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工实训总结范例

土工实训总结

土工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岩土工程;技术实训基地;信息化建设

国内一些职业院校在实训基地信息化建设方面也有一些探索,白继中探索研究了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校内节水灌溉实训基地的信息化建设内容[1,2],姜雪茹设计成郡工校汽车实训中信息化管理系统[3],丁彩华对高职护理实训基地信息一体化建设进行了实践与探究[4],缪晓燕探析了档案管理信息化对高职实训基地发展的影响[5],徐江等以重庆工商职业学院环境艺术设计实训基地为例,介绍了艺术设计类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信息化环境的构建[6],周劲桦等对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信息化管理进行了探讨[7],张进对实训基地信息化环境构建做了阐述[8],还有其他一些人员都对实训基地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探讨,为实训基地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但就本校岩土工程技术实训基地来讲,因专业特殊性,目前还没有相关信息化建设的研究成果,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想把岩土工程技术专业在现有基础上建设成信息化的实训基地还需要进行详细研究。

1实训基地建设规模

校内岩土工程技术实训基地主要有地质实训中心、土工实训中心、岩土设备维修加工中心、测量实训中心、钻探实训场(岩心钻探实训场、基础工程施工实训场、工程地质等)。2015年按照“校企共建、资源共享”、“紧跟前沿技术,贴近现场实际”的原则,用近一年时间,建成融“教学、生产、科研、技术服务、技能鉴定和培训”五位一体的综合性高水平的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成“岩土工程技术实训基地信息化平台”,成为国土资源部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能为其他同类职业院校提供对口支援,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2实训基地存在问题

目前岩土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具体情况如下:①环境建设方面。现在的实训室基本都只摆放实训设备,只有个具体的名称如岩土工程勘察实训室、泥浆实训室、土工实验室等,虽在实训期间正常使用,但工程地质勘查专业中有些课程:例如:钻探技术、土工试验等都是理实一体课程或采用任务式教学模式,而现在实训基地的配备没有其他的信息化设备配套,还不能很好的完成这样的程序;②管理方面。实训教学工作的安排、设施设备的配备、工量具及耗材的准备、设施设备的规范使用、合理调配、设备的维护等工作量很大,现在很多都是实行手工登记,难免会出现许多遗漏、混乱,会严重影响实训基地资料的延续性和完整性建设;③绩效考核方面。目前的实习成绩主要靠实习指导教师在实训过程中给出相应的评价,但由于实习学生的领悟能力及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成绩评定单方面给出,不能很好的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且工勘有好多课程涉及到中级工及高级工考核,目前多是人工进行,时间和精力耗费很多;④拓展服务上。很多实训基地功能单一,目前只是为教学提供服务,在没有教学的时候实训室只能闲置,造成资源的浪费,即实训室在全方位功能应用方面存在很大的欠缺。

3实训基地信息化建设实现的条件支持

3.1硬件

在各个实训基地全部安装多媒体教学系统,为实训基地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支持。

3.2软件

国家对于信息化教学的重视,全国乃至江苏省内、南京市及学校各种信息化教学比赛项目的推进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推手。我校自2014年开始实现了无线网络校园全覆盖,校内监控系统覆盖学校各个系部,各个教室及实训场地,校内教务系统及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为实训基地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绩效考核建设提供了基础。2016年8月,我校地质工程系岩土工程技术实训基地网站正式投入使用,网站在实训基地介绍及实训基地建设水平,运营管理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为岩土工程技术实训基地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极高的软件支持。

3.3校企合作

2010年12月,在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国土资源厅、江苏省地质勘查局、江苏煤炭地质局、江苏省测绘局的指导和支持下,由我校牵头组建的江苏地质职业教育集团正式成立。现有理事单位81家,其中院校单位9家、企业单位66家、科研院所、协会单位6家。江苏地质职业教育集团的宗旨是以服务为宗旨,以人才培养为依托,以校企双赢为目的,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整体优势,实现职业教育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的目标。通过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学校与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以职业教育院校为主体、以企业和行业为依托的多层次、立体化办学体系,开展实质性的探索与融合,全面提高各成员单位的市场竞争力,打造地质专业的品牌,培养更多、更好的实用性技术人才,为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江苏地质职业教育集团的建立为我们实训室信息化拓展服务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9,10]。

4总结

随着职业学校实训基地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我校岩土工程技术实训基地作为培养职业人才的理实一体化基地,已经渐渐不能满足现代化信息化教育的要求。通过分析发现目前岩土工程技术实训基地存在环境建设、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而学校在实训基地硬件、软件和校企合作方面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下面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已有的条件上,怎么通过分析现有问题,提出岩土工程技术实训基地可行的信息化建设方案,并指导信息化实践建设。

参考文献

[1]白继中.校内实训基地信息化系统建设实践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12):151-153.

[2]白继中.校内节水灌溉实训基地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09(21):48-51.

[3]姜雪茹.成都工校汽车实训中心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5.

[4]吕广梅,丁彩华,许婷.高职护理实训基地信息一体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6(02):99-100.

土工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教学,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0引言

目前,国内疫情已从爆发期过渡到与长期共存的后疫情时代。面临学生大范围返校学习,高职院校一次性完全恢复至疫情前的教学状态已不现实,因此,在后疫情时代中如何保障前疫情时代与后疫情时代在线上线下教学过程中的进度、教学质量等问题,是高职院校需要解决的难题。本文立足线上线下教学的过渡和衔接过程,以《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为例,抓住后疫情时代变革契机,辅以教学与实训实践相结合,保障后疫情时代的教学质量与进度,同时通过教学改革实践展开思考。

1教学实施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理实一体核心课,本文选取本课程中的混凝土工程施工子项目为载体,围绕完成“混凝土工程施工”总任务进行。本着突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实现“零距离”上岗的目标,并以国家现行的建设工程标准、规范、规程为依据,根据工程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对整个课程进行“理实一体”的项目化教学设计。结合实际施工流程、企业调研和毕业生岗位分析,依据“施工员”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确定子项目包含的七个任务,即:任务一,编制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报告;任务二,混凝土骨料筛分实验;任务三,混凝土和易性检测;任务四,编制混凝土的运输方案;任务五,编制混凝土的浇筑方案;任务六,编制混凝土的振捣与养护方案;任务七,混凝土强度检测评定。因知识点细而密,实训操作复杂,根据教学目标及内容确定教学重点为混凝土的制备、工艺及强度检测;再根据学情确定教学难点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制备、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强度评定。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掌握,通过借助于云平台等技术手段,充分分析学情与教情,以学生为中心,将所有教学内容项目化、任务化,融入实际工程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通过动手实训,与实际工程操作“零距离”,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以适应职业的发展。因任务的实践性强,难度高,要求学生具有极强的综合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课前学情调查中发现,学生基础差,很难掌握繁杂的计算,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不感兴趣,教师往往是在唱“独角戏”,花费时间和精力效果却很差。但学生喜欢动手,学习新技术能力强,喜欢基于实践的团队学习方式,认为自己缺乏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和沟通汇报等能力。同时,学生对云班课基本功能模块功效的认可度较高且总体实施效果较为明显[1],故采用以下策略解决重难点问题:1)将课程内容进行项目化改造。传统的教学重理论轻实操,结合施工实际工作,进行项目化改造。如将重点知识混凝土工程施工改造为“编制混凝土施工方案”;将难点知识配合比设计改造为“填写配备比设计报告”和“混凝土和易性检测”,让学生以完成任务为目的,把知识和技能贯穿其中。2)采用信息化手段。由于混凝土浇筑现场对学生而言有距离感,他们“看不到、不好看”,特别是隐蔽工程,故通过虚拟仿真、安全计算软件、自制教学视频、小动画、施工闯关小游戏、直播、录播、轻直播等信息化教学手段辅以解决。3)理实相结合。通过后端的实训实验,验证前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否合理;通过混凝土强度检测实验以验证前端混凝土浇筑养护操作过程是否合理。既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又以实际验证理论。同时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学生除了要掌握任务要求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还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创新精神”,追求精益求精,养成团结协作的习惯。

1.1疫情时代线上教学举措。调整授课顺序、定制个性化、差异性的教学方案。针对个别学生网络不稳定或无法长时间实施线上教学的情况,教师将大量的动画视频等资料编辑为文档,推送给学生,并且全天候在线交流、答疑解惑。同时采用更加多样的授课手段:依托云班课建立课程的专属群组,实时无障碍沟通交流,利用腾讯课堂、雨课堂、蓝墨云班课平台组合方式,以直播+微课,即时测试、在线小组活动、在线作业等方式综合运用[2],引入学生与喜爱的“主播”连线、闯关学习、流水互评、另类签到式、学习预警等增加课堂活跃度。

1.2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教学探索。1.2.1共性实施流程。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中心,引入实际工程的工作任务,通过课前准备、课程实施、课后互评和考核评价的教学过程的探索[3],让学生以完成任务为目的,把知识和技能贯穿其中。本子项目上述的7个任务,每个任务的实施流程分为任务领取、任务实施、任务评价三个环节,每个任务的成果可评测,过程可监控,学习效果可检测。1)任务领取。首先在云班课上学习引导单,在引导单上注明本学习单元所不发的所有期刊、微课、规范等资源,并在任务单中注明资源的数量、应用方法和后期的考核方式,明确本学习单元需完成的任务。以学习任务引导单引导学生逐步查看资源,自学完成任务、测验、笔记,最后通过云班课汇总分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测试的分析结果,对重难点内容进行复核,以便对教学设计进行必要的调整。2)任务实施。课中的知识梳理阶段,教师点评串讲课前任务,学生通过教师的思维导图,将课前独立自学的碎片化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逻辑关系,以便于记忆和应用。在任务导学阶段,引入新知,明确完成课堂任务对应的技能点,以及技能点对应的知识点,有的放矢,目标明确;结合云班课统计的课前任务结果,再次确认教学难点,教师讲授,强化知识点。在任务导思阶段,通过导学阶段重难点的讲授,学生模拟完成施工各过程的任务案例。教师结合案例,详解案例中数据等的来源与应用,师生在“边演边练”的过程中,实现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同时通过线上线下的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促使学生能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系统性的知识。在理实结合阶段,疫情期间增加了采用“随堂小实验”、实训操作录屏展示等手段,解决无法在现场授课和无法带学生现场实地踏勘等问题。基于产教融合的大教学背景,实训课程以与实际工程施工“零距离”为主导思想,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精益精神、团队合作等基本素质,基本操作技能、质量检测与评定等职业素养。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学生首先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后梳理实习操作流程,接着通过小组或学生互评查漏补缺完善实训操作。根据梳理完成的操作流程,学生动手实操,教师基于辅助与示范。最后根据实训试验结果,评价理论课中的相关设计与计算结果。在任务分析展示阶段,学生分组汇报,其他小组互评找茬,发现问题,总结原因,最终找到解决之法,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施工方案撰写能力、应用能力、个人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对本子项目教与学的全过程信息采集,了解教学实施过程的优劣,包括教师活动信息采集,如教学周报,采集教师资源构成和开展活动构成及数量等;还有学生活动信息采集,主要是资源学习时长、经验值获得渠道、经验值较低学生学情分析。3)任务评价。考核评价是全过程的,多维度的差异化考核评价,摒弃以往的期末成绩一锤定音的模式,而提供多种平行的学生成绩获取途径,简称“四个主体、三个大类”:评价主体分为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云班课综评、教师评价四个主体。评价内容与方法分为课堂参与度评价、综合技能训练(案例分析或编写施工方案)完成质量、实训操作成果评价三大类,同时注重素质评价与职业素养评价,可以有效改善过去学生轻过程重结果的错误观念(见表1)。1.2.2实施亮点及特色。1)设置与课堂任务相关的切入点。如在课程编制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报告的任务中,邀请学生分组分享课前观看的视频“学习强国[工匠精神]—混凝土配比”,如在编制混凝土的浇筑方案的任务中引入“长沙混凝土质量问题事件”新闻等内容,由思政点或社会热点作为课程内容的切入点来导入新知。2)以信息化手段解决教学不直观的问题。本文上述任务四、五、六涉及到混凝土施工流程中的运输、浇筑、振捣、养护工序,通过施工虚拟仿真平台让学生身临其境混凝土施工现场解决“看不到、不好看”的问题。任务二、三、七是混凝土制备、使用和检测的三大环节,从制备开始就影响到混凝土的质量问题,使用VR质量展示系统让学生看到混凝土施工质量缺陷带来的影响,让审慎精神、职业操守在学生心中发芽。3)以信息化手段解决教学难点问题。如在编制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报告的任务中涉及大量的运算,这恰恰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学生计算后再通过配合比计算软件验证结果,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同时编制施工方案的任务涉及安全计算及大量文字编辑工作,使用建筑安全计算软件将方案计算和编辑通过数据输入完成,化繁为简。Xmind思维导图、excel表格等软件工具的使用,可以将繁琐的手工计算简化,帮助学生克服对于计算难点的畏惧心理,提高学习效率。4)模拟实际工作模式和流程,开展角色扮演游戏。如上述任务四、五、六需完成的施工方案的编制任务,学生分组分别扮演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以不同的立场和身份,展开不同的思维逻辑,启迪学生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复盘所学知识。这样,线上教学引入实操录屏和随手小实验弥补了没有实训的不足;线下实训阶段,引入理论学习微课,起到了激活旧知的作用。

2教学效果

基于教学设计,优化教学实施。对学生而言,通过对比本子项目改革前后的数据,测试及格分以上比例、参与互动比例、经验值优秀比例均有所增加。通过课后自评、问卷调查等形式,得知学生对书本知识与混凝土浇筑案例相结合、文字与实训实操相结合的方式接受度更高。对教师而言,为了达到更高的教学标准,理论教师不断补充实际案例,通过到校企合作的施工单位现场一线进行学习交流,同时通过企业进行软件培训;实训教师需提高自身技术操作手段,学习前沿技术,解决教师知识单一陈旧的问题。通过课程改革,思政教育也进到课堂,教学的思政效果更加明显。在进行现场实操时,统计的废料率明显降低,学生更加关注绿色环保,精益求精,严谨审慎,符合教师强调的工匠精神。在看到混凝土因施工产生的各种质量问题甚至强度问题给社会带来的巨大损失和代价的一些新闻时,学生对质量为本、安全第一有了更直观的认知,具备更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教学反思与改进

3.1教学特色。1)教学任务设置的过程做到与实际工作一致,讲授及开展任务流程与工艺顺序一致,案例设置与实际工作难点一致,有的放矢,同时通过产教融合丰富教学案例,让教学案例多样化。2)参与式教学模式、任务式教学模式的推进,配合VR技术、配合比计算等工具软件模拟实际工作场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目前的资源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新技术还需要进一步与社会接轨,融入课堂。3)云班课营造信息课堂的教学情境,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增加反馈途径,但督促评价制度还应进一步完善。4)绿色建筑、施工新技术等内容引入教学,拓宽学生眼界。

3.2教学改进。教师应在如何应用网络教学资源和平台以及如何自制信息化资源的路上加强学习,通过促进校企合作,教师定期顶岗,熟悉企业实际工作流程对本专业的教学也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还可以邀请行企业专家参与编制活页式教材、云教材等教学资源。

4结语

土工实训总结范文3

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并通过加强实践教学以适应用人单位所需,本文将探讨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强化校企合作来为学生构建实践教学基地,进而使高职院校办学成效不断升值。

关键词:

校企合作;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推广应用,在高职院校突出以专业技能培训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在社会上收到较大成效。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改变了以往注重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格局,转而更趋向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要求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将所学的实践操作技能应用到实习过程中,以便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1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在我国高职院校教学中,校企合作已经受到越来越多院校及学生的欢迎,但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还存在教学活动不容易找到适合实习的道路桥梁工程建设基地的现象;但为了提高公路监理专业办学水平,高职院校通过与相关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公路试验检测中心,以及工程监理咨询所等加强合作,同时还与施工单位、道路桥梁养护单位加强合作,通过不断调整实训管理制度,来配合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在资金投入方面,采取了多渠道融资的方式来筹集所需资金。其中包括:学院投资、争取行业投资资金、同时还多方筹措资金,从而构建校企合作的资源共享型实践基地。作为院校方面,通过向企业输送实用人才帮助企业培训员工;另一方面院校还注重师资力量的建设,应用编写实用教材和强化教学实践相结合,来提高本专业师资水平。

