由授课教师带领学生到考核舞台进行错峰彩排。考核前两天,进入考核场地安装并调试,考核过程中所需道具、灯光和硬件设备及时联系技术人员,以保障考试的顺利进展。考核前一天,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舞台灯光、音效等方面的错峰彩排,以保障考试的顺利进行。融合考核现场汇总形式,考核过程中每位学生的考核分数由3位老师共同给出,评分组将在现场计算出平均分,即为融合考核现场的分数,并在所有考核结束后,现场公布考核成绩。学生最终期末总未绩=学生的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出勤、实践,30%~50%)+融合考核(三位教师平均分,50%~70%)(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虽然课程类型不同,所占分数比例不同,但均采用此种记分方式)。学科考核的设置需要考虑到评委老师及考场同学的审美的舒适程度,因此在考试过程中,考试科目以及考试小组呈现随机性,现场的考务人员会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考试小组以及考试科目。这种形式既舒缓了考核的疲惫感,同时能够加强学生的专注能力以及重视程度。融合考核的呈现形式及考试全过程将由小片纪实形式在学院大屏上展出,系内做好备份工作。考核成绩突出者,将被纳入到校“有声工作室”,使学生形成服务意识,将所学知识更好地运用到生活当中。工作室定期会参加社会的公益项目,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的历练。例如参加黑龙江省图书馆公益读书活动、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台有声小说的播读与制作活动等。

二、专业实践课程考核形式创新改革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