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夏季香菇栽培技术探究

盆地夏季香菇栽培技术探究

摘要:根据塔额盆地气候特点和木材资源优势,推广夏季香菇种植,可弥补内地因夏季气温高、不利于香菇生长、货源短缺的不足。通过选择优种、合理配料、严格杀菌、控温养菌、适量刺孔和注水出菇等环节的科学管理,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关键词:香菇;夏季;出菇管理

塔额盆地夏季气温一般不高于35℃,并且高温持续时间短,昼夜温差大,适合夏季香菇种植,出菇几乎不受高温天气影响。而内地因为夏季气温较高,昼夜温差小,夏季香菇无法正常生长,造成夏季内地香菇货源短缺。塔额盆地的夏菇生产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并且价格也较为可观。

一、前期准备

1.设施、设备。拌料场地、暖棚、蒸汽锅炉、煤、三项电源、拌料机、装袋机、扎口机、刺孔机、手持电钻、手推车等。2.原材料木屑、麸皮、石灰粉、棉籽壳、香菇高压聚乙烯菌棒袋、香菇免割保水膜袋、接种室及菌棒消毒药品等。其中,木屑以树龄较大的木屑为好,不可使用芳香类树木,木屑颗粒大小2~3厘米,本地用榆树木屑;香菇高压聚乙烯菌棒袋长60厘米、宽18厘米;香菇免割保水膜袋长58厘米、宽17.5厘米。

二、菌棒制作

1.制棒时间。塔额盆地建议在10月下旬—12月制棒,采用暖棚养菌,5月下旬—6月上旬出菇(冬季温度低,发菌慢),10月下旬出菇结束。当地选用的是香菇808中温品种,菌龄120天。

2.原料配方及拌料。木屑76%、麸皮20%、棉籽壳3%、石膏粉1%,加水均匀拌和,含水量55%~60%(用手抓紧料时有少量水渗出但不往下流,张开手可成团,落地后可松散开),拌好后,要马上装袋,防止配料发酵变质。

3.装袋要求。菌袋装实,扎口要紧,轻拿轻放,避免菌袋破损,如破损必须换袋重装。装好后直接运到灭菌处堆垛等待灭菌,装好的菌袋(棒)质量约在3.2千克左右。

4.灭菌。当地采用的是塑料薄膜覆盖,密封蒸汽灭菌。在灭菌场地搭建平台,平台底座先铺塑料薄膜打底,然后在薄膜上用砖和木板搭建平台,平台上铺编织袋,菌棒摆在编织袋上面,菌棒层与层之间呈井字形紧密摆放,堆垛整体呈梯形,堆高10层。用双层厚塑料薄膜遮盖,四周用沙袋紧密压实,确保不漏气,薄膜覆盖牢固。锅炉蒸汽通过管道从木板下通入堆垛内,待蒸汽温度保持在100℃以上(塑料薄膜鼓起)开始计时,中间不能降温,保持至少30个小时(为确保完全灭菌,可根据实际情况延长灭菌时间),如果灭菌不彻底,会造成大量污染。

5.出炉。对接种棚(也是发菌棚)进行消毒和灭虫处理,把灭菌后的菌棒摆放到接种棚内,地面要铺塑料膜,不能直接放在地上,堆垛之间留30厘米间隔,便于通风降温,出炉时如有菌棒袋破损,可用透明胶带粘好,防止污染,堆高9层。

6.接种室消毒。接种棚内菌棒温度降至25℃时消毒,在堆垛上拉简易接种室(当地是用简易的塑料薄膜帐),面积30~40米2,大约摆放菌棒2500个左右。菌种和接种用具一并放在接种室内消毒,一次性点燃烟剂菇宝杀菌盒30盒,灭菌6小时左右。

