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元育人模式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双元育人模式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摘要:高职学生具备工匠精神不仅是社会精神层面的要求,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当前高职院校存在校企融合不紧密、“双师”力量薄弱、社会认可度不高等问题。为此,以沈阳中德学院的发展经验总结出一些措施:学院要对教师进行“双师”培养,与企业进行校企联合育人,采用“双元制”对学生进行培养。对于学徒的培养,不要局限于课堂教育,还要渗透到学院日常工作及人才培养的始终。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元制”育人模式;师德师风

一、立德树人与工匠精神的内涵

总书记曾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立德树人重在“德”字。德字包含了两个含义。一是教师的德行。教师这个行业和其他行业不同,无法以实际的工作效果来衡量工作量,一节课是否用心准备、是否心系学生等都是无法量化的。教师要时刻以道德为准绳来鞭策自己。二是学生的德行。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学生的很多行为习惯是在课堂及学校的日常活动中习得的。作为高职学生,三年学习结束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并且大部分从事的是技能型的工作,工作中稍有怠慢就容易使整个零件损坏甚至造成整个产线停产,所以,对于高职学生,对德育方面的培养尤其重要[2]。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新时代,在“2025中国智造”大背景下,“工匠”不仅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手工艺人,也可以是任何领域中勤勤恳恳、专心专注、把工作做到极致的人[3]。工匠精神在社会的发展进步中不断凸显,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人是实现智造强国梦想的重要支撑。党建工作是高校师生政治思想工作的统领[4]。将日常人才培养工作融入到例行党的知识理论学习中,对于提升学院整体师风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学校师德师风建设,进而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不仅是社会道德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高职学校培育现状

(一)党政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结合不紧密

长期以来职业院校采用单一的依靠学校自身的培养模式,虽然现代学徒制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校企合作并不紧密,仅限于学生在企业完成顶岗实习,学生在学校的课程学习仍由学校教师在校内教室独自完成,学校与企业两个主体没能形成良好的衔接。“三会一课”制度是党的组织生活的基本制度,是我党经过长期实践证明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党组织生活制度[5]。采用“三会一课”制度,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学习过程中很多教师没能将立德树人思想融入到每次的会议和党课中,造成学习中过于停留在党的思想上,而与实际教学结合不紧密。

(二)“双师”力量薄弱

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采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实际的操作能力。但是目前职业院校很大部分教师并不具备“双师”能力,很多教师是刚刚走出校门的研究生,并没有参加过实际的工作。有些老教师虽然具有“双师”资格,但常年累月只站在讲台上,并没有到实际生产环境中学习新的操作技能,所教知识更新不及时,或是企业不再需要的知识。

(三)社会认可程度不高

“职教20条”开宗明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6]社会的传统思维偏重于学历教育,认为职业教育“低人一等”。近年来本科院校连年扩招,让更多的学生进行本科层次的学习,致使职业院校生源不足。用人单位过度偏重学历,很多企业招聘起点为本科学历,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率不高。以上这些造成了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不高,致使高职院校对于工匠精神的培养步履维艰。

三、沈阳中德学院培养模式主要创新点

沈阳中德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成立于2017年11月28日,是在国家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的指引下,为满足沈阳装备制造产业全面升级的大背景下孕育成立的。学院以“专心专注、精益求精”精神为引领,突出奉献、担当、学习、创新等内容。经过四年多的磨炼,逐渐形成了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教师团队,教师在日常教学及行为中,不仅高标准要求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而且不断强化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做到不让一节课“闲过”。学院采用“双元制”教学方法,以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根本目标,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

(一)党政工作紧密结合

学院以日常党的知识学习为基础,将“三会一课”制度融入到教师及学生德育培养中。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党史学习教育作为加强党建的永恒课题和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三会一课”学习常抓不懈[7]。发挥“党建+专业技能”优势,学院党组织围绕沈阳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振兴东北大局、学院提质培优和“双高建设”开展党建活动,做到党建活动与学院工作同向同行,深入挖掘基层党员的先进事迹,助力学院师德师风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学院以“三会一课”为依托,将党的日常工作及学习与师德师风建设相融合,课程与思政融合,学生德育的培养与技能融合,学校与企业融合。学院在“双元制”培养过程中总结出立德树人体系,以校企协同育人为手段,以提升职业素养为目标,从而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提升“立德树人”在产教深度融合过程中的实际效果[8]。

