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紫陶民族文化韵律探析

建水紫陶民族文化韵律探析

摘要:

建水紫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历史悠久,由原始的粗陶发展到清末民初独具特色的艺术彩陶。建水是云南著名的文献之邦,中原文化影响深远,不仅有孔庙、文笔塔、标志性建筑朝阳楼,紫陶也是其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建水紫陶独具特色,是建水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结合的产物,产业文化下的建水紫陶文化内涵不断丰富,除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还有必要增加本土民族文化内涵。

关键词:

建水紫陶;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

一、建水紫陶文化特色

建水紫陶生产始于宋末,清末民初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彩陶。建水紫陶与江苏宜兴陶、广东石湾陶、四川荣昌陶并列为中国四大名陶。建水紫陶的泥料取自建水的五彩山,陶泥是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色彩丰富,由红、黄、紫、青、白五色土配制。建水紫陶泥料制作方法考究,将不同颜色的制陶粘土分别捣成粉末,筛弃粗砂后,按制陶的要求把不同的粉末原土进行配比,放入缸内加水制成浆状搅拌淘洗,待含砂浆泥沉落缸底,用勺取上面的漂浆倒入另一只缸内淘洗五、六次之后,在封闭状态下自然凝干成泥,精心制作的泥料没有砂粒,腻如膏脂。由于陶泥细腻,在湿润状态下的可塑性相对较弱,建水紫陶的制作方法一般不采取灌浆注模的方式制成器型,器件形态也不宜于制作大型器件。但优质细腻的质地成就了建水紫陶表面做细微雕刻填泥和无釉磨光的独特工艺,这是建水紫陶与其他含砂陶器的本质区别。且建水紫陶陶泥含铁量高,制成的器皿硬度高,强度大,表面富有金属质感,叩击有金石之声。经无釉磨光,精工细磨抛光,质地细腻,光亮如镜,因此获得“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的赞誉。独特的制陶工艺在不同时期传承着,发展着,宋末为粗陶,元末明初发展为红黄青褐白的五彩陶,清末民初,随着建水紫陶的发展,吸引一批文人参与制陶,文人将书法、绘画艺术输入制陶业,“将文人画与建水‘阴刻阳贴’、‘残帖淡艳’、‘无釉磨光’等传统制陶工艺技术相结合,容艺术与技术于一身,从而直接改变了建水制陶的风格和艺术取向,提升了建水陶的艺术品位。”[1]建水民间实用紫陶逐渐发展出艺术紫陶。艺术紫陶工艺精致,融入了汉族文化精髓,汇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民间名优工艺,制作考究,先用红黄青褐白五色陶土制作成各种典雅古朴的瓶、尊、盆、盘、碟、碗、壶、缸、汽锅、烟斗、文房四宝、乐器、日常生活用品等陶型,再经过精雕细作的书画、雕刻、填刮、烧炼、磨光等程序,最终烧制成色泽深紫,花纹雪白,叩声如磐的建水紫陶。建水紫陶艺术蕴涵着汉民族文化精髓,无论是造型,工艺、还是书画工艺,都是以汉文化主导。取自建水近郊优质的五色陶土与汉族的镂刻、镌刻、镶嵌有机结合,汉文化美妙绝伦的书法、典雅清新的山水画就灵性的跃然于各种紫陶器皿上,建水紫陶集书法、绘画、雕刻、镶嵌、烧制、磨光等工艺于一身,是中国汉族传统艺术的一朵奇葩。“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装饰元素融入其中,凝聚了丰富的人文内涵。花卉、人物、诗词古文、残贴等建水紫陶装饰,承载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和深厚的民族情感。”[2]建水紫陶“以其独特的形式美感和特有的制作工艺,创造出有别于其他陶器审美意味的形式美感。”[3]建水紫陶成了能与江苏宜兴陶、广东石湾陶、四川荣昌陶媲美的四大名陶。“精细繁复的纯手工艺背后,独特的装饰技艺使中国传统书画更具表现力,以紫陶为载体的书画具有别样的立体感和水润感,黑白韵味十足却不似笔墨渲染,线条纤毫毕现却富于金石之气。也正是因为名家书画,建水紫陶在陶瓷行列才称得起艺术品,具备艺术价值和收藏潜力,使紫陶历久弥新焕发光彩。”[4]建水紫陶由于其独特的原料,精湛的技艺获得认可,不仅是誉满中外的艺术品,更是云南民众健康生活的大众化日用品,著名的云南汽锅鸡,其汽锅就是建水紫陶;用紫陶炊具盛藏食物可以保鲜;用紫陶茶壶泡茶,纯正不变味;用花瓶插花经久不凋;摆于案头或博古架上各种紫陶艺术品,更是让人陶醉于精致的艺术世界之美。建水紫陶产于中国西南边疆的文献之邦,紫陶文化就是汉民族文化的浓缩。但是地处滇南的建水是少数民族集聚区,居住着汉、彝、回、哈尼、傣、苗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33%左右。而建水紫陶渗透的是汉族文化,就拿云南流行的紫陶汽锅来说,汽锅大小不同,流转甚广,有近十人用的大锅,有分餐用的个人小汽锅。色泽醒目的红色汽锅上绣刻着白色的竹枝,一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古朴典雅,锅身的绘画是汉民族崇尚的竹画,缺少少数民族文化韵律。