2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应用

2.1制定人才培养规划

运用教学实践和进入企业实习相结合方式,通过校办企业来培养目标和规划,提出为工程一线培养相关人才,所涉及的范围包括交通、路桥施工方面。要求学生掌握该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能够完成公路勘测和设计工作,能够掌握道路、桥梁的勘察设计、边坡治理工作、并参与旧桥增固的工作实践中。学院方面通过联系承接大型道路、桥梁勘察项目的单位,带领学生参与到道路勘察设计实践中去实习,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一线道路、桥梁工程的实习机会。另外,该专业要求范围还包括:如何指导学生做好路桥工程养护工作,以适应公路、交通行业发展所需。

2.2教学模式的改进

高职院校通过在教师中开展如何上好专业课的讨论,要求教师做好教学课程的设计,以促进教学模式的改进,突出学生实践技能并提升其综合素质。在讨论活动中,教师们普遍认为职业教育中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对学生来说适应就业和日后发展,对于企业而言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减少员工培训开支,而对于院校来说则为学生和企业之间建立了就业和录用的平台。通过上述讨论教师的教学目标更明确了,在课程设置上突出了以实践应用为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就业的现实需求。

2.3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

高职院校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不仅需要改进教学方法,还需要改进学习方法,教师将教学重点主要放在学习方法教学上。通过指导学生如何尽快掌握操作技能,将勘察设计以及施工中的重点、难点罗列出来,让学生经过多次实践操作来了解实践操作的技巧,同时教师还将实践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摸索实践操作技巧同时,还能够得到来自教师的经验指导。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尽快将理论和实践操作联系起来,应用到工作实践当中。通过实施教师的实践指导和专业理论教学,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更强了,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到今后的工作中去。学校现建成道桥实训室2个,配置相关仪器设备180余台(套)。能进行的试验有土工试验、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路基检测试验、路面检测试验等。通过现有试验设备,设计实训项目,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进行现场教学,学生在学中做、做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熟练程度。

2.4实习促就业理念的应用效果

高职院校提出通过实习促进就业的理念,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从系主任到专业教师,都积极对推荐毕业生就业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高职院校与施工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以及工程监理公司等单位签署了就业基地合作文件,通过实训教学和专业理论教学相结合,并多渠道为学生提供就业、实习基地。同时还将多媒体技术引进教学实践中,应用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来帮助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尽快掌握本专业的实训方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教学课件用视频方式上传到网络,学生经网络可以多次、反复观看教学视频,通过不断观看其中的实践操作视频,可以让学生加强直观感性认知的同时,还拓宽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途径。另外,学生从视听教学模式中,不仅了解到当前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还可以了解到更新的技术工艺和技术方法,以便学生能知晓和掌握更多前沿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研究成果。

3结论

综上,从近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可知,校企合作通过实训项目为主,从教学目标、内容、组织管理等方面着手,为学生提供课程实训到现场实训的条件,让学生掌握本专业基本技能和职业技能,并从课堂教学走向社会实践,通过课程改革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以及多渠道为学生创造就业、实训条件,以充沛的理论知识与道路桥梁工程实践技能相结合,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为学生就业和今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王琦 单位: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玮,李慧英.道路与桥梁专业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模式探析[J].教育教学研究,2012,8(4):87-88.

[2]蒋玲.基于校企合作公路工程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6(15):156-157.

土工实训总结范文4

建筑产品在建造过程中有工序复杂、工艺操作技术要求高、占地面积大、成品一次性投入大、劳动组织及配合复杂等属性,其特殊性使得工民建专业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载体的选择、实训场所的营造和训练内容的设计始终难以突破。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要求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就目前中职学校自身条件而言难以实现,必须依托校企合作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研究进入新课程实施阶段,实训基地配套建设、教学经费投入、校企合作、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运用等深层次的问题突显,特别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深度和质量是制约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对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以下简称工民建)专业尤为突出。教学改革实践如下:

一、构建校企长期合作的平台

1.依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把握项目研究方向

我校在2007年6月成立新一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课改实验项目研究的基础调研和典型职业活动分析等阶段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例:基础调研阶段对120家进行了企业调研,对9家企业进行了职业活动流程调研,对4家企业进行了典型职业活动分析调研,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课改专家的充分论证后,得到《典型职业活动分析表》,该表是确定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这次调研取得的系列资料、数据成为课程改革实验项目极为重要的依据。

2.建设校企联合教学团队,开展校本教研

工民建课改研究团队是集企业专家、学校骨干教师和教育专家三方组成的集体,在课改项目研究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进入新课程实施阶段,又陆续聘请企业施工技术人员为实训指导教师直接参加教学。企业专家参加教学研讨会、直接进入课堂参加教学、参与教材编写和审定、项目成果校内审定等,项目研究遇到难题时一定要征求企业的意见研讨商定。因此,企业专家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签订合作协议,发挥企业技术优势

校企合作在两个层面进行,一是学校与企业单位层面的合作,通过签订“合作协议书”明确合作内容,双方责任、义务、权利等,如与田华建筑集团签订全方位合作协议,与北京通凯达钢结构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签订教学载体“小型框架建筑物施工”合作协议;二是学校与企业个人层面的合作(企业了解并支持),通过签订“合作意向书”明确合作内容,双方责任、义务、权利等,如与多家企业技术人员签订项目整体研究、编写教材案例、施工操作指导、教材审定等不同内容的意向书,充分发挥企业和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优势。

二、校企合作进行课程改革实验项目的整体研究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体现典型职业活动

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改革实验项目,以典型职业活动分析为基础、以建筑施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岗位职业标准为依据确定了《建筑地基基础施工》等九门专业核心课程,构建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岗位实务课程和顶岗实习的完整课程体系。以典型职业活动分析和建筑施工工作过程为依据确定的专业核心课程替代了传统的力学与结构、工程测量、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等学科课程,保留了与职业岗位对接的岗位实务课程。工民建专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从企业调研、典型职业活动分析、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标准及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等关键环节一直得到怀建集团、田华集团等多家企业及一批工程技术人员的直接参与,企业在把握项目研究方向、培养目标定位、构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整合等关键环节作用突出。

2.教学文件制定符合教学规律与职业人才成长规律

到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工民建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课程标准》、四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文件,完成了三门专业核心课程校本教材等教学资源建设,始终坚持校企合作,共同进行研究,使研究方向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准确,教学内容设计贴近企业需求,力求符合教学规律与职业人才成长规律。

3.教学载体选择典型的施工工艺和完整工作过程

载体选择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物,也可以是墙、梁、板、柱等建筑元素,要求载体能够承载《课程标准》需要的训练内容。经过校内课改核心成员、课程教育专家、企业专家和企业一线技术专家多次研讨论证,结合我校实训基地条件确定了工民建专业《建筑基础施工》等七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共同载体是:小型框架结构建筑物施工。小型框架结构建筑物是一个真实的施工项目,将地基基础施工、主体施工、屋面施工、装饰装修施工分别与相应的《建筑地基基础施工》、《砌体工程施工》、《屋面工程施工》、《普通装饰装修施工》等专业核心课程相对应。小型框架结构建筑物施工项目的设计包涵了梁、板、柱、剪力墙和楼梯等建筑构件,同时融进砌体结构的条形基础和砌块隔墙等更多的“建筑元素”。学生在企业教师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下通过小型框架结构建筑物施工完整项目,完成接受任务、施工准备、项目组织、工种操作、施工管理、质量检测、安全保障、竣工验收等完整施工过程的学习,训练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4.教学资源设计开发符合教学要求和企业用人需求

新课程实施中课程讲义、项目书、任务单、工作页、学习手册、企业工作手册、考核评价表、音视频素材、案例库和企业相关资料等是教师授课的重要资源,教学资源设计和开发一定要符合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要求,符合企业实际工作要求。例如编写讲义:讲义编写框架经企业的专家组审议,讲义中的重要案例大多数由企业技术人员编写或提供素材;任务单、工作页全部来自企业的实际资料;讲义的最终成果须经校内专家组审定。为积累教学实施全过程的视频素材,将重要的教学环节制作成课例进行教学研究,学校与专业公司签定合作协议,共同完成专业核心课程重要教学单元、典型施工工艺和施工工序的完整拍摄,为以后教学积累宝贵资料。

三、校企合作共同完成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实施

目前,完成小型框架结构建筑物施工仅靠学校自身的力量还有较大的困难,体现在项目施工组织、新工艺新技术应用、教师操作技能和施工操作安全管理等方面我们经验不足,这是新课程改革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企业技术人员直接参与教学,应用最新的施工工艺和技术,按照企业施工要求设计组织教学,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技能,是解决目前教学难题的有效方法。#p#分页标题#e#

1.共同制定符合生产施工要求的教学计划,明确教学进程和内容

按照《课程标准》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一份符合新课程教学实施的教学计划对顺利进行教学尤为重要。教学计划明确双方教学时间、教学环节中各自的教学内容、教师及示范指导教师、教学(施工组织)组织方案、教学设备设施准备、双方相互配合等细节内容。我校在课改实验班建09-1班《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课程中进行了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实施,在施工放线、挖槽(人工挖槽、机械挖槽)、地梁(支设模板、钢筋绑扎、浇注混凝土)教学实施过程中,双方克服困难,共同遵守教学计划,遇有突发事件需要变更计划时,由双方协商进行调整。

2.共同完成理实一体化教学,校企双方优势互补

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我校教师动手能力相对较弱的现状,采取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承担课堂教学,保证教学质量。企业教师侧重过程性知识讲解,进行实操示范、指导训练、质量检查、成果评价等环节教学,在项目施工全过程中提供墙体砌筑、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等操作方法、技能、规范要求等技术支持。学校教师侧重陈述性知识的系统讲解,与实操教师共同组织教学、操作学习、参与指导学生操作、课程总结等内容。校企合作共同进行新课程实施,使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成为可能,培养学生技能落到了实处。我校在2009年2月至8月在三年级工民建班进行了“小型传达室砖混结构施工”的改革尝试。邀请合作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全程参与教学组织,完成了全部施工任务,这是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

3.将企业文化和职业素养教育植入课堂

新课程实施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必须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环境的营造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仅靠学校教师难以完成,必须是在项目进程中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点滴积累实现。企业的参与再现了企业文化、工作环境、技术要求、质量控制、人员配合、工序衔接等内容,使学生在工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享受劳动成果,体验职业快乐。

四、校企合作共建理论实践一体化实训基地

1.建设建筑施工实训区,完整实施教学载体

目前国内职业学校的实训基地大多是建筑材料实验室、力学实验室、土工实验室等,技能训练也停留在钢筋工、砌筑工、混凝土工等工种训练。因此,本轮课程改革实验项目研究必须在实训基地功能设计上加以突破,为教学载体实施提供条件保障。在实训区将完成“小型框架结构建筑物施工”项目的砌筑工艺、模板工程、脚手架支搭、钢筋下料及加工制做、施工分项工程质量检测等实训项目。学校在校园内,开辟了新的实训场地,作为建09-1教学试点班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专用场地;搭建临时房存放工具设施、材料存放保管区;落实通水、通电、通道路,为教学载体实施创造了必备条件。

2.购置施工必要设备及工具,与企业资源共享

学校在企业的帮助下完成了《建筑技术实训基地装备标准》,提出了设备及工具等采购清单,利用市财政经费购置了项目施工必备的设备和工具,添置学生劳动保护用品,落实施工及训练消耗性材料资金,满足施工要求。同时,企业为学校提供技术、设施资源和一线生产环境,提供教学载体实施的技术支持,提供大型机具设备(挖槽、模板)的临时使用,资源共享。

3.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体现企业文化

施工现场的环境布局贴近建筑企业工作场景,体现企业文化。将建筑企业的组织机构、岗位职责、安全标识、职业规范等内容引入实训区,现场环境布置应贴近建筑企业实际,体现建筑企业文化,明示安全操作流程及相关制度,保证施工操作安全,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习得技能。

五、校企合作保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

1.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保证工学结合教学环节

课改班在校内时以项目载体为核心进行教学,但是大型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的施工组织、操作训练和管理方法的学习在校内无法模拟,必须依赖企业完成,提供一个连续的实际工程参观教学和学生实践场所对于课改班教学尤为重要。田华集团承诺为建09-1班提供现场教学的学习环境,为学生顶岗实践和知识拓展提供条件。校企合作共同完成学生顶岗实践环节,使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成为可能。

土工实训总结范文5

【摘要】

项目导向教学法是一种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较好的解决目前高职岩土工程勘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该法应用于岩土工程勘察课程教学中,在每个项目中按典型工作任务要求设置工作任务,以勘察工作过程为载体设计教学情境。通过实践证实,项目导向教学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有效的实现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岩土工程勘察;项目导向;教学模式;人才培养

岩土工程勘察课程是岩土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技术课,是地基基础和岩土工程施工的先导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该课程涉及的学科范围广泛,综合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目前该门课程的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具体体现在在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学习分开,通常先进行理论课教学,然后才进行相应的实践训练。虽然教师对专业技术课的知识体系结构、基础知识及能力技能等具有系统的认识,但对学生而言就存在着对课程知识体系的认识是局部的或片面的[1-2]。在理论教学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学习热情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而降低,知识消化时间长,掌握专业技能的周期长。究其原因是理论学习时不能及时进行实践训练,没有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及时地体会学习的实际意义。这就导致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注意力不能高度集中,学习热情自然会逐渐降低,学习效果就难以保证。

1改革教学模式,实施项目导向教学

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技能,使之更能适应职业岗位和职业要求,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学习提供实践训练平台,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要解决这些问题应从岩土工程勘察课程特点出发,采用能使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模式。通过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3],采用项目导向教学方法能够较好的解决这些问题。项目导向教学法就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勘察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一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4-5]。它是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交给学生,教师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勘察项目资料收集、勘察大纲编写设计、勘察实施和勘察报告编写的全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其主要特点包括:首先,学生需要自主的进行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其次,在实施项目过程中学生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可以结合实际问题,直接对任务中涉及到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进行讲授;再次,每一个项目实施都需要小组成员合作完成,而教师也成为学生的伙伴,这种合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2基于项目导向教学方法的课程方案

项目导向教学法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应制定一个针对性强可实施的课程方案,并根据工程勘察的岗位和工作任务选取教学内容。刚毕业学生职场工作岗位为岩土工程地质工的初、中级工,经过几年的工作经验积累和能力的提升,可以晋升为勘察技术人员或者项目经理。因此岩土工程勘察课程内容在选取时,立足岩土工程地质工初、中级工水准,同时还要为学生进一步提升提供一定的知识储备。此外,课程内容选取时还要贴近岩土工程行业发展现状,紧密结合现行的国家标准及相关行业规范。综合上述内容,根据勘察工作过程将课程划分为5个项目,在每个项目中按典型工作任务要求,设置具体工作任务。课程按照勘察前期工作、勘察施工、勘察成果编制三个工作过程为载体设计教学情境,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实际工作项目为驱动,将部分内容相互融合交叉,注重教学过程设计。5个项目下设13个任务,共计68学时,其中勘察施工和勘察成果编制、勘察方案设计为课程的重点项目。

3项目导向教学法的实施方法

在项目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单独的讲授者,而是扮演着多重身份。在准备阶段,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实施阶段,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6];在评价阶段,教师主要是学生学习的评价者。项目导向教学的教学过程有以下五个步骤:

3.1项目分析阶段

教师对工程项目的背景、目标要求、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详细分析,并强调项目中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项目,使学生明白要做什么,要应用哪方面的知识,练习哪方面的技能。

3.2制定计划阶段

学生一般以小组方式工作,每个团队3-5人,将项目分成多个任务,并根据每项工作任务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最后将多个工作计划综合形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计划。

3.3项目实施阶段

学生根据计划完成制定的任务,教师对整个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和指导,并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学生可以就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向教师请教,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方向性指导,但不给出明确的答案。此外,在完成项目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把项目外知识加入到项目中,鼓励和培养学生。

3.4项目评价阶段

项目导向教学的评价具有多元性,其主要表现为评价方式、评价标准的多元化。项目有多种解决方案,评价解决问题方案的标准并不是“对”与“错”,而是“好”与“更好”。因此,在评价方式上,项目导向教学强调通过项目的完成情况,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5项目总结

教师对项目的应用特点、关键步骤、主要理论知识点进行点评,帮助学生进一步增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可以通过展示学生完成的成果,如勘察方案设计或钻孔剖面图等,在此基础上扩展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发现成果中的优点,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项目导向教学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这无疑是学生学习的新动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到工作岗位后,能很快进入工作角色,较快地胜任相应的岗位工作。

4结语

将项目导向教学方法应用于岩土工程勘察课程的教学中,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项目为核心,按照勘察工作流程组织知识的学习,通过完成各个子项目的实践获得知识,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取得显著效果。在后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也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和较扎实的动手能力。目前项目导向教学方法在高职教学中得到普遍推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的矛盾。但项目导向教学法还不完善,例如教师实践能力较弱,实验室实训条件不足等问题,还需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对其进行完善,使其优势能充分发挥出来,为社会培养出能够尽快进入工作状态的应用复合型人才。

作者:秦焱 吕永亮 王福平 单位:吉林大学

【参考文献】

[1]赵建军,王运生,巨能攀.“工程地质勘察”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2010(4):35-38.

