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审培训总结范例

内审培训总结

内审培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标准化;内审员;现场审核

0引言

东明矿业自2011年推行标准化工作以来,逐步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标准体系。以《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为基础,进一步规范公司在管理、技术、生产经营、岗位等方面的管理[1],对于ISO9000国际标准前期仅仅局限在公司标准化岗位人员的学习,并没有进行全公司范围内的推广,相应的很少员工参与学习。然而,新形势下市场环境恶劣,产能过剩,企业要提升综合实力,需培养一批素质过硬、专业过关的内审员队伍,这是标准化工作再上新阶梯必经之路。

1搭建体系,“内审员队伍建设”不可少

2011年至今,公司有效运行管理标准96个,技术标准21个,工作标准88个,在关键业务流程上得以规范,车辆管理、物资采购、产品销售、安全生产等方面均有章可循。领导作用的进一步发挥,使得全公司范围内对于标准化工作都足够重视,是公司标准体系得以运行的基础。2017年公司明确提出“严格精细管理;巩固产品品质;坚持降本增效的生产经营方针,这对公司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公司仍然存在以下几点问题:①有制度,不执行;②执行过程没有严格依照东明矿业制度规定,存在偏差或力度不够;③各部门台账、记录不具备可追溯性;④制度建设不能够实现“PDCA”循环,运行效率低。面对这样的现状,应该通过以下方面来推进工作:①持续推进标准体系建设;②梳理体系,重视“PDCA”关键点分解,注重提升执行、检查、更新工作,实现良性循环;;③建立电子档案,充分利用公司OA办公系统平台,让审批、存档“上网”。选拔和培养公司内审员势在必行:1)开展QES培训和学习工作,宣贯“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建设知识点。2)从各部门选拔出关键岗位人员,参加内审员取证工作,既学习ISO9000国际标准又要熟悉本企业管理状况,切合管理实际[2]。3)取证工作完成,负责在公司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开展企业内部审核工作。4)从员工的认知角度和岗位实际而言,不可能对公司所有的标准都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这就需要我们从公司实际出发,通过对公司体系的梳理和岗位设置的了解,选拔关键岗位人员,加入内审员队伍,加强内部学习,学习制度,执行制度,监督指导体系在企业运行的情况,才能符合真正的管理需求。内审员的核心作用在于对公司标准体系进行内部审核,梳理各环节关键业务流程,匹配制度与实际情况的“有效性”,针对归口业务部门存在的质量管理问题,开具“不合格报告”,限期进行整改,以促进公司管理[3]。

2内审员的作用

企业对内审员的要求,从一定程度来说比较严格,既要有岗位价值的体现又要对公司体系足够熟悉和认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推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就东明露天矿而言,内审员的最高管理机构是“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在企业管理部安全标准化办公室具体开展工作,从而使管理的部门日常工作符合管理体系的要求,在需要内审时参加内审组执行内审工作[4]。露天煤矿管理流程环节较少,内审员审核的节点就不会太过繁杂,通过内审员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能够发挥以下几点作用:1)通过内审员工作的开展,对公司各项管理工作运行起监督作用。通过内审活动监控体系的运行,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和解决问题。2)能够发现好的管理继续保持与改进不足。通过亲自参与,针对所发现的某些不符合项可以提出有针对性的纠正措施建议,并督促整改,将问题遏制在源头。3)在质量管理方面起沟通和纽带作用。通过内审员到各个部门开展审核工作,能够与员工进行深入的交流,而内审员基于对体系的深刻认识,又能够引导员工向公司要求的方向去开展工作,同样的能够汲取意见,进行汇总,对公司管理层谏言,进一步推动公司管理工作向前进。4)内审员的出现可以树立标杆作用。内审员对体系了解的优势和严格按制度办事、按制度审核的意识,从一定程度上能营造氛围,引导更多人意识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实现全员参与。内审员的作用不容忽视,内审员是企业管理的“眼睛”,产品质量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作为煤矿企业,要想在寒冰期突破重围,必须要优化产品质量,严格精细化安全生产,通过培养一批“内审员”实现人人都是“内审员”的理想状态,身体力行,执行制度,解决问题和提出对策,努力实现公司年度生产经营计划。

3存在的问题

3.1内审员相关管理制度空白

1)公司现有《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管理标准管理办法》、《工作标准管理办法》、《文件和记录控制程序》是公司标准管理的基础,但均未提及内审员管理,缺失相应机制。2)公司标准化工作开展依据GB/T15496—2003企业标准体系,GB/T15497—2003企业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GB/T15498—2003企业标准体系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GB/T15498—2003企业标准体系评价与改进,并未开展对QES(质量、环境、安全)标准学习和实践工作,内部审核缺乏动机[5]。

3.2内审员培养与发展需求成反比

1)企业发展速度快,内审员选拔和培养难度大,内审员队伍建设跟不上公司管理步伐。2)缺乏专业培训与实践能力提升,仅仅局限于QES标准学习,并未开展具体的内审工作,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不够。

3.3奖励机制不健全

除公司标准化委员会办公室设置专职人员以外,其余内审员均为兼职人员,本身有自己的岗位工作,公司鼓励一岗多能,但就内审员奖励机制而言,不够完善。

4建议与策略

4.1做足内审准备工作

1)内审员通过参加金新化工组织的取证考试,通过后持证上岗。2)建立内部审核机制,成立内审组,编制并安排好审核计划,准备好工作文件等[6]。3)认真准备内部审核的工作文件包括审核依据、审核目的,并要充分考虑现场检查需要对照标准条款,编制现场审核检查表。编制现场检查表对内审员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过程,通过对照标准条款确认检查内容,检查依据,抽样方法等,这是内审员结合实际,加深理解标准条款内容的一个重要途径。4)内审员分配要得当。目前公司是一套班子两套人马,“一矿一司”的组织结构下,我们应该考虑内审员所在部门和人员能力的不同层次,每个部门都应该有至少1位成为内审员,推进内审工作。

4.2抓好现场审核

1)现场审核是公司内审工作的关键性环节和重要工作任务,是本项工作开展中最核心的点[7]。2)在现场审核中,内审员要严格、公平、公正、保证内审质量。对待领导和一般同事,审核的标准口径、宽严尺度都要一样,不能厚此薄彼,要讲究方式方法,做到紧张有序[6]。3)内审员在开展审核工作时,多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开展过程中,将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与受审部门进行充分的沟通和配合,结论就更具有公正性和认可度。4)对于发现的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问题,应该由部门负责人进行签字确认,通过会议讨论,确定不符合项。5)现场审核要注重证据的记录,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检查出好的地方同样也要进行记录,而不是简单的登记“符合或达标”。审核员应制定检查表,对所有的检查内容均可详细记录,清晰明了,为开具不合格报告建立数据基础。

4.3开好3个“会议”

1)金新化工的内部审核会议总结到,3个会议是指首次会议、内审会议和末次会议。会前准备工作则变得十分重要,检查的侧重点、检查的内容、检查的方式等都应明确[8]。2)内审组会议,是在现场审核结束后内审组召开的内部会议,必须“详而实”,其主要议题是对审核结果进行归纳、分析、协调相关问题,审核不符合项报告,评价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和充分性,为末次会议做准备[9]。

4.4写好内审报告

审核报告是对内审的高度总结,是在对客观证据及审核记录进行认真统计、分析、归纳和评价基础上形成的审核总结[10]。

4.5内部审核的后续跟踪验证

内审员对不符合项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和验证,要进行后续的检查,验证时要注意纠正措施计划是否按期完成、各项措施是否都已实施,是否有实施记录,是否彻底关闭不符合项[11]。

