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教学论文范例

语感教学论文

语感教学论文范文1

语文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的情感特点决定了语文教育是爱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上海特级教师于漪说:“作为教师,对教育的爱,不能停留在一般的爱,这种爱要达到‘入迷’的程度”。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不运用情感,教学中无法体现作品内涵,语文教师必须永保激情,感情投入,感情内化。语文教师只有充满激情,才能以情动人,以自己情感激励学生。如在学习课文《斑羚飞渡》时,文章中斑羚那种舍弃自己,保全种群的精神先打动了教师,而教师以激动的情绪,充沛的感情来分析,“天空中出现一道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面的那座山峰,镰刀头羊坚定地走向彩虹,消失在一片灿烂中,”教师的感情打动了学生,学生也沉浸在动物那种伟大的献身精神中,达到了以情动人的效果。

二.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愉悦感是最好的诱发力和最有效的精神振奋剂。学习中如果有了愉悦感,就是让自己在一种活跃、舒畅、欢乐的心理支配下,思维进入一种最佳状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建立一种和谐愉快的氛围,而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易让学生畅所语言,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如在进行“走进四季,感悟自然”的活动中,让学生进行一次头脑风景,与教师比赛表现四季的名句,学生和老师抢着背“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停车坐爱枫林暖,霜叶红于二月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情绪,始终带着愉悦的情绪,要宽容,用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学生也会以热烈而饱满的情绪,愉快兴奋、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自信地克服困难,热烈地讨论,积极地发言,从而有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通过这种亲切的比赛方式,师生平等的参与,你的、我的、他的,你知道的、我知道的,通过交流碰撞,变成了大家的知识,一节课的时间在欢乐的氛围中很快结束了,学生既收获了一份愉快的心情,更得到了很多知识。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教师可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学习伙伴、学习问题。如朗诵、演课本剧、民间采风、讨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学会合作,应有团队意识,与他人交流学习成果,不但自己学习,还应帮助其它学生学习。当然教师应给学生一个明确的问题及任务,让学生合理分工,并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由学生自己质疑,并探索答案,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如“雪融化了,会带来什么”,学生说带来水,也说带来了春天,教师应鼓励这种富有想象的回答。再如教师讲到某个问题,可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见解。如学习《杨修之死》,同学们分演了几个小故事,充分展示了杨修恃才放旷,不拘礼仪的狂放性格,也展示了曹操老奸巨滑,心狠手辣,面善心恶的一面,然后讨论,有的同学从杨修之死想到了古代文人的性格弱点,有的同学从中延伸出现代人际关系,考虑到在现代应怎样恰当地展示自己,怎样搞好上下属关系,这样文章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有了现实意义。

四.文化育人,培养健全人格

语感教学论文范文2

教师的个人威信是有效的影响学生的重要条件,也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基础。教师如果品德高尚、知识渊博、专业造诣深、要求学生严格而又平等待人、尊重学生人格,了解、关怀和热爱学生等,便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典范和榜样,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有威信的教师。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对他们喜爱的老师的课认真学习,对老师的教导也是言听计从;相反,对那些没有威信的教师则会持消极的态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逐步树立自己的威信,用一颗爱心去与学生建立站址的感情,赢得学生的好感、尊重和信任,为学生营造一种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

二、教师期望是情感教育的催化剂

教师要有教好学生的强烈愿望和信心,我们把这视作“教师期望”。教师在这种期望的作用下积极工作,不断探索教学规律,自然会产生自己期待的教学效果,即教师的情感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唤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讲,教师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情感表现,将“暗含期待”的信息产地给学生,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得到鼓励,从内心产生对教师的好感、信任和尊重,这样的情绪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的大脑处于良好的兴奋状态。教师在接受学生这种良好情绪的反馈后,又增添了“暗含期待”,不自觉地对学生给与更多的关心、帮助、和指导,这种师生间情感方面的双向反馈,无疑会促进学生及其智力的发展,使教学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情感教育的桥梁

