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智能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新智能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新智能教育

新智能教育范文1

关键词:媒体资源管理系统;声像资料;规范管理;编目;标签

1引言

伴随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以及多年的教学产出,积累了大量的声像资料,但是缺乏统一的管理平台来规范集中处理。基于此,本文将从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功能应用及社会效益两方面展开讨论。

2校园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应用现状及问题

随着各高校收录的教学或相关影像资料的增多,资源集中存储和管理成为了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历史积累的声像资料,其中重要的教学影像资料需要集中数字化抢救保存。(2)重要的教育教学资料需要一套统一的网络平台,以此实现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快速网络访问、点播。(3)学校自身也需要一套以视频为主的管理平台,实现与学校现有主页的无缝对接,提供以视频为主的教学点播及相关教学信息化服务。(4)针对很多影像资料的检索、入库,需结合人工智能系统集成丰富的预处理组件,包括全格式文件支持、智能转码、音频提取、图片抽帧、关键帧提取、敏感信息处理等,业务系统调用人工智能服务时,根据不同类型的任务需要进行智能化预处理。

3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功能特点与业务流程

3.1历史元数据的继承

高校在建设媒体资产管理系统时,由于必须要继承原有的教学资料,以及一些珍贵历史资料的留存,因此会涉及到原有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历史数据,即元数据的继承。元数据继承流程图如图1所示。元数据即为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媒体数据包括高低码率的视音频、关键帧、附件等物理文件。元数据信息的继承与迁移,由DataAnt数据迁移工具完成,包括数据结构、表结构、静态表的数据、资源的元数据等的迁移(不含任务信息与流程信息的迁移)。DataAnt作为历史数据信息迁移工具,一次性完成对所有历史元数据的迁移。DataAnt迁移时,由旧系统的关系型数据库中,将数据迁移到新系统关系型数据库、非关系型数据库与图数据库,对元数据进行分类处理与保存。其中,基本信息数据(用户、组织结构、权限、资源文件等)仍然存储到MySQL关系型数据库中,编目元数据存储到NoSQL非关系型数据库中。另外,引入了图数据库,用来保存知识图谱类的图谱关系。在历史数据由DataAnt完成迁移到新系统后,新系统需要做数据的抽查与校验,以及新系统对旧数据的功能性验证等。在此验证期间,原有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业务不能中断,各个既有业务系统仍然会入库原有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产生的新的增量数据。而这些新的增量数据,则由增量数据迁移工具完成同步迁移,继承到新智慧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中,新智慧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不需反向同步数据回原有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由于原有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中数据结构等与智慧媒体资产管理系统数据结构存在差异(关于肖像的存储和读取方式等),故智慧媒体资产管理系统还需提供肖像工具完成历史数据的肖像提取,包括从数据库中读取原有媒资肖像生成智慧媒资肖像JPG文件。历史数据的肖像需要工具来专门处理。对原有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其资源肖像存在COM_BASICINFO表的ICON字段中,SQLServer数据库对应类型为Image,Oracle数据库对应类型为Blob。所以,需要工具对数据进行修复,具体如下。首先,判断哪些数据是录课、体育运动会等数据,只针对录课、体育运动会的肖像进行修复。其次,修复工具同样需要指定修复数据的时间戳,即修复哪一段时间的数据。最后,开始读取原有媒资数据的COM_BASICINFO表的ICON字段,如果ICON有内容,则根据内容落地成JPG文件,并且写入到云媒资库的SPM_File表;如果ICON没有内容,则需要提取首帧画面,直接从低码物理文件上提取,并将其写入云媒资库中的SPM_File表,同时将云媒资数据库的COM_BASICINFO表的IconFrame字段写0;如果ICON没有内容,并且资源是个虚拟资源(存在多段),则需提取首帧画面,直接从低码物理文件上提取,并写入云媒资库SPM_File表,且将云媒资数据库COM_BASICINFO表的IconFrame字段写0。

3.2资源入库

资源的聚合是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第一个业务环节与重要功能,汇聚的视音频、文字、图片等资源经过智能化处理,自动生成资源相关的元数据信息,以互联网化的方式通过资源门户进行统一展现。智慧媒资服务平台,提供多种互联网化内容上载方式,包括Web在线直接上传、轻量客户端上传、移动端APP上传、远程高速回传以及系统接口对接入库等方式。(1)介质采集是指对传统信号的数字化采集,以及对存储在不同介质(硬盘、DVD、蓝光盘、P2卡、SXS卡等)上的媒体数据的导入。对视音频信号或文件自动进行多码率采集,在入库前可进行初级编目。(2)网页资源上传可在B/S页面上新建资源并上传文件,可通过页面直接上传或调用本地客户端上传。对于图片、文档、资源肖像等小文件,可直接通过网页进行HTTP上传,由Web服务器进行资源文件处理;如需上传大文件,将调用本地客户端程序进行文件传输。

3.3筛选整理

对待入库的素材进行筛选甄别,挑选有价值的课程素材入库,将不需要的或重复的素材剔除。此外,还可以对素材进行剪辑加工,如删除黑场、彩条、课间休息,删除不需要的片段后可重新合成;在筛选整理工具中还可编辑素材之间的关联关系、给素材增加附属文件等。

3.4机器/人工编目

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资源编目功能,可以实现对资源元数据的人工、机器著录。利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可以对资源内容提取标签,人工编目可对机器编目的数据进行修订,从而完善智能识别标签体系。同时,机器编目还可以快速实现语音的识别、人脸的识别、OCR的识别、标签的快速提取等,可大大提高对视频内容本身的著录描述效率,人工对AI结果进行审核与校对。

3.5检索浏览

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中的课程资源、影像资料等,最终还是要被查找再利用的。在检索查找方面,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也可提供诸多新颖的检索方式和手段,更加贴近互联网时代下使用人员的检索体验,还可以通过使用人员的搜索习惯进行智能的资源主动推荐,进行更加精准的标签精确匹配查找。例如,该系统在传统媒资的同音字、拼音、同义词、分类、关键词、文本内容等全文检索服务的基础之上,还可提供互联网Facet式的主题和分类交叉递进的检索方式,引导用户通过鼠标的点击操作逐步逼近期望的结果集。媒体资产管理系统还提供智能图像检索手段,用户可以通过图片搜索库内的资源,如查询包含某个老师的课程资源等。在资源的结果集与详情浏览上,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也同样可以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基于用户画像的检索结果个性化排序、相似资源的主动推荐、结果集的图谱式联想检索等,例如在结果中展现人物的图谱关系、事件的脉络关系。在实现检索手段多样化的同时,媒体资产管理系统提供资源门户,可将资源平台中所有资源进行门户推荐、检索和展现,包括动态课程表推荐、热门学科推荐、资源分类推荐、教师资源推荐等,同时对于每一类资源都针对性地提供最适合的展现方式。

3.6资源调用

为了方便素材资源调用,在各类型编辑工具中支持直接查看并调用资源库中的资源。为了保证调用效率,编辑工具支持直接浏览资源库中的素材而不发生素材迁移。资源库支持第三方视音频编辑工具,如兼容Word、TXT等多格式、多形式(竖屏等)的编辑工具(EDIUS、AE等),便于针对不同的操作人员使用习惯提供不同的编辑工具。

