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群众文化助力乡村建设思考

开展群众文化助力乡村建设思考

摘要:文化馆组织的文化活动一般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能运用典型、形象、生动的传达方式,让群众从娱乐活动中了解并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开展好群众文化,用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老百姓在劳动之余,过上丰富多彩的生活,这对于稳定和扩大群众文化队伍,也具有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群众文化活动;文化建设;素养;意义;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必要性

0引言

我国各地的文化馆及文化站,大多都是以公益服务的形式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活动场所,以集体活动为单位进行活动的,在活动中潜移默化的促进了群众文化素养不断提升。

1文化馆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作用

基层文化馆是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领头羊”,具有导向性作用,在贯彻宣传落实党的基本方针政策方面起到了积极地作用,所以必须充分发挥文化馆自身的导向作用,促进一方群众文化进一步向前发展,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除了导向性作用,还有服务性作用。文化馆工作人员通过送文化下乡,三讲三送等活动,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并能因地制宜,引导群众开展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促进群众文化工作长远发展。除此之外,文化馆还具有示范性作用,基层文化馆是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主要管理者和组织者,在文化信息日益庞杂的时代背景下,文化馆通过网络宣传、公众号推介以及送文化下乡等形式,组织人民群众学习优秀文化,构建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示范性作用。

2群众文化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2.1文化生活单调

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们可以通过视频直观的从手机上学习到很多东西,但是由于缺少公共文化娱乐设施和公共文化资源,使得电视成为大多数农民重要的休闲工具.当下,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返乡,农村文化的不足更是能影响到一个地方的治安稳定。因此,应组织开展一些形式活泼多样、内容健康向上的群众娱乐活动,有效抵制农村消极文化思想的影响。

2.2文化建设的质量不高

文化馆担任着着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宣传工作,群众文化的活动形式越丰富,群众的认可度和喜爱度越高。现在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面临着专业人员缺少,员工年龄偏大等问题,没有专业的艺术技能做支撑,文化建设队伍的能力不佳,所开展的文化活动不能发挥应有的效应和作用,显得活动活跃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不能调动基层文化爱好者的积极性[1];另外,在农忙季节,人们缺少时间,文化活动也就不能进行,导致文化站的工作人员也没有时间指导、开展文化活动,不能发挥它在文化建设中的真正作用,只有快过年的时候,大家忙完农活才有兴趣和时间组织大家进行文化活动。再加上出门打工的年轻人和放寒假的大学生,这些群体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一技之能,由于长期生活在城市,生活方式也早已习惯了城市的环境,他们的求知的愿望、求富的愿望、求乐的愿望更加强烈,乡村文化站在很多时候就是一个空壳,针对这一情况,文化志愿服务要积极和这些返乡的人员做好衔接,充分发挥引领作用,重点围绕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比如广场舞大赛,元宵节灯谜竞猜活动等。

2.3生活单调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大,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了,能力强的一部分都留在曾经打工的城市,让自己及家人有一个更优越的生活环境,再加上大学生就业等因素,导致农村的人口朝着递减的方式发展,留下来的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一天的生活重复而单调,并且农村群众的法律意识淡薄,接受文化教育的水平相对比较低,整体素质不高,娱乐生活寄托在电脑和手机上,吸取到的营养成分也比较少,妇女也不能吸收新鲜的知识体系来改变思想帮助成长,孩子的教育问题也得不到很好的指引。如果他们不能构建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会感到迷茫,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与新奇感和自身生活的局限强烈碰撞在一起,难免会感到无所适从。文化宣传可以很及时地补上这一漏洞,不仅可以加强不同地区的人的沟通交流,也有文化带给人精神世界的改变,循序渐进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使农村民的身心不断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2]。

2.4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农村地区严重存在着“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大批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导致农村留下的都是一些老人小孩和部分的妇女,农村文化基础更是薄弱。再加上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财政体制不够健全,政府部门对文化的投入资金分流到了其他方面,用于文化建设的就寥寥无几了,那些相对复杂,成本较高的活动极少开展,而这些活动往往是比较受观众的欢迎。再如,“农家书屋”文化站的书籍库存量少,当地的群众文化水平有限,书籍更是显得无人问津,人们没有形成较好的查阅及读书借阅的习惯,群众文化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建成的文化场馆设施功能不全,有时还会被移作他用,由于资金的缺乏,群众文化的公益性职能得不到有效提升。

3应对措施

3.1加强和壮大基层文化队伍

在群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吸引刚毕业的艺术院校的学生参与到群众文化的建设中来,使参与结构变得年轻化和广泛化,促进群众文化活动内容的保持时时新颖,从而带动更多的当地百姓参与群众文化的热情,感受到更加多样化的文化形式和更加多元化的文化内涵。注重地方文化人才和文化骨干的培养,组织和学习相关政治理论,发挥文艺工作者的主导作用,相互之间进行学习交流,调动起农民参加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实现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组织能力,利用重大节日和逢年过节时,组织群众上台演出,参与演出的机会多了,群众的自信心和参与度也调动起来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会自然的变得丰富。

3.2创新性提高文化建设质量

文化馆既可以传承民族文化,有能够丰富群众文化的形式,实现群众文化建设的规范完整与创新发展,在进行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要集思广益,悉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激发出群众的文化创造能力,将群众整体文化素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发挥好群众作为文化主体的作用。排练一些有创新特色的节目,并利用朋友圈、借助快手、抖音等媒介吸引群众的目光,让他们参与到活动中,在参与娱乐的基础上接受文化教育,提升知识水平与思想境界,参与社会建设。对于评选出来的优秀的文化作品增加一定的奖励,报送上级文化部门参与调演,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与热情,这些群众文化活动记录的是一个阶段社会的变迁和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现象以及对踊跃出来的社会正能量的歌颂与传播。与此同时,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打造出若干支专业性强的团队,以此提高群众文化建设效果,提高服务水平,丰富活动形式。