所谓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是指师生间充分的尊重、信任和理解,即人们常说的尊师爱生。心理学的研究和教育实践经验都证明:如果教师喜欢某些学生,对他们抱有期望,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这些学生常常会如老师所希望的那样有所进步;反之,如果教师厌恶某些学生,对他们不抱希望,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或品行便会一天天变坏。这表明师生情感的交融是不容忽视的。另一方面,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优缺点,以极大的耐心和细心去接近他们、教育他们,发现有点并鼓励他们。我国有句古话:“数子十过,不如获子一功。”不少国内外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温和、热忱、多赞扬的方式对待学生,比过多的指责否定的效果好。教师的情感不仅影响着自己的教学思路,也对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及想象等认识活动产生重要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对教学的责任感及富有情感的生动讲授,会激起学生相应的积极情绪,而冷漠的态度、简单粗暴的批评与责备只会增大师生间情感上的距离,成为妨碍学生学习的消极因素。

四、愉快教育是情感教育的重要体现

语感教学论文范文3

高校这种理性化、功利化的倾向会引起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是学校对学生精神、情感世界重视不够,从而使学生的知识面狭窄、能力片面,缺乏深厚的素养,进而导致应对现实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方面的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大学人文学科逐渐萎缩,特别是理工科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越来越尴尬。面对培养目标“功利化”的倾向,大学语文学科也开始适应这样的趋势,试图去寻找自身的新的立足点和意义。在这样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大学语文教师将教学内容更多地向实用性更强的(如应用文写作等)方面倾斜,成绩测评也以所谓科学的量化为手段;同时,对于传统大学语文的篇章学习则更强调知识的丰富性等方面,而篇章教学对学生的情感滋养作用重视更为不足。可是人文素养培养的关键恰恰就在于情感的培养,因为,唯有具有丰富情感的人,才是生动的人、活泼的人、区别于机器的有生存意义和价值的人。情感对于人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它是人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是能够激发起人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也是人际交流的重要手段。一个人应该具有成熟的情感,才能使人保持健康的心理,这正是当今人们面临的重要难题。“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素养课程就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情感滋养的责任,情感教学应该成为大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的内容,这也应该成为当前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和内容。

二、“大学语文”情感教学的意义

(一)情感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所学知识,真正认识到自己所学知识的意义

比如,当我们讲到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体裁“词”的时候,往往会讲到它的起源发展、长短形式、题材内容等,如果我们以讲授的方法陈述和列举词体知识内容,往往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学到的知识也无法长时间在记忆中停留。然而如果我们换一个方法,在知识教学中加入情感教学,结果便会不同了。我们可以从大学生亲身的情感体验开始谈起,询问他们目前听得最多、唱得最多的流行歌曲是什么内容的,他们一定会说是爱情歌曲。这时如果告诉他们,词在初创时期,其实就是那个时候的流行歌曲,内容跟大家爱听的流行歌曲一样也是以爱情为主的,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即就被调动起来了。接着再来讲讲,由于诗这种文学体裁到盛唐已经被文人推到了顶峰,中晚唐诗从形式到内容上都求新求变;而市井小民则更需要一种轻松的、能够表达生活中最常见的情感的形式,于是词便产生了。这样讲起来,学生对于词体和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就比较深刻,情感上对这种文体和相关知识也会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其实,这里我们就运用了情感教学,拉近学生和所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与这些原本疏离的知识之间有了情感的沟通,同时也唤起了他们对“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兴趣与情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对学科感兴趣并能从中体会到乐趣的时候,大学语文课堂就不再是高校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心目中可有可无的课程了。

(二)情感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认同传统文化,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使他们成为或者愿意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人

一般的大学语文课本中都会讲到《春江花月夜》,许多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总会有一种浮于表面无法真正深入学生内心的感觉。诗中出现了“捣衣砧”这个物象,如果教师直接讲解它的含义,学生往往习惯于被动接受;而如果请学生来猜测,“捣衣砧”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很多学生受当今影视文化的影响会脱口而出:洗衣服的。若教师此时马上否定他们的回答,则会极大地伤害学生求知的感情,也会对自己的文化功底产生怀疑,甚至产生自卑心理。教师如果以李白的《子夜吴歌》为例:“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再和《春江花月夜》的情境相对比,请他们思考为什么捣衣总是会在夜里呢?若是洗衣服,该是白天才洗得更干净吧?这时既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引起了他们的思考。此时我们再把良人远征塞外,秋风乍起天气转凉,家人白天忙于秋收,晚上也不休息,把粗糙的布料放到捣衣砧上捶打柔软,为思念的亲人制作寒衣,悠悠月色之下捣衣声声,每一次捶打都蕴含着她们对远方亲人的挚爱深情。此时学生不仅理解了具体的文化知识,理解了“捣衣砧”在这里出现所蕴藉着思妇与游子之间浓浓的情意,更唤起了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再如这首诗有景、有情、有理,美景、深情、哲理融合,在学生看来却常常有一种景、情、理割裂分离的感觉。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对于诗人当时的情感并没有理解和真正的体认。诗人处于初唐向盛唐过渡的历史时期,中国统一,统治者胸襟开阔,政治、经济、文化都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们心中充满了自信和昂扬向上的精神,如果我们进行这样的背景介绍,学生便会对中国历史上那个非凡的年代心生向往,产生一种向往国家繁荣富强的爱国情感、也期盼自己能够拥有那种昂扬的生命张力,因此自然也能体认诗人站在俯瞰宇宙、人生、人类情感和人间美景的高度来统筹全篇的阔大境界与情思。

