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轴实训总结范例

五轴实训总结

五轴实训总结范文1

实践课程学生参与度不高一直是高职院校实训室管理的难题。本文以手动变速器拆装实践课程为例,通过对课程性质、实训现状的分析,从考勤、核心内容、作业布置及拆卸与装配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提出了该实训课程的综合评价方案。即由传统的终考模式改为对学生的出勤率(5%)、作业(20%)、关键点重点小测试(45%)及最终考核(30%)等多种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的综合应用与处理,多元化评价模式,力图使该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更合理、更科学。

关键词:

手动变速器;拆装;考试改革

1手动变速器拆装实训课程特点

(1)课程性质。手动变速器拆装是我校汽车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汽车手动变速器整体结构,各基本总成的作用、结构特点、工作原理等方面的知识,为学好本专业后续课程——自动变速器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及时了解国内外汽车手动变速器发展的新结构、新技术。培养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实训现状。目前我院工业中心手动变速器(MT)类型主要是以两轴式四挡及五档桑塔纳、起亚赛拉图为主,一位教师往往要独立完成一个班的实践教学,工作量很大。

2考核方式改革内容

2.1手动变速器的实训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1)考勤改革。考勤管理方面,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师授课情况记载册”,采用学生每次实训签到方式,考勤次数计入平时成绩,凡出现事假、旷课、病假,一次不来扣1分,满分5分,占总分的5%,扣完为止;4次迟到早退合计为1分。大大提高了出勤率,迟到、早退现象明显减少;(2)核心内容改革。与传统的三轴式手动变速器相比,两轴式变速器结构更紧凑、技巧掌握要求更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自己首先必须熟练掌握变速器的结构、原理及拆装技能,并能及时分解出核心技能和重点技能,让学生重复练习,最后才可以进行手动变速器的拆装。我在教学过程中,将手动变速器的核心技能提炼为同步器拆装、三根轴拆装、输入轴及3—4档拨叉轴拆装3个方面。并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考试测验,每个项目各占总分的15%,总45分,计入期末考核成绩;(3)作业布置及期末考核方式的改革。作业布置以学校“实习手册”为主,要求学生每天写写一篇实训日记,本着对于理论教学“学什么,写什么”;实践教学“干什么,写什么”的原则,着重写每个人、每个小组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和解决过程及个人感想、一天的小结等。两周实习,共书写了10篇实训日志及一篇实习感想。期中考核时采用以团队形式拆装手动变速器总成的方法,该项目占总分的30%,总30分计入期末考核成绩。每个团队一般3-4人,1人主拆、做拆装标记;1人递工具;1人摆放零部件;1人做好清洁、拍照及全程监督工作;(4)手动变速器拆卸及装配。

2.2零部件识别

作为学生在初学一个新事物前,首先要对该事物要有一个直观的模像认识。作为老师,对于学生初学专业技能课程的指导非常关键。我首先一台基本完整的MT完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一步步地指点学生将其拆开,期间不断对学生灌输安全意识,并要求学生会针对性地做各种标识、记号,1轴和2轴总成可暂不分解。待全部分解完毕,逐一介绍各零部件名称、作用及工作原理,此时可结合PPT及实物照片投影,以加深学生感性认识;同时,初步讲解各档位形成及工作原理。最后,在教师指导下,要求学生将变速器组装完毕。2.3知识和技能熟练程度的提高为了让学生迅速掌握拆装技能,这时教师要迅速进入关键点——即3根轴的拆装及测试阶段。所谓“3根轴”即1,2档拨叉轴、3,4档拨叉轴和倒超速档拨叉轴。

3根轴的拆装因为牵涉到MT的锁止装置

即自锁、互锁和倒挡锁,初学学生往往不能明白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果不掌握技巧,极易造成粗暴拆卸,对MT造成损坏。通过教师的指导及学生训练,然后进行专项技能测试,按占总成绩的15%计入总分。3根轴的拆装熟练后,学生即可真正计入MT的拆装。由于此时3—4个工位几乎同时拆装,教师可选择2--3位较熟练的同学协助到各工位指点,各工位得以正常进行。但由于仅有少量学生拆装,大部分学生此时会感到无所事事,这时教师可选择进入同步器拆装或输入轴及3,4档拨叉轴拆装的测试,这两项测试同样各占总分的15%。通过正常实训结合局部重点测试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及自我学习的能力,学习热情高涨。还有少数此时没什么事的同学,要求他们书写实习日记。这样基本做到了人人有事做,基本实现了教学工厂的梦想。实训的最后两天,以4人为一小组进行MT总成拆装考试。考试前,先挑选4名同学进行总成拆装规范拆装,此时教师再进行规范拆装讲评,由于是最终考核前的示范操作,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替代强化作用明显,这可以从学生的实习日志中反应出来。3实训考核方式改革实训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过程评价,学生最终考核成绩仅占总成绩的30%,充分体现每一位学生的真正掌握程度。通过对学生的出勤率(5%)、作业(20%)、关键点重点小测试(45%)及最终考核(30%)等多种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的综合应用与处理,多元化评价的威力初现,学生学习技术、探讨经验的积极性空前提高。

4小结

总之,本文试图通过对实践课程综合考核方式的变化,来最大程度地组织好教学,激发每一位学生自我探究、自我学习的能力,为学校实践课程的改革探索一条合适的路子。学生要想真正学好MT拆装,必须熟记下面三句话:“学习拆装不怕难,安全寄语记心间;未知拆装想学老,勤做标记多拍照;要想拆装学得好,真学理论多动脑。”这是我在实训课程过程中一直强调和执行的,也是我对各类拆装经验的一点个人总结,愿与大家共享。让我们一起把实践课程改革做得更好、更全面,考核评价方式更合理、更科学。

作者:徐同华 单位: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姚美红,栾琪文.汽车构造与拆装实训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五轴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信息化教学;轴的设计;教学改革

0引言

党的开启了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在历史成就基础上实践新跨越的内在需求。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之间的深度融合,正在改变高职教育教学体系,高职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工作势在必行。

1高职《机械设计基础》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①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利用互联网+教育的平台,合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对高职课程《机械设计基础》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努力构建信息化时代人才培养新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完成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改革要求;②《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内容枯燥难懂,传统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设计过程还需要套用公式计算,这些授课方式显然不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只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好,教学方式与教育信息化要求相差甚远;③通过引入信息化教学手段,使用教学平台蓝墨云,将课程教学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微课、教学视频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用专业软件代替传统的复杂枯燥的计算公式,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了教学效果。实践证明:《机械设计基础》信息化教学改革满足现代高职教育的需要,通过合理和目标明确的教学设计,结合信息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现我以“轴的设计”教学内容为例,详细阐述教学改革的过程,总结实践经验与不足,为以后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2“轴的设计”信息化教学改革

2.1教学分析。本教学内容选自十三五规划教材《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在整个专业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前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有限元等前导课程,虽有一定理论基础但无实际设计能力。因此,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定了知识、能力、素质三大目标。综合培养目标及以往教学经验确定本次教学重点为:轴的结构设计、尺寸设计及工艺分析,教学难点为轴的结构设计及尺寸设计。

2.2教学设计。此次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环节设计、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方法设计三方面内容。将教学过程分为三大环节,课前任务驱动,自主学习并完成初步设计;将课中实施环节细化为五个子环节,结构-尺寸-工艺环环相扣,解决教学重难点;课后拓展环节旨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及综合能力素养(见图1)。整个教学过程以轴的设计为核心,将三维建模及动态仿真、微课、微信群等信息化资源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以翻转课堂为主导,综合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以校企交流为辅助开展现代化教学。