4.6继续学习和培训

1)引导公司内审员的不断学习,加强培训和考核,注重总结和交流;2)标准化委员会办公室应定期组织取证成功的内审员进行培训,学习。也可以聘请专业机构或专业老师来进行讲解,提升内审员的专业技能。3)拓宽内审员的视野,争取机会选出优秀内审员参加外部培训,建立奖励机制,对于能够通过内审工作的开展,取得一定成绩的内审员进行奖励,并将此作为年底考核总结的重要指标。

5结论

内审培训总结范文2

一、构建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质保体系的策略

高职院校质量监控体系从结构上包括三大体系:质量目标体系、质量监控组织体系和质量监控的制度体系。

(一)内审制度

内审(InternalVerification,简称IV)是保证组织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能够符合组织计划,实现组织目标,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改进、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一种重要管理手段。[3]

1.内审制度的制定

(1)目的内审工作的重点就是制定本中心的教育质量标准,设定内审标准和管理流程,并对教师和教学管理的关键环节进行监控,利用科学、有效的监控手段实现教师教学、作业、报告、考试的设计、成绩评估等流程的标准化并达到既定培养标准。(2)内审员组织架构内审员的工作是在各院校内审小组的领导下完成的,内审小组由资深的、有经验的专任教师和领导组成,组长负责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仲裁。内审员负责对每位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指导、支持和保证。每个内审小组根据各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组织情况可以按照年级来划分,也可以按照课程的相关性来划分。内审小组1中,教师1担任内审员工作,对组内的3-5名教师的教学质量负责,但教师1的教学和评价资料不能自己审核,必须交由其他内审员完成,以达到公正和质量统一的目的。(3)内审员工作流程为了确保每学期的工作标准切实得以落实,内审工作流程如下:每学期初教学管理部门为每门课程确定内审员,教师根据大纲设计作业、实训项目和考核、考试文件,编制教学和考核计划,交内审员审核,经审核不符合要求的,内审员有权要求教师根据大纲重新设计;若内审员审核无误,则填写《初审表》将内审意见和结果完整记录,教师则开始批改第一份作业/实训报告并将评价样本提交给内审员再次内审,内审认定评价结果不符合要求的,教师需要重新批改,纠正错误。之后,教师根据统一评价标准完成全部学生的评价,内审员审查各项考核资料,审核通过后,填写《考核抽样表》记录内审意见。最后由各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内审负责人总结内审意见,提交给外审员。上述工作流程是一个基于工作结果,对工作流程各节点进行监控的质量管理模式。为保证内审质量,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内审制度》,内容包括内审员工作职责、管理办法、工作流程、工作目标等,确保按规定完成教学任务。如果内审员与教师在工作过程中意见无法达成一致,可向内审仲裁委员会申诉,请求仲裁。仲裁委员会由各内审组长组成。该流程中,各工作环节都需要将内审的证据保留完好,以便外审专家进行核实。

2.内审员的责权

内审工作由各院校独立完成,每位内审员都是内审整体流程中的重要环节,保证了整个专业的教育水准和评价标准的统一性。他们承担的责任包括:一向教师解释教学和学生评价标准;二保证教学标准和学生评价标准的彻底执行;三提供教育管理支持。内审员的权利和义务包括:内审员每学期要求教师按时提供所需内审的资料。这些资料包括教学设计、作业、实训等的设计以及教师对学生考核标准及考核过程的资料等。针对教学部分,内审员首先对教师拟定的作业和实训项目进行审核,对不能完全满足大纲要求的设计,内审员有责任确保教师已将偏差完全纠正后才能下发给学生去完成,同时教师对学生实训项目必须提供足够的实训条件和指导,保证学生能够获得足够的资源完成相关调研和实操,要求教师提供学生完成大纲学习目标的全部证据。对于学生上交的报告、作业、考卷等,内审员主要针对教师的评价进行审查,包括教师必须按照大纲要求为学生提供恰当的考核过程和方式,保证对每位学生进行公证、客观的评价;教师在给学生做评价时是否给出详细的、有建设性的反馈意见来帮助学生分析课业未达到要求的原因并加以改进;要求全部教师能够用统一标准为所有学生进行评价;对不恰当评价,内审员有权要求重新评价;内审员还必须保证所有教师的全部课程的评价标准一致。对内审员和教师无法达成一致的看法,由内审组长裁定,内审组长也无法确定的由内审仲裁委员会决定。以上内容都通过详细填写《内审表》反馈给教师,同时《内审表》也是内审员的工作证据。内审员还有随时进入教师课堂听课,给予教师反馈和指导;随时向内审组长汇报内审情况的责任和义务。

3.内审员的选拔与激励

内审员的任职资格包括工商管理专业需要的专业技能和个人素质,这些内审员的候选人可能是资深的、有经验的教师或顾问,他们通过培训上岗。一个新内审员上岗是否需要培训、进行哪些方面的培训取决于他们过往的经验。对于整个内审小组而言,必须确保整个专业内审工作的是连贯的、结构化的;确保所有内审员都能执行同样的标准进行审核并形成相应的内审文件和材料;定期举行内审会议进行培训和工作检查。

(二)外审员工作职责

外审(ExternalVerification,简称EV):即外部审计,通常指第三方审核,是外审员作为第三方认证机构对申请认证组织的管理体系进行的审核。[3]

1.外审制度

外审制度是由工商管理教指委统一制定的,具体内容应包括:外审的时间、外审员的工作方式、外审结果的形成及作用等。但因为这部分内容对于各院校而言属不可控因素,必须在教指委的统筹下才能完成,因此,其质量高低,甚至能否贯彻执行则取决于教指委的组织和管理水平。

2.外审员的责权

外审员的职责包括: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的质量标准对该学期的每门课程进行考核设计和评价结果的审查,重点是学生呈现的大纲要求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教师评价情况及内审的标准和结果是否恰当等,此外还包括:教师对教学大纲、课程与评估标准的理解是否准确以及教学中的新突破,内审机制是否健全,内审制度的运作是否高效、合理,内审抽样是否符合要求,教学组织和学生管理是否规范,文档是否健全等。[4]外审专家主要通过审查各院校的教学资源、内审组织运作、学生学习成果等方面的情况确定各院校对工商管理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和执行情况。外审员的权利包括:向教指委提供客观的审查结果,形成外审报告;外审员有权要求各院校对未达标的部分进行修正并在下一次外审中重新审查;外审员有权要求不合格的院校取消开办工商管理专业的资格。

3.外审员的任用与培训

外审专家由第三方机构提供,为了保证其工作的客观、公正性,外审专家的薪酬和具体管理都应该由第三方完成。为了避免出现熟人之间碍于情面的情况,外审专家还应该每两年换一家院校进行审查。同时对各中心派出的外审专家也应视每家院校的实际情况按照由资历浅的到资历深的原则委派外审专家,不断帮其提升和改进。教指委必须为外审专家提供统一的、标准化的培训,以保证外审工作的一致性。为了保证客观的外审结果,外审报告中应提供学生评价资料样本具体审查情况和其他资源审查情况。在工作方式上,除了现场检查、观摩外,还包括抽查学生的作业、实训报告、考试考核文件、全部内审记录等,还会与教师和学生见面,倾听教学和其他方面的反馈,进行360度的检查和反馈为各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质量进行整体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三)内外审之间的关系

