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站风亭地面景观设计探索

车站风亭地面景观设计探索

摘要:早期建设的线路存在车站风亭只保证功能性,不注重与周边建筑、环境的协调关系的情况。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这些问题慢慢暴露出来。规划部门、轨道交通建设单位、设计师等各相关部门都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结合对宁波轨道交通实际案例,浅谈车站风亭地面景观设计的探索与创新。

关键词:轨道交通;低风亭组;高风亭组

1概述

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的大动脉,是城市的生命线工程。肩负着城市客流运送,缓解交通压力的重任,同时带动了城市副中心、郊区的发展,解决了城市中心人口密集、住房紧张、绿化面积小、空气污染严重等城市通病。许多城市都在大规模规划、建设轨道交通线路,尤其是国家中心城市级别的轨道交通基本已呈现出网络化、立体化的格局。轨道交通不仅仅只作为公共交通设施,也是城市形象的代言。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建筑大部分位于地下,呈现在地面可见的建、构筑物一般为出入口、无障碍电梯、风亭。出入口是连通车站与外界的建筑物,是乘客进、出车站的必经之路,往往会受到足够的重视,从历史、文化、景观等多个角度进行重点设计;无障碍电梯通常会结合出入口造型或采用玻璃幕墙形式;而对于风亭,重视程度往往没那么高,早期建造的线路,存在车站风亭只保证功能性,不注重与周边建筑、环境的协调关系的情况。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这些问题慢慢暴露出来。《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中规定了地下车站结构设计需按100年的要求进行耐久性设计,可以更换且不影响运营的次要结构构件,也需按设计使用年限50年的要求进行耐久性设计,车站结构一旦建设成型,对城市影响将至少长达半个世纪。这就更要求各部门对风亭要予以重视,并在设计过程中,谨慎处理,长远考虑。

2风亭常见形式

风亭是地下车站的“鼻孔”,由活塞风亭、排风亭、新风亭组成。各风亭共同作用,实现车站正常情况下的送、排风,事故工况下的排烟、补风的功能,具有非常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标准车站在车站两端各设置两座活塞风亭、一座排风亭、一座新风亭,根据《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中风亭与风亭的间距要求,四座风亭一般可组合布置为低风亭组或高风亭组形式。

2.1低风亭组

风亭分散布置,需在风亭3m范围内设置绿篱,一般为1m高。具有占地面积大,对周边环境与景观视觉影响小的特点。场地条件好,无特殊情况一般考虑设置低风亭组。

2.2高风亭组

风亭集中布置,占地面积小,但高度较高,对周边环境与景观、视觉视线影响大。适用于场地空间有限,无条件设置低风亭组或有结建要求的情况。

3风亭地面景观设计常见问题

3.1风亭组形式选用随意

车站设计过程中,风亭组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原则上会优先选用低风亭组。宁波较早建成的1号线一期却大量使用了高风亭组,15座地下车站有9座使用了高风亭组。其中部分车站场地内明显具备设置低风亭组的条件。高风亭组的滥用不仅影响了城市景观,视线遮挡也非常严重。

3.2不注重造型与立面设计

风亭是轨道交通车站重要构筑物,满足其功能性是大前提。早期建设的地铁线路就存在只注重功能,不注重造型与立面设计,宁波1号线一期全线风亭造型基本为标准矩形,外立面干挂石材,风口设置百叶,非常朴素。再加上高风亭的滥用,美观性不佳。后期宁波轨道交通对1号线一期城区内风亭进行了整体立面改造优化,以尽量提升美观性。

4风亭地面景观设计创新

1号线一期的实践经验,使得各相关部门对车站风亭的处理更加重视,在后续线路设计过程中,都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研究与实践。形成了集约化,隐形化,景观化的思路,其核心实际是现阶段建筑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注重人的心理、感官感受。在此理念下,常规车站形成了有效的处理手法,特殊车站也探索出了新的思路。下文将以低风亭组与高风亭组两个方面分别介绍。