(三)情感教学能帮助学生提高理解他人的能力,进而提高与人进行情感沟通的能力

讲到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如果我们将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形象可感的介绍,加之作者自己生活处境的前后对比,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在那种国破、夫亡、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年老多病的凄凉晚景下,在寒意袭来的深秋,是否也会像作者一样对周围的景、物极为敏感、黯然伤情?讲到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如果我们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就是那个可以带着几十骑冲进数万人的敌营生擒叛贼、有勇有谋、却无法完成自己报国理想、无法解救同胞于异族铁蹄之下的英雄,是否也会在远眺长江北岸时扼腕叹息,甚至落泪不已?通过这样的情感教学,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加贴近篇章作者的内心、人物的内心,在理解篇章的同时,也理解了他人的情感,这种思维方法可以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也能更好地理解他人,进而提高与他人进行情感沟通的能力。

(四)文学作品具有的情感寄托和情感宣泄功能充分展示文学的这一功能,一方面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疏导学生的类似情感,另一方面还为学生寻找到一条情感宣泄的途径。

“大学语文”所讲授的作品与情感之间本来就自然存在着一种关系,情感是文学创作的来源,文学作品又是作家情感的宣泄与寄托。早在《诗经》时代人们就意识到了这种关系,《魏风•园有桃》中就有:“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因为内心忧愁,所以作歌谣来解忧;因忧愁而作歌,诗可以解忧。《小雅•四月》中:“君子作歌,维以告哀。”君子作歌,来表达他的哀伤;《小雅•白华》中:“啸歌伤怀,念彼硕人。”思念心上人,用啸与歌来发泄自己内心的忧伤。作家想要表达的、文学作品表现出的那些情感往往也是人类共通的情感,曾经有过或将来会有的情感,通过对作家、作品、情感关系的充分展示,学生便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将自己拥有却未曾恰当表达的情感通过作品表达出来、宣泄出来。同时也可以让他们意识到,写作是一个表达自己内心、宣泄情感的途径,他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让自己的内心得以宁静。

(五)情感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引导学生将其他学科中所学的工具化技能与人文精神结合,使学生成为真正有益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人

大学语文教学通过对作者的介绍或对篇章主人公的讲解,向学生展现了一个个鲜活的、有着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有豪气干云但壮志难酬的英雄、有刚勇仁义又气节凛然的官吏、有借古讽今呼唤不畏专制振兴国家的诗人……当学生理解了这些人怀着“兼济天下”的热忱,尽一己之力以报国家的精神后,心灵自然会为之震撼、为之感慨,血气自然会为之燃烧、为之沸腾,他们也会愿意以自己所学,为当今的国家、社会做一点有益的事情。保护好学生这种纯挚的情感,必定会让他们树立起一种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将来成为真正有益于社会、可以服务于社会的人。

三、在有限的课时内使情感教学达到最好效果应注意的一些内容

(一)教师自身对情感教学的内容应有最大限度的认同

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仅将授课内容作为客观对象进行讲解,对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充满不信任,甚至把学生当作敌人。然而情感教学要达到最佳效果、真正唤起学生的情感认同,是需要教师首先将自己的情感沉浸其中,以心灵的力量去感染学生的心灵,以生命的真诚来唤醒学生的真情,在融洽、真诚、开放的气氛中,教师和学生都自由地表达个人的思想和情绪,师生间进行真正心灵的沟通交流,才能更好地触动学生的内心,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人文关怀的滋养。

