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族民俗舞蹈传承和创新研究

高山族民俗舞蹈传承和创新研究

【摘要】高山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宝岛台湾。在抗战胜利之后,很多高山族人从台湾迁移到了内陆地区,比如我国现在的东南沿海地区(浙江、福建一带)。文章将从历史和民族学的角度,分别分析高山族两个传统舞蹈“拉手舞”与“杵舞”,从动态特点、表现程式、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几个角度深度探索其动态成因,剖析其传承方式和文化价值,分析其目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而找寻高山族民俗舞蹈的创新与保护的策略及方式。

【关键词】高山族;拉手舞;杵舞;民族文化

一、历史沿袭下的高山族民俗舞蹈

高山族在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形成了特有的神话故事体系。据相应文献记载,无论是祭祀活动、喜宴还是生日宴上,高山族人都会载歌载舞,共同庆祝。高山族有很多特色舞蹈一直流传至今,如“拉手舞”“杵舞”“祭舞”等,随着时代的变迁,高山族传统民俗舞蹈在传承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使得高山族民俗舞蹈得以继续发展。

二、高山族传统民俗舞蹈——拉手舞

(一)高山族拉手舞概况。“拉手舞”是高山族最古老、流传最广的民间舞蹈之一,具有集体参与、动作一致且规律、队形流畅、团队合作、有趣的特点,男女老少均可参加。《北史·流球传》中就记载了:“歌呼踏蹄,一人唱,众人相合,音颇哀怨,扶女子上膊,摇手而舞。”表演者一般为三、五人,若是参加盛大节日或大型活动,可达数百人。

(二)高山族拉手舞发展现状与谱系传承。作为台湾唯一一个少数民族,高山族有阿美、雅美、赛厦、卑南、鲁凯、泰雅等10多个族群。台湾地区的“拉手舞”是高山族人民保存最久远、最常见的民间舞蹈,俗称“马利库拉”。福建省华安县作为高山族聚居地,是“拉手舞”保留相对集中的地区。2008年6月,福建省华安县的“高山族拉手舞”,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严志强、高建生、高荣华被列为“高山族拉手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三)拉手舞的动作特点及表现程式。拉手舞是一种节奏感强的舞蹈,其主要的动作包括跺脚踏步、旋转跳跃、摇摆身子、摆手和甩手等。跳拉手舞时,所有人会围成一圈或者数圈,拉手而舞。拉手舞分为“小拉手”和“大拉手”。“小拉手”是指舞者的双手自然地、随意地互相拉起,或用彼此的小拇指互相勾连。“大拉手”是每名舞者在自己相邻两侧的人身前或身后,与间隔的另一人拉手,双臂锁紧。在拉手舞中,舞者上肢动作相对较小,主要是摆手、甩手、手臂上下或左右摆动,以及甩腕、叉腰等动作。舞步主要有上步、撒步、抬腿、踏脚等。拉手舞队形多种多样,男、女可以相间交叉成队,也可以分别成队。队形主要以圆形为主,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移动。拉手舞表演通常是由族群中一位善于歌唱的人首先开唱,然后众人跟着合唱,大家轻松融入集体舞蹈,动作自由洒脱、热情活泼。

(四)拉手舞本体价值的活态传承与保护问题。毋庸置疑,拉手舞本身价值较高,但是从目前活态传承与保护方面来说尚存在一些问题。具有价值的民俗舞蹈需要通过活态传承不断扩大影响力,但让人惋惜的是,现在传承人老年化趋势加剧,使得传承人的传承能力较低。在舞蹈本体性方面,外来文化对拉手舞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并且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并不高,使得拉手舞的风格特点被削弱,舞蹈本体性遭到破坏。随着我国现代社会发展,高山族受社会变革、文化变迁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其生活习俗、民族信仰、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高山族民俗舞蹈已经失去了原有的自然特征,逐渐呈现出商业化、世俗化特征。

三、高山族传统民俗舞蹈——杵舞

(一)高山族“杵舞”概况。“杵舞”,是古时候人们用杵臼舂米时留下来的一种劳动娱乐方式,也称为“杵音”“杵乐”或者“杆歌”。杵舞的乐器独特,由不同长度、重达几斤的大木杵在石板上敲击,不同木杵代表不同音阶,多根合敲就可以演奏出一首动听的曲子。清代庄士杰的《仕番六社志》中就有记载:“舂米之际,颇同弹琴之声,其音韵有清浊高下之分。令人闻之三月不知肉味。”

