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音乐教育发展探究

采茶音乐教育发展探究

摘要:我国赣南和粤北地区,由于其地势特点和独特的风俗人情,产生了以采茶劳动为内容的采茶戏。采茶戏具有浓郁的当地民族特色,所以被世代传承,逐渐发展成一种成熟独特的戏种。采茶戏中的音乐旋律优美,语言朴实生动,表演诙谐幽默,渐渐被纳入教育领域。国家新课改提倡:教育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教材要就地取材,将民俗风情融入教育行列中。所以本文主要研究采茶音乐教育的发展,论述下自己的拙见,无论是对采茶戏的发展还是教育事业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采茶音乐;教育;发展’

采茶戏是我国南方地区的著名戏种,由于其欢快风趣的表演被许多群众喜爱,也被国家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众中有自发组织的小型采茶戏唱班,也有大型的专业表演的剧团,两者不仅都继承了优秀的采茶戏表演,还结合时代特点创作出许多新型采茶戏,这些都推动了采茶戏的传承和发展。采茶戏音乐旋律优美,语言平实质朴,表演欢快幽默,反映群众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十分浓郁的风土民情,所以在其教育推广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第一章陈述采茶戏的起源背景;第二章主要研究采茶音乐中的曲调;第三章陈述采茶音乐在教育领域的推广,以人音版《采茶舞曲》教学为例;最后一章陈述采茶戏的发展前景。

1采茶戏的起源背景

采茶戏起源于我国赣南地区,与采摘茶叶有关。明末清初,每逢谷雨时节,都是采摘茶叶的旺季,妇女们集体上山采摘茶叶。为了鼓舞劳动热情,妇女们便以唱歌的形式激励采茶劳动,由此形成采茶戏的最初阶段———采茶歌。后来人们不断丰富和加工采茶歌,形成一套系统的采茶歌曲———《十二采茶歌》。采茶歌的基础上加入舞蹈表演和辅助道具,形成可以登台表演的采茶灯,采茶灯又经历民间艺人的艺术加工,创作了富有故事情节和人物个性的民间小戏,最后形成固定的“三角班”模式。由于不同地区的方言和风俗,形成的采茶戏的风格也不一样,有赣南采茶戏、粤北采茶戏、高安采茶戏等,总体的风格都是:音乐旋律优雅、语言平实质朴、表演欢快幽默,受到群众广泛喜爱。采茶戏的起源有两个鲜明特点,首先,采茶戏是从劳动生产中逐渐脱离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后又成为歌颂和赞美采茶劳动的表演形式。采茶戏的表演形式和内容都是与采茶劳动息息相关,无论是采茶歌还是最后形成的采茶戏,许多经典传唱的剧目都是表现人们生产生活的,也正是这个特点让采茶戏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其次,采茶是当时妇女们从事的一项劳动,由此延伸采茶戏也是由妇女们唱的采茶歌,所以在戏曲中主要角色大都女性,配角设定是男性和儿童,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现在。

2采茶戏中的音乐研究

唱腔是采茶戏曲音乐结构的中心部分,也是体现采茶戏独特魅力的直接表现形式。采茶戏的传统曲牌中,没有明显的流派区别,只有在演唱方式上有差别,分为河西和河东两种唱腔,河东唱腔旋律跨越幅度较小,优雅动听,并且伴有说唱形式;而河西唱腔旋律起伏较大,慷慨激昂,有较强的表演形式。本章节主要研究河西唱腔。2.1三腔一调河西采茶戏的音乐唱腔多彩丰富,风格也十分鲜明,可塑性变化较强,整体上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情,根据旋律和腔调的不同,分为“茶腔”、“灯腔”、“路腔”和“杂调”四大类,简称为“三腔一调”。“茶腔”和“灯腔”是主要唱腔,辅助“路腔”和“杂调”。“茶腔”的特点是节奏鲜明,旋律优美,偏重歌曲形式,是组成采茶戏的基础部分,比较出名的有《牡丹调》等;“灯腔”的特点是旋律慷慨激昂,起伏较大,有比较浓重的戏曲味道,配合唢呐和锣鼓乐器的伴奏,使得表演气氛更加热烈,非常适合在重大节庆场合中使用,现代许多传统的重大节日中也能看到“灯腔”形式的表演。“路腔”的特点是旋律轻松活泼,表演风趣幽默,在表演时加入舞蹈的效果富有舞台戏剧性。“杂调”的特点旋律柔和华丽,在采茶戏中虽然只是穿插使用和过渡点缀,却常常能起到奇特的艺术效果。2.2润腔润腔是采茶戏的又一个重要唱腔,润腔没有特定的演唱形式,但是却在采茶戏中起着重要作用。润腔的主要作用就是将唱腔表现的更加细腻动情,使得观众产生共鸣。润腔中最常见的就是“泣腔”和“颤抖腔”,“泣腔”一般来表现悲伤情感时所用,能够将苍白的语言台词表现的淋漓尽致,“颤抖腔”一般被用来表现愤怒的情感,使得观众能够真切的体会到主人公的悲愤。除此之外,还有“舌花腔”和“喇叭腔”等。润腔的运用,使采茶戏表演更加富有感情,所以也需要我们发扬光大。2.3衬词衬词和润腔一样,虽然不是作为主要唱腔,但是也起着特殊的作用,并且被广泛应用在戏曲中。常见的衬词有“哟喂”,“哎嗨哟”等,衬词有其特定使用的场所和时机,比如在赶路时一般用“哪嗬嗨”,做鞋绣花一般用“哎嗨哟”,可以说,凡是唱都离不开衬词,甚至有时候把衬词作唱词的情况。