2.3教学过程。课前教师利用蓝墨云学习平台下发任务书及课件等相关学习资源,并组织学生拆装一级减速器主动轴配件;学生登录平台下载学习资料自主学习,并完成课前预习任务———主动轴三维建模和从动轴设计。针对教学重难点将课堂实施环节细分为五个子环节:子环节一视频引入通过汽车一级减速器三维动态爆炸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引出此次课题,并引导学生分析出结构设计的关键因素———轴上装配件的轴向及周向定位。子环节二结构设计首先组织学生观看微课,学习轴上装配件与轴结构设计之间的关系,然后教师总结分析轴上主要装配件的常用定位方式,最后学生针对课前设计进行结构修改,完善轴件结构。在此过程中,教师线下实时辅导答疑,并组建包含学生、教师、校企合作公司结构工程师的结构设计微信群,学生通过微信与结构工程师在线互动、交流学习,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改进轴件结构,通过三维建模与装配的方式,改善了以往传统教学的弊端,使理论知识实体化,解决教学难点一。子环节三尺寸定形修改结构后的轴件是否就已经满足实际工作要求呢?引出尺寸选型的关键———轴的强度及刚度校核。传统教学中都是通过大量计算来验证强度刚度是否达到要求,计算公式多且复杂,计算量大,难度大;此次教学我们采用有限元仿真模拟的方法,可操作性强,设计过程形象简单(见图2)。首先教师利用三维仿真软件,操作并讲解有限元仿真及优化设计的全过程:模拟真实工作环境下轴件受载情况,将理论受力图解转换成仿真软件受力加载,利用软件的计算能力计算出各部分位移、应力及应变情况,进而判定轴件的强度及刚度是否达到要求。如果强度及刚度不达标,则进入软件的优化设计模块,自动优化轴件的尺寸,直到满足承载要求。接下来学生通过仿真软件,针对自己设计的轴件进行有限元模拟并进行优化设计,教师同步跟踪指导,同时借助微信群,校企合作公司有限元开发工程师在线交流辅导。通过线上线下互动答疑,做学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改善了以往纯理论教学的弊端,突破教学难点二。子环节四工艺分析那么经过结构及尺寸修改后的轴件是否就已经满足设计要求?针对工艺知识模块的特点,采用经验教学法,通过播放一组工艺经验分享案例视频,启发学生对设计的轴件进行工艺改进。改进过程中教师同步指导,工艺交流群校企合作工艺工程师在线答疑。最后教师对学生提交的轴设计图纸,进行点评,总结归纳本次课程的知识点。子环节五趣味游戏通过开展“大家来找茬”的趣味游戏,巩固教学内容。教师提供一个“问题轴”图纸,让学生从结构、尺寸、工艺等方面找出图纸中的问题,通过抢答得分的形式完成游戏环节。最终达到检验学习效果,巩固知识要点的目的。课后拓展环节,学生将设计的轴在学校实训基地加工出成品,加深学生对设计工艺问题的理解,提高学习成就感;同时每人录制一个“我的设计初体验”视频,重现设计的整个过程,总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梳理轴设计过程中涵盖的知识点,积累设计经验,增强综合素养。将学生视频上传至微信公众号,投票选出优秀作品,教师将评选出的优秀轴设计视频发给校企合作企业工程部,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教学评价,综合课前任务完成情况,课中阶段任务完成情况,课后拓展执行情况进行阶段性全过程考核评价,并综合教师点评、企业评估、学生互评三方综合评价机制。

3教学特色和反思

转换了主体的教学设计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学习积极性;三维建模、爆炸动画、微信微课视频等信息化资源的利用将理论知识动态化,降低了学习难度;有限元分析手段的利用使教学更简单高效;综合了各种信息化资源的递进式教学过程,突破了教学重点,解决了教学难点,圆满达成了教学目标。层次化教学任务、递进式教学过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引导式教学方法、校企结合式教学辅导,创新了教学模式。笔者深知课程改革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通过对《机械设计基础》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总结,结合目前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会从课程内容中提炼思政元素,结合信息化教学改革成果,继续做好课程改革工作。

参考文献:

[1]张胜泉,孙学娟,宋亚杰.高职类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方法创新探讨———以平面连杆机构模块为例[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0(03).

[2]于克强,孙桂兰,陈国辉.基于微信平台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8(10).

五轴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实际应用

1开设现代学徒制班,完成身份认证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完成学生身份认证为重点。首先,学校可建立现代学徒制班,在班级成员筛选过程中可由校企双方决定。我校建立了校企合作班,共筛选学生40人。与此同时,我校还与企业签订了长期的合作协议,并对学生进行双重身份认证。其次,我校还进一步细化了人才培养主题,与对口企业共同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并在实训基地中引入了多个模块,使学生具备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以“纯电动汽车构造与原理”这一知识点为例,开展教学工作前,我校邀请专业人员到校担任指导教师,为学生展示目前常见的几种车体驱动结构(传统驱动结构、电动机-驱动桥组合式结构、电动机-驱动桥整体式结构、轮毂奠基分散驱动结构),并让学生借助相关建模软件进行绘制,总结电动机、离合器、变速器等原件的工作原理,并结合车体结构掌握这四种驱动方式的优劣势。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电动汽车驱动原理,企业指导教师还带领学生亲临车间,依托实物讲解,帮助学生突破专业难点。以“电动机-驱动桥整体式驱动结构”为例,该驱动系统由同轴式、双联式基本形式。同轴式驱动系统电机轴为空心,通过电机左端的输出轴连接履带、减速齿轮、差速调整器实现系统运行;双联式驱动系统则由两台用词电动机直接引导,依托电机旁边的半轴带动车轮运转,差速器位于电机内部中心。讲解过程中,企业师傅还播放了具体的汽车直行、转弯的模型动画,帮助学生理解的同时,使其进一步掌握车体驱动系统内部元件工作原理及前驱(F-F)、后驱(R-R)两种驱动模式的优点,提高自身专业能力。

2优化课程安排,提高专业能力

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教学要点,如将重心放到核心课程方面,如新能源汽车高压安全及防护、新能源汽车电子电力辅助系统、纯电动汽车结构与检修等。以新能源汽车高压安全及防护课程为例,首先,我们要给学生介绍高压系统开发流程,从功能设计、零部件开发、量产预测多个角度入手。我们可将目光放到功能开发过程中,要对整个系统的功能进行全面分析,同时还要评估其风险,在此基础上得出功能安全目标及相关需求。其次,我们还要教学要求设置教学任务,其一,新能源汽车电路基础元件识别;其二,新能源汽车电路识图。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入了北汽EV200纯电动汽车的相关参数,学生通过说明说能够明确了解动力电池的相关参数,如供应商基本信息、电芯类型、标称能量等。同时也能了解驱动电机的额定功率与最大转距、不同充电方式的时间(如慢充与快充)、动力性指标(半小时内的最高车速、0-50km/h与0-100km/h的加速时间)等。在电路基础原件识别过程中,我引入了图1所示的整车结构图与图2所示的主要部件。通过认识相关部件能够使学生扎实理论基础,为其今后实践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3加强实训教学,促进专岗衔接

新教育背景下,学生可以将学习分为两个重要部分,一个是校内学习,另一个是校外学习,通过这两种学习模式,学生能够进一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把学习“工作化”、将工作“学习化”。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首先,在学生初次进入学校时,教师要给学生讲述“招工即招生”这一理念,通过这种方式使自己对自身的身份有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角色转换。在实训过程中,教师还要树立实训内容及“工作任务”的理念,将不同理念传达给学生。例如在讲解永磁同步电机工作原理时,教师可借助实训基地进行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对电机内部磁钢、定子、转子的转速进行测量,总结电机运行的基本条件。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引入异步电机的相关知识,并向其展示三相异步电动机,鼓励学生根据永磁同步电机工作原理进行思考、探究,并总结二者电机的异同点(永磁同步电机功率大、工作状态稳定,不过多消耗电资源等)。以新能源汽车高压安全实训为例,我带领学生深入了相关企业,并让学生跟随企业师傅学习,了解电动汽车高压安全防护系统各个元件。与此同时,还要给学生演示电动车充电步骤、安全继电器安装操作、给学生讲述故障模拟系统的诊断方法及保护装置的安装步骤等。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能够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提高其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