二、建水紫陶与时俱进

建水陶瓷历史悠久,在不断借鉴中发展,3500多年前的原始粗陶,进步到汉朝时期的陶器器皿,宋朝成熟,元末明初发展出五彩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彰显在建水紫陶上,特别是元朝青花瓷技艺的影响,推动着建水紫陶的发展,建水不仅成为云南的陶器生产中心,而且跨出国境,远销东南亚,开始走向国际市场,成为仅次于江西景德镇的“国瓷”。清末民初,随着社会变迁,建水紫陶与时俱进,中原文化的瓷文化情结成为文献之邦文人的追求,文人不再仅仅是观陶,而是直接参与紫陶的制作和改进,他们把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书法、绘画与建水紫陶镂刻、镌刻、镶嵌、烧制、磨光等工艺完美结合,使建水紫陶融入了典雅清新的中国文化气质,建水紫陶的自然资源与中国人文神韵交融,其独特韵律一枝独秀。花卉、人物、诗词古文跃然于瓶、尊、盆、盘、碟、碗、壶、缸、汽锅、烟斗、文房四宝、乐器、日常生活用品等陶型上,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在借鉴中跨越式发展,“清末民国初期出现的云南建水紫陶‘残帖’装饰艺术,构思精妙绝伦,手法新颖独特,是建水紫陶别具特色的装饰艺术图案。它是建水陶艺师在继承祖国传统文化与书法艺术精髓的基础上,大胆吸取国画‘锦灰堆’艺术精华,借鉴景德镇瓷器‘八破纹’装饰艺术风格而发展起来的紫陶装饰”[5]建水紫陶的文化内涵和制作艺术发生变化,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工艺佳品。建水紫陶受到海内外人士的青睐,成为国宝级艺术品,人民大会堂云南厅陈列着四只绣刻着云南杜鹃、山茶、玉兰、报春四大名花的建水紫陶大花缸。建水紫陶成了馈赠外国友人的艺术佳品,建水紫陶中工艺独特的残贴博古瓶、葫芦胆瓶、新玉壶春瓶等,被选送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及多国展出,高脚汽锅、残贴小瓶被轻工部评为优胜产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建水紫陶在创新中发展,融入现代艺术,写实与抽象结合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发展中的建水紫陶硕果累累,1986年,仿青铜台灯、残帖中号笔筒、博古花瓶等被列为国家珍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清香罐、三足笔筒分别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和优秀创作设计奖;1990年建水工艺美术陶系列产品获中国妇女儿童用品博览会银奖;1992年,在中国旅游商品贸易天马奖评比中,建水工艺美术陶系列产品获金奖,建水紫陶在与时俱进中发展着。二十一世纪初建水紫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2008年6月7日,建水紫陶传统制作工艺被国务院批准列为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政府和企业多渠道的拓展发展空间,探寻可持续发展之道。2001年5月,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扩建为建水县兴仁建材陶瓷厂,采用气化窑生产紫陶产品。为了传承建水紫陶文化,2004年10月,组建了建水县紫陶研究会,公开出版发行《建水紫陶》刊物;2005年4月与普洱茶产业对接,首次大规模对外展示建水紫陶,5月将建水紫陶列为建水县重点文化产业,由中央电视台第四套经典人文栏目摄制了六集系统介绍了建水紫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的纪录片《雅陶出建水》,在央视播出。9月在首届“中国红河——建水第一届孔子文化节”上,建水县人民政府主办了“‘海尔杯’建水紫陶工艺技能大赛”,涌现出一大批身怀绝技的紫陶艺术家。2006年8月,由建水紫陶研究会与云南电视台人文地理栏目合作,摄制了系统反映建水紫陶历史文化和当代工艺传人制陶经历的专题纪录片《守望陶艺》,在云南电视台人文地理栏目播出。为了传承建水紫陶文化,致力于人才培养,2006年,陈绍康、谭知凡被命名为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并举办“第二届建水紫陶传统工艺技能竞赛”、“首届‘向逢春’杯建水紫陶作品大赛”发掘人才,2007年6月,建水紫陶研究会组织全县陶瓷行业从业人员共54人,申报了2007年度工艺美术师职称,这是近十余年建水陶瓷行业首次申报专业技术职称。谭知凡、马成林评定为高级工艺美术师(高职),徐荣洪、陈佩俊、向进兴三人评定为工艺美术师(中职),潘朝凯等37人评定为助理工艺美师(初职)。2008年7月,田波、袁应德被省人事厅评定的工艺美术师(中职);余建勋等4人评定助理工艺美术师(初职)。至此,建水陶瓷行业已拥有高级工艺美术师2人,工艺美术师5人,助理工艺美术师41人。发展中的建水紫陶知名度不断提升,2007年10月,在“云南省首届‘工美杯’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建水紫陶四件作品获博览会金奖、八件作品获银奖、七件作品获铜奖,金奖和获奖总数均占博览会一半以上。2007年11月,在“中国第四届工艺品博览会”上,建水选送的六件作品入选“中国创造、民间文化品牌——珍贵艺术品”。2007年11月,建水紫陶的代表作为云南民间手工人代表团成员,参加在美国举办的第41届美国史密森民俗文化节,工艺独特的建水紫陶受到来自世界各国民间工艺同行和游客的高度赞赏。2008年11月,在“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上,博览会组织的全国工艺美术类最高级别“百花杯”奖的评选中,建水紫陶一件获金奖,四件获银奖,两件获优秀奖。2009年3月,在“中国旅游工艺品、创新奖”评选中,田波的《陶茶一味》获金奖。

