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序列化的作文教学实践和探讨

走向序列化的作文教学实践和探讨

摘要:初中作文教学应探索一套序列化体系,通过三年系统的、科学的作文指导实践来切实提高初中学生的写作水平。主要做法:一、统整教材,实行序列化教学。二、创新形式,延展序列化训练。三、复盘思维,复利能力提升。四、细化标准,搭建评价梯度。

关键词:作文序列化;整合教材;复利提升;创新平台;建构评价梯度

长久以来我们的初中作文教学一直采取的是单元教学模式,2017年开始实行的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作文实践部分虽有变化,但是依然是以每单元的主题阅读与写作训练相结合的教材编排方式。初中语文课标中对作文教学7~9学段虽有总目标要求,但是对于每个阶段学生作文训练的具体内容及能力达成的标准没有明确的规范。笔者认为现行的统编语文教材中虽对作文教学与训练有了比较大的调整,结合单元阅读主题做了很好的配套作文训练,但是就单纯的作文教学而言,还是缺乏一套科学的、整体的写作指导体系和相配套的训练体系。作文教学还是和日常的双基以及阅读教学融合在一起,没有形成单独的教学体系。回顾百年语文教育的发展史,作文教学一直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存在,很多语文教师也就相应缺乏作文教学序列化的意识。再加上现有的作文教学一般是学习课文的练习方式,穿插在各种课后练习中或者单元教学后,随意性、零散性过强,导致很多学生写作兴趣不高,写作内容枯燥,文章情感假大空。为了改变这样的作文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初中作文教学应探索建立一种由言语表达到写作表达,由零散训练到整体训练,由模仿到创新,由提供支架到大胆创作的序列化体系。而本次作文序列化教学研究就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作文指导及训练,实现作文训练序列化和学生能力点的最佳结合的一种写作教学探索。

一、整合教材,实行序列化教学

1.积累先行,为写作准备充足的素材

万卷诗书、人生阅历都是写作中重要的素材来源,写作绝不是作者不假思索就能立刻文思泉涌流淌出来的,积累和思考应是写作的出发点。语文老师应该要有写作先行组织者的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积累的好习惯,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分阶段地思考、分类和梳理各种类型的作文题材、素材,建立序列化的作文素材库,以便指导学生分门别类,正确使用素材。众所周知,周记、小练笔、读书笔记都是日常语文素材积累的重要方式,提前通过记录、收集素材可以达成写作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授新闻传记类的作文时,笔者提前一周左右的时间布置学生收集名家使用汉字的故事、班上特别优秀或顽皮孩子的故事、某某老师的轶事、校园新闻等等,将收集过来的材料归类在“人物日常”素材库中。当需要其中的材料作为新闻素材时,就让学生在“人物日常”库中调取,让学生的写作“有米可炊”。除了书面的材料分类积累,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通过教材发掘、经典阅读、名言启迪、走进自然、社会实践、成长日记等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将各种收集而来的图片、方案等材料有序归档为各自相对应的“活动库”中。当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与活动经历后,他的作文必然就有了真实的体验,写出来的文章就不会出现“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状况。

2.学训结合,为写作搭建有效的支架

(1)技法指导的意识和立足点。在序列化作文教学的写作技法的指导上首先必须有“三识三立”。“三识”是帮助学生树立“材料意识”、“修改意识”、“技巧意识”。“三立”是:立足课文,借鉴模仿(仿写、续写、引写、扩写、补写);立足佳作,习得技法(学习立意激发想象习得语言借鉴布局);立足实际,构建体系(目标体系、指导体系、训练体系)。“三识”给写作插上思维的翅膀,“三立”让作文有法可依。