[2]牟春梅,朱寿增,刘之葵.岩土工程勘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设教育,2009(2):75-77.

[3]秦焱,黄建国,王福平.高职工程地质学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1(6):60-61.

[4]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7(34):5-9.

[5]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46-50.

[6]赵文平.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角色定位[J].职业技术教育,2013(1):30-33.

第二篇: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要点

摘要:

结合工程实例,对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的特点、特别与普通建筑勘察的差异进行分析,并对高层建筑勘察的几个要点进行初步阐述。

关键词: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重点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的规模逐渐扩大,人口越来越往城市集中,使城市的用地越来越紧张,甚至可以用“寸土寸金”来形容。人口的办公、居住需求增大导致了城市的建筑越建越高,大量30层及以上的高层建筑不断涌现,部分城市甚至出现了5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高层建筑的大量出现在给岩土工程勘察界带来际遇的同时,也对岩土工程的勘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岩土工程勘察的经验,对高层建筑勘察的工作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高层建筑的特点

高层建筑可分为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相较于民用建筑跨度较小,体型、结构较一,基础荷载量较小,以静荷载为主,公共高层建筑具有以下特点:(1)荷载大。由于公共高层建筑层高较高,层数多,且为追求较大和便利的使用空间,公共高层建筑的跨度一般较大,其带来的结果就是建筑的荷载大。例如,笔者负责的某公共建筑项目的勘察,其拟建建筑的高度接近100m,而最大轴力高达18000KPa,荷载的增加,对地基承受力要求相应的提高。(2)基础埋深大。建筑高度的增加,使高层建筑特呈现出了瘦高的特征,其基础必须埋设于地下一定深度,才能保证其结构设计满足抗震和抵御风荷载的相关要求。一般来说,箱形基础和筏形基础的高层建筑,其基础埋设深度一般不小于基础建筑有效的高度1/15,而箱形和筏形基础的埋设深度不应小于其建筑有效高度的1/18。(3)体型、结构型式复杂多样。为追求建筑造型的美观,公共建筑的体型呈现了多样性,建筑高度的增大致使常用的一些结构型式、如纯框架结构等难以满足要求,框剪、筒结构及复合结构等结构型式应用逐步增多,塔楼和裙楼高差越来越大,高低连体的建筑不断出现。(4)一般带有多层及满铺的地下室。城市用地逐渐紧张、汽车的普及等导致的建筑停车用地的需求压力增大,建筑高度加大所带来的基础埋深增加使建筑往地下空间发展,其结果就是地下室体量越做越大,层数越来越多,两层、三层甚至多层的地下室不断涌现,大量的建筑整个小区地下室连成一体,笔者做过的某文化中心项目勘察,其地下室的基坑周长达1400m。

2高层建筑岩土工程的勘察重点

本文以公共高层建筑为例,就高层建筑勘察过程中的一些应注意的重点作阐述如下:

2.1勘探孔的布置

(1)根据业主提供的拟建工程总平面图,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等规范、规程及相关文件要求进行勘探点的布置,初步确定勘探孔控制深度,除按常规要求的间距(如桩基为12~24m)进行勘探孔的布置外,还应重点关注以下几点:①首先应结合建筑总平对拟建场地的地形、地貌等进行踏勘,特别是对同一结构单体跨越不同地貌单元的部分作重点关注,适当加密勘探点的布置。②对设计单位提供的勘察技术要求进行分析,对拟建工程中高度高、高差变化大、轴力大的部位给予重点关注,适当加密勘探点的布置。③勘探孔应尽可能沿拟建物周边布设,对核心筒部位、有凹凸变化的部位等建议单独布孔,另,与一般建筑不同,当采用摩擦型桩、且宽度大于35m时,中心应布置钻孔。④对设置有外扩地下室的建筑,勘探孔的布置应与主楼一同考虑。⑤基坑评价专用钻孔除应按上述规范要求布置之外,尚应搜集周边建(构)筑物的勘察和施工资料,考虑坑外周边地层的变化,必要时可考虑适当布置一些钻孔加以控制,因为当基坑采用如锚杆等支护方式时,因锚杆长度较长,可能出现锚杆端部和头部地层不一样。笔者曾在进行某项目的基坑支护设计时遇到坑外道路因对软基进行地基处理(对软土砂桩处理)致使地层产生变化,使原设计的锚杆因成孔困难而不得不进行设计方案修改,试想想,如勘察时注意这方面的资料搜集及适当增布一定数量的钻孔则上述弯路将可避免。

2.2勘探孔的孔深控制

相较于一般建筑,除场地地质条件特别好(如场地为岩石地基或基岩埋深很浅)之外,高层建筑一般采用桩基础,且冲(钻)孔桩型被大量采用,因此,现就谈谈高层建筑采用桩基时的勘探孔孔深控:(1)应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等规范、规程及相关文件中对桩基勘察的要求控制钻探孔深度。(2)笔者认为,除按上述要求控制钻孔深度外,还应考虑以下因素:①同一建筑单体,最好按相同的桩型及持力层进行孔深控制,当确需采用不同桩型或持力层时,应按持力层埋深较深的桩型考虑。②对于外扩纯地下室,最好与主建筑采用相同的孔深控制标准。③对于轴力特别大或地下室设有梯井、水池等的部位,应考虑是否需要增加孔深。

2.3原位测试

高层建筑场地的现场测试部分除按常规的进行标贯、动探等之外,笔者认为,采用多样的现场测试手段对查明场地岩土层分布特点,提供设计计算指标及对拟建物桩型和持力层的选择提出建议等会有较大帮助,最常见的如按规范必须做现场波速试验、地脉动测试等,对超高层建筑,还要求进行专门的地震安全评估。此外,对于软土地区,采用静力触探和十字板剪切试验是较好的辅助手段,对于南方残积土地区,用物探的方法查孤石等也是不错的选择,抽水试验也是地下室基坑评价涌水量的必备试验之一。

2.4室内试验

因高层建筑轴力大、常设有地下室,因此,其对室内试验的要求更高,除常规试验之外,如固结试验,其要求所加的压力更大,也就是要求做高压固结试验(有的工程要求压力加至800~1600KPa),还要求考虑土的应力历史,提供先期固结压力(Pc)、压缩指数(Cc)、回弹再压缩指数(Cr)等等,剪切试验要求采用三轴试验,此外,还有无侧限抗压试验、动三轴试验等等。

2.5岩土工程评价方面

高层建筑的岩土工程评价除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等进行常规评价外,必要时尚应进行高低层建筑的差异沉降分析等。

3结束语

总之,高层建筑的岩土工程的勘察除与普通建筑勘察具有共性之外,因其自身的特点,其要求更高,测试的手段要求更多样,测试和评价的重点亦不尽相同,工作人员应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准确把握勘察工作重点,以高度的责任心全面考虑实际情况,尽善尽美,从而为高层建筑的设计、施工提供有力参考。

作者:庄文泽 单位:福建泉州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GB50021-2001)(2009版).

第三篇: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及桩基方案

摘要:

地质勘察和桩基方案的确定都是岩土工程项目的基础,对后续施工及整体质量影响深远,随着工程逐渐复杂化,施工难度增加,对地质勘察和桩基方案选择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对地质勘察和桩基方案的选择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地质勘察;桩基方案;岩土工程

地质勘察是岩土工程准备阶段的关键环节,只有全面掌握施工区的地质水文信息,才能开展下一步工作,合理选择桩基方案。若忽视了地质勘察,必将对桩基方案的设计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关联到工程整体质量。如今,岩土工程项目越来越多,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更需要做好地质勘察工作,根据勘察结果选择最佳桩基方案。

1岩土工程地质勘察

良好稳定的地质条件是岩土工程建筑物得以存在的基础,然而实际工程中,地形地貌、土壤承载力、水文条件等因素都对施工有着直接影响,所以需要进行地质勘察,了解现场的地质情况。然后结合建筑工程要求,分析地质环境和工程之间的关系,以最终得出的参数为依据,合理制定设计方案。地质勘察流程大致如下:搜集施工现场全面详细的资料,包括历史记录、遥感照片、气象水文、地形地貌等;展开实地调查,使用精确的仪器完成测绘工作;进一步勘探,提取现场的土壤,对其性质展开实验,建立起施工现场模型;将所得结果和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最后编写勘察报告。

2实际案例分析

某项目工程是一高层建筑群,位于市新开发区,主要做商务和居住用,包括4栋36层建筑,2栋24层建筑,2栋12层建筑,以及周边裙楼,总占地面积80000m2。项目紧邻城市主干道,以一片人工湖为中心,主楼采用框架-筒体混合结构,地下室两层用于停车。旁边建有3栋5层裙楼,高18m,无地下室,设计为框架结构。地质勘探人员在现场共布设了160个勘探点,对所得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果如下:施工现场土壤共有8层,表层是适合作轻小型建筑地基持力层的黄色粘土,2层为高压缩土,土质较软,承载能力弱,容易发生变形沉降。3层为黏土和粉砂混合层,适合做短桩桩端持力层,4层是施工现场中部的主要压缩层,土壤较厚,但承载力弱。5-1层为粉质粘土,5-3层为粉砂,6层也属于压缩层,土壤力学性质一般,8-1层以低压缩性中砂为主,厚度大,承载力强,土壤力学性质良好,适合做该项目的桩基桩端持力层。

3合理选择桩基方案

3.1桩型分析

桩基在工程项目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在众多桩型中,如何选择最适宜的形式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桩基质量。而要合理选择桩型,必须以实地勘察结果为主要依据,结合其他因素加以考虑,确定最终方案。经过初步分析,该项目将范围锁定在预制桩、钻孔灌注桩两种形式上。前者是根据施工要求提前预制,在工厂完成的桩,质量比较有保证,桩身强度较高,投入成本低,且现场施工几乎全靠机械化完成,不会有施工现场制桩出现水泥浆的现象发生。若经过沉桩可行性分析,且单桩承载力达到要求,可考虑使用预制桩。钻孔灌注桩需在现场制造,长度、桩径、承载力都可根据需要灵活调整,即便是对承载力要求较高的工程中也很适用。同时此桩型不会对周围土壤有太大的挤压,震动小、噪音少,对附近建筑环境破坏度低。而最为重要的是,该地区钻孔灌注桩应用较多,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也极为丰富,所以经过综合考虑,最终选择使用钻孔灌注桩。

3.2沉桩可行性

5-3层砂层位密实状,沉桩阻力较大。若采用预制桩,当桩端位于5-3层粉细砂顶面或其以上软土层时,由于上部3层较厚,采用静压法施工,难度很大,需采用大配重的静压设备或锤击法施工。当桩端需进入5-3层粉细砂层一定深度时,沉桩难度较大,根据类似场地经验,一般在砂层厚度大于2m时,即使采用锤击法,穿过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3.3桩基基础方案

首先,6栋高层建筑自身对地基压力较大,所以在土壤承载力、土层力学性质上有着极高要求。从地质勘察结果来看,5层土壤和8层比较适合做高层建筑的桩端持力层,经进一步考察发现,5-1层黏土、5-2层粉细砂、5-3层粉砂虽然拥有良好的土壤力学性质,但厚度在1.6m—7.2m之间变动太大,均匀性十分欠缺。而8-1层以低压缩性中砂为主,厚度大,承载力强,埋深适宜,土壤力学性质良好,适合做该项目的桩基桩端持力层。其次,相对而言,2栋12层建筑对桩基桩端持力层的要求低于高层建筑。综合现场情况来看,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变形,加上对荷载的考虑,也适合采用桩基方案,可选择8-1层作为桩端持力层。最后,地下室也是该工程的重要部分,设计水平与整体质量密切相关,也需认真对待。施工现场8栋主楼遍布2层地下室,相对标高9.5m,而根据水文条件分析,地下水位较浅,加上工程开挖工程量大,有必要设置抗浮桩,起到抗浮的作用。最终结合对单桩承载力、荷载等因素的考虑,也采用8-1层作为桩端持力层,使用钻孔灌注桩。

4结语

地质勘察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并分析对工程项目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地质因素,然后方能合理制定计划,避免出现更多的错误,在岩土工程中的意义不言而喻。桩基在工程施工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桩基方案则要以实际地质勘察结果为主要依据来确定,所以必须做好地质勘察工作,选择最为适宜的桩基方案,使得工程项目有质量保障。

作者:屈乐禹 单位:中油辽河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徐菁.岩土工程地质勘查桩基方案的选择研究[J].地球,2014,22(9):103-105.

[2]武维勇.岩土地质勘察中建筑桩基方案的选择与评价探析[J].中国房地产业,2012,24(10):176.

[3]王忠群.关于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岩土工程地质勘查探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22(15):112.

