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级管理模式在儿科护理管理的应用

层级管理模式在儿科护理管理的应用

儿科护理过程中护理风险大,对护理水平要求高,而护理工作核心主要是护理质量,因此在护理管理中实行有效管理对减少风险事件及提高管理质量有重要意义[1]。本文旨在探讨层级管理模式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护士28名,均为女性,年龄20~47岁,平均(27.9±3.7)岁,护龄1~28年,平均(5.5±1.4)年。于2019年4—10月实施层级管理模式,并与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实施常规管理模式进行对照。

1.2干预方法

在常规管理模式基础上实施层级管理模式,具体方法:①合理分工、分岗,按照护士年龄、学历及职称实现分岗,主要分成三个层级,包括责任组长、责任护士及助理护士,且对不同层级护士分工。其中责任组长主要是全面评估患儿病情,病情全面了解后,总结科室护理情况,同时制定合理护理计划,组织责任护士及助理护士参与护理操作技能和护理知识培训,提升护士综合素养;责任护士要协助组长工作,密切监测患儿病情,做好相关护理工作记录;助理护士在组长及责任护士领导下落实好基础工作。②责任包干、分组护理:将儿科护理人员划分两组,其中每组组员包括组长、责任护士及助理护士,采用责任包干方式,划分小组负责区域,分配不同人值班,提供全程无间断护理服务。③制定合理绩效考核制度,根据不同层级明确考核具体分值;且责任组长需每日对护理过程遇到的问题以及护理工作情况及时上报给护士长,并且对于问题立即商讨,积极寻求合理措施解决。

1.3观察指标

护理质量评分,主要包括基础护理、健康教育、病房管理、护理安全和护理文书,每项100分,评分越高说明护理质量越好;护士对病情掌握程度评分,总分100分,评分越高说明护士对病情掌握程度越好;采用自制问卷调查量表评估护士自身满意度,总分100分,≥80分为满意,60分~79分为一般满意,<60分为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前后护理质量评分及护士对病情掌握程度比较

(表1)实施后基础护理、健康教育、病房管理、护理安全、护理文书及护士对病情掌握程度评分明显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实施前后护士自身满意度比较

实施后护士自身满意率(100%,28/28)明显高于对照组(78.6%,22/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2,P<0.01)。

3讨论

传统护理工作模式中护士的护理工作较为分散,整体性和连续性不足。层级管理模式作为较为先进的一种护理管理模式,其目的旨在借助逐步提升的手段提升护理效率,从而满足实际需求。层级管理模式通过对护士进行分层与分工,并且护士在责任组长及责任护士指导下做好相关基础护理,从而使护理工作保持连续性和系统性[2]。层级管理模式通过制定合理排班制度,能够避免传统护理中无人问津的情况,且可避免由于护理不及时导致的不良后果。本文结果显示,层级管理模式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应用效果满意,可提高儿科护理质量,提高护士对病情掌握程度及护士自身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李静,彭琦,郭婧.儿科护理管理中的风险因素及应对措施[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26):33.

[2]孙锦霞.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对外科护理管理的影响[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9,33(5):437.

作者:邱文波 单位:浙江台州市立医院新生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