(2)训练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笔者认为应该按学段整合初中语文统编教材,根据写作目标体系建立相对应习得的技法、训练主题。初中三年所需掌握的写作技法由浅入深、多点结合编排指导材料,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写作水平呈螺旋式上升。以七年级为例:将本学段的作文训练以写作训练目标、写作训练技法、课文参考范例、作文(周记)序列训练内容为各模块,分别设计了对应不同写作训练目标的训练内容和写作支架。在写作训练目标上将学生在七年级的写作目标定为六个方面: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知道观察、联想、想象等方法;养成思考和表达的良好习惯;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多元的写作思维;学会作文评改的基本技巧。分别对应的写作技法和课文参考范例(学习支架)为:观察生活事件,能够完整叙述过程。例如《猫》(郑振铎)、《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观察人物,描写抓住人物特征。例如《老王》(杨绛)、《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观察景物,多角度描写。例如《春》(朱自清)、《济南的冬天》(老舍);表达真情实感。例如《散步》(莫怀戚);结合单元作文训练重点,灵活运用联想、想象等手法,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例如《天上的街市》(郭沫若)、《带上她的眼睛》(刘慈欣);向课文学写作技巧,如象征、埋伏笔设悬念、照应、以小见大等。例如《阿长和<山海经>》(鲁迅)、《秋天的怀念》(史铁生)。最终形成整个学年的序列化训练体系:以小见大。参考题目《往事如烟》;详略得当。参考题目《记忆中的童年》;伏笔与照应。参考题目《窗外》;欲扬先抑。参考题目:用欲扬先抑的技法,自由选点写作;景物描写。参考题目《故乡的春》;情景交融。参考题目《父爱如山》;外貌描写。参考题目《我的班主任》;动作描写。参考题目《军训》;场面描写。参考题目《一场辩论赛》;正侧面描写。参考题目:补写训练《才艺》;想象。参考题目《续写猪八戒回到高老庄后》。

二、创新形式,延展序列化训练

除了建立序列化的作文指导外,在作文训练形式上,笔者认为也应当创新写作形式,探索不同的文体类型,结合不同的写作载体,安排固定的写作形式,以阶段性的主题训练来达成能力的提高,同时注意让学生的作文训练形式和生活相契合,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些真实情境下的写作训练。从近几年的中考作文命题形式看,作文的命题形式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比如2021年福建省中考语文试卷的作文题目就是“根据谷文昌和长征故事以上的材料,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以‘这些故事感动了我’为题写一篇演讲稿,在‘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的主题班会上发言”。这样作文题目的设置一是设置了写作的情境,二是改变了以往单调的记叙文写作形式。再比如2021年江西中考语文作文根据材料扩写或者根据角色写作,2021年遂宁的话题作文等,这些省市中考写作命题的变化也在提醒作文教学的转向。传统的记叙文写作模式在不断被新的形式替换。如果我们还在继续昨日的写作套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求。为此,新的作文形式序列化训练也应该成为不可忽视的关注点。以七年级一个学期作文课时为20节为例,除了正常的作文体例教学。还可以预留3~4个课时尝试将当代青少年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文学表达形式引入写作教学训练。比如教会学生如何留言评论、在朋友圈记录生活、完成班级周志、撰写美篇文字、信息编写、微作文的写作等;有计划的将一些常用生活中的应用文(比如读书笔记、演讲稿、新闻纪实、计划等)的写作训练适当穿插、渗透在三年作文的教学中,立足三年的总体规划,让学生在主流写作形式下,也有不同的写作体验,在看似零星分布却有序列规划的不同写作形式训练中体悟到真实生活情境下的写作乐趣。

三、复盘思维,复利能力提升

写作水平的考查一直在中考语文试卷中占重大分值比例。备受大家关注,却又提升速度慢。根本原因在于作文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仅凭技巧就能取胜的,作文思维在写作中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作文能力提升要注重三年的整体规划,同时又要关注到每个年级的教学侧重点,比如七年级侧重掌握写作基本技巧,八年级侧重作文思维能力的提高,九年级以作文评改升格为主。整个初中作文教学应该贯彻的是一条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整体序列化教学思路。不仅仅要考虑到对学生写作技巧的指导,也要注重学生作文思维的培养,更要让学生明白修改升格是提升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