3.3文化活动不断为当地群众注入源源不断的能量

通过这些正能量的群众文化活动,为当地群众提供精神上的享受,陶冶情操,帮助广大农村群众减轻生活压力,不断开展视野,利用人们向善和向美的心态,利用相声、小品、快板等说唱艺术,让广大农村群众了解国家的惠农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比如:不能在门前摊晒碾碎豆麦秸杆,以免造成车祸的发生[3];清明上坟预防火灾的发生;婆媳之间赡养老人的义务等,通过文化活动的来构建和谐的邻里风气,使农民群众基本的文化需求得到较大满足,传播民族文化,在其过程中做好应对策略,群保文化建设中出现问题时顺利开展工作。不断加大和拓展节庆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等活动载体,动员广大文化志愿者和艺术工作者经常深入基层,为群众送戏、送书、送电影,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3.4争取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推动文艺精品创作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基层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求基层文化的建设者和实施者,在了解基层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的基础上,创作生产出更多适合基层群众需要的文艺作品。因此,要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要探索建立文艺创作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深入挖掘丰厚的地域文化资源,依托“中国马铃薯之乡”“大坪剪纸”等优势,创拍一批全面反映安定独特文化的专题片,推出一批颂扬人文资源、民俗风情、优美风光的舞台剧目、通俗歌曲、剪纸、书画等艺术精品。编辑出版一批安定区历史题材、现实题材和未来题材的重点作品创作,形成合理的艺术结构,争取较好的艺术效果,提升安定文化的知名度和竞争力。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广泛开展培训、研讨、采风、交流活动,教育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觉增强精品意识,推动各艺术门类创作生产全面繁荣,逐步形成与建设“陇中特色文化大区”相适应的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格局,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4通过繁荣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创建文明的文化活动方式

繁荣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安定区基层文化服务设施虽然有了较大改善,但是仍然难以满足基层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增长的新要求,需求旺盛与供应不足成了全区基层文化建设的一大矛盾,供需之间的巨大差额空间是先进文化建设的空白地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先进文化如果不及时占领这一思想阵地,各种不良思潮就会乘虚而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创新基层文化活动方式,丰富基层文化活动内容,吸引群众广泛支持和参与,使群众由“文化看客”为“文化主角”,促进“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具体工作中,要按照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要求,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一方面,要进一步拓展节庆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等文化活动载体,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和文化志愿服务活动;认真总结近年来送文化下基层的经验,通过送文化下基层,积极开展辅导、培训活动,加强群众业余文艺骨干的培养,推动基层文化活动的普及和提高。另一方面,要加强基层文化市场管理,深人开展不正当文化,强化文化市场执法检查,从严净化文化环境,为广大群众尤其是未成年人提供文明健康的文化消费。

5用先进的理念助力群众文明生活

近几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建设美丽乡村,走乡村绿色发展之道,走文化兴盛之道也提到了乡村发展的重要日程,在当今农村生活的土壤环境中,民间传统文化、地域民俗文化和现代网络文化等各种形式多样的文化形态互相交替、错综相连。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文化越是多元化,越要确立主导文化,越是多样化,越要弘扬先进文化。将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利用恰当的方式融合在一起,不断实现乡村文明跨步发展,在发展中不断提升广大农村群众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助推乡村振兴。坚持全面推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创建文明乡村、发展文化产业、搞好非物质文化传承工作,建立健全文明乡风、和谐家风、淳朴民风,从而改善广大农村群众的精气神,为进一步提升乡村社会文明发展步伐增加一份力量,让乡村文明化生活焕发出新的气象。教育引导村民向上向善、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形成正确的荣辱观,文明乡风和淳朴民风的不断形成,将深入推进乡村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以及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成为现代农村的一张新名片。要与民族农耕文化相结合,充分发挥群众修桥补路、爱绿植绿的好习惯,融入本地区、本民族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习惯,顺应时节发展、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环境,要慎砍树、禁挖山、少拆房,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培育文明新风尚。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植树种花,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好植被及生态环境,启动农村“厕所革命”计划,主攻农村垃圾清理、污水治理、村貌提升等重点工作,彻底解决脏、乱、差现象,努力做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统筹山水林田系统治理,将农村当地具有特色的产业带动起来,比如马铃薯大会期间举行的采摘活动、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推进乡村绿色发展,了解不同农作物的生长特点,体会劳动给人带来的收获感与成就感,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

6结束语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能凝聚人心,锤炼艺德,在群众文化公共文化体系不断完善发展的今天,虽然群众文化的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已经不仅限于广场舞、扭秧歌、唱小曲等传统文化形式,如何更加深入全面的就发展群众文化做出一篇大文章,还需要在不断地完善组织体系,明确发展方向,掌握群众需求方面多下功夫。作为新时代的群众文化工作者,我们要高扬中国精神,深耕安定大地,服务人民群众,坚定文化自信,为新时代背景下的群众文化工作发展奉献一己之力。

参考文献

[1]孙海箴.应对免费开放探索城市群艺馆的职能调整[J].戏剧丛刊,2012(3):116-117.

[2]乔炯.浅谈新时期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几点思考[J].戏剧之家,2019(9):245.

[3]严和琴.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J].戏剧之家,2018(35):245.

作者:谢海萍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