三、建水紫陶应具民族文化韵律

建水紫陶历史悠久,其独特的优质质料,传统的中国文化韵律成就了建水紫陶,使其成为中国四大名陶享誉海内外。随着社会的变迁,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建水紫陶的文化内涵应该更加丰富,特别是本土文化的弘扬。建水紫陶的区位优势为其富厚文化内涵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建水位于多民族的滇南,居住着汉、彝、回、哈尼、傣、苗等多个民族,萦绕在汉民族文化周边的是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这是民族艺术取之不尽的源泉。建水紫陶虽然用独特的工艺融入云南的自然景观和花卉,但仍然缺少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韵律。要与时俱进,与世界文化艺术接轨,必须在文化主流中独具特色。多元文化,原生态文化是现代艺术追寻的目标,各种艺术都在用不同的手法,通过不同的途径和形式展现原生态之美,展现多次多彩的民族韵律。“在建水紫陶产业不断发展的今天,开发出更具文化内涵的紫陶工艺品,是促进其产业化发展的关键。今后,建水紫陶装饰艺术的发展应以体现民族文化为主,同时融入现代装饰语言,注重现代人的情感需求,以适应现代艺术市场需求。”[6]这是从产业化发展提出建水紫陶的文化内涵问题。建水紫陶文化的民族韵律就在本土文化中,哈尼梯田美景、喀斯特地貌风景、铜鼓和木鼓文化、各少民族的图腾、哈尼和彝族艺术化的文字都是其文化内涵的素材。传统精湛的技艺,现代技术为这些素材的充分应用创造了条件。关键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原生态文化和民族韵律?是原生态的粗狂豪放,还是典雅的精雕细作,是写实的,还是抽象的,是多种手法的结合的变化无穷,还是单一的立体再现。这是艺术家的创造,希望艺术家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突破创新,把多姿多彩的原生态文化融入建水紫陶中,让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跃然到建水紫陶上,使建水紫陶文化充满民族韵律,再次开创建水紫陶发展辉煌。

作者:王玉芝 王红晓 单位:红河学院

参考文献:

[1]廖亮,王坤茜.清末民初建水紫陶艺术风格形成原因探析[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1(02).

[2]侯烨琦,李纶.从建水紫陶装饰看中国传统文化[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8(04).

[3]聂磊明.建水紫陶形式美探寻[J].前沿,2012(06).

[4]苏亭羽.建水紫陶书画装饰审美特征浅析[J].艺海,2013(12).

[5]李朝春.建水紫陶的“残帖”装饰艺术[J].收藏界,2013(07).

[6]吴雨亭,聂磊明,陈红梅.云南建水紫陶装饰艺术的文化内涵及其发展趋势[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