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文化传承与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布依族文化传承与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一、贵州民族中小学校在民族

从贵州民族教育发展的历史看,贵州中小学是当地文化和精神的高地,是贵州布依族少数民族文化的集合点,更是少数民族学生、家长及当地社会成员参观、学习、仰慕的精神家园。自学校诞生以来,它就是布依族民族思想文化教育的主要场所。布依族地区的“义学”、“社学”、“书院”、“学堂”等先后设立。无论是社会贤达还是平民百姓,逢年过节要去孔庙、文庙或武庙,或走访声望和人气较高的民间私塾先生。1906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后,贵州布依族地区的学化的重要传习地。时至今日,贵州布依族地区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最充满文化气息的地方是学校、最具思想和活力的地方是学校,最充满朝气的还是学校。众所周知,学校是培养和塑造人的重要基地。她是少数民族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文化科学知识殿堂。毋庸讳言,少数民族学子是通过学校教育认识孔子和孟子,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熟悉爱迪生和瓦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迄今为止,少数民族学生以能进学校为荣耀、以能够到学校学习知识为快乐、以能够在学校操场上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为自豪;当地社会贤达和一般百姓也都以能够进入学校看看校园、看看校容校貌、看看学校的宣传橱窗,甚至能够以目睹师生的升旗仪式为满足。它足以说明学校在文化传承与教育影响方面的地位与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贵州少数民族村寨,学校就是一坐标杆、一种精神、一种寄托、一种政治、一种理想的化身。除了学校,那里再也找不到可以与之媲美的充满文化气息的殿堂。正因为看到了这一点,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于2002年联合下发了《关于在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因地、因校制宜,积极参与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这应当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二、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学校教育

学校是担当文化传承和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阵地。文化最初产生在校外,但一经学校这个特殊教育环境的融汇、碰撞、传播、创新,文化的正能量就会得到更大发挥;反之,没有经过学校教育整理、提炼与传播的文化,其影响力和传播力就会打折扣。正因为学校具有传承和发展文化的特殊功能,因此人类所有先进的文化、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几乎没有不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完成其传播、传承的。但值得一提的是,一个时期以来,贵州各民族中小学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先进的汉文化以及西方文化中先进的科学技术的讲授,更多的是传播和传承这些“主流文化”。通过调研发现,在贵州民族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频繁出现的是“净,静,敬,竟”等班级学习的座右铭;看到的是“普通话是学校校园通用语言”等校园标语;也有许多类似“博学、厚德、明理”、“文明、守纪、求实、创新”等校训;更有许多“生男生女都一样”、“男女平等才幸福”、“计划生育人人有责”、“防火防灾大于一切”、“热爱祖国,保卫家园”等永久性标语悬挂在学校大门。它们大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很少看到有布依族民族个性和特色的校园文化。这应当说是一种莫大的遗憾。当然,我们不反对学习借鉴先进民族的先进文化,因为这些文化是人类共有的文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借鉴和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千万别忘了自己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民族中小学星罗棋布,这些民族学校在完成国家课程规定的文化课教育教学任务以外,应该把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责任担当起来。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布依族先民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源于盛唐时期并借用汉字“六书”造字法不断自创、不断变异形成的布依族文字,是我国政府承认的17种少数民族文字之一,它世代相传,至今布摩先生仍在使用。这一文字散藏在布依族许多典籍中,记录着本民族的宗教信仰、神话传说、戏剧曲目,是研究布依族历史文化的瑰宝。产生于明清时代的布依族刷把舞、矮人舞等舞蹈,是布依族人民千百年舞蹈艺术的代表,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曾多次在北京、深圳等舞台上与全国著名舞蹈艺术同台亮相。布依戏、布依族“八音座唱”、布依族勒尤、布依族“六月六”等被列入国家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称为“西南巨儒”的莫友芝先生学富五车,他的古代音韵学、金石学、目录学至今仍然作为我国高等院校的文科教材内容之一,深得广大师生的好评;莫友芝先生创建的黔南独山“影山文化”,可与遵义汉文化“沙滩文化”流派媲美。此外,荔波布依族教育家何金龄、独山抗清英雄杨元保、为贵州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独山麻尾莫凤楼等,都曾是影响布依族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的风云人物。他们的事迹与成就,是全体布依族人的骄傲。这些布依族人物的事迹及其思想所代表的文化,是布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布依族中小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完成这些民族文化的宣传推广,有义务完成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当然,也只有通过学校这个平台,才有可能完成这一神圣的使命。

