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思考

谈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思考

摘要:农业自动化、机械化为信息技术进入农业生产领域提供了端口,在信息已经成为行业发展宝贵资源的新时代,如何利用农业信息资源及IT技术,成为农业转型升级、改革发展、提质增效亟须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研究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良策,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技能培训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运用IT技术、巨量数据对农业生产全程进行管控行为的统称。农业生产包括组织、协调、控制、激励、计划等方面,信息化渗入其中,可为农业生产活动顺利推进并达成获利目标给予支持。然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却存在条件不充分、制度不全面、方法不灵活、体系性欠佳等问题,影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综合成效。基于此,为推动农业生产活动稳健发展,研究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质量的良策显得尤为重要。

1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现状

为助推农业发展,我国颁布了诸多政策,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意见》等,为信息化工程引入农业领域夯实政策基石。在此背景下,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数量持续增多,如举办“互联网+”现代农业“双创”博览会,提升农业智能化生产水平。农村加大“农业+电商”融合发展力度,组织农民参与应用技能培训活动,确保农业自动化、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我国农业市场规模约为10万亿元,产业链包括生产、销售、物流、消费四大环节。从生产领域来看,分设子产业链,如设施农业、大型种业、水产养殖业、畜禽养殖业等。当前农业生产非常成熟,不成熟的是信息搜集、处理、感知及深度利用等方面的技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农业需积极变革,通过规范数据、统一标准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奠定基础,用信息技术做好数据产前、产中、产后的收集、整理、利用等各项工作,使信息资源成为农业转型与增效的重要力量。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是为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质量起到了重要影响[1]。

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价值

2.1利于风险管控

农业经济指发生在农业领域的一切经济活动的总称,覆盖生产、消费、分配等经济关系及经济活动。在经济活动中存在风险,如成本风险、竞争风险、生产风险等,因为风险与效益共同存在,所以控制风险是农业获利的要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可解决“靠天吃饭”的问题,利用巨量信息及现代科技针对农业经济风险因素进行预判与剖析,为组织开展风险可控的农业经济管理活动提供依据,继而助推农业经济活动稳健发展。

2.2利于全产业链管理

现代农业具有产业化的特点,尤其在电商市场下沉的背景下,扩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物流、销售、消费及生产四大环节的关联度,健全产业链是农业经济良性发展的关键。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可实现全产业链管理的目标,依托网络消除产业链之间的壁垒,有利于加强信息共享,为农业经济在了解物流服务能力、市场需求、销量、产量等信息高效管理的前提下给予支持,为农业经济去库存管理、针对性管理、低成本管理提供助力,继而可以凸显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价值。

2.3利于行业监督

在农业经济激烈竞争的背景下,行业监督难度加剧,一方面需了解农业经济发展实况,另一方面需积极协调个人、集体、国家3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立足实际,有效调整行业监管细则,增强监督约束实效性,确保监管工作在控制农药使用量、推广新农机、农产品质量管理等方面起效。为避免行业监管流于形式,需发挥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积极作用,保障巨量信息向监管领域倾斜,为行业监督提供依据,确保监督目标明确、标准科学、直击要害、深入系统,继而通过行业监督推动农业经济健康发展[2]。

3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阻力

3.1条件不充分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有别于以往的管理形式,对数据、技术、平台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除在“硬件”上要满足管理信息化需求外,还要在“软件”上下功夫,如人才培育、机制建设等。然而,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条件并不充分,这与农业信息化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管理经验较少等因素关系紧密,只有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条件充分,才能提升农业综合管理水平。

3.2制度不全面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离不开制度支撑,这有利于相关管理活动的可持续推进。因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存在思想守旧、经验较少、技术性欠佳等问题,出现了配套制度不够全面的现象,所以很难助力农业经济深挖巨量信息的潜藏价值。信息资源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渗透率较低,同时农业经济领域数据统筹阻力较大,继而降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质量。

3.3方法不灵活

通过对当前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举措的分析可知,针对销售、物流、生产、消费四大领域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作为管理依据属于常见方法,虽然此方法能保障巨量信息在经济管理中得到利用,但客观存在数据价值未能深挖及管理方法单一等问题,不利于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3.4体系性欠佳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无法一劳永逸,无论是管理理念还是技术手段均需持续变革,并为管理领域注入活力,使农业经济管理对策不断优化升级。这就需要农业经济针对管理信息化体系予以优化,为进一步增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铺平道路[3]。