第四篇:桥梁岩土工程地质勘察要点

摘要:

社会的经济发展,人们生活的不断进步,近些年我国桥梁行业发展中,对于城市化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作用,同时,在进行桥梁施工时其岩土工程也在不断的发展,岩土工程逐渐成为当前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岩土勘察工作在桥梁的可靠性以及整体使用寿命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不断的重视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重要性,对桥梁勘察的要点进行详细的分析,不断的进行岩土勘察。

关键词:

桥梁工程;岩土工程;勘察要点

当前桥梁工程中建设中,其属于工程规划以及工程建设中的基本工作,在桥梁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进行桥梁工程规划以及施工之前,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岩土勘察工作,在进行岩土勘察时,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可以对其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进行一定程度的反映。近些年来,在进行桥梁工程施工时,由于对于岩土工程的勘察力度不大造成的重大事故,造成我国国家的经济损失以及对于人们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做好岩土勘察工作很有必要。

1桥梁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常用方法

1.1桥梁地质的测绘工作。

地质测绘中是作为桥梁岩土工程中的一种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其主要是针对现场地表和现场的地质构造,通过实地的考察进行相关方面的观察并进行描述,然后通过进行的观察进行工程地质的分析整理。

1.2桥梁地质勘探取样工作。

对于勘探取样的这一个项目环节涞水,其运用方法就是运用物探以及钻探的手法对现场进行相关的额勘察以及现场取样工作,最后通过进行勘探,然后对现场的施工情况可以进行深度的剖析,从而有效的对岩土层进行取样工作。

1.3对桥梁进行试验测试工作。

针对桥梁勘测中进行试验来说,关键点就是把岩土样本进行采集收集到实验室,从而进行室内试验,有效的获取较为准确的参数,通过对这些参数进行相关的分析,然后根据试验结果以及性质存在的问题,并把现场的实际进行融合,可以对岩土勘察中出现的一些难题进行更好监督控制。

2桥梁工程岩土工程勘察要点

桥梁作为道路工程的附属桥梁物,除了大型的桥梁或者重要的桥梁之外,一般在编制设计时不单独设计,针对桥梁的设计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初步设计阶段,另一个是技术设计,只有当道路初步设计被批准通过之后,然后才能进行桥梁的初步设计的编制,对于工程规模较小工程并且地质条件简单的桥梁,其进行岩土勘察工程时可以在第一阶段同时进行。

2.1初步设计阶段

岩土勘察工程的初步设计,其内容主要就是对岩土中的施工方案线路进行对比分析,对于岩土中的线路中的各个地质问题进行详细的控制,关键就是对于岩土中的一些品质较差的岩土以及对品质较差的的深度进行勘探,针对技术性以及针对经济性,进行结合的综合分析,从中选取出一种最优方案。

2.2技术设计阶段

岩土工程的勘察技术在进行设计时,针对实际的勘察,需要保障其使用的方案为最佳方案,可以按照实际的规范需要进行钻探试验和原位测试,其重点就是,对于工程的地质局部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分析,然后对于其进行路线选择时的基础类型进行资料的提供。

3桥基岩土工程勘察中应注意的问题

3.1钻孔布设

对于钻孔布设,一般就是对于桥位工程进行地质调查并进行相关的地质测绘,这样可以保证出现盲目钻探的现象。钻孔数量选定的数量原因主要就是三个要点:设计要素、桥位地质的条件要素以及采用的基础类型。在进行设计时,需要进行钻孔布设为四个左右,并保证钻孔数量不能比墩台数量少。如果选取的是陈静基础,或者出现基础倾斜的现象,就需要进行适当的增加钻孔,一般增加一个或者两个,其布设位置一般在桥梁的中心线上,此种做法就是为了避免钻穿,从而出现承压水从岩层出来,造成施工困难的现象。对于倾斜的现象,需要对钻孔进行加设。

3.2钻孔深度

钻孔的深度选择是一项重要的要点,其选择需要根据多方面的影响,主要就是地质条件、基础类型以及基底埋深。河床的地质条件一般就是河床的地层结构和地基承载力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基础来说,主要类型就是明挖以及桩基等形式。如果在处理过程中遇到基岩,如果遇到基岩,应当要求其钻入风化岩层1米到3米之间,这种情况主要在山区河流应当注意,从而避免把孤石错误的认定为基岩。

3.3操作规程

岩土工程的钻探质量就是需要在进行岩土工作时,对相关的程序进行严格的把控,例如对于取样工作,需要进行严格的把控以及鉴别,这样可以保证取样的样品能够更好的保持原状,还应当进行钻头以及钻进方法的选取。在进行记录时需要对使用的钻具以及进尺和取样等进行详细记录。对于样品的鉴别,应当和调查测绘的结果进行对照,从而避免发生重大的错误。

4结语

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项建设工作在进行全面的开展,岩土工程中的勘察环节是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为桥梁设计中提供一项可靠的一句。因此,在进行实际的操作时,应当不断的进行经验的总结,采取最为合适的勘察技术,从而进行严谨的地质勘查工作的进行,为今后的桥梁设计以及施工建设提供重要的保障。

作者:屈乐禹 单位:中油辽河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刘华.浅谈建筑工程常见岩土地质问题及勘察要点[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35:244-245.

[2]朱森.地质勘察工作中的水文地质相关问题浅析[J].价值工程,2015,33:87-89.

[3]何辉建,肖东旭.浅析水利工程中的岩土地质勘察[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5,02:7-9.

[4]韦振兴.论水文地质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J].山东化工,2015,18:90-91

第五篇:岩土工程勘察验槽工作

摘要:

以当前岩土工程勘察验槽工作的开展情况为基础,简述岩土工程勘察验槽的目的、内容,并根据个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验槽的实践经验,浅谈地基验槽时应注意的有关事项和验槽记录的有关内容。

关键词:

岩土工程勘察;验槽

验槽是比较关键的一个施工环节,同时也是提升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方式之一,可以通过该方式来完善传统勘察工作中的弊端。验槽工作需要通过人工观测以及干探等方式来进行,反复校对地基土和勘察报告中给出的土样是不是相同,并且还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地基土局部位置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一些方式来提升地基施工安全性,同时还要保证地基施工质量,为后续工程施工奠定基础。下文主要以工业建筑以及民用建筑的情况为基础,对验槽工作进行阐述。

1验槽工作目的及内容

1.1验槽工作的目的

验槽是为了普遍探明基槽的岩土质情况,检验拟建工程的实际地质条件和前期勘察工作结果是否相符。可以根据相关工作结果来明确该地区地基的处理方式,并分析是否需要对原钻探工作方式进行优化,保证设计质量,对设计结果进行修正。由此提供专业化的修改建议和修改措施,让设计、施工都更加符合工程施工情况,减少各种安全隐患。(1)首先要明确最终的检验勘察结果和实际工作情况是否是相同的,一般情况下,勘探孔的数量都是有限的,所以当基槽开挖完成之后,地基的持力层以及土层都会完全的暴露出来。工作人员首要工作方式就是对检验报告中的条件以及检验报告中的结果进行校对,保证各方面的结果和基槽开挖后地质情况相互吻合;(2)工作人员应当首先根据基槽开挖的实际情况来明确不同工程地质的实际工作状态,并根据情况来提出专业化的解决方式和解决建议。若基坑开挖过程中遇特殊地质情况(土洞、溶洞、断裂带等),尚未查清其规模、特征等,还应进行施工勘察。

1.2验槽工作的主要内容

针对上述验槽目的,验槽内容如下:(1)核对建筑物平面尺寸、结构类型、层数、荷载、基础类型、地基基础设计使用的岩土参数、承载力、抗浮设防水位等与勘察时设计单位提供的工程概况以及勘察报告是否相符;(2)核对基槽开挖的平面位置是否与勘察位置相符,即复核相对勘察时的建筑轴线和柱位,施工的建筑轴线和柱位有无移位现象;(3)检验勘察报告中的地基岩土特征是否与槽底地基土相同,根据槽底地基条件判断勘察提出的岩土工程建议和结论是否科学可靠;(4)当发现基槽底面岩土成分、力学性质不均匀,或局部存在古井、瓦窖、坟穴、河沟等不良地基,则用钻探、钎探、触探、取样等手段等查明其分布特征、物理力学特征;(5)检查基槽边坡外缘与附近建筑物的距离,分析判定基坑边坡对既有建筑物地基基础稳定是否有影响;(6)检查基槽钎探结果;(7)填写验槽记录。

2验槽注意事项

拟建物基槽通常都是通过施工单位来明确的,按照建筑施工图纸以及相关平面坐标位置的实际情况,在建筑场地内开挖,当挖到一定深度之后,只要保证基槽的情况可以满足设计要求,便可以让相关工作人员提出验槽申请,可以通过专业监理工程师或者其余项目的负责人按照规定对工程开展情况进行检验。(1)要逐段或按每个建筑物单元详细检查槽底岩土成分及性质是否与勘察报告中所建议的持力层特征相符。根据基槽开挖后的建筑地基条件,查阅勘察报告,判断其中叙述的工程地质条件是否与基槽开挖后的地基条件吻合,提出的岩土工程建议和结论是否科学可靠;(2)检查槽底土质时,应仔细观察刚开挖的、结构未被破坏的原状土,检验人员应亲自观察槽壁、槽底岩土的颜色与周围土质颜色是否不同或有深浅变化,不同地段的持力层土体含水量是否有差异,基槽内是否有条带状、圆形、弧形(槽壁)异常带,是否有因雨、雪、天寒等情况使基底岩土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槽底是否有被扰动的岩土,基槽边坡是否稳定,是否存在局部超挖后用虚土回填的现象等;(3)验槽人员要查明基槽中存在的对建筑地基基础稳定不利的勘察未查明的地基条件,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对建筑的影响,对勘察报告没有提出的问题或者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出处理措施;(4)若需使用仪器来完成基槽检验时,验槽人员要严格执行所使用仪器的操作规程,避免出现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如用轻型动力触探检验基底以下是否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应使探杆保持垂直,探杆的偏斜度不超过2%,要注意落锤的高度、锤击速度和操作方法,另外还要注意量测方法和读数精度等;(5)为了保持槽底岩土的天然状态,不容许基槽内积水,开挖基槽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地面水和雨水进入槽内,如发现积水,应要求施工单位立即将积水和被水浸泡软化的表层岩土体清除,必要时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地基处理;(6)当采用大型机械开挖基槽时,应先挖至设计基底标高以上30~50cm,然后用人工挖掘方法挖至设计标高,以防地基土遭受破坏;(7)若验槽时发现槽底土因人为践踏或机械开挖受到扰动,需要求施工单位基础施工前应将扰动部分清除直至原状土为止,如不能完全清除或槽底土的湿度较大、土质较软时,应先铺一层砂石垫层,将浮土挤紧,然后再施工基础;(8)当地基持力层为遇水易软化、崩解的岩土体和失水易崩解的岩体时,基槽合格后应要求施工单位应用混凝土封底,防止岩土体遇水软化、失水崩解,导致承载力降低。

3验槽记录

(1)验槽结束后,需填写地基验槽记录,以作为隐蔽资料存档;(2)验槽记录应包括工程名称,验槽部位、日期、内容(包括基底标高、持力层名称等),基槽检验意见等;(3)验槽意见主要由勘察单位项目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填写,需说明槽底岩土名称、埋深、承载力及其是否与勘察报告相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以及存在的问题及其处理措施建议等,并签字且注明验槽日期;(4)验槽记录应有签字盖章栏,由各参建单位项目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签字,并单位盖章。

4结语

验槽工作作为工程建设的隐蔽验收工作之一,是保证工程地基基础稳定安全的最后关卡,岩土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理论与实践能力的高低,验槽细致与否,会影响到工程的施工安全性以及工程未来使用质量,所以涉及到工程建设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必须要关注每一个基槽,谨慎工作,尽量杜绝出现任何形式的错误。国内的岩土勘察专业起步虽然比较晚,但随着岩土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岩土测试仪器不断更新,是发展速度比较快,要保证岩土工程勘察及其验槽工作质量,就必须要提高岩土工程行业从业人员在结构力学、土力学、岩体力学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解决岩土工程问题的能力,完善岩土工程勘察体制。

作者:孙厚群 王志京 单位: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一地质大队

参考文献:

[1]邵水松.岩土工程勘察审图中常见问题的探讨[J].浙江建筑,2010(1):26-30.

[2]李全章,陈建荣,江裕标.岩土工程勘察在商品房和物流园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异同[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10(4):519-524.

[3]吴茂盛,艾云峰,孟吉泽,等.岩土工程勘察中的质量控制探讨[J].吉林地质,2014(1):118-120

第六篇:岩土工程勘察水文地质问题研究

摘要:

从地下水作用对岩土工程的影响入手,分析了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勘察的内容,并进一步对水文地质勘察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

岩土工程;勘察;地下水;水文地质勘察;内容;注意事项

在当前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最后工程勘察结果中很少运用到水文地质方面的数据,这也导致在具体勘察工作中,对于水文地质的勘察往往忽略掉,只是对水文地质问题进行一个简单的评价,并没有对工程所在地水文地质情况进行勘察。如果工程所处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较好时,还不会对工程带来什么影响,但对于一些水文地质情况较差的区域,如果不进行水文地质勘察,不仅会对岩土工程的顺利施工带来较大的影响,严重时还会导致岩土工程整体溃败。因此需要对岩土工程水文地质情况充分的重视,做好水文地质勘察工作,有效的提高岩土工程勘察的质量。

1地下水作用对岩土工程的影响

1.1地下水升降作用所带来的影响。

1)地下水上升可能带来的影响。岩土工程施工区域,由于受制于地质、水文气象及人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地下水位会出现上升的情况,一旦地下水水位上升,则会导致土壤出现严重的沼泽化,使地下水对建筑物或是构筑物的腐蚀性增加,严重时还会引发地质灾害发生,使建筑物失稳或是地下室内充水等问题发生。2)地下水下降可能带来的影响。地下水下降主要来自于灌溉、采矿、兴建水库及地坝等设备,从而导致地下水下降,当地下水位下降时,会导致地面下沉、干裂等现象发生,还会影响水质,严重时地下水会出现枯竭问题等。如果岩土工程所处区域存在地下水下降问题,则会对工程的稳定性带来较大的影响。3)地下水升降过于频繁,同样会引发各种危害。当地下水处于频繁升降情况下,会影响膨胀性岩土出现不规律的收缩和膨胀,导致岩土膨胀收缩幅度增加,从而对建筑物带来较大的损害。而且地下水升降过于频繁时,还会导致土层内的胶结物出现松动,土质变松,影响土层的承载力。

1.2地下水动力作用所带来的影响。

当地下水处于天然状态下时,其动力作用并不会对岩土工程带来危害。但在人为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地下水运动,由于具有较大的动力作用,导致地下水运动缺乏规律性,从而会导致基坑突涌及流砂等事故发生,严重影响岩土工程的质量。而且在地下水作用下,不仅岩土体的重量及含水量会增加,而且岩体也会发生物理及化学变化,岩土结构出现软化现象,导致岩土体性质发生变化。而且在地下水力学作用下,会对边坡带来较大的破坏性,严重影响边坡的稳定性。

2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勘察的内容

2.1工程所在地的自然地理环境。

岩土工程水文地质问题勘察,其中有关自然地理环境方面,主要勘察的内容有地形地貌、气象水文特征。地形地貌,一般是指岩土工程所在地的地面高程、地形特点以及水系分布等;而气象水文特征,一般是指工程所在地各方面的气象资料,例如气温、气候特征、降雨以及湿润程度等。

2.2工程所在地的地质情况。

这指的就是工程所在地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特点、第四系厚度控制状态、基底构造状、新生层的构造运动等等。

2.3工程所在地的地下水位。

对于地下水位的勘察,其勘察的主要内容有:近几年的地下水位变化态势、最高地下水位、排泄条件、径流、地下水补给、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岩土工程的施工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受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的影响,因而,在岩土工程勘察的过程中,地下水位是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勘察项目。

2.4地下水对岩土工程所带来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主要是对地下水对岩土工程施工所带来的各种影响,比如地下水活动对基础持力层所带来的影响;地下水位改变亦或者是人工降水,对地表沉降所带来的影响,等等。

3水文地质勘察中的注意事项

在岩土工程施工过程中,地下水位无论是上升、下降还是频繁运动等情况存在都是会严重影响岩土工程的质量。因此在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需要对岩土工程所处区域内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解,同时还要对水文地质问题的内容进行评价,有效的了解岩土勘察中的水文地质问题,有效的减少由于水文地质问题而对岩土工程带来影响。

3.1了解有关的水文地质条件。

在进行水文地质勘察的过程中,应当了解一些基本的水文地质内容:1)掌握勘测所在地地下水的日常水位、水位变化规律、降水量以及蒸发量等等,了解地表水和地下水两者之间的存在的关系。2)应掌握勘测所在地含水层的深度及其厚度,不同含水层内地下水的种类、水位的变化以及流动的方向等等。3)应依据地质条件,了解地下水渗流状况。4)在对水文地质进行勘察过程中,需要对地下水和地表水进行检查,看是否存在污染问题,对于地下水及地表水受到污染的情况,则需要明确污染的程程度。

3.2评价水文地质问题的内容。

通过大量的实践,总结归纳了评价水文地质问题的几个内容,具体表现为:1)在施工之前,必须认真评价水文地质条件对岩土体或建筑物所带来的影响及其程度,且对其可能带来的各种危害加以预测,随后,据此提出相应的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2)对岩土工程所在地的水文地质问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调查,且依据已经了解到的水文地质问题,继而提供相应的水文资料,以便确保建筑物地基基础的建设。3)需要全面对岩土工程所处区域内的地下水天然状态进行调查,同时还要对人为因素导致的地下水变化情况进行深入了解,针对可能对岩土工程施工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解决。4)对于水文地质问题的评价,需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在具体评价过程中,由于勘察所在地不同,其评价内容也会存在差异。当建筑场地内的岩土体主要以强风化岩或是软质岩石为主时,那么在评价过程中则需要以地下水活动对岩土层软化、崩解及胀缩等的影响作为主要评价内容。而当建筑场地地基基础上中存在着一些粉土及粉细砂等松散物质时,则在具体评价内容中需要针对地下水可能引发管涌及潜蚀等情况进行预测。由于水文地质会对岩土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需要将水文地质问题作为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在具体勘察工作中,需要针对建筑场地内水文地质条件的具体情况,及可能对工程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行分析和预测,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防范和处理。通过深入对岩土工中的水文地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有效提高岩土勘察的质量,确保岩土工程能够顺利、安全的开展。

作者:康凯 单位:伊春林业勘察设计院

参考文献

[1]胡建斌.刍议岩土工程勘察中的水文地质问题[J].广东科技,2011(16):102.