2.加强教师“立德树人”精神的学习

学院一半以上教师为中共党员,且这些教师大部分为骨干教师,无论在教学中还是专业建设中都起到了带头作用。按照规定,每次在“三会一课”学习过程都是党的方针政策与实际教学结合的总结与反思过程,每节课的完成过程又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经过将党建工作与教师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有机融合,培养出一支具有高尚师德高专业技能的教师队伍。

3.加强学生干部的培养

学生干部在学生中起着带头作用,具有一支德行与技能过硬的学生队伍对于整个学生团队的建设具有引领作用。学生对党的理论方针的学习也是增强自己爱国情怀与工匠精神的过程,对于德技并修的新时代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普通同学也具有带头与指引作用。

(二)“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

1.对教师进行理论培训

为使新教师能尽快进入到教师角色中,在教学设计中直接让他们接触“双元制”理念,包括“双元”理念及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双元制”教学理念培训,让他们深刻理解新型的教学方法。通过对传统的教学体系进行重新架构,设计了新的教学思路,对课程进行了项目化开发,将专业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做中学,使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形式,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作为辅助,完成课堂教学。

2.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教师定期去企业参加培训,与企业进行近距离接触,了解企业最新应用技术及生产环节,之后将企业所见所学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在学校的课堂中就掌握当下企业的应用技术。课堂不再是枯燥的理论知识讲述,而是活生生的企业应用实例。教学中融入企业的职业素养及6S管理等内容,通过课堂的不断渗透,使学生逐步了解什么是工匠精神,以及其应具备的品质。

3.承办“双元制”培训项目

学院教师不仅参加行业企业开展的培训,建立多维度的教师能力提升计划,还通过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等多种手段,提升教师在实践及教学方面的能力。作为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单位,沈阳中德学院面向其他院校举办了“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组织与实施培训项目”。作为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单位,沈阳中德学院将“双元制”培养本土化,将“三教”改革的经验、成果与集团院校分享,并承担了“‘双元制’项目教学课程开发”等培训任务。

(三)校企联合育人

学院以“工厂化办学、双元制教学”为核心,与华晨宝马等德资企业展开了“双元制”合作[9]。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开发、人才选拔、评价体系改革全部教育教学环节。学校教师与企业负责人定期进行沟通交流,及时发现校企在“双元”交替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发挥校企双方优势,解决这些问题和不足。学院本着“专心专注,精益求精”的办学思想,在教学实践中秉承“工学结合,手脑并用”的教学思路,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技术技能型人才。学院秉承学生入学即入职的培养理念,在培养过程中将企业的6S管理标准、企业文化、职业素养及工匠精神融入到日常教学管理中。学生入职后,无论是在知识储备还是职业思维都能够迅速转变,成为真正的职业人,实现了从学生到学徒,再到“大国工匠”的质变。学院以满足实际生产需求为目标,为生产建设设备安装调试岗位群课程体系,进行校企深度融合,校企双方针对当前企业需求及行业状态,派专人研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即使相同专业也采用不同的方案。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宝马班、德科欧福班及普通班采用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学院针对不同企业进行“私人定制”,其目标是培养出适合未来发展的高级人才。学院目前已经输送三届优秀毕业生到合作企业,与企业合作进一步加强。双方专人密切对接,建立每月例会制度,共同讨论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的合理性问题,以及当前“学徒”的学习生活状况。学院得到社会及家长学生的高度认可,无论是在单独招生考试还是企业选拔考试,学生都踊跃报名。在单独招生考试中,学院又创新地增加了面试环节。在面试过程中,企业HR或者培训师参与其中,以企业视角来选拔适合未来工作岗位的学生。双方不断增进互信,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推进“双元制”培养的细化。

四、发展与展望

身为师者,必须秉承德育为先导,树人为根本的原则[10]。在当今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一个人的德行显得尤为重要,师者作为传道授业者,德行更为重要。工匠精神作为从业者的一种职业取向,在“2025中国智造”大背景下,从业者具有工匠精神是社会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必然需求。所以,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要时刻以德育作为根本,以工匠培养作为目标。在培养过程中,进行校企深度融合,使企业与学校的利益最大化,真正实现双主体育人。在“双元制”育人模式下,需要企业、学校、教师三个维度共同努力,当然还需要政府在政策上支持,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发展的“大国工匠”。

作者:郭宏岩 单位:沈阳职业技术学院