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维格多•阿利卡绘画艺术分析

阿维格多•阿利卡绘画艺术分析

摘要:阿利卡富有特点的具象绘画艺术风格给现当代绘画带来了启迪。写实的绘画风格是阿利卡在中途转变的,但也确实是他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直到阿利卡去世,也都是一直坚持具象创作的绘画风格。阿利卡的创作阶段和绘画风格表现为:早期是在集中营的素描和速写记录,小的、快速的,类似于现在的插图,逐渐向抽象绘画过渡,再到纯抽象绘画时期,最后是写实素描和直至一生的具象油画。阿利卡一直以来都有着对艺术的崇敬之心,绘画创作对于他来说在任何时候都是无穷无尽的探索过程。

关键词:阿维格多•阿利卡;绘画历程;绘画风格

一、阿维格多•阿利卡绘画风格的形成

1929年,阿维格多•阿利卡出生于一个犹太家庭。十几岁时,考入欧洲学校学习绘画,在那里形成了抽象绘画风格[1]。之后,他在中国、日本以及欧洲等国家参观了大量的艺术展览,心灵受到触动,影响了他的抽象绘画风格,而当阿维格多•阿利卡在卢浮宫看卡拉瓦乔画展时,他已经非常明确地知道,之前他所画的画就只是为了绘画而绘画,并没有真正的真情实感,他意识到他的抽象绘画生涯结束了。他决然地放弃了成功的抽象绘画事业就是从那次观看展览之后。从此以后,他的画风从抽象走向了写实,开始直接用他亲眼所见的去刻画他眼中所谓的世界,也由此奠定了阿利卡本人在绘画艺术语言层面独有的艺术风格。

(一)集中营时期

阿利卡全家开始了逃亡的生活是因为欧洲战争全面爆发。他的父亲在逃亡过程中因为恐惧和饥饿而去世,年少的阿利卡经历了那个年龄难以承受的惨痛磨炼。1942年他们逃荒到了一个集中营,阿利卡在集中营里面的铸造厂干活,他在此期间作画的全部素材都来自集中营,用速写的形式记录下来[2]。虽然阿利卡深处困境之中,但仍然能坚持作画,他后期的成就与前期的黑暗时期是分不开的,这也导致了他的绘画风格与其他绘画艺术家不同。《汤》(如图1)这幅作品就是阿利卡在集中营所作,描绘的是在集中营中人们排队领饭的场景。在队伍里,满是骨瘦如柴的工人形成一道如城墙般坚固的“围墙”,这让观者也置身画面,仿佛同工人们一样排队领饭,给人强有力的代入感。画面左方盛汤的大铁桶,在这整幅素描画的描画中显得异常写实,桶的透视非常准确,可以借它来表达当时管理者不可撼动的地位形象,与排着队、瘦弱的人们形成鲜明对比。画面右方是一个男人,且是此幅画的亮点,他似乎将饭盒端起的动作都做得很吃力,瘦弱的身体快要失去平衡,但是想要活下去的信念是他的支撑。《军人射击逃亡者》(如图2)记录的是集中营里面负责看守的士兵狙击逃亡者的瞬间。从画中可以看到,阿利卡是背对着那个军人作画的,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当时的危机感和所有人静默的心理活动。一个带着袖章的军人正举枪背对着远处正在逃跑的囚徒,准备开枪,画面的左下角有三个躺在地上的人,即便没有画出全部,但仍然能够感觉到那是已经被击毙的人。这幅画能让观众真正感觉到阿利卡身处暴刑之中,以及在此种境遇中对于绘画的那种奋不顾身。这段在集中营的黑暗生活对少年的阿利卡造成了深刻的影响,每当他再次想起时,那种想要冲出去复生的念头一直挥之不去。

(二)抽象绘画时期

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专科学校就读期间,阿利卡热情地吸收巴黎绘画风格的内涵精髓。因受巴黎绘画风格影响,并且受到爱尔兰作家贝克特在思想上的启发,阿利卡脱离了社会的诱惑,并将注意力重新转回到绘画创作本身。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阿利卡的绘画风格已经是纯粹的抽象主义绘画。在那个时期,他的绘画作品是完全的无实物概念,追求极致的脱离自然的绘画语言,这是因为贝克特对于崇高艺术形式的追求陶染了他,比如1965年的《黑与白》以及《崇高的黑色》都是纯粹抽象风格的作品。

(三)转折时期:从抽象到具象

阿利卡的抽象主义绘画已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获得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但即使在以抽象主义为主导的绘画方式之中,他内心一直对追求真实的念头留有余地。其中卡拉瓦乔作为阿维格多•阿利卡首要的研究对象,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为阿利卡还没有意识到或者说还没真正“承认”他的思维正在被以卡拉瓦乔为首的现实主义艺术家所撼动。直到1965年,阿利卡在卢浮宫看卡拉瓦乔画展时,他心中追求真实的念头冲出了抽象主义的框架,他领悟到他所表达的抽象主义绘画是毫无意义且没有感情的。不久后,他彻底放弃了已经取得造诣的抽象艺术,开启了长达8年的对真实的探索,即用素描表达心中的所见所感,在黑白灰的世界里寻找出路。这对阿利卡的具象绘画起到了关键作用,并让他形成了通过感觉快速作画的基本准则和坚定的绘画理念。这段时间的作品即使已经转向写实,但他所刻画的物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实”,而是经过主观加工后所呈现出来的,是阿利卡心中的真实,因此他的绘画作品包含了主观处理过后的真实特点。所以,与其说阿利卡是具象绘画这样一个笼统的概念,不如说他所谓的具象(写实)绘画是出于他内心的直觉所创作的“主观写实”绘画。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去创作,给人的感觉是相对轻松随意的,而快速作画的习惯则归功于阿利卡八年的素描写生,这是眼手合一的高度体现,也是后天培养的一种高度熟练。比如创作于1969年的《自画像:一个早晨的呐喊》,线条的勾画看似松弛任意,但每次落笔都笃定而灵活[3]。