每学期初,各工商管理专业需根据拟改进的方面制定可行的行动计划,全面实施内审制定,将内审结果提交外审。内外审之间是自上而下的关系,也是一个质量不断改进的闭环系统,在这个循环里,每次外审专家的意见都有利于内审员不断修正、调整内审方案,有利于工商管理专业整体水平的提高(见图3)。

二、构建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质保体系的其他问题

(一)内外审工作中易出现的问题

内审、外审制度是质量管理中的舶来品,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会导致同样的管理方法在东西方会产生不同的管理结果。实施内外审效率低下的原因有:碍于面子,内审员不好意思对教师严格要求;内审员与教师沟通不畅导致问题无法解决;内审员的质量意识不到位,对教师的工作降低要求;外审员与所审查的院校比较熟悉,难以达到认真审查的实际效果,变成走过场;外审员对工作的执行尺度不统一;外审结果对于各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际意义不大,导致大家的重视程度不高等等。

(二)质量体系构建中的全面质量管理问题

内审培训总结范文3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

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是进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前提,合理、独立、完善的内部审计机构可以保证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及有效性,对于内审质量控制是必须的。而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在环境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内部机构设置不合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是内部审计顺利开展工作的客观保证,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内部审计必须独立于所审计的活动。但行政事业单位现有的内审机构却呈现出多样化的现象:一些单位将内审机构直接设置在人事部门,有的单位将内审工作直接交由上层管理人员来进行而不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岗位,有的单位则将内审与监督部门之间合并在一起了。这些不合理的设置都使内部审计难以保证其运作的独立性。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内审人员作为审计质量控制的主体,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首先应当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的综合分析能力,其次应当在进行审计时保持谨慎的态度,而我国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职业操守等方面还不够令人满意;此外,从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人员的权责也没有落实到位,使得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效率较低。主要表现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知识掌握不全面。现有内审人员虽然掌握较多的懂财务专业知识,但并不了解相关的现代管理知识,缺乏计算机审计技能。职业道德不够。受一些因素的制约,内审人员在审计评价时不能保持客观的态度而使审计结果往往不能体现审计的真实性。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过程不规范

规范的内部审计过程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决定性因素。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在进行项目审计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因素。具体来讲,在审计准备的阶段,有些单位在进行审计计划时只是凭借自身经验来主观地判断,而并没有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切实的风险评估,这样,一些高风险项目和环节就被排除在审计计划之外。在审计计划确定之后的审计实施阶段,又由于缺乏质量控制的标准,导致内审质量控制无章可循,难以进行统一的质量控制。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对策

(一)优化内审质量控制的组织保障机制

行政事业部门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来优化内审质量控制的组织保障。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来讲,可以设立内审机构单位领导班子议事决策报告制度。单位领导班子议事决策是行政事业单位的最高决策层,将内部审计机构设立在最高决策层下可以在保证内部审计机构权威性的基础上,与高层之间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这样可以使得其在内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让上层重视。从外部来讲,应当充分利用国家审计的指导、监管作用,在促进内部审计规范运行的同时,大力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强化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目的。具体来讲,首先应当完善有关内部审计规范体系,根据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现有的基本情况来进行完善,以提高内部审计规范的可行性;其次,可以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质量检查委员会,定期对内审机构进行质量检查或者不定期抽查,并将检查结果进行公布、总结,来推广优秀的质量控制经验并对内审质量控制好的单位进行奖励,对不好的单位采取一定程度的惩罚。再次,实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年度备案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故意遮掩、袒护不予披露或披露的问题不进行整改、不彻底整改的单位和个人,国家审计应该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从严从重处理处罚。

(二)健全内部审计质量的人员控制机制

进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在设置健全有效的组织机构的前提下,应当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性。首先,应实行内审执业资格制度,要保证录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审机构的都是具备专业的审计知识与技能的人员,具有一定的从业经验。其次,在聘用内部审计人员时注重职业道德的考察,这一点可以通过在录用考试时增加职业道德考核来实现。最后,行政事业单位应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应当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让内审人员及时吸纳新知识。为确保培训事项的顺利完成,单位可规定内审人员每年要接受的强制性职业培训的最低时数,来不断提高内审人员执业水平和道德规范。此外,在进行人员控制时,应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来考虑,例如若单位规模较小,审计业务量也不大,可以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人员或直接由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担任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这样,有助于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权责职责切实落实到每一个专业人员上。

(三)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的业务过程控制

内审培训总结范文4

做好医院内部审计,对提升医院经营管理水平,预防腐败风气滋生,确保各项资源有效应用发挥了极为有利的作用。因此本文就如何做好医院内部审计展开研究,制定了科学有效的实践对策,对强化医院核心竞争力,确保医疗行业健康良好发展,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医院 内部审计 经营管理

一、引言

伴随市场经济建设步伐的持续深入,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内部审计渐渐成为一类具有重要意义的经济管控途径,其价值作用渐渐显现出来。而医疗机构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受到众人关注的部门,因此应创建并积极完善内部审计管理,这恰恰是医院众多管理经营活动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创建现代医院经营发展体制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新医改政策制度下医院强化管理经营,完成预设经营目标的必经之路。

二、做好医院内部审计对加强医院经营管理的重要意义

做好医院内部审计最为直接的作用在于可提升医院总体经济效益。新时期,我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医疗行业市场中医院竞争性明显增加,同时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考验。医院为取得良好的经营管理业绩,全面提升经济效益水平,便需要通过内部审计做好医院管理监督,综合审查以及评估总结。同时,医院管理经营各个年度都制定了目标,细致的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可良好的发挥分析总结以及管控监督功能,进而确保医院管理经营目标最终的实现。当前,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滋生出了行业领域之中更多的财务舞弊问题,为有效防控会计造假现象,我们要制定完善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做好内部审计管控,这样才能真正将医院之中的财务腐败现象扼杀在最初的萌芽状态。

三、医院内部审计现实状况

近年来,较多医院均有目标的设置了内部审计单位以及工作岗位,这对预防医院管理经营活动进程中的漏洞问题,防控违纪违规行为发挥了有利积极的影响,然而仍旧包含较多需要应对处理的问题。首先,医院内审单位机构设置并不健全,其工作内容相对来讲较为单一。当前,一些医院内部审计管理单位通常设置在财务部门之下,或是同纪检单位、监察管理机构合署办公,这样的设置方式使得内部审计单位毫无独立性,无法凸显应有的权威性,更不能独立自主的组织审计工作,这样一来将明显降低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管控力度,使得内审管理作出的评估有失公正客观性。一些部门内审工作职能更多的停留在单一的管控监督之上,所负责的任务、完成的工作较为单一,无法全面深层次的进入到医院管理经营以及具体的服务领域。一些医院当前的内部审计工作通常作用在于事后监督管控,没能重视事前与事中的管理审计,这样将影响内部审计应有评价监控工作职能的发挥。上述环节恰恰导致医院内部经营管理包含一定的弊端,且无法快速的察觉并合理的处理,这样一来医院内部审计将无法为决策管理层提供有用的参考依据,对提升医院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水平极为不利。当前,较多医院主管领导并没有充分重视内部审计管理,这恰恰是医疗行业内审管理无法快速、全面开展的重要因素。大量的医院内审管理仅仅处在手工操作状态,没能根据自身需求研究开发或引进内审管理的工具软件,更谈不上内审工作的自动化、信息化与现代化发展了。医院内部审计事实上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同时需要精通相关技术的人才负责专项工作。为达到良好的实践管理效果,需要内审员工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掌握更全面的专业知识。虽然当前较多内审单位均设置了专项内审管理的工作岗位,然而较多审计管理员工却是由长久负责财会工作的员工兼职或是转任,通常此类员工对于审计管理专项知识的掌握极为有限,欠缺内审管理员工应具有的综合化理论知识以及系统化业务知识。另外,医院对于内审管理员工开展的继续教育也存在一定的不成熟性,该类因素均对内审管理任务质量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影响,使工作力度严重的被削弱,还会对内审工作职能的有效发挥形成制约作用。

