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4116高产栽培技术模式探析

冬小麦4116高产栽培技术模式探析

摘要:近几年,济南市济阳区大力推广冬小麦生产新技术,经过实践探索形成了“4116”技术推广模式,在全区全面推广,冬小麦产量得到了很大提高。为了进一步推广该项技术,本文作者对“4116”技术模式进行了总结,为今后冬小麦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冬小麦;培肥地力;统一品种;宽幅精播;精细管理

济阳区隶属济南市,是重要的农业产区,主要种植冬小麦、玉米、蔬菜等农作物,多次荣获全国或山东省粮食生产先进县荣誉称号。冬小麦是济阳区种植的重要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50万亩以上。近几年,济阳区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大力推广冬小麦生产管理新技术,冬小麦产量逐年稳步提升,从2018年的亩产420.1kg、总产22.27万t,提高到2020年的亩产480.49kg、总产25.95万t,为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冬小麦生产过程中,济阳区农业农村局探索形成了冬小麦“4116”高产栽培技术模式,为冬小麦生产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其中,“4”是培肥地力4结合,“1”是统一品种,“1”是变常规播种为宽幅精播,“6”是精细管理6配套。

1培肥地力4结合

培肥地力是冬小麦高产的基础。济阳区部分地块地力基础较差、有机质含量较低,存在着土壤有犁底层、影响根系下扎,盲目施肥、过量施肥等问题。为此我们将秸秆粉碎还田、增施有机肥、深耕(深松)、配方施肥4项技术相结合,集成推广。

1.1秸秆还田。玉米全部实行秸秆还田,采用玉米联合收获机收获玉米的同时,将玉米秸秆切碎并均匀铺撒于地面,秸秆长度过长时,再使用秸秆粉碎还田机粉碎1~2遍,将秸秆打碎打细,秸秆长度5cm以下。秸秆还田地块,亩增施尿素5~8kg。

1.2增施有机肥。广辟肥源、增施农家肥,亩施充分发酵、腐熟的有机肥3000~5000kg,或者腐熟的鸡粪1000kg。没有农家肥的使用商品有机肥,结合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每亩使用商品有机肥100kg。

1.3深耕(深松)。推进秸秆还田和深耕相结合,有效掩埋有机肥料、作物秸秆、杂草和病虫有机体,打破犁底层,疏松耕层,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有效减轻病虫草害的发生程度,提高土壤渗水、蓄水、保肥和供肥能力。结合粮食高产创建、深耕深松等项目,将全区冬小麦种植地块轮流深耕(深松)1遍,深耕(松)1年后再旋耕2~3年。深耕时耕深达到25cm左右,深松时达到40cm左右,耕翻后尽快耙耢、整平,镇压2~3遍。

1.4配方施肥。测土配方精准施肥是节约肥料、增加小麦产量的重要手段。根据不同地力水平确定适宜的施肥量:产量水平在300~400kg/亩的中产田,每亩施用纯氮(N)10~12kg、磷(P2O5)4~6kg、钾(K2O)4~6kg,磷、钾肥底施,氮肥60%底施、40%起身期追施。产量水平在400~500kg/亩的高产田,每亩施用纯氮(N)12~14kg、磷(P2O5)6~7kg、钾(K2O)5~6kg,磷钾肥底施,氮肥50%底施,50%起身期或拔节期追肥。产量水平在500~600kg/亩的超高产田,每亩施用纯氮(N)14~16kg、磷(P2O5)7~8kg、钾(K2O)6~8kg,磷肥底施,氮、钾肥50%~40%底施,50%~60%拔节期追施。缺少微量元素的地块,补施锌肥、硼肥等。大力推广化肥深施技术,坚决杜绝地表撒施。通过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济阳区地力水平得到了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从2015年的1.1%,提高到了2018年的1.6%,有机质含量提高了0.5个百分点;通过深耕(深松),土壤消灭了犁底层,理化性状得到明显改善,促进了根系的下扎;通过配方施肥,减少了化肥的投入,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培肥地力4结合技术的推广比非推广区小麦亩增产30~50kg。

2统一品种

优良品种是小麦高产的关键。通过实施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全区良种补贴实现了全覆盖。全区统一供种3~4个品种,尽量做到一村1个品种。

2.1品种选择。近几年,济阳区冬春冻害及后期倒伏现象比较严重。为此我们首先在选择品种上下功夫,建议供种企业选择抗冻性较好、抗倒伏能力较强的品种,主要有济麦22、鲁原502等。

2.2种子包衣。做好种子包衣、药剂拌种,因地制宜,科学选药,最大限度避免“白籽”下地。由实施良种补贴项目的种子企业对全区的小麦种子全部进行包衣,采用60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按1∶1配丁硫克百威杀虫剂,包衣比例1∶3000,统一机械包衣。统一品种、种子包衣技术的推广,使得优良品种得到了大面积应用,田间纯度得到了很大提高,减轻了小麦苗期病虫害的发生,使用该项技术比不使用该项技术冬小麦每亩增产30~40kg。