[2]侯金宇.浅谈岩土工程勘察中的水文地质问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6):48.

[3]张敏.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分析[J].科技风,2012(9):92.

第七篇: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水文地质问题分析

摘要:

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的过程当中,为保证工程施工的安全和稳定,应对水文地质加大研究勘察的力度,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引发的岩土工程水文地质问题。我们需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对水文地质的相关参数进行测定,通过专业的分析,对水文地质情况作出客观评价。只有明确了水文地质情况才能进一步实施预防和治理方案。本文将对岩土工程勘察的概念和特点进行简要介绍,并对岩土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工作的内容进行评价,找出造成岩土工程危害的原因。

关键词: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水文地质;问题分析

近几年来我国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的水文地质问题探讨越来越深入,发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其中最为主要的问题就是我国的岩土工程在进行勘查和施工的过程当中,对于水文地质的问题不够重视,没有足够的资金对研究工作予以支持,导致水文地质问题越来越严重。地下水是岩土体中重要部分,是基础建设工程中重要的一项环境因素,影响岩土的性质。所以为了保证岩土工程勘察的工作质量,需要对水文地质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对水文地质可能造成的岩土工程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找到有效的预防和管理措施,防止水文地质环境继续恶化,造成安全隐患。

1岩土工程勘察的概念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是设计和施工的基础。主要目的是查明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存在的地质问题,对建筑地区做出工程地质评价。主要任务是按照不同勘察阶段的要求,正确反映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岩土体性态的影响,并结合工程设计、施工条件以及地基处理等工程的具体要求,进行技术论证和评价,提交处岩土工程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决策性具体建议,并提出基础、边坡等工程的设计准则和岩土工程施工的指导性意见,为设计、施工提供依据,服务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

2岩土工程勘察中的水文地质分析

在进行建筑施工时尤其是一些高层建筑施工,地下水位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动,这对建筑物日后的安全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所以我们应该在进行施工之前对工程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分析,从而保证建设施工的顺利进行。下面我们就对岩土工程勘察的要求进行简要的介绍。首先我们要对进行施工地区的水文地质历史情况进行查阅,然后进行钻孔测试[1],进行进一步的水文地质监察。勘察的主要内容有地理的地形特征、地质环境以及地壳的结构、地下水位的变动以及人为的影响情况。我们还需要对水的温度进行测定,对含水层和隔水层进行位置的预判。其次,就是要对岩土的水理性质进行测试和研究。我们所说的岩土的水理性质是指岩土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新的性质。这种性质的改变会引起岩土强度以及形状结构的改变,如果发生了较大的水理性质的改变,那么将会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稳定性。在传统的水文地质勘查过程当中我们往往都注重地质的物理性质而忽视了水理性质,导致最终的测评报告不完善。我们所说的水理性质主要包括可塑性、渗透性、软化性等等性质。

3地下水对岩土工程造成的影响

(1)地下水的动水压力对岩土工程造成的影响。动水压力主要是由两部分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由于自然条件下自然产生的动水压力,它的影响并不是十分的明显,对于建筑来说也不会带来较大的危害。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动水压力,这种动水压力有可能会导致自然条件下的地下水发生失衡的现象,从而产生较大的动水压力,一旦动水压力超过了岩土所能够承受的正常范围,就会对岩土工程造成较大的地质危害。

(2)地下水的水位升降变化对岩土工程造成的影响。地下水的水位升降主要会引起三个方面的危害:①地下水位下降对岩土工程造成的影响。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人为因素,人们如果在建筑周围的地区进行大量的抽取地下水的活动或者是进行矿藏的开采等地下开采活动。还有就是在上游进行水坝的修建以及水库的存水等活动也会对地下水的水位造成不小的影响,使地下水的水位下降。地下水的水位如果发生了下降的现象,就会引发地面发生地裂、下沉、坍塌等事故,还会引发水源枯竭、水质恶化以及生态系统破坏的问题。一旦这些问题发生,那么无论是对岩土的结构、建筑物的稳定性以及人们的居住环境影响巨大;②地下水位上升对岩土工程造成的影响。造成地下水位上升的原因有许多,主要是由于地质一些因素,比如说含水层结构的改变、岩石性质的改变。也会受到一些天气环境因素的影响,比如说降水量的突变、气温的改变等等。它还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庄稼的灌溉、建筑的施工等等。如果发生了地下水位上升的情况,那么建筑物的腐蚀情况就会加强,腐蚀速度增快,在沿河或者是山体分布较广的地区,容易出现滑坡或者是坍塌的现象。地下水水位的上升会导致土壤的含水量增高,结构变的松散,承载能力减弱,土层的液化现象更为明显。如果上升的趋势非常大的话,就会造成管涌甚至是流沙的地质灾害;③地下水位升降交替频繁进行对岩土工程造成的影响。地下水位频繁的升降会造成岩土出现膨胀,而且这种膨胀现象还是不均匀进行的。也就是说岩土会随着地下水位的不断升降而进行不断的收缩,升降持续的时间越长,那么岩土膨胀和收缩的幅度也会随之增强。导致的后果就是地面出现裂纹,地面建筑出现破坏。除此之外,如果地下的水位频繁的进行升降,那么土壤当中的金属元素会大量的流失,土壤的承载能力就会下降,对地面建设造成较大的影响。

4进行水文地质勘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通过对上述的分析我们得知,地下水无论是上升还是下降,或者是大幅度的频繁变化都会对岩土工程造成较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在进行水文地质勘查的过程中应该对水文地质的条件以及评价水文地质问题进行分析。

(1)水文地质的条件。首先我们需要在进行勘查的过程中注意地下水位日常的变化情况以及变化规律,其次要对当地的降水量以及蒸发量进行记录,这样有利于我们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循环关系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其次我们要对含水层的深度和厚度进行测量,掌握水流的方向变化。最后我们需要对地下水的水质情况进行了解,看它是否存在被污染的现象,如果被污染那么污染的程度又如何。

(2)水文地质问题的内容。首先就是在进行施工之前,我们需要对水文地质条件对建筑物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对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预测,做好相关的防预案。其次我们需要对水文地质进行全面的了解,建立相应的水文地质资料[3],为以后的施工打下基础。最后要对地下水的状态进行全面的调查,并对人为因素造成的影响范围进行预估,避免隐患的存在和危险的发生。

5结语

岩土工程的水文地质问题是十分重要的,顺利的开展水文地质研究工作,掌握相关施工地区的水文地质情况,正确地使用水文地质的监测方法以及熟悉相关的科学理论知识,对于岩土工程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准确客观的水文地质评价有利于我们及时的发现安全隐患,找到有效的解决措施。所以,作为一名工程勘察人员,需要牢牢掌握理论知识,并且做好相关的水文地质数据记录,进行客观详细的分析,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岩土工程的勘查结果具有实用效应,保证施工工作的顺利进行。

作者:谢能承 单位:广西地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李坚.岩土工程勘察中的水文地质问题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8):76-76.

[2]吴学林.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分析[J].广东科技,2014(20):144-144.

[3]姚作波.岩土工程勘察中的水文地质问题分析[J].技术与市场,2015(7):126-127.

第八篇: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技术与实现

摘要:

岩土工程勘察能够为区域建设提供指导依据,降低工程单位参与改造建设的难度。为了更好地获取地质信息,岩土勘察数字化改造是不可缺少的,利用先进的数字系统技术作为支撑,实现勘察与分析的一体化建设。针对早期岩造模式存在的不足,工程单位要重视地质勘察与分析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技术改造方式。结合工程勘察数字化趋势,本文介绍了岩土工程数字化系统的核心构成,详细分析了岩土勘察数字化系统的方法。

关键词:

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技术应用

行业调查显示,岩土地质改造活动对地面配套设施具有直接性影响,若在缺少地质数据为支撑的情况下,盲目地开发与利用地质空间,必然会对地面建筑及配套设施造成破坏作用。因此,新时期工程改扩建活动十分重视岩土工程勘察,只有在掌握具体地质环境前提下,才能提高工程改造的实效性与有效性。另一方面,“数字化”是岩土工程勘察的新方向,利用数字技术实现改造建设,有助于提升岩土工程作业效率。

1岩土勘察数字化

现代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岩土结构实现了空间大改造,为区域改良建设提供指导依据。为了更好地开发地质空间,岩土勘察必须引入高端科技为支撑,实现数字化作业模式才能提高建设水平。基于信息科技改良趋势下,数字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更加普遍,利用建筑区设定数字勘察系统,对整个区域地质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同时,利用数字勘察系统也实现了人工智能操作,满足了大规模的勘测区作业要求。岩土勘察系统设计以“数字化”为标准,为现场操作人员提供更为稳定的操控平台,减小了岩土工程勘测的作业难度。

2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特点

勘察工程控制自动化是岩土勘察发展必然趋势,以计算机为控制中心建立数字化调控平台,减小了岩土区域勘察工程调节的难度。结合岩土工程勘察模式,其数字化改造特点包括:

(1)动态性。动态监控是定向监控技术的综合应用,与定向传输系统相互融合使用,重点是实时跟踪用户数据传输情况,发现移动网络中的数字安全隐患。例如,移动通讯设备对其它数码设备的支持,如家电数码组合的客户端操作设备,基于隐私保护下可担当移动银行支付卡等,都需要采用动态监控技术作为防护保障。

(2)安全性。3G与4G技术彻底改变了人类信息社会,移动数字系统安全决定着3G与4G交替升级的最终成效,“静态监控”是数据安全防护最基本的方式。一般情况下,用户可选择静态检测程序自动扫描数字系统数据库,对一些常见恶意代码、波段信号等24h跟踪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汇报给用户,动静态监测结合是比较实用的技术形式。

(3)集群性。新时期集群化控制技术采用多功能处理模式,结合分布式计算机操控系统完成资源处理,降低了数字化勘察日常工作的难度。针对集群化控制平台运作流程,需实时调整原有的可控制平台,满足现代化计算机系统运行要求,这些都是未来数字计算机控制数字化勘察的必备功能。

3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系统构成

我国地质工程改造项目日趋增多,新技术在岩土勘察中的应用更加广泛,用其取代人工作业具有先进性。基于数字技术平台下,岩土勘察系统呈现多功能趋势,其主要由感应系统、传输系统、存储系统等构成,形成相对完整的操作模式。面对大规模岩土勘察区域,可设定数字导航系统作为辅助空间,满足了不同地质区的勘察需求,短时间内捕捉到更多的地质信息。

(1)感应系统。电子感应器可实现信号传输的智能化,用人工平台参与数字调控,实现了勘察工程调度的一体化。基于新系统指导下,岩土结构勘测以智能技术为中心,对施工区域、开发区域、生态区域等自动化勘察。数字化勘察一体化模式快速发展,为岩土提供更加多样式的数据处理中心。感应器是能够不断地调节感应器工作范围,电子感应器是控制系统设计常用方式,由智能感应仪器完成对应的动作命令,提升了控制器结构的牢固性。

(2)传输系统。岩土勘察能够进行技术论证和评价,提交处理岩土工程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决策性具体建议,并提出基础、边坡等工程的设计准则和岩土工程施工的指导性意见。勘察数字化是行业发展趋势,人们对通信网络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数字系统在远程信号传输阶段的作用更加明显。基于数字系统远程勘察工程控制系统优化了操作流程,为用户提供更专业、更准确、更便捷的信号转换服务。

(3)存储系统。不同区域地质数据获取之后,要按照数字化平台进行存储,才能为后期地质研究提供依据。岩土工程涉及到多个方面,必须要经过数字模型处理之后,呈现出真实的模拟状态,为测绘人员分析岩土构造给予指导。设计存储系统,主要是为了保存有价值数据,提供人工智能平台对岩土地质、土石结构、地质环境等综合保障,这些都是岩土建设中不可缺少的。

4岩土勘察数字化实现的方法

一般来说,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工程活动都会给地质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反之不同的地质条件又会给工程建设带来不同的效应。为了更好地参与地质改造活动,岩土工程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创新模式,利用数字技术实现一体化操控,进而为地面建筑改造提供指导依据。基于数字化系统平台,岩土工程技术实现方法具有多样性,具体包括:

(1)信号转换。数字勘察在传统可编程控制器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从现场勘察的各项流程实施自动化改造。岩土工程勘察中,不同类型数据要经过详细转换,才能变为人工语言,为测绘分析工作提供数据支撑。新勘查模式中,数字信号转变为自然语言,再由人工进行识别与处理,实现了勘测模式的一体化建设,保持了整个勘查区域作业流程的稳定性。岩土工程中,数字勘察涉及到水文地质、岩土结构等多个方面,这些都可以通过数字平台实现操作,减小了人工执行数据的难度。

(2)数据处理。我国岩土构造形式多变,不同地域的岩土层常受到地质损坏,导致地质空间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降低了岩土结构的稳定性。为了更好地开展岩土勘察工作,利用数字系统可构建动态岩土模型,从空间领域及数字领域实现自主化监控。例如,在数字处理阶段,由数字探测器完成空间规划,对地质区域岩土构造执行人工处理;设定远程监控系统,对岩土区水文地质、生态环境、建筑设施等完成综合勘察,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自动化处理。

(3)安全监控。信息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先进技术,加快移动信息服务系统更新是广大用户传输信息的基本需求。数字系统普及应用于移动通信行业趋势下,对数字系统模式进行规划改造或创建移动式服务网络,有助于推动新网络、新媒体、新技术等高科技时代到来。因此,针对移动数字系统运行潜在的安全风险,拟定数字系统安全技术方案是极为关键的。

5结论

总之,岩土工程勘察对地面建筑改造具有指导性,广泛收集地质数据信息可引导正确的施工操作。为了改变早期岩土工程勘察模式存在的不足,工程单位要建立更为稳定的数字化改造模式,利用高端技术辅助现场施工作业,及时收录与地质环境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而满足不同类型岩土勘察作业要求。同时,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要建立稳定的操控系统,从数据收集、传输、处理等方面提出有效对策。

作者:邹子龙 单位: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14地质队

参考文献:

[1]彭武林.试析岩土工程勘察中的问题及对策[J].建材与装饰.2015(51):194-195.

[2]陈媛媛.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数字化系统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4):93.

[3]李曙鹏.岩土工程勘察设计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4):99-100.

[4]宁波.岩土工程勘察、设计与施工一体化模式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4):115-116.

