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供给经济学实践对我国的启迪

发达国家供给经济学实践对我国的启迪

摘要:新的经济理论及实践均源自现实经济的需求与变化。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催生了凯恩斯的需求经济学,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经济滞胀又引发出供给经济学派的理论与实践。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和改革的关键期,梳理西方发达国家供给侧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对我国的供给侧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发达国家实践;经验与启示

一、发达国家供给经济学的实践

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内的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劳动力人口增速下降,失业率增高,经济走向“滞胀”。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里根当选总统后,摒弃了凯恩斯的需求端管理政策,采纳了供给学派的主张,提出了“经济复兴计划”。美国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大规模降低个人和企业所得税,削减社会福利,紧缩货币,放松政府干预和管制,引入竞争机制等,同时推动利率市场化,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贬值。经过大刀阔斧的供给侧改革,美国经济开始复苏,失业率逐渐降低,工业生产指数稳步上升,资本市场开始走强,美国经济也开始回归繁荣,并迎来了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的崛起。二战后,英国经济同样陷入了发展缓慢的境地,尤其是进入70年代后,由于过度依赖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使得通货膨胀严重,失业率上升,同时英国还面临着国有企业过多,效率低下且大面积亏损,政府干预过度等结构性问题,导致英国经济陷入“滞胀”。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开始供给侧改革。首先紧缩货币以控制通胀。其次减少政府干预。取消了石油、邮电通信等领域的垄断地位,鼓励竞争和自由市场经济。此外,通过大规模地出售国企股份等措施推进国有企业私有化,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领域。通过供给侧改革,英国经济基本面向好,恶性通胀得到控制,经济逐渐恢复。二战后,德国同样陷入了经济发展停滞的“滞胀”泥潭。与美国和英国一样,由于过度依赖财政刺激政策,德国在经历了十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出现了政府债务高企,产业结构失衡等一系列体制性和结构性问题。这种形势迫使德国政府将经济政策从需求端转向供给侧。德国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压缩财政支出,通过减税降低企业负担,放松管制,推动产业升级,以此提供有效供给,使得经济逐渐走出泥潭,实现稳定增长。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在遇到经济“滞胀”和结构失衡时,各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供给侧改革政策,通过实行减税、放松管制等措施,使经济复苏。针对不同的国情,各国政策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这些政策对各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二、我国供给侧改革理论的演进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学理论的主导方向是将西方经济学理论应用于中国实践,并在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加以变化,以解决中国面临的问题。从时间上看,我国最早主张供给侧管理的是张五常。早在2008年,张五常就曾提出“鼓励内供远胜鼓励内需”的观点。但是“供给侧”这一理念被社会所接受,是在以贾康等学者为代表的中国“供给学派”提出“新供给”理论以后。我国学者的“新供给”理论,充分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成果与政策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经济学理论,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思路主张和政策建议。2012年,滕泰发表《新供给主义宣言》,并牵头成立了“70后经济人改革论坛”,同时贾康成立了“新供给学派研究小组”,并发表《中国式新供给经济学》。2013年,“70后经济人改革论坛”与“新供给学派研究小组”合并,组建了“华夏新供给研究院”,由此中国的供给学派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的“新供给”理论以西方供给学派的理论与政策主张为基础,融会贯通了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成果,系统地思考了政府和公有制经济在有效供给形成和结构优化方面的作用,结合中国的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新供给经济学”理论框架。“新供给经济学”主张以推动机制创新为切入点,以结构改革为侧重点,着力从供给端入手推动中国新一轮改革。“新供给经济学”的许多主张,已经体现在我国供给侧改革的政策之中。但是必须看到,中国的供给侧改革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明显不同。首先,面对的问题不同。西方发达国家在实行改革前,出现了严重的经济“滞胀”,发展速度降低,失业率升高。我国目前虽然经济增速放缓,但是仍处于中高速发展区间,且就业稳定,并未出现大量失业现象。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供需结构失衡,表现在以钢铁、煤炭为代表的传统产业产能过剩,而能满足居民需求的商品和服务等中高端供给严重不足。其次,改革思路不同。西方发达国家的改革强调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反对政府干预。我国在强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注重明确政府职责,划清权利边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另外,我国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注重以供给侧改革为主,兼顾需求调控。两方面协同发力,共同促进改革的深入发展。

