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探析

丘陵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探析

摘要:本文以渝东北腹心区万州为研究对象,针对该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山地农业及区域经济特点,提出适宜渝东丘陵山区的现代农业发展对策,以期为推进山地现代农业建设发展进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渝东北丘陵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对策

现代农业是以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为其最高理念,在力求维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前提下,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绿色高效发展的过程。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大农业”闯“大市场”,具有高度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搞的是农业多功能发展,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形成生态保护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循环农业、服务型农业等多种新型农业形态。国家统计局相关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仅走了1/3,相比西方国家,我国现代农业之路还很漫长。本文所指的渝东北地区包括万州、忠县、开州、云阳、奉节、巫山、巫溪等11个区县,地处渝鄂川陕四省市交界地带,是重庆的东北“门户”。境内山丘起伏,低山、丘陵面积约占1/4,低中山和山间平地面积占1/4,极少平坝和台地,且零星散布,是长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和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其发展理念是守护好三峡库区的绿水青山。

1万州区农业生产基本情况

1.1自然资源。长江自西南向东北横贯本区,形成了南北高、中间低的地势,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间有河流阶地、浅丘平坝等,海拔最高1721m,最低175m。耕地资源大体分为3种类型:一是丘陵(800m以下的平行岭谷区),是农业耕作重点区;二是低山区(海拔500~1000m山区),是主要产粮和经济作物地区;三是中山区(海拔1000m以上的七曜山等地),适宜种植林果木、药材和牧草等。万州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具有冬暖夏热、伏旱多、春阳秋阴雨绵绵的气候特点,是典型的二至三熟耕作区。

1.22018年末农业数据。万州区行政区域3456.38km2,总人口17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0.89万人;常用耕地面积61668hm2(有效灌溉面积占57.2%,旱涝保收面积占29.9%),农村居民人均耕地面积0.06hm2;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167098hm2(粮食100636hm2,蔬菜、油菜、中药材、茶叶等主要经济作物66462hm2),水果种植面积达到37333hm2。粮食产量49.15万t,居重庆第4位;蔬菜110.7万t,居重庆第3位;水果产量43.23万t,居重庆第2位。主要农产品总产量虽然排在重庆前几位,但人均占有量并不高。就粮食而言,万州区人均占有量约280kg,比重庆(平均380kg左右)低近100kg,比国际粮食安全标准(400kg)低120kg左右。因此,丘陵山区只有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向“优、特、精”要效益,才能实现农业提质增效。

2万州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自2004年起,中央每年就“三农问题”下发一号文件,在政府的重视和政策的扶持下,粮食连年增长。在稳定的粮食基础保障下,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科技与装备研发、基础设施设备建设、规范和鼓励耕地流转、扶持规模经营和培育新型生产主体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支持投入。近10年来,在粮油高产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特色效益农业等国家、市、区级农业项目的支持下,万州区农业部门一直致力于现代农业发展建设,努力探索丘陵山区现代农业适宜发展模式,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2.1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近10年来,粮食产量基本稳定,粮经比持续下降,2009年农业口径为54∶46(统计口径为65.4∶34.5),2018年农业口径49∶51(统计口径60.2∶39.8)。水果、茶叶等主导产业发展强劲,产量产值提高近1倍,其中,茶叶提高近10倍。

2.2产业体系不断升级。2009年,以粮油高产创建和基地建设为抓手,提高粮油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特色产业,开启了万州现代农业建设之路。立足万州立体气候和丘陵山地特征,提出了“136”产业体系(基础产业1个———粮油;主导产业3个———蔬菜、柑橘、生猪;特色产业6个———水产、茶叶、草食牲畜、伏淡季水果、中草药、花木)。经过几年实践,产业体系得到优化,2016年提出了围绕“山地高效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334”产业体系(保供3个———粮油、蔬菜、畜禽;主导产业3个———柑橘、特色水产、茶叶,特色产业4个———伏淡季水果、中药材、烟花、苗木)。通过近10年的发展,粮油产业稳量提质,柑橘、蔬菜、烟叶、茶叶、伏淡季水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加快推进现代农业机械化(表1),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升,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信息化基础明显改善,园区建设有序推进,农旅融合初见成效,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监管。