第九篇:地下水岩土工程勘察处理方法

摘要:

地下水对岩土工程地基有着最为直接的重大影响,地下水位的升降、水压的波动以及水质的变化会对工程产生诸多危害性影响,本文首先梳理了地下水对岩土工程勘察的影响,其次对岩土工程中水文地质的勘察要点进行简要叙述,最后重点阐述了地下水对工程影响的一些应对措施。

关键词:

岩土工程;地下水;勘察;处理方法

地下水是各类工程建设必须考虑的基础环境之一,对岩土工程地基岩土体的性质有着最为直接的重大影响。地下水位的升降、水压的波动以及水质的变化,都会改变岩土工程原有的平衡稳定环境,为各类工程的稳定性产生潜在的威胁。工程质量的提升,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危害性的降低,都需要建立在科学的水文地质勘察基础之上,所以,探讨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处理方法很有必要。

1地下水对岩土工程勘察的影响

地下水对岩土工程勘察的影响多表现为负面影响,也即是危害性影响。地下水对岩土工程勘察的危害性影响,究其根源,是因为地下水水位升降、地下水水压波动以及水体本身的腐蚀性等原因导致的。

(1)地下水水位升降导致岩土结构的不均匀缩胀。地下水水位因受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伴随着周围岩土含水量、承载力等的变化,处于周期性的波动状态,当波动超过一定阈值,会引发原本稳定的岩土结构发生质的不均匀缩胀。一般情况下,地下水位的下降可能会引起地表塌陷、地下水源枯竭、水质恶化等不良的地质问题,地下水位上升可能会导致沙土地震液化的加剧和浅基础地基的承载力的降低。极端情况下,受岩土结构不均匀缩胀的影响,土层孔隙比率和含水量变动,地裂现象、地基较浅建筑物的坍塌较为常见,严重影响到工程施工的有序进行。地下水水位波动过于频繁时,同时伴随着岩土结构的剧烈变动,极易促使岩土中的金属元素成分随着土壤淋溶作用的发生而大量流失,快速改变土壤质地和属性,致使土质孔隙度增大、含水量增加、土质变松,进而降低岩土压缩模量和承载力,为工程的施工等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2)水压波动打破岩土环境的稳定性。宏观层面,地下水本身及其活动都会对周围岩土产生一定的压力。自然且稳定状态下,地下水水压较小或是岩土中的压力处于平衡状态,基本不会对工程建设产生危害性影响。但人为活动的参与,极易打破原有的水压平衡,改变地下水活动状况,变动的压力牵一发而动全身,岩土中土壤颗粒物质改变原有平衡状态,管涌、流砂、基坑突涌等极易发生,就可能给工程造成严重的影响。

(3)水体腐蚀性降低岩土工程寿命。地下水所含化学成分复杂,腐蚀性化学组分众多,氯盐、硫酸盐、镁盐等通过电解质作用对岩土工程中的混凝土构件、钢铁、管道器材、可溶性石材等有强烈的腐蚀作用,以此降低地基的稳定性。混凝土中的某些成分在受到地下水侵蚀时,会引发钢筋水泥表层保护膜的破坏,加速钢筋的锈蚀,进而减小钢筋的横截面积,降低其载荷能力。

2岩土工程中水文地质的勘察要点

在岩土现场开展勘察活动是工程建设的基本准备,此时开展合理的地下水水文地质勘察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1)相关水文条件的检查。水文地质作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在对相关的水文条件进行检查时,区域性的气候资料必不可少,例如像工程所处地区地下水补给条件、水位动态变化、降水量等关键参数的确定。其次,多数情况下,工程施工及周边在建工程因为改动了地基岩土稳定的平衡环境,多数会对地下水造成影响。

(2)水文地质问题的查明。只有从实际地下水情况以及现场人工活动对地下水位的影响出发,获得岩土工程施工地区准确的水文地质资料,才能为地下水对后期人为工程活动危害性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随后,针对具体问题需要具体解决,找出地下水可能对工程实施危害性影响的根源与关键点所在,进而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最后,根据不同类型的工程建设不同的施工要求,明确相关的水文地质问题。

(3)重视岩土工程地质勘测。因为处于地下水水位之下的工程建筑基础与地基,必然会受到地下水的影响,所以在测定水位的同时,还要对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的建筑材料的腐蚀情况进行考虑,以应对地下水腐蚀危害。测定时,需要严格根据测定顺序及注意事项进行各项内容的测定,要事先将测水管打入含水层中或者要洗孔之后再进行测量,提高岩土建筑的耐久度。

3岩土工程中水文地质的勘察处理方法

(1)严格根据勘测顺序,加强静水位的测量。静水位指的是抽水前或水位恢复后井、孔中的地下水水位,表征了水文地质稳定状态下的水位情况。必须获取真实有效的地下水净水位数据,在勘测中依照分层测定原则,严格执行测定时间表上的各项进程。将测水管下放至含水层20cm处对静水位进行测量,在得到地下水勘测所得数据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科学分析预估地下水对建筑的影响程度,做出预防方案,尽可能减小地下水对工程的危害。

(2)加强水理性质分析。在进行岩土工程先期勘测时,应该做好岩土水理性质的勘测。岩土主要的水理性质有崩解性、透水性、软化性、胀缩性、给水性五种。崩解性和土质的矿物成分和颗粒成分有着很大的关系,可以用抽水试验来测量透水性,软化性是岩土耐水浸、耐风化能力的指标,胀缩性通过产生基坑隆起控制着土坡表层的稳定性,对场地施工时间有影响的给水性可以通过室内实验获取。

(3)对症下药,制定对应的处理措施。首先,岩土工程现场勘查中的水文地质勘察是重中之重。一定严谨细致,依据地下水潜水层、含水层分布及水位留存数据来进行地下水影响预防,进而制定合适的预防措施;其次,为了避免地下水位升降对工程的危害性影响,做好地下水位人工控制升降预防措施,在岩土工程勘察中要对可能影响工程结构稳定性的水文状况做勘测;然后,要合理布置,根据地下承压含水层实际情况做好承压水动水压力冲击底板相关数据的分析,最终有效降低地下水动水压力对工程基底板的侵蚀;最后,工程寿命的长短跟地下水中的腐蚀因子关系相对较大。为了增强工程基底抗腐蚀性,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以工程场地地下水腐蚀环境调查为基础,仔细分析腐蚀介质以及腐蚀特点,有针对地对不同pH值的地基进行处理,优选普通水泥、硅酸盐水泥以及骨料,优化混凝土的配合,添加适量的外加剂,同时对混凝土采取附加隔离防护措施。

4结语

在岩土工程勘察的内容中,地下水问题是岩土工程施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不管是水位的升降,还是水压环境的波动,地下水是保证工程勘察质量以及岩土工程安全和性能的重要方面,都需要准确、详实的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调查结果的科学支持,以此准确把握岩土体中的水文地质条件。只有做好对水文地质的勘察工作,岩土工程勘察的效果才会得到根本性的极大提高。

作者:周忠清 单位:贵州省黔美基础工程公司

参考文献:

[1]易韵彬.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的危害性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5,34(17):48-49.

[2]滕玉奎.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影响及勘察现场需要注意事项[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2(12):218-219.

[3]邱岩.建筑工程岩土勘察及地基处理方法探析[J].江西建材,2014(4):232,238.

[4]秦琬玲.地下水对岩土工程勘察的影响及处理方法[J].中华建设,2015(5):96-97.

第十篇: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特点分析

摘要

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的同时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规模和复杂程度也随之加大,受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需要穿越复杂的地质结构且周边环境不确定因素较多等因素的影响,其建设进度、质量、成本、安全性等方面对岩土工程勘察的依赖性较强,因而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受到工程建设的高度重视。本文为对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产生更加全面的了解,推动其技术不断深化,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特点结合实际案例展开研究。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特点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功能决定,其通常由线路、建筑、地下、环境等方面的工程构成,所以工程的复杂程度相对较高,而各部分工程的建设对岩土工程勘察的依赖性都较强,所以对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的特点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特点分析

1.1受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方面决定的特点

首先,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结构复杂,包括车站主体、风道、风井、出入线、高架线路、停车场、变电站等,不同结构在施工的过程中对工程地质的要求存在差异,所以勘察的关键环节设置也并不相同,所以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具有勘察内容复杂的特点,例如地下工程对地下水位、围岩分级等方面的勘察依赖性较强,而地面建筑更重视地基承载力、变形计算参数等勘查信息等[1];其次,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矿山法、明挖法、盾构法等施工方法,而每种施工方法又由诸多细小的方法构成,如明挖法可分为明挖、盖挖、铺盖挖3种形式,而3种形式又可继续细分,每种细分的施工方法又需要降水、注浆、止水、冻结、接收井加固等配套辅助方法提供支持,岩土工程勘察要满足复杂的方法和工艺的要求,需要全面的获取工程物理力学指标和相应的特殊参数指标,如热物理指标、围岩级别、可开挖性等级等,可见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也具有勘察范围广的特点[2]。

1.2受城市轨道交通地质方面决定的特点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性能决定,线路通常要跨越多个地质单元,这要求相对应的岩土工程勘察要以地质单元为单位进行物理力学参数统计,以此保证勘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而且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线路穿越不良地质发育区域的可能性较大,如沉降区、断裂带等,为保证城市轨道交通的质量,需要对不良地质的发育程度、分布状况等信息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可见岩土工程勘察具有针对性较强的特点[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主要为了服务城市居民,所以其线路和建筑主要分布在城市,必然要受到城市地址特点的影响,如城市人工填土分布较强,所以填土的成分、分布等相对复杂。

1.3受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环境方面决定的特点

现阶段城市轨道交通主要应用于大都市,而大都市环境具有地下人防工程规模大且分布广泛,地下管线分别复杂切不确定因素较多,对工程事故敏感性较强,对施工的文明程度要求较高,地标建筑物密集且结构复杂等方面的特点,例如城市人类活动复杂,地下存在防空洞、古井、管线等概率更大等,所以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对工程自身及周边环境的安全要予以高度关注,为满足城市地质勘察的实际需要,在勘察的过程中所选择的方法更强调综合性和专项性,所以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这要求岩土工程勘察也必须对工程环境予以专项的勘察,而且勘察的难度大幅提升,可见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具有难度大的特点。

2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风险特点及其控制措施

2.1风险特点

首先,受城市管线分布特点的影响,在勘察的钻探环节很可能对城市地上地下管线构成破坏,如电缆、煤气、排水管线等;其次,在盾构法勘察的过程中如果存在钻孔封闭不达标问题不仅会产生漏浆、承压水位升高、地表水渗透等风险,而且可能因地表沉陷使居民、行车等受到安全威胁,加大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再次,在勘察的过程中操作技术不达标可能对设备或人身构成风险,可见受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具有风险类型较复杂的特点[4]。

2.2风险控制措施

为缩减岩土工程勘察的风险,在勘察实施过程中应注意风险识别,建立专项风险控制机构和相应的应急预案、风险控制程序等,在岩土工程勘察前进行技术交底和相应的安全技术培训,使勘察人员认识到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保证勘查工作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在勘察工作进行前要进行有效的实地调查控制风险,勘查过程中要注意勘查环境的安全风险控制等。

2.3结合案例,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的特点

本文以宁天城际轨道交通一期工程为例,其南起大桥北路站,北至金牛湖站,线路全长45.2km,其中地下线约11km、高架线约32.44km、地面线约1.03km、U型槽段约0.53km,全线设17座车站、地下站6座、高架站11座,其中换乘站3座,线路中部设大厂东车辆段一座,在八百桥预留一座停车场,全线设大厂东和方州广场2座主变。为详细查明本场地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并对场地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作出评价,查明场地的不良地质、特殊岩土的性质、特征、范围,并提出对不良地质的治理措施。对拟建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作出评价,在工程勘察的过程中结合施工图设计提供地质依据,通过钻探、取样、标准贯入试验及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波速测试、室内岩土水试验等进行了有效的岩土工程勘察。结合勘察过程可以发现在此案例中,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受案例工程在结构埋深、线路、贯穿地质单元等方面实际情况的影响,勘察过程中钻孔的深度均较大,甚至达到白垩系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地层,而且应用了大量的勘察测试方法手段,可见其专业性和针对性较强;其次,在勘察前为防止风险的发生,对区域范围内的管线分布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并制定了相应的风险预案,使勘察成果质量和后期的施工进度得到保证,可见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具有有意识的风险控制特点;再次,考虑到岩土工程勘察的过程中可能对周围产生噪声污染、泥浆污染、交通拥堵等环境影响;对后期施工造成地形改变等影响,案例工程在制定勘察方案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勘察流程、操作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尽可能缩减其对周围环境和后期施工的不良影响,可见案例工程岩土勘察具有内容全面、规范性强等特点,这是保证案例工程施工质量、安全、进度的重要途径。

3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人们已经认识到岩土勘察工程的重要性,并有意识的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对勘察的特点进行分析、归纳,受岩土工程勘察的特点决定,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对各环节予以高度重视。

作者:章中良 单位:核工业南京工程勘察院

参考文献

[1]曾令晴,李毅.浅谈《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与《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的区别与联系[J].中国标准导报,2015(10):33-36.

[2]刘磊,孙翔,高文强.浅谈对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条文的认识[J].科技风,2013(04):259-269.

土工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勘察报告;桩基础设计;基桩施工;问题处理

1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于某高校清远校区整体工程中的首期工程,首期用地约111530m3,现场初始状态为空置地块和林地,地形起伏较大,地面标高22.1~35.9m不等,设计场地整平标高为25~42m(黄海高程)。首期用地待建建筑物功能包含教学、行政、餐饮、住宿、生活配套、运动,其中1-1~1-3属教学楼、1-4行政楼、1-5食堂、1-6与1-7属于宿舍、1-8配电房、1-9学校南门、1-10运动场看台,各栋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均采用框架混凝土结构。

2项目场地勘察情况简介

勘察区在地形地貌方面属冲积平原地貌单元,处于冲积平原边缘,地形起伏较大,现状条件为果林、山地、村庄等,勘察范围内地形起伏较大,根据现场勘察钻孔测放资料显示钻孔孔口标高存在81.26m的相对高差,孔口标高分布在21.12~102.38m区间内。地质构造方面依据区域地质资料显示区内揭露基岩为泥盆系粉砂质泥岩(D),距场地较近距离内有盘龙村断裂和岭边断裂,盘龙村断裂长约5km,宽度5~8m,断面倾向北,倾角50~55°;岭边断裂长约5km,宽度1.5~5m,断面倾向北东,倾角310~315°。现场钻探未发现明显构造痕迹,历史上该区域震级总体较弱,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4.1.7条规定判定区域断裂对项目场地稳定性影响不大。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规定,结合项目工程重要性等级二级,场地等级一级,地基等级二级的前提条件确定本工程的岩土勘察等级为甲级。项目详细勘察阶段在场地内共布置122个钻点,建筑物影响范围内布置钻点92个,边坡影响范围内布置钻点30个,其中控制性钻孔49个,一般性钻孔73个,对不同建筑物影响范围内的钻点提出如下钻探深度要求[1]:(1)1-1(3~7F)、1-2(5F)、1-3(5F)要求控制孔进入中微风化岩层不小于5m;一般孔要求进入中微风化岩层不小于3m。但是当钻探深度达50m时仍未到达中微风化岩层时允许终孔:(2)1-4(3F)、1-5(3F)、1-6(6F)、1-7(6F)、1-9(校门)的控制孔进入强风化岩不小于8m;一般孔进入强风化岩层不小于5m;(3)运动场及看台要求钻孔深度进入可塑土不小于3m,且钻孔深度不小于10m;(4)边坡影响范围内的钻孔深度穿过可能的滑塌面,且钻孔深度不小于25m。项目具体钻孔布置图详见图1所示。

