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盆地小麦的栽培技术研究

运城盆地小麦的栽培技术研究

摘要:小麦是山西省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为了确保山西省粮食安全,促进小麦生产的发展,筛选适合当地种植的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5个主栽小麦品种在运城地区农艺性状表现的考察及室内考种,总结了其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以期为山西省小麦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特征特性;栽培技术;盆地;山西运城

我国是粮食消费大国,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世界1/5的人口是我国独一无二的国情[1]。随着人口的持续增加、城乡结构的不断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粮食需求年增长400万t以上,而耕地面积最近10年就净减少826.67万hm2,供需矛盾突出[2]。同时,人口的持续增加以及土地的逐年减少,各方面用地矛盾突出,依靠扩大种植面积增加粮食总产量的难度较大。但粮食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粮食危机必将会产生严重的国际政治后果。近年来,全球性的粮食危机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一旦粮食出现全球紧缺,市场机制将会失灵,可能会出现有钱也买不到粮食的窘境[3],将导致灾难性后果。因此,创新和发展小麦高产、超高产已成为全球农业研究的重要方向和热点。加强对农业的保护,特别是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不仅有保护10亿农民、保护中国大多数人利益的经济意义,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政治意义。山西省以能源重化工基地闻名全国,小麦是山西省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但山西省粮食生产远落后于邻近省份,目前小麦面积逾66.67hm2,总产量250万t左右,人均占有量不足80kg,还不能完全解决本省人民的食用问题[4]。虽有运城临汾的“晋南粮仓”,但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小麦种植面积还会有所下降;且由于复杂的地理和气候关系,小麦生产十分脆弱。为了确保山西省粮食安全,促进小麦生产的发展,增加小麦产量势必要依赖提高单位面积产量[5]。选育适合山西省南部麦区中高水肥地种植的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对保障山西省人民群众吃饱、吃好、吃得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6]。笔者通过对运城地区5个主栽小麦品种农艺性状表现的考察及室内考种,总结了其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1品种特征特性

通过对5个主栽小麦品种在运城地区农艺性状表现的考察及室内考种,总结出了其特征特性(表1)。

1.1山农22。该品种为半冬性中晚熟小麦品种。幼苗匍匐,分蘖力较强。株型较紧凑,旗叶短小、上冲、深绿色。茎秆弹性一般,抗倒性一般。熟相较好,对肥水敏感。成穗率中等,穗层整齐。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卵圆形、均匀、较饱满、有光泽。山农22冬季抗寒性好;春季起身拔节偏迟,春生分蘖多,抗倒春寒能力好。

1.2良星99。该品种为半冬性中熟小麦品种。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生长健壮,分蘖力强,两极分化快。株型紧凑,旗叶上举。成穗率高,穗层较厚。穗纺锤形,长芒,白粒,籽粒角质。茎秆坚实,弹性好,较抗倒伏。轻度早衰,落黄好。抗寒性好。

1.3济麦22。该品种为半冬性中晚熟小麦品种。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起身拔节偏晚,成穗率高。株型紧凑,旗叶深绿、上举,长相清秀,穗层整齐,熟相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饱满、半角质。茎秆弹性好,较抗倒伏。

1.4鲁原502。该品种为半冬性中晚熟小麦品种。幼苗半匍匐,长势壮,分蘖力强。成穗数中等,对肥力敏感,高肥水地块成穗数多,肥力低的地块成穗数下降明显。株型偏散,旗叶宽大、上冲。茎秆粗壮、蜡质较多,抗倒性较好。穗较长,小穗排列稀,穗层不齐。成熟落黄中等。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欠饱满。冬季抗寒性好。

1.5百农207。该品种为半冬性中晚熟小麦品种。幼苗半匍匐,长势旺,叶宽大、深绿色。分蘖力较强,分蘖成穗率中等。早春发育较快,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快,抽穗迟,耐倒春寒能力中等。中后期耐高温能力较好,熟相好。株型松紧适中,茎秆粗壮,抗倒性较好。穗层较整齐,旗叶宽长、上冲。穗纺锤形,短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一般。冬季抗寒性中等。

