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骨母细胞瘤影像学诊断

软骨母细胞瘤影像学诊断

【摘要】

目的探讨软骨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方法收集35例影像学考虑软骨母细胞瘤资料,其中男25例、女10例,年龄3~25岁,平均为11岁,全部病例使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的螺旋CT机,在工作站做1~3mm层厚的高分辨重建,并对所有病例进行病理或穿刺检查。结果28例影像学诊断与病理结果相符,7例影像学诊断与病理结果有所差异,其中3例为骨巨细胞瘤、2例为骨结核、1例为内生性软骨瘤、1例为动脉瘤样骨囊肿,诊断准确率80.2%。结论影像学表现对软骨母细胞瘤诊断与鉴别诊断有极其重要价值。

【关键词】

软骨母细胞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影像学;鉴别诊断

软骨母细胞瘤起源于成软骨细胞或成软骨性结缔组织,好发年龄为10~25岁,有良、恶之分,男性多见,凡是有骨骺软骨的部位都可发病,但以四肢长骨骨骺好发,常见于肱骨近端、股骨粗隆、胫骨近端,50%发生在膝关节周围[1]。现将笔者自2007年5月至2011年9月收集的35例软骨母细胞瘤患者的X线及CT资料分析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35例患者中,男25例,女10例,年龄3~25岁,平均11岁,患者多为10岁左右儿童,病程2周~1.5年。其中22例临床表现为间歇性酸胀、疼痛及软组织肿胀。13例只有间歇性疼痛。出现病理骨折时症状加重。所有病例图像均由2名资历年长、经验丰富的专家独立盲阅诊断。

1.2检查方法:

首先X线平片(CR/DR)发现病变后,采用CT机进行扫描。所有病例均先平扫后再增强,平扫考虑软骨母细胞瘤后,均做增强扫描和1~3mm层厚的高分辨重建,部分病例进行了MPR、VR三维重建等后处理技术。

1.3影像诊断:

35例患者图像均由2名资历年长、经验丰富的专家独立盲阅诊断,平片(CR/DR)诊断本病19例,误诊16例,CT诊断本病28例,误诊7例,CT不仅能够发现较小病灶,而且对病灶内部结构、边界以及邻近结构(皮质中断、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及关节囊内积液)等显示较为清晰,明显优于CR/DR,准确率为80.2%。

2结果

2.1发生部位:

35例患者中,病理证实28例为软骨母细胞瘤,其中16例发生在膝关节胫骨骨骺处,2例发生在股骨近端,5例发生在肱骨近端,1例发生在桡骨远端,4例发生在股骨远端骨骺处,7例同时跨越骺板累及干骺端。

2.2X线平片表现:

大部分病例表现为骨骺或骨突局部密度减低,骨质破坏,边界模糊,病灶呈浅分叶或类圆形、不规则形,呈偏心性或,也可呈中心性,其内密度不均,以低密度为主,边缘可见硬化缘。5例可见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胀影,13例病灶内见斑点状、条状、团状及片絮状状钙化,6例侵及关节,致使关节面骨质破坏、塌陷、不规整,关节间隙增宽,两侧不对称。

2.3CT表现:

病变形态与平片所见大致相同,但CT检查可以充分显示病灶内结构(有无钙化、边缘硬化情况、皮质中断、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及关节囊内积液等),还可以明确解剖结构复杂的部位的范围。CT平扫28例病变均表现为不同程度骨质破坏,其中21例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心性或偏心性透光区,局部骨皮质断裂,密度不均,边界不清,7例病灶呈不规则形,8例内部可见分隔,3例周边硬化,部分病灶内见点状、斑片状钙化。CT清楚地显示了病灶周围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影,6例骨质破坏累及关节面,致使关节面塌陷、不规则,关节囊内少量积液。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可有较明显强化,能够区分肿瘤与瘤内坏死灶和周围组织。部分病例进行了MPR、VR三维重建等后处理,更能清楚逼真地显示病灶大小、边界、内部结构以及病灶侵及邻近组织等情况。其中4例CR/DR片未能显示较小破坏区,5例未发现钙化,2例硬化缘部明显,CT扫描后均得以清楚地显示。

3讨论

3.1概述:

软骨母细胞瘤也称成软骨细胞瘤,起源于成软骨细胞或成软骨性结缔组织,占原发性骨肿瘤的2.7%,好发年龄为10~25岁,男性多见,有良、恶之分,凡是有骨骺软骨的部位都可发病,但以四肢长骨骨骺好发,常见于肱骨近端、股骨粗隆、胫骨近端,50%发生在膝关节周围。本病具有一定的侵袭性生长特点,并可发生恶变和其他脏器转移。临床上病程进展缓慢,症状轻,可有疼痛、肿胀、关节活动受限等。X线(CR/DR)和CT上,典型的软骨母细胞瘤发生于骨骺,可跨越骺板累及干骺端,表现为分叶状或类圆形溶骨性骨质破坏,其内多可见斑点状、条状、团状和片絮状钙化,为软骨钙化和软骨化骨,本组18例可见钙化,其中10例非常明显,病灶边缘清楚,部分可见硬化,有些病灶边缘模糊、轮廓不规整,其相邻骨质可有膨胀、变薄,甚至消失,有时可见软组织肿块突出皮质轮廓之外,少数有骨膜反应,多为层状、条状。CT增强扫描病灶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大部分病灶呈不均匀强化。

3.2鉴别诊断:

结合X线、CT表现容易作出正确诊断,但需要注意与骨巨细胞瘤、骨骺及干骺端结核、内生性软骨瘤及动脉瘤样骨囊肿等鉴别[2-3]。①骨巨细胞瘤又称破骨细胞瘤,起源尚不明确,肿瘤可能起自于骺线区,因为此处破骨细胞丰富而且活跃。多发于20~40岁,男女发病率接近。主要发生长骨骨端,骨骺未愈合前也可以也可发生于干骺端。以股骨下端最多见,其次为胫骨上端和桡骨远端,其他长骨及骶骨等不规则骨也可发生。典型放射学表现为长骨骨端的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紧邻关节软骨下骨质。溶骨性破坏区内一般无钙化,但可见网格样骨嵴,典型征象呈“肥皂泡”样改变。病变区与周围骨组织的界限可清楚(生长慢者)或不清楚(生长快者),有时移行区可见筛孔样骨质破坏,病变周围常无硬化边,可合并病理性骨折。CT对本病的诊断有所帮助,可明确显示肿瘤的范围与邻近关节的关系。CT平扫呈偏心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区,周围骨壳完整或残缺,瘤内为软组织密度结构和(或)有囊腔及液平。而软骨母细胞瘤出现内钙化灶的比例约为70%,多表现为小点状或沙粒样,这主要是因为软骨类肿瘤的软骨细胞周围的嗜碱性基质钙化所致,巨细胞瘤均未见瘤内钙化,个别病例巨细胞瘤内高密度影,原因尚不明确。②骨骺及干骺端结核,好发于青少年,多数有肺结核病史,由血行播散而来,多见于股骨上端、尺骨近端及桡骨远端,其次为胫骨上端、肱骨远端及股骨远端。临床表现为局部酸痛不适,邻近关节活动受限。邻近关节病变可发展形成关节结核。X线平片早期表现为局限性骨质疏松,密度稍减低,随着病程进展出现圆形或椭圆形骨质破坏,常横跨骺线。病灶内可见沙粒状死骨,密度不高,边缘模糊。病灶边缘无明显硬化,骨膜反应轻微。CT有助于显示病灶内死骨。③内生性软骨瘤,是一种良性髓腔内透明软骨异常积聚性疾病。好发年龄10~50岁,以手足短管状骨多见,占40%~65%,其中以近、中节指骨和掌骨骨干最常受累。多无明显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因病理性骨折而发现此病。X线平片及CT表现为髓腔内中心性分叶状圆形或椭圆形透光区,常常伴有钙化斑或钙化环,发生于手、足短骨者亦可无钙化。部分病变皮质膨胀或增厚,无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④动脉瘤样骨囊肿,起于骨松质或骨髓,也可发生于骨膜下,易累及长骨干骺端,好发于股骨、椎体及附件,偶见于跟骨。X线和CT上可见病灶多呈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膨胀明显,膨胀鼓壳呈细线样,多不完整,可见硬化缘,CT值5~150HU,其内包括软组织密度结构、液性密度囊腔和斑片状、条带状骨化影。增强扫描实质部分明显强化。

4结语

综上所述,依据临床及X线、CT影像学表现,大部分可以对软骨母细胞瘤做出明确诊断,并能够与骨巨细胞瘤、骨骺及干骺端结核、内生性软骨瘤及动脉瘤样骨囊肿相鉴别,但少数需要病理证实。总之,影像学表现对软骨母细胞瘤诊断与鉴别诊断有极其重要价值。

作者:高大伟 单位:吉林省四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放射科

参考文献

[1]徐爱德,徐文坚,刘吉华,等.骨关节疾病影像学图鉴[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43-245.

[2]傅长根,周荔乔,李天兴,等.X线读片指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06-107.

[3]于宝海,韩奕,刘记存,等.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与软骨母细胞瘤影像表现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3,29(2):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