3施工现场问题应对

9月份接到项目施工单位反映其在进行1-1实训楼桩基施工时多根桩无法按照图纸中标明的“桩基贯入度”判别法完成收锤,经过仔细询问打桩的具体情况得知1-1某些承台下的部分基桩在达到预计的桩长时无法满足最后10锤2cm的收锤条件,现场的管理人员尝试探明桩入土多深才能达到收锤条件,他们选择一根在达到预估桩长仍无法收锤的桩继续接桩打入,在达到1.5倍预估桩长时还是无法收锤,这才有了向设计人员反馈的信息。项目1-1C区基础图及无法收锤基桩位置标识见图2所示,无法收锤基桩附近土层剖面图见图3所示,各地层岩土的物理参数见表1~2所示。同时考虑地面素填土沉降产生的负摩阻力不利影响后取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1800kN,现施工阶段存在基桩无法收锤的根源在于按照预估最大桩长收锤能否满足设计单桩承载力特征值1800kN。针对这个问题设计人员会同勘察人员根据钻孔时的地层钻进难度、钻进稳定性等情况展开分析,最后向施工单位说明只要满足一下三个标准之一即可收锤:最后10锤沉桩深度小于2cm、总桩长达到45m以及桩端进入持力层达5.5m。同时要求施工单位在后续的静载实验时必须抽取一部分这种无法收锤的基桩进行桩基承载力检测。

4总结

在现在的经济条件、工程地质条件非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建设单位不愿意在超前钻勘察地质方面投入过大的花费,当然一般的地质情况下也没必要增大预算进行超前钻勘察,因此在实际的工程设计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施工与设计预估出现偏差的现象,这时设计人员需要同勘察人员好好了解当时勘察过程中的一些情况再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判断,最终需要通过静载实验验证来保证工程的安全[3]。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HJ15-31-2016)[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土工实训总结范文7

虚拟技术能够有效解决工程技术领域及相关行业由于资源紧张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从单机虚拟仿真和网络虚拟建模两个方面综述国内外虚拟实验室在工程管理领域的应用。研究结果发现,工程管理虚拟实验室主要应用于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和建筑施工两个领域,其对于革新工程管理教学理念,创新工程管理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方式,提升建筑行业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工程管理虚拟实验室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互动性不强、可扩展性弱、网络化层次低、平台搭建不够完善、工程管理教育领域应用不足等问题。

关键词:

工程管理;虚拟实验室;工程教学;建筑施工

虚拟实验室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弗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ofVirginia)威廉•沃尔夫(WilliamWolf)教授于1989年提出,其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利用网络将虚拟器连接起来,实现数据的采集、分析和远程操作[1]。和传统实验室相比,虚拟实验室具有透明性、资源共享性、互动操作性、用户自主性、扩展性以及安全性等特点,能够在科研、教育领域得到良好的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和数字化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领域的不断推广和应用,建立基于虚拟仪器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工程管理虚拟平台,能够有效解决工程技术及相关行业由于资源紧张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按照构建虚拟实训平台实现方式的不同,工程管理虚拟实验室可以分为单机版和网络版两类[2,3]。

1单机版工程管理虚拟实验室建设现状

采用仿真技术构建的单机版虚拟实验室非常多,例如Erlangen-Nuremberg大学的虚拟教室就是基于HTTP协议与HTML语言构建的学习VHDL(VeryHighSpeedIntegratedCircuitHardwareDescrip-tionLanguage,超高速集成电路硬件描述语言)的仿真综合实验系统[4]。然而,作为一种全新的技术,国内外对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军事、航天、汽车等领域,在工程管理实验方面的研究较少。2002年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MuniramBudhu建立了土体试样虚拟实验,可以使学生与虚拟实验交互操作,实现土体采样、荷载的施加,并虚拟实验中的各种操作,可在必要时给予学生以适当的提示[5]。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虚拟仿真教学中心统筹协调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虚拟教学与实体教学、虚拟技术与现实技术,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开放式、虚实结合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新发展,为实验教学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6]。汪德江和叶志明针对目前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工程实验匮乏的问题,提出了以结构工程虚拟实验室代替真实实验的方法,讨论了虚拟现实技术建立结构工程虚拟实验室的可行性,并对在PC机上实现虚拟实验室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结构工程虚拟实验室的基本开发框架[7]。目前,单机版工程管理虚拟实验室主要应用于工程教学和建筑施工中。

1.1工程教学领域

工程技术教学领域,Mukherjee使用MultiA-gents(多重智能)技术构建建筑管理教育框架,学习者可以通过该框架概括性的掌握建筑管理中各类因素的特点和相互关系(比如:建筑装饰材料、设计工艺、劳动力、工程预算、项目规划等),从而直观的统筹整个项目管控流程[8]。部分学者利用3DMax对建筑施工进行动画演示,或是把教学课件当作三维游戏来开发,如Hans-Joachim根据不同的业主需求,模拟房屋建筑的施工,从中发现问题,并不断的修改和优化施工方案,模拟施工方案要求每个细节都与现实施工过程一致(如工人砌墙时需要什么工具,需要什么标号的水泥砂浆等)[9]。许多专家和学者偏向于虚拟实验室的应用研究,如岳建伟和张大伟以河南大学的教学改革项目为例,通过四维CAD模型(三维模型和时间)与虚拟现实技术,使学生主动变换施工进程和方法,对比不同实验结果,从而增加学生施工方法、施工顺序、场地设计和优化、工程安全等方面的经验[10];刘峰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采用Photoshop处理贴图、3Dmax建模,在Virtools中进行互动编辑的方式,对如何解决建筑技术中传统教学的难题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开发了“柱模安装互动课件”[11]。许晓莉结合虚拟现实技术、教育技术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设计房屋建筑虚拟教学系统,在四川师范大学工学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一年级学生中得到了具体实施[12]。

1.2建筑施工领域

上海正大商业广场的建设是虚拟仿真技术在我国建筑领域的首次尝试,仿真系统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对各种实际构件的相对位置及相互关系进行分析,采用多种施工方法,虚拟相应的情况,并计算出应力以供参考,从而对吊装方法和顺序进行优化。通过上海正大广场的实际论证表明,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实际具有重要的价值,能够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而杨明玉则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建筑结构设计,提出了建筑结构虚拟设计的方案和流程,基于实际工程项目,开发了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的钢结构施工虚拟现实仿真系统,该系统不仅解决了一些传统施工组织设计中的瓶颈问题,还清楚的表达钢构件与机械空间关系等[13]。国外在工程管理领域开发应用虚拟系统比较多的是在漫游系统(Walkthrough)方面。如Retik和Shapira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规划施工现场,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的虚拟实验室的构建方法[14];Dawood等人将4D/VR技术应用于施工过程的仿真方面,以构建仿真的综合信息资源,综合信息资源涵盖了整个建筑的方方面面,在虚拟实验室构建的理论方面有了较先进的认识[15]。Mo-hammed则使用AutoCAD,3DMax和VRML虚拟了钢结构的立体模型,模型可以显示钢结构的全部构造顺序,可以旋转观看,或把接头处放大后观看模型的构造[16]。其他类应用主要依赖于施工过程简化框架而实现,如Teicholz发明的节点模型(LinkNodeModel)被认为是施工仿真的雏形,随后,Halpin将其发展成循环操作网络(CycleNetwork,简称CYCLONE),CYCLONE遂成为仿真系统的基础[17,18]。单机版工程管理虚拟仿真主要应用于工程教学和建筑施工两个方面。教学方面,虚拟技术可以使学生与虚拟模型交互操作,实现土体采样、荷载的施加,虚拟实验中的各种操作,可在必要时给予学生以适当的提示;而建筑施工方面,通过分项施工过程的仿真模型,可有效解决传统施工中遇到的瓶颈问题。

2网络版工程管理虚拟实验室建设现状

网络版虚拟实验室可以允许学生或研究人员通过Internet对实验室仪器、设备进行远程控制,用户可以远程设置和修改实验数据,观察实验结果并下载实验数据等。一方面,将单机虚拟实验室和网络相结合,可实现继续教育网络教学,突破时空限制,节约现实教学资源,以弥补实践教学条件的不足[19];另一方面,网络虚拟技术诞生于应用,使得城市建筑布局、区域建筑及室内建筑的浏览从抽象变得生动,使得数字化多媒体城市地图、旅游景观的虚拟浏览、网上购房、样板间看房等等成为现实[20]。和单机版工程虚拟技术一样,学者们对于网络版工程虚拟实验室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实践教学和建筑施工领域两个方面。

2.1工程实践教学领域

随着网络教学的不断深入,网络教学对提升院校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21]。李玲和王非指出,基于网络和虚拟现实技术的虚拟实验室是对传统实验室教学模式的创新,它将促进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的变革,其能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互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有效弥补传统实验室及实验器材难以灵活使用的缺点[22]。姚奕等人[23]从网络虚拟实验室教材、操作流程,网络虚拟实验室理论教学模块,网络虚拟实验室的日常维护,网络虚拟实验室故障分析,网络虚拟实验室案例分析,网络虚拟实验室专业试题库教学模块6个方面探讨工程专业网络虚拟实验室的建设问题。而张丽萍则主要利用目前比较成熟的WEB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仿真技术构建一个基于网络的土工虚拟仿真实验室,实现了实验相关知识的辅助学习,实验过程的模拟仿真操作,实验记录表的提交,试验后的教师批改评语,学生成绩查看等网络化的虚拟试验教学和管理功能[19]。梁博等利用网络计划软件、施工方案图库软件、三维现场平面软件等施工系列软件系统和辅助评标软件系统共同开发了土木工程学科虚拟实验室系统,该系统已得到了国内几十家高校的应用,为国内土木类学科的实验教学提供了新思路[24]。而卞步喜在CAI设计原则的指导下,使用3DMAX软件、虚拟现实建模语言和网络多媒体制作工具对工程力学网络多媒体教学进行了设计制作,并VR了工程力学轴向拉伸实验,扩展了针对工程力学网络教学的VRML节点类型[25]。国外虚拟实验教学已经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如美国的MIT微电子网络实验室(麻省理工大学),卡内基梅隆虚拟实验室(Carnegie-Mellon大学),虚拟工程与科学实验室(JohnsHopkins大学),虚拟自动化实验室(汉诺威大学),电子仪器虚拟工作平台(西班牙大学),自动控制实验室(新加坡Si-ena大学)等等。部分学者也开始关注工程管理领域的网络虚拟实验技术的应用问题,如瑞士Bern大学的www.virtual-organization.net网站,它组织专家进行讨论,系统研究工程虚拟组织理论,如组织的特征、文化理念、组织环境、合作模式及虚拟组织的信息技术工具等[26]。

2.2建筑施工应用领域

叶雯通过对B/S和C/S两种网络结构的特点进行分析,最终选定B/S模式进行建筑工程实训平台的开发设计,以建筑力学实训单元中的金属拉伸破坏为例,对虚拟实训平台系统的功能、模块、系统流程等进行了分析[27]。通过这种计算机网络系统,施工人员将不受时空的限制,能随时查看施工状态。邱瑛提出P2P与虚拟建筑漫游相结合的思想,并构架了一个基于P2P的虚拟建筑漫游网络模型及其原型系统。张金镝利用X3D虚拟现实技术的几何节点、复杂节点技术、建筑技术等计算机科学的前沿技术开发和设计基于X3D虚拟现实技术的虚拟校园信息系统,其开发的系统能使用户通过网络浏览器体验虚拟校园[28]。国外专门研究网络虚拟技术应用于建筑施工领域的研究较少,其主要集中在辅助能力设计上,如JohnsHopkins大学建立了基于WWW面向教育的虚拟工程/科学实验室,可完成逻辑电路、节点机器手控制、热传递过程、声波传播过程以及桥梁设计等多种实验[29];美国加州海军研究院(NPS)建立的大型虚拟环境(Large-ScaledVirtualEnvironment,LSVE)具有包括建筑穿行、带活动关节的人、互操作性、联网能力、地形数据库集成等功能,其建筑、地貌虚拟能力很强,能有效的提高美军作战水平。国内关于工程网络虚拟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继续教育的网络教学上,重点帮助学生进行工程实践相关知识的辅助学习和实验过程的模拟仿真操作;而建筑施工方面,关于工程网络虚拟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模型和网络数据的传输等方面。

3总结与展望

总结各类文献中关于工程虚拟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可知,虚拟实验室的建设无论对于工程实践教学或建筑施工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受开发者观念、虚拟技术等的限制,现代工程虚拟实验室也存在很多问题。

3.1工程虚拟实验室建设不足分析

工程虚拟技术虽然在信息、互联网、三维立体等技术的推动下,不断进行革新,但其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互动性不强。不论是平面虚拟还是空间虚拟,虚拟实验室都需要紧密结合用户需求。而现有的工程虚拟软件,大多数只能满足用户特定的功能,很少有能根据用户需求调整软件功能的虚拟实验设计软件。

(2)可扩展性弱。目前用于工程虚拟的电脑辅助软件众多,不同的使用者可以根据功能或是需求选择合适的虚拟软件,进而构建虚拟实验室。然而,当多个项目虚拟设计人员合作时,合作人员必须使用相同的软件,或相同的设计规格和思路,这会造成设计人员习惯上的困扰。此外,不同的工作平台,需要不同的软硬件支持,文档的转换问题也需要考虑。所以,利用现有的标准规格,制定一个通用的虚拟实验设计方式,以达成虚拟实验设计的模块化、标准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3)网络化层次低。工程虚拟教学方面,大多数虚拟实验室只局限于一个学院、一个小型的局域网或一个学校的校园网,很少有能实现多个高校协作的虚拟实验室,这造成了工程管理资源的浪费;而在建筑领域,网络虚拟也存在下载浏览器插件和打开虚拟建筑场景等待时间长,虚拟场景模型逼真度较低、真实感交差,以及三维虚拟漫游场景用户交互操作不直观等问题。加上绝大多数虚拟实验工具都需要经过安装、注册的过程才能使用,设计者需要考虑软件价格、操作平台、硬件运算能力,以及相容性等因素。

(4)平台搭建不够完善。适用于工程领域的虚拟技术有很多,如3DMax,AutoCAD,ArchitectStudio3D等等,每种技术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全球范围内已经出现利用这些技术构建的工程领域虚拟实验室。不同的机型、操作系统、汇编语言,开发分布式系统软件十分困难,不同的虚拟实验室很难移植到不同的网络平台,虚拟实验室平台的功能重复开发工作十分频繁,容易增加虚拟实验室构建成本,造成资源浪费。

(5)工程管理教育领域应用不足。目前虚拟教学多数应用在物理、计算机、化学、航空航天以及军事领域,工程管理领域应用的较少;教育领域,虚拟实验除了在物理、计算机和化学专业外,其他专业如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应用较少。部分学校虽然建立了工程管理专业虚拟实验室,但主要通过键盘和鼠标完成仿真实验,所接触的工程要素主要是一些平面符号,这些符号和实际的建筑材料、施工过程等还有很大的差距,虚拟实践效果不强。

3.2工程虚拟实验室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可知,未来工程管理虚拟实验室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虚拟仿真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未来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如何实现工程虚拟数据的网络共享、数据极速传输等方面。

(2)目前出现的工程管理虚拟平台相互之间不存在很强的兼容性,如何利用网络技术、虚拟仿真技术,构建互动性、可扩展性强的工程网络虚拟仿真平台是未来研究的另一个重点。

(3)随着3D、交互式Flash等技术的发展,未来学者将更多的关注于如何利用这些技术在其它领域应用的成功经验,构建可视化、立体化、动态化的工程网络虚拟平台的构建,这不仅能提高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效果,也能帮助施工单位更迅速发现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相关的解决措施。

作者:赵吉坤 郑哲 朱小春 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 江苏省智能化农业装备重点实验室 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

参考文献:

[1]李亚?,郝应光,唐祯安.远程教育与虚拟实验室[J].自然杂志,2001,38(3):157-160.

[2]Anido,L.,Llamas,M.,Fernandez,M.J.Internet-basedlearn-ingbydoing[J].IEEETransactionsonEducation,2001,44(2):18-20.

[3]Wuttke,H.D.,Henke,K.,Ludwig,N.Remotelabsversusvirtuallabsforteachingdigitalsystemdesign[J].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omputerSystemsandTechnologies,2005,4(2):1-6.