(二)创设情感情境,引导学生换位进行情感体验

情感情境是课堂教学情境的重要方面,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为内容的情感情境的创设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教师要善于寻找可以引起学生对文化产生兴趣和容易激发起学生情感的切入点,吸引他们关注教学内容,并易于接受和理解。

(三)联系当今的社会现实、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启发和引导

这样,才能更好地唤起学生与所学内容之间的共通情感,启发他们对自己的内心、精神进行反省,将人文知识内化,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四)改进课堂评价方式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成为学生的促进者,教师不仅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立场上考查其情感上表现出来的理解、喜悦或是犹豫以及畏惧之情,并且以宽容的心态来接受。教师还应给学生更大的表达空间,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说真话、表真情,任何发自内心的真诚表达都应该受到教师的重视、赏识和鼓励,而不是用教师的标准及主观的臆断来局限学生。

四、结语

语感教学论文范文4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搜藏与亲人的温情照片。共同回忆昔日的美好,感受家庭的温暖与关怀,学习央视春晚的“时间去哪了”感恩节目,孩子们把童年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爱的照片收集起来,用文字记录照片拍摄时间、地点,以及简要的情节,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些一幅幅温馨的照片,使孩子们瞬间找到了失落的感恩之心。他们逐渐明白父母为他们所付出的不仅仅是金钱,更重要的是爱。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节课,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可进行游戏导入,引起情感的共鸣,利用大屏幕展示课前学生们准备的小时候的照片,问学生:“你们能猜出来这是班级的哪位同学吗?”于是出示了相对应的现在学生的照片,并进行对比。说“:同学们,你们现在都长高了,变壮了,长大了,容貌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但是,长大仅仅是指身体、容貌的变化吗?回答是否定的,那么,长大还体现在哪里呢?“”长大要学会帮助爸爸妈妈洗碗;长大就是学会体谅爸爸妈妈……”大家众说纷纭。“同学们说得很好,长大就意味着懂事了,知道感恩了,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展示你家庭的亲情照片,叙说照片背后的感人故事。这样的设计使小学生们真正地回顾家庭的温情故事,感恩教育得到升华。

二、观看感恩影视资料

多媒体图文并茂,它是感恩教育教学的重要的载体,小学生们喜欢多媒体教学,喜欢看视频节目,教师要因势利导,牢牢抓住这个契机,选取感恩类的视频给小学生们观看。观看历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对于“割肾救母”田世国、“最美妈妈”吴菊萍等这样的感恩的人物会记忆犹新,并对自己感恩的心有一个对比,决心向之学习。此外,还有《最美女教师张莉莉》专题片、《一个也不能少》等影片、邹越的感恩教育激情演讲等都对学生们的感恩教育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还可以让小学生们学唱《说句心里话》、《烛光里的妈妈》等感恩教育歌曲。

三、开展感恩实践活动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当我们把感恩教育切入实际生活之时,当孩子把感恩之心化为感恩行动之时,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初见成效了”。所以,为了让感恩教育深扎根于小学生们的内心世界,成为一种终身的良好道德情操。感恩教育就要落实到行动中去。让小学生们积极参与感恩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这样以来,小学生才能“知恩于心,感恩于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社会。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日常生活小事是培育感恩大树的养料,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

四、总结

语感教学论文范文5

1.1部分高校进行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感恩教育探索

国内很多高校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开展公益劳动活动以探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形式多样,要求不一。例如清华大学、江西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兰州大学等学校已把公益劳动纳入课程设置,并与学生能否毕业挂钩。部分高校的公益劳动则侧重于在受资助学生中举行,如江南大学、东华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则建立了感恩教育实践基地,以培养受助家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之情,让他们懂得回报、奉献、给予的快乐。东北农业大学以“一封母亲的来信”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开展以“感恩、责任、奋进”为主题的感恩教育活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通过讲座、海报、微博、QQ、微信学校网站等形式宣传国家、社会、学校等一系列资助政策,让学生“知恩”,通过筹建“爱心互助基金”,让学生“行恩”;通过组织演讲比赛、辩论比赛,让学生“传恩”等等。