3变常规播种为宽幅精播

宽幅精播技术的推广是济阳区冬小麦种植制度和种植方式的一次变革。与传统冬小麦种植方式相比,宽幅精播通风透光、抗病抗倒伏能力增强。

3.1适期足墒播种。在冬小麦最佳播期10月3~8日统一进行播种。墒情不足的地块,在适期内,掌握“宁可适当晚播,也要造足底墒”的原则,尽量做到足墒下种,确保一播全苗;或在冬小麦播种后立即浇“蒙头”水,墒情适宜时搂划破土,辅助出苗。

3.2宽幅精量播种。采用2BJK-6或2BJK-8型小麦宽幅精播机播种,改传统小行距(15~20cm)密集条播为等行距(22~26cm)宽幅播种,改传统密集条播籽粒拥挤一条线为宽播幅(8cm)种子分散式粒播,播种深度3~5cm。一般亩播量10.0~12.5kg;对于高产攻关地块,以精量播种为准,亩播量控制在10kg以下。

3.3播前播后镇压。小麦播种后用镇压器镇压2遍,努力提高镇压效果。尤其是对于秸秆还田地块,如果土壤墒情较好不需要浇水造墒时,将粉碎的玉米秸秆耕翻或旋耕之后,用镇压器多遍镇压,小麦播种后再镇压,提高抗旱抗冻能力。宽幅精播技术的推广使得冬小麦产量明显提高,比不使用该项技术的冬小麦亩增产30~50kg。

4精细管理6配套

精细管理是冬小麦高产的保证。将冬前除草、浇好越冬水、氮肥后移、防止倒伏、叶面喷肥、综合防治病虫害6项技术配套推广,做好冬前、春季、中后期管理,使得每一个环节的每一项技术措施都能落实到位。

4.1冬前除草。于11月上中旬,小麦3~4叶期,日平均温度在10℃以上时及时防除麦田杂草。阔叶杂草一般用75%苯磺隆可湿粉剂,或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喷雾防治;禾本科杂草一般用6.9%精恶唑禾草灵乳油,或3%世玛乳油茎叶喷雾防治。混合发生的用以上药剂混合使用。

4.2浇好越冬水。因地制宜浇好越冬水。地力差、施肥不足、群体偏小、长势较差的弱苗麦田,越冬水于11月下旬早浇,并结合浇水追肥,亩追尿素10kg左右,以促进生长;一般壮苗麦田,在日平均气温下降到5℃左右(11月底至12月初)夜冻昼消时浇越冬水。浇越冬水在晴天上午进行,浇水量不宜过大,以浇水后当天全部渗入土中为宜。浇水后及时划锄,破除土壤板结。4.3防止倒伏对于旺长麦田,在返青期至起身期镇压,抑制分蘖增生和基部节间过度伸长,调节群体结构合理,每隔1周左右镇压1次,共镇压2~3次。过旺麦田,在小麦起身期前后喷施“壮丰安”“麦巨金”等化控剂,亩用量30~40mL,对水30kg,叶面喷雾,提高抗倒伏能力。

4.4氮肥后移。除三类麦田(每亩茎数低于45万)外,所有麦田全部实行氮肥后移技术。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在拔节初期(基部第一节间伸出地面1.5~2.0cm)追肥浇水。分蘖成穗率较高的中穗型品种,群体适宜的在拔节中期追肥浇水,群体偏大的在拔节后期旗叶露尖时追肥浇水;每亩追施纯氮(N)8.0~9.6kg、钾(K2O)3.8~4.5kg;每亩灌水40m3。

4.5叶面喷肥。灌浆期叶面喷施“天达2116”或磷酸二氢钾+尿素溶液,延长小麦功能叶片光合高值持续期,提高小麦抗干热风的能力,防止早衰。

4.6综合防治病虫害。根据病虫发生情况,选用对路杀虫剂与杀菌剂混用,一次施药兼治多种病虫。精准用药,绿色防控,统一组织专业化防治组织,综合防治纹枯病、茎基腐病、根腐病、赤霉病、白粉病、锈病等病害及麦蚜、麦蜘蛛、吸浆虫等虫害。通过6配套的精细管理,济阳区冬小麦管理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越冬期冻害明显减轻,氮肥的利用率得到了有效提高,田间杂草较少,病虫害发生相对较轻,比不使用该项技术的冬小麦亩增产30~50kg。

作者:许增海 骆立涛 郭传仑 孙慧慧 张洁 单位:济南市济阳区农业农村局 济阳县泉星种业有限公司 济南市济阳区曲堤镇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