1.作文典型评选。作文序列化教学成果的展示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比如每学期在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三个年级分别以“人、事、物”为关键词的个人、小组、班级优秀作文的评选。以个人自我推荐,小组初评,班级复评推选的方式每班选出10~15篇各种话题的优秀作文形成年级佳作汇编,让学生在写作中有获得感与成就感,增强学生的写作内驱力,才能使写作成为一项记录、表现生活、抒发个人情感的自觉行为,这样写作就不再是一项任务,而是成为学生的爱好和习惯。

2.作文思路复盘。序列化写作教学如果只是停留在教师教学层面上一定是不够的,应该让学生有一定的平台展示他的写作思考以及写作经验。所以教师也可以尝试定期举办班级优秀作文小作者交流会,请在历次被推荐发表作文的小作者从构思、选材、语言、技巧等方面,以思维导图的形式介绍推荐作文构思过程,并组织同学评委评议佳作,共同进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思考和复盘不仅是为了重新发现自己的短板和长处,同时回顾佳作的创作过程也是带领其他同学重新分析文章的精妙、可借鉴的地方或者是存在的遗憾,各自吸取其中精华部分,各自反思自己写作中的弯路,这也是一种学会自己写作的方式。

3.作文升格复利。好的文章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不断改出来的。布鲁纳的认知学习论告诉我们: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运用已有的知识去丰富和加工,就会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所以指导学生利用每一个阶段所学的写作知识去重新认识、丰富、加工文章的过程就是一个学生通过自主的信息加工,生成自己对写作新的认知结构。运用在作文教学中就是定期组织学生对自己的若干篇佳作进行定向升格修改,这是一条复利提升的捷径。一篇文章经过三年不断的个人修改、小组谈论评改,升格提升,再和最初的文章进行比对,思考选材、立意、语言、技法上的优化策略,通过这样的形式来帮助学生自我觉察、小组借鉴互助,实现一个人、一个组、一个班写作能力复利提升的目的。

四、细化标准,搭建评价梯度

一直以来作文评价方式老套,没有新意,多以分值、总批、眉批的形式出现,学生对于这样的评价模式普遍无感,往往教师改得汗流浃背,学生看看分数,抛之脑后。笔者认为在评价梯度上还是应该细化标准,以初中三年学生习作能力的基本点、提升点、创新点为阶段序列进阶梯度,根据不同文体特征,对于三个序列梯度中需要掌握的能力点有详细的考核评价标准,评分细则。可以细化到对立意、选材、语言、表现手法、文章结构等方面规范达成度标准,形成递进序列的评分标准(也可以针对某个表现手法进行具体的量化表格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参照作文评价标准自控分析,自评互评,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参与作文评价过程,知道自己怎么得分也就明白了要怎么写,从而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有序提高。以七年级序列化作文教学评价量化表(记叙文专题之环境描写)为例:将环境描写自评(互评)量化表分成等级、等级标准、分值、自评、互评五个模块。其中等级项目设为基础等级(①卷面整洁、②文从字顺、③没有错别字病句)、提升等级(④写出特征、⑤使用修辞手法、⑥语言生动)、创新等级(⑦情景交融、⑧多种技巧融合)三个等级类型以及具体的等级要求,以100分为自评量表总分值,分别赋予基础等级40分、提升等级40分、创新等级20分的分值,并予以八个分点细化分值,供学生自评互评时有统一的标准可以衡量。此外,在信息化时代,朋友圈、微信公众号、微信群、作文成长记录袋等形式越来越成为青少年学生吐露心声、展现自我的地方,语文老师也应当尽最大可能搭建不同的展示平台,以不同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想方设法地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写作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1957年《中学作文教学初步方案(草稿)述评中》曾指出“作文教学是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于漪老师说:“语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它首先应具有科学的序列……”把作文能力分解成若干个能力的训练点,使课程内容更加清晰明朗,写作训练科学化、序列化。让学生的写作实践有更多参与度、写作内容有生活温度、写作水平有明显提升度就是本项写作序列化教学研究的目的。希望这样的研究能为作文教学校本化实施提供一些有利的实践经验和借鉴的意义。

作者:林雅媛 单位: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霞林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