1.2高校感恩教育理论研究取得一定成果

我国高校感恩教育理论研究取得的成果主要包括高校感恩教育相关的内涵研究、基本内容研究、特点研究、目标研究,感恩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重要性研究,高校在感恩教育实施过程中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研究,有关存在问题的原因探究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研究等,对高校感恩教育的实践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2受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2.1部分受助学生缺乏正确的感恩意识

感恩包含着对党和国家的政策之恩、父母生养之恩,老师教诲之恩,社会关爱之恩和大自然滋润之恩。受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大部分学生都心存正确的感恩意识,通过“校内勤工助学”、“班级或者社会志愿服务”、“先努力学习、工作后奉献社会”等方式回馈学校和社会,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但现实中受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存在不知恩、不感恩、不报恩、忘恩等几种不正确的思想观念:

(1)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缺乏感恩意识,认为自己家庭经济困难,获得国家、社会和学校的资助是理所当然的,不需要回报和感恩。

(2)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着国家给予的资助,却变得不思进取,上课迟到、早退,不热爱集体,自私冷漠,对未来缺乏规划和目标,更有甚者把资助款用来攀比高消费,整天沉迷网络游戏,而在自己的诉求得不到满足时就牢骚满腹。

(3)部分家庭经济真正困难的学生为了“面子”,有意识地隐瞒自己的家庭状况,不敢参与贫困生认定,有的甚至觉得获得资助后周围人会用异样眼光看待自己,觉得低人一等,产生自卑感而背上心理包袱。

(4)部分学生得到资助后虽然心存感激,觉得应当立刻回报社会和个人,但又苦于自己经济实力有限,陷入对自己能力渺小的自责和愧疚之中。

2.2在资助工作实施过程中对受助学生的感恩教育不够

在资助工作实施过程中,由于处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如辅导员、班主任,平时的事务性工作较多,很多没有读透国家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政策和文件,没有领悟其中的资助育人信息;一线教育工作者所带学生数量大,单独与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深入接触的时间不多,往往不能及时准确地判断学生的复杂心理需求及思想变化;部分教育工作者思考问题所站角度不高,方式陈旧,“填鸭式”的教育使学生产生疲倦感,直接影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教育的效果。

2.3部分高校对受助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效性较差

部分高等学校在开展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将感恩教育等同于知识的灌输,内容过于理想化,缺乏科学性,流于形式,并无实质内容;主体意识相对比较缺乏,教育方式陈旧,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没有引导受助学生自觉地去思考如何感恩;不贴近学生实际、不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也没有引导受助学生将感恩教育的要求逐步内化为自身日常的生活习惯;没能准确把握对受助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规律性、科学性以及系统性,使得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3高校如何开展受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教育

3.1提升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

在重视感恩教育的基础上,使受助学生对给予他帮助的社会和个人心存感恩,建立“高校、社会、家庭、网络、学生”五位一体的联动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感恩心理,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情感力量,搭建感恩网络平台,加强学生自我感恩教育,通过调适与协调家庭、学校、社会、网络,以及学生自我教育的关系,建立感恩教育系统工程,以期实现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识大自然的赐予之恩,认识父母的生育和养育之恩,认识社会、亲朋、他人给与的帮助之恩,认识每一个阶段老师的培养和教育之恩。资助工作实施过程中加强感恩教育,抓住填写表格、提交资助申请的教育契机,将感恩教育融入其中,让学生知恩,并引导学生在资助过程的前端知恩感恩,使学生在申请之初就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念,表达获得资助后回报社会、回报祖国的决心。

3.2培育受助学生的感恩情感

首先,资助评审过程中,让受助学生看到家庭经济困难不是获得资助的唯一条件,还要看学习成绩、道德品质等各方面的条件,只有品学兼优者才能获得资助。告知受助学生每一项资助的发放流程,让学生知道资助并非理所当然,对资助的发起者(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社会群体和个人等)感恩,对资助工作人员(政府各级部门、社会各界及学校财务处、学生处、学院辅导员等)产生感恩之心。其次,建立受助学生学习生活随访制度,及时掌握受助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动态,引导其合理使用资助资金,帮助和督促受助学生树立对资助工作的认同感、荣誉感、自豪感,将家庭贫困带来的自卑感和等待救济的弱者心态转化为奋发向上、努力学习改变命运的动力,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人际关系、职业生涯规划等指导和服务。最后,树立受过资助且在生活学习中懂得感恩、积极进取,毕业后努力帮助别人的典型,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浓烈的感恩氛围中,利用校园广播、网络、标语、宣传栏等形式营造感恩舆论环境,培养感恩情感。