三、发达国家供给侧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不稳定,逆全球化趋势泛滥,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供给结构失衡的背景下,总结发达国家实践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的基础上提出的。发达国家在改革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第一,勇于面对困难,坚持改革不动摇。西方发达国家在改革的过程中遇到过阻力和困难。里根政府从上台伊始先后提出了《经济复兴税收法案》,联邦政府支出削减计划及放松对垄断产业的规制等措施,这些方案遭到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的否定,即便是供给学派内部也存在不同的声音,同时还要面对来自参、众两院的压力。改革的过程也曲折而艰难,减税政策虽然刺激了经济的复苏,但是赤字却没有下降,因此在第一个任期末,政府迫于各方面的压力,将主要财政政策目标转为消灭赤字。面对压力里根政府始终坚持“减税、减支和预算平衡”的理念,美国用了十年的时间推动各项改革措施的实行,最终迎来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的崛起。英国的撒切尔政府由于采取了比较激进的改革措施,使得国内矛盾更加尖锐。英国政府除了进行减税和放松垄断产业规制外,还大量出售国有企业股权,促进国有企业的私有化。国有企业私有化是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对英国的最大贡献。这一改革,也遭到了英国工党、工会及既得利益阶层的强烈抵制。改革初期,由于大量国企转型或倒闭,造成英国的失业率上升为两位数,并招致各方非议。撒切尔政府顶住压力,坚持推进改革,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转型的成功,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崛起,失业率也下降,英国的经济全面向好。我国政府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同时我国的供给侧改革也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改革,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经验,需要具有政策创新的意识和战胜更大困难的勇气以及坚定推进改革的决心,只有坚持改革不动摇,才能使改革措施真正落实到位,促进结构调整,为我国今后的经济增长与经济转型打下基础。第二,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从发达国家供给侧改革经验看,各国政府都采取了以减税、放松管制为核心的鼓励市场竞争的经济政策,以激发市场活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美国作为完全的市场经济国家,市场机制健全,社保负担较轻,但是生产要素价格高,里根政府通过对个人及企业减税的政策,降低要素供给成本,通过放松对航空、铁路、电信、天然气等行业的干预和管制,引入竞争,增强了经济活力。英国存在着大量的国有企业,且国有企业效率低,亏损严重,造成政府的社保负担很重,也给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所以英国政府在制定改革政策时更侧重于以市场为导向,促进国有企业的私有化,通过出售国有企业股权,使企业转型,提高竞争力,同时也增加了财政收入,缓解了财政压力。德国科尔政府上台后提出了“多市场、少干预”的方针,在激活市场活力的同时,也拯救了危机中的德国经济。不难看出,供给经济学关于“小政府、大市场”的理念在发达国家的改革中得到了极大的认同与政策体现。2008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中国政府推出了四万亿财政刺激计划,使得我国宏观杠杆急速上升,政府债务大幅增加,并间接造成了某些行业产能过剩,地方政府债务高企,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2015年11月,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我国的供给侧改革应以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为切入点,激活微观主体活力,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最终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在具体政策的实施上,应力主打破各种垄断,打破政府“兜底”,坚决清理“僵尸企业”,完成“三去一降一补”的改革任务。同时减轻企业的税负,简化各种审批制度和手续,使企业能够在市场经济中真正独立参与市场竞争。第三,优化政策组合,增强改革效果。西方发达国家在进行供给侧改革时,实施的是一揽子组合政策,并且非常注重各项政策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配合,这也是他们改革成功的有力保证。我国当前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各种矛盾和问题集中出现,因此,我们在制定相关的减税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的同时,要注重防范风险和化解社会矛盾,要扎扎实实推进改革,协调好各种政策和措施,将改革效果落到实处。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制定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市场有效,政府有为”相结合。从短期的经济政策制定看,应首先解决目前面临的突出矛盾和症结,从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入手,通过实现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三去一降一补”的重点改革,破解无效供给过多,有效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从长期来看,首先,应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形成混合所有制结构;其次,要推动政府进一步简政放权,真正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生产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市场机制;另外,要进一步深化财税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最终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之,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又不是他们改革的翻版。我国改革的理论与政策制定,应该结合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阶段,不断地探索和创新。通过改革,力图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亮、石建勋:中国供给侧改革的相关理论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

[2]郭威、胡希宁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白让让:供给经济学:理论与中国视角[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作者:赵世萍 单位: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