2.3品牌营销持续加强。至2018年底,打造了万州玫瑰香橙、万州青脆李、“三峡”牌茶叶等区域公共品牌5个,白土高山大米、“万县”太白银针等名特优新目录产品5个,“分水山牌”万州青脆李、“白土人头寨”高山大米等重庆名牌产品12个,鱼泉榨菜、飞马味精等国家驰名商标2个,万县红橘、万州马铃薯等地理标志商标17个。有效期内“三品一标”产品124个,其中绿色食品83个。为了提高万州优质特色农产品知名度,积极举办了万州玫瑰香橙品牌推介会、万州玫瑰香橙高峰论坛、万州脆李品牌推介会、万州区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暨首届桂圆文化节、分水李花节、太安采茶节、燕山红茶叶节、九池草莓节、新乡茶文化节等节会活动,积极筹备了首届三峡柑橘国际交易会,组织区内企业参加第十七届中国(重庆)西部农交会、上海新春农产品交易会、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全国贫困地区农产品扶贫产销对接会等重要农产品展销会。万州展团获得第十七届中国(重庆)西部农交会组委会优秀组织奖。

3万州区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一是丘陵山地地形的限制,宜机化耕地整治不到位,不仅宜机化面积少,且零碎、不成规模,机械化操作难度大。二是高标准农田建设不足(2018年万州区26666.7hm2,占耕地面积的43%),旱涝保收耕地面积小(2018年万州区18467hm2,占耕地面积的29.9%),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3.2现代农业设施投入不足,利用率低,利用效果差。万州区农业设施投入主要来源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特色效益农业及三峡移民后扶项目等,由于其项目要求投入主体规模比较大,90%以上都投给了规模较大业主,主要用于建蔬菜种植温室大棚、畜牧、水产等设施。截至2018年,万州区设施农业面积达到了513.9hm2,占耕地的0.83%。目前,拥有设施的大部分业主都处于亏损状态,设施利用状态差。主要表现为:一是大棚等设施利用不充分,闲置或季节性闲置较多;二是设施利用技术和经营管理不到位,设施内土壤破坏严重,生产效益差,利用效果不理想。据调查,万州区现有80%以上大棚等设施利用效果差,产出效益低。

3.3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低,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万州区是典型的丘陵山地大区,近年农业机械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耕地细碎、坡度大等一系列问题使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和速度明显落后,高效率的常规农机很难进入农田,制约了该区现代农业发展进程。2018年,万州区农业机械率43%,达到重庆市平均水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1%)。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小微机械居多,大中型机械缺乏;耕整地机械多,播种、收获机少;基础生产机械多,专业生产机械少;农产品加工机械少;新技术和新设备推广不够;农机生产企业产品开发创新能力不够,技术含量不高,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生产轻简高效率的要求。

3.4产品供给与本地大众需求错位,产业竞争力弱。立足本区人多地少,山地立体气候特点,以特色产品为主导产业,发展山地高效农业是本区域现代农业的主要模式。在近10年的特色产品发展中,政府引导和业主自身追求,都集中在高端产品。实践证明,万州的高端产品发展成功案例不多,闯入误区的业主居多,许多企业产品达不到要求,或是规模不够,产业整体竞争力弱,进入中高端市场的内生动力不足。同时市场对高端产品的需求量有限,高端产品的市场开发力度也不够,市场需求不稳定。一方面本地大众需求市场大量外调,另一方面本地高端产品大量积压。