3.3增强受助学生的感恩行动

受助学生获得资助后,让学生知恩,培养感恩情感,产生奉献精神与责任感,接下来就是去践行感恩之心,诚信还贷,乐于助人,自立自强,努力学习,成长成才,并将关爱回馈给自己身边和社会上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用实际行动将爱心传递下去。首先,资助工作实施过程中需要明确受助学生的公益义务。在受助学生中开展助他型公益活动,培养学生自强自立、回报社会的观念,并把参加公益活动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各项资助的必备条件,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是在社会和他人的关爱下成长的,在接受关爱的同时,有责任和义务将爱心传递下去,实现知行意的结合。同时,利用教育载体开展具有专业特色感恩活动,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核心的感恩长效机制。在开设专业的实习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鼓励、引导受助学生学会感恩、诚信和自立自强。通过开拓课堂之外的实践教育阵地,让实践育人的隐性教育方式有效补充资助育人的显性教育方式,二者的有效结合将充分发挥高校的育人功能。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中感受到生活激烈竞争带来的生存压力,通过生活的大舞台,去认识社会、感恩社会、回报社会。

4结语

语感教学论文范文6

(一)是培养大学生成人、成才之需

人无德不立。培养大学生成人、成才,是我国德育目标中的育人方向,也是高校思政工作中取得成效的重要标志。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伟大中华民族中国梦的历史使命,他们否具德才兼备、是否备良好的伦理道德修养和完善的人格品行,不仅影响自己的一生,还直接关乎未来中国梦的实现。大学生作为优良传统美德的继承者、发扬者和创新者,理应知恩、学会感恩与施恩,这不仅是承传社会文明的具体体现,更是大学生长大成人的重要标志。

(二)是高校教师有效开展教学的重要之基

感恩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态度。教育大学生知恩、感恩,有利于高校教师有效开展各项教学工作,因为大学生具有知恩意识、怀有感恩之心之后,他们才能牢记父母的叮咛,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勤奋钻研,长大后好回报父母的养育知恩;大学生熟谙知恩、感恩的重要性之后,他们在日常学习工作中,才能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方晓尊师守纪,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施恩教育,非常有利于高校教师有效开展各种教育教学工作。

(三)是推进高校德育工作之重

感恩教育在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增强历史使命感等方面,起着不可或缺作用。在大学生思想教育诸多的教育内容之中,感恩教育应是其中的重要基础之一,因为只有心怀感恩之心,方有责任意识,进而才会在思想上树立正确“三观”、行动上践行“亲社会行为”等思想道德观。由此可见,感恩教育在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健全大学生的人格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是构建和谐社会之举

今天的在校大学生就是明天的社会人,他们的知恩意识、感恩行为在社会上涌现、传递,发挥出辐射效应,对“净化社会风气、除陋习、树形风”等起着关键性的导向作用。若人人都有感恩之情、行动中有施恩之举,则人与人之间就不会再有隔阂与冷漠,生活中的矛盾很快就会化解、消融,我们置身的社会就会涌起感恩施恩的浪潮,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局面就会自然呈现。

二、实施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大学生感恩教育工作,不能单靠思政课堂的传统说教方法,必须与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也就说必须落实在行动上,否则感恩教育就会形式化、表面化,甚至知行脱节。在社会实践中让大学生通过自身的体悟,做到情感与理性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感恩教育的时效性。值得强调的是,对大学生进行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不能浮在表面、悬在空中,“外化于行”首先要“内化于心”。例如对教师的感恩,不能只是表现在教师节那天的行为上,从日常对教师的礼貌、课堂上的表现等方面,都要体现感恩意识、体现出对教师的尊重。对父母的感恩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假期,在家替父母干些力所能及之事,更重要的是要理解父母的辛勤劳作、理解父母对自己“反复?嗦”中的“大爱无疆”。感恩党、回报社会,不仅是大学在读期间该做之事,毕业后还要传承和弘扬下去,时刻感召自己,看成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