4.1低风亭组

低风亭组常规手法是将风亭隐藏在绿化中,或围绕绿篱,在市中心地段的风亭绿化景观设计会更加精致,平面上构成形式美感,同时高度上塑造层次感,以弱化低风亭组的存在感,使其融入在绿化景观中。常规手法可以满足大部分车站低风亭地面景观要求。而在一些复杂的情况下,是无法达到效果,满足要求的。如宁波3、4号线儿童公园站。儿童公园站为换乘站,两线呈“T”型换乘。地面建、构筑物在中兴路与兴宁路转角处地面集中布置,共有3座出入口,1座消防专用出入口,2个风亭组(共8座风亭)、1座冷却塔,还有周边开发商业建筑。地面建、构筑较多,如按照常规低风亭做法,各部分间相互独立,显然是非常不协调的,地面效果非常凌乱。经过轨道交通建设单位、规划部门、设计师仔细研究,多方案比选分析论证,并进行多轮对接,形成了最终方案。方案按集约化的设计理念,将所有地面建、构筑物统筹考虑景观设计,形成一个整体式景观;并根据规范净距要求合理分类,将同性质,净距要求较小的建构筑物集约在一起,减少占地面积;按隐形化、景观化的设计理念,将出入口、新风井、开发商业组合布置在下沉式广场内;两线的两组排风、活塞风亭、冷却塔分成三个不规则的形状单元,围绕在下沉式广场边,每个单元运用形状不相同的图形叠层错台,营造出类似于梯田的艺术效果。方案将风亭组合在一起,塑造成不规则形状,打破了传统低风亭只有呆板的矩形与圆形平面形式,新造型更加生动活泼,充满艺术气息。图形叠层错台,使得景观充满层次感。并且大大降低了风亭的存在感,使人沉浸在景观中,完全不会发现隐藏着的车站地面风亭。使用不规则形状的风亭,是宁波风亭地面景观设计的一次创新。方案获得了轨道交通建设单位、规划等相关部门认可,后续车站低风亭如4号线矮柳站、4号线嵩江东路站等位于道路转角处,场地条件好的车站,都参考此方案对低风亭造型进行优化,结合景观整体考虑。

4.2高风亭组

高风亭组一般为全侧出或侧出与顶出相结合的形式,体量大,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视线遮挡严重。宁波当地规划部门对高风亭组非常不欢迎,要求尽量避免高风亭组出现,在不具备条件设置低风亭组的情况下,也要求尽量将高风亭组与商业建筑结建,外立面统一处理。单独布置的高风亭组,常规手法是提取周边建筑物元素,并运用到高风亭立面造型设计中,使高风亭组能尽量融入在环境中。而在高风亭组不得不设置在道路转角处的情况下,无论在立面装饰怎么处理都会对人行、车行视线严重遮挡。如宁波4号线柳西站A号出入口及A号风亭组。出入口及高风亭组组合布置于道路转角处,南侧规划道路较窄;受北侧24层天海大酒店、西侧河道与东侧小区住宅限制;以及规范要求的防火、环保距离要求。不具备设置低风亭组的条件。考虑到高风亭组对视线的严重遮挡,规划、交通部门也不接受高风亭组的方案。通过多轮方案研究比选,各部门对接,最终选用了风亭结合下沉式广场的方案。活塞风亭与排风亭在西侧远离出入口处下沉式广场侧壁出风,新风亭在下沉式广场东侧出入口与下沉式广场接口处门洞上方侧出,地面以上部分按民用建筑要求加深退界,外立面装修与地块小区商业外立面风格统一。方案将高风亭隐藏在下沉式广场内,解决了高风亭体量大,与地块小区外立面统一风格,解决了与周边环境不协调的问题,是宁波首个将排烟风亭设置在下沉式广场的案例,嵩江东路站风亭组也参考此方案设计。

5结论

宁波轨道交通风亭地面景观设计的探索还将继续,创新成果也需要经历时间的考验。风亭作为公共交通建筑的一部分,应符合公共建筑的特点,符合大众审美。这就必须要求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应紧扣当代设计主流理念。并适当超前规划,在更高的角度把控风亭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打造现代和谐的城市景观。

参考文献

[1]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

[2]吴帆,安琪.地铁出入口及风亭环境景观设计探究.

[3]李曜池.公共艺术视角下的风亭设计研究.

作者:王齐 单位: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