3.7多渠道

对媒资系统中的课程资源进行下载、引用、推送等多渠道的操作。(1)介质下载/导出将资源下载/导出到指定路径,然后输出到存储介质中(录像带、P2卡、蓝光盘、硬盘等),从而满足基于介质进行资源交换的需求。(2)Web/客户端下载在Web页面上直接下载资源文件,使用浏览器或迅雷等下载工具下载保存到本地路径,无需复杂的业务流程。(3)多平台推送/面向校园网站、课程中心、校园电视台等校园传统媒体平台,以及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渠道的资源或推送业务,可对前的资源元数据进行编辑加工,对申请的审核和任务进行管理监控。根据目标系统不同,支持直接或者将资源推送到平台CMS/VMS系统中,由平台进行前台页面的组织和最终。(4)出库敏感审核与提醒利用AI技术识别并标记出视频节目、新闻照片中包含的指定人物,可以识别并显示出人物出现的时码、人物类型,可以精确到帧画面。在浏览资源时,支持资源预览界面能够显示“人物”的选项卡,能看到人物的聚类信息、人物头像、人物出现的时间段(精确到帧)、是否政治人物、是否敏感人物等,并且有不同颜色标识,如果是敏感人物,则时给予弹框提醒。

3.8归档与回迁

针对一些优秀的教学视频资源,以及一些珍贵历史资料,可以进行文件归档操作。分级存储服务对视音频文件的分段回调,可提高资源回迁效率。

4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带来的社会效益

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政府及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信息网络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信息化教育的实施创造了条件。针对海量教学媒体资源的积累,建设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对促进教育全面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带来的社会效益可简述为如下三个方面。

4.1归档珍贵历史教学资料

对所有入库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素材、文件等进行长久保存,体现了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作为教育行业历史资料库的归档价值。

4.2融合教学资源

方便快捷地为精品课程、课件资料等业务提供支撑能力,通过资源库整合、上载、转码、编目、等各个业务环节,打通各个业务链条,摒弃传统系统间割裂的“烟囱”模式,主动向各个业务平台提供支撑,满足教育信息一体化的要求,充分挖掘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数据价值。

4.3新媒体快速

媒体资产管理系统本身具备了面向互联网、新媒体等业务的快速能力,提高了各高校对外的宣传力度,也使校外人员及报考学生有了更多了解学校的途径。

5结语

本文通过对智慧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功能特点及其对教育信息化建设产生的社会效益两方面的论述,说明了建设媒体资产管理系统提供的数据继承、入库、编目、检索、调用、等功能应用对高校资源管理业务的帮助。建设智慧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对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对深化教育改革以及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宋培义.数字媒体资产管理[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09.

[2]段明莲.信息资源编目(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崔屹平,赵彦华.媒体资产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

[4]宋培义.数字媒体资产管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3.

新智能教育范文2

摘要:为了更好地开展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推动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转型和创新,文章以创新教育为背景,以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创新教育、图书馆智慧服务的概念和内涵,分析了创新教育与高校图书馆的关系,构建了创新教育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的概念模型。

自“智慧图书馆”首次在国际上被提出后,国内外图书馆界研究者从理论、实践应用、技术方法等方面对其展开了研究和探索,使智慧图书馆的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和成型,在实践应用方面也得以深入发展,特别是RFID、NFC、Wi-Fi、Beacon及大数据等技术方法的应用,促使智慧图书馆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党的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我国强大的必由之路,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成为“十三五”期间高校的重要任务。在创新教育背景下,智慧图书馆服务创新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对智慧图书馆的创新服务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笔者以创新教育为背景,以智慧图书馆服务为研究对象,探索了未来智慧图书馆创新服务的可行模式。

1创新教育与智慧图书馆

1.1创新教育的基本内涵

“创新”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史•后妃传上•宋世祖殷淑仪》中,是创立或创造新东西的意思。创新的内涵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前所未有的,即创造发明的意思。二是指引入新的领域产生新的效益。而关于创新教育的含义,众说纷纭,尚无定论。笔者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从微观层面上说创新教育主要是指教学内容的增减、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或教学成果测评模式的转变;从宏观层面上说,创新教育是一种全局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是对教育功能进行重新定位,以培养人们的创新意识为重要教育价值取向,进而实现新时代教育背景下的教育发展目标。

1.2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基本内涵

关于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基本概念和定义,目前图书馆界有多种观点:梁光德认为基于图书馆员智慧的知识服务可以称为智慧服务;张延贤、王梅认为图书馆智慧服务是图书馆人对读者工作的一种积极进取的自主选择,是图书馆在信息化时代读者服务的一种或多种新理念、新能力与新服务方式。智慧伴随人类文明的诞生而产生,与“形而上谓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处,它来源于信息、知识,贵在创新与发现。综合图书馆界对图书馆智慧服务的观点,笔者认为智慧图书馆由智慧资源、智慧管理、智慧技术、智慧服务和用户五大要素组成,智慧服务是基于图书馆丰富的智慧资源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智能型、智慧化技术和设备,图书馆人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及智慧,为用户提供的新型服务。

1.3创新教育与图书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自2014年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后,我国不断出台新政策,降低创新创业门槛,鼓励科技人员和大学生创业,不断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丰富创新创业活动的形式,并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场地、服务、资金等支持。自党的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强大的必由之路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成为“十三五”期间高校的重要任务。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人类文明成果与智慧的集散地,在培养大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创新意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创新教育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应抓住发展机遇,创新智慧服务模式,强化创新教育职能,积极参与创新教育活动,一方面推动服务转型与自身发展,另一方面助力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创新教育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

2.1创新教育对智慧服务的影响

高校图书馆具有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育育人三大职能,高校图书馆与智慧的结合让其育人功能得以进一步深化。在创新教育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开展智慧服务需拓宽服务视角,以培养用户的创新意识为重要教育价值取向,进一步丰富智慧服务的内涵。2.1.1智慧馆员需挖掘创新潜力。智慧馆员,即智慧的图书馆员,是整个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创造者和执行者。智慧馆员应在较好完成现有服务、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快速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环境,了解国内外图书馆界的热点与趋势,掌握读者的实际需求,关注、吸收并引入新技术与新的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因此,图书馆员要想成为智慧馆员,就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图书馆员要想真正成为创新教育第二课堂的导师,就必须在长期的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综合优化已具备的知识和智力,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素养,在为用户提供智慧服务的同时,也要引导用户挖掘自身的创新潜力,从而实现更深层次的智慧服务价值。2.1.2智慧资源需激发创新思维。智慧资源包括实体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的所有资源,如运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处理整合的信息资源、智慧空间、智慧馆员等。在创新教育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要想提高用户的创新能力,就需要利用智慧资源协同营造一个能激发创新思维的大环境。高校图书馆需要深度整合加工各种文献信息资源,尤其是专利文献,挖掘文献信息资源的潜在价值,并将相关信息推送给用户,激发用户的创新热情。高校图书馆智慧空间要以用户为中心,注重用户活动需要、用户体验等,强调融合、交流和共享,满足用户的创新需求。2.1.3智慧管理需传递创新意识。智慧管理是指高校图书馆引进各种智能系统、智能设备及移动网络,对读者、图书馆员、纸质文献资源、数字资源、空间设备等进行统一的智能管理,以提高管理效率。高校图书馆在对所有资源、技术、用户、服务等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提高管理效率,为智慧服务提供支撑,还要在管理过程中体现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传递给用户。有的高校图书馆针对学校的重点学科建设配置了专业的学科馆员,这些学科馆员在为用户提供专业服务的过程中,也应向用户展现自身强烈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