(二)多视角下高山族“杵舞”起源说。根据相应的文献资料可知,“杵舞”的起源学说之一是月亮传说。传说在远古时代,阿里山是可以直通月亮的。阿美族的少女会在中秋节那一天背上家中的稻谷,通过彩虹桥踏上月亮。月亮上有一棵桂花树,摘下桂花掺到稻谷里,和稻谷一起研磨,将磨出的米粒蒸熟后食用,就可以消除灾难、化解劫数。有一年,一位阿美族少女为了给母亲治病而踏上彩虹桥,当她想要沿着彩虹桥回家时,彩虹桥忽然断裂了,这位善良的少女就再也没能回到她的母亲身边。在这之后,每年八月十五,她就倚靠着桂花树,一杵一杵,为族人祈福。而族中的其他少女也会这在这一天晚上共同进行杵米磨谷的活动,为族人祈福,并一起唱丰收歌,希望来年能够有好的收成。这种方式经过长期的演变,逐渐发展为现在的“杵舞”。另外一种学说则是竹子说。在很久以前,有个部落领袖跟其他部落交战,战败后被困在竹林中,他决定与围攻者玉石俱焚,所以点燃了竹子,做好了决一死战的准备,却不承想竹子的爆裂声以及燃烧时产生的烟雾让围攻他的人们认为他在使用巫术,被吓得东逃西窜,给了部落首领逃生的机会。部落里的其他人纷纷欢呼,继而舂米做糍粑,来庆贺领袖的凯旋。领袖认为这次胜利得益于祖先的保佑,因此定下族规,永记竹林的搭救大恩。自此以后,族中的任意人家逢喜事便要种上新竹,舂米做糍粑,族中各族员持杵歌唱,翩翩起舞。

(三)高山族“杵舞”动态特点与成因探析。从整体来看,艺术的生成与生活、民俗、制度息息相关。高山族“杵舞”的动态特点与当地人的劳动生活紧密相连,舞蹈具有虔诚的祭祀情怀。每年七八月,阿美族会在秋收后的月圆日,一起庆祝丰收,载歌载舞。由于高山族人民以种植茶叶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因此他们将茶文化、民族文化融入到“杵舞”中,采茶叶、筛茶叶等动作被提炼加工后构成了“杵舞”的一部分。

(四)高山族“杵舞”的道具与服饰样式分析。“杵舞”中的道具以“簸箕”和“木杵”为主。高山族人民在簸箕的背面描绘了他们族群的图腾,用绿色、蓝色、红色描绘出他们崇拜的“太阳神”,祈求神明能够给当地人带来好收成。“木杵”有两米长,为实木制作,两头相对较粗,中间较细。每当有盛大节日时,高山族人民会将各式各样彩色的布缠绕在木杆的头和尾两端,更能衬托出节日的气氛。舞蹈中“木杵”的拿法一般为正握或侧握。高山族人民的衣服绚丽多彩,制作服装的材料多种多样。在华安县生活的高山族人主要是阿美族,他们喜欢在服饰上使用大红色或者鲜艳的颜色,头上基本会以公鸡的羽毛作为装饰,在族里的地位越高,羽毛的根数会越多,头饰中的羽毛体现着他们的勇猛。从华安县高山族“杵舞”的整体节奏、服装道具和舞蹈形态等可以看出,“杵舞”虽然动作简单,但是节奏感强,极富感染力。

四、高山族舞蹈的文化价值

(一)舞蹈文化价值。高山族舞蹈的文化价值,一方面是对高山族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反映了高山族的生活劳动、当地民风民俗以及宗教信仰。华安县的高山族很多都是从台湾移民过来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台湾高山族聚居地的舞蹈民俗文化和当地文化融为一体,逐渐演变成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各式各样极具特色的舞蹈。华安高山族的舞蹈,延续了高山族最悠久、最纯真的民风民俗,见证了高山族人民的文化变迁,同时也见证了高山族的历史发展。华安县高山族的“杵舞”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式,与高山族的精神信仰密切相关,充分显现出其文化价值。

(二)台湾高山族和华安县高山族的共通性。舞蹈理论家于平曾说:“对中国民俗舞蹈的文化生态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其文化本性,作为促成人体运动不同动力定型的文化因素,人的生存环境的差异是不可忽视的,这种生存环境不是指整个文化氛围而主要是指地理条件。”台湾高山族和华安县高山族的居住环境主要为山地和丘陵,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农耕。类似的地理环境同样影响着他们舞蹈的风格。高山族的舞蹈是农耕文化的产物,舞蹈反映了高山族聚居地的风俗、民族特色和人文地理特色。

(三)高山族民族精神价值的传承与延续。回顾历史,当地的高山族人始终为保护民族文化而做着不懈的努力。过去,战士们同外族斗争之前,会先唱战歌、跳战舞,激励将士们的士气。后来他们把这些动作融入到舞蹈中,使其柔美但又具有力量感。高山族人在很久以前就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他们一直坚信万物有灵。高山族的平浦人在每年九月十六日,即他们祖神诞辰之日,会邀请族中三位年资较高的长辈,先在地上洒水,然后和村里人一起唱歌,一起跳舞。高山族人民举行祭祀的时候,男女老少都会盛装出席,通宵唱歌跳舞,祈福希望和灵魂永不灭。