4开展技能竞赛,促进优质资源整合

首先,我们要明确技能竞赛项目与核心课程的对接内容,在此基础上把握竞赛题目的出题方向(详情见表1)。其次,我们也可借鉴其他地区的竞赛开展经验,如北京汇众承办的“北汽新能源汽车技术及教学转化”研修班,在此基础上引入与职业相关的技能竞赛,如:永磁同步电机、三相异步电动机检修;同轴式/双联式驱动系统故障检修及内部零件更换等。为了保证竞赛的公平性,该校还聘请中国汽修行业协会的专家为本次竞赛评分,通过这种方式也能促进教师专业技能提升。对此,我们也可借助技能竞赛之力强化对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其专业能力。

5开展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

5.1合理选择企业,签署特定协议

现代学徒制的亮点就是实现校企的深度结合,要想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学校就要充分调查新能源汽车专业发展现状,并调查当地发展得比较好的企业,并向企业工匠“取经”,为专业课程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例如,我校经过长期的筛选选择了两个合作对象,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三位四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学徒、准员工、正式员工,在此过程中还要签订特定的协议,详情见图3。

5.2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确定好合作对照后,我校选取了若干名优秀教师,同时,企业也推送了多名工匠,共同成立了专家指导委员会,针对当下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并建立相应的资源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校企双方也要共同制定教学目标。以“混合动力汽车结构与检修”相关教学内容为例,我将学生带入了相关企业,在企业资深师傅的领导下,孩子们了解到当前国外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趋势,同时也了解到了该种汽车的四个主要目标,如降低油耗、实现低排放、实现低成本、提升驱动性能。与此同时,学生还深入分析了内燃机与电动耦合功率分配的最佳方法。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还深入4S店考察,了解混合式汽车的销售状况,与销售员交流其性能及是使用优势,在此基础上预测其今后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我校也制定了长远的发展规划,如建立政、行、企、校四方的有机联合,同时还要引入先进的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拓宽专业教学路径。此外,在平台创建过程中,我们还要集“产、学、训、研”于一体,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为相关岗位提供更多的专业性人才。

6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学徒制视角下,高职教师要重新审视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内容,立足学生发展实际,把握职业教育的核心内涵,从课程内容的调整、实训教学的开展、校企合作平台的建设多个角度入手,完善课程内容,强化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全面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奎.新能源汽车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提质增效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29):204-205.

[2]王昕灿,胡慧慧,王锦华,孙旭.现代学徒制新能源汽车专业工匠精神的培养模式探析[J].时代汽车,2019(13):34-35.

五轴实训总结范文4

摘要:

本文根据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按机械制造类专业课程的学习要求与以后从事机械制造工作的要求,结合实训课程中的典型轴类零件为载体进行教学项目的挖掘。课程设计贯彻了“教中做,做中学,学中练””的原则,突出实践能力,按照知识应用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师生互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职课程;教学载体;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

1《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中专业基础课程,以培养掌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的专业知识,会应用有关的公差配合标准,具有选用公差配合的初步能力,能正确选用量具及检具,会进行一般的技术测量工作的专业技能人才为目的,是针对机械制造类专业满足后续课程的学习要求与以后从事机械制造工作的岗位需求而设置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掌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的概念,会正确应用公差配合有关的标准,具有正确选用公差配合的基本能力,能正确选用测量量具及检具,能从事一般企业必备检测工作,同时通过团队小组按项目学习、互相合作完成工作任务方式,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动脑动手、处理问题的方法能力,增强与人沟通、合作的社会能力。

2教学理念与思路

根据企业岗位的工作要求,用典型轴类零件为载体进行学习任务项目的设计。课程教学设计实行了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学习内容取之企业常见产品并结合职业岗位要求、达到“教中做,做中学,学中练”的目的,注重实践引领,按照知识应用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在内容安排上,注意符合人的一般认识规律: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从局部到整体再回到局部认知。在教学方法上注重任务引领和行动导向,促进学生多元思维方式的发展,强调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养成,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和工作方法,建立良好的职业意识,为其职业能力进一步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3课程内容的安排

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两大部分教学内容设计为4个学习情境:第1个学习情境:“尺寸公差配合及检测”,该情境又分为两个教学子项目:①长度尺寸公差配合基础知识及检测;②轴类零件尺寸公差配合基础知识及检测。项目①在实验室进行,将学生《零件车削加工》课程中的“产品”———阶梯轴引入,通过教师先讲授理论知识,其次进行操作演示讲解,再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仔细观察,掌握有关互换性、公差、检测及标准化的概念,会正确使用用游标卡尺和千分尺进行长度尺寸测量。项目②在教师讲授完配合制的相关理论知识后到实训车间,结合学生本学期即将开设的《零件车削加工》课程中的“车削轴、套配合件技能训练”,学生分学习小组对零件分析,掌握识读和标注尺寸公差方法,合理选用极限与配合,正确使用内径百分表和机械比较仪检测圆轴尺寸。第2个学习情境:“形位公差及检测”,教学是在实验室进行的,教师先用多媒体课件讲授形位公差的有关基本概念、形位公差的选择、识读和标注,再指导学生识读和标注形位公差,会使用指示表、偏摆仪、平板、塞规等进行常见形位误差的检测。第3个学习情境:“表面粗糙度及检测”,教学在多媒体教室教师讲授表面粗糙度的基本知识、主要评定参数,表面粗糙度的选择方法、识读和标注,表面粗糙度的检测。学生要能根据典型零件的服役条件选择表面粗糙度,掌握能使用标准样板检测工件表面粗糙度方法。第4个学习情境:“常用结合件的公差与检测”,该情境又分为三个教学项目:①三角形螺纹的公差配合及检测;②常用键联接的公差与配合;③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三个项目都在实验室教学,通过教师理论讲解再实验指导,学生对项目①要掌握判断普通螺纹的合格性,能用螺纹千分尺、三针、螺纹量规测量螺纹。项目②掌握平键公差基准制、花键公差与标注、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标准。项目③掌握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标准,能根据配合选择的基本原则,选用滚动轴承。

4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4.1总体思路

以零件及相应的零件图和装配图为载体,学生分组,教师通过对零件图上的尺寸,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技术要求等标注的分析引入,实物零件检测要求,将教学内容的四个学习情境由表到里,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进行系统学习。

4.2学习情境内容组织

从图中可见每个学习项目以“分析实训产品轴类零件及零件图和装配图并检测”步骤来组织实施。本着教中做,做中学,学中练”的目的,注重实践引领,按照知识应用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在内容安排上,注意符合人的一般认识规律: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从局部到整体再回到局部认知。在教学方法上注重任务引领和行动导向,促进学生多元思维方式的发展,强调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养成,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和工作方法,建立良好的职业意识,为其职业能力进一步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4.3教学评价

本课程采用实践项目作业考核与笔试理论考核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学习过程的能力提升,建立以能力展现为主的考核方式,以专业、方法、社会等综合能力为考核内容,对学生进行全面正确的评价。

4.3.1考核权重设计

期评=平时表现10%+作业/项目考核50%+期末考核40%

4.3.2考核内容及标准

具体评价内容及标准。

5教改总结

通过以上方式的学习,将《机械制图与测绘》、《金工实训》等前修课程的知识合理的衔接拓展。学生的学习以实践为过程,以完成职业岗位的项目为目标,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获取专业知识,掌握技能,同时促进学习对象形成职业所需的素养。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蓝雄 单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贾文.零件加工工艺及工装设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7.

[2]何玉龙.高职院校职业技能课程设置优化的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2007(2).