四、做好医院内部审计对策

1.强化领导管理,体现内部审计独立、权威性。

医院领导注重内部审计管理是做好基础工作的核心前提,为此应利用多重渠道形式加强内部审计宣传管理工作,令决策领导层人员給予内部审计管理强有力的支持,将内审管理全面囊括到日常经营发展工作计划之中。各级医院领导则应从不同层面提供更大的便利,确保医院内审管理部门具备的独立性,夯实其监督管理地位,进而推进医院内审管理真正实现健康良好的发展,体现应有的权威性以及可靠性。为实现这一目标,医院内审管理部门应受到主要责任人直接的管辖领导,同医院其他部门保持应有的独立性,同时配置专职负责审计的工作人员,确保他们不被受审单位或是其他人影响左右。唯有如此,方能确保内部审计部门更加公平、客观的进行评估判断。

2.全面提升内审员工综合素质,扩充内部审计工作范畴。

提升医院内审员工综合素质,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环境的需要,也是医院开展内审管理事业的核心基础。各大医院应积极引进更多拥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负责内审管理工作,进而全面提升内部审计部门员工的整体素质。医院可利用编制严格规范的考核培训制度,推动内审管理员工积极更新知识结构,提升综合业务水平。医院开展内审管理工作不应单纯的发挥监督管理作用,伴随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医院内审管理应全面激发在经济工作之中的全面监督能力,持续的面向效益管理进行拓展,进而辅助并推动医院各个职能单位全面提升管理经营工作效率与水平,确保服务与监督的并行发展。

3.做好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信息技术手段的快速发展,可促进内审管理同财务工作、医疗服务工作资源的全面共享,将显著提升审计管理工作效率与实际效果。伴随会计电算化的广泛普及,更多实用、优秀的财务软件涌现出来,因此医疗行业应依照自身实际需要开发现代化的内审管理工具软件。内审员工则应准确的把握时机,通过计算机技术系统的强大功能对内审管理形成有效的辅助,尽早完成内审管理电算化发展,降低排除由于人为误差导致审计失效的事件概率,进而全面提升医院内审管理效率,确保医院经营管理目标的全面实现。

五、结语

总之,针对医院内部审计工作重要性,我们只有深入挖掘当前医院开展内审工作存在的不足,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方能真正激发内部审计工作核心价值,推动医院经营管理向着更高、更强的方向发展。

作者:胡可为 单位:江苏省溧阳市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陈雪芬;黄晓萍发挥医院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J].现代医院,2006(06).

[2]冯绪淑加强医院内部审计的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06).

内审培训总结范文5

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是JJF1069―2012明确要求开展并进行考核的内容。内审是对管理体系符合性的检查,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应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以推动管理体系的改进。内审是第一方审核,其输出是管理评审的输入,并能为计量检定机构的自我合格声明提供保证,用以确定管理体系是否得到有效实施与保持。罐车站系统由总站(含检定室)和8个分站组成,是对铁路罐车容积依法开展强制检定的部级专业计量站。罐车站系统开展的检定工作项目具有同一性,管理体系的运行也充分一致,完全可以作为一个整体,由总站组织各分站以互审方式开展管理体系内部审核,这种做法完全符合JJF1069―2012的要求。

2罐车站系统开展管理体系内部互审的可行性

罐车站系统各分站自行组织的内部审核往往是在自查的基础上弥补疏漏之处,工作常处于被动状态。采取罐车站系统内部互审和监督审核方式,是对各分站自我评价的一种监督和补充,具备操作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内部互审可在每年中期和年终开展2次。监督审核宜在每年中期进行,通过审核发现缺陷项,并集中整改,在罐车站系统内形成报告后通报给各分站,以利于各分站有针对性地改进管理体系。内部互审宜在年终进行,目的是对分站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进行系统的、独立的检查,以提高管理实效。总站通过对内审员资质和考核规范的培训,培养出了一批素质高、具备资质的内审员队伍,对罐车站系统开展内部互审工作提供了人员和技术保障。

3罐车站系统开展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方式

3.1各分站及检定室独立开展管理体系内部审核

各分站及检定室独立开展管理体系内部互审是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内审员由分站内部选出,审核时间不受约束,审核成本较低。但由于审核员均出自本单位,尽管审核的领域互相独立,但往往不容易审核出缺陷项,即使发现了缺陷项,也不愿意明确指出,造成内审形式化,不能完全达到提高管理体系的目的。

3.2各分站进行管理体系内部互审

各分站进行管理体系内部互审,由总站统一部署,各分站派内审员,根据统一安排对各分站管理体系进行交叉审核,审核前各分站及检定室先进行自查。这种方式具有时间统一、审核效率高、易发现管理体系存在的缺陷等特点。但这种审核方式需要为内审员报销差旅费,审核成本相对较高。

3.3总站组织的管理体系内部监督审核

由总站组织,指派内审员在规定的时间对分站进行管理体系监督审核,审核后将审核报告集中汇总,由总站编制监督审核报告,下发到各分站。由于总站指派的审核员业务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较强,能准确地发现管理体系存在的缺陷项,对各分站改进管理体系可起到规范作用。这种内部监督审核能较好地体现总站对各分站的监督作用。

3.4总站指定内审员到各分站指导内部审核

由总站指定内审员到分站,参与到分站的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工作中,指导分站的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工作。这种审核方式主要针对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工作相对薄弱的分站,由于总站派出的内审员业务水平较高,对分站的指导具有示范性,可提升罐车站系统管理体系的整体水平。

4罐车站系统内部互审工作方法

4.1选择称职内审员

内审员是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具备内审员资格、能承担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工作的人员,也是管理体系内审的具体实施者和承担者。总站组织互审时选择的内审员一般应具备以下条件:熟悉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了解罐车站系统管理体系,熟悉审核程序,掌握审核方法和技巧,有一定专业特长和工作经验,交流表达能力较强,为人正直。为提高内审员队伍业务水平,总站会对内审员不定期开展管理体系和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通过系统授课、自主学习、实践参与等途径提高内审能力和技巧。

4.2严格实施内部互审

内部互审应以有效运行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水平作为出发点或着眼点。在实施内部互审时,应依据JJF1069―2012,检查各部门的职责是否落实到位,是否按规定开展检定、检测活动,是否按照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的相关要求进行管理。对于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和整改情况,应作为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依据。

4.2.1内部互审流程

内部互审流程一般是:审核策划、审核启动、审核准备、现场审核、审核报告编写、跟踪验证。成功的内部互审,必须以促进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管理水平的提高为目的,只有以求实、求真的态度,才能做好内部互审工作。

4.2.2确定任务、策划准备

总站根据各分站年初拟定的时间,统一规划批准年度内部审核计划。在实施计划之前,应当确定当次内部审核的方式、任务、审核时间和审核组人员,明确审核的目标和内容。应策划和编制具体实施计划,以保证内部互审有序开展。进行监督审核时,由总站指定审核组长,审核组长负责编写内部审核实施计划。实施计划的内容包括:审核目的、审核对象、审核范围、审核准则、审核组成员分工、审核日程安排情况。审核计划应提前发到被审核分站,以便于各分站与内审员之间的沟通和配合。在实施过程中,首次会议由组长介绍审核分工和日程安排,澄清审核计划中不明确的问题,并确定末次会议的安排,为成功开展好内部互审工作做好准备。