2.2创新教育背景下的智慧服务概念模型

在创新教育背景下,引入创新教育思维必然会对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产生影响,其中对用户的分析也会影响智慧服务的效果。因此,笔者将创新教育纳入智慧服务过程中,在分析智慧图书馆五大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智慧服务概念模型。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概念模型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创新教育背景下,高校大学生要注重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提高自身的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这是我国在新时代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对大学生的要求。高校大学生是高校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分析他们对创新教育的认知和需求,是高校图书馆开展智慧服务的基础。其次,高校图书馆应结合对用户的分析结果及创新教育对智慧服务的影响,为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最后,高校图书馆应对智慧服务进行用户需求分析及满意度调查,从而形成一个可循环的智慧服务环路,构建一个开放、动态、可完善的智慧服务概念模型。

2.3基于创新教育的智慧服务

2.3.1加强高校图书馆智慧馆员的培养。任何一个智慧图书馆都离不开智慧馆员,高校图书馆要想真正开展创新教育背景下的智慧服务,就需要培养具有较强预测能力、数据分析挖掘能力、学习创新能力、网络信息安全维护能力的智慧馆员,这对于单个智慧馆员来讲要求过高,且有一定难度。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可将智慧馆员分为研究型、技术型、业务型三类,对他们进行针对性强的培训。高校图书馆可为研究型智慧馆员提供学术研究的平台与环境,让他们多参加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及时掌握国内外图书馆界的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图书馆的研究热点与趋势,并将最新的理念和技术应用于智慧服务。对于技术型智慧馆员的培养,高校图书馆可聘请相关专家对他们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与指导,也可让他们到其他高校图书馆参观学习,吸收新的想法与创意。高校图书馆可选取业务熟练的馆员担任业务型智慧馆员,通过短期培训的方式让他们不断学习与图书管理、读者服务相关的新知识、新理念,为智慧服务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撑。2.3.2健全智慧管理体系。高校图书馆可从管理制度、管理技术和管理模式三个方面健全智慧管理体系。在创新教育背景下,智慧管理制度不仅要保证高校图书馆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还要适应时展要求,对一些新技术、新设备、新形态等制定详细合理的规定。另外,高校图书馆可引进智能管理设备和技术,对资源、读者和馆员进行智能化管理,提高用户的阅读体验。智慧管理还应以用户的新需求为基础,适当调整管理模式,为用户阅读提供方便,吸引用户爱上图书馆,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2.3.3注重构建长效动态的反馈机制。用户是接受服务与评价服务的群体,同时也能为构建新的智慧服务模式提供信息。因此,在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模式下,高校图书馆注重用户满意度调查,构建长效的反馈机制,将推动智慧服务的高效持续开展。

3结语

在创新教育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要想创新智慧服务模式,助力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需强化创新教育职能,积极参与创新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为高校师生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创新教育[EB/OL].[2019-02-24].

[2]梁光德.智慧服务: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服务新理念[J].图书馆学研究,2011(11):88-92.

[3]张延贤,王梅.图书馆智慧服务的概念、内涵与分析[J].现代情报,2013(4):34-38.

[4]王家玲.基于智慧要素视角的智慧图书馆构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7):41-44.

新智能教育范文3

关键词:智能制造;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中国制造业将继续发展,促进智能升级。然而,随之带来的是新技术和制造模式的变革、新的职业岗位出现和职业岗位内涵的变化。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要求具备人工智能相关知识和技术、创新创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1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现状

随着我国装备制造业不断向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智能制造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本由技能型人才操作的设备,随着智能制造设备集成化程度的提高,技能型人才可能无法承担相关工作,因此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1.1人才培养方向与实际脱节

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中的制造业,不仅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还是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的物质保障,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随着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业的发展,生产企业岗位设置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国制造2025”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企业智能工厂和智能车间增多,对传统一线操作工的需求量大大降低,取而代之的是机器人的操作、编程、维护和调试等方面的人才。企业需要在智能控制技术领域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技能创新人才。然而,目前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定位已经与市场脱节,远远不能满足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

1.2课程设计不科学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内容的改革沿袭了本科院校相应专业的课程内容,以高校本科教育的体系进行课程设置,导致高职机电专业人才与企业的需要不相适应。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涉及“机械”与“电子”两大专业领域,学生仅仅依靠校内时间要想系统掌握这两大专业领域的知识不太现实。教学课程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化,造成了“机”不精、“电”不专的尴尬局面,知识结构与企业岗位需求不能紧密契合,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无法有效对接,也严重失去了机电一体化的专业特色,达不到企业对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随着智能制造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智能社会的发展和企业人才的发展不相适应,从而降低了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设置要紧密结合企业需求,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在智能制造的背景下,必须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以适应制造技术和技术人才的新需求。面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创新,高职院校需不断加强学生可持续能力的培养。然而,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存在着瓶颈和不足,通过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专业素质能力培养,可以有效地解决智能制造浪潮中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1.3复合型人才教学团队缺失

高职教师不仅需要丰富的基础理论,还需要实践能力强、动手能力强和制造业领域科研能力强。自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有效联系,以及生产和教育深度融合,力求培养人格健全的应用型人才,使学生具有优秀的专业核心能力,勇于创新实践。但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负担严重,教学质量不高以及教师缺乏该课程的实际生产经验。

1.4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

同时,企业对合作教育缺乏认识,学校缺乏有效措施,校企之间还是浅层次合作、深度融合的低效循环,因此,产业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仍然难以实现,职业教育难以广泛、长期地实施,校企共建的“订单班”也因企业用工计划的变化和内部结构的调整而无法快速发展。目前,信息技术迫切需要产业与教育的融合与创新,实现与产业链共生的专业体系,需要产业与教育的融合与创新。

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1优化人员培训规范

在制定人才培养规范之前,需要对机电一体化行业以及企业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在企业人才岗位变动的背景下,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智能制造的学习。对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工作的专业能力,进而根据岗位及其专业能力分析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定位调整和人才培养规范的优化。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市场对需要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新型智能机电设备和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维护、离线编程和智能生产线以及智能传感器网络操作急需技术人才,尤其是具有创新能力、具有专业知识的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人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员需顺应当前企业改造和人工智能研究、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确定主要岗位的人才培养,如智能电气设备调整、智能生产线运行维护、工业机器人工作站和电力自动化系统维修的操作、传感器网络上的智能操作等工作。根据专业的工作过程,确定机电一体化专业培训目标、知识、能力和质量目标。

2.2构建“三级递进、平台+模块”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岗位能力分析确定专业课程,按照内容类型,以及“平台”和“发布模块”进行教育课程的构建。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学习工作项目和任务,应充分考虑人工智能下的能力职位背景需求,包括专业课程前后的衔接和循序渐进,力求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规律职业成长模式。同时,人工智能新技术,“1+X”标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技能竞赛要求纳入课程,根据学分制实施方案的要求灵活组合各课程模块,逐步巩固基本业务能力,提高核心业务能力,拓展业务方向能力,构建“三阶段递进”课程体系。