[3]徐茂功.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第二篇:高职思维导图教学设计

【摘要】

通过探讨将思维导图应用到高职药学专业“药理学”课程教学中,讨论课前、课中、课后多种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实现综合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药理学;思维导图;教学改革

“药理学”是五年制高职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科目之一,主要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其任务是为学生在临床中合理用药或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理论依据,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适应我国人民健康事业、社会发展的需要。“药理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临床用药能力,因此有必要认真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目前,“药理学”教学模式陈旧单一,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临床用药护理及分析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方面,应多注重处方的调配和“问病荐药”的训练,在教学方法方面要将多种教学方法引入到“药理学”教学过程中,如自主学习法、情境演示法、团队学习法、案例教学法等。我们采用PBL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表现出对这些教学方法的欢迎,课堂气氛也较为活跃。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学生常常“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某些知识点记忆深刻、运用熟练,但面对集合数个知识点的复杂问题,较难前后联系、综合分析,常常出现遗忘和混淆,无法很好地解决问题,考试成绩也未见较大的提高。知识可视化是研究如何应用视觉表征改进两个或两个以上人之间复杂知识创造与传递的学科。在教学中,运用知识可视化教学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体系与新的知识内容建立有效的联系,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思维导图是一种知识可视化教学工具,是英国人东尼•博赞在20世纪60年明的记笔记法,他认为思维导图是用图表表现的发散性思维,在学习、生活和工作领域都具有高级应用。思维导图可以用来激发学生的大脑,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问题,鼓励他们讨论,进行活动。我们尝试将思维导图应用到“药理学”教学中,针对药物治疗疾病或是作用的人体系统提出关键词,在每一个关键词上引申出相关的作用机制、药物分类、临床应用、注意事项等,便可将一本厚厚的药理教材绘制出层次清晰的思维导图,做到各个知识点间纵横交叉、相互联系,以更系统性和条理性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既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也方便前后联系理解掌握。

一、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设计

1.学习制作使用思维导图

为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思维导图,需要提前对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相关知识的培训。讲解思维导图的概念、特点、优点及制作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绘制,并用思维导图的经典案例加深学生的理解,激发学生对思维导图的兴趣及探索的渴望。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并绘制思维导图框架图,课后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

2.使用思维导图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但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执行,有时即使预习了,但是效果并不好。预习不等于把书看一遍,而是要根据学习目标整理出各个知识点,搞清楚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既关注知识点,也要关注整体,前后联系,深刻理解。使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学生需要搜集、查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大量资料,譬如生理学、病理学,通过思考、梳理、归纳才能对预习内容进行有效加工,课上才能有针对性的听课。在上课前,教师应先检查学生绘制的预习思维导图,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

3.使用思维导图教学

(1)小组讨论式。课上,教师以案例导入或是问题引入提出学习内容,并将软件绘制的授课内容思维导图框架图以PPT形式呈现。框架图类似于内容提纲,与传统的1.2.3点线性提纲相比,思维导图框架图更直观形象,导图中可以添加图片或是用不同颜色的字体、符号、线条提高可视性。以药理学“抗消化性溃疡药”为教学内容提出关键词,制作的思维导图框架图为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分组,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将知识点补充完全。如果课程内容较多,可以拆分任务,每组只要讨论一个关键词节点。譬如A组分析完成消化性溃疡的含义,阐释其概念、分类、临床表现等;B组分析溃疡的发生机制。(2)教师启发式。课上,教师以思维导图框架图的各级分支开展讲解。教师围绕关键词,以设问的方式按顺时针顺序详解四个节点分支,讲课时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衔接与过渡,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和学生的逻辑习惯,借助设问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发散性思维,提出关键词,形成知识节点,再一步步完成对知识点的层层分析,学生可以在思维导图框架图上记关键词,通过师生互动将知识点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

4.总结评价

授课完毕,学生完成思维导图,教师针对重、难点内容进行提问、评价、总结,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课后学生互相交换思维导图,交流制作心得,也可择优张贴,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提升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的信心。

5.利用思维导图复习

要求学生课后用思维导图将零散的知识点整理成模块,做到每个知识点有一张单独的思维导图,每次课有一张思维导图,每一章也有一张完整的思维导图,同时要求学生在课后按照思维导图的脉络复习所学知识。经检查发现,引入思维导图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更深刻,掌握更牢固,各个知识点前后联系更紧密,说明利用思维导图学习起来更有效率。

二、教学反思

1.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有利于培养思维和协作能力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学会学习、有效学习有助于学生快速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学生熟练掌握思维导图的使用后,可以对知识、思维进行整理归纳,对自身知识体系进行建构和更新。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不断地得到锻炼,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

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思维过程。导图辐射状的结构、鲜明的色彩、图片和符号的使用,使信息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便于理解和掌握。而且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展示、相互评价等方式有效满足学生获得成功、尊重、自我展示的需求,让专业知识学习不再枯燥。

作者:施天慧 单位:江苏省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第三篇:高职英语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

该研究以QQ群作业功能为教学平台,以翻转课堂在高职高专实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法,文献研究法,实验法,问卷和访谈收集信息,分析了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特点,考察了学生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接受程度,总结了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原则。

[关键词]

高职高专;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一、研究背景

(一)翻转课堂简介。

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或In-vertedClassroom)是一种混合使用技术和亲自动手活动的教学环境。所谓“翻转”,是指改变传统教学顺序,将课堂教学由教师负责的知识传递部分转为课前由学生完成,而课堂教学则转变为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完成知识的巩固和吸收。就其本质而言,翻转课堂是一种混合式学习,它以构建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颠覆了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最早发源于美国,从2012年起,逐渐引起国内教育者的关注。学界普遍认识到,翻转课堂借助信息技术,通过课内安排各种活动实现学生知识建构和内化,使学生从被动的听众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帮助学生掌握更具挑战性的概念,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QQ群作业功能简介。

翻转课堂的实现必须基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如何开发相应的网络平台是翻转课堂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之一。笔者在翻转课堂实践中发现,QQ群中的新功能———“作业”足以支持翻转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2015年,腾讯推出QQ家校师生群,其中的“作业”功能实现了多媒体(语音,图片,视频,文字)作业布置方式。学生通过QQ收到作业,在线答题提交。对于没有及时完成作业的学生,专门设有“一键提醒”功能。教师能随时了解学生是否查阅作业,完成作业,何时提交了作业。这对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探索翻转课堂教学的实现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和翻转课堂依托的其他教学平台相比,QQ群作业功能的优势在于其接收方式更为便捷,学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收看收听课件,学习的时间和地点更为自由。教师不用花费大量的精力开发教学网站就可以轻松上传视频音频,作业,检查学生作业情况,实现师生互动。

二、文献综述

以“翻转课堂”“教学设计”“英语”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里搜索近年来相关文献,笔者发现作为翻转课堂研究的一个分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从2014年一月到2016年五月,相关文献共有53篇。在这些文献中,研究者将视角由最初的翻转课堂可行性调查转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和效果评价,大家更为关注的是如何在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如何在多媒体技术,移动数据端,网络电子资源的支持下应用翻转课堂,实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上述文献中,除了5篇针对小学、中学的英语教学,其他都以大学英语教学为研究对象,但笔者发现,研究模糊了教学对象的界限,没有区分本科生和高职高专类学生。研究者们将焦点集中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及效果上,但如何才能实现“有效地翻转”,笔者认为,必须要分析教学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实施,才能发挥翻转课堂的效果。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以镇江高等专科学校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2015级微机班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腾讯QQ软件中的“作业”功能为教学平台,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学手段,进行为期一学期的教学实验。本次实验力求解决以下问题:(1)学生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接受程度如何?(2)如何使用合适的“翻转课堂”教学平台?(3)如何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的翻转课堂?

