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绿色生态养殖模式与技术探析

河蟹绿色生态养殖模式与技术探析

河蟹是我国目前养殖规模大、产值高和效益好的淡水品种之一,为改变水产养殖长期以来的粗放式养殖现状,通过养殖模式和技术创新,减少养殖过程中的药物使用、饵料损失等,推进养殖尾水达标排放,达到保护水环境和生态优化的目标,笔者近年来开展了河蟹生态养殖方面的试验,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河蟹绿色生态养殖模式和技术介绍如下,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一、创造优良基础条件

1.水源、水质、环境达标。符合《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NY5361-2016)标准。养蟹池建设水质净化、循环利用等基础设施,以减少养殖尾水排放量,按环保要求建设占蟹池总面积10%左右的尾水处理系统。

2.进排水系统配套。进水口应建在水源上游,排水口建在下游,一般用直径160毫米左右的PVC管,管口用筛绢或窗纱网制作网笼袋,防止进水时野杂鱼进入和出水时养殖产品逃逸。

3.面积适中、水深适宜。单只蟹池面积以20~50亩为宜,呈长方形,东西向,长宽比(2~4)∶1,尽量使池面充分接受阳光照射,增加溶氧,满足河蟹和水中天然饵料生长需要。通过拓宽、加深环沟,提高水深,使有效水位达到1.5米左右,以应对持续高温天气。

4.池埂牢固、池底平坦。池塘改造和清淤土方可用于加高加固池埂,达到不渗、不漏和防洪要求。池埂坡比为1∶(1.5~3),环沟池底从进水口到排水口一端要有一定的比降,便于排干池水,减少能源消耗。

5.电力充足,交通、通讯便捷。供电系统和供电量满足生产实际需要;道路畅通,方便生产物资及水产品运送;网络便捷有利于建设养殖基地互联网系统和开展网上销售。

二、生产设施配套齐全

1.防逃设施。在池埂内侧用密眼网加硬塑料薄膜倒檐建第一道防逃网,在池埂中间用钙塑板建成第二道防逃墙。为防外来人员进入和防盗需要,一般在池埂外侧再建一道拦护网。

2.增氧设备。充足的溶氧是保证养殖安全和提高饲料利用率的基础条件,高产或混养蟹池最好安装微孔管底部增氧系统,选用罗茨鼓风机,按0.2千瓦/亩配置。池塘对角离岸10米左右各安装1台水车式增氧机,便于造就蟹池微流水。

3.抽水机泵。配备电动潜水泵1~2台(套),用于提水入池。4.仓库设有专门的饲料、药物仓库,生产生活设施要单独存放,投喂小杂鱼为主的养殖基地要配备小型冷库。

5.其他配套。根据养殖规模和生产需要,还要配备水质检测、病害诊断、在线监控等设备;配置网眼适宜的地笼,用于养殖产品的捕捞;同时配置看管用房,投饵、施药等管理用船只。

6.废弃物收集。设置专门的废弃物收集装备,最好将生产、生活垃圾纳入农村环境“五位一体”进行统一管理。

三、合理设计养殖模式

1.原则坚持“环保、绿色、生态、健康”。养蟹的总思路,在蟹池水体允许的承载范围内设计放养密度和养殖产量,彻底改变高密度、高投喂、高残留的养殖方式。采取种草投螺和套养滤食性鱼,养殖动物的代谢排泄物、残饵及溶失的饵料能通过动植物吸收、分解利用,提高蟹池水体自净能力,保持良好的水体环境,实现蟹池尾水零排放或达标排放的目的。

2.苗种放养。选购国家或省级原(良)种场生产的河蟹苗种,蟹种规格120~200只/千克,放养时间在1-2月。精养模式以养成大规格精品蟹为主,蟹种放养量1000只/亩左右,搭配鲢鳙鱼种30~50尾/亩、鳜鱼种10~20尾/亩。混(套)养模式以河蟹为主,蟹种放养量800~1200只/亩,混养小龙虾(青虾、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鳜鱼(沙塘鳢、细鳞斜颌鲴)等,可规避单一养蟹风险,提高蟹池综合生产能力。

3.饲料选择。主料有配合饲料和小杂鱼。配合饲料使用方便、营养全面,但容易被野杂鱼抢食;小杂鱼利用率较高,但容易污染水体和底质,投喂不当会引发蟹病,且破坏天然资源。辅料有螺蛳、玉米、小麦、南瓜、水草等。选购正规厂家生产的蛋白质水平适宜的配合饲料及当地来源容易和性价比高的辅助饲料。

四、重视关键技术集成

1.蟹池种草投螺。水草在蟹池中能吸收和利用水体尤其是底泥中的氮、磷等营养盐类,螺蛳主要以残饵、有机腐屑、浮游生物和附生藻类为食。通过种草投螺,不仅为河蟹提供了天然生物饲料、减少人工饲料的投喂量,而且可消纳蟹池内部生态系统和环境中的氮、磷等富营养元素。水草品种有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黄丝草和水花生等,在蟹池中需多品种搭配种植,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水草管护是养蟹日常管理的重中之重,以确保河蟹生长期间水草生长茂盛和合理的覆盖率。螺蛳一般在“清明”前后和6-7月各投放1次,每次投放量为200~300千克/亩。

2.饲料精准投喂。保证河蟹吃足、吃匀、吃好,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剩渣残饵和浪费。具体投喂方法为上午和傍晚各投喂1次,傍晚占2/3;7-8月高温季节,应控制投喂量。采用定点(水草周边)投喂与全池遍撒相结合,投饵量以第2天无剩余为佳。重点抓好3个关键:前期(第1~2次蜕壳)饲料投喂要质量好、数量足,宁多勿少;高温期(8-9月)让河蟹吃粗、吃青、吃饱,宁少勿多,使其安全度夏;“冲刺期”(10-11月)饲料投喂要求营养充足,可补充功能性饲料,保证河蟹膏肥黄足。

3.生物调控水质。养殖全过程水质调控是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前期适当肥水,以促进水草生长和控制青苔繁殖;中期通过补水、换水、加强水草管护,用物理及生物方法改善水质,确保水质活爽;后期加强底质修复,使用底改产品,促进有机质分解,改善蟹池底泥环境。养殖过程中尽量不使用化学药品,以种草投螺、混养滤食性鱼和使用生物制剂调控水质,如培养小球藻等有益藻类,定期泼洒乳酸菌、酵母菌、光合细菌与放线菌等菌类,保持蟹池水体藻相、菌相平衡。

4.病害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养殖过程中以增强河蟹抗病力为出发点,通过清好塘、放好苗、种好草、喂好料、管好水等措施,使河蟹少发病或不发病。蟹一旦发生病害,就要准确诊断、对症下药,在技术人员指导下规范使用药物,不使用无许可证、无合格证、无生产批号的药品,杜绝使用违禁药品。

作者:成汉高 单位:盐城市盐都区郭猛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