2.3培养专业的教学团队

第一,培养专业带头人,确定培训对象和专业领导者的要求以及既定的成长规划路线;第二,提高骨干教师质量。一方面,通过参与合作企业的技术培训和考核,另一方面,组织培训对象参加国家级培训和海外培训,有计划地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教学方法;第三,领导重大建设课程资源开发,提高水平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参加有关课程改革或与合作企业一起外出考察学习;第四,主持制订专业标准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主体核心课程,指导本专业青年教师承担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教师主持核心课程建设或特色教材的开发等。对于专业骨干教师而言,应注重培训专业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雇佣合作公司员工或其他大学专家举办专题讲座,组织骨干教师到生产企业参观学习,并到有关院校学习;第五,组织教师到企业实习,提高团队教学质量或实践能力。对于基础教学团队,需要专业教师每年在合作企业参与实习一个月以上;第六,新教师必须在实践智能制造专业实训室或者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工作半年以上;第七,鼓励教师参与技能鉴定培训以及加大教育力度竞赛指导奖,提高竞赛水平,要求一切专业的大学教师必须参与市场研究、核心课程建设与高职院校教科书开发。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教学方面,两名行业一线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和较强的专业技能,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教学或培训指导,开展技术交流与在职教师一起进行技能培训,并在高校在职实习与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校企合作。

2.4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建立协同育人教学体系

通过不断改革与创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让企业深度参与到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就能了解企业的需求,教学内容涉及企业项目、企业产品、特殊工艺等,让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所需做到无缝对接。同时,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上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制度制度挂钩,企业要将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校,建立健全机电一体化专业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评价制度。

3政府、高职院校和企业协同培养对策

通过制造业专业教师在过去几年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中发现,资源整合和政策激励的效果显著,“互联网+”智能制造与教育整合创新实践教学基地已建成并且完成了智能制造实验室建造。教学资源措施已经共享和实施,对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进行了分析,转化为具体的教学项目,使智能化制造业专业教师可以参加不同层次的项目。实施过程落实学科带头人的思想,“项目走进课堂”,全面推进教师要“双师型”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教育的有效性。

3.1校企共建

打造“互联网+”智能制造与制造教学整合与创新实践教学基地积极参加互联网中国制造试点项目教与学的整合与推广。同时,与本地汽车制造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公司将共同建设一个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打造“互联网+”智能制造、教育、集成、创新实践教学基地和“智能制造”“实习工厂”,提供行业联合培训模式人才培养研究一体化。从方案规划到现场改造、设备安装调试、技术培训及验收,依托国际领先的智能制造技术和产品,采用企业标准流程,设计全过程,设备的生产、调试、运行和施工智能制造厂完全复制与建设,打造综合实践平台教学、科研创新和服务,以及提供一流的教学和科研服务给老师和学生。

3.2校企联合资源整合

由政府牵头,打造一系列智能制造实验实训平台,由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建智能制造专业实验室,先后建立了智能工业机器人等制造实验室综合培训平台、工厂数据采集与管理监控培训系统、先进制造和综合培训平台、数控实践基地等,引进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与智能化生产管理技术融入实践教学形式的真实工程项目,需要与企业紧密相连,并实现了教学和教学中的尖端技术制造业同步运作。基于关于行业内企业工程师的服务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模式正在形成展开,教学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典型项目为载体,采取“一个课程,两位老师”,线上线下开发整合教学资源,提供教育基于虚拟现实、云计算、大数据的技术产品以及其他技术,改变学习方式、教学和专业管理,从而促进教育发展。

3.3校企深度合作

派遣智能制造专业教师向先进企业学习尖端技术,鼓励专业教师去大学继续专业知识的学习,组织专业教师寒假和暑假到企业实习,或去企业担任访问工程师,在职工作并参与生产实践以及企业的项目开发过程。同时,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应被选为兼职教师进行教学和技能培训。在高校开展培训活动,实现相互学习,学院和企业教师的利益和共享,促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3.4高职院校教师与企业双边政策激励

促进职业教育的智能制造教师进行全面转型。首先,学院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鼓励评估所有教学教师,鼓励现有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比赛和活动考试,奖励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并增加新的科研成果激励智能制造等学科。其次是企业与大学合作组织智能制造全方位教学竞赛,数字制造和其他方面鼓励教师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创作智慧作品,不断提高应用技术水平智能制造,大学与企业共同组织智慧创新作品评选,并颁发优秀作品。

结语

新智能教育范文4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挑战;商科创新能力;大数据智能技术;复合型会计人才

一、引言

数据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会计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及其数据库的应用与会计融合,开始进入计算机加会计信息系统的电算化会计阶段。本世纪初随着互联网以及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数据挖掘、云存储、虚拟化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发明了众多计算机联通运行的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对信息进行归纳、检索、整合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能够把包括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所有数据放到一起分析,实现预测和决策。大数据技术在现代会计的应用体现在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ExtensibleBusinessRe-portingLanguage(XBRL)的构建。XBRL是一种专门用于财务报表编制、披露和分析使用的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机语言。企业的财务信息和相关的生产经营信息以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数据,都可以通过XBRL在计算机上有效地进行处理。中国金税三期全国税收管理大数据信息系统的建成运行,标志着大数据智能化技术也开始应用到了与会计密切相关的社会化税务工作中。大数据技术促进了会计信息的标准化、规范化以及会计信息运用的自动化、集成化。综上所述,现代会计已发展到云计算加大数据财务系统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时代。会计教育需要与时俱进适应大数据智能化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二、大数据智能化对会计教育的挑战

在当今大数据时代,云财务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不断创新,财务机器人、智能会计与在线审计的共享服务等创新会计工具和服务模式应运而生。这对传统的会计教育形成大的挑战。同时也预示着程序性、重复性的一般会计核算和财务工作将被智能会计工具代替,会计职业发展的要求将会更集中于会计人才的创新意识及其专业胜任能力。但是作为会计人才培养的高校会计教育仍然沿袭旧的教学方式,与新时代对创新会计教育的要求脱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在教学方式上重知识轻能力

高校会计教育目前还是以传统应试教育方式为主,偏重于学生对各课程知识点傻瓜式的记忆,缺乏如何分析解决问题的深入思考。在教学方式上也大多采用注入式教学,课堂灌输很多知识,学生却不能深思与创新。在课程学习的考核上采用传统应试标准,学生缺乏主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习惯。在知识结构上侧重财会准则等专业知识,对大商科类综合知识的学习较浅显。在专业知识方面,对会计相关理论的逻辑关系不求甚解,不从根本上去理解学习,进而对制度、准则、规定、方法、公式等具体知识进行背诵式学习。在教学方法上,由于缺乏适用的实训平台和机会,对如何应用所学知识以及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途径不够重视。缺乏职业判断技能、沟通能力、数据分析技能、决策能力等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技能训练。在面对较复杂的财会问题时,由于缺乏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进行逻辑推理的思维,因而无法做出合理的职业判断。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的会计人才突出地存在着面对复杂会计财税事项不敢判断、不会判断、不能判断的问题。

2.在培养目标上重理论轻职业

传统会计高等教育目前主要传授学生系统性的理论知识,例如各种会计、审计准则,处理标准化、重复性会计核算工作。教师在课堂上主要侧重准则性理论的讲解,忽略在复杂商业环境下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会计毕业生在各种考试中虽然成绩不凡应试能力很强,但普遍缺乏独立思考的职业创新能力。会计专业毕业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就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促进了会计职业发展进程,学校按照传统模式培养的部分学生难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中高端会计人才的需求。学业与职业相背离的情况也越来越明显。

三、大数据时代对会计教育发展的机遇

1.大数据时代会计职业需要运用智能会计工具的胜任能力

传统会计业务和岗位深受大数据智能化技术发展的冲击。虽然重复性、程序性和确定性的会计业务将会由智能会计机器人代替,反而对复杂会计业务要做出快速专业判断会更加需要会计人才运用大数据技术和智能工具进行辅助决策。会计人才要具有熟练运用大数据财务分析、经济业务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呈现分享、智能共享会计等创新技术工具综合处理财税业务的创新能力。