三、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特点的翻转课堂设计

(一)高职高专学生的认知特点

高职高专的学生不同于本科生,有其固有的认知特点。首先,他们比较擅长具象认知而不愿进行纯理论的抽象思维。其次,他们对认知活动的监控和调节能力明显欠缺,不知如何根据不同的学习材料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不了解知识应用的具体条件和情境,对学习遇到的问题、薄弱环节和错误缺乏复习巩固意识。面对上述现状,高职高专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必须符合学生的特点。在具体操作上,力求做到个性化、引导式、监督式教学。

(二)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1.教学视频的设计原则———紧扣基础。在翻转课堂中,教学视频主要起到了知识传递的作用,教学视频的制作和选择极为重要。视频的来源有两种:教师自己制作和选取网络优质视频。建议自制视频为主,网络视频为辅。虽然有大量优质教学视频,如微课、慕课等网络资源,但它们并不完全适用于基础薄弱、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高职高专的学生,并且找到适合具体某节课教学目标的视频也有一定困难。对高职高专学生,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其实现大量正确语料的输入。笔者结合QQ群的作业功能,上传的第一个课件是所授课文的生词音频,要求学生下载,跟读后上传自己朗读的音频,供教师检查评分,给予指导,确保学生在课前能做到读准单词。后续的视频主要围绕课文的语言点展开。因为视频制作耗时长,且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对于以词汇和语法训练为主的视频可以由音频代替,并附上教师的备课笔记,效果很好。很多学生都表示,以音频的形式听语法知识点,可以边走路边听,合理利用了碎片时间。一边听一边在文中划出语言点,做笔记,非常方便。

2.针对性课前练习的设计原则———短小,快速。针对性课前练习的目的有两点:一是帮助学生抓住教学视频里的重点;二是督促学生带着问题看视频,以防走神。针对性练习的特点是:短小,难度低。所以在设计练习时,应选用能够快速测试学生某一知识或能力的题目。比如,课文里某一段落的音频学完后,要求学生归纳这一段话的主要内容,通过作业功能,在线提交。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判断出课前自学的情况,学生掌握的程度如何,以调整下一步教学的重心。也能从回答中,修改错误,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这一过程也可以帮助教师具体了解每一个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指导。再如,在SpoiltforChoice这一课中,笔者选取了两个针对性练习:其一口语练习:学生以一问一答的短对话形式,练习本文重点句型:Whatdoyoucall……?What’sthenameof……?并掌握如何描述手机、易拉罐等物体。其二阅读练习:要求学生写出课文中所有数字表示的含义。例如:morethan30,000表示productsofferedinanaveragesupermarket。这个练习的难点在于如何快速在文中找出相关信息,可以有效地训练对细节的定位。以上练习都有明确的训练目的,帮助教师和学生检测课前学习的质量。

3.快速少量测评的设计原则———有效性。笔者一般通过单词默写实现快速少量测评。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效地参加课堂活动,笔者将传统教学中课后检测单词的步骤调整到课堂教学中进行。学生有没有可能在课前就掌握生词?实验证明,完全可能。课前学生就通过收听词汇音频,跟读并上传自己朗读的音频完成了单词的初步学习。再通过学习课程知识点视频或音频,完成对词汇的巩固。实验表明学生单词掌握情况远超过传统教学方法,不少同学还得了满分。后期访谈中,不少学生也提到“从听单词音频,到上传自己朗读的音频,再由教师正音,到单词默写,环环相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觉得背单词没有那么难了。”

4.解决问题,促进知识内化的设计原则———输出性、拓展性。Swain(1995,1998)提出的可理解输出假设明确阐明了二语学习者的语言输出有助于促进他们准确而流利地使用目的语。二语习得过程是通过语言输出不断对目标语做出假设的过程。输入并不等同于输出,只有当输入(input)转化为吸收(intake),经过发展(developing)最终才能输出(output)。在之前的几个环节中,学生已经初步完成了语料输入,有了一定的积累,为了促进学生对这部分语料的运用,笔者设计了说和写这两个语言输出环节。说的部分由小组集体完成,选择一个和课文主题相近的话题,由小组成员搜集组织材料,整理成文,在课堂上以演讲的方式完成。写的环节由造句和写作组成。学生虽然掌握了生词的读音和拼写,但无法准确地使用词汇。通过对本课生词里主要的动词和形容词进行造句,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词汇的用法。通过应用文写作,掌握句与句的衔接以及语篇的书写。

四、实验结果

在为期一学期的实验中,共完成教学任务五个单元。在实验结束前,笔者针对翻转课堂学习效果做了一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翻转课堂的接受程度。实验共收取有效问卷20份。从问卷和后期的访谈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接受和满意程度。首先,学生普遍认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35%的学生非常喜欢翻转课堂,65%的学生比较喜欢翻转课堂,5%的同学对翻转课堂兴趣一般。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大部分学生更加青睐这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学生喜欢翻转课堂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有的学生认为翻转课堂使英语学习不再盲目化和粗放化。以往英语学是难分头绪,无从下手。而在翻转课堂中,学生感到每一个单元的知识点都分解细化成若干个小任务,从听读单词到知识点讲解,从课前就掌握了生词到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课前就掌握了知识要点极大鼓舞了学生。也有学生认为翻转课堂能够优化了学习时间,实现师生及时交流。学习中遇到困难可以及时通过QQ作业功能反馈给老师,老师能及时地留言指导,随时解决问题。还有学生认为翻转课堂扩大了阅读量,增加了锻炼了口语和写作能力,总体来说提升了学习英语的信心。其次,所有的学生都认为,翻转课堂有助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客观上也增加了他们课后学习的时间和频率。访谈中,不少学生提到,由于每个单元知识点分解成了一个个的学习任务展示在QQ群中,并要及时上传作业,客观上起到了督促作用,有45%的学生表示,他们课外学习英语的时间由每天半小时延长到了每天1小时,知识面也得到了拓展。最后,学生也反映了翻转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比如,由于以翻转课堂采用了小组协作学习,一般为4-5名学生共同完成口语练习任务。不少小组都出现了将任务推给某一个学生单独完成的情况,造成口语好的学生越来越好,口语弱的学生从不开口,参与度下降的现象。另外,不同的学生课后学习时间不同,对翻转课堂的接受程度也不同。有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不佳,很少查阅并完成作业,“缺席”了知识传递部分。到了课堂上,进入语言输出部分训练时,自然也跟不上进度。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就比较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起到引导作用也不是特别明显。而课后花费时间看视频,逐个学习知识点,积极背诵单词的学生,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形成了教与学的良性循环,这部分学生则很喜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希望老师能继续这种模式。

五、结语

五轴实训总结范文5

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职业院校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档案记录了一切实训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过程,存储了职业实践课程教学的基本信息,是职业院校进行实践课程的参考资料;其二,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档案将仪器设备的采购过程,质检过程,安装过程,调试过程和报废过程中各环节的职责进行了规定,一旦因此而发生法律纠纷,可以以此为依据去执行;其三,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有利于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尤其是以往的采购管理方案的积累,可以给今后制定更加完善的采购管理方案打下基础。

2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的调查发现,现阶段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来讲,可以将其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档案管理制度不符合实训仪器设备档案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档案管理人员对于不同实验实训设备的维护管理注意事项不是很了解,常常以一刀切的方式去进行维护和管理,由此建立起来的档案常常出现一些问题,使实验实训设备档案体系难以有效的反馈出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的特点;其二,职业院校对于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不是很重视,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难以将复杂的,系统化的档案管理工作做好,不懂得使用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手段,这也成为制约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健康发展的瓶颈;其三,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方式落后,不懂得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去进行调整和改善,导致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质量一直处于低效率的状态,难以跟上时代的潮流;其四,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意识淡薄,缺乏具体的组织管理部门去专门负责,常常是将其附属到其他职能管理部门权责中去,造成了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组织体系不全的问题,导致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质量较差。如果上述提到的种种缺陷和不足长期存在的话,势必会影响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是不利于职业院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

3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的策略

3.1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

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也需要遵循档案管理工作的一般准则。具体来讲,结合多年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经验,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工作原则:其一,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由于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档案的收集工作是与实习基地建设档案管理工作息息相关的,并且与实际的实训教学工作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进行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应依照实践教学规律去开展,显得尤为重要;其二,专业划分的基本原则。由于职业院校不同专业之间,其实践课程是不同的,其所需要使用的实验实训设备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能做到按专业划分管理类别,也是很有必要的;其三,及时归档的基本原则。由于职业院校专业众多,学生人数多,实验实训设备常常处于连轴转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也应该是动态化的;其四,重点管理的基本原则。简单来讲,就是对于价格昂贵,使用率比较高,出现故障后需要大量维修费用的仪器设备,应该格外注重,将其每一个信息都计录在案,以实现对重点仪器设备的动态化跟踪和管理。上述是在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过程中,需要遵循的特定规范,也是制定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策略的依据。