3.5农业信息化水平低。我国农业已经开始向信息化发展,2018年万州农村地区村级益农信息社仅40个(表2),信息管理系统仍不完善,服务质量低,村民利用信息化技术能力弱,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市场信息传播不及时,农民思想观念落后,缺乏专业的培训教育等,导致农业信息化发展缓慢。先进的生产技术不能被高效利用以及不能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并作出正确决策,导致万州区农业生产率和生产效益低。

3.6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各种软硬配套滞后。一是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差,年龄老化且数量不足,高素质农民培养效果停留在“发了多少结业证”上,缺乏培训后的跟踪服务。二是专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数量不足,服务设备落后。三是生产设施不足且适宜性差,投入大且利用率低。四是现有租用耕地质量差,零星破碎,不适宜机械化耕作。

3.7农业支持保护机制不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机制不完善,力度不够,农业补贴分散,补贴对发展生产作用不大。万州区每年有上亿元资金用于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仅有不到300万元用于种植大户的生产补贴,绝大部分资金就是给农民的一个普惠补贴,对生产发展基本没有作用。

4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

4.1发展思路。立足丘陵山地特征和立体气候特点,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特色产业为载体,以先进技术和设施设备为保障,组织适度规模生产,通过延伸产业链和产业化经营,建立完整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打造现代山地高效链条式环保型农业。

4.2发展对策。4.2.1创新思路,主动培育优势产品市场,不断更新农民的生产经营理念,鼓励发展以家庭农场为主的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改变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意识和“种出来—卖出去”的市场理念,走出一条“做大农业,闯大市场”的现代农业之路。据多年生产和市场调查,万州种植经济作物以3.33~6.66hm2为宜,种植粮油作物以约13.33hm2为宜。生产的高端产品力争推向区外市场,并重视生产价格亲民的本地市场需求产品。4.2.2建设优势产业集中发展区。去劣培优,在发展中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完善规划布局,形成一区(相同生态区域)一品。根据“平地种粮种菜、山地养畜、丘陵建果园”的生态适应性原则,立足区域资源,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规划布局,形成专业化的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区,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多功能性的消费需求。提高商品率,提升产品市场价值。万州沿江河谷地域以柑橘、早市蔬菜、特色粮油为主导产业,中高山以优质粮油、特色小水果、烟叶、中药材等为主导产业。4.2.3创新机制体制,大力培育和扶持主导产业,建立强大的农产品加工和营销组织。以龙头企业和家庭农场作为现代农业开发和经营主体,将大量分散在千家万户农民的土地纳入企业经营开发活动中,形成龙头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商品化、规模化生产经营格局。以优势特色产品提高中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以本地市场需求产品提升本地普通产品市场占有率。4.2.4创新科技服务,培育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支撑队伍,建立并完善农业技术服务和培训体系,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产、学、研”联合服务。积极推进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示范和推广,使科技力量及时融入基层,带动广大农民使用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并辅之以技术指导及相配套的设施,为农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4.2.5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保障现代农业健康发展。具体包括规范农业种养行为、执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完善的质量检测和定期预报体系、实行“从农场到餐桌”的一条龙食品安全管理等。4.2.6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改进补贴办法。一是完善对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特别是家庭农场的扶持制散户的生产积极性;三是积极试点农业保险与灾害救助结合的自然灾害补助,减少种业风险;四是加大市场建设和销售团队培育投入,建立产品稳定市场。4.2.7加大农田基础条件改善投入,有序推进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立足山地特征和立体气候特点,在产业规划的基础上,有计划地逐个区域进行农田现代化建设和改造。重点是加快耕地宜机化整治速度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小田改大整平,坡地改梯田,同时,配套机械耕作道路、灌溉排水设施。在整改过程中,既要保证土壤原有特性,也要方便机械耕作,促进山区农业机械化进程。4.2.8强化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吸引高素质年轻人回村创业。扩大新型经营主体队伍,积极组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从根本上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

作者:朱美蓉 周伟熊 江尤铖 单位:重庆市万州区农业技术推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