4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质量的路径

4.1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提供充分条件

第一,明确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目的。农业信息化对智慧农业发展、生产体系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经营模式创新有益,在服务信息化、生产信息化、经营信息化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目标。除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与巨量数据以外,新农村建设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也离不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为区域性数据集合及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还关乎消费群体及农民的利益,在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可优化消费体验并助力农户创收,继而落实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目标。第二,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提供技术条件。信息收集、处理、挖掘均离不开现代科技手段,因为数据泛在、庞大、零散且深藏价值,所以传统数据加工方式并不能起效,这就需要将现代科技引入该领域,为管理信息化赋能。例如,可在农业经济领域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将网络视为与生产、销售等方面相关数据信息流转的渠道,一方面聚合巨量信息,另一方面持续加工处理,为农业经济管理领域信息更新与利用给予支持。第三,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提供人才保障。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人口流动,农村人才紧缺是客观事实,信息化管理技术很难被应用推广,这就需要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相关工作需由政府指导、高校主抓、基层配合,在“百万人才”进入农村的背景下引入更多能应用信息技术参与农业经济管理的佼佼者,继而组建优质的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团队,并在农业经济领域深耕,为相关管理技术变革、理念升级、成果优化提供人才保障。

4.2优化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配套制度

第一,配套制度需具有实时性,致力于解决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具体问题,如信息聚合问题、信息共享问题等,在此基础上推动现阶段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活动不断发展。第二,配套制度需具有效益性,一方面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助力农户创收,另一方面提高生态效益,保障农业用水、农业用地、农药使用、农业机具能耗等控制得当,以免以牺牲乡村生态效益为代价发展农业经济。农耕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宝贵文化资源,在农业经济转型的新时代,需注重农村文化信息的聚合与利用,在依托农村文化消除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壁垒的同时,可为文化资源转化成农业经济资源给予支持,继而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人文效益。第三,配套制度需具有发展性,与信息化管理思想、技术等方面的进步保持一致,例如在大数据技术引入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领域的过程中,可积累经验并推行《大数据+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制度》,为农业经济利用大数据解决管理问题提供依据。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制度先进以外,还需增强指导性,能发挥宣传推广大数据等先进管理技术的作用,确保相关技术渗入农业经济管理领域中,加之效果考评、全过程监督、技术培训等制度的推行,使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制度更为全面高效,进而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质量。

4.3丰富“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的方法

创新是解决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问题的必由之路,其中管理方法创新是扩宽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渠道的关键,为管理目标落地、管理制度推行、管理理念渗透给予支持。以农业经济领域的销售管理为例,可基于业财融合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业财融合引领农业经济财务管理部门关注业务端,如农机采购、生产销售等,为业务端信息直接进入财务管理提供条件,为业务风险管控给予支持,继而在控制业务风险的基础上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业财融合有利于农业经济领域基层的信息聚合与挖掘,使农业经济管理可精准聚焦业务活动,增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触底能力。农业经济管理领域还可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在制定农业经济项目开发方案前立足网络聚拢信息并进行虚拟演示,在此过程中发现相关方案的短板,为在农业经济项目推行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值得注意的是,虚拟现实技术真实感强且分析处理结果直观,为横向对比多套农业经济管理方案的综合效益提供条件,期间还可发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利用盲区,为有针对性地整理、分析、加工信息指明方向,使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随之提升。

4.4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体系

第一,顶层设计。依据国家政策、区域农业发展规划及农业经济建设情况制定宏观性、计划性较强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战略,在该战略中体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目标、思路、计划、标准等,为人才、资金、设备等资源引入农业经济管理领域并提升信息化水平给予支持。第二,全过程精细化管理。在关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结果的同时,应更加留意管理全程,可在推行顶层设计方案的同时获取动态信息,关注农业经济发展的最新需求,为信息搜集与处理提供新的支点,确保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严密,提高农业信息利用效率。第三,反思自省。积累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经验,发现管理短板并制定改良对策,将管理阻力视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动能,为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标准、流程等方面持续优化助力。以针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信息素养进行培训的成果进行反思为例,可以发现相关培训方案很难起效,主要源于理论空洞、案例缺乏说服力、管理服务效果弱化。为提升育才水平从而改进培训对策,可在农村创建培训基地、“双创”基地、示范基地,为农民及高校专业人才切实接触信息化管理技术提供条件,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提高育才质量,保障培训内容能转化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动能,同时鼓励管理人才创新,赋予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更多可能性[4-6]。

5结束语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在新时代是大势所趋,具有管控农业经济发展风险、全产业链管理、利于行业监督的价值。基于此,农业经济需树立信息化管理意识,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提供充分条件,如政策条件、人才条件等,优化配套的管理制度,为信息技术应用推广指明方向,丰富“信息化+管理”方式,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体系,在提升管理水平的同时推动农业经济稳健发展。

作者:荆菊 单位:大同市新荣区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