3.2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策略

(1)建立健全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的健全,是保证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和进步的前提和基础。尤其是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众多,需要进行的信息收集和整理工作任务重,常常会因为不规范的操作影响档案管理的质量,难以保证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为此,我们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组建专家小组,对当前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调查和总结,找到制度建设中存在的缺陷,尤其是与实际实验实训设备特点不吻合的条款,积极进行改善和调整;其二,凡是与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存在关联的行为,都应该指派专门的档案管理员参与,保证其能够对于整个仪器使用情况进行记录和管理,以保证收集到的档案信息是真实的,在此基础上进行及时归档;其三,建立健全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组织体系,以岗位责任制度的健全,将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效果纳入到绩效考核中去,以此去激励各个部门参与到实际实验实训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其四,积极将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档案管理经费纳入到职业院校预算管理体系中去,实现其物质基础的规范化管理。

(2)不断提高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

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泛,牵涉内容众多,无论是教学资料,还是设备维护资料,都需要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才去进行处理。针对当前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不佳的问题,应该积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其一,积极开展大范围教育和宣传,尤其在档案管理职能部门内部加强学习,使各个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人员意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其二,关注与管理人员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得其能够处理好日常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的基本管理工作;其三,严格控制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人员的招聘和选拔过程,从档案管理经验,档案管理技能,职业精神等多方面综合考核应聘者的素质,实现对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人员准入机制的控制和管理;其四,做好新入职人员的培训,保证其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切实的做好各方面的档案管理工作;其五,积极做好信息技术的培训,使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人员具备信息素质,保证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和进步。(3)推动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针对于当前部分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方式落后的问题,应该积极推行现代信息化技术管理,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探析:其一,针对当前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的基本情况,建立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目录数据库,为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工作做好基础数据工作,为提升实验实训设备档案使用效率和质量打下基础;其二,倡导档案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的建立,构建职业院校实验实训特色档案体系,更加全面的展现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的状态;其三,积极做好实验实训设备档案信息的归档处理,以先进的安全加密技术去保证信息的安全,并且在此基础上构建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数字化系统;其四,建立健全实验实训设备档案信息系统的评价机制,对于其运行效率进行总结和归纳,并且在此基础上实现实验实训设备档案信息的电子化。

4结束语

五轴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项目驱动教学法;机械设计;项目评价

机械设计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理论性、系统性很强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向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过渡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基于高等学校工程论证的要求,结合相关专业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除了要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还要能够分析和提炼机械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并能够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初步分析与论证。当前在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完成对工程机械各系统由表及里,逐层认知并理清脉络,是教师必须正视的问题。

一、机械设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课堂单向讲授机器传动类型、传动系统组成、工作原理和特点、设计和选用,容易使学生感觉理论学习很枯燥、传动装置很抽象,难于消化和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普遍缺乏自信,学习主动性、自觉性。随着教学课时的削减,学习任务的加重,近几年学生不及格率不断攀升,老师教得累,学生不愿学的局面越来越明显。教学方法的改革显得尤为迫切。根据课程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机械设计不同于我们基础课和专业课,这门课是联系基础课和专业课桥梁,内容涉及面广,还要注重实践性,设计结果没有唯一性,这就要求在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中善于理论结合实际,项目驱动教学法将课堂理论与实践做了完美的结合,将理论知识寓于某个具体项目,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今年来逐渐被教育领域开始运用,作为教育领域中一种比较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可以用在多领域、多学科。

二、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概念

大学课堂可用教学方法很多,项目驱动教学法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局限性,通过具体项目完成理论学习,构建知识体系,掌握学习的技能和方法。项目选择要切合实际,由教师进行必要的分析和引导,明确项目的任务,使学生带着项目任务问题自主学习,掌握必要的相关基础知识。项目驱动教学法不同于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为以项目设计成果为目的,要求在规定学时内完成项目,完成学习任务,实现了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驱动学生为了完成该任务去学习本课程。项目驱动教学法转变了课堂模式,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激情和动力。

三、项目驱动教学法实施

选择项目设计案例要涵盖机械设计课程中的重点章节内容,项目驱动以设计任务书的形式出现。通过设计任务的完成,能得到一个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机械传动系统装置。

(一)明确项目任务,制定任务书。确定项目主题的类型,根据主题要求提出相应的项目课题,课题围绕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展开,掌握机械及机械传动装置的一般设计方法、设计步骤,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机械设计及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知道项目设计活动的基本流程,根据设计课题的特点确定设计的基本环节和核心内容。首先学会进行功能分析,确定性能参数。不同的功能会产生出完全不同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得出完全不同的设计方案。

(二)制订计划,落实时间。学生设计的项目进行分解,设计阶段学紧扣教学环节。第一个阶段在学习机器和零件的设计要求,方法和设计准则时,学生应该完成方案的选择分析,原动机的选择,系统传动参数的分配。比如由工作机的输出功率,考虑机械系统的效率,确定电机的功率和同步转速,电机确定后,由传动系统,确定传动比的分配,确定没根传动轴的功率,速度和转矩。这些基本计算参数是整个传动装置实现功能核心数据。第二个阶段,带传动和齿轮传动,学习这两大传动机构的特点,设计方法,学生可以根据前面参数,按照我们学习传动机构设计方法完成项目设计传动部分。第三个阶段,轴系零部件的设计,学习轴、轴承和联轴器,学生可以完成支撑部件的设计。第四个阶段,课程结束后,学生项目也进入整理和总结阶段,完善装置和图纸,提交成果。

(三)具体实施,解决问题。学生首先是到实验室和工程训练中心观察和动手实验,观察和分析一个具体传动系统结构和组成,选择设计方案,比如带式输送机传动系统方案很多,涉及到带,齿轮和链等组合,请学生们罗列多组方案,组合评价,确定设计方案前必然主动学习以上机构,明确各自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另外还要提前学习减速器的结构特点,就两级圆柱齿轮减速器就有四种方案,还有锥齿轮和蜗杆蜗轮等多种方案。通过项目驱动教学法使学生开始进入本课程学习就建立部分和全局的观念,明确学习的目的,端正好学习的态度。

(四)引导好学生,技巧总结。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教师要求学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项目步骤完成,此部分授课中并没详细讲解,而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训的基础上进行,学生要自行分析设计结合实训完成,实训中要注意观察和对结果进行分析,这就要求各小组能正确观察机器工作中的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课堂教学活动中要非常注意满足这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需要,让学生把完成设计任务的过程看作是取得胜利的过程,将学生置身于发现者、研究者的情境中,让学生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到成功,培养自信。是项目化教学的重要环节。

(五)学生完成该项目后,应先学生之间互分析、讨论,教师再进行工作总结和评价、解决实践性知识、拓展讨论,从而达到教学要求。项目设计没有唯一的答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从三个方面:方案选择、说明书中参数的选择和设计;说明书中设计与校核、设计态度、能力和答辩;图纸、软件使等综合评价。

四、结论

以项目驱动式的方法探索加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结合,提升学生对工程认证、对机械和机构工作原理的深入理解,制定合理的课程目标,建立其与毕业要求间的支撑关系矩阵,进而根据课程目标优化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积极申报和参与教学改革项目,有利于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持续改进,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增强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课题中,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濮良贵,等.机械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2]吴宗泽,罗圣国,等.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耿晓伟.项目研究法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中的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653-656.

[4]刘利国,李静娟,卢学玉,等.《机械设计》课程系统教学法理论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教学,2015(2):171-172.

[5]周开发,曾玉珍.新工科的核心能力与教学模式探索[J].重庆高教研究,2017(3):24-25.