(二)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教子当在幼”。首先,家长要结合家庭生活细节,结合与亲朋、邻里之间交往等具体事例进行“言教”,教育大学生要知恩、报恩,成为“亲朋圈”中最受欢迎之人。第二,家长要做好“身教”方面的示范带头作用,例如在家庭里孝敬自家老人、在单位的与同事之间友好和谐相处、在社会上的善举等,要做到讲信修睦、知恩感恩、热心奉献。无形之中,这些都会对孩子就起到了家庭教育的示范作用。第三,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利用节假日等闲暇时间,带领孩子多接触社会、生活社区等,接触不同的社会阶层,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通过有益的社会调查和帮扶等实践举措来增强自己的亲身体验,体验恩情与回报在社会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值得指出的是,家庭教育要结合实际,事不在大小,不能超出大学生的能力范围。

(三)与网络教育相结合

在信息快速发展与传播的时代背景下,要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开展好德育工作。做到感恩教育要与网络教育相结合,利用好互联网上的正面信息,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开展“知恩、感恩、施恩”教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大学生群体在利用学习资源时,各种的负面信息插件也会经常浮现,为高校感恩教育工作的纵深推进,确保校园这方净土的纯洁性,必须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建立校园网络净化与屏蔽设施与设备,过滤与屏蔽那些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垃圾网站”与“负面信息源”,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康净的“知恩、感恩”网络学习环境。高校还可利用网络开展与知恩、感恩相关的网上信息咨询活动、知识竞赛活动,有奖征文活动等,引领大学生用行动践责,以此回报师亲、奉献社会。

(四)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

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在德育教化领域依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孝道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积淀中的传统美德,更是代代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华民族是注重感恩文化的民族,“百善孝为先”等经典传统文化名句,都隐含着古贤圣人对感恩文化的精辟概括。正如学者张德修所说“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传统营养。”课堂教学中,可将家户喻晓的经典感恩历史故事,例如“卧冰求鲤”“孟宗哭竹”等讲述给大学生听,或者通过动漫视频播放给大学生看,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二来可以增强说服力。以传统孝道教育为感恩教育的切入点和发端,将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渗透到大学生感恩教育活动之中,既遵循了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又促进了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同时也展示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地复归的魅力所在。

(五)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语感教学论文范文7

(1)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直觉感受直觉,是指因具体的道德事物而引起的直接情绪反应。

尽管这种情感反映多是片面性和暂时性的,但这都是学生的真实体验的过程,也是产生道德内化的基础。那么学生的这些直觉情感是如何引发的呢?通常,新奇刺激最容易唤起大多数人的兴趣,而呆板常见的多次重复的事物则不能吸引人的注意力。所以在揭题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其的新颖性,创设一定的情景,尽量使学生获得新感受,借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注重设计情境激发学生的直观感受往往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课文《三个儿子》中讲的是:有三个妈妈一起在井边打水,迎面跑来了他们的三个孩子。一个孩子翻跟头给妈妈看,一个孩子唱着歌给妈妈听,另一个孩子跑到自己的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在这一个课时上课时,我们眼前浮现出这样的情景:假如你看到自己的妈妈拎着很重的一桶水走回家,你会怎样想,怎么做?这个话题很是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自然而然就会有感而发。老师在这时候要抓住学生们的发言,自然而然的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就感受到母亲伟大的恩情。

(2)利用媒介,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任何形式的教育都不可能脱离当下科技的支持与制约,感恩教育亦是如此。对于感恩教育的实施来说,影像时代的发展,新媒体的介入为我们更好地激发和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提供了更为丰富和直观的手段。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老师在课堂上可以用投影仪播放地震时录制的视频文件。当同学们看到一个个面目全非的同龄人、一个个令人触目惊心的书包时,当听到父母说“不管发生了什么,我都会在你身边”时,同学们不由地从心底里对对伟大的父爱充满了感动之情,从而自觉地形成了感恩父母的道德认识。

2.感恩:激情——体验

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感恩品质形成的规律,第二个阶段是感恩阶段。这一阶段重在抓融情点、引发学生情感共鸣。要仔细的去挖掘教材中所具有的情感因素,寻找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融合点。在课堂上老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心理换位和行为换位,通过学生日常生活的事例和先进典型等联想方法,揣测出教材人物的情感和语言与动作,从而去点燃学生心灵中的火花,逐步的做到师生的情感融为一体,初步构建学生的道德认知结构。