3采茶音乐在教育领域的推广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采茶戏无论是其音乐还是唱腔都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传统文化,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采茶戏更应该被纳入学校教材,让更多青少年接触和学习到采茶戏。学生学习采茶音乐不仅是美学教育的需求,更是培养学生民族情结的表现,同时又给学生提供持续学习的强大动力。下面以人音版《采茶舞曲》为例,具体阐述采茶音乐的教育研究。《采茶舞曲》是一首典型的具有采茶特点的曲子,整首曲子旋律清新优美,结构整合对称,节奏欢快幽默,具有鲜明的舞曲风格和特点,是一首非常适合教学的采茶音乐,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采茶音乐呢?《采茶舞曲》是一节音乐欣赏课,应当以欣赏为主,首先,让学生了解一下有关采茶戏的起源和发展,理解采茶音乐中的构成和特点;其次,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设备多感官欣赏采茶舞曲,通过情景交融的画面和震撼人心的听觉效果,激发学生学习采茶音乐的乐趣。再次,分节段给学生讲解采茶舞曲的创作背景和思想,让学生深切感受采茶音乐的创作魅力,最后,让学生欣赏相关采茶音乐舞曲的表演,让学生理解和感受到音乐的魅力。《采茶舞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到采茶音乐,更是让学生感受采茶音乐的艺术效果,激起学生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更多学习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要想真正学好采茶音乐并不是单纯的欣赏音乐就可以了,采茶戏是经历几百年留存下来的优秀文化,学校和教师不妨选一些优秀的传统采茶戏段作为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亲身感受采茶戏的精华,从而感受到当地深厚的民族文化。采茶戏中包含着丰富的音乐唱腔知识,教师应该运用专业的音乐知识结合采茶戏种的腔调,教授学生感知采茶戏的唱腔文化,感受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此外,乐器也是采茶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乐器的巧妙演奏为采茶戏完美铺垫情感基调,所以学习采茶戏也应该学习其伴奏乐器,一般就是二胡或者唢呐,这些都是民间小曲基本的伴奏,学习这些乐器的基本演奏和结构旋律,对学习采茶戏和民间戏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将采茶音乐推广到教育行业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首先,采茶音乐作为传统地方音乐被纳入教育行业,可以补充地方音乐发展历史,不仅能将传统音乐发扬光大,还能丰富我国音乐教育课程,使学生学习到多民族多文化的音乐,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民族凝聚力有着重要作用。其次,采茶音乐中含有大量的戏曲部分,可以补充我国戏曲教学的不足,采茶戏也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小戏,有其词牌、曲牌、套路、弦路等特定形式,第二章中陈述的“三腔一调”就是采茶戏的主要腔调,各有其特色,他们相互配合共同形成一部完整的采茶戏,学习采茶戏能够更多了解我国的戏曲文化;最后,采茶音乐教学是对校园文化的补充,校园文化是基于学校教育文化基础上形成的,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校园文化建设着重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学习采茶音乐能够培养学生对传统音乐的鉴赏,培养学生自身艺术气息,陶冶情操,增强学生对美学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形成有特色的校园艺术文化。

4采茶戏的发展前景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创新才能得到重生。采茶戏经历几百年的历史沉浮,有全盛期时期,也有其低潮时期,就像是一个阅历丰富的老人,蕴含着耐人寻味的艺术气息。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瞬息万变的时代,网络平台的公开化让各种信息瞬时就能被人们所知,所以给传统戏曲文化创造出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采茶戏要发展就必须要创新,我们应该在保留原有采茶音乐元素的基础上融入时展的东西,剔除糟粕,汲取精华,创作出具有时代特点的新作品来。创新并不是完全放弃传统采茶戏,很多传统优秀剧目都是经历精心创作和打磨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应当被世代传承。人们应该接受新的优秀采茶戏,不应该用批判的眼光挑剔融入新元素的新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采茶戏文化铺开一条光明大道。

5结语

采茶戏是基于采茶劳动上兴起的,后又脱离劳动成为一种舞台艺术形式。采茶戏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一部活的历史画卷,任何阶段的采茶戏都反映了当时人文情怀。我国大力发展传统文化,采茶戏作为我国南方地区著名的戏种,也应该被大力发扬,应该被纳入教育教学行业,让学生从小就接触和学习采茶戏。采茶音乐的教育研究是我国大力发展传统文艺的要求,是学校音乐教学全面发展的需求,也是培养学生艺术气息的要求。今天我们传承的是古代艺人们通过聪明才智创作出来的宝贵艺术财富,目的是要我们去继承和发展的艺术文化。新时代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我们不应该停留在采茶戏传统意义上,要与时俱进,赋予其时代特点和内涵,在保护好传统采茶戏文化的同时,更好地发展它,让子孙后代继承到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这才是促进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题中之意。

参考文献

[1]何晓静.浅谈赣南采茶戏传统艺术的传承[J].音乐时空.2014(7):43.

[2]黄东阳,赖晓芬.客家采茶戏音乐发展与传承的思考[J].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5(2):24-25.

[3]陈?.浅谈南昌采茶戏的音乐传承与创新[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11)

[4]邹萍.高安采茶戏走进音乐课堂的教学探析[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2(3)

作者:梁婧 单位:九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