2.大数据时代要培养掌握商科和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会计管理人才

在全球科技与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传统的会计职业重心逐步转向全面数字化管理会计。会计人才不但要具有扎实的国际化财会理论基础知识,还要能够拥有企业管理与经营决策的能力。会计教育应培养掌握管理、信息技术、金融、法律等相关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会计管理人才。

3.大数据时代会计人才要具备解决国际化复杂财务问题的职业创新能力

在全球日益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对会计人才的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与职业判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会计专业的学生能够利用各种技能开展经济业务事项的凭证分析和数据分析,深入理解企业的经营运作并评估财务风险。同时还要能够和相关人员进行灵活的沟通和恰当报告,具有分析解决国际化复杂经济问题的职业怀疑与职业判断能力。

四、研究结论与对策

大数据智能化时代的会计教育要更加重视培养会计人才的数据分析创新能力,就要改革重知识轻能力、重学科轻职业倾向的传统会计人才培养方式,从职业化、智能化和国际化来实施会计专业教学综合改革,形成会计知识、数据技术与职业能力融合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1.改进IACBE认证标准中批判性思维和分析工具的内涵

会计教育要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国际商科教育认证委员会(InternationalAccreditationCouncilforBusi-nessEducation,IACBE)认证评估8项成果标准中的批判性创新思维,其内涵为:展现在变动环境下的批判性思维以及获取和处理信息的创新能力,以便做出决定并解决复杂问题。将分析工具的内涵改为:掌握大数据计量基础和多种决策支持工具应用于商科业务决策。突出评估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创新能力培养成果,促进大数据技术在会计教育中的应用。改进后IACBE认证评估教学成果的8项标准为:创新思维、团队合作、沟通水平、业务核心、大数据分析工具、领导能力、环境、学术。

2.应用大数据分析智能教学软件和网络可视化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构建与会计职业标准融合的科学教学体系,采用大数据分析综合案例的智能教学软件和网络可视化在线多媒体会计实务情景教学,引入理论联系实际的应变性教学方法。结合项目实践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训练学生对复杂问题能够流畅、灵活、独创地根据一定目的和背景做出决策。通过分析解决问题训练,培育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综合素质。融会贯通经济、管理、会计与财务、审计与税法、大数据分析等跨学科的综合知识,培养国际化视野和跨学科研究交流的能力。

3.加强大数据分析能力教学,培养会计职业胜任能力

将改进后IACBE评估8项标准融入整个课程体系的教学过程中,大一大二学完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课,夯实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系统分析的基础。大三大四学完大数据财务分析、财务共享服务系统、金税系统财务应用等大数据智能化等大数据技术应用在会计职业的技能课程,考取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能够在工作中发现财务与业务数据问题,并运用相关专业工具进行数据挖掘、清理、建模与分析及可视化。能够熟练运用数据分析工具与方法融合财务专业技能进行财务报表分析、业绩管理分析、审计分析及内部控制等系统分析,提出决策方案,为企业经营管理做好决策参谋。掌握财务共享中心和记账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和操作规程,具备运用大数据智能工具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强化财务决策服务能力。

五、实现大数据时代会计教育的使命和目标成果

会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够胜任大数据智能化时代的职业会计师。因此,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深厚会计专业知识和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及创新智能工具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卓越会计师。按培养卓越会计师职业标准的使命要求,胜任服务社会和广泛公众利益的职业能力承诺确定卓越会计师培养目标。会计专业本科的使命要按照职业化、国际化和实训化的原则制定。

参考文献:

[1]李斐然.迈入数字智能时代探索技术革新下的标准化数据应用———2019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国际会议综述[J].财务与会计,2019(23):4-7.

[2]陈毓圭.大力提升会计人才的胜任能力[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5(07):5-6+3.[3]彭玉莲.基于IACBE认证的工商管理专业改革[J].科技视界,2020(16):43-44.

[4]韩东,孟祥革.基于胜任能力模型的会计专业教学方法研究[J].商业经济,2013(11):122-124.

[5]颜敏.目标引领,科学提升,系统推进———新建本科院校“金课”建设先行之路探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8(02):38-46.

新智能教育范文5

1.现有的语言文化网络教学平台

1.1现有知名中文网络教学平台

随着我国的迅速发展,许多公司已经开始向中文网络教学这块新领域发起探索,目前已有一些中文语言网络教学平台上线,例如全球中文学习平台、中文天下等。

1.2现有中文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教学模式

行业曲线linkindustrypointDOI:10.3969/j.issn.1001-8972.2022.07.046可替代度影响力行业关联度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线下教学机构在中文教学领域几乎独占了整个市场。所以为超越线下教学机构,网络教学平台必须有其独特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在互联网技术版块内进行实现。全球中文学习平台利用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手段,针对不同年龄、地域的学习者,包括非母语学习群体,提供个性化的中文学习资源和工具。现有平台包含了普通话测试、译学中文等特色的模块,体现了其智能化、公益性和开放性相结合的特点。平台以提供免费学习资源为主,突出公益性质。这些教学平台基本都是以简单的中文学习为主,没有传统文化课程、个性化课程和实战训练。

1.3现有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受众

因其盈利模式限制,其教学资源也存在过于基础的问题,无法满足外国友人在中国工作学习的需求,故其受众大部分为完全不了解中文的外国友人来初步了解中文,作为一个简单的入门,而对于想来中国工作学习的外国友人来说初期可能会使用,但后期依旧需要依靠更深度地教学。

2.本平台的优势

2.1本平台的功能

本平台拥有独立的大数据算法功能。目前市场上的线上中文教学平台的课程均为大众化课程,即所有学生学习的课程是相同的,其弊端就是每位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外无法拓展学习自己偏好方面的知识。而本平台则会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来向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板块,根据使用者的学习喜好制定相关知识模块,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这种智能系统能够很好地杜绝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教学模式的统一化管理,更加灵活,不死板。此外,目前市场上的此类平台的教学形式就好比是一本电子书,即完完全全的字面知识,存在即使学习了也不会使用,印象不深刻,学以不致用等问题。而想要学习好语言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语言环境,目前并没有此类线上中文学习平台上线。本平台将通过每月组织一次母语者交流会活动来解决这个问题。交流活动能够提供外国同学与中文母语者交流的机会,使其在轻松愉快的聊天氛围中锻炼中文口语应用及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有效地巩固学过的知识,学以致用,更高效地学习中文。

2.2个人需求优势

据了解,现在许多外国友人学习中文的方式依旧以在中国线下学习为主,因为网络平台可以教学的内容不足以满足其需求,但若选择我国的线下教学机构则会产生一笔累计不菲的开销,例如机票、租房等,甚至有存在不懂行被骗的情况。经调查,外国友人表示如果存在有优秀的教学资质并且教学内容能够满足其需求的教学平台,他们也愿意尝试。本平台作为网络平台,较线下机构在机票、房租等方面的开销具有较大的优势,对于外国学生来说也无须来到中国本土,在家就可以学习,省时省力也省钱。

3.风险及应对策略

3.1行业风险

作为一款完全依靠网络进行教学的新平台,一定会存在一定的行业风险。在平台初期没有经历时间的检验,教学资历无法被信任,一定会存在被用户不认可的状况。网络教学平台还会面临一个特殊问题就是网络信号存在隐患,可能会影响面对面教学时的听讲效果,消费者容易产生顾虑。