3.报恩:拓展——导行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感恩”意识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学到,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知恩和感恩的意识层面,而是必须要外化为学生实实在在的报恩行为。因此,开展感恩教育,要教育孩子们一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开展感恩活动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的活动,灵活运用各种校内外资源,定期组织孩子们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深化和巩固感恩意识。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真正的领悟到感恩的意义,学会感恩,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它需要时间,需要长期的思想的渗透,不断地通过实践和参与进行强化。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进而逐渐培养学生懂得感恩。培养感恩不能局限于课上,也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应该让家长和社会共同协作,三方面一同帮助学生知感恩,懂感恩。不能仅停留在存在感恩的意思,和口头上,应该付诸行动,用行动来回报社会、家长、老师们的关怀,还有同学和朋友的帮助。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和讲解让孩子们了解如何感恩,怎样行动,真正的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也”。课后作业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包括通过感恩父母一件事;感恩作文;做一期关于感恩的报纸;进行一场关于感恩的演讲等。

4.施恩:内省——自觉

报恩是将感恩教育从意识转化为行为的一种有效途径,但是感恩教育所寓意的报恩,不应该是仅仅局限于一人报一人、一事报一事的简单对应,而是追求一种将爱的薪火传递的施恩行善的最高境界。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能够在别人处于危难之际、关键时刻、困难之中的时候不计回报的主动去帮助别人,用自己的爱心和善举回报整个人类社会。因此,感恩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应该是引导学生施恩行善,通过内省和自觉,让学生的感恩之心逐渐转化为一种稳定的优秀品质。通过内省强化施恩之心。现在许多课文的表述、课后习题的编排都以第一人称“我”展开,强调“我”的内省,这遵循了思想道德内化时自我生成的原则,也为感恩情怀的内省创设了良好的条件。促使学生内省是感恩教育目标内化为心理品质的重要桥梁,是强化学生施恩之心的重要途径,也是当今语文课程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那么,实施情感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应怎样真正打动学生,并促使他们自我反省、自我生成呢?首先,必须改变过去说教式、命令式的做法,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一切个性,学会赏识、尊重、关怀每一位学生。只有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激活他们的思维进而让学生成为感恩教育目标内省的主体。其次,老师应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多去参与社会的实践,不断的去体验社会情感。在感恩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必须重视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体验,并不断总结、内省。

5.结语

语感教学论文范文8

1.灵活使用教材,拓展“感恩”教育

朱自清在《背影》中描写父亲遭遇双重灾祸,祖母死了,差事也交卸了,丧母的悲痛加上生存的危机,使父亲陷入了困境,但他仍然强忍着悲痛宽慰儿子,车站送别时吃力地过铁道买橘子,爱子之心的强烈、父爱力量的巨大,催人泪下。在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和“表演情景剧”的方式,请学生揣摩课文中的人物和人物心理,再阅读和分析课文,经过角色扮演,学生不难发现课文中包含的“母爱”“父爱”“师生情谊”,体会到“恩情”的真正含义,领悟到“感恩”的真谛。

2.巧妙布置作业,给学生表达

“感恩”的空间无论哪种教育,都应重视教学效果的反馈,感恩教育也是如此。学生并非冷漠自私,他们只是对感恩的领悟较少,疏于表达感恩的心。当学生领悟到感恩之后,笔者精心布置了作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如在布置作文时,笔者要求学生发现一件值得你感动的事情,并从感恩的角度来写,鼓励学生发现、表达生活中的感恩情节,使他们深深地体会到感恩和幸福。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作用

1.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教师以身作则,会让学生感受到“感恩”的重要性,并对当前的教育条件和教育环境有所认知。在感恩教育的影响下,学生不再认为学习是一件“无聊”的事情,他们会更加珍惜学校的学习经历,尊重教师的劳动。在经过半个学期的感恩教育后,课堂纪律明显有所改善,不交作业、顶撞教师的情况也大大减少,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2.拓展语文教学的实际作用

感恩教育除了能使学生收获知识和能力之外,也使他们的日常行为发生了变化。很多家长都表示“孩子更懂事了”。而笔者也发现,学生使用礼貌用语的频率越来越高,同学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友善。在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作文中,一位学生这样写道:“感恩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浪漫,是救人于水火而不留姓名的英勇;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众志成城;是社会温暖之所在,是人性本善的表现。因此,感恩不是学习的结果,而是本能,这种本能将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和希望。”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