五、高山族传统民俗舞蹈的创新研究

随着时间的流逝,高山族的传统民俗舞蹈,加入了现代化的元素。高山族人民的传统习俗、社会结构和宗教信仰发生了变化,高山族的民俗舞蹈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近年来高山族民俗舞蹈的表演形式、表演风格已经和过去大不相同,这是创新程度大于保留传统的程度造成的。但无论高山族舞蹈的表演风格和形式如何创新,它的演变仍然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上。在对民俗舞蹈进行传承的过程中加以创新,才可以创作出优良的作品,给予人更多的精神力量以及艺术享受。高山族民俗舞蹈的创新,不是简单地借鉴其他新的舞蹈形式,而是要表现新时代的各种主题,把握地域特色,同时充分把握民俗舞蹈的本质特性。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会使民俗舞蹈有更深远的发展。因此,高山族舞蹈的创作必须选取当地民俗、民风中的精髓,同时深入挖掘当地的人文特色,将民俗题材中的文化内涵、精神实质融入到舞蹈中,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形式更加完美,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六、高山族民俗舞蹈的创新与保护策略探析

(一)创建激发传承与创新源动力机制。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社会群体的智慧结晶,不仅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其守护者,也需要当地政府的扶持,这样才能保持活态传承和创新活力。首先,对传承人进行保护是民俗舞蹈活态传承的基础,法律保护应居首位。地方政府应该充分意识到保护高山族民俗舞蹈的重要性,呼吁当地居民去承担保护民俗舞蹈的责任。其次,当地政府应该积极组织成立保护高山族民俗舞蹈的领导小组,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保护民俗舞蹈。再次,政府可建立扶持机制,提供资助基金。例如政府设立艺术基金,用于文化演出与创作,鼓励更多人对民俗舞蹈进行创演。

(二)创新与推广民俗文化校本课程。教育让更多青年人感受到高山族民俗舞蹈的文化内涵,培育出更多民俗舞蹈的传承者以及传播者。可以通过创新型民俗文化素质教育进校园的方式,使当地中小学大力推广和普及高山族民俗舞蹈。同时学校可开设民俗舞蹈相关专业的课程。相关课程的开设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高山族的民俗舞蹈,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又能加深他们对高山族文化以及民族特色的了解。在我国不同省份的高校,也可以设置民俗舞蹈课程。同时借助福建毗邻宝岛台湾的优势,加强同台湾的合作教学,定期邀请台湾或者福建高山族民俗舞蹈传承人进行相关舞蹈的教授,以培育出更多新的传承人。由于目前高山族民俗舞蹈的传承人青黄不接,年轻教师对高山族民俗舞蹈也不是很了解,传授民俗舞蹈相关知识以及技能便成为一大难题。因此,应把对民俗舞蹈感兴趣、对非物质文化传承和研究感兴趣的老师吸引进来,构建一个团队,去台湾和福建高山族聚居地学习。

(三)民俗旅游塑造文化形象。高山族民俗舞蹈的旅游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当地居民入手,从思想上让当地居民意识到保护民俗舞蹈的重要性,提高当地居民对高山族舞蹈文化的保护意识;二是从游客入手,开发民俗旅游为主题的创新型旅游项目,为当地旅游业注入文化保护理念,加强文化传播力度,例如在旅游的线路中穿插民俗风情活动、民俗博物馆展览等活动,向旅游者宣传高山族民俗舞蹈的相关知识,让更多的旅游者了解到民俗舞蹈的知识,增强旅游者对高山族民俗文化的认知和了解,扩展传播范围,提升民族形象。

七、结语

高山族的民俗舞蹈,在传承已有的传统文化基础上不断创新。福建省华安县的高山族是从台湾迁移过来的,他们现在的舞蹈融入了华安县当地的民俗文化特色,这样的民俗舞蹈不仅独特而且更具有代表性。研究高山族传统的民俗舞蹈,除了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以外,对台湾和大陆两岸的艺术文化交流亦有促进作用,还可以传承和弘扬我国特色民族文化。本文以高山族的舞蹈为研究对象,在阅读众多文献之后,分析了高山族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的起源、表现形式、艺术特征、道具特征、服装特征以及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接着进行高山族传统舞蹈的创新研究分析,最后阐述高山族民俗舞蹈的保护措施。同时整篇文章也概括性地阐述了高山族传统民俗舞蹈在高山族人民心目中的重要性。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高山族人民一直在不懈努力,为高山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努力。本文以“拉手舞”和“杵舞”为代表进行举例分析,文章在很多细节问题方面存在不足。很感谢做过相关领域研究的众多学者专家,他们的研究成果为我提供了很多研究思路和方法,使我能够顺利完成本篇文章。同时,对那些一直为保护传统文化而付出努力的人,我也表示由衷的敬佩和感谢。

作者:向琨 单位:中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