3.2市场风险

作为一个网络平台,与线下门店相比投资节省了不少,也无法像线下门店一样向消费者展示平台的资金实力,会引起消费者的不信任,容易出现担心交了钱自己的权益却没有得到保障等的问题。网络的虚拟交易解放交易双方在地理位置上的严格限制,但这种跨区域的交易模式对监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为何现在的违法网络交易难以监管的原因。行业鱼龙混杂,缺少相关的行业规范,入行门槛太低教学机构卷钱跑路的案件也偶有发生。

3.3风险解决策略

在行业风险方面,国家已出台相关政策:中央和国务院2019年2月发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正不断重塑教育形态,知识的获取与传授方式、教与学的关系正在发生变革。人民群众对于多样化、高质量、公平、个性化教学有迫切需求,故需推广互联网信息化教育教学,加速创新智慧教育的发展,设立“智慧教育示范区”,构建“互联网+教育”服务平台与进一步推动“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平台要跟随国家政策走,不断创新与完善平台,稳定盈利。在市场风险方面,良好的体验感受是消除用户顾虑的基础。平台的经营模式是1+1,即一部分是免费的体验课程,包含一些优秀课程的试听;另一部分则是平台的盈利部分课程,用户在体验到免费的课程后,如觉得教学内容与模式合格,想继续学习,自愿购买课程即可。一款新平台前期想要进入市场一定要凭借良好的口碑,否则不能长久生存。此外平台会招募名校老师,提升平台的吸引力,建立一个平台自己的较高门槛。本平台是一个业务完全依靠网络的公司,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都可以进行招募,并不会受到地域影响,因为老师是在家上课,不限制工作地点,并且相对于需要面授的课程,可以不用补贴老师的交通费,甚至解决老师的住房问题等,平台将这些费用用于老师做定期培训来提高平台的教学质量,建立起一个品质优良的课程平台,向消费者展示我们的教学实力,信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4.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4.1平台的组成

平台内容会包括免费的体验课程板块、付费课程板块、中国文化知识等。平台的人员组成包括HR组、教学组、产品组、工程师组、运营组、营销组。

4.2市场可行性

作为一个市场还不成熟并且要做智能数据分析的平台,市场可行性是必要的,即要符合市场的需求。结合本平台的亮点,首先必须要保证我们的模块设计生动,易操作,需要有多国语言版本。平台前期让利优惠,让客户在免费体验的同时提供反馈,后期也将开放站内邮件来供客户反馈问题,根据需求不断完善平台。

4.3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款新型网络教学平台,必定需要定期进行版本的更新与换代,因此我们拟出3个可供改进与发展的方面。第一,教学内容的优化。可以体现在汉字辨认及拼音、书写教学上。没有设置声、韵、调辨析的练习,也没用关于笔画、笔顺的内容,这些内容仅用非常简单的语言一笔带过,这对初学者语音的学习非常不利。故可以在后期加上笔画、笔顺的学习模块,使得平台内容更加完善。第二,教学模式的优化。必须结合本平台的特点,即不断优化智能算法与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第三,扩大受众地域。更新针对稀有小语种用户的系统,挖掘全新的市场。

5.结语

新智能教育范文6

关键词:云计算;智慧校园;人工智能;校园建设

自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就开始逐渐进入互联网时代,而其衍生出的人工智能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逐渐被应用于教育行业。而随着更多新兴技术被高校应用,人工智能的地位得到不断提高,开始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贡献了巨大的力量,而智慧校园的建设更是支撑学校高效发展的重要基础,其为师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教学体验。

1相关理论概述

(1)云计算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虚拟化的分布式计算模式,它拥有强大的计算能力,能够提供海量的存储设备和计算环境。而云计算的这些能力对于大数据来说拥有更好的灵活性、更高的性能、更低的成本。在使用时,对于用户云计算是一个虚拟化的资源池,访问和使用有着非常大的便利性。并且为实现最高的资源利用率,可以利用平衡、调整、动态重新分配等技术。

(2)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目的是让机器具有人类的智能,特别是通过专家系统、机器学习、知识处理、图像识别等研究方法,借助超算、云存储等技术使机器能够获得类似于人类大脑才具有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或判断能力等,从而应对日益复杂的应用区域。当前,人工智能涉及了众多领域。但是目前也成为计算机学科中难度最大却最具前景的一门。

(3)当前国内外智慧校园建设状况

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尤其重视将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技术在校园中应用,当前,西方的诸多国家基本已经实现了智慧校园的建设,相应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教学环境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变,例如日本的大学通过智慧校园的建设,构建了智能化的考勤设备,通过智能系统,能够实时对考勤进行查看,还能够进行信息资源的共享,有效推进了高等教育的发一步展。而反观我国现阶段基本完成了网络的覆盖体系,实现了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都能收到网络信息,目前诸多高校仍处于完善基础设施阶段,比如多媒体教室在不断构建。在“中国智能2025”等战略计划的影响下,我国高校纷纷开始重视智慧校园的建设,力求缩短与国外之间的差距。

2现阶段学校存在的问题

当前,国内教育信息化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大多数高校早已脱离了教育的传统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育现代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而现阶段高校信息化建设正从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方向发展。虽然当前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由于诸多方面的因素,导致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还存在诸多的问题,笔者将其总结如下:第一,信息化系统未及时完善,具体表现在当前各高校的信息化业务应用还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存在着脱节现象,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第二,教学资源缺乏共享性,而具体则体现在缺乏一个平台对各个高校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整理、共性,众多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渠道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第三,信息技术水平较低,目前各个学校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和速度参差不齐,并且校园信息化水平明显落后于信息化水平的发展。第四,信息系统分散,缺乏统一管理。当前,众多学校的信息系统都是独立的,可以说每个学校的系统都不一样,缺乏集中管理,导致众多优质的教学资源不能及时共享和利用。

3高校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时面临的挑战

(1)没有统一的规划

由于大部分高校的信息化系统建立的时间较早,而当时的信息技术还并不发达,针对信息数据的处理有限,加之人们并未认识到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导致当前的信息资源未能最大程度的利用。

(2)大部分教师无法熟练运用信息技术

由于各种的因素,即使当下各大高校已经配备了较为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当前高校中依然还有大部分教师无法较好的运用信息化系统,导致无法发挥出其价值。此外,由于当前高校的信息化系统管理中的技术有限,不能对信息化系统进行创新,从而导致当前教师仍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这对于智慧校园信息化的建设是极其不利的。

(3)监管系统有待完善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病毒、黑客的入侵导致数据信息泄露的事件屡屡发生,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对信息软件的信任。尽管当前各种病毒杀毒软件层出不穷,各种技术团队也是致力于研究病毒查杀软件,但是就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依然缺乏专业性的人才和专业化的团队,导致目前信息网络存在诸多隐患。而智慧校园信息化的建设,将会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4人工智能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

智慧校园,顾名思义就是以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将学校的各类资源、教学、管理以及服务等流程智能化,形成校园的智能环境。当前,我国高校都纷纷开始了“智慧校园”的建设规划,甚至于有些高校已经实现了初步建设,有效提升了校园信息化建设。但是,其建设依然还未达到预期目标和要求,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应用,因此,我们要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

(1)人工智能在高校学习方面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高校的学生学习方面能够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帮助高校实现从环境到资源再到活动管理的智能化,实现学生个性化的智能学习。我们以英语的学习为例,大学英语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而英语四级或是六级对于大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也能有所帮助。但是由于各地区的英语教学水平的差异,导致学生在英语能力参差不齐。而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人工智能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实际情况,为其打造具有个性化的英语学习模式,进而帮助学生提升英语的学习效果。而当学生使用人工智能来提高自身的学习时,具有针对性的学习模式能够很好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人工智能技术在生活方面的应用