4.2.3严格对照、细致审核

在内部审核整个过程中,现场审核是关键环节。内审员要运用适合、有效的方法,检查被审核单位在执行管理体系过程中“做了没有”“如何做”“做得怎样”。应特别注意不要停留在文件和口头上,要以正当方式收集证据,对事不对人,不超越预定审核范围,更不要“查不出问题不收兵”。内审时要认真做好记录,确保审核所发现问题的可追溯性。

4.2.4认真总结、及时整改

现场审核过程中,内审员之间要相互沟通。对发现的问题,认真判断其不符合状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填写内部审核不符合与缺陷项记录表。在末次会议上,认真分析研究内审的全过程,对审核发现的问题进行评价,提出纠正措施,对如何改进管理体系提出建议。审核结束后,由审核组长负责编制审核报告,客观总结分站的管理体系运行现状,给出审核结论,审核报告上报总站并交各分站。跟踪审核是内审的组成部分,是当次审核活动的延续,旨在对分站所采取纠正措施的实施情况以及有效性进行验证、判断和记录,确保审核中发现的缺陷项得到消除。内审员应对提出的缺陷项进行跟踪,对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有效性进行验证,以促使各分站规范管理体系的运行并获得自我完善的改进机会。内部审核中涉及到的相关记录要保存好,作为管理评审输入内容和外部审核的证据。各分站只有按规范要求建立管理体系并保持有效运行,才能确保为国民经济和计量监督提供公正、准确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计量检定结果。

5结语

内审培训总结范文6

 

我国的内部审计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逐步发展起来的。20多年来,各级内部审计机构在各级政府、主管单位的领导下,依法审计,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查处违规违纪、减少损失浪费,提高经济效益,维护经济秩序,加快国民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不仅影响内部审计监督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也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成效。   一、目前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我国的内部审计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逐步发展起来的。20多年来,各级内部审计机构在各级政府、主管单位的领导下,依法审计,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查处违规违纪、减少损失浪费,提高经济效益,维护经济秩序,加快国民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不仅影响内部审计监督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也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成效。   (一)领导者内审观念淡薄,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我国内审建立时间不长,加上宣传力度不够,一些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缺乏了解,对建立内部审计制度、组建内部审计机构的重要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认为内部审计并不能给单位带来经济效益。所以党的内审机构不应是常设机构,但是根据国家法规的规定又不得不应付,所以在设立过程中领导只重视生产、销售、而不注意内部机构之间的相互牵制,更不用提对监督的重视,给予内部审计机构的权利很小。认为内审机构可有可无,其工作无非是挑毛病,因此对内审工作采取不甚支持的态度,不赋予内审人员必要的责权。不给任务,有些甚至出现撤并内部审计机构将其内部审计人员精简并入财务部门或从财务部门中分离出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的情况,这使得许多内部审计机构势单力薄、形同虚设,以至内审业务开展不规范,内审的作用根本发挥不出来,也可以说内部审计还没有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   (二)内部审计仍停留在传统职能上,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内审机构作为企业内部的一个职能部门,是随着社会经济责任的扩展和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逐步演变和发展的。其监督职能是内部审计最原始、最基本的职能,当前我国内审也主要行使此职能,即通过各项经济活动实施审计监督,保证国家方针、政策及财经法规的贯彻执行。   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对内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内审向经营管理领域延伸,加强内部控制,不断改善经营管理,对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进行客观评价,以满足控制、评价、服务等职能的需要。近些年来,我国各内审部门开展的经营效益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经营业绩审计等以及某些专项审计项目,几乎涵盖了本机构、单位的所有重要业务部门。在审计方式上,既包括同级监督也包括下查一级,既有全面审计也有专项审计,既有审计鉴证也有审计调查,可以说是形式多样,成绩显著。尽管审计内容很多,但归根结底,现阶段内审部门开展的审计还只是停留在差错纠弊、堵塞漏洞的初级阶段上,对内控评审和风险控制与评估等方面的工作极少涉及,内审外延不足,内在服务性尚未能充分体现出来。   (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建立模式不合理,内审运作还不够规范   90年代以前,我国绝大部分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是在有关政府部门的行政干预下建立起来的,带有很大的强制性,而非企业基于加强管理的内在需要建立起来的。这就形成了“行政规定式”的内审机构。这种模式的内审机构没有真正被企业所接纳,而是将其视为找毛病、挑刺的机构,大大降低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使其很难正常开展工作,从而引发审计风险。90年代之后,企业为了加强自身管理的需要,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在隶属领导层次上,一种模式是受董事会或者监事会领导;另一种模式是受总经理领导,从而增强了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内审机构置于董事会或监事会的领导下,内部审计以相对独立的身份受董事会或监事会之托对经营者的业绩进行监督,造成经营者对内部审计的误解。我国内审运作还不够规范,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审计计划没有体现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长远规划性,往往一年一变,容易产生临时性短期行为,难以形成整体规模效应。二是审计技术手段落后,还停留在手工账项式审计阶段,很少运用计算机抽样技术和分现场审计软件提取与分析数据,导致审计结果缺乏科学性、可信性。三是没有形成规范的内审人员职业培训制度,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和审计技能参差不齐,靠吃老本和自我搜索难以胜任高科技核心业务的审计项目,导致审计质量与审计效率低。四是没有形成规范的后续审计制度,对审计结论和处理意见的落实情况不明,心中无底,影响了审计成果的综合运用。五是没有形成内审质量保证体系,缺少对内审质量的考核和审计人员的责任追究制度,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内审工作质量。   (四)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审计队伍不稳定,任命与罢免随意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数来源于财务部门,或是从一线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同志,也有一部分是从其他部门分流下来的,来源渠道单一,造成内审人员数量减少。而且这些内审人员的审计专业知识不全面,对审计业务不熟练,没有经过系统的审计培训。缺乏审计工作经验,因为领导的不重视使他们缺乏责任心,对内审质量掉以轻心。加之企业内部缺乏必要的管理制度,没有规范的管理程序和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不能严格执行审计规范,对该进行必要审计调查的事项没有进行调查,对需要进行审计取证的事项没有进行取证,对需要认证的事项没有进行认证。以至于事实调查不清,引用法律、法规不当,审计结论或审计意见定性不准确,处理错误,审计报告文字失误。  #p#分页标题#e# 由于内部审计机构与人员直接由企业的领导者负责,因此在人员的配备使用上就有很大的随意性,迫使内部审计机构与人员有很大波动性,逐渐形成一种不良倾向。认为搞审计机构的不如搞财务的,因此导致审计人员不稳定,还未等一批内审人员将企业的具体情况摸透又换来新的一批,内审人员这种频繁更迭从本质上不能发挥其职能作用。   二、解决问题的几点对策   (一)提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在职能定位上要体现内向服务性   提高领导者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是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保证。领导干部的思想要实现由“要我审”到“我要审”的转变,实现由被动的接受审计人员的审计到主动请审计人员审计的转变。广泛宣传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地位。   内部审计的立足点应该是加强内部管理和监督,帮助最高管理层更好地履行职责。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服务的内向性,它直接接受机构或单位最高管理层的领导,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不受其他部门和个人干预。   内部审计的监督与服务职能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为此,我国内部审计工作要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调整:   第一,应更多注重与业务部门的沟通与交流,内审部门要改变过去那种比较秘密的工作方式,强调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共同探讨问题,提出更好地解决方案,以实现总体管理目标服务。第二,内部审计要从过去重点关注财务和会计控制,转向更多关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问题,为本单位提供有关内部控制与管理方面的决策参考。第三,改变对内审人员业绩考核的标准。过去考核内审人员的业绩,主要看他发现问题的多少,现在应该考核他实施监控的价值。   (二)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模式   为了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财产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制衡的运作机制,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模式。在国际上,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1)受本单位总会计师或主管财务的副总裁领导;(2)受本单位总裁或总经理领导;(3)受本单位董事会领导。   从审计的独立性、有效性来讲,领导层次愈高,愈有保障。   由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建立较晚,在借鉴国外经验方面不尽一致,所以出现了以下几种模式:一是董事会领导的组织模式;二是由监事会领导的组织模式;三是由总经理领导的组织模式;四是由总经济师领导的组织模式;五是由主管财务的副总经理领导的组织模式。这几种组织模式各有利弊:(1)监事会领导的模式:由于监事不能兼任公司的经营管理职务,即没有经营管理权,而内部审计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审计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因此这种方式的最大不足是内部审计不能直接服务于经营决策,难以实现其主要任务和目的。(2)总经理领导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但它难以对本级公司的财务和总经理的经济责任进行独立的监督与评价。比较而言,董事会领导模式,由于它的领导层次较少,地位超脱,相对独立性最强。因此,这种模式应是现代企业中内部审计机构模式的最佳选择。   (三)建立和完善内审机构   首先要按规定数量、人才结构合理配备专职审计人员,设立相应级别的独立于其他部门之外的内审机构。其次,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工作管理制度,主管部门负责人要定期听取内审工作汇报,按时给内审机构部署工作任务。然后,授予内审人员或内审机构相应的权力。内审人员或内审机构有权要求企业内的有关部门及所属经济实体,按时报送有关资料;参加被审单位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会议;提出改善经营管理及纠正违纪违规行为的建议和意见。   还应授予内审机构有一定的经济处罚权。最后,抓住转建制机遇,促进内审机构的建立。按照《审计法》和审计署内部审计管理的有关规定,要尽快促使现代企业、大中型企业建立健全内审机构。   (四)在审计运作上要体现规范性   第一,重视审计计划的制定。运用风险评估与分析方法,确定本机构、本单位各项管理和业务工作的风险程度,制定出涵盖所有审计领域的长期审计计划,对高风险领域的业务应经常进行审计,以保证对主要风险的有效管理和控制。第二注重现代科技在内审领域的运用,要求内审工作的手段要紧跟需要,走出以往传统的“看听差、手工操作”模式,大力推动以微机应用和审计软件为主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第三,建立内审质量保证体系,包括形成规范的后续审计制度、审计项目质量考证制度、审计人员绩效考核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制度,重视对内审项目的年度综合分析报告,当好管理决策层的顾问和助手。   (五)加强审计结果的有效利用   审计结果的有效利用,不仅是内审工作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发挥内审作用,实现内审目标的有效手段。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内审结果的运用:一是建立跟踪机制督促审计意见的整改落实,制定相应的制度,落实责任制,进行后续审计检查整改措施到位情况及其整改效果。二是建立披露制度,实行审计结果公示。三是建立信息库,实现审计结果信息资源共享。四是建立汇报制度,多方督促落实内审整改措施。五是建立审计分析机制,把各种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汇总、归纳分析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分析审计建议的可行性和执行效果,提高建议的分量、价值及对事物发展的预见性,提升内审工作质量。寻找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工作方式,完善工作制度。   (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主体和内部审计人员将出现多样化的趋势,表现在:一是内部审计主体的多元化。   毫无疑问与企业融为一体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仍将是内部审计的主体,但在一些没有内部审计组织的小规模企业中,将会有外部审计人员提供内部审计服务,在一些设有内部审计机构的大型企业中,很多情况下仍然需要借助具有特殊技能的外部审计人员的力量;二是审计人员结构的多元化,随着内部审计由财务领域向经营和管理领域扩展,审计机构在人员构成上也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仅要有懂财务及审计人才,还应该配备精通企业各项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选择有丰富经验和较高业务水平的人员加入内审部门,使内审机构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发挥更大作用。#p#分页标题#e#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是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水平,发挥企业内部审计职能作用的根本保证。按照建设一支政治强、作风硬、品德好、业务精的企业内部审计队伍的目标,通过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组织学习和培训、开展审计理论和实务的研讨,总结实践经验等途径,大力加强审计队伍的思想作风和业务建设,使审计人员政治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以适应新形势下对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管理办法,妥善解决好他们的激励、待遇问题,充分调动内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二是要严把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入口质量关,要把那些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较高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较强的、为人正直的同志调整到内部审计岗位上来;三是要抓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培训工作,实行达标上岗制度,加强岗位培训,不断更新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内容,增强业务技能,以切实提高他们的综合业务素质;四是要明确审计人员职责,严肃审计纪律,审计部门是监督部门,这决定了审计队伍的素质应该更高、审计纪律更严。