五轴实训总结范文7

关键词:智能制造;专业综合能力;信息化技术;实践教学

目前在我国制造业自动化水平还不高,尤其是体现在人才的匮乏。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西部地区制造业都是一些中小企业,从事的是低端制造,技术落后,工人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不多。各职业院校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一直在努力培养技能出众的人才,但多年的教育理念形成的惯性思维,造成人才的综合技能不强,所学知识不贴近岗位,需要企业再次培训或降级使用,究其原因在于我们职业院校课程设置脱离了企业实际需要,知识陈旧,不能领先于制造业的发展,我们通过对电气自动化综合实践课程的设置开发对这一现状进行解剖,破解,开发出一套适应智能制造发展的专门课程,融合多学科、多技能、集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于一体的综合课程,尝试一条改善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

1智能制造综合实训课程的实施要素

(1)“智造”专业综合实训基地建设“智造”专业综合实训基地建设和开发的模式有新建和改建整合两大模式。项目立项后在项目资金的支持下在原有的实训室基础上新建了机器人应用技术实训室,配置了五套模块化机器人及二套六轴机器人本体,能够完成整班学生进行拆装实训;成立了液压与气动实训室,容纳45人进行机电设备连接和装配;改建了电气装调车间,配置了电气安装实训台(此实训台已申请新型实用专利)48台,可以进行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及按调;整修了机床电器柜,更新了电气元器件和内部电路,更贴近新的实践教学内容;自动生产线做了整合和维修改造,用于专业技能大赛参赛选手训练和考核;改造了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实训室,采用仿真加模拟技术完成现代电气控制的设计和安装调试。在此硬件条件逐步完善的基础上构建合理的“智造”类大综合实训课程。

(2)“智造”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通过研究学生完成的主要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各主要技能专项实训后,综合运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专业(智造岗位)的主要知识和技能,确定了智造岗前训练的三大模块,其目的是通过“智造”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项目链,将项目各个主要阶段有机串联起来,让学生能实际感受企业的项目操作流程和规范,熟悉企业团队协作开发环境及方法,逐步积累制造岗位的项目经验,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实现基本能力的整合、迁移,使学生能够胜任电气自动化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生产岗位的各项工作。目前围绕“智造”主题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核心课中选取《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与安装》、《自动线安装与调试》、《工业机器人控制技术应用》等课程的核心实训项目,分三个模块对课程信息化资源进行整合,以实操来巩固理论知识。《三菱系列可编程序控制器程序设计》是基于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岗位群的需要而设置,是数字制造的核心,也是我国智能制造发展战略推广的第一步,此模块采用了仿真技术来完成设计和安装调试,通过此模块的实践训练学生可以对数控设备进行熟练的使用;模块二《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调试》是基于工厂自动化和机电一体化设备维修和技术管理等岗位群的要求而确定,通过对工厂常用机械设备的电气控制系统进行安装调试训练,熟悉了各个设备环节,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岗位群的技能要求得到满足,学生可以对常用机电设备的电气控制部分进行检查维修,胜任相关工作;模块三《机床电气控制线路的故障排查》是针对工厂设备维修和技术管理岗位而设置,通过常用机械加工设备如:万能铣床、万能镗床、磨床等机械加工设备的电气控制系统排故训练,掌握实战技能和技巧,积累工作经验,快速提高技能。

(3)“智造”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方法设计以“智造”职业岗位工作为载体创设学习情境,设计教学方法,重组教学内容。一是设计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育,实行实训室的全面开放管理,从而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二是服务技能竞赛的原则设计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精英教育,技能大赛是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是检验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智造”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要在吃透大赛赛程和技术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实践教学标准。夯实理论基础,强化整体训练,以点带面,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以项目任务为目标,培养合作精神,锻炼领导能力;三是引入信息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微课等多种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信息化技术水平,将“智”融入知识和技能的构成体系。

(4)“智造”综合实训课程“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围绕“智造”综合实训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采用了”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方法,一用实践工作锻炼教师,通过组织实训平台教师外出挂职、培训研讨、联合开发、讨论综合实训课程标准、顶岗实践等多方式全方位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二是联合组队参加技能大赛,老带新,新教师通过老教师的帮带积累大赛经验,完成实践课程教学方法的积累。三是外聘企业兼职教师进行部分实践课程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指导,尤其是在关键技术和岗位职能等内容。

2“智造”综合实训基地的运行和升级

为了“智造”综合实训基地建设有个健康的发展方向,保证正常教学的开展,必须:

(1)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意识。实行实训基地建设责任制,形成学校主导、院系主抓、负责人主建、教研室主管的“四主”运行体制。和企业间更是多点开花,重点落实,与企业多渠道的联系沟通,与企业的合作上了一个新台阶,确保综合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不断推进。

(2)不断总结,加强过程控制。负责人根据建设规划,加强与企业合作,不断改善外部条件,定期开展建设工作总结,进行自我评价和学院考核,确保综合实训课程的总体建设水平和实施顺利进行。同时,学院和系部积极协调实训基地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积极宣传、展示基地建设成果,推广基地建设成果的应用。

3“智造”综合实训课程的试点和推行

本课题2018年5月开题,经过企业调查、岗位职能分析、问卷了解、学生知识结构调查等一系列的前期研究探讨,通过选取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实训项目、融入职业技能竞赛标准和规范进行资源整合,设计出“智造”综合实训课程,确定了具体的实训内容和环节,完成制订了课程标准、编制了实训指导书和考试题库。2018年下半学年在16-城轨机电01、02、05班进行试点,为时六周。这种模糊了学科界限,以实作为主的,强化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新型课程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的提升了学生的技能,学生以可见的速度迅速掌握了一定的职业能力,初步能够胜任一些相关工作岗位。一些学生得以参加部级区级技能大赛,获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大赛国赛二等奖。经过应用试点实施,仔细分析全部观察效果继续推进项目完成。一是继续利用综合实训课程项目进行分层次教学,其中现代电气控制系统按调参赛训练和机器人应用技术参赛训练延续了综合实训项目的进程;通过全面实行实训室开放式管理,为培养技能大赛参赛选手创造条件;二是调整综合实训内容,修订课程标准和实训指导书,增加题库数量,根据实训内容的调整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对实训室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三是通过项目推进促进完成师资队伍的双师建设,多名教师完成了三个月到半年不等的挂职和企业实践,多次到苏州、上海、深圳等地高科技企业进行参观培训,不断进行继续教育和自我提高,2018年本项目负责人和参与人共四名教师完成了高级技师培训取得高级技师证书。四是项目对1+X证书的推进有了落实,,2019年下半年,“智造”综合实训课程在自动化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城轨机电技术专业全面开设,学生通过六周左右的教学时段完成三个模块内容的实训,再参加广西职业资格鉴定中心组织的考试,以获得中级电工证书。

4“智造”综合实训课程体系推广及效果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基于电气自动化技术岗位维护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引领的“教、学、做”一体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以行业标准、规划教材及基于行业标准、规划教材开发的多媒体课件为载体,采用典型工作案例等形式呈现给学生。

4.1教学方式的变化。通过共建的综合实训基地进行实际生产任务作为教学载体,教学过程则按照维修电工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进行,使学生规范操作形成良好的职业工作习惯,90%以上的教学环节安排在生产性实训基地。

4.2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情况。

(1)采用与生产性实训课程相匹配的教学手法,强化实践环节。通过把每个工作任务落实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学生学会了知识能融会贯通了,通过训练提高完成了生产任务,产品质量达标,就完成了我们的教学目标。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程教学建设。通过进一步完善课程网站,丰富课程资源,课程既能满足课程教学,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方便。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课件,新增和修订实习实训项目和教学录像4个,并对课程标准、情境讲义、情境任务书、教学动画等内容进行修订和改版。

4.3教学效果。

(1)经过多次对学生的调查,95%以上的学生增强了课程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普遍提高,夯实了理论基础。对实训中心指导老师和课程组教师的教学效果给予了肯定和赞扬。

(2)精英教育得到一定程度的执行,部分学生经过实训,参加了国赛和区赛,分别获得国赛一、二等奖,区赛多次获得一、二、三等奖。

(3)校外专家对课程的建设理念和建设成效给予了教高评价,企业及学生就业实习单位对课程的教学效果给予了充分肯定。

5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受市场及经济面影响,与企业合作力度达不到预期,一些更为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得不到配置。

(2)受经费和场地限制,综合实训基地智能化程度不高,需要更为先进的技术和仿真技术如VR技术。

(3)课程建设的主要目的、建设主体应该是课程本身,应运用网络技术,采用“高科技”、“网络化”教学手段。在综合实训基地建设和课程开发的同时应完成精品课程建设,同时完成精品课程网站作为课程教学体系在互联网上的延伸。

(4)证书的获得率不够理想,部分学生不主动积极的报名,对证书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1+X证书的推进速度不够理想。