人工智能的运用能够帮助学校在生活方面提高诸多便利,智能澡堂、自主洗衣等方面全都可以得以实现,从而更好为学生服务。而这些服务都需要建立在人工智能的基础上,实现在线预约、刷脸支付、线上支付等功能,不但让学生的生活更加便捷、愉快,同时也减轻了学校的负担。而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高校应积极构建综合服务平台和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决策分析系统,为师生提供一个安全可靠、方便实用的“智慧校园”环境。

(3)在图书馆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

一直以来,各大高校的图书馆备受学生的青睐,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帮助。而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以智能终端媒介,借助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各种服务,构建智慧图书馆。此外,图书馆的众多藏书不仅导致学生在寻找自己需要的书籍时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而且给书籍的管理工作带来了难度。而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帮助下,能够实现图书的准确定位,学生可以根据指示轻而易举找到所需的数据,并且还有利于管理人员对书籍进行管理。此外,将人工智能运用到还书环节时,图书馆设置自动还书系统,学生只需要将条形码放置相应的位置扫描之后即可完成还书工作。在人工智能的支持下,对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4)实现后勤管理信息化

当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在高校后勤管理中时,为数据信息的共享和对接提供了更多便利。首先,高校可以根据数据监控系统,对师生在学校内的消费购物、上课出勤等方面进行实时的数据收集和整理。其次,充分利用校园一卡通、无障碍通道、一网通办、行为轨迹追踪等实际应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海量的数据信息中进行深度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形成师生数字“画像”一张表,根据师生的个人喜好、特殊需求以及不同特点等方面,更好地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以及改进后勤管理工作。(5)在校园安防中的应用现有的校园安防系统,更多是实现监控场地的视频录制及其视频数据信息的备份,当需要时及时调出视频即可,但是由于视频时间较长,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导致观看人员极其容易出现视觉疲惫而错过重要信息。而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能够有效改善现有校园安防系统中的不足,通过云储存器进行储存,利用人工智能进行人脸识别,能够有效提高校园安防的工作效率,从而全面提升校园安防的智能化水平。

5加强人工智能在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策略

(1)强化智慧校园的建设理念

虽然当前各个高校已经认识到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性及其意义,并且部分高校已经实现了初步化建设,但是还是有一些教师未准确、深刻认识到智慧校园建设的意义。因此,高校要针对此及时加强宣传引导,让教师及时认识到智慧校园的建设对于教学质量带来的积极影响。并且,高校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软件设施的建设,消除“数据孤岛”,加强信息共享和交互的同时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2)及时更新智慧校园信息化系统

当前,诸多高校虽然建立了相关的信息化系统,但是由于认识的不足,导致系统未能及时更新,而针对这个问题,高校要及时提高认识,及时更新系统。首先,高校要对系统中的应用进行筛选,将落后或是没有用处的一些软件淘汰掉,然后根据全校师生的意见,及时推出功能的更新升级。高校在针对系统升级时,要注意听取教师和广大学生的意见,避免维护一次花费较高的成本,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在保证信息化系统可正常运行的条件下进行更新升级。

(3)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

一般情况下,高校的信息化系统的使用者更多是教师或是管理人员,因此,教师对其有正确的认识和能够熟练的操作直接影响了智慧校园的应用效果。因此,高校应定期对教师进行知识技能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操作能力,从而更好运用信息化系统。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对教师开展培训工作时,在保证教师能够充分的掌握其操作方法的前提应该在课堂中帮助教师树立信心,激发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有效提高教师在日常授课时教学质量。

(4)重视资源的配置

新智能教育范文7

[关键词]智慧教室;高职院校;内科学;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理论的进步,教育行业越来越多倡导信息、通信、技术与教室的深度融合,以构建全新的教室学习环境来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1]。智慧教室是一种信息化教学的全新智能载体,能为各种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提供智慧支持,在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等方面都有较好的优势[2]。积极探索智慧教学环境下教与学的方式,构建一体化智能高效课堂是摆在教师面前的紧迫任务。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是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第一个阶段和培养基层应用型医学人才的重要教育场所,专科医学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人才的后备力量之一。内科学是医学生的临床核心主干课程,本文就如何利用好信息化技术,基于智慧教室的大平台,构建内科学智能高效教学模式,为进一步加强医学生相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医学人文素养、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培养进行研究、探索。

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首先,高职院校传统课堂上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容易产生“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培养”的现象。教与学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教师对学情掌握不够。大部分学生在上课之前与教师没有联系,缺乏必要的课前调研,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程需求掌握不足,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没有针对性。其次,学生课堂参与性不够。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不够,学习兴趣低,容易产生疲倦,大大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另外,传统教学模式考核方式单一,缺乏过程考核,往往以期末考试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唯一手段,不考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接受程度,无法了解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无法在教学过程中构成反馈回路[3]。

二、智慧教室的特点

2018年4月,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指出教师要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成为教师和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深入研究新时代我国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要求,发挥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独特优势,主动应变、主动求变,积极探索智慧教学环境下教与学的方式,构建一体化智能高效课堂是摆在教师面前的紧迫任务。实践证明,“智慧教室”环境下的授课对比传统课堂有许多优势。首先,可以创新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推进和拓展优质教学资源的推广和应用。其次,可以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智能的教学流程加以结合和创新,搭建一个以学生、老师互动教学为核心要素,以智慧教室技术为支撑,以物联网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智慧教室教学系统。不仅实现了优质资源的信息共享,而且还实现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最后,通过智慧教室系统,可以让教师体会到学与教的快乐,让学生通过对话与互动,感觉到学习的乐趣[4]。

三、内科学智慧课堂教学设计

(一)优化教学资源库

利用我校智慧职教云学习平台,进一步优化内科学资源库素材,整合教学内容,细分知识点,配备相关知识点的教学PPT、微课、视频动画、教学案例,更新试题库;教师于课前、课后的线上班级交流平台中积极引导学生,共同探讨交流。教学资料库的建立有助于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效率、学习兴趣。(二)智慧教室硬件、软件建设助力智慧课堂智慧教室无线网络全覆盖,可利用智能讲台、教室墙壁四周的液晶显示屏、手机等开展灵活的课堂教学;教师端结合“青鹿智慧教室平台”进行课前签到、随机挑人、问答投票等课堂互动以及通知相关信息,借助投屏功能助推教学信息的课堂分享,提高课堂趣味性;学生通过手机端完成问题抢答、随堂测试,通过各小组墙壁上的液晶显示屏展示课前作业。可移动组合式课桌椅满足不同教学模式需求,打破传统教室座位格局,助推教师走下讲台、走近学生,切实深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教学互动[5]。

(三)优化教材内容

智能的教学设备如果没有优质的授课内容相匹配,很难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智慧教室的出现又对教学内容,无论是授课内容还是课件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在选用全国卫生健康委“十三五”规划教材内科学为教学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调研反馈数据,拆分各章节知识点重新整合,打破传统的授课顺序,结合临床真实案例,按照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病因、治疗的顺序,逐步展开教学,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导学生探究,锻炼学生临床技能,培养学生内科学临床思维能力。同时增加课程思政内容,重视医学人文素养的培养。