内审培训总结范文7

关键词:内部审计标准化管理体系;标准流程控制;风险导向

1选题背景

随着烟草企业“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和“五稳五进”的工作思路和举措,“严管理,控风险,强监督,全覆盖”成为内部审计发展的主线,在审计成果方面,如何有效整合各审计项目的素材积累,实现跨业务的统合,在审计人员差异性方面,如何最大限度地确保能针对同一个审计事项,不同的审计员提炼出相同的审计结论,在审计业务方面,如何提高审计效率,全面防范风险,这些是株洲烟草内部审计提升企业管理效果需解决的迫切问题。规范的审计方法、从内审的角度开展标准定性、定量评价分析,能够提高审计跟踪服务水平、提升审计成果价值。2016年,株洲市烟草公司标准化办公室提出“让标准成为习惯”的标准化工作方针,集合“三线”业务,打破部门壁垒,统一工作流程和服务标准,抓实推进企业标准化建设,通过持续运行优化,全市系统形成企业标准460项,覆盖公司管理标准流程263个,其中审计部门管理标准共计3个,即项目审计管理规范、工程预算(结算)审计工作规范、专项审计调查管理规范,记录表格12个。2017年,株洲市烟草公司标准化办公室组织全市系统优化市本级标准文件,将风险管理镶嵌在标准文件中,通过识别出工作环节和业务流程中的五类风险,制定有效的风险管控措施并嵌入到管理流程的各个关键节点。这些基础工作为有效开展标准化审计项目提供有利环境。随着内部审计实践经验的一定积累,公司一系列制度、流程等工作逐步完善,构建一套适合于自身业务实际状况的内部审计标准化管理体系时机日益成熟。株洲烟草内审部门重点在关注审计管理流程、审计作业流程、审计评价标准和审计执行规范的标准化,并付诸于实践,对公司内审目标及任务、内审人员管理、内部审计方法论、内审资料管理、内审质量管理体系展开研究,归类、建立业务流程,规范内审业务运作。

2株洲烟草内部审计标准化管理体系

株洲烟草内部审计标准化管理体系以企业战略导向和风险导向为起点,通过对内审业务精细化管控,在审计各个阶段节点,将内审业务融入组织内部标准化管理流程,以管控审计项目为基础,在原有内审精细化运作流程的基础上,形成一系列关键业务流程规范,档案资料整理程序,和有效管理工具。具体内容包括:审计项目管理,审计计划管理,审计作业管理,审计资源管理,审计分析,审计绩效及后续审计管理七大模块,各大模块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通过对模块中流程的细化与分解,形成明细的控制流程与文档,以实现审计项目的精细化管理与控制,具体模块及说明如下:

2.1审计项目管理

上年末,公司审计部门主动向上级领导咨询关于对内审工作的要求和需求,并将其作为审计关注重点,在此基础上,审计部门结合公司制定的风险数据库及当年行业关注的重点领域,识别出来年可能影响公司经营目标实现或者为企业带来损失的风险,并采用既定的方法和标准对风险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同时,通过风险评估结果所揭示的重点风险领域和风险重要性,对审计计划的确定提供重要基础性依据。

2.2审计计划管理

根据公司年度的战略目标所建立的期间审计工作计划。

2.3审计作业管理

按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审计程序和方法执行各项内部审计工作,实现所有审计项目的全过程作业管理,包括风险内部控制测试、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工程项目审计、其他专项审计和调研等。作业流程具体包括各类审计业务的全过程管理及相关文档资料整理,含项目审计方案、审计底稿、审计报告、审计档案和其他过程管理类资料等。

2.4审计业务分析

主要对内审业务过程中产生的文档和信息,通过业务流程节点中风险内容的评估,建立风险评价模型,用于内审项目提炼重点风险,并通过分析风险点,实施精准审计。

2.5审计资源管理

存储内审业务过程中收集及产生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如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内审案例、风险数据库、培训资料等信息文档,方便审计人员开展多维分析与快速检索活动。

2.6审计绩效管理

根据内审部门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的难度系数及其完成的质量、效率情况、创新情况、以及内审职业道德与纪律执行情况等方面,结合具体审计项目对参加项目的审计人员的审计项目工作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以有利于实现组织战略为最终目标建立评价模型,根据特定评价标准,实施规范评价流程,借助量化的评价指标,对审计人员内部审计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开展科学而客观的综合评价。

2.7后续审计管理

一方面检查审计问题的整改情况和审计意见采纳情况,考察审计效果。包括审计组结合前期审计发现问题建立台账;对问题从整改难易程度分类并采取不同的督促措施,容易整改的问题如调账、完善手续等内容,督促审计对象按时上报审计整改资料,由主审审核;涉及资金安全等重大问题,对上报的整改资料再次跟踪等。另一方面在后续审计管理中,根据整改反馈情况,发现审计意见和审计决定不当时,重新提出审计意见,提升内审成果质量。

3株洲烟草内部审计标准化管理体系案例

株洲烟草审计部门在内部审计项目管理过程中,实施了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测试的标准化管理项目——烟用物资审计项目,以下将对株洲烟草的内审标准化管理实践展开分析。

3.1风险测试确定审计课题与计划管理

根据株洲烟草建立的全面风险数据库,内审人员对数据库中1209个流程风险控制点组织全市系统开展评估活动,每个流程控制点的风险程度不一,出现问题的业务环节在发生频次和发生概率上也不相同,相关人员均须对此完成全面覆盖测试。如何把有限的内部审计资源,尽最大效用地投入到风险评估测试中,有效防范重点业务风险,株洲烟草公司在各个部门设置风险管理员,根据基层风险管理员、中层部门(分公司)责任人、高层公司领导三层人员按一定比例层层递进开展评估,最终筛选出一定比例的重要业务流程控制节点,列入测试计划,进行重点审计。其他筛选出的重点测试流程则通过风险提示和指导的方式,提示其他单位(部门)密切关注。审计组在运营风险中最终选取14个重点业务流程控制点作为备选控制点,包括专卖治理风险、两烟仓储与物流风险、卷烟采购与销售风险等,其中选择烟用物资审计项目纳入了当年重点审计计划。

3.2审计绩效和作业管理

株洲烟草建立了审计人员信息档案,包括审计员基本信息及参加项目情况等,对参加审计项目的审计人员的工作定量定性评价,如项目开展的组织协调能力、工作的饱和度,项目的进度、完成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多维评价,进一步保证审计项目的顺利高效。审计作业管理方面,内审部门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作业控制程序,对项目工作方案、审计底稿、审计报告、审计档案和其他过程管理类文档等进行详细规定,并将流程表格通过一系列工作文档和作业流程的规范,在最大程度上确保审计标准的一致性,确保审计质量,实现流程表格化。株洲烟草项目审计管理规范共涉及流程节点22个,根据流程内容制作9个记录表格,包括审计谈话记录、审计文书送达、审前调查表、审计底稿等规范记录表格。

3.3审计业务分析

自构建风险数据库、建立风险评估工作体系以来,株洲烟草公司就关注于对审计项目重点风险点评估的业务分析,在烟用物资管理审计调查项目中,相关办事员、审计组成员、烟叶科科长、茶陵县分管领导和市局分管领导共计12人对《烟用物资统购管理流程》22个流程节点业务活动开展评估,评估按未执行(0分)、一般(1-4分)、较好(5-7分)、好(8-9分)四个程度评价,最后根据12人的评估结果按不同权重取加权平均数对评估风险高的流程节点重点关注,评估结果有力支撑了审计组对项目中高风险领域薄弱控制点的定量把握,也增强了业务部门对业务领域风险控制程度的感性认知。烟用物资审计项目在烟用物资采购、烟用物资投入、烟用物资仓储管理、烟用物资财务核算等方面发现问题点11项,提出审计意见6条,发现中心仓库膜类物资帐实差异51.07万元。

3.4审计资源管理

株洲烟草审计部门对过往审计项目发现审计问题数量、涉及金额进行统计,积累一定审计素材并按项目分门别类整理,在开展烟用物资审计项目前,主审对全体审计组成员开展审前培训,结合行业烟用物资的制度讲解审计工作的重点、难点内容,传达审计工作的各种要求,并以头脑风暴的形式围绕项目的风险点展开讨论交流,最终在各个节点达成共识进行详细审计,以此保证审计目标的完成。

3.5后续审计管理

审计人员对审计结论后续情况的了解,被审单位对审计建议的采纳情况,对问题的整改情况,这些内容均需在后续审计报告中反映,使内部审计凸显事后监督和事前防范的效果。如烟用物资项目后续情况如下:株洲市局相关部门在去郴州等兄弟单位调研的基础上,重新制定了《株洲市烟草公司烟用物资管理制度》,对相关工作人员开展培训等。该项目的实施规范了株洲烟草全市系统烟用物资管理,防范了烟用物资损失浪费、资产流失风险。

4总结和不足

株洲烟草内审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服务于公司战略方针,紧跟公司目标,为公司提供更具价值的决策支撑依据,同时,通过对审计项目的精细化管理与控制,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益,形成标准化管理流程闭环;业务知识和项目经验的共享及标准化的审计流程有利于新进审计人员迅速掌握工作要领进入角色,提升内部审计作业效率和质量。但一个成功的体系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创新,株洲烟草内部审计标准化管理体系初见雏形,优化评估方法、减少人力成本、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标准化管理体系,是下一步株洲烟草标准化体系改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卫星.企业的内部审计标准化管理体系实践分析[D].中山大学,2010.

[2]罗民军.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在烟草商业企业的探讨与实践[J].财会研究,2016(10).

[3]蔡捷.审计标准化管理探索[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12).