[4]Heinkel,U.,Padeffke,M.,Kraus,O.etal.Virtual-Classroom:aninteractiveteachingsystemforthedesignofintegratedcircuits[J].GlobalJournalofEngineeringEducation,1997(2):17-20.

[5]Muniram,B.,Coleman,A.Thedesignandevaluationofinterac-tivitiesinadigitallibrary[J].D-libMagazine,2002,8(11):10-15.

[6]李彬彬,苏明周.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探索与构建[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15,34(2):96-100.

[7]汪德江,叶志明.结构工程虚拟实验室的开发探索[J].力学与实践,2004,37(6):78-79.

[8]Mukherjee,A.,Rojas,E.M.,Winn,W.D.Implementingageneralpurposeframeworkusingmulti-agentsforconstructionmanagementeducation[C].InProceedingsofthe2004WinterSimulationConference,2004(12):1244-1251.

[9]Hans-Joachim,B.Determinationofprocessdurationsonvirtualconstructionsites[C].Proceedingsofthe2005WinterSimulationConference,2005(12):1549-1558.

[10]岳建伟,张大伟.虚拟现实技术提高建筑施工的教学[J].科技资讯,2007,13(10):239-240.

[11]刘峰.基于VIRTOOLS的物理力学虚拟实验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09.

[12]徐晓莉.房屋建筑虚拟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1.

[13]杨明玉.虚拟现实技术在复杂建筑施工中的应用[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5(1):85-87.

[14]Retik,A.,Shapira,A.VR-basedplanningofconstructionsiteactives[J].AutomationinConstruction,1999(12):671-680.[15]Dawood,N.,Sriprasert,E.,Mallasi,Z.,Hobbs,B.Develop-mentofanintegratedinformationresourcebasefor4D/VRcon-structionprocesssimulation[J].InAutomationinConstruction,2002(12):123-131.

[16]Mohammed,E.H.Avirtualtourofasteelstructuralconstruction[C].Proceedingsofthe2005ASEEGulf-SouthwestAnnualCon-ference,2005(8):2406.

[17]Martinez,J.C.,Ioannou,P.G.General-purposesystemsforef-fectiveconstructionsimulation[J].JournalofConstructionEn-gineeringandmanagement,1999(7):265-276.

[18]Sawhney,A.,AbouRizk,S.M.,Halpin,D.W.Constructionsimulationusingcyclone[J].CanadianJournalofCivilEngi-neering,1998(2):16-26.

[19]张丽萍.基于网络的土工虚拟仿真试验室开发[J].教育教学论坛,2015,7(20):224-226.

[20]邱瑛.面向网络用户的分布式建筑虚拟漫游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06.

[21]汪诗林,吴泉源.开展虚拟实验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0,52(2):33-35.

[22]李玲,王非.基于网络的虚拟现实技术在高校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13(3):37-39,46.

[23]姚奕,苏广和,冯林平.工程专业网络虚拟实验室的建设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4(5):212-215.

[24]梁博,张伟,孙艺键.土木工程学科虚拟实验室的整体框架研究和软件系统的开发[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0,7(4):34-39.

[25]卞步喜.虚拟现实技术在工程力学网络教学中的应用[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3.

[26]朱金弟.基于网络的工程项目管理—虚拟建设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2.

[27]叶雯.建筑工程虚拟实训平台系统设计与实现[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28]张金镝.X3D虚拟校园系统开发与设计[D].长春:吉林大学,2011.

土工实训总结范文8

1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特点

土木工程施工作为我国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主干核心课程,具有强实践性和综合性、知识范围涉及面广、发展迅速等特点。课程本身来源于工程实践,是工程实践的总结,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基础理论包括建筑力学、工程测量、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地基基础及管理学等基础课程的知识点,涉及知识面广,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随着科技的进步,土木工程施工工艺与组织管理方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工程实践中不断得到应用,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等也需不断发展与更新。

2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地位

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从事工程施工相关专业工作的比例高。调查表明,由于工程设计行业招聘门槛的提高及社会需求等原因,近年来多数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选择了施工相关的企业就业。如北京工业大学从2011年-2013年的统计数据也表明,其在工程施工与监理企业工作的学生占总就业人数的60%以上;长江大学土木工程方向2006届毕业生该比例则高达80%。

3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存在的问题

3.1教师工程经验不足

土木工程施工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授课教师除应具有宽泛、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外,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至关重要。目前随着高校招聘要求不断提高,多数高校对于教师岗位均要求有博士学位甚至海外留学经历。许多年轻教师没有参加工程实践的相关经验,从学校到学校,而且上岗后的教学与科研压力较重,很难有机会到工程现场长时间的学习,讲课时照本宣科,局限于书本内容而无法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无法运用工程实例进行拓展与发挥,课堂教学枯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即使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对新工艺、新材料等尚不能完全掌握,让授课教师掌握并综合运用更是困难较大。但年轻教师仍应利用机会加强工程实践的学习与锻炼,定期到工程现场向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土木工程施工新技术。

3.2教材内容偏多、偏旧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的内容包括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设计,以中原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为例,施工技术方面的教学内容包括土方工程、基础工程、砌筑工程、混凝土结构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结构安装工程、防水工程、装饰工程等8章。施工组织设计也包含了5章内容,两块内容总学时为60学时。相对于有限的学时,为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只能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内容显得偏多。

3.3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许多高校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考核方式采用笔试成绩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以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为例,课程成绩=平时成绩×20%+卷面成绩×80%。其中,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出勤、作业、课堂表现、小测验等综合打分。但由于上课人数较多,点名考勤以随机抽查为主,作业抄袭情况也多有发生,而传统教学方式也无法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这均导致平时成绩流于形式。在试卷考试环节,土木工程施工课程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计算题。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考完即忘完。可以看出,考核方式仍为应试教育,严重挫伤了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3.4课程教学与实践脱节

土木工程施工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校出于安全与效益考虑,不主张大量学生参观工程现场;目前的讲授方式仍以课堂教学为主,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无法有机结合。课堂教学虽可以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手段,更加直观生动的进行施工工艺、施工技术的讲解,但由于课程的实践性太强,仍难以保证很好的教学效果。即使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次或几次施工现场观摩,效果也不好。因为学生只能观察到某一阶段施工过程,不能学习整个施工过程,与课堂教学仍无法有效衔接。

4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4.1提高教师工程素养

教师是决定教学质量最核心的因素,承担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的教师除需具有相当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外,还需通过深入工程一线,在工地进行实习锻炼,熟练掌握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常用的施工材料、施工工艺、施工机具、施工规范、施工手册以及管理方法等,向工程一线技术专家请教,从而在教学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了解关注关心新技术、新材料与新工艺的动态,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的视野。此外,承担土木工程施工的不同老师之间也可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4.2认真选择教材与教学内容

授课教师应根据土木工程专业的要求及学生具体情况,认真选择教材,最好从获奖教材和部级或省级精品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中进行选择。

4.3改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及讨论教学法等。如在讲解流砂现象这一知识点时,可结合2003年上海轨道交通4号线由于流砂作用导致约270m隧道发生坍塌的重大工程事故,进而阐述流砂和管涌的概念及防治方法。这样,可以使枯燥的知识点变得鲜明具体,增强了说服力,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与创新能力。

4.4完善课程考核方式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考核方式需从以考察学生书本知识的掌握为主,转变为以考察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这就需要从考试方法、命题形式和内容、阅卷标准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

5结语

土木工程施工作为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在学生专业知识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但目前在教学中存在教师工程经验不足、教材内容偏多、偏旧、课程考核方式单一、课程教学与实践脱节等问题,从而导致学生满意度不高。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需从提高教师工程素养、选择教材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与手段、完善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多角度改革,提高学生评价满意度,使毕业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

作者:李新明 杨子胜 祝彦知 单位:中原工学院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篇2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比如,缺少重点课程、教学方法单一、理论与实际脱节等,以至于教学水平难以提升,学生毕业后很难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很有必要针对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一、突出课程重点,合理制定计划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按内容大致可分为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两部分,但每一部分都较为复杂,学习时间有限,学生很难做到全部兼顾。比如,结构工程专业,学生在掌握土方挖掘、基础施工、砌体结构、混凝土、防水工程等内容的同时,还要熟悉装修。所以,教师要调整课程设计,既然是土木工程,课堂教学必然要围绕建筑产品展开,当前施工技术不断升级,材料更新换代极快,均是为了提高建筑物的质量[1]。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抓住重点,启发学生自主独立,经常思考,从而打造高效课堂。以结构工程为例,纯粹的理论讲解,学生很难弄懂模板的具体设计,因此,应注重实际观察和理解,比如,增设实践环节,让学生全面认识模板的作用、种类等。教师应制定周密的教学计划,除了本专业,还要适当涉及相关课程。土木工程专业按学习进度大致包括课程设计、理论基础教学、施工组织设计、实习阶段、毕业论文设计、职业生涯规划等模块,内容较多而时间有限,教师需安排好教学进度,确保教学活动能按计划进行,同时,清晰讲解重点内容,让学生学有所获。比如,施工组织设计是重要的课程,教师在教学时需要考虑工程量的计算、成本概预算等因素,以保证设计水准。

二、提升教师素养,丰富教学手段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理论性、实践性较强。当前高校对教师学历要求较高,高校很多教师虽具备硕士、博士文凭,但基本没参与过一线工程,况且土木施工的工艺材料日新月异,隔一段时间不接触,可能就跟不上实际需求。因此教师入职之前应参加实际工程建设实践,熟悉整套流程、所有工种、各项设备器具等。同时,多与其他教师交流,交换心得、相互促进。关注行业动态,把握最新信息,主动学习新技术,可到一线去考察,也可多参加行业交流会,或从优秀专家的讲座中借鉴经验[2]。教师需转变思想观念,在教学中引进现代技术,并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以提高课堂质量。计算机多媒体的应用必不可少,可利用多媒体开展情景教学,通过播放实际施工教学,让学生体会现场施工的情况。或者与施工单位联系,由现场工程师开直播,引领学生熟悉每道程序,借助网络即可完成,无须组织学生去现场。现代工程对各方面要求都很高,必须经过精密的计算,确保精准度,否则可能会影响施工方设计水平。计算机模拟技术则可收集相关资料后,对现场进行三维模拟,确保数据准确。还能降低动画模拟理解的难度,把重、难点清晰地展示出来。此外,教学方法也应多元化,对传统教学中不合理的方法加以改进,掌握新方法,如启发教学、案例分析、任务型教学法等,根据不同的内容做出最佳选择。

三、理论结合实际,增加社会实践

土木工程建设在生活中颇为常见,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让学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建设中,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需注重生活和课堂的融合。有些设计作品可能水准很高,但具体方案并不可行,或者以当前的技术极难实现。教师应让学生认识设计必须考虑实际生活,包括施工难度、成本投入、环境保护等。案例教学尽量以实际工程或学生比较熟悉的案例为主,先对该工程进行详细介绍,然后突出重点,逐步深入分析。为了进一步体现理论和实际结合的特点,土木工程专业可增设实验室、实训基地等建设,学生可将所学尽快和实际工程联系起来,促进知识吸收。在实习阶段,教师需统一安排课程教学,并经常与学生交流,为其答疑解惑,使其理论学习跟上工程进度[3]。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参加实践,多关注此方面的微信号、活动,比如,参加工程设计比赛,到一线阵地开展调研,甚至加入施工团队等。

四、结语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项目数量也不断增多,土木工程专业也越来越受欢迎,而且对学生的要求更高、更严,加上技术工艺、施工材料的快速更新,施工难度也不断增加。而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非常短缺,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对课程设置、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输出更多实用型、创新型人才。

作者:刘晓军 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篇3

土木工程施工在我国高校教学中是一门很重要的基础教学科目,可以说关于土木工程施工人才的培养在土木工程专业领域是十分重要的,但随着我国社会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土木工程施工的课程教学已经很难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立足社会实践,对我国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重视管理和组织,使各部分协调发展,并将案例讲解与实训相结合,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对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检验,为我国的土木工程施工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要求的专业性人才。

一、目前我国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与实践相分离,无法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即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而传统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往往只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得一些有着较强实践性的内容学生很难进行掌握,例如施工机械、施工技术及施工工艺,即使应用了一些多媒体技术,采用了幻灯片对这些教学内容进行模拟,或者播放了一些施工的视频,都还是不如实践活动理解的深刻。但是由于受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影响,学生很难有机会参加施工实践,不能通过实践活动;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掌握,所以在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教学与实践相分离,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2.教学内容较多,课时安排较少。由于受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特点影响,土木工程施工教学包含的内容很多,就教材而言,包括施工组织及施工技术等,这两个部分又被分为16章节,这些知识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而且土木工程施工教学中还包括很广泛的知识面,例如材料学、力学、网络技术、施工技术及施工组织等。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此庞大的内容课时安排得却比较少,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课时中很难将组织程序和项目施工完整地进行讲解,对于一些相对来说不是很重要的知识只能先选择略过,这就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全面,在参加工作之后缺乏完整的知识体系,造成很多困难。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土木工程施工的课时进行合理安排,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3.教学多以技术为主,忽视管理和组织。在传统土木工程施工的课程教学中,往往将土木工程技术作为授课的重点,而将土木工程管理放在次要的位置,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做法,在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施工的组织管理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完善的施工管理不仅可以提高工程建设的施工效率,还可以节约施工成本,保障工程顺利地进行,因此教师在进行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土木工程技术和土木工程管理并重,二者不可偏废其一。

4.教学内容之间关联较少,无法形成体系。和其他学科相比,土木工程施工的课程内部更专业化、模块化,这就造成教学内容之间具有很大的跨度,联系比较少。比如说混凝土工程和土方工程教学之间在教学上基本不存在联系,但是由于受土木工程施工学科的自身特点的影响,这两个知识点还是要放在一起进行讲解,在传统的土木工程施工的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之间关联较少,无法建立体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革,优化课程结构,使教学中的各个部分协调发展,为社会的土木工程建设培养更多专业性的人才。

二、我国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1.跟随发展脚步,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建设行业随之迎来自己的发展机遇,这就使得建筑行业对人才需要的方向有了改变,由传统的施工技术型人才逐渐向施工管理型人才转变,在很多企业对员工培养中,多采用土木工程加土木工程管理的培养模式,因此在进行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必须抛弃原有的教学模式,跟随社会的发展脚步,结合社会发展,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使教学课程尽量与社会的需要保持一致,为我国的建设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2.重视施工管理和组织,各部分协调发展。在土木工程施工的课程改革中,还要重视土木工程的施工和管理,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坚持两者并重,使教学的各个部分协调发展,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在课程安排上对施工管理和施工技术进行协调,改变以往的教学安排,坚持两者并重;二是要将施工管理和施工技术相结合,在进行施工技术的课程讲解中适当加入一些施工管理的内容,二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反而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之间有着很强的联系;三是要将课程设计和理论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将案例讲解与实训相结合,优化课程结构。在进行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土木工程施工的特点,比如模块化、跨度较大及知识点比较分散等,因此要将案例讲解和实训相结合,对教学的课程结构进行优化,并在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将案例讲解作为教学的主线,通过对案例的讲解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对案例的讲解使各个部分比较零散的知识点通过这种方式串到一起,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4.在教学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受传统土木工程施工教学的影响,在土木工程施工教学的过程中,往往缺乏实践的环节,只是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这就使得学生在进行知识学习的时候,往往无法将教师所讲的知识应用到以后的工作中,因此在进行土木工程施工的课程改革的时候,必须在教学中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三、结语

土木工程施工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问题及未来的职业选择,所以进行土木施工工程的课程教学改革已经刻不容缓,我们必须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对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结构、重点结合社会需要进行改革,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性人才,为祖国的建设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倪国栋.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01:58-61.

[2]戎贤,崔武文,闫西康.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9-13.

[3]杨璐,张文学.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思考与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5,01:79-82.

[4]刘勇,徐森,章莉.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3,03: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