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论文

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论文

1基本概况

本试验选用小麦优良品种,即小偃15(陕西西北植物研究所选育),多年来一直适宜山阳县低热区、中温区、浅山区、川道地区种植。该品种弱冬性,无芒、白粒、抗病抗旱、抗虫、抗逆性强,全生育期222天,叶色浅绿,亩基本苗24万。冬前分蘖26.9万,最高分蘖27.3万,亩成穗数28.7万,条锈病为RR,叶锈病为HR,杆锈病为HR,赤霉病为HR,纹枯病为HR,白粉病为S,株高103厘米,穗长8.6厘米,千粒重42克,粒色白圆,叶相宽短,叶色浅绿,茎杆腊粉多。小麦全生育期过程中光照率合计为947.1小时,降水量合计为266.98毫米。

2关键技术

2.1精耕细作

播前机耕,牛工耙耱,人工用锄、锨整平整细,借以增厚土壤活土层及其土壤紧实度,从而有效地改善土壤、提高保肥、保水能力。

2.2施足底肥与种肥

亩施基肥碳铵30公斤,磷酸二氢钾20公斤,种肥尿素5公斤,(即“N、P、K”混施),同时亩喷施甲敌粉(2.5%)2公斤,预防小麦白粉病。

2.3适期播种

10月20日左右,采取人工撒播并用锄浅翻,深度4厘米,因为这期间是山阳县小麦高产,稳产最佳播种物候期,亩播量20万粒,等高线种植。

2.4病、虫害防治

播前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2%,干拌小麦种子,防治小麦“三锈病”(即条锈、叶锈和杆锈病);地下害虫(金针虫俗称叩头虫,蛴螬也叫金巴牛,蝼蛄即土狗),则采用敌百虫毒饵进行土壤处理(深翻时撒入)比例为1∶200。

2.5田间管理

小麦出苗后,有少量缺苗断垄现象,但及时采取了带土移栽补救措施,有效保证了越冬苗期“壮、全、匀、齐、安”,小麦越冬期(农历2月间),使用0.3%~0.5%矮壮素溶液喷洒麦田一次,为翌年丰产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2.6化学除草

春节前(农历腊月下旬)使用麦奇(10%麦黄隆)及时进行了麦田化除,从而避免了杂草丛生,以致影响小麦前期正常生长发育,减少不应有的产量损失。

2.7及时调控

农历正月间,发现有冬旺现象出现,则随即进行了中耕除草及耙耱镇压,有效地控制了冬旺徒长现象的发生。切实保证了试验展示田高产丰收。

2.8浇灌越冬水

农历腊月十五,由于日平均温度在3℃~8℃,土壤湿度相对低于60%,当即进行了一次浇水,浇湿浇透,以地面无积水为准。

3质量评价

小麦生长全生育期过程中,无论从耕翻、整地、施肥、选种、播期、查苗补苗、化除、灌溉、中耕除草、耙耱,防治病、虫、草、兽害及其他方面均按时逐一记载,并一一进行了精细化科学有序管理,真正保证了小麦健壮生长发育成熟,切实起到了引领并带动农民朋友进行科学种田,同时也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因为该项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得当,操作细严,经济实用,易于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产量结果

该品种在试验示范田块中种植面积为30亩,平均亩产427.5公斤,比对照秦麦二号增产75公斤,增产率12.4%,该品种尽管植株较高,但茎秆粗壮,富有弹性,抗病、抗逆性强,大穗大粒,成穗数较为理想,综合群体农艺性状优良,增产幅度显著,已经有了相当可观种植利用面积。

5结语

我们必须遵循WTO有关法律法规,早日构建起“十三五”农业产业的战略结构框架和发展模式,即形成一个强大的辐射型产业链条,并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的倾斜扶持,突出“种子工程”的贡献份额,急赶潮流,为发展跨越式的现代生态农业,把良种产业做大做强,乘中央一号文件的东风,切实牢记宗旨,不辱使命。按照“优化结构,主攻单产,改善品质,以提高小麦统供率,商品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水平为核心,以良种化、专业化、市场化为导向,以示范推广带动为手段,以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采取行政推动与市场相结合,科技服务和政策支持相结合,良种良法配套与高产高效相结合,最终实现高产稳产小麦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扩大覆盖面,提升种植水平,着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总量,充分调动起广大农民朋友种植小麦优良新品种的积极性,确保夏粮生产年年丰产丰收。

作者:李仕宏 单位:山阳县农经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