内审培训总结范文8

【关键词】高校;工程内审;质量;效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国家不断扩大普通高等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各大高校面临扩大学校办学规模的形势,同时国家对高校投入也不断增加,高校基本建设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包括新建基建工程、修缮工程,为保证资金使用安全、节省学校建设投资、合理使用学校资金。在此背景下,高校内审部门纷纷设立,且工作任务不断加大,要求高校工程内审必须跟上新形势下的发展,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方法、不断探索新思路和新方法,从而进一步提升审计工作质量与效率,为学校的不断发展保驾护航、为学校领导提供决策依据。文章基于以上背景,结合工作实际,对如何提升高校工程内审工作质量与效率进行分析。

1高校工程内部审计现状

1.1高校内审部门普遍成立时间尚短,工作职责不清。2018年9月11日,全国内部审计座谈会在北京召开,随后一系列的政策、规定和会议逐步明确内审工作重要性和工作职责。因此,高校的内审部门普遍在近几年成立,成立时间尚短,存在工作宣传不到位、工作定位不清等问题。尽管高校领导层已经逐渐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内部审计的职能逐渐加强,但是目前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技术设施、经费保证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影响了审计的效率和质量。并且,工作内容与基建部门、财务部门存在很多交叉和重复,造成工作开展困难。

1.2高校工程内审工作人员业务水平薄弱,专业素质层差不齐。目前,大部分高校内审部门没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备足额的内审人员,内部审计成员大多是由财务、后勤部门等转岗的人员构成,缺少财务、工程管理、法律各方面知识集合于一体的专业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员配置难以适应新时代日益复杂的内部审计工作,更不能保证审计结果的质量。此外,在信息化发展大背景下,高校信息化建设也在不断加强,这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专业能力,而高校部分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对新知识缺乏求知热情,对审计信息化设备等配置不熟悉,无法胜任工程审计信息化的工作模式。

1.3审计工作方法落后,审计理念滞后。传统的审计大部分采用事后审计,主要基于前期的合同、联系函、签证等资料进行事后审计,这种方式对于设置内审机构的初衷有所背离,高校设置内审机构一方面是传统的审计经济活动,另一方面是要早发现问题、早解决问题和为学校减少经济活动风险,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止损,因此内审工作应及时调整工作方法、审计理念,以更好地为学院服务。

2高校工程内部审计风险点

2.1内审制度方面。2004年,教育部提出高校应建立独立的内审部门,其后各高校陆续设立内审部门,但是起初的内审机构以财务审计为主,但是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工程内审需求逐步增加,但是从目前形势看,大多数高校相应的工程内审制度并未及时跟上,导致工程内审工作相对混乱,职责不清,工程内审工作成效低。

2.2内审人员方面。在工程内审人员的数量上,大部分高校配置较少,无法承接完成大量的工程内审工作。在专业化层面,专业相对比较单一,大部分为财务专业、建筑土建专业或建筑安装专业,极少数有复合型人才能满足一人完成一个项目的要求。因此,人员数量和专业构成方面需要加强,以更好地完成工程内审任务。

2.3基建工程方面。随着高校不断发展,基建项目数量在各高校中不在少数,但是基建项目规模较大、涉及工程管理的知识面广,不但涉及合同、法律、招标投标,还涉及土建、安装、市政、绿化等系统专业知识,但是由于前文提到内审部门成立较晚,人员配置不足,没有足够的内审工作人员。因此,目前高校多采用外聘造价公司协助,虽然在专业上可以弥补自身专业知识上的短板,但是增加了内审工作失控的风险。

2.4修缮工程方面。高校每年存在大量修缮工程,主要表现为工程数量多、单个工程量小、单个工程量零散、单个项目总金额不大,内审人员如按常规审计方式,出现很多重复工作,并且由于工程体量小,工程量零散不能大面积施工且零星工人单价较高等问题,如按常规基建工程的审计方式审核,很多工程对于施工单位来说很难开展工作。

3提升高校工程内部审计的质量与效率的策略

3.1树立并坚定内审工作理念。内部审计不同于审计,内部审计需要精准定位服务理念,内部审计是为了促进学校发展为目的,不是为了事后审查问题为目的。内部审计是第一道防线,是为了及时发现学校发展进程中的问题,并及时处理,防患于未然,并结合工作不断总结提出建设性建议,帮助学校管理层提高管理效益。建设工程复杂多变且行业更新较快,高校内审人员要不断更新风险意识,紧跟建设工程现行市场政策和行情,及时跟进,工程内审人员才能及时、快速、全面地提出风险防控的措施,为学校的审计决策和管理提供依据。

3.2及时制定、修订内审部门职责。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制是首要任务,确保内审工作有章可循。完善的制度建设是内审工作开展的基础,提高内审工作质量的前提。建立内审工作责任制、制定内审工作流程、明确内审部门工作职责,才能更好地与后勤部门、财务部门共同更好地完成工作。具体操作起来,可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是学校层面明确和统一内审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第二步是内审部门根据学校的指导精神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操作手册或工作流程。由此提高内审部门的工作效率和职能。同时制定的规章制度应紧扣上级内审文件要求,日前教育部了47号令,修订出台了《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对2004年教育部制定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进行了全面修订,提出了新时代教育内部审计的定位、机构、人员、职责、权利、监督等,完善了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制度。各大高校可根据文件及时制定或修订各自的内审制度和操作流程,强化内审机构的独立性,确保审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3.3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内审工作人员。高校应设置专业的审计岗位并配备足够的专职审计人员。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的要求,“要按照加大审计力度、提高审计能力的要求,强化审计队伍专业化建设”。已经明确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应具备优秀的品德、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技能和相应的职业经历。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与内部审计有关的专业知识背景、职业道德、职业资格等条件。因此,高校必须建立复合型审计队伍,才能满足内部审计工作的实际需要。为实现以上目标,首先,在确定内审工作人员层面尽可能地选择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员。其次,再完善的队伍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培训才能满足新时代不断更新迭代的工程审计工作,因此内部培训、外部培训都需跟上,以不断提升内审工作人员自身水平和素质。

3.4不断完善、调整内审工作方法。好的内审工作方法应满足两个条件:①快速、高效地完成工程内审任务。②尽可能地控制审计风险。针对高校工程审计风险点,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思考。第一,针对基建工程审计,由于数额较大且比较复杂,应配置专业性较强工作人员,并且采用跟踪审计的方式,全称跟踪项目实施过程,监督控制项目实施,力争把风险在施工过程中消灭或者降低。如果自身审计人员不能满足工作需求,可以继续采用外聘造价公司人员的方式,但是最好采用跟踪审计的方式,并且每个项目内配内审工作人员全程跟踪完成,这样既能提升工程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素质,也可以降低全程交于外聘人员的不可控风险。第二,针对修缮工程,不能一概采用传统审计方式,具体问题应具体分析,首先,要有一定的调研基础,到底哪些工程与标准的定额套价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哪些工作存在实地实施难度较大,越具体、越详尽的调研工作越有利于下一步的审计方法调整,比如哪些继续保持标准定额套价的方式计价,哪些可以考虑增加难度系数。其次,针对修缮工程数量繁多、重复工作量大等方面,可以参考目前一些高校已经开始采用的工作方式,定期对常见工程内容进行定价,短期内可直接采用固定单价实施。当然,这一步工作应在第一步调研工作的实施基础上开展。虽然前期的工作增大,但是后期更多的可以解放工程内审人员的双手,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更好地完成其他工作。总之,审计方式应从事后审计逐步向事前、事中、跟踪审计转移,并创新工作方法,以保证尽早发现问题和风险,及时解决问题,这才是内审的工作职责所在。

4结语

以上是笔者长期在工程内审工作岗位上对工作做的一些思考。总之,工程内审工作任重而道远,内审部门和内审人员必须适应高校发展的需求,更新内审理念,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不断提升内审队伍水平,创新和调整内审工作方法,力争工程内审工作更加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更好地为学校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于秀梅.提高效率保证质量促进高校工程审计建设[J].甘肃科技,2008(17):98-100.

[2]肖青云.新时代高校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2):22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