(四)丰富教学手段

发挥智慧教室平台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任务驱动、问题启发等教学手段,加强师生间互动交流,杜绝传统“满堂灌”授课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态课堂,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以内科学第七篇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第八章糖尿病为例,课前各小组准备任务(血糖的正常代谢;我国目前糖尿病的流行病学情况;糖尿病对人体的危害),课堂上通过临床真实案例引领,开展分组研讨、生讲师评、生讲生评等方式交流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糖尿病的诊断及治疗;针对较为抽象、不易理解的课程内容,比如糖尿病的病理生理过程,通过动画小视频、思维导图、师生研讨等方式,实现对难点内容的深入剖析。

(五)形成过程性考核评价

过程性考核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具体方式包括课堂测评、课后作业。课堂测评依托智慧教室青鹿平台完成,检查学生对本次课程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课后作业包括两种形式:一是通过智慧职教云平台完成,适用于所有客观题、部分推导问答型的主观题,强化知识点巩固;二是利用我校的PBL思维训练系统完成疾病诊治,锻炼学生内科学临床思维能力。

四、实施效果

为检验智慧教室环境下内科学教学模式改革效果,选取我校2019级临床医学专业两个班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每班学生55人,两班学生在入学成绩上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班采用智慧教室环境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照班采用普通多媒体教室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进行为期16周的教学实践活动。学期末,针对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满意度、团队协作能力进行问卷调查,每项满分10分,大于8分以上的学生人数占比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在学习兴趣(76.36%)、教学满意度(89.09%)及团队协作能力(63.63%)三方面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班学习兴趣(50.90%)、教学满意度(65.45%)及团队协作能力(34.55%)评分。期末考试成绩以期中考试占比20%,课后平台答题占比15%,思维训练考试成绩占比15%,期末考试成绩占比50%进行统计,总分90分以上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中,70分以下为差,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优良率(85.45%)明显高于对照班优良率(56.36%)。

五、总结

新智能教育范文8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对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数字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围绕数字化既深度融合产业又成为人民群众不可或缺、无所不在的生活方式,以场景牵引和数字赋能为主线,统筹谋划、协同推进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和数字政府发展,打造城市数字化发展新底座,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科技创新攻关、数据要素市场培育、数字生态营造四位一体保障体系,构建数字化发展新格局,为实现“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商贸中心城市,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提供坚强支撑。

(二)基本原则

——统筹谋划、高效布局。树立全局思维、系统观念,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协调和规范引导作用,推动数字时代城市生产方式系统变革、生活方式多维变迁、治理方式演进升级。

——协同推进、一体提升。突出综合集成和全面贯通,打造数字经济创造新供给、数字社会满足新需求、数字政府优化新环境“三位一体”的数字,三大领域相互协同、互为促进,整体提升城市数字化水平。

——数据互通、数字赋能。立足“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坚持以统利用、以用促统,打通数据壁垒,高标准推进数据归集整合与共享开放。紧扣“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发挥“城市大脑”赋能作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引导社会服务更加精细化和政府治理更加现代化。

——场景牵引、应用为王。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坚持场景打造为用,建设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场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发展目标

到2023年,数字化发展整体实力进入全国第一梯队。数字经济创新引领能力显著增强,成为全国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新高地。数字公共服务体系更加高效便捷,数字生活服务更加普惠可及。数字政府建设水平全国领跑,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发展的数字治理新模式。“城市大脑”赋能发展的能力基本形成,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要突破,数据资源要素实现高效配置,开放、健康、安全的数字生态逐步完善。

——数字经济。建成“津产发”数字经济综合应用平台,健全以制造业、商贸业、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为重点的数字经济“1+3”政策体系,到2023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不低于55%。重点领域智能制造水平显著提升,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新场景蓬勃发展,力争成为国内领先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示范区,新兴数字产业和制造业数字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成为国家智能科技产业北方基地,抢占世界智能科技产业制高点。

——数字社会。建成“津心办”数字社会综合应用平台(民生服务、民生资讯模块),推动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围绕交通出行、旅游休闲、教育医疗等民生热点领域和生活品质提升,分批有效落地20个应用场景。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城乡数字鸿沟基本弥合,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初步形成,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数字政府。建成“津治通”社会治理综合应用平台和“津心办”数字社会综合应用平台(政务服务办事模块),建设41个数字治理典型应用场景,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一体化社会治理新格局。打造政务服务智能化平台(PC端、移动端),基本建成智治协同、运转高效的整体数字政府,有效提升科学决策、精细化治理能力。二、培育创新引领的数字经济,壮大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四)释放“津产发”平台产业数据价值

围绕服务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聚焦提升“十大产业链”能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重点任务,以“津产发”数字经济综合应用平台为支撑,汇聚资源要素数据、产业链数据、创新链数据、供应链数据、贸易流通数据,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即时分析、引导、调度、管理,实现产业链和创新链双向融合,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委网信办;配合单位:各市级相关部门)建设十大标志性产业链数据中心,选择3至5个优势行业开展产业智慧中枢应用试点,有效支撑多样化的经济数字化治理、产业数字化服务、数字产业化发展应用场景。(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委网信办;配合单位:各市级相关部门)

(五)培育数字产业化发展新动能

实施“铸魂”工程,加快研发设计类、生产制造类等工业软件和关键工业控制软件,到2023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达到2600亿元。(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各市级相关部门)实施“芯火”工程,落地实施中芯国际先进制程芯片、飞腾芯片研发总部、环欧半导体智能化切片等重大项目,到2023年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2400亿元。(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各市级相关部门)发展新兴数字产业,构建以飞腾、麒麟、超算中心等为引领,涵盖核心硬件、基础软件、算力支撑、场景应用、关键配套等领域的产业链。(责任单位:市委网信办、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市级相关部门)布局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重量级未来产业,发挥曙光、华为、中芯国际等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责任单位:市委网信办、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市级相关部门)

(六)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发展新智造,制定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赋能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各市级相关部门)实施工业互联网赋能行动,全面推进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以及企业级四类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到2023年新建30个工业互联网平台。(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各市级相关部门)实施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行动,重点推进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行业数字化集成应用,建设300个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各市级相关部门)提升数字经济“两谷两园两区”(中国信创谷、北方声谷、河西区数字经济主题园、武清区大数据主题园)服务效能,构建数字经济新增长极。(牵头单位:相关区人民政府)实施智能场景打造行动,统筹推进信创应用场景建设和智能科技应用场景“十百千”工程,持续培育“5G+工业互联网”应用试点示范。(牵头单位:市委网信办、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市级相关部门)

发展新贸易,制定实施数字商贸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建设数字商贸综合服务平台,赋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商贸中心城市建设。(牵头单位:市商务局;配合单位:各市级相关部门)持续深化传统贸易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金街建设,推动商场、超市等实体零售企业数字化升级,打造智能售卖、智慧菜市场等新型数字商业应用场景,用数字经济赋能消费。(牵头单位:市商务局;配合单位:各市级相关部门)加大电商主体引育,吸引头部企业在本市设立职能总部、新业务板块,培育一批“小而美”的网络品牌和数字商务种子企业,到2023年网上零售额达到1500亿元,跨境电商交易额达到200亿元。(牵头单位:市商务局;配合单位:各市级相关部门)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高水平建设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创新发展云外包、平台分包等新业态新模式。(牵头单位:市商务局;配合单位:各市级相关部门)支持和加强数字可贸易化、防止数字不当交易等前瞻问题研究,探索建立互惠共享、可持续发展的数字贸易新局面。(牵头单位:市商务局、市委网信办;配合单位:各市级相关部门、相关区人民政府)积极争取数字人民币试点,推动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建设。(牵头单位:市金融局;配合单位:各市级相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