二、阿利卡绘画艺术特点

阿利卡想要让他的绘画表现当下富有生命力的精神追求,这种绘画理念可能与他先前在集中营那个黑暗的时期有关联,导致他不喜欢甚至讨厌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概念。然而也因为这段经历能够指引他走向具象绘画,并逐渐使他明确了自己真正喜欢和想要的绘画语言,那就是绘制生活中的日常。阿利卡能将普通物品画出生命感,这种绘画感受体现在他自己特殊的构图方式,每幅作品的构成看似随意,实际都是精心安排,以及在表达物象的用色上呈现出冷静又疏离的感觉,这来自于阿利卡坚信作画时要在自然光线中进行创作,以及一次性完成一幅作品绝不拖延到第二天。通过阿利卡这些独有的绘画形式,我们可以隐约感受到阿利卡绘画历程的内心变化,比如画面的构图、色彩的运用以及用笔所留下的痕迹。阿维格多•阿利卡对艺术的独到理解以及作画的方式在他的画面中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这正是他区别于真正意义上的写实画家并影响绘画领域的原因。

(一)色块平面化

在1965年之后,阿利卡的具象绘画作品表现出了色块平面化的特点,这与古典绘画不同,阿利卡在绘画时不会在画布有底色之后再去进一步绘制,而是在画布之上直接创作。另外,阿利卡的作品均采用平涂的方式,并且颜料非常薄,这与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用厚厚一层颜料的描绘方式完全不同,因此,在这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平面化。比如在1987年创作的《自画像》(如图3),就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画面里背景空间的平面化是为了更加有效地突出主体,这个方法也被一些画家沿用至今。这种平面化的处理手法缩减了物象与背景的空间感,更有利于观者直接将目光集中在物象本身而不受其他因素干扰,使主体能清晰明朗地呈现在观者眼前。作品《带蓝色餐巾的静物》(如图4),尽管色调的变化非常丰富,但静物的刻画仍然以固有色为主,画面中桌子上的水果篮装了一颗石榴和四个梨,一条浅蓝色的餐巾搭在桌面上自然地垂下来,拉长了空间透视,丰富了画面层次,看似简约的构图手段,却能让观者回味良久。虽然水果种类不多,但画面中唯一的亮色是那一颗石榴,这样的绘画方式打破了画面沉闷冷清之感。作为主体物象的餐巾和水果每个色块都是平涂的,同时包含着丰富的色彩构成。阿利卡通过蓝色餐巾将观者与静物的空间距离拉近,进一步从视觉上增加物体的稳定程度,突出物象的描绘与表达。

(二)碎片化与片段化

由于阿利卡多数所画为生活中的一瞬间,所以呈现出零散碎片的特点,因此,碎片化或片段化也是阿利卡作品的另外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他的每幅作品都呈现出了一种碎片化或片段化的效果,比如静物画《暂别水彩》,也就是说,阿利卡想要使画面达到稳定感还需要一段时间去探索。

(三)布局的歪斜性

碎片化和不稳定性导致阿利卡的笔触往往有一种抖动的感觉。例如作品《清晨》,就是典型的歪斜变形。画面中的床上放着一个闹钟、一本书和一件衬衫,衬衫在画面左侧占据一部分空间;书本在右边与衬衫一样也不是完整的部分,画面中间只有那个金属质地的闹钟是完整的,并且是经过形变而来的。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幅作品,蓝色的衬衫与黑的书本形成半包围式的结构,好似将闹钟与外界隔开,而蓝色与黑色这样偏冷淡的颜色和相对于平面感的存在恰好衬托了闹钟的存在,使闹钟突出在画面之上。这样一个构图方式从另一个角度看,闹钟仿佛也有生命,意味着不想让时间消失不见,想要抓住时间,珍惜时间和生命。画面整体看似随意组合表露出生活照无意间的片段截取,仿佛是不经意瞥过去的一眼,但这中“随意性”却是阿利卡用心经营位置的成果。在阿利卡的静物画中,生命的意义被赋予,使它们本身具有生命。阿列卡放弃了已经拥有的抽象画地位和成就。当他发现抽象绘画并不能完全表达自己心境的时侯,他毅然决然地由抽象转到了写实。那些日常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东西经常被他当作素材入画,真诚地对待绘画作品,以及不惧怕从头再来的探索精神,都使画面充满了意义。所谓的具象绘画呈现形式有很多,阿利卡创造了属于自己那一套的“写实绘画”,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带来了启发与深思。

三、结语

阿维格多•阿利卡从抽象转到具象的绘画风格,以及阿利卡部分作品的呈现形式,反映出他的绘画思维。具象绘画的方式有很多类型,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都是对写实主义的另一种尊重。而阿利卡的“主观真实”,是在写实的基础上倾注人的主观意识与客观存在的真实事物交织过后的产物,极具个人色彩,形成个性鲜明的艺术语言风格。阿利卡的艺术生涯轨迹对于丰富他的绘画领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写实油画,他的作品所营造的疏离冷清感为现当代的写实绘画铺路。

作者:王卓然 单位:华侨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