2栽培技术

2.1精细整地,蓄足底墒,施足基肥,严把播种质量关。目前,水地小麦以玉米复播为主,玉米残茬量大、收获较晚,小麦普遍播种质量较差。为提高小麦播种质量,促进小麦生长和高产,要尽量精细整地,抢时抢墒播种。小麦播种时,应根据时间、整地质量、播种水平适当调整小麦播量,力争做到苗足、苗匀、苗齐、苗壮。由于前茬玉米对水肥消耗量大,玉米收获后地块土壤墒情和肥力水平普遍不足,加之有玉米秸秆腐熟过程中存在与小麦争夺氮素的现象,因而在玉米栽培中,强调在玉米生长后期根据降雨情况,适当考虑浇水施肥,既能促进玉米灌浆,又能为小麦播种蓄墒,可节省时间,提高小麦播种效率;同时播前要施足底肥,特别是玉米长势好的地块,在注重氮、磷、钾比例协调的同时,适当增施氮肥,以补充秸秆腐熟过程对氮素的消耗,避免玉米秸秆腐熟过程中与小麦争夺氮素。

2.2中期适时浇水,防治病虫害。小麦生长中期根据天气情况适时浇水,有条件的地块尽量浇好越冬水;小麦返青后于3月底前,必须浇春水,满足小麦返青后全面生长对水分的需求,同时对抵抗倒春寒也有明显的作用。冬前和返青后,注意观察田间蚜虫发生情况,及时治蚜,预防小麦黄矮病的发生。同时,也要关注红蜘蛛的发生和危害,适时开展药物防治。

2.3适时早浇灌浆水,合理浇麦黄水,加强后期水分管理。进入灌浆期以后,小麦根系逐渐衰老,活力逐渐下降,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变弱,要求较平稳的地温和适宜的土壤水分,此时土壤含水量以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75%为宜。如果此期水分供应不足,会使叶片光合强度下降,严重影响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与运转,导致籽粒退化、穗粒数减少、千粒重降低[7]。因此,小麦生长后期管理应重点抓好的第一项措施是适时早浇灌浆水。浇好灌浆水不仅可以满足小麦旺盛蒸腾的需要,而且对平抑地温、调节田间小气候、防御干热风危害均有重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抽穗至籽粒形成期(开花后10d左右),小麦根系生活力仍然较强,籽粒迅速膨大,对水分要求迫切,浇灌浆水的时间一般以开花后10~12d为宜。如果此期受干旱和高温的双重胁迫,对小麦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更大。是否浇灌麦黄水视情况而定,田间土壤含水量达到或接近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左右时可不浇麦黄水;如果田间土壤含水量较长时间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以下,可适当浇灌麦黄水,但灌水量也不宜太大。由于小麦抽穗后穗重增加较快,灌水时必须考虑遇风雨引起倒伏造成减产的风险,因而浇麦黄水时应注意天气情贾琛等:运城盆地主栽小麦品种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况,根据天气预报,做到无风快浇、小风细浇、大风不浇、遇雨停浇,以免因浇水后发生倒伏,造成小麦减产。

2.4重点抓好叶面喷药、喷肥、喷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加强后期肥分管理,增加小麦产量。小麦生长后期,根系对养分的吸收能力逐渐衰弱,为防止叶片早衰及预防干热风的危害,提高小麦粒重,可对小麦采取叶面喷施农药、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措施进行根外喷肥、施药,从而达到增加小麦产量的效果[8-9]。小麦“三喷”时间一般掌握在灌浆期进行,一般可喷施2~3次。喷施最好在晴天下午进行,严格掌握配方用药量,注意充分搅匀,根据田间苗情、虫情,确定用药配方。山西省小麦生育后期常用的叶面喷施肥种类是尿素溶液和磷酸二氢钾溶液。对于一般的麦田,可用旱地龙2250g/hm2+尿素2250g/hm2+磷酸二氢钾2250g/hm2兑水750kg/hm2进行喷雾;出现蚜虫危害的地块,用蚜虱净300g/hm2+磷酸二氢钾2250g/hm2+尿素2250g/hm2兑水750kg/hm2进行喷雾,以补充籽粒灌浆期间的氮素营养,提高粒重和品质。对于高产麦田,氮素营养一般可满足小麦生长的需要,可用0.3%~0.4%磷酸二氢钾溶液或0.1%硼砂溶液750~900kg/hm2进行叶面喷施,以利于绿色器官合成碳水化合物并向籽粒运转,缓解干热风的危害。对于缺乏微量元素的麦田,应根据土壤缺素诊断结果,有针对性地选用对路微量元素酌情喷施。

作者:贾琛 谢飒英 朱倩 宋昱 于章龙 蔡岳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