6进一步推进改进项目的有关建议

(1)继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以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作为促进实训教学质量的手段,不断深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人才培养质量。

(2)在专业综合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加强与同类高校和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使资源最大限度的共享,扩大学习者的受益面。

五轴实训总结范文8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学;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情境设计;课程考核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是机械制造专业的主修课程,在机械制造专业整个课程体系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课程涉及机械制图、机械基础、金属切削刀具、公差配合与精度检测等先期课程的相关知识,综合性较强;课程的理论是机械加工制造实践及其规律的总结和升华,每个定义及术语均有丰富的知识点,理论性较强;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生实际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联系非常紧密,能够直接用于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实践性较强。因此,课程在教与学两个方面均存在较大的难度,只有以真实的工作应用作为驱动力来加强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才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1毕业生岗位能力调研

课程团队前往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重汽集团有限公司及其配套的机械加工企业,对机械制造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岗位及岗位能力需求进行了实地走访与调研。通过调研发现,本科毕业生面向的主要岗位是综合工艺员、工艺项目经理,岗位要求能够根据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经济性的关系编制综合工艺方案的能力,具备改革和创新工艺方法的综合能力;高职毕业生面向的主要岗位是生产现场工艺施工员,岗位要求能够根据整体工艺方案,选择合适的工艺参数、工艺装备编制实际指导生产的工艺文件,具有分析和解决机械制造工艺系统问题的能力;中职毕业生面向的主要岗位是生产一线操作工,岗位要求能够熟练读懂工艺文件,初步具备工艺规程的编制能力、初步具备分析和处理与机械加工质量有关的工艺技术问题能力。通过调研还发现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岗基本上为一线操作工,二次晋升岗和未来发展培养岗均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方向为技术岗,二次晋升岗位现场工艺施工员、未来发展岗为综合工艺员和项目经理;另外一个方向为管理岗,二次晋升岗位为车间主任、未来发展岗为生产部经理。上述岗位均需要岗位员工具备良好的工艺开发、改造及创新能力,这些均与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息息相关。通过对毕业生岗位能力的调研,确定课程教学的能力目标是能够根据零件的工艺、力学及结构特点选择合适的毛坯成型方法、加工设备、工艺装备及工艺参数,并编制能够真正指导生产的机械加工和装配的工艺规程、工艺过程卡及工序卡等工艺文件,并能够分析典型产品加工质量问题原因及基本解决方案。工艺文件是生产现场的强制性标准文件,涵盖操作标准、质量检验标准、材料定额、工时定额,涉及采购管理、仓储管理、技术质量管理、现场管理、设备管理、工艺装备管理、成本核算等企业管理过程的多个方面。另外,通过调研发现毕业生的工作质量和晋升前景不仅取决于专业能力,更多体现在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方面。因此,确定课程教学的素质思政目标为具有良好的团队协助意识、沟通意识、工作纪律意识、工艺纪律意识、安全意识、主动工作及担当意识和创新意识。

2目前主要教学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查找资料及相关高职院校走访调研,目前课程主要教学模式改革主要有以下两种:(1)教师课堂讲授为主,通过信息技术,将3D动画、视频、CAE、CAM等技术引入课堂,增加课程内容的直观性,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考核方式也较为单一。(2)将授课内容模块化,根据工艺流程优化课程结构,选取典型零部件(如减速箱箱体、减速器轴)构建课程项目,采取以讲授为辅、以引导学生项目小组的形式实际制作工艺规程为主,将项目完成情况、纪律情况及闭卷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理论讲授与实训相结合。以上两个方面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程的实操性、趣味性,改善了课程枯涩难懂的特点,但仍未与实际的生产过程建立紧密联系,虽建立了项目导向,但项目分散,学生无法真正感受到课程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项目情境的沉浸感较差,存在一定的狭隘性。考核方式虽然进行了创新,但考核方式中均未包含职业素养、课程思政等方面的内容。

3构建真实应用驱动的课程教学模式

3.1项目产品的选择及项目模块设计

项目产品的选择要遵循几个原则:一是产品一定是真实存在的;二是产品结构工艺特点要包含轴类、套类及箱体类等典型零件的工艺特点;三是产品工艺不易过于简单,但也不易过于复杂,并且工艺设计有足够的灵活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课程团队经过筛选,最终选择重卡转向节作为项目产品,盘式转向节作为课内项目,鼓式转向节作为课外项目,以巩固学生知识逻辑结构的建立。整个课程教学设计为一个大项目盘式转向节工艺开发,包含盘式转向节毛坯材料、成型工艺及热处理工艺的分析,盘式转向节加工表面的分类及相应加工方法的分析,盘式转向节机械加工工艺开发,盘式转向节加工质量的分析。盘式转向节分总成的装配工艺开发五个子项目,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子项目下共设计了16个任务,每个任务明确了需要展示的内容,包括分析报告、思维导图、工艺过程卡片、工艺工序卡片等展示成果。

3.2项目情境设计

项目情境设计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项目情境真实感要强,要符合企业实际的工作状态和流程,二是项目情境要结合国家行业的最新政策形势。代入感、沉浸感强的项目情境,可以最大程度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动力。课程团队最终设计的项目情境如下:《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2017)要求危险品运输车前轮,危险品运输半挂车、三轴栏板式、仓栅式挂车的所有车轮配置盘式制动器。前桥由鼓式制动器改为盘式制动器,相应的转向节也由鼓式转向节改为盘式转向节。技术部工艺室接到公司通知要求其组织3~5人的专项项目组,务必在两个月内完成盘式转向节的制造工艺开发,以适应法律法规与市场需求。

3.3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包含三部分,期末理论考试、可展示的成果和职业素养。(1)期末理论考试占总考核分值的20%,主要考核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点的掌握程度。(2)可展示的成果占总考核分值的50%,学生3~5人组成项目组,第一堂课教师向所有项目组公布《课程考核细则》,各项目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课程考核细则和本项目组实际情况制定本项目组的《盘式转向节工艺开发项目管理细则及考核办法》,课程考核时,教师根据《课程考核细则》和各项目组的《管理细则》考核可展示成果的完成情况,包括完成质量、时间、个人在小组中所承担任务完成情况。(3)职业素养占总考核分值的30%,主要考核部分如下:①团队协作。项目小组明确每个人的职责和任务,项目完成后每个人要分别对照小组任务完成情况和自己的职责写出项目总结。②沟通意识。项目小组内针对不同的意见和声音,能够最终达成小组一致意见。③工作纪律意识。每个小组每个人能够按照时间节点要求按时提交相关的成果、报告、总结。④工艺纪律意识。编制的工艺文件中对每道工序、每个工位的工艺内容有明确的要求。⑤安全意识。编制工艺文件过程中,拓展开展危险源辨识活动,体现在项目总结报告中。⑥主动意识。项目进行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主动借助书籍或者寻求各科老师的帮助,主动解决问题,并且项目总结报告中要有明确体现。⑦创新精神。工艺规程的编制过程中,要寻求不同的加工方法和加工顺序,一定程度上可以分析不同方法之间的效率、效益和质量的差别。

4课程改革效果

(1)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学生互动交流,课堂气氛活跃;项目小组目标明确、职责清楚,集体和个人荣誉感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2)项目实施涉及本专业多学科知识,提升了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询问同学、老师,自发学习去解决项目问题,提升学生自学能力。(3)真实应用驱动,课程即项目、课堂即工作场所、教师即客户、学生即项目经理或项目成员的教学模式,职业素养的专项考核,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得失,培养学生良好的岗位职业素养。

5结论与建议

(1)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变为引领指导者甚至变成项目经理,对教师的综合能力和企业实践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2)没有配套教材,学生提前预习较困难,也给教学带来难度,应该通过开发校本教材解决此问题。(3)可积极向学校申请资金支持,为学生提供毛坯、设备、刀具、量检具,学生能根据自己编制工艺文件实际进行加工,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获得感。

参考文献

[1]鹿玲,陈锦江,姚建涛,等.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基于项目的教学新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1,34(3):44-47+92.

[2]潘耀芳,吴懋亮,王昊,等.课程思政下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教学模式改革[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刊),2018(1):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