三、布依族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构想

如前所述,文化是人类千百年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积淀。它包括有形的,也包括无形的,既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它的内涵极其丰富,外延及其广泛。布依族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布依族学校所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从广义上说,布依族校园文化同其他民族校园文化一样,应该是大文化的概念。从文化呈现的角度说,布依族校园文化有显性课程文化和隐性课程文化之分。显性课程文化包括课堂教学文化、课外实践活动文化、社会交往文化;从文化呈现载体角度说,它包括教材、课程、教辅材料;从文化呈现的宣传角度说,它应包括有声的和无声的文化。从狭义角度说,布依族校园文化是隐性课程文化,即非国家标准化课程的文化。它多数局限于校园建筑、校园文化墙上的文字,诸如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的提炼,学校黑板报橱窗醒目的标语、学校围墙上的宣传匾牌、教学楼走廊或过道上的人物画像,以及宿舍楼里的标语、字画、公约和规章制度等等。这些健康和谐的布依族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能在无形中统摄布依族全体师生的灵魂,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中小学校园的这些文化设施和环境布置等,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核心内容,对于整个校园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是布依族校园建设的无形资产,与学校的办学质量紧紧相连,是学校重要的可持续发展要素之一。因此,应当而且必须重视布依族校园文化的建设,并努力使其育人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贵州现有230余所民族中小学校,既有独立设置的民族小学、民族初级中学,也有独立设置的少数民族一贯制学校,还有独立设置的民族完全中学、民族高级中学、职业中学等。这支庞大的学校教育队伍,承担着培养贵州省数十万布依族中小学生的教育任务,有必要对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作一个详细的规划。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制定教育规划时,一定要根据国家政策规定,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理直气壮地设计布依族自己校园的文化。2006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通知指出:“中小学校园文化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等给学生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要求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

  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党报党刊、广播影视节目、出版物等的译制及播出和出版。这些决定和精神,是布依族中小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据。在这些精神的指导下,可以按照如下步骤实施:一是加强和推进课程设置和开发。从课程设置的类别讲,布依族中小学的课程必须设置国家规定的显性课程,这是硬任务,也是硬指标。因为国家课程是学生的必修课,是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的体现,同时也是国家教育教学水平检测的依据。因此,在完成国家9年义务教育所规定的课程之后,应当鼓励和支持地方开设校本课程,必须利用好国家政策,研发编写各布依族县、市的地方教材,充实布依族中小学在校学生的民族民间文化知识。从隐性课程开发的角度讲,布依族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应是开放性和包容性的课程。隐性课程体现在校园精神层面的展示上,如布依族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校训,布依族学校富有个性特征的建筑墙、廊、柱、坛、亭、石,以及布依族文化廊、文化墙、文化园等人文育人景观。开发好这些隐性课程,能够潜移默化地陶冶布依族学生的情操,使他们举足放眼都被一种浓烈的民族风情感染,从而激发起对民族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眷恋,对本民族、本地区以及对国家的热爱。二是要加强分类指导,有计划分步骤实施。校园文化建设不是头脑发热的产物,它应当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思想结晶。因此,构建布依族中小学校园文化,有必要进行科学分类指导。作为育人重要场所的学校,不能把所有的布依族文化都复制到学校来,只能引入优秀的经典民族文化。这些文化大致可以分为:

1、节日文化

节日是民族庆典的喜庆日子,也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现形式。布依族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过腊月年”(小年)等民族节日,它反映了这一民族对天地自然、动物植物、人类与神的尊敬与崇拜。“六月六”是布依族人敬神娱神的日子,也是布依族人尊老敬老的传统节日,其地域之广,影响之大,活动之频繁,是其他节日无法比拟的。如何把“六月六”里的“对歌”、“丢花苞”加以整理提炼,使之成为民族校园文化的一大亮点,是布依族学校面临的一大课题。民间文学与歌谣。千百年来,流传于布依族民间的民歌民谣、神话传说、故事,能开发人的智力,启迪儿童的智慧。比如,人们熟知的《甲金的故事》《教儿童识数谣》《卜丁射太阳》《茫耶寻谷种》等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性与思想性,应当在校园里广泛流传。怎样提炼和编写学生易懂易记的童谣,让布依族学生在校园里放声朗诵,这是亟待研究的课题。

2、戏曲及歌舞文化

布依族的傩戏是汉文化与布依族文化交汇的结果,其对自然、生命、祖先的崇拜出神入化;布依族的“八音坐唱”是高雅的合唱艺术;布依族诸多类似“好花红”的原生态民族歌曲,至今没有被人们挖掘整理,应当让这些优秀的传统民歌在布依族的中小学校园里唱响。

3、体育文化

布依族的高脚竟速、押加、陀螺、射弩、蹴球等竞赛项目和跳竹竿、板凳舞、手拍鸡毛毽、打铜棍、丢糠包、毽球、荡秋千等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中小学很好的训练项目,应该分类给予指导,有序开展。民间艺术。布依族的土花布编织、蜡染,堪称传统工艺一绝,历来被其他民族同胞青睐。黔南布依族群众使用的乐器有10余种之多,其中以铜鼓、姊妹箫、笔管、“勒尤”、四弦胡和口弦最有民族特点。如将它们略加改进,就可以使其登上音乐的大雅之堂。

4、服饰文化

布依族的服饰是识别这个民族的主要标志。由于地域不同,布依族服饰式样丰富多彩,将这些服饰加以归类整理,完全可以与其他民族服饰媲美。在构建布依族中小学校园文化时,应当把上所述文化要素考虑进来,从而实现文化品位的提升。三是要认真研究探索,寻找特色。贵州布依族因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一,各县、市的风土人情各有所异。因此,必须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打造适合本地的校园文化,避免一刀切。比如,独山县的布依族学校,就应该把文化建设的重点放在莫友芝先生的“影山文化”和“布依族花灯文化”上;布依族“傩戏”、“布依族合唱艺术”以及“六月六”体育运动会应成为荔波布依族校园文化的一大特色。而罗甸县布依族的“八音坐唱”很有地方风格,应该认真研究,加以推广。布依族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给予关注。各县市的学校要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切不可盲目行事,一哄而上。在做项目选择与确定前,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各校应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实际,探索适合本地布依族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子,从而形成“一校一特”的格局。从乡镇到县直至自治州的所属中小学,要按照规划重点完成一个项目,避免重复建设。布依族地区的学校可以在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有计划安排“诵一首布依族经典”“唱一支布依族歌曲”“排一出布依族戏剧”“穿一套布依族服饰”“写一篇布依族文字作文”“演奏一支布依族乐曲”“做一项布依族体育运动”“说一段布依族民间故事”等布依族校园文化建设。四是要搭建展示平台,不断推陈出新。布依族校园文化建设除项目建设等基础设施外,更多的应去思考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传承的兴趣、技能、方法,更多的要去寻找传承的恰当载体,搭建传承的平台。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要积极主动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争取利用法定的民族节日,利用当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搭建师生展示自我文化的平台。比如,开展比赛类的活动、举行文艺展演、现场观摩布依族民族民间文化,让民间文化的种子在布依族学生的思想里深深扎根。让学生通过各种平台的展示,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继而不断形成文化自觉,最终担当起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从而完成民族文化传承的历史任务。总之,布依族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包容的心胸,需要达成共识,需要突出民族个性,需要不断地改进与提高。与此同时,必须虚心地向其他民族学习,不断进行探索,不断地寻找新的路径,建设有效的平台,布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才会有希望。

作者:周崇启 单位: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