7.接种。接种室(帐)内杀菌剂烟雾散尽,对人体无刺激后,马上接种。接种室(帐)一头打开起到透气作用,不允许空气对流。一般6人操作,进帐前先用75%酒精对手进行消毒,戴一次性口罩、手套、脚套,穿专用服,防止灰尘杂菌进入账内。1人先用经消毒液浸泡且已拧干的毛巾擦拭菌棒和电钻,消毒液配方为甲霉星135克、酒精2500克、纯净水500克。接着开始打孔,4人往孔内接种,1人将接种后的菌棒堆垛摆好,每层都用宽度为70厘米地膜覆盖好。接种人员必须树立无菌意识,操作迅速,防止污染,不得开放式接种。

三、养菌管理

1.养菌。接种后3天内尽量不通风或少量通风,接种6天内将养菌棚内温度控制在28~29℃;接种后6~7天菌丝开始萌发,8天后菌丝开始向四周辐射生长,棚内温度控制在25~27℃;接种后11天菌丝进入生长旺盛期,棚内温度一般控制在20~24℃,湿度控制在60%~70%,接种后15~20天菌棒翻堆1次,菌棒呈“井”字形摆放,每层3棒,堆高9层,翻堆时把污染的菌棒挑出(除木霉菌外,其他少量的非竞争类杂菌不用挑出)。养菌期每天查看棚温、堆温、袋温,防止高温。

2.刺孔。菌棒内菌丝穴与穴连接后进行第2次翻堆,仍呈“井”字形摆放,每层2棒,堆高7层。菌棒菌丝长满后进行深刺孔,每棒刺50~60个孔,深度过心(深度大于菌棒半径),之后呈三角形摆放,堆高7层。20天后进行二次刺孔,每棒40个孔,菌棒呈“井”字形摆放,高度不超过10层。刺孔的数量因品种、菌棒重量、含水量、栽培模式灵活掌握。

3.转色。菌棒菌丝长满刺孔后,增加散射光,避免阳光直射,一般采用遮阴网遮阴,棚温一般保持在18~24℃,棚内湿度保持在70%左右,严防高温。早晚对地面洒水,加强通风换气,利用干湿交替和温差刺激促进菌棒转色,正常情况下90天可全部转色。

四、出菇管理

1.选择场地、搭建荫棚。选择环境干净、通风好、无污染、水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场地或林下搭建荫棚。当地采用林下荫棚出菇,林带东西走向,间距6米,搭建简易钢管棚,棚宽6米、长30米。棚内在离地面30厘米高度拉东西走向铁丝12道,行距30厘米,隔4道铁丝留1条过道,中间过道要宽一些,可以通过手推车。棚外盖塑料薄膜,薄膜外盖遮阴网。棚内吊装微喷设备和注水设备。

2.脱袋、摆放。菌棒转色结束、已有少量菇蕾出现后,可以入出菇棚后脱袋,人字形搭靠在铁丝上。温度控制在18~25℃,湿度控制在80%~90%。

3.出菇。第1茬出菇可先洒水,看到70%~80%的菌棒有小菇时开始注水,注水量为注水后菌棒重量达到装袋时的重量(3.2千克左右)即可,如果个别菌棒重量还在2千克以上,不需注水,震动一下就可以了。注水在下午气温下降时进行,小水慢注,水量要足,下雨天、冷天不能注水,湿度控制在80%~90%,温度不超过25℃。4天之后第1茬菇大量出菇(温差影响出菇个数,塔额盆地夏季昼夜温差一般在10~14℃,温差正适合出菇),通过调节湿度(湿度60%~70%易出花菇)、温度(8~15℃)、温差(8~14℃)、光照和通风可以控制香菇出现裂纹(即花菇),提高品质和价值。第1茬菇出完后1天通风2次,每次30~60分钟,湿度控制在65%左右。养菌10天再注水(水量不易过多,以后逐次酌减),出第2茬菇,出完后再养菌、注水,直到出菇结束。一般1个周期出5茬菇结束。

作者:郝进德 单位:额敏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